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新课标教材《文化与生活》第六课_第1页
高二政治新课标教材《文化与生活》第六课_第2页
高二政治新课标教材《文化与生活》第六课_第3页
高二政治新课标教材《文化与生活》第六课_第4页
高二政治新课标教材《文化与生活》第六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政治新课标教材《文化与生活》第六课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浦南中学陈雨梅一、教学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原因是文字、史书典籍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能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能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能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二、学生分析:从这些课本主要内容看,知识难度虽然不大,但是它的信息量很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学校电脑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知识,也可以直接从历史课本上找到相关的大部分知识,甚至可以从我们周围的民俗乡情文化中收集、挖掘一些闽南地区的乡土文化,让同学们直接体验一下探究的乐趣。这样就可以直接调动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主动跨越碍障探求知识的目的。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所以,本课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魅力。三、设计设想: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仅仅靠教材的内容是无法充分展现出来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了解。在教学设计中,要把中心放在“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个重点问题上,体会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的包容性。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本课信息量大,靠简单的教师课堂说教是不行的,必须动员学生在课前花较多的时间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课前安排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分工探究。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去质疑探索、自主合作、实践体验、研究学习与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信息时代下对教与学的要求,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客观要求,是实践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要求。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课外自主探究学习与教师的课堂授课解释与阐明,让学生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其历经的辉煌历程与见证、我们党在现代续写更加壮丽的中华文化篇章的作用以及国家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教师结合本地文化,采用情景创设法、探究小组讨论与分析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探究、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对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探究及教材大量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近代的衰微过程,在探求文化延续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五、教学重点、难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重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重点)如何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难点)【课前准备——活动与探究】教师课前与学生交流意见,并把意见归类,完成单元课时内的框架问题的设计。同时确定探究问题的内容主线。班级同学自由组合成课外的中华文化探究学习小组,明确各组分工,各自结合本地文化生活探究古代中国文化。【自主探究】问题探究表——单元课时内的框架问题的设计题目问题探究归纳和结论课标要求教具准备课时安排古代辉煌历程1、中华文化经历了怎样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1、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殷周时期(发源)→(初步形成)→(促进)→(进一步发展)→(全盛)→(延续)→明清(面临冲击)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1、多媒体课件2、教师演示文稿3、网络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一课时薪火相传一脉相承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什么?3、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史书典籍4、为什么说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3、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为世界所仅有。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即和。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5、从近代中华文化衰微及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实践看,你认为应怎样才能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5、随着日渐没落和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衰微的过程。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的的奋斗密切相关。只有在的领导和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同学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去探究了解,而课本给我们的信息是有限的,我们也可以当研究的学者。大家可以自由组合成课外的中华文化探究学习小组,要选择好课题内容,充分挖掘我们所处的闽南地区的乡土资源,分工合作,自主研讨,利用好课余时间,利用好我们学校的网络、图书馆与阅览室这些丰富的资源,完成探究工作,下一节课来介绍你们发现的成果。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设入:播放歌曲FLASH:(放图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FLASH歌曲《中国人》动画内容是北京08申奥成功令人激动的场面,学生在歌声中来到多媒体教室,在欣赏中做好上课的准备。教师:《中国人》道出了我们作为中国人而自豪的心声!我们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自豪!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有人说在会徽中蕴涵了中国文化,大家来说说,你从图中又有什么发现?教师:大家说得不错。“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这个设计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她是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神韵的中国汉文化的符号,象征着开放、充满活力、具有美好前景...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内容,大家打开课本62页,我们一起学习第六课第一个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学生甲:五个福娃的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连起来读就是:“北京欢迎您”学生乙:会徽中是蕴涵了中国文化,我看到“京”字好象在蹁翩起舞,那是有我们特色的舞蹈。学生丙: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之前设计的框架问题):1、中华文化经历了怎样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什么?3、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史书典籍4、为什么说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5、从近代中华文化衰微及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实践看,你认为怎样才能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殷周时期(发源)→(初步形成)→(促进)→(进一步发展)→(全盛)→(延续)→明清(面临冲击)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教师导入:对学习,我们一直倡导这样的理念: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导。我们再一次看看我们之前设计的框架问题,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大家先看第一个内容问题:想想中华古文化经历了什么发展历程?【活动与探究】教师: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的伟大的古文明,这些古文明表现在哪里?又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呢?对此我们全班同学分为六个组,利用了课外时间来探究学习,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本地乡土文化去探究古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在我们有请各组代表把你们各自的成果展示出来。(学生鼓掌,各组分别展示各自成果,个别组附有演示文稿、幻灯片等)浦南镇松州村的松州书院遗址(威惠庙大殿)浦南镇园坑村开漳圣王陈元光墓(2005年底台湾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来浦南拜谒陈元光墓)

(开漳圣王陈元光像)教师:各探究小组都已把你们各自的成果展示出来了,6个小组的作品综合起来,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逶迤磅礴、气势雄伟而又绚丽多彩的近四千年中华文化历史画卷,综观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刻影响着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一个民族的文化越是经久不衰、丰富多彩,越是富有开放性和进取性,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就越强大,中华文化就是具有这样特质的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感谢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在家中、阅览室、图书室、网上搜集资料,拓宽了我们活动的主题,使之延伸到更广阔的文化领域中去。今后,大家也要拿出今天这种研究精神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要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转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教师总结;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汉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博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宋元时期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明清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第一组发言人:我们小组5人主要探究殷周时期的文化。下面我简单做一下介绍。中国文明主体应该说是从“三代”开始的,并且这个文明以汉字为标志一直延续到今天。商朝汉字甲骨文足以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八闽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据《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周代属“七闽”地,漳州历史悠久。相传远古时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这就说明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我的阐述结束,谢谢大家。第二组发言人:我们小组5人主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文化异常繁荣……远古时期,漳城的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后周时期,中原文化开始与土著文化交融,漳州战国属越……第三组发言人:我们小组5人主要研究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秦汉是我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规模、惊人的气魄已经成为秦汉文化的标志……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又于公元前214年征服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闽中郡。今漳州地区梁山山脉以北属闽中郡,梁山山脉以南归南海郡。秦汉以后,漳州城的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六朝时期,中原的汉文化已扎根于此,特别是中原名人儒士到这里教化民风……221年统一国家,距今有两千两百多年。辉煌的文化也突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这就是我们的发现!谢谢大家!第四组发言人:我们小组团结协作,共同探究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用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来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做介绍说明:隋唐文化概括为三大特点:一是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二是能够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三是总结过去,开拓未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据悉,闽南话形成于唐代,被称为古代中原语言的“活化石”,唐代创建的松州书院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它就坐落在我们村(浦南镇松州村)……这就是我们的发现成果!希望大家支持我们!(学生鼓掌)第五组发言人: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宋元时期的文化,时间跨度很长,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宋代漳州的商业也日趋活跃,海外贸易有了发展,交通条件也得到改善。南家时建造的漳州江东桥(又称虎渡桥)是世界现存的最大石梁桥。文化也有长足的进步,北宋始建州学,各地还兴办了一批书院。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漳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六组发言人: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文化。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明成祖时,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些先进的外来文化…明代,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教育,都是漳州城的鼎盛时期,漳州有“海滨邹鲁”之称,有龙江(芝山)书院,霞文书院、养正书院,清代有府学、县学各1所,社学11所,新建毓德(五经)书院、霞北书院、霞东书院…(学生鼓掌)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启发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并归纳整理。让学生从感性上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结合本地民俗乡情文化,通过学生熟悉的乡土文化生活资源引入课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分析与感悟中形成新知。突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与史学典籍。4、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5、从近代中华文化衰微及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实践看,你认为应怎样才能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课堂活动与探究】(学生思维大碰撞,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多媒体展示材料):一;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在过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过圣诞节、情人节等;在吃中国菜的同时,也吃麦当劳;在穿旗袍的同时,也着洋装;在听《梁祝》的同时,也听小甜甜布兰妮的歌曲;更不要说美国NBA、英超和德甲了。二;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之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国外影视、社会流行文化对我国文化产品、文化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三;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种带有时代文化色彩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悄的出现在生活中,并被年轻人所热情演绎着。诸如“886”“3166”“7456”“菜鸟”“粉丝”“凉粉”“玉米”“美眉【教师精讲】大家的探究发现说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教材只用了最有说服力的汉字和史学典籍加以说明。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有记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功能。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史学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从历史上看,中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留下的史书,其数量之多,其规模之大,世界绝无仅有。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与有力见证,却不是原因,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呢?(提问)教师:是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是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既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一是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二是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多媒体展示材料):一;江泽民说:“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共延续了268年。从1662年到1796年是史称的‘康乾盛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不看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这个历史的教训刻骨铭心啊!’’二;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教师提问;江泽民所说的这个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是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微有什么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是的,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在近代中国,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一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任务。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屈服。百年的近代史,是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抗争史。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时间与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铸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知识进一步拓展】——国家政策时政视点【教师精讲】大家的观点很有见地。网络语言曾经让家长和老师们很头痛,因为他们常常对孩子随口嘣出的“语言”而不知其所云,我们不能去追捧这些时髦的网络语言,但也没必要过份去排斥,因为它同时也反映了汉字的内涵总是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最后我再强调两点:一是旗帜与方向问题。二是改革问题。A、旗帜与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准则;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一点不能动摇。B、文化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党和国家也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单位注入了生机活力,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极大丰富了文化市场,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正书写新的篇章。教师按课前设计的课时框架问题进行小结(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表教师复习讲解)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学生甲: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的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各民族间相互尊重,善于学习。学生乙: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个民族不断融合,历史上多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这其中也有文化的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学生丙:中外文化的交流有促进作用。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具有历史弥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学生甲;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鸦片战争后,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辱。中华文化为什么经历了衰微的过程?这与当时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的格局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乙;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也不利于国家发展。学生丙;人们落后的封建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学生甲:我们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学生乙: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拿影视来说,美国大片的确受欢迎。我认为原因是它的拍摄的现代化科技技术高。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是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学生丙: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外来的就好,要一分为二地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待外来文化,同样要“去其糟粕”,要抵制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学生丁: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我们的民族文化也非常有特色、非常优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