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课件_第1页
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课件_第2页
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课件_第3页
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课件_第4页
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国家重视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百姓关心全国各族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有着迫切要求和新期待。“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集民力,民力促进国力”个人旨趣研究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第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国家重视提纲一、社会建设的提出二、社会建设的地位三、社会建设的理念四、社会建设的目标提纲一、社会建设的提出一、社会建设的提出(一)过程回顾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概念。一、社会建设的提出(一)过程回顾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十七大报告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十七大报告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按照中国(二)背景分析为什么提出“社会建设”?经济与社会不平衡:重经济、轻社会经济长、社会短经济粗、社会细经济快、社会慢经济强、社会弱重生产、轻生活重积累、轻消费(二)背景分析为什么提出“社会建设”?(三)“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含义1、“大社会”除了自然界之外的人类活动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相当于国家或民族国家,如“自然与社会”。2、“中社会”把经济发展之外的领域都归为社会,通常讲的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每五年制定一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社会”概念,如“经济与社会”。3、“小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四位一体”中的社会,主要指社会生活领域即民生领域,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穷。

“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是“小社会”概念。(三)“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含义1、“大社会”二、社会建设的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1、“两位一体”(1978-1986):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确定“两大文明”建设。二、社会建设的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2-1.“三位一体”(1986-2007)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布局”的概念,提出坚定不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2-1.“三位一体”(1986-2007)1986年十二届2-2.“三位一体”(1986-2007)2002年,十六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联系相结合,使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2-2.“三位一体”(1986-2007)2002年,十六3、“四位一体”(2007-2010)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成。3、“四位一体”(2007-2010)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4、“五位一体”(2010-)十七届中全会公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五位一体”(2010-)十七届中全会公报:“社会主义经(二)社会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1、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提供有序的社会环境2、社会建设对政治建设:增强执政合法性基础3、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促进全民的重叠共识4、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二)社会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1、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提供三、社会建设的理念(一)根本理念:“民生为本”“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民生为本”民生问题实质上就是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和生、老、病、死、穷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各种切身利益问题,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中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社会资源类型:经济资源:(经济资本:物质财富)政治资源:(政治资本:政治权力)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知识技能)关系资源:(社会资本:关系网络)三、社会建设的理念(一)根本理念:“民生为本”中国人的关系网络:差序格局中国人的关系网络:差序格局(二)“民生为本”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哲学(1)“群众史观”(2)“群众路线”(3)“群众观点”2.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4.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民生为本”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民生为本”的现实依据1.民生问题与社会矛盾(三)“民生为本”的现实依据1.民生问题与社会矛盾2.民生问题与社会公平2.民生问题与社会公平3.民生问题与社会风险3.民生问题与社会风险4.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4.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四、社会建设的目标经济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态建设的目标:“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就是指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所能,合理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公平享有社会福利,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助、安有所保、境有所宜”的社会。中国特色福利社会追求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但非西方式的“福利国家”;既非“福利最小化”,也非“福利最大化”,“福利适中化”

四、社会建设的目标经济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学有所教“学有所教”满足人民的教育福利需求(发展需求),保障人民的教育权,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民族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社会”“人力资源强国”“学习型社会”发展义务教育,保证教育领域的“底线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投入解决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问题教育公平属于“起点公平”(一)学有所教“学有所教”满足人民的教育福利需求(发展需求)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课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二)劳有所得1.劳动就业: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每个人获得收入和生存发展资料的根本途径,就业保障制度是满足基本福利需求的“基石”。国家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和完善就业保障制度,促进充分就业。通过建立健全就业促进制度、就业保护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2.提高收入2009年末,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6.5%,农村41.0%;按2009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2009年末,云南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9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2%;2009年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为540万人。(二)劳有所得1.劳动就业: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创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岗位消除“零就业家庭”消除“零就业家庭”3.收入分配收入分配领域的核心问题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第一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78-1997)第二阶段:“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十五大)第三阶段:“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2007年/十七大)

收入分层结构:“金字塔结构”、“倒丁字结构”、“橄榄球结构”提高“两个比重”: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收入分配收入分配领域的核心问题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公平分配财富公平分配财富提高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者收入(三)病有所医“病有所医”是民生之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09年4月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最终实现“全民医保”。截止2009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96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100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335万人;2716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7亿多人,参合率94.0%,救助城市医疗困难群众417.2万人次,救助农村医疗困难群众688.4万人次。(三)病有所医“病有所医”是民生之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2.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3、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3、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保障农民健康的“希望工程”保障农民健康的“希望工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4.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二是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建立便民惠农的农村药品供应网,完善药品储备制度;规范药品采购,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4.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四)老有所养我国在20世纪末就已进入老龄社会,进入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并且表现出“未富先老”和“老人高龄化”的特征。2009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为16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30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制度。截至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498万人,参加传统农村养老保险559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四)老有所养我国在20世纪末就已进入老龄社会,进入21世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老有所乐老有所乐老有所乐老有所乐(五)住有所居“住有所居”满足人民的住房福利需求,保障人民的居住权。住房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居住权利是公民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离的住房保障体制,城镇实行住房福利分配制度,农村实行农民“自建房”制度。继续完善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主要包括救助型的城镇廉租房制度、援助型的城镇经济适用房制度和互助型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农村贫困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我国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已经超过1.4亿人。

(五)住有所居“住有所居”满足人民的住房福利需求,保障人民的快过年了,我无房可住快过年了,我无房可住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课件(六)安有所保1.劳动安全制度昆明在建新机场立交桥在浇灌过程中垮塌

(六)安有所保1.劳动安全制度煤矿生产安全煤矿生产安全2.食品安全制度2.食品安全制度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安全法规3.药品安全制度3.药品安全制度销毁过期药品销毁过期药品4.交通安全制度4.交通安全制度交通事故现场交通事故现场5.社会治安制度5.社会治安制度加强巡逻保平安加强巡逻保平安6.校园安全全国36天内连发5起校园血案◎4月30日,山东潍坊男子小学内锤伤5人后自焚◎4月29日,江苏泰兴男子幼儿园内砍伤32人◎4月28日,广东雷州男子砍伤16师生◎4月12日,广西合浦男子砍死8岁小学生◎3月23日,福建南平郑民生杀8名小学生针对近期校园血案频发,公安部下发紧急通知:各地派特警巡逻校园周边,对校园行凶者可采取一切措施制止,逐校排查安全隐患,限期侦破侵害师生案。6.校园安全全国36天内连发5起校园血案学校防范犯罪侵害的新武器

4月29日,北京三中教室,两位老师与民警一起演示用警用钢叉对付闯进学校袭击学生的歹徒。当日配备了近200个警用钢叉,警用钢叉将交给学校门卫,成为学校防范犯罪侵害的新武器。学校防范犯罪侵害的新武器4月29日,北京三中教室,两位老师(七)弱有所助一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包括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2009年全年2347.7万城市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4759.3万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二要大力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残疾人在我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已达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涉及有家庭人口数达2.6亿人。三要积极发展妇女儿童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包括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和维护其特殊利益而提供的照顾和服务,特别要重视农村“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扶助四要完善灾民的生活救助制度五要建立边缘群体的福利保障制度主要包括流浪乞讨人群、艾滋病人群、吸毒人群、精神病人等的群体(七)弱有所助一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八)境有所宜十七大报告:“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1.生态文明建设2.资源节约型社会3.环境友好型社会4.发展“低碳经济”5.建设“生态社会”(八)境有所宜十七大报告:“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干裂的土地-1干裂的土地-1干裂的土地-2干裂的土地-2干裂的土地-3干裂的土地-3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森林资源危机森林资源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草场退化草场退化耕地流失

耕地流失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社会谢谢!谢谢!第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国家重视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百姓关心全国各族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有着迫切要求和新期待。“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集民力,民力促进国力”个人旨趣研究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第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国家重视提纲一、社会建设的提出二、社会建设的地位三、社会建设的理念四、社会建设的目标提纲一、社会建设的提出一、社会建设的提出(一)过程回顾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概念。一、社会建设的提出(一)过程回顾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十七大报告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十七大报告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按照中国(二)背景分析为什么提出“社会建设”?经济与社会不平衡:重经济、轻社会经济长、社会短经济粗、社会细经济快、社会慢经济强、社会弱重生产、轻生活重积累、轻消费(二)背景分析为什么提出“社会建设”?(三)“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含义1、“大社会”除了自然界之外的人类活动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相当于国家或民族国家,如“自然与社会”。2、“中社会”把经济发展之外的领域都归为社会,通常讲的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每五年制定一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社会”概念,如“经济与社会”。3、“小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四位一体”中的社会,主要指社会生活领域即民生领域,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穷。

“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是“小社会”概念。(三)“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含义1、“大社会”二、社会建设的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1、“两位一体”(1978-1986):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确定“两大文明”建设。二、社会建设的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2-1.“三位一体”(1986-2007)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布局”的概念,提出坚定不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2-1.“三位一体”(1986-2007)1986年十二届2-2.“三位一体”(1986-2007)2002年,十六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联系相结合,使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2-2.“三位一体”(1986-2007)2002年,十六3、“四位一体”(2007-2010)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成。3、“四位一体”(2007-2010)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4、“五位一体”(2010-)十七届中全会公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五位一体”(2010-)十七届中全会公报:“社会主义经(二)社会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1、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提供有序的社会环境2、社会建设对政治建设:增强执政合法性基础3、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促进全民的重叠共识4、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二)社会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1、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提供三、社会建设的理念(一)根本理念:“民生为本”“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民生为本”民生问题实质上就是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和生、老、病、死、穷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各种切身利益问题,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中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社会资源类型:经济资源:(经济资本:物质财富)政治资源:(政治资本:政治权力)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知识技能)关系资源:(社会资本:关系网络)三、社会建设的理念(一)根本理念:“民生为本”中国人的关系网络:差序格局中国人的关系网络:差序格局(二)“民生为本”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哲学(1)“群众史观”(2)“群众路线”(3)“群众观点”2.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4.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民生为本”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民生为本”的现实依据1.民生问题与社会矛盾(三)“民生为本”的现实依据1.民生问题与社会矛盾2.民生问题与社会公平2.民生问题与社会公平3.民生问题与社会风险3.民生问题与社会风险4.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4.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四、社会建设的目标经济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态建设的目标:“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就是指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所能,合理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公平享有社会福利,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助、安有所保、境有所宜”的社会。中国特色福利社会追求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但非西方式的“福利国家”;既非“福利最小化”,也非“福利最大化”,“福利适中化”

四、社会建设的目标经济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学有所教“学有所教”满足人民的教育福利需求(发展需求),保障人民的教育权,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民族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社会”“人力资源强国”“学习型社会”发展义务教育,保证教育领域的“底线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投入解决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问题教育公平属于“起点公平”(一)学有所教“学有所教”满足人民的教育福利需求(发展需求)二讲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课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二)劳有所得1.劳动就业: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每个人获得收入和生存发展资料的根本途径,就业保障制度是满足基本福利需求的“基石”。国家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和完善就业保障制度,促进充分就业。通过建立健全就业促进制度、就业保护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2.提高收入2009年末,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6.5%,农村41.0%;按2009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2009年末,云南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9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2%;2009年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为540万人。(二)劳有所得1.劳动就业: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创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岗位消除“零就业家庭”消除“零就业家庭”3.收入分配收入分配领域的核心问题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第一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78-1997)第二阶段:“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十五大)第三阶段:“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2007年/十七大)

收入分层结构:“金字塔结构”、“倒丁字结构”、“橄榄球结构”提高“两个比重”: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收入分配收入分配领域的核心问题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公平分配财富公平分配财富提高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者收入(三)病有所医“病有所医”是民生之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09年4月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最终实现“全民医保”。截止2009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96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100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335万人;2716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7亿多人,参合率94.0%,救助城市医疗困难群众417.2万人次,救助农村医疗困难群众688.4万人次。(三)病有所医“病有所医”是民生之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2.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3、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3、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保障农民健康的“希望工程”保障农民健康的“希望工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4.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二是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建立便民惠农的农村药品供应网,完善药品储备制度;规范药品采购,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4.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四)老有所养我国在20世纪末就已进入老龄社会,进入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并且表现出“未富先老”和“老人高龄化”的特征。2009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为16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30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制度。截至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498万人,参加传统农村养老保险559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四)老有所养我国在20世纪末就已进入老龄社会,进入21世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老有所乐老有所乐老有所乐老有所乐(五)住有所居“住有所居”满足人民的住房福利需求,保障人民的居住权。住房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居住权利是公民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离的住房保障体制,城镇实行住房福利分配制度,农村实行农民“自建房”制度。继续完善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主要包括救助型的城镇廉租房制度、援助型的城镇经济适用房制度和互助型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农村贫困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我国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已经超过1.4亿人。

(五)住有所居“住有所居”满足人民的住房福利需求,保障人民的快过年了,我无房可住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