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1分析_第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1分析_第2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1分析_第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1分析_第4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1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规划与管理李如忠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6月环境规划与管理李如忠1重要参考书目海热提.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丁忠浩.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海热提·涂尔逊.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马晓明.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叶文虎.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朱庚申.环境管理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重要参考书目2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环境规划概述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环境调查与环境信息采集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预测环境规划目标与决策技术环境管理概论环境管理学环境质量管理与总量控制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理论与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环境规划概述环境管理概论环境管理理论与方法3第一篇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第一篇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4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第一节环境规划概念与类型

一、环境规划的概念

按照《环境科学大辞典》(199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5含义:(1)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以环境资源为基础,只有资源满足要求,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发展。②环境规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没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可能编制出环境规划。③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最终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的目标协调一致体现出来。含义:6

(2)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规划就是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环境规划手段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环境规划是环境决策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做出的决定。(4)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为环境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和提高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使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规划就7

二、环境规划的类型根据研究问题角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1、按规划的主体划分

(1)区域环境规划

区域环境规划既是制定上一级环境规划的基础,也是制定下一级区域环境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全国环境规划省域环境规划流域环境规划城市环境规划乡镇环境规划厂区(如经济区)环境规划2类二、环境规划的类型区域环境规划既是制全国环境规划省域环8(2)部门(行业)环境规划工业部门环境规划(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造纸等)农业部门环境规划交通运输部门环境规划,………(2)部门(行业)环境规划工业部门环境规划农业部门环境规划交9

2、按规划的层次划分宏观环境规划专项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决策实施方案战略层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乡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划微观层次2、按规划的层次划分宏观环境规划专项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决策10

3、按环境组成要素划分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按环境要素划分3、按环境组成要素划分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114、按规划期限划分注:五年环境规划一般称为“五年计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实际上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它是五年计划分年度实施的具体部署,也可以对五年计划进行修正和补充。5-10年年度安排10年以上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保计划按照规划期限划分链接2链接1链接34、按规划期限划分注:五年环境规划一般称为“五年计划”,年度12

5、按性质划分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13我国环境规划的层次结构国家环境规划部门行业环境规划省、市、自治区环境规划计划单列市环境规划地、市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省、区、市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重点污染源治理规划我国环境规划的层次结构国家环境规划部门行业环境规划省、市、自14第二节环境规划的体系和作用一、规划体系环境规划法规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现行环境规划法规体系环境规划运作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环境规划理论体系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环境规划教育体系环境规划管理体系未来第二节环境规划的体系和作用环境规划法规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15二、环境规划的作用

1、环境规划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

环境保护战略只是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原则、方针、政策、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把环境保护战略落到实处,则需要通过环境规划来实现……….

2、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思想的基本点是:环境问题必须与经济社会问题一起考虑,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求得解决,求得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二、环境规划的作用16

3、环境规划是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依据

环境规划是对于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它给各级环保部门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工作任务,因而它在环境管理活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环境规划是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

环境规划是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以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产生新的生态破坏,同时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一些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3、环境规划是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施17第三节环境规划发展趋势一、国外环境规划发展趋势

1、美国环境规划研究概况各州均设立环境规划委员会有的成员是由下面推荐,州长委派,权力较大,工作很有成效主要起顾问咨询作用,成分较为复杂,工作效果较差第三节环境规划发展趋势各州均设立有的成员是由下面推荐,18

美国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特点:(1)环境立法规划环境目标;

如,1975年美国联邦议会批准了环保署(EPA)提出的《大气清洁法案》及其修正法案。各州在研究中,都以EPA规定的各阶段环境目标为区域性环境目标。(2)进行环境预测,并提出优化方案;(3)研究能源与环境关系,并以能源研究作为环境规划研究的基础;(4)积极开展环境规划方法的研究。总体上,美国的环境规划一般都是以区域性的环境规划为主。美国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特点:19

2、英国环境规划研究概况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部分郡着手开展环境规划。

英国环境规划的特点:

(1)环境规划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必须包括环境规划的内容,而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也重视环境规划,甚至分区规划中也包括环境规划。

(2)新市镇规划中包括环境规划的内容。2、英国环境规划研究概况20

3、日本环境规划研究概况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对福井工业区、鹿岛工业区等的环境规划先后进行了研究。

日本环境规划的特点:

(1)保护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提出了在保护健康的前提下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2)环境规划中的防治重点突出;(3)重视直接的行政管理;

日本污染防治的政策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指导来贯彻执行的。

(4)将“标准”作为基本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手段。环境标准、排放标准3、日本环境规划研究概况环境标准、排放标准21二、我国环境规划发展历程及趋势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起始阶段(1973-1982年)

(1)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提出了环保“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2)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提出了“五年控制,十年基本解决污染问题”奋斗目标…..

(3)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环境保护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的轨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相协调”等观点逐渐被决策层接受。(4)1982年初,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与山西省政府联合组成领导小组,按国务院要求研究制定了《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经济规划》。该规划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环境保护等三个部分,这是环境规划的一大进步。二、我国环境规划发展历程及趋势22

2、开阔发展阶段(1983-1992年)

①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确定了“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三同步、三统一”方针;②1985年,国务院环委会在洛阳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方针任务,明确了城市环境保护要走综合整治的道路。③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④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召开。在这一阶段,有代表性的环境规划案例有:

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城市环境规划福建省循州湾环境规划研究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中心开始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2、开阔发展阶段(1983-1992年)以促进经济与环23

3、转变发展战略、提高创新阶段(1993年至今)

199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转发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在第一条“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指出:“转变发展战略,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选择”。为此,必须重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战略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发展战略时,要编制环境保护规划,……..”。从此,环境规划开始了另一个新阶段。1993年年初,在新的形势下,国家环境保护局推出了符合形势要求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技术大纲》….2000年年初,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地方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远目标纲要》编制技术大纲,从指导思想上可以看出,中国环境保护规划又有提高和创新。3、转变发展战略、提高创新阶段(1993年至今)24第四节环境规划的特点与基本原则

一、环境规划的特点

1、综合性

环境规划集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大系统于一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规划又是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环境法学以及系统工程等多种学科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因而其学科综合性强。

2、整体性和地域性

环境规划既体现国家或地域环境生态的整体性,又体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整体性,同时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即体现地域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等特殊性,因而是整体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结合。第四节环境规划的特点与基本原则25

3、目的性和目标性预见性和长期性即着眼于未来、长远,根据未来作安排宏观指导性相对稳定性全面性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即在规划期间不致大起大落即体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协调以及各种利害关系的平衡可分解性即可分解实施目标选择是环境规划的核心3、目的性和目标性预见性和长期性即着眼于未来、长远,26

4、广泛性

环境规划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广泛。这是环境问题复杂性决定的。制定环境规划仅从单一问题、单一目标和单一措施上考虑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全面分析。此外,环境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各行各业和各部门,涉及地区和全体人们的利益,要“依靠群众,大家动手”才能落实。

5、长期性生态系统的变化有些需要20年、3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暴露出来。污染控制和环境改善也往往需要多年的时间。因此,环境规划的长期性是显然的。

4、广泛性276、政策性环境规划涉及人口控制,能源结构,工业布局,发展战略,重大工程建设以及投资方向等,都须体现国家和地方政策精神。

7、科学性以生态规律为指导,以经济规律为前提,既要满足近期需求,也要兼顾长远利益,将局部与全局统一起来。6、政策性28

8、可操作性环境规划的可操作性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目标可行,即符合经济和技术支撑能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2)方案具体而有弹性,即方案建立在可行性基础上,便于实施并且留有余地。(3)措施落实,特别是资金与工程配套措施的落实,并与其它建设规划相匹配。(4)易分解执行,即环境规划目标能够分解成任务,并且能够分解给具体的承担者,而承担者亦有完成任务的能力。(5)与现行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相结合。(6)充分估计科技进步带来的环境效益,保证目标的先进性。(7)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便于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中。规划生命力的主要体现!8、可操作性规划生命力29

二、基本原则

1、以生态理论和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建设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生态理论的研究,使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因此,以生态理论为基础,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环境规划,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环境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为指导,才能把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平衡,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境规划。七项原则二、基本原则七项原则30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的原则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思想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相结合;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消耗与资源再生增殖相平衡,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建立“低投入、多产出,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这是制定环境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4、实事求是,恰当地确定目标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从国情、省情、市情的实际出发,提出恰当的环境目标。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的原31

5、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地质情况复杂,因而环境特征、生态特征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域性。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a.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b.环境规划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寻求支持系统,包括数据收集、统计、处理和数据整理等。

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只有把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贯彻到环境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才能有效地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发展道路。5、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32

第五节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一、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层次、多时段的有关环境方面的专项规划的总称。环境规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环境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是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两者之间最为密切的四个部分:

(1)人口与经济部分,如人口密度、人口素质,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等;(2)生产力布局与产业结构,它对环境有着根本性影响和作用;(3)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这始终是环境保护的主要控制目标;(4)国民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这是制定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证。

第五节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33

二、环境规划与经济区划

通过不同层次的经济区划,有利于明确各地区在全国或大的地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它和相邻地区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以及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合理发展的长远方向等。因此,经济区划既为编制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开展区域环境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规划是进行经济区战略布局和划分的补充和完善,利于经济区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利于经济区原料基地、生产基地合理安排和建设,利于经济区形成工业生产链,利于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发挥和形成,促成经济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二、环境规划与经济区划34

三、环境规划与国土规划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开发的战略布局,它包括对重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但对重大项目的建设方案选址定点和计划安排等,还不能做出具体规定。国土规划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从这一方面说,它正是给国民经济长远计划和环境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环境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三、环境规划与国土规划35四、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既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规划。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互为参照和基础。城市环境规划目标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之一,并参与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综合平衡和纳入其中。

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规划的相互关联主要有三个方面:(1)城市人口与经济;(2)城市的生产力和布局;(3)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四、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36

五、环境规划与生态规划

环境规划不同于生态规划。

环境规划强调大气、水、噪声、固废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整治、管理等;生态规划则强调区域内部各种关系质量的提高,以及居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消耗对居民生存状态的影响,而且关注区域功能、结构等区域内在机理的变化和发展对区域生态变化的影响。由于生态系统的社会性,相对于环境规划而言,生态规划不仅考虑自然环境因子,而且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因子的作用。因此,环境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可考虑作为生态规划内容的组成部分。五、环境规划与生态规划37生态规划与环境规划的比较分析项目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理论指导生态学、规划学环境科学、规划学研究内容调控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预防和控制环境对人类的负效应规划要素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的高效循环、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也是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以大气、水、土壤、噪声、固废等自然基质环境为主规划目标创造高效、和谐的城市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共生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对“环境”概念理解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基本指自然环境生态规划与环境规划的比较分析项目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理论指导生态38第六节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环境规划部门在开展规划工作之前,必须对整个规划工作进行组织和安排,编制各项工作计划和规划大纲。《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1]分析39环境现状调研社会现状环境现状经济现状规划区域环境预测生态环境预测社会经济预测拟定环境规划草案确定环境规划目标优化环境规划草案

设计环境规划草案方案申报与审批实施环境规划方案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系统专家支持系统YN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环境现状调研社会现状环境现状经济现状规划区域环境预测生态环境40郭怀成,尚金城等郭怀成,尚金城等41

一、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

这是编制环境规划的基础,包括规划区域内环境质量现状、自然资源现状及相关的社会和经济现状调查,明确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价。

二、环境综合预测在区域现状调查和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预测是根据所掌握的区域环境信息资料,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对区域未来的环境变化(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变化)及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系统的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包括预测这些环境问题出现的时间、分布范围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的技术措施和对策。一、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42

三、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确定恰当的环境目标,即明确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及所达到的程度,是制定环境规划的关键。总目标指区域环境质量所要达到的要求或状况;依据规划区环境要素和环境特征以及不同环境功能所确定的环境目标;时空目标单项目标环境指标规划区不同规划期限和环境功能分区所确定的环境目标;体现环境目标的指标体系。环境目标的四个层次三、确定环境规划目标总目标指区域环境质量所要达到的要求或状43

四、设计环境规划方案

拟订环境规划草案就是根据环境目标和环境预测分析,结合区域或部门的财力、物力和管理能力,从各种角度拟订出满足环境规划目标的若干种规划草案,以备择优。

环境规划的优选主要是规划工作人员对各种方案权衡利弊,选择出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较高的最佳规划方案。

形成环境规划方案主要是对选出的规划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形成最后的环境规划方案。主要步骤有:拟订环境规划草案优选环境规划草案形成环境规划草案四、设计环境规划方案拟订环境规划草案优选环境规划草案形成44

五、申报环境规划方案

环境规划的申报与审批,是把规划方案变成实施方案的基本途径,也是环境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制度。环境规划方案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上报有关决策机构,等待审核批准。

六、实施环境规划方案环境规划按照法定程序下达后,在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各实施单位根据规划中对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的要求,有责任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促使规划付诸实施。五、申报环境规划方案45第七节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报批和实施

一、规划方案的设计拟订环境规划草案优选环境规划草案形成环境规划草案第七节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报批和实施拟订环境规划草案优46

二、申报与审批

环境规划的申报审批程序:

(1)编制环境规划方案。包括:①环境规划项目的委托;②环境规划草案的拟订;③环境规划草案的论证;④递交环境规划草案。

(2)初级申报。凡是属于地区的规划项目或国家委托地区完成的环境规划项目,环境规划方案完成后,先要呈送当地的环保部门,然后逐级向上申报。

(3)初级审批。地区环保部门在收到环境规划部门递交的报告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初步审查,便可对方案进行决策。

(4)高级申报。上级环保部门在收到下级环保部门递交的环境规划方案后,进行严格的审查。经过审查评定,对其进行决策:批准或驳回。然后将报告逐级下达给申报单位,对于批准的方案进行备案,以便查找。二、申报与审批47三、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

实施环境规划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要把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②落实环境保护的资金渠道,提高经济效益。③编制环境保护年度计划。以环境规划为依据,把规划中所确定的环境保护任务、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使之成为可实施的年度计划。④实行环境保护的目标管理,即把环境规划目标与政府和企业领导人的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⑤环境规划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三、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48注:环境规划专业的著名研究机构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规划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注:环境规划专业的著名研究机构49第二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理论(略)第二节生态学理论(略)第三节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建设理论(略)第四节环境容载力理论第二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理论50《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1]分析51第四节环境容载力理论一、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环境容载力的概念是对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结合与统一。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的两个方面,它们紧密联系,共同体现和反映出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特征,但二者各有侧重。

1、环境容量狭义上,环境容量概念可表述为: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系统,在一定的环境目标下对外加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承受量或负荷量。它往往是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础的污染物容纳阈值。阈值第四节环境容载力理论阈值52

广义上,环境容量概念可理解为:某区域环境对该区域发展规模及各类活动要素的最大容纳阈值。

这些区域环境容量包括自然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地环境容量)、人工环境容量(用地环境容量、工业容量、建筑容量、人口容量、交通容量等),这些容量的总合即为整体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环境质量中“量”的方面,是质量的量化表现或定量化表述。一般地,环境容量通常可以由绝对值或单位标准值表示。广义上,环境容量概念可理解为:某区域53

2、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或者说是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质量的“质”的方面,是质量的质化表现或定性概括。2、环境承载力54

环境容量强调的是区域环境系统对其自然灾害的削减能力和人文活动排污的容纳能力,着重体现和反映了环境系统的自然属性,即内在的自然秉性和特质。

环境承载力则强调在区域环境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着重体现和反映了环境系统的社会属性,即外在的社会秉性和特质,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其承载力的根源。

一般来说,环境容量是以一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反映的是环境质量的“量变”特征;而环境承载力是以环境容量和质量标准为基础,反映的是环境质量的“质变”特征。比较环境容量强调的是区域环境系统对其自然灾害55

二、环境容载力概念与特点

1、概念自然环境系统在一定的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支持下对人类活动所提供的最大的容纳程度和最大的支撑阈值。

简言之,环境容载力是指自然环境在一定纳污条件下所支撑的社会经济的最大发展能力。环境容载力可以用环境容量指标、环境承载力指数、环境容载力的可持续度来综合评价。二、环境容载力概念与特点56

2、环境容载力的作用与内涵(1)作用环境容载力的作用在于:是联系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纽带和中介,它能反映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程度。从环境“容载力”的大小和变化的方向,可以对环境的状况和发展的趋势在作出判断,并据此还可以判断出区域社会经济是否与环境相协调,因此说区域环境“容载力”是一个反映区域人口、产业与环境协调程度的特征指数。2、环境容载力的作用与内涵57

(2)内涵

a.“容载力”的容量对象区域环境容载力的容量对象,是区域人口、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各种废弃物等。

b.“容载力”的承载对象

环境“容载力”的对象,是“区域的一切活动”,而不是“生物个体”或“人口”数量,它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服务、净化、调节等功能的强度,可以用区域发展的方向、强度和规模来衡量。

c.

“容载力”的客观性环境“容载力”本身是一个客观的量,是区域环境系统的客观属性。但是,用不同性质的区域来衡量同一区域的环境“容载力”,可能会得出不同结论。

d.“容载力”的“双重性”

即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2)内涵58

3、环境容载力的特点

(1)有限性在一定时期及地域范围内、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一定的环境系统结构和规模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对其人口、社会、经济及各项建设活动所提供的最大容纳程度和最大支撑阈值或以最大的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支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是有限的,即容载力是有限的。

(2)客观性区域环境容载力本身是一个客观的量,使环境系统客观自然属性的反映,也是环境系统的客观自然属性在“质”方面的衡量。

(3)稳定性

(4)动态性

(5)可调控性3、环境容载力的特点59

三、环境容载力结构与功能

1、结构城市环境容载力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容载力测度优势度社会环境容量经济环境容量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潜力度饱和度协调发展度可持续度城市环境容载力结构三、环境容载力结构与功能城市环境容载力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602、环境容载力的功能环境容载力结构决定环境容载力的功能,如果城市环境容载力结构合理,则容载力总量与分量相对较大,相应容载力的功能就强;而容载力的功能体现了容载力的结构。

环境容载力的功能,从外延上讲主要包括对环境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从内涵上讲主要包括服务、制约、维护、净化、调节等多种功能。(1)服务功能:是指环境系统以其有限的环境容载力直接或间接为区域生态系统的生存和活动服务的功能。(2)制约功能:是指环境系统以其有限的环境容载力限制区域生态系统发展规模的功能。

2、环境容载力的功能61

(3)净化功能:是指环境系统以其有限的环境容载力通过各种自然环境作用及社会经济活动作用达到净化和美化区域的职能。

(4)调节功能:是指环境系统以其有限的环境容载力在其环境受到外界干扰时作出指示和反应进行自我调节职能。(5)输送功能:是指环境系统以其有限的环境容载力通过各种基础设施为区域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保障的职能。(6)维护功能:是指环境系统以其有限的环境容载力以上述特定的功能和设施条件维护区域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职能。(7)效益功能:是指环境系统以其有限的环境容载力通过生物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途径产生环境、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的职能。(3)净化功能:是指环境系统以其有限的环境容载力通过各种62容载力功能的体现作用容载力总量容载力分量服务功能制约功能净化功能调节功能输送功能维护功能效益功能容载力结构的决定作用容载力功能容载力结构环境容载力结构和功能相互关系示意图容载力功能的体现作用容载力容载力服务功能容载力结构的决定作用63第三章环境调查与环境信息采集第一节环境调查环境调查与分析是编制环境规划的基础,它包括环境特征调查、社会环境调查、污染源调查等。一、环境特征调查

1、地质地貌调查:如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岩浆矿床、沉积矿床和非金属矿床等,以及山脉形态、组成、走向、山地高度等。

2、气象和水文调查:主要包括风向、风速、风频、气温、降水、日照、能见度和大气稳定度等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包括:流量、流速、水温、水深、含沙量以及水质成份等。第三章环境调查与环境信息采集第一节环境调查64

(3)土壤及生物调查:区域土壤类型、土壤发育、土壤的各种特性、土壤的剖面结构等。

(4)背景调查

环境特征调查的主要方法:

(1)资料收集法——普遍应用的方法,具有应用范围广、成效较大、较为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等优点;缺点是资料不全或质量不符合要求。

(2)现场调查法——主要用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

(3)遥感调查法——获得数据的准确性有限,只适用于大范围的宏观环境特征调查,是一种辅助性质的调查方法。(3)土壤及生物调查:区域土壤类型、土壤发育、土壤的65

二、生态调查

(一)生态系统调查

1、一般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有动、植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灭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以及迁移行为的规律等。

2、生态系统类型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类型是什么,每种类型的特点、结构等因素。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平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常规的生态系统类型二、生态调查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平原生66

(二)生态结构与功能调查

1、形态结构调查分析

景观结构(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②绿化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等。主要是针对规划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查分析。这里,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土地利用系统内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比例关系。以城市绿化系统为例,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调查主要包括:公共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等各种绿地所占比例;b.乔、灌、草的组合及树种的组合;c.绿化覆盖率及其分布以及人均公共绿地等。(二)生态结构与功能调查主要是针对规划区域内67

2、营养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组成(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组成(无机环境)联系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这是生态系统的一般营养结构模式。

3、生态流与生态功能调查生态流主要是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就当前技术水平,便于进行调查分析的是物质流,特别是水循环、“碳-氧”循环的调查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指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调节功能和还原功能等。2、营养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68

(三)社会经济生态调查

社会生态调查:主要调查人口、科技、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等。人口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及其分布人口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业结构,男女比例人口流: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日迁出率人口健康状况:总死亡率,地方病的现状等科技科学技术系统结构:基础研究、技术科学及应用科学研究比例,农业、林业、工业、能源、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等研究现状及比例关系;科学技术转化及应用;科学技术与生态建设。(三)社会经济生态调查人口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及其分布科技69决策层、企业界、经济管理干部、环保干部、高校师生等的环保意识;工农群众、中小学生、城镇一般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调查对象环境法制与环境管理环保立法是否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及环保法的执行率;环境管理体系、制度、环境管理水平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内容决策层、企业界、经济管理干部、环保干部、环境意识调查对象环境70

经济生态调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及经济密度等。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各自在GDP中的比重;工业结构:1)重污染型、轻污染型、清洁生产型工业比例;2)产品结构;3)规模结构等能源结构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地热、太阳能、风能、海洋能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可更新能源与可更新能源之间的比例关系;排放CO2及其他污染物的能源与不排放CO2的清洁能源之间的比例关系等。投资结构调查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投资比例,如工业、农业、林业、海洋资源开发、矿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投资的比例关系;环保投资占同期GDP的百分比;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投资占同期GDP的百分比。经济生态调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及经济密71

(四)区域特殊保护目标调查

1、地方性敏感目标调查如,自然景观与风景名胜;水源地、水源林与集水区等;各种特有自然物,如温泉、火山口等;地质遗迹、异域标志等;各种名木、寺庙等;特殊生物保护地,如动物园、植物园、农业特产地等;特殊人群保护目标,如学校、医院、疗养地等。

2、生态安全区有些生态系统对广大的区域有着重要的生态安全防护作用,须加以特殊保护,主要有江河源头区和对城市或人口经济集中区有重要保护作用的地区等两类。(四)区域特殊保护目标调查72

3、脆弱生态系统

脆弱生态系统是指那些受到外力作用后恢复十分艰难的生态系统。它的特点是生物生产力低,生态系统制约性外力强,或存在敏感的生态因子并易受外力影响,使生态系统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如,岛屿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高寒带生态系统等。

4、重要生境

重要生境是指生物物种特别丰富的生境或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生存的生境。如,热带森林、原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受人类影响甚少的荒野地、珊瑚礁、红树林等。3、脆弱生态系统73

(五)生态环境分析1、生态系统分析2、生态环境现状分析3、生态破坏的效应分析4、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三、社会环境调查社会环境调查内容包括评价区及界外区中城镇、村落分布、人口(数量、组成、密度分布)、产业(工业结构、布局、产品种类和数量)、经济密度、交通及公共设施等。产值、农田面积、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灌溉设施及方法、渔业人口及数量、畜牧业人口数量、……(五)生态环境分析74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查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掌握环境规划区在短、中、远期发展目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品产量、原材料品种及使用量、能源结构、水资源利用、工农业生产布局以及人口发展规划、居民住宅建设规划、交通、上下水、煤气、供热、供电等公共设施方面,需要对上述各项分门别类进行调查,收集资料,供环境规划使用。

五、污染源调查1、工业污染源调查2、生活污染源调查3、农业污染源调查4、交通污染源调查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查75

六、环境质量调查

环境质量调查对象主要有:环保部门及工厂企业历年的监测资料、主要产品种类、产量、总产值、利润、职工人数、原料及燃料的种类、消耗总量及定额、生产工艺过程、主要设备和装置、治理现状及计划等。环境调查的内容一般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作物、粮食等监测分析数据资料,并将所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绘图,供环境规划需要的数据和参数。六、环境质量调查76第二节环境信息采集一、环境信息收集的内容与来源环境信息收集以“广”和“全”为原则,应包括与规划有关的一切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人文的以及自然、地理、生态、污染情况等。环境信息来源主要包括:

(1)先前的环境规划、计划及其基础资料、图件;(2)统计部门历年的统计资料,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3)有关部门的规划和背景资料等;(4)环境科研部门收藏的文献资料(包括环境调查、科研成果等);(5)环境监测部门的有关资料和历年的环境质量报告书;(6)专家系统提供的信息情报;(7)为规划编制而专门进行的实地考察、测试所得的资料。第二节环境信息采集77

二、环境信息采集的方法

(1)查阅和收集公开发表的上述文献资料,即文献调研;(2)召开专家和管理干部座谈会,请他们撰写有关资料或通过书信调查采集信息,确定主要问题或对问题进行排序;(3)吸收与环境境规划有关部门的干部和专家参与环境规划编制;(4)依靠当地环委会或上级协调部门疏通信息情报渠道,取得有关文献和资料;(5)设立规划研究课题,委托科研单位进行关键问题的研究或关键数据的测试、核算。二、环境信息采集的方法78第四章环境功能区划第一节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

一、环境功能区划概念

环境功能区划是从整体空间观点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规划区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以便具体研究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不同功能环境单元的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对策。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第四章环境功能区划第一节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79

二、环境功能区划目的

在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前,常常要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功能区的划分,然后根据各功能区的性质分别制定各自的环境目标。这里,功能区是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特定作用的地域或环境单元。在环境规划中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其目的主要有:(1)为各环境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落实环境规划目标;(3)科学使用环境投资,使治理方案有效实施得到保证;(4)使各种法律制度得到正确实施。二、环境功能区划目的80第二节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一、区划原则

1、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第一性原则;在所有的环境要素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是第一位的…..

2、环境基础的一致性原则;保持自然环境的一致性是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

3、环境影响的相似性原则;

在相似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由于人类活动那个方式和活动程度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环境演变方向,造成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所以社会环境的相似性是环境区划的另一个重要原则。第二节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81

4、环境对策的同一性原则;5、生态系统的同类型原则;6、区域与类型相结合的原则。4、环境对策的同一性原则;82

二、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1、功能与区划相匹配;2、根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3、根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4、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5、根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6、根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二、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83第三节环境功能区类型一、按范围划分

1、城市环境规划的功能区一般有: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机场、港口、车站等枢纽区;风景游览或文化娱乐区;特殊历史文化纪念地;水源区;卫星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绿化区或绿色隔离带;文化教育区;新科技经济区;新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

2、区域(省区)环境规划的功能区一般有:工业区或工业城市;矿业开发区;新经济开发区或开放城市体系;水源保护区或水源林区;林、牧、农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或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纪念地或文化古城;其他特殊地区。第三节环境功能区类型84二、按内容划分1、综合环境区划城市综合环境区划主要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2、部门环境功能区划(1)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所谓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并不是指对大气环境的区划,而是指为确定研究地区的大气环境规划目标而对这些地区进行的功能区划。一般的,城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常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文化区、交通稠密区和清洁区6种类型。二、按内容划分85

(2)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可分为: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鱼类保护区、一般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和一般景观水域。(3)噪声功能区划可分为:特殊住宅区、居民文教区、一类混合区、二类混合区、商业中心区、工业集中区和交通干线道路两侧。(2)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86第五章环境预测第一节环境预测概述

一、环境预测的概念

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规划预测的主要目的,就是预先推测出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某个水平年时的环境状况,以便在是时间上和空间上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第五章环境预测第一节环境预测概述87二、预测技术与预测模型

预测方法种类繁多,目前有不少于150多种。1、按预测对象进行分类,预测技术可分为:

①社会预测——对有关社会发展问题的预测,如人口增长预测、就业、教育预测;②经济预测——指对经济发展速度、总产值、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市场需求等问题的预测;③科学预测——对科学发展的趋势方向、产品发展及新学科的预测;④技术预测——指对新技术发明可能应用的领域、范围和速度,新设备、新工艺等特点、性能的预测;⑤军事预测——对战争特点、规模,武器装备等与军事有关问题的预测;

⑥环境预测——对废水量、废气、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预测,对未来或未知的环境前景进行估计和推测。二、预测技术与预测模型88

2、按照预测技术的属性,可分为:定性预测约束外推预测(定量预测)模拟模型预测(定量预测)头脑风暴法戴尔菲法主观概率法关联树法单纯外推法趋势外推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累积预测法迭代外推法概率预测法回归分析法最小二乘法灰色分析法投入产出法人口预测社会预测经济预测环境预测基础设施预测人口预测经济预测环境生态预测需求预测科学技术预测基础设施预测经济预测环境预测中短期需求预测模型模拟预测基础设施预测统计预测与决策2、按照预测技术的属性,可分为:定性预测约束外推预测模拟89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分析法GM(1,1)模型法回归分析法混沌理论预测法

神经网络预测法论文中常用的预测技术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分析法GM(1,1)模型法回归分析法混沌理90

3、按预测时间,预测技术可以划分为:4、按照预测方式,预测技术可以划分为:

近期预测

短期预测

中期预测长期预测未来预测

直观性预测

探索性预测

目标预测反馈预测3、按预测时间,预测技术可以划分为:近期预测91第二节区域环境预测

一、环境预测的实质和作用1、实质环境预测就是把预测对象置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之中,研究它的运动状态。其实质就是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环境影响的未来空间变化的科学认识。2、作用(1)环境预测是决策和计划的科学前提;(2)预测是环境规划管理职能的依据;(3)预测是提高“三效益”的必要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第二节区域环境预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92

二、环境预测的依据和类型

1、环境预测的依据

a.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发展目标)

它是环境预测的主要依据

b.规划区的环境质量评价

规划区的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预测的基础工作和依据,通过环境评价,探索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为建立规划预测或决策模型提供信息、数据和资料打下基础。

c.

规划区内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各水平年的发展目标它是环境预测的主要依据

d.村镇、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城镇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交通运输等有关资料都是环境预测的依据资料。二、环境预测的依据和类型93

2、环境预测的类型

(1)警告型预测指人口和经济按历史发展趋势增长,而环保投资、防治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和装备力量均维持目前水平的前提下,预测未来环境的可能状况。其目的是想提供环境质量的下限值。

(2)目标导向型预测就是指人们主观愿望想达到的水平,目的是提供环境质量的上限值。

(3)规划协调型预测就是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2、环境预测的类型94三、环境预测的一般程序和内容

1、一般程序

大体程序如下:(1)确定预测目的和任务;(2)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建立预测模型;(5)预测计算;(6)预测结果的鉴别和分析。三、环境预测的一般程序和内容95在实际进行区域环境预测时,为保证预测程序的科学化,可考虑分若干阶段和步骤完成,见下图。准备阶段综合分析阶段实施预测阶段是否达到精度要求?明确预测目的制定预测计划确定预测时间收集预测资料分析预测资料选择预测方法修改后建立预测实施预测分析预测误差提交预测结果否是在实际进行区域环境预测时,为保证预测96

2、环境预测的内容

(1)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预测包括规划区内人口总数、密度、分布等的发展变化趋势,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倾向、道德思想以及对环境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区域生产布局、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基础、经济规模等方面的变化,预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预测区域污染物发生量与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间的关系等。

(2)污染物产生量、环境容量和对资源情况的预测主要包括:废气、废水的排放总量,各种污染物的产生量及时空分布,水域的纳污量及时空分布,废渣产生总量、类别、占地面积、综合利用,噪声,农药和化肥的施加量,区域的环境容量、资源开采量、储备量、资源开发利用效果等方面的预测。2、环境预测的内容97

(3)环境污染预测在预测主要污染物增长的基础上,分别预测各类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总量、浓度分布的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污染物种类和数量;预测规划期内由于环境质量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各种社会和经济损失等。

(4)生态环境预测包括环境资源量预测、农业生态环境预测;森林环境预测;草原和沙漠的生态环境预测;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古迹和风景区的现状及变化趋势预测等。(3)环境污染预测98(5)环境资源破坏和污染的经济损失预测包括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资源损失;环境问题引起的农业减产、工业加工成本的增加、减产或停产;渔业减产;环境污染引起人体健康损失;大气中的SO2引起金属及其设备的腐蚀、建筑物腐蚀等。

(6)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包括各类污染物的治理技术、装置、措施、方案及污染治理投资效果的预测;规划期内环境保护总投资、投资比例、投资重点、投资期限和效益等的预测。(5)环境资源破坏和污染的经济损失预测99

四、环境预测方法

对于区域环境预测而言,一般有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两种方法。

宏观预测是预测整个区域实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而产生的环境影响。

微观预测则将区域的环境调查和环境现状评价所确定的该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成若干子系统,根据区域各企业各自具体发展规划,按照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分布,逐行业、逐地区的分别预测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最后,预测出整个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水平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作出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具体预测方法,参照相关文献如水质模拟预测四、环境预测方法具体预测方法,参照相关文献100

五、预测结果分析

对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目的是找出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并由此规定规划的对象、任务和指标。预测的综合分析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1)资源态势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分析规划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和资源供求矛盾,同时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此作为制定发展战略,确定规划区功能的重要依据。

(2)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分析明确需要控制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地域或受污染的环境介质,分析大气、水体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指出其与功能要求的主要差距,确定重点保护对象。五、预测结果分析101

(3)环境风险分析环境风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一些重大的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或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等,一旦发生将造成全球性或区域性危害甚至灾难。

另一类是指偶然的或意外发生的事故对环境或人群安全和健康的危害。如核电站泄漏事故、化工厂爆炸、菜油井喷、海上溢油、水库溃坝、交通运输中有毒物质溢泄等。

(4)其他重要问题分析对规划区特别的重要问题进行说明,如特殊保护对象、重大工程的环境影响或效益等。(3)环境风险分析102第六章环境规划目标与决策技术第一节环境规划目标的确定

一、环境规划目标的概念与层次

1、环境目标的概念所谓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欲达到(或希望达到)的境地(结果)或标准。在“一定条件下”是指规划区内的自然条件、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各级政府、城市建设部门、环保部门或具有依法行政的职能单位第六章环境规划目标与决策技术第一节环境规划目标的确定103

2、环境目标的层次

(1)总体目标指全国、地区、城市环境质量所要达到的境地、要求。

(2)具体目标为实现总目标,依据规划区环境要素和环境特征以及不同环境功能所确定的环境目标,如大气环境、水环境等要求的目标。

(3)环境指标体现环境目标的指标,可以形成一个指标体系。在环境目标确定后,即可计算环境容量及削减量,据此提出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2、环境目标的层次104

二、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具有一般规划目标的共性如,目标必须有时间限定和空间约束,可以计量,反映客观实际而不是规划人员和决策者的主观要求和愿望等。

2、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情况1:两种目标都可达到;情况2:环保投入受经济力量限制,必须降低环境目标;情况3:环境目标必须保证,为此必须限制经济的发展规模或速度,重新布局工业或调整产业结构。二、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105

3、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主要指技术经济条件的可达性以及目标本身的时空可分解性,并且要便于管理、监督、检察和实施,与现行管理体制、政策、制度的配合,特别要与责任制挂钩。

4、保证目标的先进性目标应能满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保障人民正常生活所必须的环境质量;同时,应考虑技术进步因素,是经过努力方可达到的目标。3、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106

三、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与内容1)按管理层次分2)按规划内容分环境质量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宏观目标详细目标三、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与内容1)按管理层次分2)按规划内1073)按规划目的分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大气污染控制目标;水污染控制目标;固体废物控制目标;噪声控制目标.生态保护目标

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规划目标;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目标.环境管理目标

组织、协调、监督等管理目标;执法、环保宣传、教育等管理目标.3)按规划目的分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大气污染控制目标;生态保护目1084)按时间划分短期目标(年度)中期目标(5-10年)长期目标(10年以上)5)按空间划分国家级环境规划目标省区级环境规划目标县市级环境规划目标4)按时间划分短期目标(年度)中期目标(5-10年)长期目标109四、环境规划目标确定的原则1、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2、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3、应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4、应当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5、环境规划目标要求能作时空分解、定量化。四、环境规划目标确定的原则110五、确定目标所选择的标准

环境质量目标的确定应根据规划区功能要求,选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控制目标的确定推行两种控制标准:一是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标。对于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污染物达标排放(浓度标准)就可以达到环境质量要求,则实行浓度控制标准;在环境已被污染或污染源达标(浓度标准)排放仍不能达到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区,则实行总量控制标准。五、确定目标所选择的标准111第二节单目标决策技术

一、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基金组织目前都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作为主要评估方法。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美洲国家组织等,共同通过了一项关于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和程序声明,强调了对各种项目进行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重要意义。第二节单目标决策技术112

二、线性规划分析法二、线性规划分析法113三、非线性规划分析法实例

三、非线性规划分析法实例114第三节多准则决策技术多准则决策:(MultipleCriteriaDecisionMaking,简称MCDM)多属性决策(MultipleAttributeDecisionMaking,简称MADM)多目标决策(MultipleObjectiveDecisionMaking,简称MODM)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OmegaFuzzySetsandSystems刊物分类第三节多准则决策技术多属性决策(MultipleAtt115

多属性决策与多目标决策的主要区别:

(1)多属性决策的决策空间是离散的;而多目标决策的决策空间是连续的。(2)多属性决策的选择余地是有限的、已知的;而多目标决策的选择余地是无穷的、未知的。(3)多属性决策的约束条件隐含于准则之中,不直接起作用;而多目标决策的约束条件独立于准则之外,是决策模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简而言之,多属性决策是对事物的评价选择问题;而多目标决策是对方案的规划设计问题。多属性决策与多目标决策的主要区别:116多属性决策举例实例多属性决策举例实例117实例

实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