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各论教案_第1页
刑法各论教案_第2页
刑法各论教案_第3页
刑法各论教案_第4页
刑法各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9-刑法各论教案第一章刑法各论概述一、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刑法分则条文一般由罪状(假定条件)与法定刑(法律后果)构成,表述为“……,处……”前半部分是罪状,其中暗含了罪名,后半部分是法定刑。(一)罪状罪状是分则罪刑规范对犯罪具体状况的描述,指明适用该罪刑规范的条件,行为只有符合某罪刑规范的罪状,才能适用该规范。罪状可分为两大类:(1)基本罪状:对具体犯罪基本特征(成立条件)的描述。(2)加重、减轻罪状:对加重或减轻法定刑的适用条件的描述。根据描述方式,基本罪状可分为四种形式:(1)简单罪状:仅写出犯罪名称,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特征。如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的罪状:“故意杀人的,处……”(2)叙明罪状:在罪刑规范中对具体犯罪的基本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如第305条伪证罪的罪状:“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3)引证罪状:引述刑法其它条文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的基本特征。如第124条第1款规定了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罪状与法定刑,其第2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处……”该款便是引用第1款的罪状,来表述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罪状。(4)空白罪状,也叫参见罪状,没有具体说明某一犯罪的基本特征,但指明了必须参照的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空白罪状的法条也称为空白刑法或白地刑法。如第345条第2款规定:“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槛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二)罪名罪名即犯罪的名称,是对具体犯罪本质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罪名可分为类罪名和个罪名:类罪名是某一类犯罪的总名称。我国刑法,类罪名是以犯罪同类法益为标准进行概括的,共10个。类罪名是刑法分则章的标题,没有具体的罪状和法定刑,不能作为定罪的依据。理解类罪名,有利于理解该类具体犯罪的性质和构成要件。个罪名是各种具体犯罪的名称,是定罪时得以引用的罪名。我国刑法当前共规定了451个罪名。个罪名按其形式可分为:(1)单一罪名: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单一,只能反映一个犯罪行为,不能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如故意杀人罪。(2)选择罪名:所包含的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复杂,反映出多种犯罪行为,既可以概括使用,也可以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如拐卖妇女、儿童罪。(3)概括罪名:所包含的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复杂,反映出多种犯罪行为,但只能概括使用,不能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如信用卡诈骗罪(包括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骗领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等4种行为形式)。(三)法定刑法定刑是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罪名所规定的刑罚种类(刑种)和刑罚幅度(刑度)。1.法定刑可分为三种类型:(1)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在条文中只规定单一的刑种和固定的刑度。如第239条第2款规定:绑架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2)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在条文中规定一定的刑种与刑度,并明确规定最高刑与最低刑。①规定最高限度的法定刑。即分则规范只规定刑罚的最高限度,刑罚的最低限度根据刑法总则的规定确定。②规定最低限度的法定刑。即分则规范只规定刑罚的最低限度,刑罚的最高限度根据总则规定确定。③规定最高限度与最低限度的法定刑。即分则规范同时规定了刑罚的最高刑期与最低刑期,无须再根据刑法总则的规定确定最高刑期与最低刑期。④规定两种以上主刑或者规定两种以上主刑并规定附加刑的法定刑。由于规定了两种以上的主刑,法官既有刑期的选择权限,又有刑种的选择权限。(3)浮动法定刑:也称机动刑,是指法定刑的具体期限或具体数量并非确定,而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升降不定,处于一种相对不确定的游移状态。特点:①只见于罚金刑。②只适用于经济犯罪、财产犯罪。③刑罚(罚金)的具体幅度(数量)要根据案件的一定事实确定。如刑法第227条规定:对犯倒卖车票、船票罪的,并处或单处票证价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2.法定刑与处断刑、宣告刑、执行刑的区别处断刑是对法定刑进行加重与减轻后所形成的处断范围。当不满18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时,由于对其不得适用死刑,对其适用的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被修正为:“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宣告刑是法官对具体犯罪判决宣告的应当执行的刑罚。法定刑不同于宣告刑。法定刑是立法机关在制定刑法时确定的,宣告刑是司法机关在审理具体案件时确定的;法定刑有可供选择的刑种与刑度,宣告刑只能是特定的刑种与刑度。法定刑是立法上的规定,宣告刑是司法中的适用。执行刑是犯罪分子实际执行的刑罚。由于宣告刑所宣告的是犯罪分子应当执行的刑罚,故宣告刑是执行刑的根据,执行刑既可能与宣告刑相等,也可能因为减刑、赦免而低于、少于宣告刑。执行刑与法定刑有明显区别:法定刑是刑法规定的刑种与刑度,执行刑是犯罪分子实际执行的刑罚。执行刑可能低于法定刑。二、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一)注意规定是指在刑法已作基本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1.注意规定的设置,并不改变相关规定的内容,只是对相关规定内容的重申;即使不设置注意规定,也存在相应的法律适用根据,也应当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定罪处罚。2.注意规定只具有提示性,其表述的内容与相关规定的内容完全相同,因而不会导致将原本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行为也按相关规定论处。下述条文属于注意规定:(1)第156条: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或者为其提供运输、保管、邮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2)第183条: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271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382条、第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3)第184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务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1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385条、第386条的规定定罪处罚。(4)第185条: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的,依照本法第27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国有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国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国有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前款规定中的非国有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38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5)第198条第4款: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6)第234条之一第2、第3款: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18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依照本法第30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7)第242条第1款: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依照本法第277条的规定定罪处罚。(8)第248条第2款:监管人员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9)第253条第2款:犯前款罪(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而窃取财物的,依照本法第264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10)第265条: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依照本法第26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11)第272条第2款: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38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12)第300条第3款: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奸淫妇女、诈骗财物的,分别依照本法第236条、第266条的规定定罪处罚。(13)第310条: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14)第349条第3款:犯前两款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与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事先通谋的,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15)第350条第2款: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前款规定的物品(制毒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16)第382条第3款: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国家工作人员与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17)第385条第2款: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18)第389条第2款: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即仍然要求行贿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19)第394条: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本法第382条、第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二)法律拟制是指将原本不符合某种规定的行为也按照该规定处理。据此,即使某种行为原本不符合刑法的相关规定,但在刑法明文规定的特殊条件下也必须按相关规定论处。在法律拟制的场合,尽管立法者明知T2与Tl在事实上并不完全相间,但出于某种目的仍然对T2赋予与Tl相同的法律效果,从而指示法律适用者,将T2视为Tl的一个事例,对T2适用Tl的法律规定。下述条文属于法律拟制:(1)第238条第2款后段:(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2)第241条第5款:(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照本法第240条的规定定罪处罚。(3)第247、248条:(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4)第267条第2款:“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5)第269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6)第289条: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除判令退赔外,对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7)第292条第2款: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8)第362条: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业等单位的人员,在公安机关查处卖淫、嫖娼活动时,为违法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法第310条的规定定罪处罚。(9)第382条第2款: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10)第196条第3款: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26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三)区分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的意义1.区分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的基本意义,在于将某种规定视为法律拟制还是注意规定,会导致适用条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认定结论。2.注意规定的内容属“理所当然”,因而可以“推而广之”;而法律拟制的内容并非“理所当然”,只是立法者基于特别理由才将并不符合某种规定的情形(行为)赋予该规定的法律效果,因而对法律拟制的内容不能“推而广之”。3.对于注意规定,应当按照基本规定做出解释;对于法律拟制,应当按照该拟制规定所使用的用语的客观含义进行解释。【真题】(2011.58)关于《刑法》分则条文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B)A.即使没有《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对于犯盗窃罪,为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的行为,也要认定为抢劫罪B.即使没有《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携带凶器抢夺的行为也应认定为抢劫罪C.即使没有《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对于盗窃信用卡并在ATM取款的行为,也能认定为盗窃罪D.即使没有《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第四款的规定,对于保险事故的鉴定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实施保险诈骗提供条件的,也应当认定为保险诈骗罪的共犯第二章危害国家安全罪一、背叛国家罪是指勾结外国或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二、分裂国家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三、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是指为了实现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犯罪,而对不特定人或者多数人实施的,使其产生分裂国家的犯罪决意,或者剌激、助长其已产生的分裂国家的犯罪决意的行为。煽动行为包括口头、书面与其他方式。明知出版物中载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内容,而予以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传播的,成立本罪。使用互联网方式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成立本罪。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构成本罪。煽动行为不以公然实施为必要,被煽动人是否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也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四、武装叛乱、暴乱罪叛乱具有叛变或投奔境外的性质,暴乱则完全是在境内实施的烧杀抢夺等破坏行为。五、颠覆国家政权罪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活动的,成立本罪。六、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是指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明知出版物中载有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而予以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传播的,或者利用互联网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以本罪论处。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本罪。七、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是指境内外机构、组织、个人资助实施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行为。资助,是指向有特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行为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经费、场所和物资以及向犯罪组织、个人提供用于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经费、场所和物资。资助时间没有限定,在犯罪组织或个人实施上述特定犯罪之前、之中、之后进行资助的,都成立本罪。如果境内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的行为超出了资助的范围,与犯罪组织或者个人,共同故意组织、策划、实施上述犯罪的,应以上述犯罪的共犯论处。责任形式为故意,要求行为人认识到他人即将实施、正在实施或者已经实施了上述特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行为。本罪既包括特定共同犯罪中的部分帮助行为,又包括不成立共同犯罪的资助行为。八、投敌叛变罪是指中国公民投奔敌人营垒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或者在被敌人捕俘后投降敌人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行为。九、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以及掌握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本罪的条件:(1)必须在履行公务期间叛逃。(2)必须是擅离岗位叛逃。没有离开自己工作岗位的,不可能成为叛逃行为。(3)必须有叛逃行为,包括两个方式:一是在境内履行公务期间叛逃至境外;二是在境外履行公务期间叛逃。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构成本罪的,只需要有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本罪为抽象的危险犯。行为人叛逃后,又实施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犯罪行为的,数罪并罚。【真题】(2012.14)甲系海关工作人员,被派往某国考察。甲担心自己放纵走私被查处,拒不归国。为获得庇护,甲向某国难民署提供我国从未对外公布且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海关数据。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C)A.甲构成叛逃罪B.甲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C.对甲不应数罪并罚D.即使《刑法》分则对叛逃罪未规定剥夺政治权利,也应对甲附加剥夺1年以上5年以下政治权利。十、间谍罪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1.实施上述三种行为之一,危害国家安全的,即构成本罪,同时实施这三种行为的,也不实行并罚。2.责任形式为故意。参加间谍组织的,必须明知是间谍组织而参加;接受间谍任务的,必须明知是间谍组织或其代理人派遣的任务而接受;指示轰击目标的,必须明知对方是敌人而向其指示轰击目标。十一、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是指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行为。1.必须是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的性质没有限定,即境外机构、组织与个人是否与我国为敌,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但宜限定为境外企图搜集我国国家秘密与情报的机构、组织与个人。为境内的机构、组织、个人或出于其他目的窃取、刺探、收买国家秘密或者情报后,非法提供给境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的,仍然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2.行为对象是国家秘密或者情报。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内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个密级,任何密级的国家秘密都可能成为本罪对象。情报,是指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3.责任形式为故意,即明知是国家秘密或者情报,而为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窃取、刺探、收买或者非法提供。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没有标明密级的事项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而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的,以本罪论处。行为人明知是国家秘密但误以为对方是境内机构、组织、人员而非法提供的,或者过失将国家秘密提供给境外机构、组织、人员,只能分别认定为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4.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派遣,为其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的,定间谍罪。【真题】(2009.13)某国间谍戴某,结识了我某国家机关机要员黄某。戴某谎称来华投资建厂需了解政策动向,让黄某借工作之便为其搞到密级为“机密”的《内参报告》四份。戴某拿到文件后送给黄某一部手机,并为其子前往某国留学提供了六万元资金。对黄某的行为如何定罪处罚?(B)A.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数罪并罚B.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与受贿罪,数罪并罚C.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受贿罪,数罪并罚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受贿罪,从一重罪处断十二、资敌罪是指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行为。第三章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危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以及公众生活的平稳与安宁的行为。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犯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结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具体预料也难以实际控制,行为造成的危险或侵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增加。所谓“多数人”,是指难以用具体数字表述,行为使较多的人感受到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受到威胁。本章罪名需要区分侵害犯、具体危险犯、抽象危险犯。侵害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要求“造成严重后果”;具体危险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要求“足以造成严重后果”;抽象危险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只要求实施特定的危险行为。一、放火罪是指故意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1.放火行为,是指故意使对象物燃烧、引起火灾的行为。火灾是指在时间上或者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放火的方法包括作为与不作为方式。使对象物燃烧的行为是否属于放火行为,关键在于它是否危害公共安全。自焚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也成立放火罪。燃烧财物时,不管财物是他人所有还是自己所有,只要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属于放火。燃烧他人财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只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燃烧自己财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构成犯罪。被害人承诺对自己的建筑物等放火的,如果放火行为危害公共安全,则该承诺无效,不影响放火行为构成放火罪。如果放火行为并不危害公共安全,被害人的真实承诺只是对毁坏财物的承诺,阻却行为的违法性,放火行为不成立犯罪。2.未遂与既遂。由于放火是危险性很大的行为,故只要发生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具体危险就构成放火罪,不要求造成侵害结果。行为人对具体的公共危险具有故意,对发生的伤亡实害结果仅具有过失时,适用第115条第1款,这种情形属于结果加重犯。与结果加重犯相对应,第114条是对基本犯的规定。行为人实施放火行为,造成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伤亡实害结果,并且对该结果持故意时,也应适用刑法第115条第1款。这种情形属于普通的结果犯。与结果犯相对应,第114条便是对第115条第1款的未遂犯的特别规定(未遂犯的既遂犯化)。由于第114条与第115条第1款是以是否造成严重伤亡实害结果作为区分标准的,所以,是否造成严重伤亡实害结果,成为区别适用这两个条文的基本标准。例如,即使行为人以希望或者放任不特定或者多数人伤亡的故意,实施了放火行为,但只要没有造成严重伤亡实害结果,就只能适用第114条(不再适用刑法总则第23条关于未遂犯的规定),而不是适用第115条第1款,同时适用刑法总则第23条关于未遂犯的规定。但是,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犯罪中止,适用刑法第114条以及总则关于中止犯的处罚规定。3.罪数问题。(1)用放火等方法杀人,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故意杀人罪与放火罪等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用放火等方法杀人,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只成立故意杀人罪。(2)用放火等方法伤害他人或者过失导致他人死亡,或者毁坏他人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放火罪等。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分别成立故意伤害罪(致死)、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故意毁坏财物罪。(3)行为人实施了其他犯罪行为后为了销毁罪证而放火,或者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放火并且已经着手骗取保险金的,应实行数罪并罚。二、失火罪是指过失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三、决水罪是指利用水的破坏作用,制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四、过失决水罪是指过失造成水患,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五、爆炸罪是指故意引起爆炸物或其他设备、装置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行为人采用爆炸方法引起火灾,因火灾而危害公共安全的,应认定为放火罪;采用爆炸方法决堤制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应认定为决水罪。但在爆炸引起火灾、水患的情况下,如果爆炸行为本身(即使不发生火灾、水患)也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则从一重罪处罚。由于法定刑相同,只能通过考察爆炸与放火、决水各自的情节轻重确定罪名,即爆炸情节重于放火、决水情节时,应认定为爆炸罪,反之亦然。六、过失爆炸罪是指过失引起爆炸,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七、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1.投放方式:(1)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不特定或多数人饮食的食品或饮料中;(2)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人、畜等使用的河流、池塘、水井等中;(3)释放危险物质,如将传染病病原体释放于一定场所。2.行为性质:(1)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故意使用危险物质杀害特定个人或特定牲畜的,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而成立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或者故意毁坏财物罪。(2)投放虚假危险物质,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成立投放危险物质罪,而成立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3)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真题】(2008.60)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乘去乙家串门之机,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后乙和其妻子、女儿喝过米汤中毒,乙死亡,其他人经抢救脱险。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BCD)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抢劫罪的想象竞合犯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D.构成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吸收犯八、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过失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九、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1.根据同类解释规则,其他危险方法仅限于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相当的方法,而不是泛指任何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质的方法。2.如果某种行为符合其他犯罪的犯罪构成,以其他犯罪论处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应尽量认定为其他犯罪,不宜认定为本罪。例如:(1)在公共场所故意驾车撞人、开枪射击或乱刺他人的,宜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2)对劫持火车、电车的行为,宜认定为破坏交通工具罪。(3)盗窃公路井盖,危害公共安全的,宜认定为破坏交通设施罪。(4)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危害公共安全的,认定为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3.常见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1)破坏矿井通风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2)在多人通行的场所私拉电网的。(3)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设施或者器材,危害公共安全的。(4)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5)酒后或者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的。(6)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高速行驶的。(7)在具有瓦斯爆炸高度危险的情形下令多人下井采煤的。【真题】(2012.15)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B)A.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2人死亡B.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撞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C.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10米就撞死2人D.丁在繁华路段飙车,2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真题】(2007.58)下列哪些情形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BD)A.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B.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矿井下的通风设备的C.违反国家规定,大量排放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多人死亡的D.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十、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过失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十一、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其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行为。1.行为对象是关涉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财产安全的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汽车包括大型拖拉机(扩大解释)。电车不开电瓶车、缆车。交通工具处于下列状态时,可以认定关涉公共安全,属于本罪对象:(1)交通工具正在行驶(飞行)中。(2)交通工具处于已交付随时使用的状态。(3)交通工具不需再检修便可以使用的状态。2.破坏行为必须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或者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具体的危险犯)。应根据行为人破坏交通工具的部件来分析是否存在该危险,一般对交通工具的整体或者重要部件的破坏,才能影响交通运输安全。例如,如果行为人窃取交通工具零部件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没有上述危险的,只成立盗窃罪。犯罪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出于贪利动机窃取交通工具的关键部件,足以发生使其倾覆或毁坏危险的,也成立破坏交通工具罪。十二、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是指过失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危害交通运输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十三、破坏交通设施罪是指故意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行为。1.行为对象是关涉公共安全的交通设施。凡是可供汽车、电车通行的道路、桥梁、隧道均应认定为本罪中的公路、桥梁与隧道。破坏民用机场的,成立本罪;破坏军用机场的,成立破坏军事设施罪。2.破坏行为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或者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具体危险犯),实际上的倾覆与毁坏是本罪法定刑升格的条件。对于盗窃高速公路附属设施的行为,需要具体分析。例如,盗窃高速公路中央栅栏,如果中间没有其他隔离物的,宜认定为破坏交通设施罪(如果除中央栅栏外,还有花草等隔离物,则宜认定为盗窃罪)。再如,盗窃高速公路旁边的栅栏,如果栅栏外是没有车辆、多人通行的庄稼地、山地等的,宜认定为盗窃罪;如果栅栏外是车辆、多人通行的辅助,则应认定为破坏交通设施罪。3.责任形式为故意。犯罪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出于贪利动机窃取交通设施或其关键部件,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或毁坏危险的,也成立本罪。主观上打算破坏军用机场,实际上破坏了民用机场,或者相反的,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在重合的范围内成立轻罪的既遂犯。十四、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是指过失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危害交通运输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十五、破坏电力设备罪是指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电力安全的行为。行为对象是关涉公共电力安全(正在使用、已交付使用)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包括各种发电设备、供电设备与输变电设备。破坏行为必须危害公共电力安全。例如,向供电线路投掷石块,足以造成电线断路的,属于危害公共电力安全的破坏行为。破坏电力设备罪与盗窃等罪的关系:(1)尚未安装完毕或者已经安装完毕但尚未交付使用的电力设备,不属于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即使行为人盗走其中架设好的部分电线,也不致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对其行为应以盗窃罪定性。(2)已经通电使用,只是由于枯水季节或电力不足等原因而暂停使用的电力设备,属于本罪的对象。行为人盗窃这类电力设备构成犯罪的,应以破坏电力设备罪论处。(3)已经交付使用但尚未通电的电力设备,也是本罪对象。对于偷割已经安装完毕,但还未供电的电力线路的行为,应分别不同情况处理。如果偷割的是未正式交付电力部门使用的线路,应按盗窃案件处理。如果行为人明知线路已交付电力部门使用而偷割电线的,应认定为破坏电力设备罪。(4)对拆盗某些排灌站、加工厂等生产单位正在使用中的电机设备等,没有危及社会公共安全,但构成犯罪的,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按盗窃罪、破坏生产经营罪或者故意毁坏财物罪处理。(5)在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数个罪名的情况下,应按想象竟合犯,从一重罪论处。例如,盗窃电力设备数额特别巨大,虽然危害公共安全,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宜按盗窃罪论处。十六、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是指过失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电力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十七、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是指故意破坏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行为对象是正在使用、巳交付使用等关涉公共安全的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正在使用的油田输油管道,属于易燃易爆设备。在实施盗窃油气等行为过程中,采用切割、打孔、撬砸、拆卸、开关等手段,破坏正在使用中的油气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本罪。破坏的方式没有限定,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破坏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具体危险犯)。十八、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是指过失破坏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十九、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是指故意破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行为对象是正在使用、已交付使用等关涉公共安全的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其中的电信设施必须是公用的,包括公用电报、电话及其他通讯设施。没有安装完毕、没有交付使用或者已经报废的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不能成为本罪对象。破坏行为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使上述设施物理上毁损;二是使上述设施丧失应有性能。破坏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本罪属于具体危险犯,不以造成侵害结果为要件。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价值数额不大,但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处罚;盗窃与公共安全无关的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并不危害公共安全的,应认定为盗窃罪;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的,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二十、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是指过失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二十一、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恐怖活动组织,是以实施恐怖活动为目的而建立的,危害极为严重的犯罪组织,包括国际恐怖活动组织与国内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通常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特别是政治目的,任意地对不特定他人(无辜者)乃至多数人的生命、身体、自由、财产等使用暴力、胁迫等强迫手段,以造成社会恐惧的犯罪行为的总称。行为人实施组织、领导、参加行为之一的,便成立本罪。事实上是否开始实施恐怖活动,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但对于被胁迫参加恐怖活动组织,没有实施恐怖活动的,不宜以犯罪论处。犯本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实行数罪并罚。二十二、资助恐怖活动罪是指故意资助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的行为。行为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资助,是指为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筹集、提供经费、物资或者提供场所以及其他物质便利的行为。资助的具体方式没有限制,资助的时间也没有限定。如果行为超出了资助的范围,与恐怖活动组织或者个人共同故意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策划、实施恐怖犯罪活动,应以相关犯罪的共犯论处。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包括预谋实施、准备实施和实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本罪既包括特定共同犯罪中的部分帮助行为,又包括不成立共同犯罪的资助行为。二十三、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1.行为对象:必须是使用中或者飞行中的航空器,但窃走没有人在内的航空器的,不构成本罪(可能成立盗窃罪)。本罪中的航空器既可以是民用航空器,也可以是国家航空器(即用于军事、海关、警察部门的航空器)。虽然根据《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等有关国际公约,劫持航空器犯罪中的航空器仅限于民用航空器,但不应完全根据国际刑法规范解释我国刑法中的劫持航空器罪。但是,我国行使普遍管辖权时,必须遵循国际公约的规定:对外国人劫持外国民用航空器的行为可以行使普遍管辖,但对劫持国家航空器的行为,只能考虑根据其他管辖原则行使管辖权。如果不符合其他管辖原则的,则我国没有管辖权。2.行为内容: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暴力”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含义。最广义的暴力,包括不法行使有形力的一切情况,其对象不仅可以是人(对人暴力),而且可以是物(对物暴力)。广义的暴力,是指不法对人行使有形力的行为,但不要求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只要对人的身体以强烈的物理影响即可,如在他人身边播放高分贝噪音。狭义的暴力,是指对人的身体不法行使有形力,但不要求达到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程度,如打人一耳光。最狭义的暴力,是指对人行使有形力,并达到了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程度,但不要求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有形力。劫持航空器中的暴力应是指最狭义的暴力,只要是对机组成员等人不法行使有形力,并达到足以抑制其反抗的程度,使属于本罪的暴力。“胁迫”,是指以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为目的,以恶害相通告的行为。广义的胁迫,是指以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为目的,以恶害相通告的一切行为,恶害的内容、性质,通告的方法没有限制,也不问对方是否产生了恐惧心理。狭义的胁迫,主要是指限定了所通告的恶害内容的胁迫,不要求达到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程度。最狭义的胁迫,是指胁迫程度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行为。本罪中的胁迫,也应限于最狭义的胁迫。行为人为了使机组成员等人产生恐惧心理,实施对物暴力行为,足以抑制其反抗的,应属于本罪的胁迫。“其他方法”,是指与暴力、胁迫性质相当的,使航空器内的机组成员或其他人员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或者不知反抗的方法,如暗中投放麻醉药品,使机组成员丧失反抗能力等。“劫持”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劫夺航空器,犯罪人直接驾驶或者操作航空器;二是强迫航空器驾驶、操作人员按照自己的意志驾驶、操作,从而控制航空器的起飞、航行线路、速度与降落地点。行为人控制了航空器或者控制了航空器的航行,成立本罪的既遂。一个行为可能同时触犯劫持航空器罪与抢劫罪(抢劫航空器),应按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3.结果加重犯: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包括故意和过失情形,其中“致人重伤、死亡”,包括暴力、胁迫行为过失致人重伤、死亡,还包括为了劫持航空器故意重伤与故意杀人。不仅包括暴力、胁迫行为导致机组人员重伤、死亡,而且包括劫持行为导致其他人员重伤、死亡。二十四、劫持船只、汽车罪是指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船只、汽车的行为。劫持火车、电车的行为不成立本罪,宜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使用暴力、胁迫方法迫使小型出租车司机开往某地的,一般不应认定为本罪。行为人不付出租车费用的,可认定为抢劫罪。但是,使用暴力、胁迫方法逼使出租车司机横冲直撞,或者劫夺后直接驾驶出租车横冲直撞的,则应认定为劫持汽车罪。劫持船只、汽车的行为同时触犯抢劫罪的,按想象竞合犯处理。二十五、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是指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首先,必须使用了暴力,即不法对人行使有形力的一切行为(广义的暴力)。采取传送虚假情报等非暴力方式危及飞行安全的,不成立本罪。其次,必须对航空器上的人员(包括机组人员与乘客等航空器上的其他人员)使用暴力。再次,航空器必须处于飞行中。最后,必须危及飞行安全,对飞行安全构成了威胁,不要求暴力行为造成侵害结果(具体危险犯)。行为人以杀人、伤害等罪的故意,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的,从一重罪论处。以暴力手段劫持航空器的行为,必然同时触犯了劫持航空器罪与本罪,但只能认定为劫持航空器罪,不能将其与本罪并罚。二十六、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管理法规,擅自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由于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杀伤力与破坏力相当大,故刑法将本罪以及其他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犯罪,规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并将本罪及其他重大犯罪规定为抽象的危险犯。因此,成立本罪不要求发生具体危险。1.行为对象(1)枪支、弹药,根据《枪支管理办法》的规定,是指军用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射击运动的各种枪支、狩猎用的有膛线枪、散弹枪、火药枪、麻醉动物用的注射枪和能发射金属弹丸的气枪,以及上述枪支所使用的弹药。发射金属弹丸的钢珠枪,也包含在内。对私自制作土枪出售,或者将体育运动用枪改装成火药枪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构成犯罪的,以非法制造、买卖枪支罪予以处罚;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则不以犯罪论处。不能发射子弹的仿真手枪等,不属于本条的枪支。(2)爆炸物,是指具有较大爆破性或杀伤性的爆炸物,既包括军用的爆炸物,如地雷、炸弹、手榴弹,也包括《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所列的爆破器材。参照《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对于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的(以具有抽象的公共危险为前提),宜认定为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但是,对于非法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烟花爆竹的,不应认定为非法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物罪。2.行为类型(1)非法制造,是指非经国家许可擅自制造(包括改装、配装)枪支、弹药、爆炸物。(2)非法买卖,是指违反有关法规,购买或者出售枪支、弹药、爆炸物。介绍买卖枪支、弹药、爆炸物的,以买卖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共犯论处。(3)非法运输,是指违反有关法规,转移枪支、弹药、爆炸物存放地的行为。运输行为必须是与非法制造、买卖相关联的行为。刑法第151条规定了走私武器、弹药罪,但没有规定走私爆炸物罪。走私爆炸物的行为,同时触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与非法运输爆炸物罪,宜从一重罪论处。(4)非法储存,是指明知是他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的枪支、弹药而为其存放的行为,或者非法存放爆炸物的行为。3.处罚阻却事由行为人确因合法生产、生活所需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数量较小,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一般不认定构成本罪。因筑路、建房、打井、整修宅基地和土地等正常生产、生活需要,以及因从事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物,数量达到上述司法解释规定的标准,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并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依法从宽处罚。二十七、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是指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属于具体的危险犯。危害公共安全的邮寄行为与走私行为,属于本罪中的“运输“。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鼠强等禁用剧毒化学品(国家明令禁止的毒鼠强、氟乙酷氨、氟乙酸铀、毒鼠硅、甘氟),危害公共安全的,应以本罪论处。二十八、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是指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销售企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擅自制造、销售枪支的行为。行为主体是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销售企业。其他企业及个人非法制造、销售枪支的,构成刑法第125条的非法制造、买卖枪支罪。客观行为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超过限额或者不按规定的品种制造、配售枪支;二是制造无号、重号、假号的枪支;三是非法销售枪支或者在境内销售为出口制造的枪支。责任形式为故意,其中,非法制造、配售枪支的行为必须另有非法销售目的,非法销售枪支的行为不要求具有特定目的。二十九、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是指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盗窃、抢夺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1.行为对象:他人占有的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至于他人占有这些对象是否合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2.行为性质: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属于抽象的危险犯。盗窃、抢夺危险物质的,属于具体的危险犯。3.行为模式:骗取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不构成本罪,视行为性质与情节,以诈骗罪、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罪、运输危险物质罪等论处。4.责任形式:故意,并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为了窃取一般财物而实际上窃取了枪支、弹药的,由于行为人并不明知是枪支、弹药,不能认定为本罪,只能认定为盗窃罪(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如果盗窃后非法持有、私藏的,则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具有期待可能性,不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明知是枪支而盗窃,再持有的,只成立盗窃枪支罪(吸收犯)。【真题】(2012.58)警察甲为讨好妻弟乙,将公务用枪私自送乙把玩,丙乘乙在人前炫耀枪支时,偷取枪支送交派出所,揭发乙持枪的犯罪事实。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A.甲私自出借枪支,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B.乙非法持有枪支,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C.丙构成盗窃枪支罪D.丙揭发乙持枪的犯罪事实,构成刑法上的立功三十、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抢劫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使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不知反抗的强制方法,劫取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只要抢劫的是枪支、弹药与爆炸物,不问其所有者、占有者与使用者是谁,均成立本罪。这种情形属于抽象的危险犯。二是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劫取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种情形属于具体的危险犯。不论哪种情形,均以行为人或第三者控制了行为对象为犯罪既遂。本罪责任形式为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必须明知是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而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进行抢劫。为了抢劫一般财物而实际上抢劫了枪支、弹药、爆炸物或者危险物质的,由于行为人并不明知是枪支、弹药、爆炸物与危险物质,不能认定为本罪,只能认定为普通抢劫罪。三十一、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是指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非法持有枪支、弹药,是指不符合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非法替他人保管枪支、弹药的行为,属于非法持有枪支、弹药;接受枪支质押进而实际占有或者控制枪支的,属于非法持有枪支。私藏枪支、弹药,是指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人员,在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条件消除后,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私自藏匿所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且拒不交出的行为。非法制造枪支、弹药后又持有的,属于吸收犯,以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罪论处,不能数罪并罚。三十二、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与单位,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或者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与单位,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1.行为类型(1)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与单位,非法出租、出借枪支。(2)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与单位,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2.行为内容(1)非法出租枪支:指违反《枪支管理办法》的规定,擅自将公务用枪在一段时间内有偿提供给他人使用的行为。如果是永久性地有偿转让给他人,则成立非法买卖枪支罪。(2)非法出借枪支:是指违反《枪支管理办法》的规定,擅自将公务用枪在一段时间内无偿提供给他人使用的行为。非法将公务用枪赠与给他人的,可以认为是永久性无偿提供给他人使用的行为,应认定为非法出借枪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法律规定,将公务用枪用作借债质押物,使枪支处于非依法持枪人的控制、使用之下的,成立非法出借枪支罪。非法出租、出借的对方,应是没有配备公务用枪资格的人员与单位。将公务用枪出租、出借给其他具有配备公务用枪资格的人员与单位的,不宜认定为本罪。3.共犯问题行为人明知他人使用枪支实施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犯罪行为,而出租、出借枪支给他人的,成立本罪与相应的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法持有枪支的人,出租、出借枪支的,不成立本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人将枪支、弹药出租、出借给他人的,对双方均以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论处。三十三、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1.主体身份:只能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不包括配置民用枪支的人员。2.行为方式:本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丢失枪支是成立本罪的前提,本罪的犯罪行为是“不及时报告”(不报告或者不及时报告)。3.侵害犯: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才构成犯罪。这里的严重后果,包括直接危害结果与间接危害结果,一般表现为枪支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后,不法分子利用行为人丢失的枪支实施犯罪行为等。造成严重后果属于客观的超过要素,不要求行为人明知,只要有认识的可能性即可。所以,本罪属于故意犯罪,完全有成立共同犯罪的可能性。三十四、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是指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行为。携带是持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应正确处理本罪与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的关系。非法携带枪支、弹药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行为,同时触犯了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应认定为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如果行为人将自己一直非法持有的枪支、弹药携带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应当将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与本罪实行数罪并罚。本罪与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的关系,也是如此。三十五、重大飞行事故罪是指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行为主体为航空人员,包括空勤人员与地面人员。空勤人员,包括驾驶员、领航员、飞行机械人员、飞行通信员与乘务员;地面人员,包括航空器维修人员、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签派员与航空电台通信员三十六、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是指铁路职工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铁路运营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三十七、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行为。1.行为主体:本罪不属于身份犯,非交通运输人员也能成为本罪主体。(1)航空人员违章造成重大飞行事故的,成立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职工违章造成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的,成立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公路、水上运输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造成公路、水上交通事故的,成立本罪;航空人员、铁路职工以外的人员造成重大飞行事故或铁路运营事故的,成立本罪;航空人员违反交通运输法规,造成飞行事故以外的交通事故的,成立本罪;铁路职工违反交通运输法规,造成铁路运营安全事故以外的交通事故的,成立本罪。因此,规定本罪的法条与规定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法条是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的关系。(2)在偷开机动车辆过程中因过失撞死、撞伤他人或者撞坏车辆的,成立交通肇事罪。(3)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成立交通肇事罪(监督过失)。(4)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论处。(5)车主将自己的机动车交给醉酒者、无驾驶资格者驾驶,没有防止伤亡结果发生的,驾驶者与车主均成立交通肇事罪。在高速公路上实施拉车乞讨等行为,引起交通事故的,也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2.危害行为: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违章行为)。3.危害结果:必须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重大交通事故必须发生在交通过程中以及与交通有直接关系的活动中,即必须发生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否则,只能认定为其他犯罪,如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4.因果关系:交通肇事的结果必须由违反规范保护目的的行为所引起。换言之,行为虽然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也发生了结果,但倘若结果的发生超出了规范保护目的,也不能认定为本罪。例如,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禁止酒后驾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驾驶者因为饮酒而导致驾驶能力减退或者丧失进而造成交通事故。如果酒后驾驶并未导致驾驶能力减退或者丧失,而是由于车辆出现了驾驶者不能预见的刹车故障而造成交通事故,对驾驶者不能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再如,禁止驾驶没有经过年检的车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因车辆故障导致交通事故。如果行为人驾驶没有年检的车辆,但该车并无故障,而是由于被害人横穿高速公路造成了交通事故,对行为人也不以交通肇事罪论处。【真题】(2013.12)甲在建筑工地开翻斗车。某夜,甲开车时未注意路况,当场将工友乙撞死、丙撞伤。甲背丙去医院,想到会坐牢,遂将丙弃至路沟后逃跑。丙不得救治而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A.甲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伤,触犯交通肇事罪B.甲在作业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触犯重大责任事故罪C.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想象竞合犯D.甲为逃避法律责任,将丙带离事故现场后遗弃,致丙不得救治而亡,还触犯故意杀人罪5.交通肇事罪的认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定罪处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本罪论处:(1)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4)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①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②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③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④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⑤严重超载驾驶的;⑥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适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法定刑,否则会形成重复评价。)6.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分(1)过失损坏交通工具、过失损坏交通设施导致他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伤亡结果的,应认定为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行为人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害或者伤害他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对于符合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犯罪构成的行为,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对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行为,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罪。例如,甲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的,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6.罪数认定在盗窃他人机动车过程中或者盗窃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与盗窃罪实行并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了隐匿罪迹,将被害人沉入河流中,导致被害人溺死的,后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前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应数罪并罚。7.情节加重犯与不作为犯罪(1)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2)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即被害人的死亡与逃逸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真题】(2007.9)根据刑法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C)A.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B.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但肇事者误以为被害人没有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C.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D.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真题】(四川2008.58)关于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犯罪关系的论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BCD)A.甲酒后驾车撞死一行人,下车观察时,发现死者是其情敌刘某,甲早已预谋将刘某杀死。甲的行为应为故意杀人罪,而不能定为交通肇事罪B.乙明知车辆的安全装置不全,仍然指使其雇员王某驾驶该车辆运输货物;王某明知车辆有缺陷,仍超速行驶,造成交通事故,导致1人死亡。乙与王某均构成交通肇事罪C.丙在施工场地卸货倒车时,不慎将一装卸工人轧死。丙的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而不是交通肇事罪D.丁在一高速公路上驾车行驶时,因疲劳过度将车驶出高速公路,将行人常某撞死。对丁的行为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而不是过失致人死亡罪三十八、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1.追逐竞驶俗称飙车,是指行为人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追逐、超越其他车辆,频繁、突然并线,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的危险驾驶行为。只要追逐竞驶行为具有类型化的抽象危险,并且情节恶劣,就构成犯罪。第一,本罪行为不要求发生在公共道路(公路)上,只需要发生在道路上即可。在校园内、大型广矿内的道路上,以及在人行道上追逐竞驶的,因为对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产生了抽象的危险,依然可能成立本罪。第二,追逐竞驶以具有抽象危险性的高速、超速驾驶为前提,缓慢驾驶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但是,单纯的高速驾驶或者超速驾驶,并不直接成立本罪。不能将本罪等同于国外的超速驾驶罪。第三,追逐竞驶要求以产生抽象的交通危险的方式驾驶,行为的基本方式是随意追逐、超载其他车辆,频繁并线、突然并线,或者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等。第四,追逐竞驶既可能是二人以上基于意思联络而实施,也可能是单个人实施。例如,行为人驾驶机动车针对救护车、消防车等车辆实施追逐竞驶行为的,也可能成立本罪。第五,成立本罪要求情节恶劣。情节恶劣的基本判断标准,是追逐竞驶行为的危险程度。应以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多少、驾驶的路段与时间、驾驶的速度与方式、驾驶的次数等进行综合判断。在没有其他车辆与行人的荒野道路上追逐竞驶的行为,不应认定为情节恶劣。追逐竞驶的罪过形式为故意,不要求行为人以赌博竞技或者追求剌激为目的。基于任何目的与动机的故意追逐竞驶行为,只要产生了抽象的公共危险且情节恶劣,就成立本罪。2.醉酒驾驶俗称醉驾,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吸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l00ml的属于醉酒驾驶。故意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即符合本罪的犯罪构成。本罪是抽象的危险犯,不需要司法人员具体判断醉酒行为是否具有公共危险。但没有抽象危险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例如,在没有车辆与行人的荒野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因为不具有抽象的危险,不应以本罪论处。醉酒驾驶属于故意犯罪,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但是,对于醉酒状态的认识不需要十分具体(不需要认识到血液中的酒精具体含量),只要有大体上的认识即可。一般来说,只要行为人知道自己喝了一定量的酒,事实上又达到了醉酒状态,并驾驶机动车的,就可以认定其具有醉酒驾驶的故意。认为自己只是酒后驾驶而不是醉酒驾驶的辩解,不能排除故意的成立。即使行为人没有主动饮酒(饮料中被他人掺入酒精),但驾驶机动车之前或者当时意识到自己已经饮酒的,也应认定具有醉酒驾驶的故意。当然,如果没有主动饮酒,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饮酒的,排除故意的成立。3.罪数认定危险驾驶行为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首先,实施危险驾驶行为,过失造成他人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结果,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如果行为人实施了追逐竞驶或者醉酒驾驶的行为,已经构成危险驾驶罪,并且实施其他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如无视交通信号),过失致人重伤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宜实行数罪并罚。其次,危险驾驶行为具有与放火、爆炸等相当的具体的公共危险,行为人对该具体的公共危险具有故意的,应当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追逐竞驶或者醉酒高速驾驶,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适用刑法第114条,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后,危险驾驶行为具有与放火、爆炸等相当的具体的公共危险,且造成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如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追逐竞驶或者醉酒高速驾驶造成他人死亡),行为人对该具体的公共危险或者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具有故意的,应当适用刑法第115条第1款。三十九、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行为主体为自然人,包括对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人员,以及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至于企业的性质,则不影响本罪的成立。重大事故必须发生在生产、作业活动中,并同有关职工、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活动有直接联系。本罪与其他犯罪区别的关键是本罪发生在“生产、作业中”。对于厂(矿)区内机动车作业期间发生的伤亡事故案件,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的,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因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外发生重大事故的,应认定为重大责任事故罪。四十、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是指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行为主体为自然人,包括对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人员,以及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强令既包括利用职权、地位命令指使他人,也包括采取威胁等方式逼迫他人。违章是指违反生产、作业中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冒险是指客观存在的对人的生命、身体的危险。如果行为人强令他人违章作业,但所违反的规章与安全生产无关,因而并不存在对人的生命、身体的危险,则不成立本罪。本罪是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特别规定,行为不符合本罪的犯罪构成,但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构成的,应认定为重大责任事故罪。四十一、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是指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行为主体包括对生产安全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负有直接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以及对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负有管理、维护职责的电工、瓦斯检查工等人员。客观行为与结果应包括两种情形:一是负责生产设施或安全生产条件的人员,没有设置合格的安全生产设施与安全生产条件,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二是在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况下,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改善安全生产设施与安全生产条件,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主管或管理人员不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在生产、作业中直接从事领导、指挥的人员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于前者应以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论处,对于后者应以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论处。如果行为人既对安全生产设施或安全生产条件负有管理责任,又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时,造成结果的原因有两个行为:一个是行为人的不作为,另一个是作为,但是,由于只有一个结果,应从一重罪论处。由于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的法定刑高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法定刑,故应按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论处。四十二、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指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四十三、危险物品肇事罪是指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与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等其他犯罪的区别主要在于行为人属于危险物品的生产者、储存者、运输者和使用者,而且行为发生在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实施本罪行为同时触犯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爆炸罪的,以本罪论处。四十四、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行为主体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工程监理单位,但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不限于造成对人的生命、身体的安全事故,还应包括造成工程本身的安全事故,如导致工程本身不合格,无法投入使用等。四十五、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指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行为。行为主体是对教育教学设施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例如,村办小学的校舍有危险,小学校长不采取措施或不及时报告,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成立本罪。如果小学校长向村民委员会分管小学的领导报告后,该领导不采取措施,以致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则该领导构成本罪。本罪行为表现为不作为。如果行为人采取了一定有效措施或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即使造成了重大伤亡事故,也不成立本罪。本罪的责任形式为过失,法条中的“明知”并不等同于故意犯罪中的“明知”,只是表明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发生侵害结果的危险。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校舍质量标准,有关人员明知校舍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前者成立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后者成立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四十六、消防责任事故罪是指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消防监督机构通知既包括书面通知,也包括口头通知;既包括直接通知,也包括经由第三者的间接通知。拒绝执行包括完全不执行和不按照消防监督机构的要求执行。四十七、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是指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1.行为主体: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负责生产经营管理的投资人以及其他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对安全事故本身负有责任的人员(即其行为已经构成相关安全事故犯罪的人员),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或者直接从事安全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