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_第1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_第2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_第3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_第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考题分值考点题型命题情景2020年浙江卷-102温室效应选择题氧化亚氮的增温效应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6-812大气的受热过程选择题积云的形成及分布高度2019年江苏卷-206大气的受热过程选择题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9、1112大气保温作用气温高低及变化选择题农业生产,葡萄种植越冬双层覆膜技术考情分析区域认知:利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理解各层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联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及其原理,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影响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量大小及气温高低等地理事象的要素人地协调观: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简单辨识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保观。核心素养目标【基础梳理体系构建】主要考点:1.大气的组成。2.大气的垂直分层。3.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学生活动:1.回归教材,熟悉主干知识,并完成《创新设计》P57《助学助记》,构建知识框架。2.画出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3、基础检测教师活动:1.巡视督促,答疑解惑。2.指导体系构建。3.抽查自学效果体系构建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气温变化、气压、大气密度、水汽尘埃、空气运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图温馨提示:1、确定大气的热源:(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区别三种辐射3、明确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4、把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吸收基础检测2018年12月13日,英国某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82.7km的高度。随后下降,几分钟后落回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及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回答1~3题。1.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降低→升高→降低 B.升高→降低→升高C.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D.降低→升高→降低→升高2.飞船探测到的水汽集中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C.高层大气 D.电离层3.下列对图中①②两层的叙述正确的 ()A.①层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①②两层划分的依据是气压的变化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不利于飞机飞行BACB

深度探究

典例分析:(2015浙江文综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AC探究点一:对流层大气中的逆温现象逆温较弱考查:逆温现象及特征;读图析图能力2、逆温的类型和成因类型成因特点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知识归纳:逆温1.逆温的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6℃/千米。3.辐射逆温的形成与消失过程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4、逆温的影响利:抑制沙尘暴的发生;若出现在高空,则利于飞机飞行。弊:加重大气污染;易产生大雾、阴雨、冻雨天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出行。能力提升:逆温是指某高度大气实际温度高于理论温度的现象,河流和湖泊中有时也会出现逆温现象。读我国某湖泊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完成1、2题。1.图中能反映逆温现象的曲线及其出现的月份是A.①7月 B.②7月C.①1月 D.②1月2.下列关于此时该湖泊出现逆温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处于夏季,湖泊水温上升过快B.处于冬季,表层湖水受外界降温影响大C.湖底在此时因为有火山喷发,从底部释放大量热能D.该季节,湖水运动频率过高CB

典例分析:(2017•课标全国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题。3.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4.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BC

探究点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日温差大大气的保温作用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读图析图能力归纳总结:(一)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学生活动:结合《创新设计》P58分组讨论:用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下列现象(1)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2)白天多云的气温比晴天低(3)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影响全球变暖(4)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5)新疆的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1)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大小和经过的大气路径长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2)天气—云量多少、厚薄—反射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或大气逆辐射的强弱(3)地势:地势高低—大气密度——削弱、保温强弱(4)大气成分: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多少影响吸收作用的强弱(二)影响大气削弱、保温作用的主要因素大气上界AB能力提升:下图示意华北某区域裸地和秸秆覆盖情况下土壤的冻结过程状况。据此完成。1.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

)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B.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C.使地面反射率变小D.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2.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A.冻结时间较迟

B.获得光照较少C.水分蒸发较弱

D.上空气温较低DB土壤温度较高课堂小结日光温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