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复习_第1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_第2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_第3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_第4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学概论题型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三、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五、材料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大纲名词解释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狭义)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特征:1)共享性2)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3)组合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5)相对性。人们通常只注意一部分信息,与接受者的内在需求有关

6)可虚拟传递性新闻:(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特点:新闻必须真实。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物的准确度,是新闻的本质特征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闻必须经过新闻传播媒介传播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性的社会问题的公共意见。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媒介融合:是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各种媒介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逐渐融合的发展趋势。它涉及媒介的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全媒体: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社会性媒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在人群间分享信息和讨论问题,通过不断的交互和提炼能够有效地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受众:大众传播内容的接收者。在新闻传播中主要指报刊读者、广播电视听众和观众、网络媒体的“网民”。新闻价值:新闻传播者在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坚持的客观标准,业务标准,普遍标准。包括要素有:1.重要性。2.显著性3.及时性4.接近性5.趣味性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业务活动汇总对新闻的生产,加工,和传播的全过程中的任意过程和任意活动所进行的创造性的谋划和运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新闻选择: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进行分析辨别,从汇总筛选出值得自己传播的新闻,并准备加以传播的过程。新闻政策:是政党和政府机关对新闻传播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是政党和政府掌握或管理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是新闻传播者在国家,政党,地方政府对新闻传播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范围内进行新闻选择,取舍的准则。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立的,反过来对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意为媒介使得人体的器官都转换成信息系统。集权主义理论:绝对的控制(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

自由主义理论:绝对的不控制(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在此市场中,最好的思想总会得到承认,而最劣的思想则会失去作用)。

社会责任论:自我约束(鉴于自由报刊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招致许多批评的现状,社会责任论主张: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

传播的“喉舌观”: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把关人”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实质就是新闻传播组织和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的过程,是传播者、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机制:知觉模式(是否报道);显著性模式(报道是否突出);优先顺序模式(报道优先次序)

新闻自由:新闻工作者有搜集,发布,传递新闻的自由(包括创办新闻传播媒介的自由、采访新闻的自由、传递新闻的自由、出版或者发布新闻的自由、意见批评的自由);广大人民群众有创办新闻机构或收受新闻的自由。

新闻控制:指社会中的不同组织,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新闻传播事业施加压力和影响,使之所传播的内容符合社会或控制者自身的利益和愿望。新闻道德:是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调整新闻传播事业内部及其与其他职业和整个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规范。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一般通过“记者守则”“记者信条”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规范”等形式表达出来。

新闻道德: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为调整人际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倡和遵循的行为规范。简答新闻与信息、宣传及舆论的关系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新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但信息未必都是新闻。信息与新闻两个要领紧密相联,又有明显的差别。其共同点是:二是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其本源都是客观事实二者对接受者都有未知性二者在通讯和传播过程中,对接受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满足受众某种程度的信息需求其差别有:二者的内涵不同:二者虽然都是来源于客观事实,但新闻的来源主要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新状态,重点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现态和趋态二者的外延不同:信息包括对客观事物所有的反映手段和认识结果,而新闻只是其中的一种反映手段和认识成果传播手段和作用范围不同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具体区别: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处于宣传者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去追逐受众;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出于自身的需要去追逐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观念的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无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信息)。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二者的复杂联系:尽管二者从动议、特点、只能上均有原则性的区别,但又出现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媒介的所有者(私人、集团、政党、阶级)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处于某种目的,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新闻与舆论的关系: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引发舆论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引导舆论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这是其强大影响力最明显的表现。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密切相关。它反映舆论代表、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你对新闻的特性的理解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人类传播工具的选择和发展,根本上也是由新闻特性所决定的。人类传播工具经历了: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人体器官——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真实和迅速”还决定了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首先必须忠诚、工整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应具备的素质业务专长(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新闻敏感、文字表达、驾驭现代采编工具的能力)知识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越杂越好职业道德(把社会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尽量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受众的特征有哪些?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隐蔽性。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独立性。新特征: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试从媒介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分析“受众”内涵的变迁传统受众:从“孤立的个体”到以意见领袖为中介的“小群体”(离散结构)第一代虚拟社区受众:以话题为中心的“群集”(圈式结构)新兴社会网络的受众:关系链条上的“关系”群(链式结构)你所理解的报纸的传播特点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以散页的形式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刊物。报纸的版面可以披露出社会运转和社会交往重大的秘闻。特点:传播速度相对缓慢。(出版过程复杂,采写、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等缺一不可,报道新闻的速度不如广播电视或网络等迅速及时。)对阅读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报纸主要以文字符号传递信息,直接受众不如广播电视广泛。)便于深度报道与解释性报道。(报纸主要以文字符号传递信息,便于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还可以提供背景材料和相关历史知识,说明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重要新闻。)选择性强,非线性阅读。(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新闻传播者通过加深新闻内涵和扩展新闻外延的方式深化对新闻的报道;新闻接受者读报时不受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限制。)记录性和保存性强。相对的权威性、公信力优势。受众与媒介之间互动不足。电视传媒有哪些传播特点?迅速及时,时效性强(时效突出,“直播语态”取胜)渗透性强、覆盖面广视听兼备,亲切可信,(具有现场感,各种镜头使画面生动、丰富,“声画兼备”,全方位的影像传播魅力)娱乐消遣是本色,“娱乐传播”,大众的媒体但是转瞬即逝;循序而进,选择性差表面呈述,想象性弱(“具象”表达,“抽象”不足,阐释力较弱)对比报纸和电视的传播优势和劣势报纸优势:便于深度报道与解释性报道相对的权威性、公信力优势选择性强记录性和保存性强劣势:时效不强,传播速度相对缓慢,但易于传阅和保存受众与媒介之间互动不足电视优势:迅速及时,时效性强“声画兼备”,全方位的影像传播魅力,亲切可信渗透性强,覆盖面广“娱乐传播”,大众的媒体劣势:“具象”表达,“抽象”不足,阐释力较弱循序渐进,选择性差转瞬即逝,难以理解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发展出路是什么?优势:信息传递迅速及时,时效性强,无时差渗透性较强,覆盖面广传播声音符号,通俗易懂,亲切可信使用方便性高技术依赖性较低大众化程度高媒体的权威性高新闻公信力高发展出路:丰富广播节目播出形式,增加广播与受众的交互性对广播内容进行产业化开发,打造品牌节目对节目进行外延式开发,以价值取向的认同带动下游产品的开发,以广播培养起来的忠诚度、美誉度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培养人才队伍,开发潜力广播体制由垂直化向扁平化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织内部信息共享。分析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多媒体传播(文图声像结合,突破了单一符号的局限性)非线性传播信息个人化和交互性信息容量巨大易于形成舆论(能够直接推动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新媒体能否摧毁并取代传统媒体?为什么?不会。最终结果并不是取代,而应该是融合。原因:在传播的信息内容上,互联网具有的信息形态和超文本的信息结构,但是其信息的精深度不如传统媒体。同时,互联网存在着信息过量,会使人淹没在信息海洋。在传播的时间限制上,互联网在传递时效上与广播、电视并无根本差异,其真正优势在于更新速度快,但恰是其更新速度快,不断地更新是互联网不如报纸那样可以长期保存。在媒体的实际使用上,互联网的技术依赖高(对设备的依赖,对电力的依赖,对使用者操作技能的依赖)和使用方便性的差得局限。在传播的社会效果上,由于互联网不及报纸、广播那样方便,技术依赖度高,所以难以像传统媒体那样大众化普及。且由于互联网的自由传播,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新闻的公信力和媒体权威性都远逊于传统媒体。由此可见,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互联网新媒体虽然在某些方面确有强于传统媒体的,如开放度高,传播更自由;可选择性大,互动性强等,但是并不能摧毁、取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互相界定的关系,而不是谁要取代谁的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了现有的“以网络为聚合中心的跨媒体格局”。网络传媒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网络自身存在着不足,传统媒体有用经验丰富的信息加工人才,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传统而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都能够对网络传媒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其发展。对于现在的报纸、电视、广播、杂志而言,转战互联网,依靠电脑、手机等终端,会让传统媒体的产业更加做大,用户群更多,互动性更好,用户黏性更强。只要有内容和人才在,核心就不会动摇。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有什么影响?新闻信息源结构与新闻传播主体发生变化。(新闻信息来源多渠道,不仅仅局限于权威部门和传统媒介组织的发布,而是借助手机媒体、博客、播客等传播方式。在当今的传媒环境下,媒体的形态多样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互动成为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一大特点。)新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变化。(各种媒体的采访人员互相配合、协调,合作采访新闻,共同编辑制作,甚至由同一名记者同时采访报章和电视新闻,以及电子版的即时新闻。)新闻载体性能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不再是信息发布的权威者,借助新媒体或新的传播平台受众也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等。)媒体融合与传统媒体转型所谓“媒介融合”是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各种媒介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渗透、逐渐融合的发展趋势。它涉及媒介的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介形态的出现和发展,传统媒体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毋庸置疑,媒体融合的“大传媒时代”即将到来。《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战略”实施便是一个传统媒体转型成功的范例。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南方都市报》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等新媒介,拓宽了信息平台,从一张报纸成功地扩展成为集报、刊、网、LED屏等。可见,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是要以新媒体为目标,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建立起大型平台,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特点来实现信息服务和用户的有效匹配。新闻生产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新闻传播是一个“新闻-新闻传播者-新闻媒介-受众”的相互传递、循环往复的过程。以报纸为例。首先,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新闻生产者通过新闻选择将事实转化为新闻。接着,在新闻生产“车间”即编辑部中,新闻生产者将新闻进行编辑处理。再接下来,成批的新闻被送到印务中心进行规模化生产,即生成一份份的报纸。最后,一份份报纸被发行商售于新闻超市。模式:反馈→采集→加工→发布→再反馈简述新闻报道体裁的“四度扩张”杂乱报道——客观报道——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早期新闻报道是从文学演化而来的,新闻的基本要素不具备,新闻编排杂乱无章。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成熟,注重记录性、时效性并注意将事实和意见区分开来的“客观报道”应运而生。进入20世纪中叶,“客观报道”又被“深度报道”所取代,这种报道形式有利于发挥记者的主体意识,强调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预见性和主动性。20世纪70年代后,在深度报道的基础上出现了所谓的调查性报道,这是一种专门的揭露性报道,它具有主动性、新闻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扶正祛邪,能够发挥新闻记者的主观能动性,但具有很大的风险。商品经济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商品经济是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的充要条件,对新闻的传播事业有“催化”效应:准备了具有一定的读者群准备了必要的销售市场,巨大的城市的出现提供了交通,邮电,印刷,纸张等物质技术条件通过独资或股份制及广告投入为新闻传播事业积累了必要资本试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我国新闻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我国新闻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点:报纸杂志呈现周期性调整趋势,数据显示,我国共出版报纸将近2000种,其中包括全国性报纸、省级报纸、地市级报纸、县级报纸综合报纸、专业报纸五大类,各类期刊也多达9500多种,“分类管理”思路初现端倪。广播电视制作主体更为多元,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1944家,其中混合所有制有限公司1200余家。三网融合后网络电视、移动电视前景看好。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逐年大增。2010年收入约是2006年总收入的5倍,总产出占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比例已接近10%。由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可见,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了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受到目标消费群体的基数、成长性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数字出版产业的市场空间仍有待开发与优化。从传统新闻业向融合新闻业转型,“全媒体”战略的本土实践渐入佳境,未来“融合新闻”生产与传播将成为主流。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其通过改变报纸向读者的单向度传播形式,从内容导向型过渡到资源使用导向型,从单纯的新闻号召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多维度的信息应用聚合网络。经营模式上,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转换,从做大到做强。以南方报业为例,其以本体为基地创建了“报系结构”的品牌媒体组织运营模式,探索出了“龙生龙、凤生凤”的品牌媒体滚动发展路径。透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总体而言,我国新闻业正朝着多元化、开放与宽容性的趋势发展迈进。试分析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1)报道新闻、引导舆论,进行舆论监督,是“社会瞭望者。报道新闻是新闻传播事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社会功能2)媒介是大众生活的娱乐因子3)媒介是公众的“百科全书”4)媒介是信息时代的资讯使者.在全民记者时代、在网络政治时代,新闻机构的角色与以往更不相同。有网民做新闻的发现者、甄别者、关注者和评论者,新闻机构的任务变得比以往更清晰,它要做社会与国家、民间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者。在社会组织不发达、公共空间不成熟的情况下,全民发声但是缺少整合,政府上网但是缺少沟通。这个局面中只有新闻媒体,恰好有分裂又独立的新闻媒体,既要承担社会组织的职责———代言混杂喧嚣的民意,又要提供对话空间,甚至勉为其难地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要求政府响应民众的呼声,替政府向民众解释。新闻媒体早已经不是也不应该只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它还已经是而且必须是这个世界的参与者和改造者。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原则及其含义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原则,是指新闻传播事业必须把新闻真实性作为一项媒介生产的基本原则加以执行。含义:1)新闻事实必须完全真实;即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要真实无误2)新闻报道事实必须全面;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要真实,概括事实也要真实,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3)新闻报道要反映时代的真实。新闻传播媒介要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展示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新闻失实有哪些表现?造成新闻失实的制度背景与文化因素有哪些?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分类: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故意失实指由于新闻工作者思想品质低劣,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凭空捏造事实或歪曲假新闻。具体表现为五种情况:①无中生有,公开造谣;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③移花接木,偷梁换柱;④“疑似新闻”,自打耳光;⑤题文不符,哗众取宠。非故意失实,指由于新闻工作着作风马虎、知识水平不高或工作经验不足而造成的虚假新闻。具体表现为:①道听途说,捕风捉影;②不懂装懂,以偏概全,因果不符;③装神弄鬼,自欺欺人;④粗心大意,图文不符。原因: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真相被有意掩盖,假新闻、谣言与猜测盛行;中国人比较务虚,讲究形式和程序的真实,而忽视事实真实;转型时期中国国民与社会的浮躁心态,作用于传媒操作;娱乐至上的传媒文化中,娱乐报道竞争激烈,捕风捉影、不择手段挖名人隐私也导致失实新闻出现。新闻失实如何进行纠偏?媒体职业道德有哪些实践途径?(一)纠偏:除了加强政府对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管理和监督外,还必须加强新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媒体行业中培育起专业主义理念及规则,特别是作为“媒体公民”应有的专业素养。比如在实践中引入“三角定位法”及“海恩法则”;通过市场机制调适传媒竞争秩序。比如通过契约达成竞争道德界线;通过新闻品质赢得受众市场;实施报业市场的分层竞争手法等。建立健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手册(编辑手册)。确立“为公众服务”的职业道德核心理念,在各个报道领域内细化明晰记者的道德戒律,并形成行业性的“专业规范”。实施外部监督机制的有效监控,成立并发挥报业申诉委员会等第三方机构的独立监督功能。实践途径:学习道德理论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向先进人物学习自觉进行自省和慎独如何认识新闻传播事业的客观性原则?含义:是指新闻传播者凭借所搜集倒的且能够观察又能查证的种种事实,以试图了解现实的一种方式。它作为一种新闻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尽可能客观地再现新闻事实。大致来说可分为四个内容: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将个人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有助于个人形成对于外部世界的独立判断。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职业态度。不偏不倚,无党派、感情色彩。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客观性原则要求新闻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即“观察—实验”的方法来报道社会现实,用工程师或者科学家而非道德家的观点来工作。检验新闻工作成绩的一种标准。虽然“有闻必录”、完全地客观公正是不可能的,但是客观性毕竟反映了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具有积极的意义,也能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提供经验。可从四个方面来评价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能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良好的作用。客观性原则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并影响读者。该原则尊重和满足了受众的阅读需求,能够取得受众的信任。客观性原则有利于新闻传播媒介的自我发展和保护,使其免遭社会上其他势力的报复。客观性原则是相对的。完全的客观性报道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A.客观方面:新闻传播事业不可能脱离其他各个社会行业而独立存在和随心所欲地工作,它必然会受到来自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B.主观方面:记者对所报道的事实不可能做到保持纯客观的态度。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新闻传播媒介由于自身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闻必录”,只能有选择地报道。而选择怎么样的事实加以报道,以及怎样报道,完全由人的主观判断决定,由此产生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表现在:许多重大事实本身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能够对不同的人产生利害关系。新闻报道者作为某一阶级、政党、团体的政治代言人,在选择事实和报道新闻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出本阶级、政党或者团体的利益。新闻报道者因自身已形成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也会在新闻报道中表露出来。新闻传播事业具有指导性:指新闻所具有的能够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动的客观功能。新闻传播媒介在报道某一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总是要传播某种观点或主张,并希望其对受众产生影响。承认倾向性和指导性,那么在对待客观性原则的问题上,应同时反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两种倾向。1.在新闻报道中不能只强调报道事实、传播新闻,而不考虑立场、观点,不顾及传播效果。坚持客观性和倾向性是不矛盾的,“客观”和“公正”完全可以统一起来。2.主观主义只强调立场、观点,不愿意从事客观报道,不但不能发挥新闻传播事业指导性的作用,反而会贬损新闻传播事业的威信。把握客观性原则的正确态度:寓倾向性与客观报道之中。把握三个要点: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基本方法。事实要准确——基础叙述要全面——高层次要求态度要公正——关键依照“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且最好指出消息源——最基本的策略方法寓指导性新闻于客观报道之中。必须精心选择新闻事实,善于用事实说话,善于将所要表达的观点寓于所报道的事实之中,并且正确运用报道形式,把握传播时机,让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传播者的观点。从新闻的特点(党派性、政治性、指导性)出发做好评论工作。注意点:评论应具有新闻性、针对性、新鲜感和逻辑性。我国传媒显失公正的表现新闻报道主观色彩浓厚,轻易给事件和人盖棺定论“断句取义”,践踏公众话语权传媒议题明显倾斜,偏袒有影响力人群,忽视社会边缘群体渲染负面报道,制造媒介社会乱像,传媒最重要的关键词:“冲突”过多煽情性报道,以娱乐化的新闻提高阅听率试分析媒介生产的几种平衡手法进行多视角报道,平衡新闻事实。(事实要准确。新闻报道应着眼于客观地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保证所报道的事实真实准确。)表达“一个世界中的多种声音”,促成新闻观点的平衡。(叙述要全面。事物包括各个方面,有正面、反面和侧面,新闻报道应努力将事实的全貌反映出来。特别是涉及有争议的问题时,应尽量提供争论双方的“观点”。)通过新闻议题的多元化设置达成报道的平衡。合理处理消息来源,避免被访者产生压力。使用中性语言有助于报道的公正。(少用形容词,少用夸张的修辞方式)试析“以正面报道为主”方针的形成“正面报道方针”是关于正面宣传的方针,它的形成既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是新闻事业自身性质的要求,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断完善。中国文化传统为“正面报道方针”的形成奠定基础:中国的政治传统:“稳定压倒一切”;中国人文传统:向善,结局圆满,大团圆;中国社会传统:英雄主义、榜样教育、正面启迪。中国叙事传统:“喜鹊”文化马克思认为媒体是某一政党的喉舌,我国继承发展该观念: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要通过报道正面事物,弘扬社会正气。这一思想是正面报道方针形成的理论依据。毛泽东时代要求“报纸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邓小平时期要求新闻媒体“无条件宣传党的主张”,同时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江泽民时期号召“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胡锦涛时期倡导“三贴近”与“舆论引导新论”,四代领导人的不断完善,使“正面报道方针”不断形成与发展。我国“宣传”思想的演变毛泽东:1948年4月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表述:“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邓小平:“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对党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员当然有权利进行批评,但这种批评应当是建设性的批评,应该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江泽民(1994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胡锦涛:“三贴近”原则与“舆论引导新论”“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互联网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十八大:建构现代传播体系结合当下传媒实践谈谈你对正面报道的认识正面报道通过歌颂与弘扬社会的光明来鼓舞社会成员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传媒的实践中,以“正面报道为主”依然是媒介的基本原则与纪律底线。正面报道具有指导性与宣传性,但约束大多,不利于新闻竞争,也不利于传媒发挥社会监测功能。随着传媒从业者雇员取向的明显突出,传媒人不断对“正面报道”做出新的理解,其中较具影响力的范以锦提出的观点:新闻的正负面,不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在于报道的传播效果。这些观点有利于传媒克服正面报道的一些弊端,探索对正面报道策略的调整。正面报道要更好地吸引受众,就要做到把报道的权威性与可读性结合起来。目前,传媒业在实践中做出了一些转变:转换报道视觉,叙事策略,创新报道类型,构建报道平台等。正面报道要改变单向训导式的方式。正面报道也可能有负面影响。传媒人尹明华提出“正面不一定正确,正确不一定有效”,正面报道的角度或时机不对都可能起不到正面引导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受众。只有正面报道缺乏批评报道也会使正面报道收不到预定效果。新闻策划主要包括哪些类型?新闻业务策划宏观策划:新闻媒介定位策划中观策划:版面栏目策划微观策划:新闻报道策划经营管理策划宏观策划:经营管理模式策划中观策划:发行、广告经营策划微观策划:促销活动如何认识“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指新闻工作者有搜集,发布,传递新闻的自由,广大人民群众有创办新闻机构或收受新闻的自由。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创办新闻传媒的自由;采访新闻的自由;传递新闻的自由;出版或发布新闻的自由;意见批评的自由。新闻自由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是其他自由的保障;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新闻自由有局限性,依然受到一定限制,是一个相对的、阶级的、历史的范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新闻自由的乐园”。它其实是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相互攻击的自由。同时,政府会规定新闻报道不得扰乱社会秩序、不得诽谤、不得侵犯隐私权等等。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完备的新闻自由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大多数人的自由社会主义新闻自由需要不断完善。网络并非是最能体现新闻自由的媒介平台。博客监控将专业媒体的信息生产置于“圆形监狱”中,其监督力量促成媒体修正行为。在有限的新闻自由之下,依然可以展开新闻专业主义实践。试结合案例分析新闻控制的形式?政治势力的控制2011年7月30日凌晨,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的7天,宣传部下达命令,所有关于动车事故的报道全部撤稿,禁止发布、禁止评论,以此维护政府权威和社会稳定。(权力因素:新闻法规/文件对传媒的动作规定“事由:中宣部新闻局通知,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报道,各媒体及其子报子刊、所属网站不得转载。”)经济集团的控制2008年山西霍宝干河矿难发生后,矿方负责人为隐瞒事实真相、封锁新闻消息,向所有来访记者提供“封口费”。(商业社会因素:社会力量对传媒的多重制约)媒介所有者的控制在老板默多克的授意下,《世界新闻报》的“窃听触角”伸进了“英国权力机关的心脏”——牵连到警方、军方、王室、政府、议会等各方面的人员,帮助默多克新闻集团在英国的政治舞台上获得呼风唤雨的政治能力。(道德因素:社会伦理对传媒的底线考验)比较分析中外新闻制度的不同(一)所有制不同西方:私人拥有,常常是股份公司可以上市发行股票优:1)自由度高。政治压力较小,享有较大的新闻自由2)自主性强。没上级、无级别、无地域限制,运行效率高3)民意的自由流通,允许多种声音的表达,推动社会进步劣:商业的逐利性重。商业的逐利性影响了新闻表达的客观公正,新闻传播事业由一种文化性、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变为商业手段,易造成垄断资本家独占新闻资源和意见市场的局面中国:国家所有而不是私人所有、政党领导而不是民间主持优:1)上层意见传达方便。能够与政府的政策意愿同向,是政府的意见政策得到有效的传递,促进公民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2)商业逐利性较小。更关心社会性的话题,更着眼于民生公共事业劣:1)自由度小。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旗帜鲜明的政党背景,发展空间有一定约束,不能自由创办报刊,而必须有组织、有纪律的发展。对新闻自由的约束较大,新闻的政治天花板较低。彻底沦为政府的喉舌,不利于对政府的监督,难以完成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责任2)上层条条管理,框框运行,自主性不足。有级别与地方限制,运行效率较低3)民意的流通收到阻碍,表达的途径较少。表达的声音单一,意见来源较少(二)经营模式不同优:1)收入来源多元,资金充足,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广告收入多,成为传媒继续并光大发展的资金后盾2)国际影响力大,国际市场广阔,走向国际化3)确立了传媒品牌,同时使得品牌在不断的扩展改组延伸中获得更大的市场、知名度以及最大化的价值延伸,在多个领域中获得最大的商业价值4)利于集团化、规模化,规模效益大5)通过市场化吸引与筛选,人才资源丰富,管理经验广,管理模式先进,形成精英传媒团队6)传统传媒通过网络进行改革,获得更大的网络市场,重获新生,调整经营战略,获得更好的发展劣: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以营利为首要目标,出现商业逐利性明显中国:1)经营相对单一:只许报业集团经营其它企业,而不许其它企业集团把办报作为多种经营的一个对象。报业集团其它子报子刊与企业的义务与目的就是为主报保驾护航2)经营的地域范围:可以向海外发行、进军,但全局上原则上不能引进外国报纸或与外国合作办报3)经营发展:报业集团在联合、改组、兼并过程中的自主权较小4)融资方式:与金融界的合作尚停留在随机、临时的层次,远不够紧密、稳定5)社会化高于市场化,事业单位经营6)与网络等新技术融合的程度:传统媒体与网络的额融合尚处于过度时期,程度不高,但发展势头强劲优:终极目标是社会效益,以人民利益为标准,逐利性相对较少劣:1)收入来源单一,资金相对不足而不稳定,广告收入相对较少2)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小,知名度较低,地方性较强而国际市场这一块相对薄弱3)对名牌概念不重视,品牌价值小,品牌的延伸商业价值小4)各集团相对零散,集团规模不足5)市场的汇集筛选作用小,人才储备严重短缺,特别是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经营人才严重不足,导致我国期刊业的发展后劲显得疲弱。绝大多数期刊社都不具有专业的广告销售队伍,发行模式改进困难法律制度:媒体与司法制度:媒体的合法司法介入及其与司法制度的距离西方:通过明文的立法规定,司法领域允许传媒的适当介入,将传媒对司法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法制化。为了公共利益,某些言论可以免于诽谤诉讼的危险,具有法律界赋予的新闻特许权通过明确的法律,避免新闻监督妨碍公证审判,明确规定:“公共传媒对法庭的报道,必须避免产生预先定罪或者形成情感性审判的效果。”优:保障传媒与公众对司法的知情权、监督权,确保司法的公正,推进社会发展劣:易造成传媒对司法制度的介入过大而妨碍其公正中方:迄今我国还没有一部法律对媒体与司法制度的介入做出过具体规定劣:媒体对司法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缺失,法律对媒体这方面的保护不足,造成媒体未免招惹官司而不敢监督司法程序造成传媒介入司法的越位现象层出不穷,存在媒体干涉司法独立的现象结合实践分析我国新闻发布平台及制度的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对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接受国外记者和国民党记者采访,撰写新闻稿,向外播发亲自撰写的稿件,举行记者招待会等以说明自己的主张,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和共产党的情况。对内:采用系统内部自建的机关报体系作为政府信息和新闻发布的平台。建国初期我国政府的新闻发布活动仍采取对内对外传播工具的组合的方式。但是政府的对外发布渠道仅仅局限在新华社对外播发的电讯上,很少运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向国外公开中国政府的政策主张。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时期的中国进入一种混乱和混沌的状态,政府不能正常运作,新闻媒介在文革期间沦为不同政治力量斗争的工具,不具备正常的政府新闻发布的功能,政府新闻发布的职责和目的不明确。实例: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如此重大的灾害,政府对此信息没有发布,侵犯公民的知情权,政府新闻发布的职能几乎丧失.(四)改革开放以来到2003年“非典”事件前改革开放之后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这个时期,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由两条主线构成:是利用政府控制的媒体进行常规的政府新闻发布。中国政府是“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的执行机构,中国媒体是政府管控下的事业单位,是政府的耳目喉舌,必须宣传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容易造成部分政府部门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机制不完善,信息渠道也不通畅,甚至有意封锁信息,存在“政府发布,媒体公布”式的惯例和“政治秀”,新闻发布非常被动。例如,“非典”发生之初的政府为了防止社会恐慌,进行信息控制和压制互联网中的“信息自由”,公民的知情权受到侵犯,信息不畅通,造成公众的恐慌情绪和对政府这个信源的不信任感,导致信任危机,危害社会稳定。另一条主线是中国政府循序渐进地推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1982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新中国制度化的新闻发布会的开端。从最初的外交部新闻发布的尝试到制度化建设,直到两会新闻发布活动,再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成立,都显示出政府对新闻发布工作的重视和制度化建设的尝试。但是这一制度基本限于中央一级政府,地方政府机构则一般没有把举行新闻发布会列入日常工作。(五)2003年“非典”事件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的转折点在“非典”危机造成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下,政府吸收教训,认识到公民知情权信息公开畅通的重要性,对新闻发布制度进行改革。1)发布内容要充分考虑群众的信息需求,保证市民的知情权,提高信息的透明度2)时效性,发布的主题是当前政府的重点工作和社会各界关注热点问题3)变单向为互动,强化双向传播和互动传播效果。改变以往政府自说自话的模式,增强媒体和发言人之间的互动,增加中外记者发问的机会,媒体的主动性提升4)建立起中央及地方的新闻发布制度,地方新闻发布制度得到普及与发展实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起,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的新闻发言人的表现敏捷、冷静与成熟,各大新闻媒体也都作出了众多及时有效的一线采访和报道,确保公众及时准确地获知灾情。(六)全球化环境下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1)网络时代的政府新闻发布: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之一,新闻发布本身作为政治传播的重要形式,必然也要更多的借助网络传播这种形式。政府通过互联网,在专门的网站、专栏发布信息或直接通过视频、语音、电话等媒介与公众交流,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