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六世班禅朝觐研究综述王伟光(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115212304)摘要: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西是清朝唯一的一位东来朝觐的班禅。藏传佛教领袖六世班禅的朝觐之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清代中央政府采取民族怀柔政策的具体体现,对后来清朝在管理西藏问题上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仅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六世班禅的朝觐之行做一个简单大致的梳理,为继续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关键字:六世班禅朝觐研究综述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西进京朝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并是他成为清代唯一的一位东来朝觐的班禅,受到了乾隆的高度重视,给予其最高规格的待遇,以示恩宠。在朝觐期间,六世班禅与乾隆帝进行了多次会晤,并积极参议藏政,在清政府对八世达赖亲政的决策中起了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西藏地区的建设日益重视,学术界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在研究视角上的趋于多元化,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均有很大的进步。本文仅对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六世班禅朝觐的研究成果,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并就从六世班禅朝觐的原因和背景、过程与路线以及影响和意义等方面整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主要专著与论文方面加以梳理。一、主要著作1、史料汇编: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的《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此书为六世班禅朝觐事件研究提供了相对最直接、参考价值最大的档案史料。顾祖成、王观容等编的《清实录藏族史料》、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编的《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承德市文物局合编的《清宫热河档案》,在这三部史料汇编当中,编者均对六世班禅朝觐这一事件的相关史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总结。此外,在涉藏汉文文献的整理和汇编方面,张羽新的《清代喇嘛教碑文辑注》、其整理校注的《大清会典理蕃院事例》及主编的《清朝治藏法规全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对认识、理解和掌握清代特别是六世班禅所处的乾隆朝的治藏政策及当时西藏地区所处的形势,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其中,《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的编撰出版极具开创性,被称为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地方志和涉藏志乘文献汇编,对学术界有很大启发和思考意义。2、主要专著:学术界关于六世班禅朝觐事件的专著还未问世,相关性的专题还未展开,关于六世班禅的相关史料主要参考是嘉木央.久麦旺波著的《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希传》,这是目前学术界仅有的一部关于六世班禅传记的著作,由第二世嘉木央活佛久麦旺波用藏文写成,此人在西藏时,曾多次与六世班禅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次对六世班禅有一定的了解。六世班禅赴京朝觐的时候,他又亲自到青海迎送,在创作六世班禅传记时,查阅了大量的藏文文献。此外,书中许多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还有一些来自当事人的叙述和记录,许多细节都能如实反应。另外此书中对宗教渲染较少,主要按年月日的顺序记事,类似实录、起居注文体。因此,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该书对于研究六世班禅朝觐事件前的西藏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外,在历代班禅额尔德尼传记中也有关于六世班禅东行朝觐研究的史学著作,譬如:牙含章的《班禅额尔德尼传》、张羽新的《清代四大活佛》、张云等编著的《从灵童到领袖—历代班禅秘传》、丹迥.冉纳班杂与李德成合著的《名刹双黄寺—清代达赖和班禅在京驻锡地》、江平的《班禅额尔德尼评传》、丹珠昂奔主编的《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黄崇文的《历代班禅与雍和宫》、拉科.益西多杰编译的《藏传佛教高僧传略》、苏发祥主编的《历辈班禅额尔德尼》等著作当中都重点论述了六世班禅朝觐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并对其朝觐的过程做了重点系统的阐述,认为班禅的东行朝觐是倾心内向的重要表现,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华向心力的重要体现。此外对朝觐意义的论述过于笼统、同一,而对于此事件的原因与影响的论述则笔墨不多,深度不够是全面研究这一问题的一个不足之处。另外,在关于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关系的著作当中,也对六世班禅东行朝觐的的历史事件有相关的的涉及与论述。此类著作有:黄玉生、顾祖成、祝启源等著《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顾祖成编著的《明清治藏史要》、多杰才旦主编、邓锐龄等主编的《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这三部专著均设置专门章节论述六世班禅朝觐一事,并对其朝觐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做了大概的探究,并认为六世班禅此行符合历史的潮流,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中,顾祖成在其《明清治藏史要》中认为,此次班禅朝觐,是中央政府旨在增强班禅的政教影响,进而提高西藏行政体制稳定性的必然之举,同时,这一事件也是继五世达赖朝清之后,西藏地方倾心内向的又一力证。除此之外,学术界还有一些著作通过对六世班禅接触比较多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并从中论述了六世班禅朝觐的事件。譬如: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的《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秦永章著的《乾隆皇帝与章嘉国师》主要围绕着两人的合作与交往展开论述,对六世班禅朝觐前的政治社会背景做了探究,并认为在促进六世班禅东行朝觐的事件中,章嘉国师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因为两人有过亲密的接触,不仅在宗教方面交流频繁,同时,二人积极协作,共同寻访并最终认定了八世达赖。值得一提的是,在六世班禅朝觐过程中,三世章嘉国师至始至终参与其中,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新视角、新方法等对六世班禅的朝觐之行做了相关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专著。列如:从清代朝觐制度的视角出发展开论述的《清代朝觐制度研究》,作者在梳理和研究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清代朝觐制度产生及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其特点和作用,并放在世界的视野下,对其与西方“贡奉”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六世班禅朝觐受到清朝高规矩待遇做了全面的梳理,为我们进一步探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主要论文1、从清政府的治藏角度:通过对清政府治藏政策的发掘与探究,对于了解六世班禅朝觐前后社会与时代背景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六世班禅朝觐的原因也有重要的意义。此类论文主要有:张羽新的四篇研究成果,分别是《清政府与喇嘛教》、《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政权的喇嘛教政策》、《乾隆与喇嘛教》、《康熙在加强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是如何对待喇嘛教的》,以上论文从不同的时代和角度详细的论证了清政府对喇嘛教的怀柔政策,并主张用“盖蒙古最尊奉黄教,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列圣相承,用循是道,”的方法进一步笼络对蒙古地区的势力范围,达到加强中央政权的目的。而六世班禅的朝觐正是清政府借此机会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喇嘛教向清王朝靠拢的具体表现。此外,张永江的《论清代西藏行政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陈楠的《论清代前期宗教政策之确立与发展》,则系统的论述了清代乾隆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治理策略的演变过程和最终确立,这也为我们理解清政府诚邀六世班禅前来朝觐的政治动因,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在永红的《清朝治藏政策的特点及其演变》、冯智的《清朝用兵驻兵西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张双志的《18世纪朝鲜学者对清代西藏的观察—读朴趾源(热河日记)》、廉松心的《(热河日记)与清代民族政策研究》同样论述了清政府推崇、提倡并利用藏传佛教以加强和巩固清政府在蒙、藏地区的统治,是一项基本国策,五世达赖与六世班禅的进京朝觐则是清政府对这一国策推行的有力佐证。2、从朝觐的原因、过程以及路线角度这一类论文主要有:杜江的《六世班禅朝觐乾隆事略》,文中对六世班禅朝觐与五世达赖入觐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并认为前者的朝觐最终确立了清政府的治藏方针。此外,还对六世班禅祝寿的过程做了大致的整理,并对六世班禅朝觐受到清政府高等级礼遇与赏赐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李钟霖的《六世班禅赴京入觐及其道程》,作者以《清实录》和《六世班禅巴丹益喜传》的相关文献资料为参考,以日为单位,着重叙述了六世班禅进京朝觐的具体道程,并比较详细地标记出藏文地名。同时,文章也简述了清政府对六世班禅朝觐祝寿的准备情况,和沿途僧俗群众对班禅大师的热情迎送情况,并对班禅大师进京的起止时间及其圆寂时间做了一些论述。陈锵仪、郭美兰的《六世班禅承德入觐述略》,文中主要叙述了六世班禅入觐过程中清政府的前期准备情况,并指出清政府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高度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乾隆皇帝用高规矩的礼仪制度对六世班禅的朝觐表示欢迎。此外,还有周润年的《维护祖国统一的六世班禅》、黄崇文的《乾隆盛迎六世班禅》、安多扎西的《维护中央权威、万里赴京觐见的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巴丹益喜》等论文也对六世班禅朝觐的原因、过程做了简单介绍,并重点描述了班禅东来途中及其在承德受到的各种高规格礼遇。另外,杨森的《论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朝觐始末及其意义》、《论六世班禅朝觐的背景与原因》也对六世班禅朝觐的背景、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指出六世班禅的来京朝觐是由当时西藏复杂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符合西藏地区和中央政府的双重利益,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杨森还对六世班禅朝觐的路线做了考究,在其论文《六世班禅朝觐路线考》中,作者指出对清中央政府与六世班禅来说,该路线是一条“双赢”的路线,论文以《六世班禅传》为基础,结合相关档案史料和方志的记载,以日期为顺序,对其朝觐路线做了详细梳理和考证。此外,近来有许多学者从新的视角对六世班禅的朝觐做了分析与论述。譬如:张亚辉的《六世班禅朝勤事件中的空间与礼仪》,作者细梳理了六世班禅在承德朝规过程中有关礼仪安排与实践的史料,认为乾隆皇帝与六世班禅之间关系随空间变换而调整的方式,并将这种方式与上古史和封建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六世班禅朝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关系的基本格局的呈现,而非清代特有的现象。杨森的《六世班禅研究的新视角—凯特·特尔茨谢尔(天路向中华)》通过描述六世班禅与英国人乔治·波格尔的交往为背景,以波格尔入藏日记及私人信件、《六世班禅传记》、《清实录》等英、藏、汉文史料为主要参考,为我们一步研究这一课题开创了新视角。3、从朝觐的意义、影响六世班禅朝觐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伟大的历史意义。这一类论文主要有:赵艳玲、于多珠的《乾隆的满民族意识与清中央政权的凝聚力—从乾隆在承德的活动谈起》、张凯旋的《略论西藏政教首领的三次觐见》、胡希英的《一人来朝万众归心—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的政治意义》、星全成的《从五世班禅受封及六世班禅进京看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以上文章着重阐述了六世班禅朝觐的重大政治意义,其结论是:认为乾隆深知一庙之功效“胜抵十万兵”,更懂得“敬一人而使万人悦”的道理,以使皇权高于一切,增强清中央政权的统治力,而礼遇前来承德朝觐的六世班禅就是最突出的例证,同时,并认为此次朝觐是廓尔喀战争的爆发直接诱因,由此直接导致了清政府《钦定西藏善后章程》的制定。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廓尔喀战争爆发的角度来论述朝觐的影响和意义。此类论文主要有:李然的《六世班禅朝觐与廓尔喀入侵》、王连华的《从六世班禅承德入觐,看乾隆皇帝的民族怀柔政策》、陶勇的《廓尔喀之战后清朝对西藏的施政及实质》、赵亮的《论<钦定西藏善后章程>的制定—由六世班禅朝觐说开去》,这几篇论文主要论述了,正是因为对六世班禅朝觐所受赏赐的分配不均而引发的廓尔喀战争,清政府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对西藏的政治进行了改革,并以此制定了<钦定西藏善后章程>,形成了今后做为治理西藏的方针政策。小结:六世班禅的东行朝觐是清代汉藏民族关系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伟大的历史意义。六世班禅倾心内向既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探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六世班禅朝觐事件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为主,未有相关的专题论著面世。其次,因语言因素的限制,在参考资料的选用方面呈现出单一趋势,对相关外文史料的关注较少,而对藏文原始史料的选取更加缺乏,而因此衍生的藏历日期与汉地历法日期的对接问题,以及藏文地名与现今地名的对应问题,还有待仔细考证,对六世班禅朝觐的路线关注较少。再次,对六世班禅朝觐的过程、意义及影响的论述较多,而对其朝觐的时代及政策背景、原因与目的的讨论,相对较少,其中,针对其朝觐的原因尤其是经济因素的考量尤为欠缺。此外,从宗教因素角度,而对六世班禅朝觐过程中与蒙藏王公的密切联系加以详细论述,也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参考文献著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11月。顾祖成、王观容:《清实录藏族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德市文物局合编:《清宫热河档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8月。张羽新:《清代喇嘛教碑文辑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张羽新:《大清会典理蕃院事例》,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张羽新:《清朝治藏法规全编》,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张羽新:《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嘉木央.久麦旺波著:《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希传》,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年1月。张羽新:《清代四大活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张云:《从灵童到领袖—历代班禅秘传》,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6月。丹迥.冉纳班杂、李德成:《名刹双黄寺—清代达赖和班禅在京驻锡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黄崇文:《历代班禅与雍和宫》,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拉科.益西多杰:《藏传佛教高僧传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苏发祥:《历辈班禅额尔德尼》,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黄玉生等编著:《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顾祖成:《明清治藏史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3月。多杰才旦:《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4月。秦永章:《乾隆皇帝与章嘉国师》,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张双智:《清代朝觐制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3月。论文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张羽新:《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政权的喇嘛教政策》,《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张羽新:《乾隆与喇嘛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张羽新:《康熙在加强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是如何对待喇嘛教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张永江:《论清代西藏行政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陈楠:《论清代前期宗教政策之确立与发展》,《民族史研究》,2000年第6期。永红:《清朝治藏政策的特点及其演变》,《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冯智:《清朝用兵驻兵西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影响》,《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张双志:《18世纪朝鲜学者对清代西藏的观察—读朴趾源(热河日记)》,《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廉松心:《(热河日记)与清代民族政策研究》,《北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杜江:《六世班禅朝觐乾隆事略》,《西藏研究》,1984年第1期。李钟霖:《六世班禅赴京入觐及其道程》,《西藏研究》,1984年第1期。陈锵仪、郭美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电商企业数字营销解决方案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路灯照明设施维护保养与应急预案合同4篇
- 家校互动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
- 科技设备中电机的安全操作规范解析
- 专业物流司机长途作业合作合同版
- 采购高质量实验室设备的选择标准
- 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资源平台
- 2025年度个人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篇
- 科技与教育融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 现代物流技术在小区超市的应用前景
- 物流无人机垂直起降场选址与建设规范
- 肺炎临床路径
- 外科手术铺巾顺序
-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课件
- 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 如何克服高中生的社交恐惧症
- 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作业改革新视角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任务三 APP的品牌建立与价值提供
- 电子竞技范文10篇
- 食堂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保障措施
- VI设计辅助图形设计(202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