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MALL项目营销总体方案(4月25日调整稿)_第1页
华南MALL项目营销总体方案(4月25日调整稿)_第2页
华南MALL项目营销总体方案(4月25日调整稿)_第3页
华南MALL项目营销总体方案(4月25日调整稿)_第4页
华南MALL项目营销总体方案(4月25日调整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南MALL营销策略推广方案(2003)年东莞市三元盈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PAGE409策划文件华南MALL项目营销策略总体方案东莞市三元盈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二00三年二月十五日第一部分总论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分析2002年国民经济形势回顾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测中国商业零售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MALL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第三部分广东省经济发展分析广东省总体经济发展广东省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从几个方面看广东省经济发展广东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东莞经济概要东莞概况2002年东莞经济概述第五部分东莞市商业地产现状分析东莞市地产发展现状东莞市市区商业市场分析第六部分项目战略发展构想华南MALL所在区位分析华南MALL开发的战略意义第一步成功是关键在战略实现过程中的资本运作和盈利模式启示核心点目标我们已完成了什么?我们还将做什么第七部分项目设立背景为什么我们要建设SHOPPINGMALL项目SWOT分析第八部分项目定位分析项目概况项目经营定位项目开发模式项目经营模式第九部分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市场环境分析目标客户群体定位及分析投资客户区域界定及分析投资客户群职业成份界定投资客户群体文化程度界定投资群体年龄层次界定以投资群体性别界定投资群体特征分析三、市场定位第十部分项目市场价值分析项目市场价值的阶段性体现第一阶段:项目开发期第二阶段:项目经营初期第三阶段:项目经营成熟期项目营销价值分析营销对象描述可售部分均价定价原则定级因素及权重确定项目分值与楼价的相关性分析可售区域市场均价关于定价的另一种说法租售比确定可售区域划分界定第十一部分销售模式的分析确定商业物业销售模式分析建立适合华南MALL的创新销售模式原则华南MALL创新销售投资模式确定第十二部分对招商的简单要求一、销售前招商基础二、招商在推动销售上的主要措施第十三部分项目营销环境分析营销环境优势分析营销环境劣势分析卖点提炼分析第十四部分外部资源分析及整合建议一外部资源分析二外部营销资源整合第十五部分营销时间策略项目推广时机建议销售时间结点确定第十六部分项目营销目标确定第十七部分营销策划推广总体策略总体营销策略推广阶段确定第十八部分广告推广策略广告总策略诉求策略项目形象推广定位广告主题定位项目识别系统项目广告系列语广告推广执行策略第十九部分媒介执行策略媒介总策略媒介组合策略媒体市场分析媒体选择费用分配预算费用分配预算与销售的关系:三、媒介执行策略户外广告推进安排报纸媒体推广安排电视媒体推广安排电台媒体推广安排流动广告推进安排活动策略安排四、媒介发布计划第二十部分销售执行方案概述(略)第二十一部分总述第一部分:总论序言对于华南MALL项目的潜心研究,是一件富有批判性与创造力的事。其与生俱来的魅力及争议性、复杂性,决定了本次《华南MALL项目营销策略总体思路方案》也如其本身一样充满着矛盾,更具有与生俱来的冲击力,一个非生即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将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推广体系理顺、理清,并且富有执行性?如何构架一个从战略到战术到战役一气呵成,不单说服自己,更重要的是打动市场的市场攻击体系?如何从种种矛盾中找出正解,或者说尽量少些变数及不确定的风险?如何在一片废墟上建立一个MALL的王国?如何让一个有争议的项目创造出一个无争议的神话。我带着强烈的忧患与沉重执笔!黄海涛二00三年二月说明〈一〉、本方案鉴于之前已有大量对项目的分析及论证,故本次报告将集中侧重于对营销策略思路的阐述;〈二〉、本方案将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系统的、具有方向性的营销推广体系;〈三〉、本次方案将分章节进行,提出若干问题点,重点难点、关键点等等影响及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因子,并针对性在推广体系中一并得到良好平衡及解决;〈四〉、本次方案在销售与经营、现时与未来、生存与发展、大与小等问题上无法平衡与解决的情况下,将以前者为首要考虑,故将可能出现局部的不合理性;〈五〉、本次方案将以销售为主线路,分阶段、分层次、按时间、分效果为推广主线,附加各个推广要素,形成立体、交叉的作战体系,故对执行涉案人员素质要求严格,务必在各个环节保证执行到位;〈六〉、本次方案中将出现若干反常态、另类新颖之手法综合推进方可确保成功,违背总体性的推广原则进行单项手法推进则弊大于利,但将充分考虑因此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因素;〈七〉、为保持方案体系的完全性及说服力,本人仍将对前部分宏观经济及区域经济战略发展等相关部分作重点或非重点论述,作为后部分营销推广体系的有力支撑;(八)、本次方案涉及公司机密,请务必保持的高层传阅原则,不得随意外传。总论我们在开展华南MALL项目的各项工作时,或许会迷惑、或许会走偏,但我们只要牢牢记住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项目叫华南MALL——中国首个超大型主题式购物公园,我们的工作是不断的找更多的理由,让更多的人、更远的人到达这里”。以此作为本文的开始。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分析我们在研究华南MALL的过程中发现他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地产项目,更多的是一个商业项目,准确的讲它是一个“泛商业地产”项目,我们再深入研究时发现,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及一定的意义下它不再是项目,而代表了一个产业并影响着一个地区的产业链。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布局也许也将由此改变,产生类似迪斯尼一样的区域经济影响力。作为中国MALL开发的先驱者,华南MALL也许他将担负一个改变中国的使命,改变中国商业格局,改变中国人的生活,而同时作为中国第一MALL,国内的经济、政策、商业金融、法律等体系,也将更直接的影响着华南MALL研发、经营管理及发展,对此在中国宏观中观微观,综合行内行外的经济研究成为我们工作的基础及重点,我们只有在中国政经舞台上找出其未来的最大趋势,利用其发展的规律才能成为最大的赢家。一、2002年国民经济形势回顾在多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下,2002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明显改善。保持了经济增长速度稳中加快的良好势头。当前,由扩大内需政策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的景气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但经济运行中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仍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革。

投资增长迅猛,成为2002年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初步统计显示,2002年前11个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1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突破4万亿元。居民消费能力大幅度提高。2002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3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9.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721元,实际增长5.3%,比去年略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高增长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住房、汽车、通讯、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步成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消费需求扩张的主要支撑力,也大大增强了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经济增长加快使城乡居民收入预期也有所改善,消费者信心指数二季度逐月回升,三季度保持历史高位。经过近10年的积累,我国城镇部分居民已具备从万元级消费向十万或几十万元级消费过渡的能力,消费结构升级要求比较强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8万亿。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消费总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0年增长近4倍。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居民家庭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城镇从1990年的54.2%下降到2001年的37.9%,农村从58.8%降到47.7%。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2年汽车出现爆发性增长。1—10月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飙升55%,而且70%是私人购买。房地产发展迅速。2002年1到10月,中国房地产投资额达到6000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三成,八成是私人购买。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活了与其关的建筑、建材、家电、装修与贷款。2002年我国实现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快速增长。旅游业总收入达553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7%,继续高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其中,旅游外汇收入达204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3845亿元人民币。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出现衰退的背景下呈现强劲增长,继续在世界各国中居领先地位。接待入境旅游者98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左右。国内旅游持续兴旺,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8.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384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2%;国内旅游收入在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达69.5%。三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累计达2.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7%和17.5%,占全年国内旅游总人数和国内旅游总收入的25.3%和22.5%,旅游业在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境旅游市场。2002年教育投资也成为热点;中国经济情况运行良好,各项主要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内在的、自主的增长因素在增强。除了个人消费外,民间投资增长强劲,近5年来,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当中所占比重已从原来35.9%上升到去年的44.6%。GDP增长8%,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吸引外资跃居世界首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投资、消费总量均突破4万亿.。可以想见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将在经济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二、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测综观近几年中国发展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及进一步的开放政策,与国际紧密接轨,经济已经完全步入市场化体系,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商品丰富充足、市场竞争激烈,同时扩大内需政策拉动导致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在汽车、住房、通信、旅游、教育等耐用消费品和享受型销售以及投资性消费方面加大其支出,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升级,国有企业的转型和产业调整,2003年有望启动民间资本。国际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内投资条件的改善和投资门槛的降低,消费市场的增加,也将加大国际投资的介入。通过投资的连锁反应,使得各个投资市场以及消费市场更加活跃,非公有制企业竞争将加大,经济可保持快速增长,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的转型,使得在就业、财富分配上还将处于一个的调整期,而且并不排除,由于证券市场的不景气,如果国际环境继续恶化,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生较大变动等不确定因素会导致整个经济的相当幅度的波动。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种所有制企业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民营经济将更趋活跃。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制造业正向我国快速转移。外商一致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增加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是2003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首都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开发如火如荼。新一轮城市开发热潮正在从几大经济增长极圈向全国扩散,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增长快速民间投资有望启动经过数年努力,扩大内需政策对投资需求自主性内在增长动力的引导、培育逐见成效,内生经济增长成分不断扩大,经济自主增长的亮点有望形成关联增长效应。累积政策效应在2003年开始明显释放。目前,投资领域由前一阶段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开始向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转变,出现了居民购房热潮与房地产投资、居民购买家用汽车与汽车工业投资、民营企业出口高增长与企业设备更新、外资企业出口高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高增长等多方面的需求与投资之间的良性循环。开放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许多投资领域将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民间投资对全社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将产生积极作用。出口环境有所改善外贸需求保持强劲总体看,世界贸易整体环境2003年好于2002年。美元贬值对我国出口的积极影响在2003年继续存在。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相对贬值将使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进一步上升,有利于出口的扩大。另外,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获得自营进出口权,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中的最活跃因素。初步预计,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出口增长10%左右,进口增长9.5%左右,增幅均比2002年略有下降,对外贸易顺差略有扩大,外贸净出口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持续上升。城镇消费结构升级农村市场仍难以启动由于我国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坚持投资、消费双向启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积极培育消费购买力,并通过国债投资项目较大规模改造了与城乡居民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为消费升级创造条件。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有利于2003年消费需求的增长。但2003年消费需求增长仍面临农村市场迟迟不能启动的难题。农村消费市场不活跃成为我国扩大内需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政策难点。总体上看,2003年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预计2003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率可达到10.3%左右,增速快于2002年1.5个百分点。物价水平继续走低涨幅有望由负转正2003年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压力依然较大,部分行业新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进一步加剧供求矛盾。从具体商品价格走势对消费价格影响看,2003年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保持平稳,工业品价格稳中略降,服务类价格除政府定价的药品价格继续下降外,供水、供电、医疗服务价格将有所上升,教育收费基本保持稳定。根据社会总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和具体商品价格走势综合因素考虑,预计2003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望由负转正,微涨0.5%;商品零售价格下降幅度逐步缩小,全年零售价格水平基本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速回升第三产业是我国目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产业。预计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有望回升到7.4%,比2002年提高0.6个百分点。积极财政政策不变支出方向有所调整考虑到2003年国际经济环境变数较多,国内自主性恢复还不稳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投资仍需要继续诱导等因素,2003年仍要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预测仍将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的建设国债,在国债投资方向上将作适当的调整,突出以下四个方向:一是有利于经济均衡和长期发展的项目。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消费条件的项目。三是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城乡低收入群众的支出。四是增加对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电子政务工程和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积极影响继续加大2003年货币政策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与财政政策的搭配更趋向协调。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中短期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还有利于缓解目前通货紧缩趋势。一些消费热点处于加快酝酿过程中,对活跃消费、提高消费者信心将起积极作用城乡居民的消费亮点将在加速升级换代中体现,消费对扩大内需,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更加明显。城市居民整体的生活将继续向发展型消费方向升级提速。汽车、住房、通信、旅游、教育将继续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热点。2003年全国汽车需求量将为380万辆左右,轿车供给能力很可能接近创纪录的200万辆,从而大大超过市场需求。汽车进口约17万辆,其中进口轿车9万辆左右。2003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8·5%。其中,入境旅游人数达1亿人次,其中外国人达到1400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者达38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21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4250亿元人民币。农村消费的亮点可能会在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和普及速度的进一步加快方面体现。这些消费热点的逐渐形成不仅将活跃市场,而且会通过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我国制造业和相关服务的快速增长。宏观调控能力增强经济运行更加平稳

2003年扩大内需仍然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针对2003年可能出现的投资回落趋向,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根据中央财力作了一定规模的投资预期安排,也对消费、出口需求的变化密切关注。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增长率将围绕8%上下波幅波动,全年波幅可望控制在1个百分点以内,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是由于企业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使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城镇登记失业率可能继续上升,影响消费者信心的进一步提升。二是在商业银行贷款增幅上升、企业间接融资形势有所好转的同时,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萎缩,2002年1月~9月,证券市场累计筹资690.65亿元,同比下降34.07%,证券市场投资者信心下降影响到2003年社会资金总供给规模的扩大。三是连续5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使财政赤字规模较大,进一步加大财政调控力度的政策空间缩小。

纵观全球,2003年世界经济及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均将好于2002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但世界经济还存在许多新的不确定因素。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2003年我国经济将承接2002年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只要国内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保持必要的国债投资建设规模,适当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顺势而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持平或略有上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5%。三、中国商业零售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01年,由于受到国内和国际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我国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增幅回落,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为70052.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增幅比上年回落5.8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额为44542亿元,比上年增长5.1%,增幅回落8.2个百分点;零售额为255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但从近年来的运行情况看,其增长幅度仍属于正常的波动.从三大经济地带来看,零售业基本保持同步增长。由于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大部分商品零售增长较快。2002年,零售业的经济效益仍保持上升趋势,但增速大幅度减缓。其中连锁企业发展要快于非连锁企业。前者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优于后者。超级市场比其它业态的发展更为迅速。快速发展,使超市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超级市场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7.1%,百货商店增长了22%,而专业(专卖)店仅增长2.3%。东、中、西部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参差不齐。东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利润总额和营业利润保持双增长,其利润总额的增幅虽不及西部地区,但绝对额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91.4%;并且与其他两个地带不同的是,东部地区企业盈利中的主要部分是来自于营业利润。西部地区企业的利润总额虽增长了2.5倍,但主要是因为上年基数很低。在实力上,远远不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不仅利润总额下降,而且营业利润的亏损额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全国零售企业亏损面仍在不断扩大。分地区来看,不同地区企业的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亏损面最小的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为28.6%和28.9%,而亏损面最大的青海省和辽宁省分别为59%和58.8%,两者相差近一倍。成本增长较快,毛利率持续下降。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使得商品销售额的增长速度低于商品销售成本的上升速度,导致毛利率持续下滑。毛利率过低对于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零售业的发展已初步建成一个具有一定市场化程度和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体系,商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大型商场的发展方向将是:市场定位鲜明、经营主题突出,以独特的经营模式、经营内容和经营管理吸引消费者。现在零售业面对的是日益成熟的,具有较高松散性和流动性的消费群体,消费市场正在发生巨变,消费内容的多元化,需求层次的复杂化和购买行为的理性化,需要零售企业树立科学、整体的营销观念,研究自己、消费者和竞争者,对自身做一个准确的定位,真正让消费者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中心,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中国加入WTO后,2003年将取消外商零售企业进入的地域和数量限制,到2005年取消外商零售企业进入的控股权限制,在与国际零售业巨头的直接较量中,国内零售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服务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商业流通领域对外资的利用始于1992年。国家在深圳引入百佳、华润等港资超市。1995年,国家在5个经济特区和6个规定城市适度推进外资零售企业合资合作,一些著名的境外大型超市零售集团蜂拥而入,如著名的沃尔玛、家乐福、日本伊藤忠、英国TESCO公司、吉之岛、伊藤洋华堂、万客隆、普尔斯玛特、麦德龙、宜家、百安居(B&Q)、阿霍德、大荣、易初莲花、欧尚、易买得、协和、欧倍得等外资企业,还有华润、百佳、好又多、大润发、乐购等港台企业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随着中国企业生产制造能力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商业企业集团把目光投向中国。1999年6月,商业零售领域的开放地域从此扩大到所有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经营方式及股权限制进一步放宽。入世前夕,我国外资商企实际远远超过国家11个试点城市,已涉及20多个省市,近300家大型卖场,总投资额不下40亿美元,年销售总额不少于300多亿元人民币,占有中国社会消费品总额3万亿中的3%。世界50家最大零售商已有半数以上进入中国。其中,吸引外资跨国零售企业投资中国的优势是:中国工业已经具备较好的物质基础,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明显提高,跨国商业企业纷纷希望在中国扩大供货商资源,而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进入跨国营销网络来扩大产品的出口。经过一阶段的市场争夺后,零售业态将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景象。从现在的迹象看,国内众多资本十分看好超市、连锁店等新兴业态,而国外资本面对我国的广阔市场空间更是抱有积极介入的姿态,外资进驻我国零售业新兴业态的势头非常凶猛。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呈现出三大特点:1、国际大型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令中国分销企业直接面对世界最强的竞争对手。2、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步入战略发展期,并且快速向中国中西部市场进军。3、大型超市外资企业逐渐取得优势地位。中国2002年零售市场“兼并”、“整合”、“圈地”、“联姻”八个字足以概括所有的风雨。而在一夜之间卷入全球流通的生态圈后,各零售巨擎在入世元年的激情动作种种,无不与“生存”和“发展”二词紧密相连。中国商业流通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将主要呈现十大趋势:流通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电子商务将成为贸易的发展方向特许连锁经营将成为主要的跨国经营方式ShoppingMall将成为人们购物、娱乐、旅游、休闲重要场所多种商业业态形成以各类连锁经营店、ShoppingMall、大型超市为主干的"三足鼎立"业态结构。生产与流通的融合、批发与零售的融合,流通业向生产和消费领域两头延伸物流和配送成为厂家、商家、服务机构争夺的"第三利润源泉"流通领域将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焦点外资、民营、国有企业三种混合所有制商业企业是其主导形式跨国零售商纷纷到中国市场抢滩中国零售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将主要呈现十大趋势:锁企业排序表将迅速更替;连锁企业之间重组兼并加剧;连锁企业竞争将集中在以资金和品牌为后盾的店铺资源争夺、跨地区拓展能力和人才的争夺上;价格大战全面开打,个性化和特色化经营脱颖而出;Shopping-Mall式的购物中心出现将促使零售业态加速变革和共生化;大卖场(HyPermarket)和大型综合超市(GMS)作为零售业新的主力业态将全面替代百货店主力地位,百货店将大规模的向专业性百货店和大型综合超市实行业态转型;国际连锁性的专业专卖和便利店将全方位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对中国中小型传统商店进行洗牌;连锁企业面临着业态发展上的多业态和专业化发展\在区域上集中与跨地区发展战略取舍;以生鲜食品为主要经营内容的连锁超市和专卖店将在中国掀起替代农贸市场的发展浪潮;批发业和代理业将更多地转向为连锁业服务的配销业和物流业。近年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收入及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国内居民平均购买力增强,加上申奥成功,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市场呼唤和历史契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零售企业除了发展自身特色、提高服务质量外,还必须顺应以规模领先,以效益制胜的世界零售业大趋势。需求驱动增长,有需求就会有经济增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巨大的需求潜力是中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四、中国MALL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以大型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为主业态的多样化、多业态共存的竞争新格局,我国零售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发达地区用了近130年的五次零售业革命(百货商业、连锁商店、超级市场、MALL、无店铺销售),我国几乎在十年时间便接踵而来,由此加剧了同一业态和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的成长壮大,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与购物相结合的“一站式”消费需求必将迅速成长。人们注意到,消费者在购买选购商品时已经不是单纯购物,而需要更多娱乐等其他因素在一起的消费模式。特别在我国,娱乐、餐饮并不是一种奢侈行为,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要的消费,因此更增加了人们对MALL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需求。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增多,为郊区MALL的开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目前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交通体系比较发达,城市化进程加快,私家车已经成为相当一批人的代步工具,使得人们到郊区购物、娱乐、休闲一站式消费成为可能。

摩尔包括了各种零售业态———如百货类、超市类、专业店铺、专卖店等和各种功能———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服务等功能。针对中国零售市场发展方向,宣传上注重摩尔的时尚、现代、前卫等理念的灌输,购物、娱乐、博览艺术众多功能中应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发展。应以家庭式消费为主导方向———通过设置大面积超市、家居家电类、儿童及青年游乐设施、文化广场、餐饮以覆盖老中青三代;再辅以各类专业店针对各类消费者之需求,此外还设置各类特色店以吸引国内、国际游客。在国外摩尔目前已经占有50%以上的零售销售额,2000年的营业额已达1万亿美元,一家摩尔的有效商圈是数百公里。而在中国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200公里范围内的人口数以千万计,商业前景十分诱人。因此必须尽快高标准、高起点建成中国尚属空白但又极具展潜力的摩尔,立足省会城市,辐射周边,成为具有一流水准的标志性、超大型购物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摩尔的辐射范围将使传统商业相形见绌,这种全新的商业方式将会继连锁超市、仓储式货场之后给市场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同时又带来更多的商业机遇。中国市场一向被许多人看好,MALL的发展在美国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现在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MALL开发运营。面对如此大的一个空白市场,在发展MALL条件成熟的基础上,一定会有许多有眼光、有实力的发展商涌入这个市场。现在在我国开发和计划开发的MALL达200多家。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中国经济成长过程中,MALL将在零售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002年,国内各大传统零售商业集团(上海友谊、上海华联、北京华联、北京王府井、武汉广场、深圳铜罗湾广场、大连商场集团等)、房地产巨头(大连万达、中信集团、华润集团、香港新世界、香港嘉里、香港九龙仓、和记黄浦和长江实业集团等)、海外专业的摩尔开发商(菲律宾SM集团、泰国正大集团、印尼三林集团、美国的一些基金协会等)乃至外资传统零售集团(马来西亚百盛、台湾太平洋、香港新世界百货,法国欧尚AUCHAN、台湾好又多等)都已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发一批摩尔购物中心。

目前国内最大的摩尔是24万平方米的上海正大广场。在建中较大的摩尔有:成都47万平方米的熊猫万国商城、广州37.6万平方米的正大集团天河正佳商业广场、武汉中商集团的团结商贸城购物中心(总营业面积4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的20万平方米将于2003年春节)、上海浦东的台湾好又多集团的摩尔项目、上海吴中路上26万平方米的摩尔"虹桥商贸城"、北京将在5环路的东西南北建造4个20万至60万平方米的MALL,这4家MALL分别为:大地MALL、春天MALL、西单商场和法国欧尚合作的摩尔项目、王府井集团的摩尔项目。

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内地将逐步迎来摩尔的时代,也许,3、5年后内地连锁商业销售额第一名的桂冠就将落到某家连锁摩尔集团的头上。第三部分:广东省经济发展分析一、广东省总体经济发展:近几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普遍形势不佳的情况下仍然一枝独秀,广东经济也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10556.47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4.53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5303.98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4247.96亿元,增长10.4%,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10.3:50.4:39.3转变为9.5:50.3:40.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市场价格总体水平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7%,其中服务项目上升3.3%,居住项目下降0.1%,食品项目下降1.8%。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工业出厂价格下降1.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0.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0.2%。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67.04,增长15.9%,城镇在岗职工718.34万人,比上年下降3.9%,年末全省从业人员达4058.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达2.9%。2002年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4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5857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4794亿元,增长11.1%。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望达到14800元。预计2003年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持平或略有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5%。二、广东省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2002年广东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中央和省出台的刺激经济回升的政策力度较大,同时经过近年的体制攻坚,部分亏损企业和过剩生产能力被淘汰出局,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有所改善,经济进一步走向市场化,经济整体运行的效率明显增强。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入世积极效应初步显现,出口增幅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外商投资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部分消费品价格明显下降,直接刺激居民消费。国际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对广东经济产生一定正面影响。加上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发展,逐步走向了珠三角大都会的发展趋势。

(一)内外需求全面回升,合力推动经济增长

外贸出口屡创新高。从7月开始,每月出口均超过100亿美元。全年完成出口总额118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2%,增幅提高20.4个百分点。进口增长强劲。全年外贸进口总额1026.40亿美元,增长26.6%。

投资增长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44亿元,增长12.5%,增速比上年高出3.1个百分点。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广东投资总量全国最大,但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市场销售稳中见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幅比上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大型超市及连锁店快速扩张,成为市场新亮点。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31.99亿元,增长27.5%,增幅比限额以下企业高出18.8个百分点。餐饮业表现较佳。居民旅游、教育、保健支出明显增加。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供给水平有所提升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农业生产在总量扩大的同时,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市场调节因素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比GDP速度快出0.3个百分点。在传统服务业得到加强的同时,金融保险、仓储运输、邮电通讯等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发展迅速。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0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文化、体育、租赁、娱乐、广告等服务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会展经济方兴未艾,带动和促进了服务、交通、旅游、餐饮、信息咨询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经济质量有所改善,经济运行支撑条件进一步优化

经济运行更为稳健。经济增长克服了上年前高后低的惯性,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5%,上半年增长10.7%,全年累计增幅又略有提升。

微观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提升。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较上年明显提高。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7.8%,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与全国对比,广东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6点,但落后于上海的167.6、浙江的149.2、天津的141.6、福建的138.7和山东的138.5。前11个月广东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7个百分点,在沿海主要省市中低于福建的66.3%、江苏的34.6%、天津的25.4%、浙江的23.5%,高于上海的15.2%和山东的14.8%。

经济运行支撑条件有所优化。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20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7.1%。财政支出1520亿元,增长15.3%。金融形势稳定。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922亿元,贷款余额1520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8.2%和16.4%。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7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扣物价实际增长超过10%。(四)企业对未来经济信心明显提升,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企业景气有较大的提升。年内企业景气指数逐季稳步上升,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点,比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分别上升4.4、1.5和0.3点,成为上年以来的最高点。非国有经济进一步趋活。从生产来看,非国有经济表现不俗,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势强劲,全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完成增加值2293亿元,增长15.9%,增速居各经济类型之首。从投资来看,非国有经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提高,增速加快,全年非国有经济投资2698亿元,增长18.3%,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68.4%,所占比重比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从出口来看,三资企业、集体和私营企业出口增长迅猛。全年三资企业出口69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1%,占全省出口的58.8%,对整体出口增长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私营和集体单位由于经营权放开,出口企业数大大增加,出口额分别增长1.9倍和30.5%,明显高于整体出口增速。

利用外资增势良好。广东继续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热土,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5.89亿美元,增长26.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31.11亿美元,增长26.6%。利用外资方式和资金来源进一步多元化,大项目不断增多。1-11月投资或净增资超过5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达31家。引进的投资项目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高新技术领域成为投资的热点。1-11月,电子及通讯制造业实际吸引外资同比增长42.2%。外商投资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许多跨国公司把广东纳入全球的生产和采购链。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在中国每年的采购量达100多亿美元,其中6成左右是在珠江三角洲完成的。

(五)中心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活力旺盛,经济发展继续处于全国前列,大珠三角商业圈已经形成,将形成珠三角城市群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珠江三角洲以毗邻港澳、接近国际市场、机制灵活高效、产业链条较完备等优势吸引着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聚集,在国内日趋激烈的地区竞争中,经济发展保持旺盛活力,外向型经济格外活跃,增长速度继续处于全国前列。初步测算,广州、深圳两市全年GDP分别增长13.2%和15%,增幅在国内京、津、沪、渝和沈阳、武汉、南京、哈尔滨、西安等大城市中位居前列;东莞、中山、惠州等市增幅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由于发达、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优惠、宽松的引资环境,二线城市商业经济的也日渐繁荣。以广州为中心的交通网络,与周边城市佛山、顺德、中山、东莞、珠海、深圳等城市群的直接联系,使得大型购物中心的有效辐射效应得以遍及整个珠三角;同时,更多的台资、外资企业财团的引入也同样规范和促进了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珠三角二线城市商业经济的崛起,粤港澳“前店后厂”模式也已在发生巨变,有关专家认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龙头的“大珠三角”商业圈已经形成。广东省是全国城市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其城市化率达到55%,尤其珠三角城市尤为发达,以广州为顶端,经过东莞、惠洲,连接深圳、香港的珠三角东线经济走廊至1998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南海、顺德、中山、珠海、江门珠江口西岸地区,增速普遍高出3至7个百分点。广州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逐步向外扩张,长短结合,长远开发南沙、近期推进“东部板块”。未来由于广州、深圳的发展和扩张、中间城市如东莞、顺德、南海、中山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将形成东部、西部和中部三个“都市区”,“都市区”的概念今后将取消一、二线城市的划分。东部大都市区包括香港、深圳、东莞和惠州;西部大都市区包括顺德、中山、江门和珠海等;中部大都市区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佛山等地。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考虑,建立以高密度为特征的大城市群,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市带,以区域发展中心为特征的城市圈,分别从“面、线、点”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国城市化的主力军,将形成珠三角大都市。充分发挥城市集群发展成本低、土地占用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市场竞争力和生产集约能力高、能加速实现社会公平等优势。获悉,佛山即将投入360亿元巨资,建设“四纵九横两环”,构筑珠三角交通网,以期实现半小时交通圈、全市通高速公路、40分钟到达广州新机场三大目标。珠三角地区将与中国沿海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成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今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这三个大城市群集聚。三、从几个方面看广东省经济发展(一)全省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全省旅游总收入达1040·4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8·17%,占全国的1/4;旅游创汇34·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55%,占全国1/5强;旅游入境人数达6518·20万人次,增幅超过10%,占全国的八成。2001年

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61亿元人民币,增长9·6%;旅游创汇44·8亿美元,增长9%;入境旅游人数7256万人次,增长7·8%;国内旅游人数1·75亿人次,增长11%。旅游业实现增加值537·07亿元,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09%,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64%。2002年

广东全省入境旅游人数达795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9·56%。其中全省旅游住宿设施接待国际游客1525·88万人次,旅游创汇50·91亿美元,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33·01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增10·07%、14·38%和13·45%。

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当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就会兴旺起来;达到3000美元时,就会出现到周边国家旅游的热潮;达到5000美元时,就会更多地追求周游世界。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目前是800多美元,而广东则已经达到1700多美元,珠三角3000多美元,广州、深圳这类大城市的人均收入更是高达4000多、5000多美元。

全省旅游经济总量超过80%都是由珠江三角洲实现的。广大山区地域辽阔,拥有全省80%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规模还很小,在当地经济所占比重低。例如粤北地区的旅游业总收入就只占全省的1·5%。(二)发达的交通网络广东毗邻港澳,与闽、赣、湘、桂、琼五省区相接。境内河流众多,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3368.1公里,沿海岛屿759个,内陆江河主要有珠江、韩江、漠阳江和鉴江等。陆上公路四通八达,是水陆交通较发达的省份之一。目前我省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并存,水陆交通是我省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交通基础设施与建设的情况:公路、水路和地方铁路基础设施公路:全省通车里程1026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185公里,一级公路5392公里,二级公路13396公里,三级及以下公路82631公里,水泥路面31015公里,桥梁20056座/836062延米。全省设公路收费站427个,其中经营性公路收费站179个,非经营性公路收费站248个。公路密度达57.5公里/百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全国公路密度14.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100%乡镇通公路,村民委员会基本实现通机动车。航道:通航河流998条,内河通航里程10808公里,全省内河等级航道里程为13696公里。其中一级航道448公里,二级航道227公里,三级航道537公里,7级航道1789公里,6级航道1642公里,5级航道838公里,4级航道651公里,等外航道7564公里。港口:沿海港口泊位1226个,综合通过能力24038万吨;内河港口泊位1729个,综合通过能力15630万吨。公路运输站、场:全省公路客运站场288个,货运站场150个,货运配载点、货运代理1502个,货运交易市场69个,道路货物搬运装卸业535个,在建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客货运站场4个,分别是:广州、深圳、汕头、湛江。铁路:地方铁路1526公里,其中三茂铁路357公里,广梅汕铁路669公里,粤海铁路343公里,地方铁路专用线及煤矿专用铁路157公里。’车船运力及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车船运力:全省共有公路运输机动车辆811859辆,其中汽车650831辆,营业性车辆636430万辆(客车53425辆,货车583005辆);全省水路运输船舶17658艘,运力462.64万总吨/6万客位。2000年全社会公路客运量、货运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9.94亿人、5.93亿吨、685.39亿人公里、487.21亿吨公里;水路客运量、货运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0.202亿人、1.94亿吨、9.23亿人公里、2249.59亿吨公里。省铁路集团完成旅客发送量141.1万人,货物发送量673.7万吨。(三)房地产发展为广东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广东是中国房地产投资开发的热点地区之一。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房地产业为广东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二00一广东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972.34亿元,其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等珠三角区域,以广州、深圳尤为突出。2001年整个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达10906.5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3344.57万平方米。但近几年住宅房地产空置比较严重,2000年、2001年、2002年三年的空置住宅面积分别为三百九十一万平方米、三百八十九万平方米和四百一十六万平方米,分别占当年空置商品房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六十九和百分之六十六。同时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二00一年高达百分之七十三。另外房地产企业融资途径单一,潜在金融风险加大;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率下降,销售额减少;商品房空置面积速度加快,一年以下的空置面积增加。但是广东省的房地产的发展还有较为潜力可挖,广东目前人均居住面积为二十四平方米,虽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与中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从城市化角度来看,广东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百分之五十五,珠三角地区已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且每年以百分之一点九的速度增长。新增的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会消化部分商品住宅。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住房消费的升级换代,这是今后五到十年房地产业发展的首要动力。二00一年,广东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百分之三十八点二以下,居民消费重点已转向住、行和教育等方面,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将大幅度提高住房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例,增加住房消费的总量。这对于房地产业,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近两年,广州、深圳等区域也加大了商业地产的发展,以商铺为首的商业地产成为了房地产业投资的新热点。广东的商业地产开发,已经从原始的配套型物业转变为一种新的市场形态,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市场空间。在房地产和商业环境较为成熟的广州,已经拥有像天河广场、广百广场,在深圳有铜锣湾等大型购物中心,成为当地商业地产的航母,发展为城市新的坐标,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商业的不断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超级市场等形态将成为零售市场的主导者,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等地将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大珠三角大都市的发展进程。(四)汽车消费突飞猛进在国家为启动汽车消费而酝酿推出一系列措施之际,富裕的珠三角各城市已从去年起掀起了新一轮汽车消费热潮。以珠江三角洲富裕城市——顺德、南海、中山、番禺、东莞等为代表的中等城市是这股汽车消费热潮的先锋。以顺德市为例,1999年每25户居民家庭就拥有1辆汽车的该市去年的汽车拥有量已大幅上升为每8.3户家庭就拥有1辆汽车,拥有率比前年大幅上升2倍,大大超过全国和全省的水平。与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汽车消费步伐缓慢相比,珠三角中小城市的汽车消费会非常火爆。其停车费用低、生活质量高、交通便利是为之提供了良好条件。另外珠三角各中小城市的生活质量普遍较高,收入较高、但生活消费较低,使得人们的消费欲望较为强烈。便利的交通更是让人们可以享受有车的便捷。专家预测,随着国家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经济型轿车的大量问世,珠三角中小城市的这股汽车消费热潮还将持续升温,顺德、南海等城市将在2005年左右达到每2-3户居民就拥有1辆汽车的中等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水平。

深圳、顺德和东莞等地已率先在广东省乃至全国进入汽车普及时代。深圳每百户家庭小轿车拥有量达18.5辆,平均消费水平为12.8万元/辆。随着进口车价的持续高涨,消费渐趋理性的深圳人把目光纷纷转向国产车。顺德“有车一族”增加速度惊人,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0辆,比1999年大幅上升5倍,大大超过全国和全省的水平。2001年东莞全市汽车销售额超过50亿元,新增车辆15万辆,全市机动车辆保有量达65万台。今年一至七月,全市新入户机动车18000多台,平均每月有2000~3000多台新车上牌!一个消费力旺盛、空间广阔的机动车市场已在东莞形成。今年1至5月,月均办理新车入户2284辆,其中八成以上为家庭购车,至2002年5月底止,东莞市共有私人汽车92800多辆,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近25.5辆(五)广东省商业发展迅速2001广东市场繁荣,商品丰富,供求平衡,购销两旺。全省流通业增加值208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5.28亿元,增长10.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发展了一批连锁店和配送中心,一批现代化、多功能的商品交易市场,一批规模大、集散快的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实现商贸业跨越式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政策的放宽,国外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加大,使得商品市场更为丰富,消费方式更为多样化,必将促进广东省的商业市场的发展,同时广东是一个富藏于民的地方,大量的资金囤积于私人手中,2002年全省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达10000亿元,东莞占据了18%,如何启动这一部分资金?将巨大的促进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广州商业发展现状商品流通规模居华南地区首位,成为全国城市商业三巨头之一。2001年l—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06.57亿元,实际增长13.66%,流通规模连续10年居北京、上海之后名列全国第三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在首位。商贸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显现。广州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端,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和澳洲之间海上航路之要冲,可就近与世界各国交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策源地,奠定了历史上重要商埠的地位。零售业业态丰富,商品交易市场成熟,目前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有1108个,去年成交总额为443.1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有1041个,生产资料市场67个;万商云集的商业经营环境日渐形成,贸易服务功能增强。商业现代化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全市大中型商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POS系统,计算机应用普及率超过90%,其中有50%的企业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化,商业自动化走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1996年建立起“广州贸易网”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了电子单证管理、网上交易管理、安全认证和网上支付等系统。商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活力逐步增强,商业业态逐步优化,连锁经营行业覆盖面扩广。目前,我市连锁企业有38家,连锁店铺1358间,销售额达100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的8.9%,成为我市流通领域新的增长点。对外开放势头良好。广州把124户国有百货和相关企业,整合重组为两个错位经营、各具特色的大型百货公司。一是以广州友谊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通过增资扩股购并新大新公司形成一个板块;一是以广州百货大厦为龙头,以广百集团为基础,通过整合物资集团的有效资源,对东山百货集团、南方大厦集团以及其他3家企业实施先托管后重组,形成另一个板块。据悉,重组方案涉及2万多名员工,资产总额达67亿元,这是自1992年广州对首批商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力度最大的一次国有商业体制改革。与此同时,广州商贸流通业以现代化规划为基础,着力打造大型批发市场骨干企业,改造和建设了15个示范性批发市场;加大对肉菜市场管理力度,推动肉菜市场超市化;弘扬岭南商业文化,美化和完善商业步行街,发展广州地方特色商业经济等等。2、深圳商业发展现状深圳商贸发展再现深圳速度,在奋起直追的广东商贸业中,深圳商贸业的发展非常之快,再现了“深圳速度”。据悉,在2001年进入广东零售业5强的企业中,除好又多、广州百货大厦外,其余3家总部均在深圳。而进入零售业三甲的全部是总部在深圳的企业。万佳百货以销售额19.5亿元继续居广东零售业榜首,新一佳以14.96亿元,增长一倍的骄人业绩从去年五甲之外跃居第二,沃尔玛以14.2亿元屈居第三。2001年深圳本土零售业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业巨头们同台学习,新一佳、万佳、华润、海王星辰等连锁企业,纷纷从深圳走向珠江三角洲,并走出广东。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深圳本土零售业在深圳以外新开张的大小分店达700多家。新一佳成为2001年广东营业额增长最大、最快,开设大卖场速度最快、数量最多、总营业面积最大、分店最多的零售业“黑马”。新一佳创出的“大卖场+专卖店”的模式成为广东最具活力的大卖场模式。深圳华润万方超级市场有限公司在2001年度里,共计新增店铺49间,新增营业面积5万多平方米,拓展地区已经遍布深圳、广州、东莞、惠州、江门等地,共实现销售收入12.2亿元。海王星辰全年新增店铺105家,达到206家,经营网络绵延到大连、宁波、杭州、成都、常州等城市,销售额2.9亿元,增长了一倍。2003年深圳连锁经营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按照市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划,将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争取在5年内使比例达到50%,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发展速度上,2003年将是深圳连锁经营快速、有序发展的一年。总的来说,广东商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各商业企业极力扩店

2002年广东30家连锁零售公司销售总额接近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9%。超市业态仍占据前三甲,华润万佳、新一佳、民润的平均增幅约为48%。2002年,华润万佳在广东新增9家大卖场,新一佳增多11家店铺,百佳添上3个购物广场,民润增加72个社区店。新张的家谊超市去年底铺设15个网点,家盈、广百世纪各开1家,吉之岛新增2家。各家新增店铺的数量接近或者超过了之前开店的总和。

2002年广东零售业的规模化扩张远远超过以往。广州连锁零售业销售总额约178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倍多。广东的连锁零售业在政府、市场全力推动下的强势扩张趋2、区域价格战升级

实际上超市业扩店的绩效并不理想。2002年的价格大战使各超市的销售增长与店铺增长不相称,从而造成整个行业盈利水平非常低。大资本舞动业界龙头。广东省连锁协会统计的数字显示,去年上榜的企业,今年的座次和销量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原因是强大的资本正在介入广东零售业,特别是介入业内的主流企业。华润万佳背靠香港上市公司华创;民润以深圳农产品为强大的后盾;宏城的东家是已注入越秀集团的城建总,新成立的家谊超市以广州友谊为大股东,广百世纪超市则是由正在筹措上市的广百股份所投资。3、百货店向二线城市转移

按照2002年的销售排名,广东的百货公司排名整体下降了两位。排名前5位的广百、新大新、天贸南大、珠海免税、广州王府井5家平均增幅在2%左右,销售总量增长不明显,但去年百货店的盈利表现却出人意料的好,如广百股份去年销售实现12.3%的增长,但利润增幅却达到10%。其主要得益于各百货店的转型和内部管理的改善。百货业态逐渐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梯度转移,天贸南大品牌输出佛山、广百在花都开店、铜锣湾百货到珠海发展,也是百货业错位经营的一种很好的尝试。4、新业态全面冲锋

2002年广东商业发展已经不再拘泥于超市、便利店、百货、电器店、购物中心,甚至最新型的商业业态也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包括位于东莞的华南MALL,广州的正佳广场、深圳的铜锣湾广场、中山的新都汇、佛山的太阳广场、南海的东方广场等等大型购物商业中心都开始大规模发展,速度之快堪称几十年来之最。专业店开始冲击原有的市场份额,海王星辰药店去年以4.6亿的销售额上升至第16位,增长55.9%。国美电器店在广州掀起价格风暴。外来资本开始大量涌入便利店业态,上海联华的快客便利店去年底一进广东就开出20家店。由于内资、港资两大阵营实力不同,便利店经营演绎出高端与低端两种不同模式。四、广东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至2002年末。可以说广东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良好状态,未来发展前景喜人。但同时在广东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仍然偏低,生产经营规模小,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1%。农村贫困户境况堪忧。价低位徘徊。物价负增长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5%。价格下降,虽说有一些良性因素在起作用,如打破垄断后企业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进口关税下调,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稳定导致的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等。但是物价的持续下跌,会导致投资预期回报率下降,影响企业投资,从而影响就业和企业雇员的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内需自主回升仍有约束。消费方面,“二元经济”突出,城乡消费断层现象仍较明显。在城镇,收入分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高收入群体消费意欲不高,导致整体消费倾向的下降。当前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处于新旧交替阶段,消费者对就业以及劳动保障心存疑虑,影响收入预期和社会消费心理。居民储蓄倾向相当高,而且重点是用于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和购买住房四大预防性支出。仅年内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就新增1902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6.3%。银行资金利用率低。存贷差扩大,达7715亿元,大量储蓄无法转化为投资,资金与投资、生产之间的渠道仍不畅顺。商品房销售增速出现较大的波动,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增幅由前三季度的26.5%下降到与上年基本持平,销售面积增幅由19.4%下降至3.8%。

影响出口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中东政治军事冲突、恐怖袭击、油价动荡等因素令经济前景不明朗。贸易保护有增无减,主要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专利技术和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如DVD专利风波、摩托车、冻鸡等禽肉产品出口受阻,对广东相关产品出口有较大影响。部分出口企业认证意识薄弱,近年来已有不少企业和产品因未达各类标准和认证而被退货,造成很大损失。如拉链含铅超标、服装含甲醛超标、玩具含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仍较普遍,成为制约出口的重要因素。出口退税仍旧滞后,据外经贸部门资料,到11月底应退未退税款已达740亿元,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广东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001年珠江三角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1040元,东西两翼为7519元,仅约为珠江三角洲的四分之一;山区6031元,不到珠江三角洲的两成。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向型经济和市场发育、财政实力、居民生活水平各方面看,东西两翼和山区与珠江三角洲之间都有较大的差距。2002年这种差距仍在拉大。初步测算,2002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4%,东西两翼增长8.5%,山区县较为集中的韶关市、清远市、梅州市、云浮市发展也相对缓慢,分别增长9.2%、9.0%、8.1%、7.8%,低于全省发展速度。

展望2003年,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基本稳定。平稳发展仍是广东经济运行的主旋律。2003年生产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现阶段形成的消费亮点,将继续保持对消费需求的强劲拉动作用,经济发展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格局。

第四部分东莞经济概要一、东莞概况东莞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位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带,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南邻深圳,北靠广州,东邻惠州,西与番禺、中山隔海相望处于深圳、珠海、广州三地中心点,107国道和广深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境内4条主干公路和13条联网公路均为一级公路。广九、广深准高速铁路穿过东部各镇,并与广梅汕铁路和京九铁路交汇于常平镇。未来广东省东部轻轨及沿海高速公路连通广洲、东莞、深圳,成为广深之间的重要交通线。内河通航里程798Km,太平港每天有三班直航香港客船。虎门港获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已完规划的虎门港区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港口。在市区50Km半径范围内,有深圳黄田和广州白云机场,全市已有13个镇(区)通高速公路:形成了一个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骨架,各镇均有联网公路联通的快速公路交通网络,把国道、高速公路、镇路、港口、机场连成一体,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趋势,特别是虎口大桥的开通,东莞正成为沟通穗、港以及珠江两岸和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的交通枢纽。目前东莞市通车里程2467公里,公路密度已达102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全国第一;个人储蓄余额近1675亿占广东省的16%,全国的2%;人口突破700万以上,占全省总人口的7.46%,是广东省居广州和深圳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全市人口密度2615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4倍,在全省各市中仅次于深圳居第二位;此外有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而且其处于珠三角最具增长空间的东翼经济带广州与深圳之中心点,给大区域商业辐射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以东莞为中心点100km半径内将包括几乎所有珠三角地区158个镇区,GDP近7000亿,全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近2800亿,近4000万消费人口,而且依托珠三角洲发达的交通网络,车程在8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东莞市多项国民经济指标在全国及珠三角洲经济位于前列,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显重要。二、2002年东莞经济概述2002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实现了大幅增长,社会消费进一步启动。从全省22个地级市(包括顺德市)来看,1-11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在全省排名第四,占全省的6.92%,增长速度比全省高出5.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在全省仅次于深圳,排名第二,占全省的20.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19%,增速比全省高出3.29个百分点。(一)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工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从第二季度开始,工业生产增长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支柱行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行业间发展的差距逐步缩小。1-11月,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411.03亿元,同比增长21.60%。在全市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继续保持最快的增长速度,同比分别增长43.61%、39.61%。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2个行业中,产值增长的有28个,占行业总数的87.50%,仅4个行业的生产有所下降,且降幅很小。制造业中的三大行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增长21.69%、23.87%、13.00%,共完成产值539.55亿元,增长20.9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72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57%。销售通畅,产销衔接良好。1-11月,全市实现销售产值1399.58亿元,同比增长20.67%,累计产销率达99.19%。在32个行业中有9个产销率超过100%,服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家具、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等行业均实现了较高的产销率。

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亏损下降,整体经济效益趋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12.00,同比增长12.88个百分点。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2.76亿元,同比增长41.78%,实现利润总额52.57亿元,同比增长68.1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19.91亿元(占全市利润总额的37.8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39.57个百分点。在国有控股工业中广合电力增长4.7倍、沙角发电厂增长31.44%,广东福地实现扭亏为盈,扭亏3.90亿元。从行业构成来看,32个行业中,有23个实现利润同比增长或实现扭亏减亏。电力生产和供应、电子及通信设备、纺织、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等行业盈利较大。亏损企业减少,亏损额下降。在1667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数比第一季度减少174户;亏损额9.24亿元,同比下降25.66%,减亏3.19亿元。

国内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

2002年以来,我市商贸活动继续保持兴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逐步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消费品价格指数也有提高。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6亿元,同比增长14.19%,实现200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4%。随着年底消费旺季的到来,一些大型商场、超市、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对拉动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业旺势不减,增长速度仍属最快,实现35.96亿元,同比增长19.8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明显增加,达151.12亿元,增长39.37%。

出口保持较大增长,业绩大大好于预期

2002年以来,全市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7、8、9、10四个月单月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40亿美元。1-11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05.20亿美元,同比增长28.8%,比全省高3.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17.66亿美元,同比增长25.20%,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30.12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总额131.21亿美元,同比增长38.67%。

入世效应初步显现,一是招商引资势头强劲,由于我市投资软硬环境的逐步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提高。1-11月实际利用外资19.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32%,增幅比去年提高了7.77个百分点。二是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和传统产品出口有较大增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高速增长,达39.6%,占全部出口总额的28.77%。机电产品出口增幅达31.9%,占出口总额的64.42%。传统产业中纺织品类商品增长34.9%,新兴产业家具出口增幅最为引人注目,增长速度一直超过50%,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出口市场来看,主要出口地区增长强劲,新兴市场进一步拓展。对美国、香港、日本等主要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26.6%、22.62%和17.74%,对墨西哥、马来西来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均超过50%。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减

2002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由4月份的5.17亿元起一直攀升至9月份21.96亿元,达到了近几年单月固定投资的最高水平。1-11月累计投资总额110.22亿元,同比增长61.01%,净增投资额4.18亿元。各类投资均保持了快速增长,其中基本建设、房地产、更新改造投资的增幅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