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战功与军事谋略_第1页
刘伯承的战功与军事谋略_第2页
刘伯承的战功与军事谋略_第3页
刘伯承的战功与军事谋略_第4页
刘伯承的战功与军事谋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伯承的战功与军事谋略——对比林彪与刘伯承现在有一些人,因为林彪的覆灭而生出一种让人不解地同情,非要偏执地把林彪说成我军第一名将,战功第一。并列举了一些刘伯承军事能力比不上林彪的例子。我们暂且不说这些例子的真实性,现在最好的做法莫过于把我们的心思先冷静下来,然后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用心品味。林彪黄埔四期毕业后,随叶挺参加了周恩来贺龙刘伯承等组织的震惊中外的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又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开始了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武装革命斗争的经历。林彪红军时期是毛主席手下的主力军团长,但没有独挡一面领军统兵。抗战初期首任115师师长打了平型关和广阳两个伏击战,就因为被友军的哨兵误伤,过早的退出了领军指挥的行列。1942年2月,从苏联疗伤回来以后在延安担任了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始终就没有再到一线统兵领军与日军作战,真正独挡一面领军统兵的战绩主要集中在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中,如果加上1926年黄埔毕业至1938年到苏联疗伤之间的十二年,林彪真正的军事战斗生涯只有十六年。刘伯承早年就读云南讲武堂、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任红军总参谋长。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司令员。参加了八年抗战,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时任二野司令员。如果从1912年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到川军当排长算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刘伯承的军事战斗生涯有三十七年。且不说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称刘伯承为中国唯一的军事家,只比较俩人的军事能力。如果说刘伯承的能力不如林彪,不妨让我们看看俩人的作战风格并做一些比较。比较军事家们的作战风格我们只能从其指挥的战役去分析。林彪成名战役为平型关大捷,接下来就是辽沈、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可以说是林彪独挡一面领军统兵的经典力作。而刘伯承独挡一面领军统兵的经典战役很多,我们从中选出比较经典的上党战役、千里挺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与之比较。平型关大捷是一场伏击战,也就是我方有准备敌方无准备,我方处于有利地形敌方处于不利地形。平型关大捷是整个平型关会战的组成部分,平型关伏击的对象是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的第三大队和辎重部队,人数约1000人左右。林彪的115师1.6万人全部投入了战斗,并且国民党友军约8个团承担了配合协助作战的任务。但战斗的最后结果是日军1000人几乎全部阵亡或被俘,我军也伤亡800人。如此的伏击战,如此的兵员对比,约几万人打一千人,还是打出了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本来是不值得一提的,但平型关大捷之所以如此知名并使林彪名声大噪,关键它是当时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另外,加上我党从政治利益出发夸大了宣传,称八路军与万余日军主力部队(实为辎重部队)展开决战,毙伤敌军一万人,活捉俘虏1000人,缴获汽车、坦克车、枪炮及其他军用品甚多。并以八路军参谋部的名义向南京政府发出的以上捷报,各大新闻媒体相争报道,所以使林彪名声大振。辽沈战役是以林彪担任总指挥的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在当时的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总兵力约五十五万人,人民解放军已达一百零三万人,东北地区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七万余人,另外还有近十万国民党军从海上逃走。扣去长春国民党军已残饿得奄奄一息,走路都有问题的十多万及沈阳国民党军最后全面崩溃自动列队等着投降的十多万,实际上真正打的就二十几万。平津战役是在辽沈、淮海胜利之后在华北进行的国共决战。国民党留守在华北的军队约五十万,我党在华北的解放军加上东北入关的解放军总计一百三十万,国民党留守军队实际上是处于我解放区的包围之中。最终国民党军队一半被歼一半起义和平改编。从林彪指挥的三大经典战役看,平型关大捷万对千,辽沈战役103万对55万(歼敌47万),平津战役130万对50万(歼敌25万),除了平型关大捷战役之外,辽沈、平津战役都是属于打被围的敌人。再看看刘伯承的三大经典战役,上党战役,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一面三封急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一面密令阎锡山于8月16日派第八集团军副司令兼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1.6万余人袭占了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以山西长治为中心的上党地区六座城市。此时毛泽东在重庆电令狠狠的打,毛泽东说,蒋介石是欺软怕硬的人,你们打的越狠我在重庆就越安全。刘伯承随即调集“三陈”,即太行纵队的陈锡联部、太岳纵队的陈赓部、冀南纵队的陈再道部三个军区的主力及地方部队共3.1万人,于9月上旬展开了我军自建立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与城市攻坚战相结合的运动战---上党战役。八路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一直都是分散作战,部队还没有进行大兵团集中进行城市攻坚作战的经验。但在刘伯承的指挥下,仅用20天时间全部攻下除上党中心城市长治以外的5座城池,歼敌五千余人。并将长治之敌一万多人团团围住。阎锡山为解上党之围。派第七集团军副司令彭毓斌率2.2万人,携带24门山炮从太原南下解长治之围。刘伯承巧施“围城打援”之计,以其大胆而又精到的战略战术和预测能力,除留一个团一千多人看住长治之敌一万多人之外,将攻打长治的所有主力部队悉数北调参与围歼敌援兵的战斗。并将敌军合围于屯留县老爷山地区。激战5日,全歼敌援军,主将彭毓斌自杀身亡。用一个团一千多人看住长治城内的敌人一万多人,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又奇妙的创举,也是我军高级将领用兵史上的一个奇迹。这说明刘伯承在作战指挥过程中对敌我双方的态势、心里活动、部队的作战能力、战场的地形地物的了解和掌握达到了十分准确的程度。援敌被全歼,安守长治的史泽波在耽误了宝贵的五天时间后才如梦方醒,率余部一万多人弃城西逃。按刘伯承的预先布置,太岳部队司令员陈赓立即率部队取捷径,经三天追赶,在沁河东岸的将军岭、桃川村一带截住西逃的史泽波万余人,激战6小时全歼逃敌,史泽波被俘。至此,上党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3.5万人。这次战役创造了我军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国民党军队的首次大规模运动攻坚歼灭战,并创造了在一个月内以3.1万人全歼3.5万人的以少胜多战争奇迹,也为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脸上争了光。千里挺进大别山虽不属于什么大战役,但它对我军扭转全国局势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也是一次很有勇气的军事行动。它就象在敌人的围墙角撕个口,跳进敌人的包围圈,再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做眼并把它做活。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最终结果是以损失一半兵力的代价在大别山立住了脚跟。虽重武器全部丢失,但到了大别山区以后,刘伯承又取得了一连串的战役胜利。在1948年中连续进行了洛阳、宛西、宛东、豫东、襄樊等战役,其中襄樊战役被朱总司令誉为“小型模范战役”;其六纵第十七旅李德生旅长的四十九团被中央军委授予“襄阳特功团”的光荣称号。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又凭借不足的重武器,和受到极大削弱的困境下,相继攻克了郑州和开封两大坚固设防的城市,这是刘伯承指挥城市攻坚战的又一次酣畅淋漓的发挥。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使国民党南京、武汉两大重镇受到威慑,等于到敌人家里把人家闹得一团糟。他为牵制国民党兵力减轻北方我军压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淮海战役我军共投入总兵力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人。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地形最差(辽沈、平津战役敌人都是处于我解放区包围圈之中,而淮海战役时华北尚有50万国民党军队,南方还属于国民党的地盘)。使用兵力人数最少(只有60万,而辽沈战役我方有103万,平津战役我方有130万)。敌方人数最多(共有80万敌人,而辽沈战役敌方55万,平津战役敌方有50万)。敌强我弱(淮海战役时的敌我兵力为80:60,辽沈战役的敌我兵力为55:103,平津战役敌我兵力为50:130)。歼敌最多(共歼敌55.5万,辽沈战役歼敌47万,平津战役歼敌25万加和平起义改编25万)。淮海战役以最劣势的条件赢取了最辉煌的胜利。辽沈战役的胜利,为我党定都北京,建立黄河以北共和国的梦想完成了80%的目标;但淮海战役的胜利,却实现了建立长江以北共和国80%的目标,也为全国的解放增加了60%的胜算。有人会说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并不像粟裕那样抢眼,是的,整个中野几乎都是在为华野当配角,主要原因是粟裕的华野部队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几乎都是在自己长期经营的根据地江淮地区作战。没有受到中野脱离根据地前出大别山那么大的损失。而淮海战役的规模是巨大的,动辄是十几万几十万人的大规模集团作战,而刘伯承带入淮海的部队只有十二万人,且重武器十分缺乏,但这并不能说明刘伯承指挥作战能力的高下。由于淮海战役在人数上是60万对80万,我军是以少打多,为了集中统一指挥。战前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行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刘伯承、陈毅任常委,调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到中野任刘伯承的副手,并授予总前委临机决定权。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五位总前委中排位第一,从中央军委战前的布置看,刘伯承是实际上的淮海战役的前敌总指挥。当毛泽东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激动地称赞:“伯承吃下了一锅夹生饭”。有人会拿林彪带11万军队入东北发展到100万军队,而刘伯承带12万军队入中原结果仅剩6万的例子以证实林彪能力强于刘伯承的观点。这有点片面及断章取义了吧。第一,计算时间不一样,计算林彪是以出关到入关的4年时间,而计算刘伯承则是从太行山出发到达大别山的20天时间。第二,林彪出关的天时、地利与刘伯承挺进大别山的天时、地利完全不同,林彪出关是在国共合作时期,而东北是被苏军从日军手中占领交给我军的,加上东北的工业经济实力完全可比整个中国。而刘伯承挺进大别山是在国民党占领延安之后,国共处于敌我状态,其军事行动都是要突出包围圈摆脱敌人的势力地盘,而刘邓大军执行的确是打进敌人包围圈的任务。林彪出关不仅接收了当时中国最新式的武器、兵工厂及工业设施,并且中央还特地从各解放区抽调了两万多优秀党政干部一起进入东北。要知道让一个兵来发展一个兵是很难的,但让一个官去发展一百个兵就不怎么难了,中央一下派出两万多的干部放到东北,单中央委员就去了一、二十人,如彭真、陈云、张闻天、高岗、罗荣桓、李富春、李立三、蔡畅、林枫、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陈郁、乌兰夫、肖劲光、万毅、吕正操、古大存、曾克林和萧华等一大批军事、政治、经济、后勤的高手辅之,占中央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那发展队伍岂有不快之理?这个功劳不应该算在林彪身上,也不能说明林彪发展部队的能力强于刘伯承。如果说发展部队的能力,我们不妨看看在相对比较公平竞争状态下的八路军时期,抗战初期整编时129师的人数最少,全师约1.3万人(115师1.55万人,120师1.4万人),1937年9月30日,129师将一部分部队留在了河西守卫延安,刘伯承仅率约9100人东渡黄河开始发展,在八年抗日战争中,129师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近30万人。115师共歼灭日伪军18.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10余万人(不包括115师分家后聂荣臻带出来的部队)。120师共与日作战2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9万人。整编时129师人数最少,但八年抗战期间,129师几乎是八路军总部最为倚重的武装力量。解放战争期间华北野战军三个直属兵团只有杨成武的二十兵团是聂荣臻的晋察冀老部队整编的,其他两个兵团都是刘伯承千里挺进大别山后留下的,徐向前、周士第的十八兵团是原129师的太岳军区部队整编的,杨得志的十九兵团是原129师的冀鲁豫军区部队整编的。真要说发展队伍的能耐当属李先念,抗战初期,毛主席让李先念从延安带100多名基层干部回鄂豫皖发展队伍,不到几年的功夫,李先念用这区区100多名干部硬是建立了一个中原军区,人数达6万多。在当时那种极其恶劣的战争环境下,我军高级将领中没几人有这个能耐。有人对几位最能打仗的中国当代军事家作战能力举了个幽默的比喻:目标敌人一个师;刘伯承只需要用一个旅,就可以大胜。彭德怀、粟裕、徐向前需要一个师,可以大胜。陈赓、贺龙、李先念、徐海东需要一个师为惨胜,因为最后自己可能只剩下半个师甚至一个旅。林彪如果他只有一个师,他不会打,也不敢打。如果有两到三个师,可以大胜。这个例子虽然不一定非常的准确,但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有人又会说毛泽东就是因为林彪的军事能力比刘伯承强而重用、欣赏林彪。林彪的确是南昌起义失败后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由一个不起眼的连长在毛泽东的培养下,经过十年的战争洗礼,成长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的师长,与南昌起义时就已是军长的刘伯承、贺龙齐名。如果仅仅以军事的角度来透视毛泽东,那完全是个错误的想法。要想分析毛泽东的所作所为,第一要以战略的眼光去分析,第二要以权谋的角度去看待,至于军事的角度、经济的角度或者是其他角度,都应该排在这两者之后。高岗、王洪文、华国峰不是曾经也被毛泽东选为其接班人吗?可事实证明他们都不具有毛泽东接班人的条件。“重用”,首先讲的就是用人。用人不是什么人好什么人有能力就用什么人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很幼稚的想法。如果你是毛泽东,你觉得林彪与刘伯承、贺龙、徐向前究竟哪个人更适合为自己所用呢?刘伯承,在军事上的资历应该高于毛泽东,他不仅比毛泽东大一岁,他还留过洋,是八一南昌起义的五位主要领导人之一,上过正规的军事学院,怎么排辈都该平起平坐于毛泽东;贺龙、徐向前当时已是一个方面军的主帅,更应该平起平坐于毛泽东。讲军史不得不讲发生在1927年具有建军标致的八一南昌起义,后来的十大元帅中有八位与南昌起义有瓜葛,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南昌起义时这些有瓜葛的元帅当时的地位吧。贺龙,国民党第二十军中将军长,由于南昌起义三分之二的主力是贺龙的部队,所以担任南昌起义总指挥。刘伯承,暂编第十五军军长,由于是以请假为名没带队伍只身一人偷偷来南昌,所以担任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叶剑英,第四军参谋长。聂荣臻,南昌起义时拉来二十五师的三个团并整编成一个师,属于南昌起义的主力之一,所以,南昌起义担任前敌军委书记及整编后的叶挺11军(起义军两个军之一,另一个军是起义总指挥贺龙兼军长的20军)的党代表。朱德,起义前担任过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并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后被朱培德礼送出境,起义时潜回南昌。徐向前,在第二方面军总部担任上尉参谋。陈毅,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准尉文书,来参加起义时因为认识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被任命为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指导员。林彪,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三营七连起义时刚当上连长。除八位元帅之外,罗荣桓元帅当时跟着毛泽东搞秋收起义,他实际上是比林彪更加嫡系的嫡系,只是天生就是搞政工的材料。彭德怀在南昌起义发生时还不是共产党员,职务相当于副团、代理团长级别,一年后加入共产党组织平江起义时才自任军长。一般来讲,用人的关键,是你能给予被用人者多大的诱惑。所给的诱惑大于被用者的期望值,他就能为你所用,小于期望值则不为你所用,所以排除其他因素之外,以上元帅中当时最可用的就是林彪了。当时刘伯承、贺龙、徐向前等的地位那么高,你能再给他复加什么?而林彪则不一样了,你为我所用,我可以提你当营长,再可以提你当团长,再可以让你当师长军长当司令。林彪比毛泽东小14岁,完全属师生辈,林彪自上井冈山后始终跟随着毛泽东,毛泽东也一直把林彪当成自己最得力的门生来对待。当毛泽东向更高层发展时,原先的嫡系的队伍就会留给林彪,毛泽东和朱德组建了红四军,毛泽东把林彪提拔到营长、团长,最终把林彪提拔到了师长的位置;毛泽东做红一军团政委,林彪就成了红四军军长,毛泽东担任红一方面军政委,林彪就成了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毛泽东后来成了统帅,林彪成了以红一方面军为基础建立的115师师长。当林彪成为毛泽东的嫡系时,刘伯承去了苏联并没在井冈山,想成为毛泽东的嫡系都没有机会。当刘伯承到中央苏区时,就算不是有意站在留苏派一边,留苏派也会拉你站到他们一边,别人也自然会把你划成留苏派阵营了。毛泽东失意时,正是留苏派得意时,当时刘伯承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又如何能得到井冈山派毛泽东的重用呢?但从有记载的史料看,毛泽东曾先后六次公开称赞刘伯承。第一次是在长征路上。作为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司令员的刘伯承创造性地开展了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拜为兄弟。忠于结盟之谊的小叶丹,第二天带着他的人马送走红军先遣部队之后,又接连奔忙了7天7夜,把红军大部队安全送过了他的部落地界。其他彝民部落,见小叶丹同红军兄弟相待,也着人迎送,互有赠礼,也皆效仿,使红军如活动在老根据地一般。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毛泽东赞扬刘伯承说:“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令孟获心服,你却一下子就说服了小叶丹,真是比诸葛亮还有办法。”周恩来也赞许地说:“伯承其人,川中一枝花,我党一奇才也!”第二次还是在长征路上。在前有大渡河天险,后有十万追兵的危急形势下,刘伯承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渡大渡河,并成功地为红军前进打开了一条通道。紧接着,中央红军主力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毛泽东高兴地说“前几天,我们一些同志还担心,怕我们渡不过江去,被人家挤上绝路。当时我就对恩来、老总讲,没关系,四川人说刘伯承是条下凡的龙,江水怎么能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江去的!”第三次是在重庆谈判期间。1945年8月,国民党军阎锡山部进攻山西上党地区。毛泽东下令“针锋相对,寸土必争”。9月,刘伯承发起上党战役,他先后以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