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基本情况和特色优势1、学校历史底蕴深厚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地处南京鼓楼区龙江小区。在这里,现代文明与滨江风光交相辉映,秀美自然风光与深厚文化底蕴相融。学校凭临着文明的发源地长江,枕卧着桨声灯影画舫的秦淮河,倚偎着历经沧桑的石头城,浸润着古金陵48景之首的莫愁烟雨……人杰地灵的校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学校自1945年建校以来,栉风沐雨,高歌猛进,已经历70个春秋,成长为饮誉海内外的省城名校。学校创办于1945年,始名“石城私立学校”。1956年命名为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1960年更名为江苏教育学院附属中学;1999年学校再次更名为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2014年,经市政府批准,学校恢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校名。学校2001年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4年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办学特色成就突出作为一所省城名校,学校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校训,形成了“不辞寸土,海纳百川;藐视困难,风雨前行;内力驱动,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创新发展;志存高远,永争第一”的“二十九中精神”,成为一所集贤聚英、人才辈出的百年老校。近年来,学校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初步构建了制度与人文并举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德馨业精的干部、教师与工勤队伍;建构以“崇文尚武”为核心内涵的课程框架;强化并凸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实绩;艺术、体育、文学、科技等得以彰显并屡获佳绩。现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优质生源基地,并先后获得了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九五”科研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武术)、中央教科所德育实验先进学校、省文明单位、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体育先进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武术)、等众多荣誉称号,10次蝉联南京市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综合奖”,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认可。正因为如此,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复评组的专家们用“大智、大气、大雅”对我校办学进行了高度的评侏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原江苏省副省长)王艰在给我校迁址10周年发来的贺信中评价我校是“江苏基础教育界的一面旗帜”。2014年我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3、学校校园文化我校坚持“文化立校”努力使校园文化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丰厚、彰显“厚德自强”的文化内涵,使学校文化既符合时代特点又富有个性特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学校文化建设注重以史育人,强化学生的文化归属感。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建筑和景观设计风格凸显儒学教育基地的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和厚重感。校园布置凸显学校“厚德自强,纯正卓越”的办学理念,每一处景观都能够对“厚德自强,纯正卓越”文化进行诠释。制度文化建设追求规范化与个性化统一,学校规章制度不仅体现规范性,而且符合学校发展实际。追求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行为文化建设围绕“厚德自强,纯正卓越”文化主题展开,用以励志修身,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以行为文化的内在约束力来规范师生言行举止,使之体现学校精神和时代特征,符合社会文明进步要求,成为培养师生文明行为习惯和提升学校美誉度的有力保障精神文化建设突出三个彰显。彰显校史的激励功能。二是彰显“厚德自强,纯正卓越”的文化熏陶功能。彰显校园文化引领功能。教师拥有全新的教育思想,拥有敬业爱生的美德,拥有自主发展规划,拥有丰厚的知识基础,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艺,拥有幸福的生活感受。学生具备“心气、勇气、灵气”的学校特质,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构建坚实知识基础,提升优良学业成绩,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成长。4、学校课程建设我校实施“质量强校”“科研名校”战略,涵养科学、人文内涵,聚集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品质。经过多年的精心建设,尤其是江苏省普通高中儒学课程基地的建设,我校目前已经构建了“崇文尚武”的校本课程体系。(1)“崇文尚武”是课程的灵魂与主线。学校基于“培养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又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办学思想,依托江苏省儒学课程基地”和“国家级青少年武术俱乐部一一尚武堂”为平台,课程建设践行“崇文尚武”的目标。具体说就是立足学生个性发展,以“武学”教育,强健学生体魄,以“儒学”教育,提升学生精神涵养,努力追求强健的身体与强健的灵魂和谐统一。“崇文尚武”是我校课程建设的灵魂与主线。(2)建立完备的课程结构我校现在已经建设成包括“国家课程”(含必修与选修、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含校本选修、校本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微课程)的三个层次七个层级的课程。课程类型构成,包括一个儒学基地和“人文类”“科学探索、创新类”“武学类””实践活动类”四大类课程,累计40余门校本课程。(3)建成儒学课程基地我校2011年申报江苏省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基地,2012年批准立项。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建成江苏省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教育基地。我们组建了课程保障、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国家课程教学研究、师生儒学文化素养提升、儒学经典课程拓展研学、儒学经典传承与创新、影视体验、教学评估、交流与推广十大研究中心,创建富含儒学文化特色的校训、校风、学校精神及校园文化环境,创建儒学园、儒学馆、儒学图书馆、中华大讲堂、教学互动体验平台等设施,建设成了一个有引领性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基地。2015年3月18日,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顾建军为组长的省课程基地建设视导组,对本校儒学经典课程基地进行了验收,给予了极高评价。5、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力量强大我校师资队伍德馨业精,名师云集。现有特级教师11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中青年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名师100余人,其中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市学科带头人1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更有一批新秀教师雏凤清声,青出于蓝,确保学校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语文、历史、艺术、物理、信息等教研组师资力量特别雄厚,名师辈出,人才涌现。有5名特级教师,3名教授级中高,5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个市学科带头人。其中信息组是江苏省青年先锋号,语文组连续三届荣获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称号。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学校教科研业绩闻名遐迩。近四年来学校共有1个“十一五”全国教育部规划课题,1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4个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省教研室教学研究课题,若干个南京市规划课题。其中顺利结题10个。学校教师近年来出版专著20余本,发表文章500余篇。学校实施“轻负高效”战略。积极探索“微探究”教学模式,有力地保障了课堂教学效率。、项目基础及建设目标内容一、项目基础(一)学校拥有课程建设和承担课程基地的经验和基础1、我校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雄厚的科研实力。(1)“站好课堂,写好文章,开发课程,搞好课题,成为名师。”“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我校采取科研先导,教研结合,以研促教的策略,不仅提升了办学品位,彰显了教育特色,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对教师的要求是:“站好课堂,写好文章,开发课程、搞好课题,成为名师。”①站好课堂。就是要求教师胸中有课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好各类课程,上好各种课。具体课堂教学套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生所未能。这是教研最基本的要求,贯穿于备教改辅考的始终。②写好文章。首先要写好学校发展规划这篇大文章,我校秉承“厚德自强,纯正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根本,质量为核心,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文化立校、教学强校、科研名校、名师扬校、设施兴校战略,追求教学优质化、发展多元化、办学特色化、校园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其次要求每个教师精心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争做能师、名师。最后就是要求教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上升到理论认识,写好教科研论文,由“教书匠”提升为教育家,写好文章是必由之路。为了调动广大教师著书立说的积极性,学校经教代会讨论出台的《教科研条例》明确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奖励3000元,教师的专著经学术委员会议定确有价值,可以由学校资助出版或予以1500元/10万字的奖励。”2014-2015年,学校就有400余篇文章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其中在北大图书馆核心期刊目录认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近50篇。出版专著13部。可以肯定地说,我校教师的科研品位已经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③开发课程。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开发实施精品课程。所谓精品,一是优质;二是特色,要有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主流文化引导,具有经典性和深远影响性,能对学生未来有积极影响。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历史久,门类全、精品多。我校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校本选修超市”,开设了“中华经典诗歌诵读”、“流行音乐中的古典诗歌”、“南京语文故事”、“南京成语诗歌”、“儒学经典诗歌诵读”、“武术”、“家住烟雨秦淮边”、“手工制作”、“中国民间艺术”“周晟说红楼”、“唐传奇中的爱情故事”、“诗词欣赏与吟唱”等4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自我发展的需要,为每个学生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益的自我完善空间,也营建了良好的课程教育的文化氛围。其中“南京语文故事”获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课程,“周晟说红楼”、“儒学经典诗歌诵读”、“家住烟雨秦淮边”等7门获南京市优秀校本课程一二等奖。受南京市教育局、和市语言工作处、金陵晚报的委托,我校还承办了一个与地方文化结合的语言普及项目“汉语南京”。项目创意在“从汉语的角度解读南京,以南京的文化诠释汉语”,让汉语与南京来一场美丽的相遇。“汉语南京”以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为切入点,从产生于南京或与南京相关的语词(含成语、典故)、名句、俗语、对联入手,揭示南京地方文化,挖掘历史典故,探究、传播汉语的知识。让人感受到汉字之美、南京之魅力,激发人们对南京这个城市的热爱。建设“汉语南京”项目。计划用3-5年的时间,实现“六个一”的建设目标:一个栏目、一本书、一门课程、一个课题、一个平台、一张名片。建设《金陵晚报》每日一期的“汉语南京”栏目,编撰出版《汉语南京》,开设一门地方课程,争取申报一个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汉语南京”为依托建立南京地方文化爱好者交流平台,力争使“汉语南京”成为南京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城市名片。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加强社团活动建设是充分展示学校特色、打破课程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能提升学生素养,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我校拥有“江苏省中学生优秀文学社”石城文学社、影像社、戏剧社、古风社、钢琴社、绘画社等多个青少年文艺团体,充实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道道靓丽风景。团体活动成果喜人。其中文学社是“江苏省中学生优秀文学社”,学生发表、获奖成果斐然,出版有《石城文韵》,音像社制作的电影文学专题片《南京1937》、《城市city》、《凡人》获2010、2011、2012年全国中学生电视节目金牛犊奖。④搞好课题。就是要围绕课程建设,以课题促教研,促进教改,进而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既务实又要务虚。务实,就是要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务虚就是要抬头看路,把握方向,讲究策略。中学进行课题研究就是要基于学校策略、方向,进行相对宏观的研究。我校现有国家、省市级大课题20余个,个人课题40余个,形成全国省市区校层次齐备、个人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门类齐全的立体性课题体系,70%以上的教师已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2014年12月,我校独立主持的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体育艺术特色教育”顺利结题,2014年4月我校有五个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与教研室课题、2个市规划课题顺利结题。目前在研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与教研室课题有5个。所有课题中孙汉洲主持的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高中阶段儒学经典课程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冯为民主持的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教师文化自觉的行动研究”、唐云龙校长主持的省教研室第十一期重点课题“关于‘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部分市规划课题都着眼于文化与教学关系,这类课题为基地申报的积累、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⑤成为名师。就是要促进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名师的评选。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类名师评比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现有特级教师n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中青年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名师110余人,其中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市学科带头人1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3、外援队伍与制度保障“制度管理人、用制度引领人、用制度激发人”,先进的教科研制度条例为我校的教科研工作良性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学校先后制定和出台《教科研工作条例》、《名师管理办法》、《教师进修管理办法》、《师徒结对管理条例》、《以考代训要求》、《教案规范要求》等文件,使教师培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教科研工作条例》将我校教师划分不同层次,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和考核意见。健全的制度规范了教职工的行为,更激发了教职工教学和科研的热情,得到了教职工普遍认同。4、文化自觉,建设诗意、书香校园诗歌教育,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美学品味,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性情,完善学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增强学生欣赏美、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我校创造性继承诗教传统,在校园推行诗意的表达的教育,着力打造诗意校园。师生不仅创作发表了大量诗歌,而且在各种校园公共集会、工作总结中采用诗朗诵的形式表达,并把日常行为规范、校风校训都用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诗歌阐释,就连录取通知书、节日典礼祝词、临考与毕业赠言,也常用诗歌与对联表达。我们举办各种诗歌朗诵比赛,开设各类诗歌诵读选修课。目前成果集《诗意校园》一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阅读是一种最美的生活姿态。我校还建设书香校园,开展“阅读南京”读书活动,引导南京未来的建设者用心了解南京的历史,聆听南京的往事,欣赏南京的美,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触摸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涵养建设美丽家乡的大情怀。我们将学生阅读南京的感受文章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集辑出版。2、我校有承担重大基地建设的能力和实绩近年来,我校先后承建了江苏省课堂教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学科研究基地、鼓楼区语文学科基地,建设有鼓楼区孙汉洲、朱琦特级教师工作室,语文、数学、历史、美术名师工作室,2013年被批准为江苏省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是“全国语文改革示范校”,先后承担了改革开放30年“中华语文万里行”江苏站研讨活动、“江苏教院杯”江苏省第八届中学生作文大赛,江苏省及南京市首届教学基本功大赛,江苏省诗词朗诵大赛等重大活动。2011年至2014年,我校申报并建成了江苏省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教育基地。省课程基地建设视导组认为我校儒学课程基地“形成了儒学课程价值与评价体系”、“打造了丰富的课程形态体系”、“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体系”、“建立了强有效的保障体系”、“形成了课程基地的辐射体系”诸多体系,“开辟了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儒学基地建设的典范”,具有极高的水平与价值。(二)学校未来发展需要把课程建设引向纵深1、新校区建设工程,将给课程基地建设带来大好机遇。鼓楼区委区政府在河西向阳渔港西侧征地126亩,投资10多个亿按五星级高中标准打造新校区的工程已正式启动。现已完成地面建筑拆迁工作,2016年新校区将正式开建。确保其教学设施标准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举措为我们带来了硬件建设难得的机遇,这就好比给我们提供了一张“白纸”,可以让我们绘出最美的图画!我们将在校园建筑、教育文化情境、特色环境营造等方面着力打造传统文化氛围,更好地以文化传统浸润学生,促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2、儒学课程基地影响深化,需要学校课程建设走向纵深我校2012-2015年成功建立了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基地,该基地建设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养成、学校声誉影响、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学经典课程基地塑造的是传统中国人,培养的学生道德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课程建设也随之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爱乡才能爱国,在文化传承方面,我校课程将在培养有德性的中国人基础上,通过更为具体、更贴近地方历史与生活的课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建设者。另一方面,由于我校初高中校区调整,原有儒学经典课程基地主体设施儒学馆、图书馆、中华大讲堂等都归入初中部,继续为初中部的课程建设服务,而我校高中部将异地重建,其校园文化环境布置、课程结构完善等方面迫切需要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来凝聚、整合、深化。二、建设目标内容我校将从教学环境、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方式、专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彼此支撑,互相渗透,逐步建设、形成我们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课程文化。(一)建立课程基地建设的六大中心根据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的精神和方向,结合我校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特色以及取得的成果,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我校将重点建设六大中心:南京特色文化课程保障中心、南京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心、南京文化典籍研读中心、南京文化史迹游学指导中心、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制作中心、数字南京体验中心,并以此为载体,建设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六大中心使综合课程基地校本选修课程实体化、系统化、网络化、制度化,进而带动其他学科推动学校校本选修的建设,从而构建我校以大文科为龙头的“崇文尚武”的课程布局,凸显我校办学理念。下面依次阐述六大中心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南京特色文化课程保障中心。(1)组织与制度保障。成立由唐云龙校长、分管课程的高建国副校长为正副组长的课程基地领导小组,为该项目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有《教科研工作条例》《教科研工作奖励条例》《课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保障制度确保基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特色,形成体系,并对项目研究成果明文予以奖励。(2)团队建设:聘任国内一流学者担任兼职导师,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项目组成员的科研水平,建立起一支实力强劲、学术水准较高的教师队伍。(3)经费与启动保障:积极筹措经费,学校计划拨200万元专项经费与配套经费200万元共400万元研究经费,为课程开发、购置设备、资料,改善办公条件、举办市内、省内、国内有较大作用和意义的学术会议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项目圆满完成。南京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心。(1)课程设置与开发:成立由课题负责人主抓,高校专家引领、骨干教师支撑的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开发课程资源,打造10门左右的系列性精品课程;(2)完善校本课程规划和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课程资源。一方面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另一方面整合学科资源,结合我校的既往传统、南京特色文化资源、中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南京文化因子及影像资料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需求,充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学生素养提高的南京特色文化综合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建设与国家课程相兼相容又相异,呈现出校本课程“补充性、拓展性、创新性、自我性”(3)教学计划安排:在原有学校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规划和设置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应的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学分,纳入学业水平考核范围。结合学生兴趣、当时社会情境,安排各种别开生面的阅读、考查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三年高中生活学有所得,丰富他们的修养及人格修养。南京文化名典籍读中心。侧重引导学生阅读南京特色文化中的典籍,精选诞生于南京或有南京文化基因的文化典籍,成立各种形式的经典阅读小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方式的方式深入理解南京文化,撰写相关文章,编辑成册,以此探索一种新型阅读课程形态。南京文化史迹游学指导中心。侧重指导学生考查南京的文物古迹、博物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是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简单的学,在学习之中潜移默化的体验人生,在体验当中学习。本中心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对南京历史、传统文化类,自然、科学类的文化古迹、博物馆或纪念馆进行参访、考察学习,通过实践考察、体验的学习方式的学习,探索一种拓展性课程。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制作中心。南京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奇葩,是展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的特点,导致学习、传承成为一件难事,而通过教育传承又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本中心主要负责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途径、方法的探索,开设非遗课程,成立各种非遗社团,请非遗传人进校园,为学生讲解、传承非遗知识,了解非遗文化,确保学生一学期能了解或学会一项南京非遗技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京人。数字南京体验中心。联系南京已有的几家数字体验馆,动员我校师生力量,将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每一步工作成果、师生参与过程的叙事电子化、情景化,建立自己的数字南京体验馆,使学生通过点击、触摸每一个南京地名、遗迹就能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沿革、故事、相关典章以及我校学生寻访的身影,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了解南京。六大中心中“南京特色文化课程保障中心”和“南京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心”主要任务是负责课程基地建设的物质保障及课程研发、实施的管理;而“南京文化典籍研读中心”、“南京文化史迹游学指导中心”、“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制作中心”、“数字南京体验中心”这四个中心强调并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体验性、实践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课程设置上看,这四个中心在学习方式上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形成整体和合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核心素养的能力,突出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南京文化典籍研读中心”侧重经典文本和文化的探究学习方式,“南京文化史迹游学指导中心”侧重实践考查的学习方式,“数字南京体验中心”侧重体验式学习方式,而“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制作中心”突出实践性和动手能力,借助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样四个中心形成经纬分明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扎扎实实提升学生的素养。四个中心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突出学习过程和内容的综合性与生态型,真正突破学科重点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策略乃至素养。(二)构建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课程体系课程育人。为实现办学理念和目标,我校将通过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建设,构建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课程体系。1、建立南京特色文化活动性课程文化节致力于探索一种新型活动性课程,力图将静态学科教学活动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找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最佳途径,构建了南京特色文化活动性课程体系,并由此积淀成一种学校地方文化学习的优良传统。这些活动性课程,是课堂的延伸与拓展,应该是一种“有目标、有过程、有评价、重体验、得发展”的校本课程。整合我校已有年度文化节、“诗海泛舟,阅读南京”诗歌朗诵大赛等活动性课程及“汉语南京”等相关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初拟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将主要建设以下四个文化节:(1)汉语南京汉字读写大会我校有汉字读写优良传统。学校起始年级每学期都有例行的汉字读写、书法大赛。2014年曾获根据南京市汉字读写大会第一名、江苏省汉字读写大会第二名。南京市教育局和市语工处、市教研室的要求,南京市年度“汉字大会”比赛用字、用词都出自“汉字南京”、“汉语南京”项目,我校语文组2015年5月起正式受南京市教育局和市语工处委托进行“汉语南京”项目,目前项目正在进行中。基于此,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将举办年度汉语南京汉字读写大会,以此促进学习母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家乡的文化情怀。(2)诗词南京朗诵会我校重视诗歌教学,打造诗意校园,引领广大师生用诗歌浸润心灵,用诗歌表情达意,用诗的眼光看世界,用诗的色彩绘人生。“诗教校园”活动有机融入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影响、全员参与的经典诵读品牌活动,营造了浓郁的传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诗歌创作、吟诵蔚然成风。师生作品《诗意校园》、《阅读南京》、《〈论语〉诗歌》相继出版。儒学经典课程基地的经典吟诵课程琅琅的诵读声仍在校园内传颂。我们将在“中华10经典诗词诵读”、“诗海泛舟,阅读南京”诗歌朗诵大赛的基础上,整合推出年度诗词南京朗诵会,用诗歌艺术文明、美化了学生的精神。(3)“石城寻史”游学考察为促进学生了解历史和传统,认识自然和科学,学校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南京地区的文物古迹、博物馆或纪念馆,认真了解所参观的文物古迹、博物馆或纪念馆的历史,认真、细致观看,并查阅、详细阅读相关文字介绍、观看相关影像。参观结束,制作一个参观ppT或微视频等,撰写一篇微学术论文或相关开发、保护的建议性文章。(4)南京非遗制作展示每年在校园举行一次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我校师生共同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制作等的展示活动。2、开发南京特色文化校本选修课程依托南京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心,从学校出发,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着力研究开发以南京特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校本课程,同时强调并注重参与过程本身,强调对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利用。拟开设课程有:(1)文学里的南京;(2)汉语南京;(3)南京:近代史的缩影;(4)南京旅游文化;(5)南京民俗与民间故事;(6)南京建筑文化(含城墙、陵墓、民国建筑等);(7)南京佛教文化;(8)南京商务文化;(9)南京地名文化;(10)南京非遗文化。3、探索南京特色文化校本选修课程实施途径与做法在南京特色文化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这些课程实施途径与做法。如校园文化建设等潜性课程的渗透、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通、活动性课程的开展、社团活动拓展延伸等。摸索出切实可行、富有成效、具有创造性的南京特色文化综合性课程的实施途径与方法。4、建设南京特色文化活动性课程的实体性设施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是一次“技术化课改”的新尝试,试图超越原先那种宏大的纯理念的课改思路。具体地说,它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构建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课程基地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转型升级,重点就是就是把资源、理念、方法、路径整合起来,形成实体化的新型学习环境,让目前被升学应试割裂的碎片化的教育和教学,整合改造成师生生命成长的大学11堂。基于此,我校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拟将建设以下实体性设施来构建一个全新的学习的大环境、大学堂。(1)图书馆(纸质与电子)。购买相关南京文化著作及研究类书籍,以电子手段编辑“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资料库,为研究提供检索之便;购买开通CNKI中国知网、读秀搜索、超星网等平台,获取最新最全面的学术信息,为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2)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分布面广、信息资源丰富、交流便捷等诸多优点,通力合作并打造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信息平台,及时上传我校基地建设的活动进展及成果,加强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并力争取得能在全国范围推广的科研成果,扩大我校课程基地的影响力。(3)数字南京体验馆。将我校师生参与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建设的各类成果电子化、情景化,建立自己的数字南京体验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了解南京。(4)课程成果展览馆。展示我校师生参与课程基地建设的成果,包括出版书籍,发表文章,制作的视频、音频材料,制作的南京非遗作品等。(5)物质化的基地教学场所。学校拟在新校区教学楼专劈二层作为基地专用楼层,建设一个专用的学习天地,基本建设包括:(1)六大学习指导中心,(2)门厅及南京特色文化学习走廊,(3)图书馆,(4)数字南京体验馆,(5)课程成果展览馆,(6)若干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制作作坊,(7)若干根据具体学习方式专门摆放的特别教室。12三、项目创意及效能分析一、项目创意(一)项目概念界定“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这一项目的概念需做界定。“南京”,是对项目地域的界定,不单指地理意义的南京,更是指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南京,是时间与空间意义上的南京。“特色文化”是对项目特质的界定。“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特征等,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这里的“南京特色文化”是指在南京几千年文明史中产生的对我们民族有着深远意义并且至今仍然影响的物质、制度和心理(精神)乃至行为方面的文化,是南京人民在长期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行为、饮食起居、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文化符号或者文化现象。它必须是具有课程价值、教学价值,能对学生未来发展、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是南京独有的不可复制的东西。“综合”是对课程基地属性的界定,不仅指课程基地是跨学科的,课程内容是融合各种学科的,而且也指课程学习方式混合性、实施手段多样化与评价的多元化。“课程基地”是江苏省教育厅从2011年开始为推进高中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推出的一种教学理念。课程,即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课程基地与学生所学的课程密切相关,是学校某门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基地,也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验探究提供某种场所、某种环境。校长就是课程基地的主持人、策划人,是基地建设的指导者,学科骨干教师是项目的参谋和实施者。(二)具有基础性、特色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这一项目具有基础性、特色性、综合性、实践性四大特点。“基础性”是指基地的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基本的应用、探究、审美技能和素养,其培养目标、内容、技能、素养都定位基础教育阶段所能达成的。“特色性”是指基地的课程具有地域文化特点,体现主流文化引13导,有经典性和深远影响性,对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和社会精英群体产生一定正面影响,体现一种地域文化的高度自觉。“综合性”指课程基地跨学科性、课程内容融合性,课程学习方式混合性、实施手段多样化与评价的多元化。课程基地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转型升级,重点就是就是把资源、理念、方法、路径整合起来,形成实体化的新型学习环境,让目前被升学应试割裂的碎片化的教育和教学,整合改造成师生生命成长的大学堂,课程基地不仅是学生素养发展的平台,也是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实践性”是指课程基地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构建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三)紧扣深化课改的脉搏《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讨论稿)》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用大概念统整课程内容,清晰选修课程建设逻辑起点,彰显学科魅力,并列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提倡多元融合,促进跨学科综合学习,强化实践探究,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重视以生为本,以校为本,以文化建设为本。“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项目建设,紧扣性课改脉搏,构建“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创新、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国家认同、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多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的高中教育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不少地区的高中教育至今依然存在着单一强调知识教育的不良倾向。这种功利思想,势必削弱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人格教育。基于此,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就具有纠偏反正的现实意义。(四)探索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新途径南京早已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符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意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可以通过多样化、多途径的地域特色文化课程学习,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我们重温民族的历史,铭记经验教训,凝聚民族精神,把握历史文脉,延展文化空间,加深文化记忆。(五)彰显了我校办学理念与目标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厚德自强,纯正卓越”,以培养既有中国优秀文化素养、14又具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为办学目标。将“国际视野”与“中国优秀文化素养”的培育结合,一直是我校孜孜以求的教育追求方向。我校的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其旨在进一步彰显南京地域文化为特色文化教育,实现留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培养学生国家与民族认同的教育目标。二、效能分析(一)有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现代公民在教育过程中,应努力以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学生的文化底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中国社会,真正的新精英的定义是既能够自我成长,又同时能够帮助这个社会进步的人。必须要有家国情怀的人,包括对于中国体制变革的探索、经济发展的探索、文化进步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一代人的使命。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才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学校文化、校本课程也只有融入传统地域文化,才能根深叶茂。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以满足全体学生成长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挖掘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欣赏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审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有利于促进师生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主要指在文化上的自我觉悟和觉醒,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判断、自我反思和自我创造等特质,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深刻,对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正确,并主动担当起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并能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使主体性的人获得健康而长期的发展。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通过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建设,建立具有文化寻根的主体意识、关注生命发展的生命意识、立足超并越本土面向世界与未来的超越意识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引导我们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自觉地挖掘与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强化主导、壮大主流,并尊重彰显不同文化的个性和价值,通过文化间的对话,获得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差,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新境界。学校发展就是不断积淀优秀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并通过发挥其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青一代,培养高素质文化者。15(三)有利于实现教育发展的价值①促进学生发展:不仅着重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增加文化积累,提升人生品位,实现经典阅读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学生学科发展的素养课,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②促进教师发展:建立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将带来教研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新的探索,引导我们把教研活动搬到课程基地,让教师和课程基地一起成长,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基地课程需要教师在“做中学”,生成对教育教学的个体化认识,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干中教”。课程基地使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强制的“外银”转为自觉地“内发”,促成教师职业生涯的转身和飞跃。③促进学校自身发展:通过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建设,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助推学校向更高层次、更高品位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学校统一领导、教师全员参与、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学校整体的内涵式发展。(四)有利于建构“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的原则是既有利于建构“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也有利于扭转在“应试教育”的被动局面。体现着眼整体性、体现融通性、追求创造性的基本原则。通过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建设,引领学校积淀深厚文化底蕴,丰厚自己的特色文化,彰显自己卓越追求,引领教师丰富专业生活,提升专业素养,成为有学者型教师,引领学科建设有目的地挖掘和承传学校文化,并不断使其发挥文化的增值作用,建构“文化自觉”与“学科特色”一体化的学科建设体系。(五)对于本省内外学校有着积极的示范与启示意义和价值。在每一个地域的文化都是独特的。而中华文化又是诸多地域文化的综合与融合。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可以为全省课程建设提供一个视角,为文化传承提供一个样本。建成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可以对其他各地地域文化课程平台建设发挥主力作用和辐射示范作用。16四、项目保障、社会支持及时序进度一、项目保障1.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2.学校的雄厚基(1)校长挂帅,名师支撑;(2)学校有建设普通高中儒学课程基地的经验,多年来一直是南京市鼓楼区语文学科基地,又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告别棋牌认真生活
- 废除合同权利
- 经典石材供应合同格式
- 标准房屋买卖合同的适用评述
- 电缆购销合同简化范本
- 安全预警与安全信息分析服务合同
- 银行个人车辆贷款协议
- 终止总承包合同范本
- 放心副食品供货合同
- 石头户外购销合同
- 【初中道法】爱护身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
- 2024年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课件
-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规划课件
- GB/T 36187-2024冷冻鱼糜
-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戏剧学院等跨校共建
- 国开《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形考任务4-配置故障转移群集服务实训
- 分包商分级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