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教评一体化”教学设计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日期节次课型教读新授课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目标确立依据课标分析课标摘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本节课的相关要求如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分解学生学什么:课标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课标7“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谓“理清思路”“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指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出文章的主要情节,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对文中出现的重要的词语,能体味出它对语言塑造的重要意义。关于“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指学生能够学会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此类描写体味散文语言的魅力。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关于“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指学生能够快速通读课文,没有阅读障碍。“有感情地朗读”是指学生能够在品味景物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等基础上,体味出此处不同的情感,由此读出不同的语调语气。“养成默读的习惯,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是指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是指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对不同的故事情节、主题能表达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学生怎么学:关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是指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的美好生活和学习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学习生活的感情。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从双线组元的角度来看,具体到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在默读的基础上梳理情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语言以及人物描写;具体到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学习生活”这一主题选入三篇中外文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它们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写法各异,共同点在于所写主题均与学习相关,这几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验,感受到童年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以便让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领悟、体会。具体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的回忆性叙事散文,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以儿童的视角展开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叙述,文中充满了童年的快乐,美好的童真童趣。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行文自然,语言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技巧与写作技巧,透过语言,让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与童年生活,引发共鸣,是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发展。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学习、自主研读的能力都还不够,所以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默读、朗读、阅读教学为主,采用任务输出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自主合作探究,以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学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积累词语,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整体感知文章文章基本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2.通过品读精彩语句,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3.结合自身经历,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精彩语句,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1.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评价任务读童年评价任务1:快速默读课文,认清文中的生字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针对目标1)品童年评价任务2:品读“百草园”段落,赏析其中简练、准确的字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景物描写。(针对目标2)评价任务3:品读“三味书屋”段落,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针对目标2)悟童年评价任务4: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比较作者的童年生活与自己有何不同,从中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的乐趣。(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ppt展示)环节一:读童年(针对目标1)环节二:品童年(针对目标2)环节三:悟童年(针对目标3)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导入:(图片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PPT)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人性的阴暗与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1.默读课文,积累词语,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整体感知文章文章基本内容。2.通过品读精彩语句,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方法。3.结合自身经历,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自学检测明确:1.听录音,正音正字:确凿(záo)菜畦(qí)斑蝥(máo)人头攒(cuán)动攒(zǎn)钱敛(liǎn)脑髓(suǐ)秕(bǐ)谷蝉蜕(tuì)书塾(shú)宿儒(rú)半宿(xiǔ)星宿(xiù)倜(tì)傥(tǎng)拗(ǎo)断拗(ào)口执拗(niù)荚(jiá)豁(huò)达豁(huō)口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确凿:确实无误。菜畦:菜地。缠络:缠绕。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答礼:还礼。倜傥:洒脱大方。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活动一:初读文章,说童年问题一:默读课文,从文章标题入手,看看学生能从问题中得到哪些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8)“我”在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9-24)“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过渡段活动二:再读文章,品童年问题一:再次默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思考作者是怎样的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讨论并归纳。(通过对百草园景物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写景顺序及方法。)明确A.从句式上看,用“不心说……也不心说……单是……”为的是突出强调下面“单是”的内容。B.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视觉:a.颜色: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黄蜂与菜花;b.形状: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触觉:光滑的石井栏,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味觉: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C.从写景的顺序来看:先写整体的绚丽多彩,后写局部“泥墙跟一带”的“无限趣味”,点面相互映衬。每一层内部的条理顺序也很讲究。第一个“不必说”是写的植物,顺序是由低到高;第二个“不必说”是写的动物,顺序是由高到低;写“单是”的内容是先写动物,次写植物,再写“我”的活动(四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整段文字条理分明,言之有序。D.从季节上看:桑葚、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完整的四季图,构思极精巧。E.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像,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总结:写景顺序:由近及远,从整体到局部。写景方法:1.动静结合2.调动多种感官3.动静结合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活动三:再读文章,品童年问题一:读“三味书屋”段落,思考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交流体会自己的看法,并总结出人物描写方法】明确:明确:文中的先生是一位严肃、可亲、开明、宽裕而又有些迂腐的封建塾师。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很和蔼,一开始对“我”很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了”。他也不失开明,学生溜出去到后园里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从不轻易体罚学生,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但是,他也有旧书生的迂腐,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不但不回答,而且“脸上还有怒色了”,从这方面看,他压抑了儿童的求知欲,表现了他落后的封建思想。总结: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活动四:熟读文章,悟童年问题一:说一说自己的童年趣事,比较作者的童年生活与自己有何不同,从中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的乐趣。(通过学习本篇文章,学生能够总结出文中趣事,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以此体会感悟童年生活中的童趣与美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做到对文中的生字词准确识记掌握积累并运用。能够结合文章标题理清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