把学生的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很平常的问题没的读音没的读音_第1页
把学生的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很平常的问题没的读音没的读音_第2页
把学生的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很平常的问题没的读音没的读音_第3页
把学生的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很平常的问题没的读音没的读音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页把学生的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很平常的问题没的读音——没的读音?得意的草塘?〔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初读课文时,很多学生没有注意这“没〞字的读音,绝大多数把它当作“mò〞来读。偏偏有一学生举手认为这字读“méi〞也不错,并当场朗读了句子,结果发现句子还是通顺的。终究该读哪个音呢?作为老师的我,并不急着表态,而是一面表扬该生读书仔细、认真,能边读书边考虑,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一面又把问题推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找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围绕这个回题,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大家把目光转向了我。从大家企盼的眼神中,我明显地感到他们此时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释。这时,我意识到这是个培养学生独立考虑、独立解决问题的好时机。如今的学生正处于假设有所思而不得要领的阶段,正是启发的好时机。于是我随机引导:“为什么不问问‘老先生’呢?〞〔字典〕于是,学生纷纷翻开字典,结果在字典中双方都找到了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根据,说起话来更是振振有词。认为读“mò〞的理由是:字典第一个解释就是“隐在水中〞,它的例子是“没入水中〞,当一样东西隐入水中时就可以读“mò〞。如今在课文中可以认为是膝盖隐在水中,膝盖被水吞没了,所以应该读“mò〞。认为读“méi〞的不甘示弱,理由是:同样在字典上说,读作“méi〞时,可以表示估量或比较、不够、不如等,它的例子是“他没〔不够〕一米八高。〞“汽车没〔不如〕飞机快。〞这里的“没〞是表示比较,拿“他〞与“一米八〞作比较,发现他还不够一米八;拿“汽车〞与“飞机〞作比较,发现汽车不如飞机快。同样的道理,课文中的这句话是拿“水深〞与“膝盖〞作比较,发现水还不如膝盖深。一时间还真有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经过这番讨论后,支持读“méi〞的学生比刚刚明显增多了,但认为读“mò〞的还是占多数。怎么办呢?我向全体学生建议,先把这个问题搁置一下,等学完了全文后再来讨论。在这之前,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因此,每读到这句话时,总会出现一次小小的混乱,大家都把“没〞字读得特别响,好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理解。等课文学完后,围绕这个“没〞字的读音,争论又开场了。争来争去,结果学生发现,其实两者相比,水的深度就相差一个膝盖的高度:假如读“mò〞,那么“没膝盖深的水〞那么表示水深刚刚吞没膝盖;假如读作“méi〞,那么“没膝盖深的水〞那么表示水深还不到膝盖。两者的意思都表示水不是很深,大概就在膝盖的上下吧,这与课文中“不大的水泡子〞这一意思相吻合,也与“我脱掉鞋袜跳入其中〞的意思是相一致的。从整篇课文来看,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上说这里的鱼很多,在这个不是很深的水泡子里,挤挤挨挨的都是鱼,从而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这里确实物产丰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作“mò〞或“méi〞都可以,因为它们都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但是,读哪个音更好,更能表达出这里物产丰富这个意思昵?再仔细推敲,学生发现,这两个读音所表达的意思虽然一致,但是在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这段话要告诉我们的是这里物产丰富。那么,只要看哪个读音更能表达出这个意思,就是最正确答案了。显而易见,一般情况下,水深水多的地方鱼自然要多一些,也就是按常理来说,水深水多的地方鱼多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不稀奇的。反之,水浅水少的地方鱼多了才会觉得稀奇,觉得不同一般。结合课文,那么当然是水越浅越好,越能说明这里的鱼多,因为连这样水很浅的地方都有这么多的鱼,那么水深的地方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从而就越能说明这里物产丰富。因此,基于这样的理解,读“méi〞应该更合适。说到这里,大多数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了。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这些只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说不定在实际生活中那水就吞没了膝盖呢。是啊,实际中的那个水泡子到底有多深呢?到底有没有超过膝盖呢?我们的理解会不会是一厢情愿呢?有学生建议是否向本文的作者刘国林先生询问一下,可惜不知道刘先生的详细地址。到这个时候,其实关于这“没〞字本身的读音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才是学习,那种在学习面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知识面前那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在问题面前那种不断进取的探究精神已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一个小小的“没〞字,一个看似平常的“没〞字,一个似乎不起眼的“没〞字,里面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让我们的学生再次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只要用心去读,就能体会出语文中蕴含着好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学问。人们常说,“学贵有疑〞,不管是“小疑〞还是“大疑〞,有疑就能进,今日有小疑,他日就会有大疑,今日对“小疑〞感兴趣,他日必会对“大疑〞感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这样逐步开展起来。要是每个学生都能这样,能在无疑处生疑,能在平淡中见神奇,那该有多好。新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在语文课上作为老师只是个组织者、引导者,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条件。怎样去创造条件呢?我想:细心呵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个好方法,把学生的每个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在老师或其它同学看来答案是明如白底黑字一般的问题。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