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5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与探索第一篇: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与探索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与探索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http://www./gongyeshejilunwen/34973.html转载请注明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本文引用《大众文艺》摘要:本文针对工业设计专业体系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基础教学中,所暴露的讲授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相对困难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十二五”规划中“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下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如教材选用创新、教学体验创新和课程考核模式创新等方式,使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符合新形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工业设计;教材选用创新;教学体验创新;考核模式创新前言从1982年我国在高校中开办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至今,各高校在学科建设的实践和摸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由于多数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借鉴其他院校经验和模式,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框架大同小异,在工业设计专业下均开设有“机械设计基础”(部分学校设为“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旨在解决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结构问题,这是将设计概念转换为实际产品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和传统教学偏于工科的理论讲授,往往使得该课程与专业框架下其他课程脱节,孤立的知识点和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对产品设计中的工程问题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造成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甚至对专业的反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我们对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调整,以符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需求。一、“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现状分析“机械设计基础(或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针对产品设计过程中产品的结构形式、受力特点、能量传动、机构原理及零部件间的联接问题展开学习与讨论,是产品设计中将概念转换为实际可加工可使用的产品的关键,这方面的技能也是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时生产企业所关注的,因此该类工程类课程的开设,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之所以会造成知识点的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全面的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早期的教材编著者主要以机械学领域的专家为主,内容上往往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很少接触到的钻床、内燃机、牛头刨床等工程机械为案例,加上部分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经验和理解不足,不能将这些机构原理与产品设计相结合,依然以传统工科模式进行照搬和对机械类教材内容的简单删减,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常以理论灌输和公式推导为主,对于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碍,尤其是以文科高考入学的艺术类学生更是觉得抽象、空洞,无法转换为学生的知识构架,更无法与实际生产相接轨。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产业结构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对于新形势下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在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层的反思与创新实践。二、教学形式的创新探讨作为工业设计教学,其核心本质是让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方法和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各方面知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产品设计中的结构问题,其本质核心是为产品设计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对以工程机械为背景的现行教材进行知识点简单删减的传统模式,从教材选用、教学体验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围绕产品设计相关内容展开创新探索。更多文学期刊到天天期刊网发表咨询电QQ:12865033251.教材选用创新各大高校在专业办学中专业方向划分越来越细,传统教学经验中所选用的《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非机类)》等教材涵盖比较笼统,以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为主的案例不利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解。各院校专业培养方向不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是不现实的,在尊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早期工作者对该专业所做出贡献的同时,对于课程教材的选用,应该考虑与专业实际相结合,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材或参考书目,如更侧重于产品覆盖件的构造形式、联接方式及产品(工作过程中的)运动机构特征等,教材中的案例应该更多地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摸的着的产品,如对于在机构原理中,凸轮机构的案例,可以列举饮水机、按摩椅等实际案例等。在目前合适教材有限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考虑提取该课程所需传授的知识框架,备课过程中搜集相关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这种形式比较传统教材,更为直观,容易理解。2.教学体验创新如本文第一节所描述,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很多院校采取将课程划拨到其他工科院系或者外聘任课教师的方式,教学模式以沿袭工科机械类课程中“理论教学”加“应用题解答”为主,往往导致该课程知识框架孤立,缺乏实践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低,也无法通过课堂学到有实践意义的知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外观造型的设计与工程结构的学习,对于产品(机械)内部工作原理层面的知识点的背诵和计算题、应用题的解答均不是培养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多媒体教学体验放在首位,通过产品图片、动画视频以及拆卸一些实际产品直观的体现,让学生结合书本上所描述知识点进行消化理解。以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学习“机械联接”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为例,为加深学生对卡口、螺纹等联接形式的认识,并学会在设计实践运用,近两年的教学中,采取理论教学梳理后,让学生对一些废弃电子产品进行拆卸、绘制爆炸图,并在保留原电子产品电路板的前提下,对该产品的外观进行重新设计:学生在拆卸和绘图过程中,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验证,也是一个对知识点的巩固理解过程;在后期的再设计中,考虑产品的联接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通过动手实践,摆脱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也培养了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3.考核方式创新课程的考核,其主要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工业设计专业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其目的不是在于培养会对机械公式进行推导,会计算齿轮传动比、凸轮轮廓抛物线的“机械设计师”。对于课程的考核形式,若任然停留在以传统的试卷为主要形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背诵书本上的文字及公式的推导,而考试之后却很容易忘记,不仅无法刺激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相关知识,都起不到任何帮助。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不应该停留在“考试课”或者“考查课”上的争论,而应该结合专业实际,以及对今后产品设计相关课程学习的支撑,从“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结构,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合理的考核。考核方式的创新,可以考虑以命名一设计课题的形式展开,学生着重考虑如何解决课题中的产品结构及功能问题。如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对酒瓶进行设计,要求在设计中考虑酒瓶的防漏问题;通过联接知识设计可便携的折叠式床垫;利用联动原理,设计趣味儿童玩具等。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既回避了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归纳与整理,这些知识框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对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特点、人才培养计划及地方区域规划特色出发,打破传统理工科理论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对教材选用、教学体验模式及考核方式进行合理创新与尝试,以培养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人才。工业设计的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创新实践与总结中,不断完善发展。参考文献:[1]叶丹,孔敏.产品构造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2]王大康,韩泽光.机械设计基础(非机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第三版)[4]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张宪荣.工业设计理念与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6]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7]赵德成.产品造型设计——从形态的概念设计到实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XX[8]张春林,曲继芳,张美麟.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第二篇: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国内高教界正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各高校培养机械类以及近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由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通向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是了解和掌握工程设计计算的开端;它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设计一般机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毕业设计),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综合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能力训练。针对目前的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工程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将此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总思路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思考。1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目前该系列课程的设置主要由以下几大模块组成:(1)公差与配合研究机械设计中是怎样正确合理的确定各种零部件的几何精度及相互间的配合关系,研究测量工具和仪器的测量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掌握一定的测量技术。(2)理论力学研究质点、刚体的静力学、运动学及动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规律;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性质;动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3)材料力学研究杆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以及导致各种材料变形与破坏的规律;为受力构件提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条件;解决结构设计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的矛盾。(4)机械原理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以及机器结构的受力和设计。(5)机械设计研究通用机械零件能量的传递方式、材料、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这些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和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但是这些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学时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果按照课程设置的方式,以“教”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往往学生理论考试成绩较高,但实际设计和应用能力不强,这与企业需求脱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重视学习者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不重视知识建构和发现的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网络在支持个别化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巨大优势。2课程教学模式探索2.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但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思维疲劳,甚至厌烦。针对本课程可从以下来展开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学生刚刚接触该课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设立的目的;对后面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对今后工作中可以用来解决那些技术上的问题。这样以来学生就会意识到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该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动态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表现力,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使学生从原来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书本知识还原于生活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常见机械、机电设备中的动作、工作原理,让学生找到其存在和应用了那些平面机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讲解间歇运动机构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感觉画面有停顿感?学生开始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讨论,多数同学的意见是不完全正确的,这时老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式归纳总结:为了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要求影片作间歇运动,所以放映机采用四槽槽轮机构,当传动轴带动圆销每旋转一周,槽轮相应地转过90°,因此能使影片的画面作短暂的停留,这样以来使学生听了以后兴趣盎然。采用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2.2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因此,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不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机械设计基础而言,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最终目标,以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基本知识、原理部分作为基础,发展平台,注重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机电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胆创新。在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变传统的、被动的、低效的实物模型来实现机构及装置设计为先进的、主动的、高效的可视化CAD三维参数化建模来实现装置乃至产品的创新设计;带动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实现机构及零部件的优化设计,从一些实际的问题入手,来考虑那些部件的结构可以实现优化设计,创新设计,分析新的设计会带来机械装置实现其功能方面具有哪些好处;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做课程设计时,让学生利用所学基本原理对日常生活中的机器、装置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查阅,加以改进,或者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构思用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加以表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课的讲授方式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知道某种结构为什么是这样,动力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的传动方式实现。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又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开展创新设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挠性传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自行车采用了链传动的方式来驱动车轮前进。链传动具有瞬时的传动比不稳定、工作时有噪声、易脱链等缺点,带传动有承载能力不大、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的缺点。而它们的各自的缺点都是对方的优点,那么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挠性传动方式使得它们的特点得以均衡呢?因此就以此为作业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按所学的知识和创新的理念给出它们的设计方案来。教学效果表明,就出现了“带式链条”比较好的创新方案。于此同时可以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机械设计竞赛、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的创新设计大赛。这样以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2.3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从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置模块来看,公差与配合、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机械原理这些内容大多为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而机械设计则是研究机械零件能量的传递方式、材料、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机械设计部分的特点在于各章内容看似相互没有关联,如联接中的键、销、螺栓、联轴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等各类零件,但运用机械原理方法、理论及材料力学知识以及公差配合规则将这些零件汇合才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机械装备。如果在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能将其对应的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机器设备中标准件的选择和应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来完成,真正实现“理论用于实践”、“实践巩固理论”,这样效果将会更好。以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以设计为主线,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合理地确定课堂和实践重点,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该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工程设计实例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体现学习-设计-再学习-再设计的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工程实际,不断加强对机构及机器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实践环节,使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与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相互协调,从而营造理论学习-设计实践-实验三维一体的学习氛围,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面宽广、创新设计能力强的实用性、技能型机械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3小结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几种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加以重视和探索。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教学举措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将其余后续专业课课程教学方法同该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整体的教学计划形成通畅脉络,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专业领域的综合的设计能力,能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奠定基础。第三篇: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基础课程教学探索摘要:在装饰基础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认知度,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潜在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效发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街接性的重要作用,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不断完善、不断思考的问题关键词:教学探索;设计理念;过程训练;发散思维中图分类号:61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91(20XX)06-0112-03装饰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表现能力和乎段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之所以说其重要是因为装饰基础中所讲述的图案形式美的法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条例与反复、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自始至终贯穿于今后的艺术设计课程之中,并A.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装饰基础课程中卞要讲授了四大方面内容(花卉、风景、人物、动物)的装饰变化,其包含的内容及可变的元素非常之丰富,合理地针对各种元素进行重组、搭配,进行平面化、立体化以及不同风格的变化成为装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对于基础理论中设计原则、绘画技巧等方面的)i1练外,还应掌握在装饰味儿十足的画面中注重新颖设计理念的融入,而不是把己经成熟的平面化图案或者立体化造型进行东挪西读。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在低年级课程设置中基本是打通平台,大一、大一卞要安排了基础类课程,例如素描、色彩、二大构成,装饰基础等。关于基础教学,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大多是基础)i1练,基础教学的卞线是造型)i1练、配色)i1练、表现技法)i1练,而忽视了基础课程与设计类专业课的衔接关系。在以往装饰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比较偏重于绘画技术和各种技法的运用及)i1练,这样的教学方式造少戊的后果就是学生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法或者各种绘画类工具的使用,而忽视了独立创作的能力。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有关形成设计思维的衔接和过渡,学生在进入一年级下学期以后面对众多的专业设计类课程感到束乎无策。所以在低年级就应该注重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以及展开多方向思维的Jil练,从而达到让学生在低年级就养成动脑习惯,有效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形成的目的,使其成为迈向设计类课程的一个过渡类课程,真i1,为今后的设计类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和设计的基础。一、加强学生对于装饰基础课程重视程度的引导在授课过程中,种经有位学生极其不愿意做作业,我问他为何这样抵触这门课程时,他说不愿意“画花”,而愿意搞一些设计,他觉得只有设计课才是艺术类本科学生的学习重点,我听后感觉很愕然,但课后通过换位思考也觉得这不是一种偶然。装饰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上学期,学生因为刚进入大学校门,对一切感觉是新鲜的,尤其学生认为自己考的是艺术设计类院校,学习的课程应该以设计类课程为卞。有一些学生对于这门课认识的薄弱的问题是没有看到基础课程重要性和与设计的联系性,认为装饰基础课程只是画一些花儿、草儿,缺乏更深一层次对于课程的认识。装饰基础课程所讲授的图案变化规则、图案变换的形式等儿乎可在今后所有的设计中运用到,例如}5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科设计等。只有基础打好了,在大一以后的设计类课程中才能够游刃有余;反之基础打不好,设计也会因为基础不牢而变得空洞和乏味。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合适地引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多强调此课程的重要性以及与今后设计类课程的联系性及其应用的宽度和广度,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装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应用性以及与设计类课程的衔接性,加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学生对这门课有了足够的认识之后才能够专心地投入到基础课的学习之中。二、设计中注重过程的训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过程中的亮点,加以发挥和扩展,做到基础与思维)i1练的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理论部分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针对课程某一卞题的设计。在过去的评分标准中比较注重画面最后的效果,而忽视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灵感和不太成熟但却可以继续发展的创意构思。教师在辅导中要善于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意图,多从i1:面、大的方向引导、启发,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自己的认识角度,并告诫学生保留草图的个性特征。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一起探讨,就像一个问题的参与者而不是判官,适当发挥教师的卞导作用。学生设计出来的草稿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单元课题的理解方法是否i1:确,例如于}一么是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等。作业中每一题日的过程)i1练是决定作业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步骤。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详细分析学生每一个草图或每一个设计构思的尚可发展的方向,造成有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构思石沉大海;有一些学生还会迎合老师对于画面的喜好来进行具有偏向或单一性创作;有时学生的绘画水平低和不爱动脑筋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设计初期连草图也懒得画,不喜欢开动脑筋,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形象都不能绘制,只是简单地把己经成熟的图例东挪西读在一个画面上,不注重画面的风格是否一致、卞体表现物体与背景是否I}}调等等;设计只是一个虚有的名词或者是用来敷衍老师的代名词,学生可以在}弓籍或者计算机现成图例中投机取巧,创意随着}弓中图例的构成样式而就,自己的创意越来越少。所以老师辅导设计时对于抄袭或雷同的方案要坚决予以制止,对于学生原创作品辅导的重点应适当提出草图的优点,发展趋势和尚存在的问题,提供有关资料,开拓思维,找出画面多方向展开的可能,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寻找观察和体验出来的经验。要引导学生避免一些固执和偏见,达到完美的境界。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I}}调好整个画面构图的能力,衔接好背景与画面卞要形象的连带关系。在单独纹样的表现上,由于基础课过多注重物体造型准确、层次丰富、技巧训练、制作精细等,学生往往忽略了纹样与整个空间背景的陇调,造成所设计的图案与背景完全没有联系性。这样的设计习惯会直接影响高年级的设计课的创作,致使学生在设计一维画面中,画面往往缺乏联系性,使画面在构成上散乱、零落,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在课堂上通过整体讲授、个别辅导这些教学过程之外,学生们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以后,作业观摩和!讲评是每个单元课程结束后都必须进行的。此阶段把作业全部张贴在墙上,一日了然,然后请学生逐个发言,讲出自己作业的特点和对本课题的理解。通过单元的总结,学生们通过相匀_学习,加深思考,在理论上能有一个全面更新的认识,为今后创作做准备。三、注重学生在设计中创新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装饰基础作为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的意义在于将学生的造型观念从绘画的、写实的观念转变为装饰设计的观念,并掌握装饰设计的表现形式。教学内容仅停留在an练装饰设计的技能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探求如何培养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对自然形象的加工和变形是an练中的一种乎段,而教学的日的应该是培养认识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转变观念,将是这一基础课程改革的唯一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作性、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创新思维是在过去我们常用的逻辑思维—如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的基础上,结合非逻辑思维方法,新创建的一套思维模式,包括五大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心理思维和周边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对于平面艺术设计的影响力为最大。发散思维(DivergentThinking)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作为与创造性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思考方法而提出。这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探索力和想象力,从标新立异出发,突破己知领域,无一定方向和范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然后,再把材料、知识、观念重新组合,以便从己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从而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以往的课程多采取对自然形进行平面化的加工整理,在图案变形中进行形体概括和增加图案元素,要求神形兼备,因而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对原形的摹仿上,如何创造形象的问题,似乎从来没想过。这种设计方式下形成的作品,一般符合形式美的法则,也很实用,可适用于装饰的日的。但如果教学的日标始终停留在这种技术性的)i1练阶段,势必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限制在很狭隘的范围内,设计只能照搬和摹仿,不可能有造型上的突破。教学中教师在思维上要站得更高,首先要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抛弃思维定势和习惯性思维,将发散思维中流畅性、变通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运用到实际的图案变化之中,要求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不要受传统图案变化的约束和影响,使图案向着多向性、立体性和开放性思维渐进。例如在花卉的变化中,教学中笔者要求在花卉综合作业中,不应该是花卉的简单拼读,还要附加一些设计内涵在单面,例如有一位学生种经把“葡萄美酒夜光杯”这句诗词的意境引入到花卉变化中,通过对花卉合理的变形,将同质异构、聚集图形法等经过反复的提炼、修改之后,保持作品的图案化特征,使其达到了较完美的境界。四、结束语装饰基础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在维平面上展开的设计教学。因此,必须寻求一维面中图形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因素,培养学生对图构成的基本原理、基本形式的认识,培养对平面计中色彩构成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而并非仅仅是自然形的加工和整理。当然,这一切还必须通过定的)i1练途径来实现。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也i1: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日标和内容。钊1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一成不变遵循老式的教学重点,循规蹈矩,尤其是艺术设专业的基础课,也应该成为向专业课过渡目养成好创作习惯的衔接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标、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装饰造型基本原则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造性思维的培养和)i1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以适应一十一世纪社会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第四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INDE20XX大纲执笔人:杨宏兵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大纲审稿人:王传洋英文名称:PrecticeCourseofMachineDesign课程学时:54课程设计学时:2周授课单位:机电学院指导方式:集中分散相结合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及近机类专业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工业工程等近机类专业本科生的设计实践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把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等)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设计工作中综合地加以运用,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并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机械装置与产品的全过程设计训练,激发学生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从方案构思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的全过程,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具备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的能力。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用机构(四杆机构、凸轮机构、或齿轮机构)。1.设计方法:应用功能分析与分解、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参数设计、结构工艺设计和分析评价,及机构创新方法;机械运动方案的构思与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简单系统和机械零件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确定标准零件的工程设计要求,预测可能发生的失效形式,采用正确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根据设计规范设计机械系统和机械零件。2.设计训练:对某简单功能机器进行设计,给定一个产品的功能和要求,运用方案设计方法,形成产品设计方案,从功能、制造、设计投入和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方案进行评估,然后进行详细设计,收集参考资料(如:产品目录、手册和教科书等资源),来分析其中特殊的机械零件进行失效分析,包括刚度、静强度和疲劳强度,从而确定通用零件的尺寸,如:带传动、滚动轴承、齿轮和轴,决定某个零件是采用标准件还是自己设计、制造。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设计成果为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可视化的设计方案。设计训练的最终成果体现为设计说明书打印文本、设计方案的三维视图、装配图、零部件图。通过设计训练,不仅强化学生对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基本机构和零件设计、设计成果表达、设计文档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还强化计算机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工具的能力。设计小组应具有协同合作精神,设计训练采取设计小组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在设计活动中的分工、协作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对实际设计工作的适应能力。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1.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应包括:方案设计,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等内容。2.答辩,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问题。3.课程设计成绩:成绩由平时成绩(30%)、图纸成绩(30%)、设计说明书成绩(20XX、答辩成绩(20XX综合构成。五、课程设计时间安排设计准备(布置任务、看录像,减速器装拆实验,看展览、资料)1天;1.设计基本计算(传动方案确定,选电机,传动计算)1天;2.装配草图设计(完成所选方案的装配草图)4~5天;3.绘制装配图1.5~2天;4.绘制零件图1天;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准备答辩1天;6.答辩0.5天。教材及主要参考书:[2]韩莉编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年[3]吴宗泽等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邹慧君等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王连明等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年[6]路永明等编,《新编机械设计手册》,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年[7]李威等编,《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8]杨可桢等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五篇:《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05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学时数:78(72+6)学分数:执笔者:龚建春编写日期:20XX年10月一、课程的性质、教育目标及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具备机械设计初步能力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各个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明确机械设计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机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及与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之间的关系;2、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组成特点、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初步掌握简单机构的设计方法;3、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应用场合、常用材料、有关标准和工艺要求;4、掌握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基本设计理论、设计要求、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初步具备机械设计的能力。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培养学生具有常用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特性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具有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设计手册对一般参数的通用零件和简单传动装置进行设计;4、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分析机械零件失效的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的能力。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机械设计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等。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械设计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提高零件强度的措施。(二)教学内容及重点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3、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及零件(部件)的基本概念;4、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机器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第一章:平面机构的构成分析(4学时)教学内容:1、运动副及其分类;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3、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教学要求:掌握运动副的分类及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第二章.机构的运动分析与磨擦、效率(4学时)基本内容:1、速度瞬心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2、摩擦机理与摩擦定律;3、磨损:磨损类型,磨损过程,磨合;4、润滑:润滑的分类,润滑剂与添加剂,润滑剂的粘度;5、运动副的效率。教学要求:1、掌握机构速度分析的方法;2、理解磨擦机理,了解磨损的类型及其过程;3、了解润滑的分类;4、掌握运动副的效率。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4学时讲授,2学时实验)教学内容: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性;2、铰链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3、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4、铰链四杆机构的的设计。教学要求:1、了解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演化;2、掌握有关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3、理解四杆机构的作图法设计;4、了解四杆机构解析法设计原理。附实验1、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内容:对实际的机械设备,由教师指定具体机构,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运动简图,并计算自由度。目的:掌握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技能。要求:①会把实际机械的联接抽象成简单的运动符号。②能对机构运动简图做自由度计算,并判别机构是否有确定的运动。第四章:凸轮机构(4学时)教学内容: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2、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3、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4、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5、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要求:1、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2、掌握凸轮轮廓线的作图法设计;3、了解解析法设计原理;4、理解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选择原则。第五章:齿轮机构(8学时讲授,2学时实验)教学内容:1、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3、渐开线齿廓;4、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尺寸;5、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6、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7、根切现象、最少齿数及变位齿轮;8、平行轴斜齿齿轮机构;9、圆锥齿轮机构。教学要求:1、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及尺寸计算;2、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斜齿轮机构的特点;3、了解根切原理及变位齿轮等概念;4、了解圆锥齿轮的特点。附实验2、渐开线圆柱齿轮范成实验:内容:学生用渐开线齿廓范成仪,模拟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加工过程,并对有关齿轮参数进行计算。目的:①了解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原理。②了解齿轮根切现象。要求:能用变位方法来避免根切现象。第六章:轮系(2学时)教学内容:1、轮系的类型;2、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3、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4、混合轮系及其传动比;5、轮系的应用。教学要求:1、了解轮系的功用;2、掌握各种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第七章:其它常用机构(2学时)教学内容:1、棘轮机构;2、槽轮机构;3、不完全齿轮机构;4、凸轮间歇运动机构;5、组合机构。教学要求:了解其它常用机构的组成、特点及设计要求。第八章:回转件的平衡(2学时)教学内容:1、回转件平衡的目的;2、回转件的平衡计算;3、回转件的平衡试验。教学要求:1、掌握回转体平衡的计算方法;2、理解回转体平衡实验原理。第九章:机械零件设计概论(4学时)教学内容:1、机械零件设计概述;2、机械零件的强度;3、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4、机械零件的耐磨性;5、机械制造常用材料及其选择;6、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和标准化。教学要求:1、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其标准的意义。2、理解零件设计有关强度、刚度计算公式;3、了解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及其标准的意义。第十章:联接(4学时)教学内容:1、螺纹参数;2、螺纹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3、机械制造常用螺纹;4、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螺纹紧固件;5、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6、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7、螺栓的材料和许用应力;8、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9、键联接和花键联接;10、销联接。教学要求:1、掌握螺纹联接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2、了解螺纹联接的类型和特点;3、掌握键联接的类型及选择计算;4、了解花键联接、销联接的特点。第十一章:带传动及链传动(6学时)教学内容:1、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3、带的应力分析;4、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5、普通V带传动的计算;6、V带轮的结构;7、传动用滚子链、链轮;8、链传动的运动特性;9、滚子链传动的设计;10、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教学要求:1、了解带传动的特点及使用场合;2、理解带传动弹性滑动特性,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3、掌握带传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500字2024年度综合性服务承包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品牌产品销售代理协议样本版B版
- 江南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混合用地购买合同2篇
- 佳木斯大学《商务日语会话1》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全新工作职责协议协议范本版
- 佳木斯大学《翻译理论与实践》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西班牙语视听说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经济学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古代中国与外来文明》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护士长年终述职报告PPT5
- 职业生涯规划软件工程
- 团体音乐治疗
- 学校食品营养健康培训方案
- 《希望点列举法》课件
- 景区代步车可行性分析方案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警示教育培训课件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
- FBS-GC-002-班前班后会记录表
- 参加抗疫情工作证明
- 项目管理工具与技巧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