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质7篇_第1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质7篇_第2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质7篇_第3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质7篇_第4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质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45-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质7篇

写教案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遵守考虑变化性原则,下面是为您共享的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熟悉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把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分;

3、培育同学的观看、概括力量。教学

教学重点:

把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预备:

教法学法实践法、争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讨论它?这节课我们要讨论它的有关学问。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熟悉)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讨论。

3、自主探究。让同学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沟通自己的发觉。

4、汇报沟通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同学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日所学的学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形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日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看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同学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看、归纳,再同桌沟通观看的结果。

3、汇报沟通。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依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别状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今日这堂课我们熟悉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熟悉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学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和综合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推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经常需要同学能够敏捷应用,所以特殊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关心同学深化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同学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把握这些学问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关心,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同学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索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经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学校连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同学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情愿接受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需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再教建议]针对同学思维习惯,在教学填空第4小题时不仅要讲清缘由,而且应要举一反三,促使同学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把握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联系。

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熟悉”是(人教版)五班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同学已经直观的熟悉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学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阅历,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别的长方体”。

(二)核心力量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看、操作,熟悉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力量。

(三)学习目标

1.在熟悉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看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把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绽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熟悉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索: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学问?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查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共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外形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熟悉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同学对正方体已有肯定的熟悉,因此通过共享同学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同学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爱好。】

2.问题探究

(1)观看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熟悉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预备从几方面来熟悉?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看讨论,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沟通汇报。(汇报时重在沟通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讨论,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熟悉特征

师:熟悉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绽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现同学作品共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同学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充分经受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看、动手,同学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看,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整理出来。

沟通汇报后,老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熟悉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别的长方体。

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课程名称五班级数学下册

●课程类型学校必修

●教学材料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

●授课时间6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五班级同学

●课程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娴熟地计算。

(2)把握长方体的特征,熟悉它们绽开图的外形,理解把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结合详细情境,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娴熟地计算。

(4)理解倒数的意义,把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娴熟地计算。

(5)把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学问和技能解决简洁的数学问题。

(6)使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熟悉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章。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详细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详细情境,使同学经受由详细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力量,进展空间观念。

(7)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能比较娴熟地解方程,进一步提高同学分析数量关系的力量。

(8)使同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全都的条形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回答简洁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4.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把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详细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课程内容与支配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四个领域: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按单元):分数加减法、长方体(一)分数乘法、长方体(二)、分数除法、确定位置、用方程解决问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1.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结合详细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娴熟地计算。

2.第三单元“分数乘法”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详细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究并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洁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3.第五单元“分数除法”。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详细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究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其次单元“长方体(一)”。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看、操作等,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绽开图;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把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洁的问题;经受绽开与折叠、查找规律等活动,进展空间观念和探究规律的力量。

2.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熟悉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分米、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1分米、1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究并把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探究某些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看、操作等活动中,进展动手操作力量和空间观念。

3.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使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熟悉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章。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详细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详细情境,使同学经受由详细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力量,进展空间观念。

4.第八单元“数据的分析和分析”。使同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全都的条形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回答简洁的问题。

(三)统计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进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熟悉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依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依据详细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洁的统计图表。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支配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详细内容的学习中,支配了某些综合运用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同学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学问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阅历和方法,进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索的力量;感受数学学问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沟通的过程中,进展数学学习的爱好和自信念。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支配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转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意进展同学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舞同学对学过的学问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纳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洁的梳理。“运用所学的学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育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学问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支配(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加减法8课时

(2)长方体(一)8课时

(3)分数乘法9课时

(4)长方体(二)10课时

(5)分数除法8课时

(6)确定位置2课时

(7)用方程解决问题4课时

(8)数学好玩3课时

(9)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10)总复习6课时

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学问,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状况,培育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力量。

活动预备

老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试验。同学分组预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同学依据查询的资料和询问科学老师得到的学问进行沟通。

3.依据同学的沟通,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争论沟通,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预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终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同学的沟通,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想与应用。

2.同学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当做什么,并在全班沟通。

老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状况?

三、同学分组活动

1.老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老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便利观看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看,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同学进行发豆芽试验。

时间大约是6天。老师对各组试验的状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准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准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沟通,感受价值

沟通发豆芽的详细做法和留意事项。

五、观看、记录、分析

1.观看豆芽的生长状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状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状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状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注:五、六两个教学过程在课外进行。

[简评:本课设计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突动身豆芽的相关资料收集,争论发豆芽的活动步骤,对发豆芽活动进行分析、沟通、评价。通过分组活动,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与力量;统一在教室进行,便于同学观看、比较、沟通、相互激励。同时,把发豆芽活动的重点放在依据试验数据制作、分析统计图表上,以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综合应用的数学味。]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把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育同学动手操作、观看、比较和归纳的力量。

4、培育同学团结合作、关怀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把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预备: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64÷5=0.880÷5=16

3÷7=5÷10=0.54÷9=

然后引导同学归纳分类:

36÷6=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方案,知道买哪些东西了,详细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情愿和老师一起做一下具体的方案吗?

生:情愿!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预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食品数量班级人数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40个4740÷47

饮料39瓶4739÷47

花生8千克47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化,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需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情愿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情愿!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当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原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争论:1÷3=中,你发觉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争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同学口述的过程中,老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准备买3张特别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共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争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预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依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假如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同学回答,师板书:a÷b=(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行以,由于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争论完后,老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引导同学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同学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推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终老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分,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长,进展力量

1、填空:7÷13==()÷()

()÷9=()÷26=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7÷12=16÷49=25÷24=12÷25=36÷57=30÷37=33÷78=

7÷13=74÷14=77÷13=78÷97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情愿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假如情愿的话,请说说你的准备,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准备,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准备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希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预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共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相互关怀,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暖和的班级体!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b≠0)

3÷4=(张)

答:每人分得张饼。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12-y=4a+12=35

21-b

2、解方程

x+125=370520+x=710x-4.9=6.4

120-x=257.8+x=2.5x+8.5=12

同学独自完成,指名同学板演。

选3题让同学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缘由,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同学独自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同学明白:依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终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同学独自完成。

指名同学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缘由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留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同学独自完成,指名板演。

老师要特殊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同学,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缘由。

第12题

同学读题后独自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沟通。

全班沟通,只要同学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老师都要给于确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并把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的性质。

2、使同学把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同学理解并把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假如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同学认真观看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觉?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看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觉?

6、引导同学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自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依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同学认真观看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依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自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终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自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察并关心有困难的同学。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其次题

⑴、生独自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察。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当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自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其次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自填写,师巡察。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教学理念:

让同学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公平、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学问阅历,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沟通,理解并把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洁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看力量、分析力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亲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同学课前仔细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仔细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关心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特别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熟悉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熟悉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

熟悉等式

1、演示课件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10=100

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x

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x=100

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x+x=150

2、分类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根据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争论根据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

展现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的?

师: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日就讨论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

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觉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左右两边相等

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1.使同学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使同学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育起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力量。

教学预备:

1.每个同学带一件物品作为商品(如文具、玩具或小说书等),用小数标明每件商品的价格,摆成购物小超市。

2.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预备一些人民币(面值大小不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把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日这节课,我们来运用小数运算的一些学问,进行一次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板书课题)看看哪位同学到超市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好。

二、组织活动

1.总价计算活动。

(1)了解活动要求。

出示教材上的超市图及商品价格,让同学先熟识有哪些商品以及商品的单价。说明这些商品的单价在我们的课本上,自己可以去看一看。

提问:课本上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你会解决吗?

(2)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根据教材上的要求,自己依题次依据需要选择商品,作好记录并计算结果。

(3)每个同学在小组里沟通自己购物和解决问题的状况。

(4)指名同学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状况,在全班进行沟通。

结合同学的沟通提问:你最喜爱的玩具是哪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买8包便利面、一包饼干、5瓶什锦菜和10枝铅笔,带50元。

钱够不够,你是怎样计算的?

2.购物活动。

我们这里已经有一个小超市,上面摆满了小商品,先来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大家来推派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小小营业员,其余每组派两名同学带钱来购买你们喜爱的商品,并且要当面付款结清。买回商品后,向自己小组的同学汇报所买的物品和单价,以及所付的钱款和找回的余钱。然后小组的同学关心他们算一算,他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错误。让同学进行购物活动。购物结束后,让每组同学沟通自己小组的购物状况,说说买了哪些物品,怎样计算购物总价的,一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说明:我们在购物时,一般要选择我们需要的商品,并考虑需要买多少。在购物以后,我们可以按单价乘数量计算出每种物品的价钱,再算出购物的总价。

三、沟通体会

今日我们开展的什么活动?你能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学问,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把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连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同学列出算式并独自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究,沟通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特别好,假如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老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觉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觉了什么?

2、独自思索,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连续除下去?该怎么连续除?试算18.9÷6

3、争论沟通,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现汇报。(可能消失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同学发觉,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连续除,在详细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同学发觉,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连续除,商的小数点肯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假如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连续除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学问,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把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连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同学列出算式并独自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究,沟通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特别好,假如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老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觉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觉了什么?

2、独自思索,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连续除下去?该怎么连续除?试算18.9÷6

3、争论沟通,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现汇报。(可能消失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同学发觉,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连续除,在详细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同学发觉,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连续除,商的小数点肯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假如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能够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力量。

2、结合详细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受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精确     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3、使同学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培育学习数学的良好爱好。

重点难点:

能够精确     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预备:

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老师让同学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同学进行提问。

同学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讲授新课

老师出示课本插图1,让同学观看一个棱长是50厘米箱子放在墙角处时,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同学观看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老师提问同学回答这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3=750(平方厘米)。

老师出示插图2,让同学观看4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纸箱堆放在墙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同学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看数一数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并计算一下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老师提问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9)

老师让同学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争论沟通。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学问?(提问同学回答)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把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调皮准备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依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老师依据同学提出的问题,引导同学列出算式:11.5÷512.6÷6

引导同学观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日就来讨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调皮究竟应当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已经把握的学问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争论沟通一下想法。

2、同学沟通争论,老师巡察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争论结果,指名同学板演。

4、老师引导同学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有用?同学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同学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同学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当写在非常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非常之一,加上非常位上的5,总共是15个非常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非常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老师视同学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同学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留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长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同学通过对比发觉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