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医药行业中期策略报告一、医药板块整体趋势平稳,子板块分化持续1.1疫情下医药制造业整体趋势平稳,去年下半年起业绩迅速回升截至2021年底,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288.5亿元,同比增长17.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271.4亿元,同比增长78.8%。医药制造业整体趋势平稳,2021年受疫情防疫开支大幅增加影响,收入端和利润端同比大幅增长,利润端比收入端增速更快。1.2行业盈利能力整体改善,比较优势推高行业估值水平2021年医药板块收入端同比增速位于申万31个一级子行业中第18位,利润端同比增速位于申万31个一级子行业第10位,利润端受行业费用率下降的影响,增速较快。2021年上市公司医药板块(SW
医药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2527.58亿元,同比增长18.31%;
实现归母净利润2062.54亿元,同比增长63.92%,行业盈利能力大幅改善。2013-2017年,医药板块整体收入、利润增速持续上行,2018、2019年受商誉减值、带量采购政策影响,净利润出现非正常的负增长,但2020年、2021年已恢复稳健增长。截至2021年底医药板块毛利率为33.61%,同比下降0.32pct;净利率为10.76%,同比上升3.46pct。2012-2017年,医药板块毛利率和净利率持续上行,进入2018年,两票制的全国大范围施行以及原料药的提价进一步带动工业企业毛利率提升,但是2018年医药板块商誉减值较大,净利率出现明显下滑。2019年受到带量采购等降价政策的影响,医药板块毛利率和净利率同比均出现下降。2020、2021年随着带量采购的负面因素逐步消除,且疫情期间药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大幅减少,行业盈利能力有所回升。截至2022年4月30日,医药板块市盈率(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3.48倍,在31个申万一级子行业排名第10位,相对较高,主要因为医药行业长期价值明确,成长性强。1.3板块分化严重,生物制品、医疗服务表现较好从收入端横向对比来看,2021年生物制品增速最快,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板块增速较快,所有子板块增速均为正。从利润端横向对比来看,2021年中药增速最快,生物制品和医疗服务增速较快,所有子板块增速均为正。1.4投资分析后疫情时代,2022年下半年看好新冠产业链相关和医药长期高成长两条主线。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达三年,后疫情时代,新冠流行将成为新常态。“新冠特效药+新冠疫苗”的组合或是人类针对新冠疫情给出的终极答卷。另一方面,从长期看,我们认为医药行业投资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仍是围绕医疗技术突破,研发效率提升,医疗需求被满足等,符合产业趋势的企业仍然值得长期看好。新冠产业链:看好新冠特效药、新冠疫苗。新冠特效药:全球多款新冠特效药获上市,辉瑞Paxlovid可降低住院或死亡率高达89%,上游产业链显著受益;国产新冠特效药研发紧随其后,真实生物阿兹夫定和君实生物的VV116进度相对领先。医药长期高成长:看好生命科学上游、CXO、HPV疫苗、血制品。生命科学上游: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投入资金增速全球领先,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8%;技术壁垒高、客户粘性高,后续进入者门槛高;疫情和供应链危机下进口产品采购困难,国产替代迎来窗口期;
国内公司日益成熟,医保谈判背景下性价比优势突出。医药长期高成长:看好生命科学上游、CXO、HPV疫苗、血制品。生命科学上游: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投入资金增速全球领先,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8%;技术壁垒高、客户粘性高,后续进入者门槛高;疫情和供应链危机下进口产品采购困难,国产替代迎来窗口期;
国内公司日益成熟,医保谈判背景下性价比优势突出。二、新冠特效药及疫苗相关产业链2.1新冠特效药研发加速,研发药企及上游CXO受益2.1.1全球疫情形势严峻,新冠特效药研发加速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且部分疫情开始较早的国家再次反弹。虽然Omicron住院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爆发期间的高绝对住院人数仍将给医疗体系带来巨大负担。当前,奥密克戎毒株已成为主要流行株,新冠肺炎患者临床呈现新特点。为进一步科学、规范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工作,2022年3月14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根据3月18日国新办发布会,本次调整不意味着防控政策放松,而是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加有针对性。全球多款新冠特效药获上市,辉瑞
Paxlovid可降低住院或死亡率高达89%。国外特效药上市情况来看,2021年11月默沙东
Molnupiravir在英国获批上市,临床3期完整数据表明Molnupiravir针对轻症新冠患者可降低住院或死亡风险30%;2021年12月22日辉瑞Paxlovid在美上市,2022年2月11日国内上市,临床2/3期数据表明其可降低新冠非住院患者的住院或死亡率高达89%,辉瑞Paxlovid是继Molnupiravir之后的第二个抗新冠口服药,相比静脉注射给药大大提高用药依从性,且临床数据表现治疗效果更佳;国内新冠特效药上市情况来看,2021年7月开拓药业普克鲁胺在巴拉圭紧急获批上市,2021年12月8日腾盛博药
BRII-196和BRII-198中和抗体国内紧急获批上市,同时国内多款口服特效药持续推进在研进展。2.1.2小分子口服特效药优势显著,给药便利且靶点保守新冠口服特效药优势明显,靶点保守且给药便利。新冠口服特效药围绕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到复制到释放过程的各个节点进行阻断。主要包括3个有效途径:(1)ACE2-TMPRSS2抑制剂:阻止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和ACE2结合,或调控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以降低新冠病毒S蛋白和ACE2的结合,从而阻止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2)主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新冠病毒3CL蛋白酶阻止病毒RNA复制。(3)RNA聚合酶抑制剂:通过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整合进RNA链,阻止病毒RNA的复制。海外盐野义S-217622已完成临床2a期,预计2022年在日本上市。2022年2月7日,盐野义宣布已完成对S-217622的2/3期临床试验的2a部分,该项研究是针对日本成年人的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研究,评估该药物每天口服一次,持续5天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数据表明与安慰剂相比,S-217622组在以下各项方面显示出显着差异:迅速降低病毒滴度和病毒RNA;第3次给药后与安慰剂组相比,病毒滴度阳性的受试者比例减少了约60-80%;与安慰剂组相比,SARS-CoV-2病毒滴度阴性的中位时间缩短了2天。2021年12月S-217622已完成首批商业化生产,预计2022年4月后可提供1000万人/年的产能。国产新冠特效药加紧研发中,真实生物阿兹夫定和君实生物的VV116进度相对领先。截至目前国内多款新冠口服特效药在研,其中真实生物阿兹夫定进度相对领先,已进入临床3期数据整理中,国内同步力争尽早附条件上市;君实生物旗下4款新冠治疗药物在研,包括2款中和抗体JS016和JS026以及2款口服药VV116和VV993,其中VV116已获乌兹别克斯坦紧急授权使用,2022年3月16日VV116全球多中心临床3期已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此外VV993国内临床1期已获批;先声药业
SIM0417进入临床1期,预计2022上半年完成1期受试者给药;众生医药RAY003处于临床前阶段,预计2022年IND获批。2.1.3国内药企持续推进新冠特效药在研,多个项目取得顺利进展真实生物阿兹夫定已完成临床3期,国内力争尽早上市。真实生物阿兹夫定是一款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目前已完成中国、巴西、俄罗斯三地临床3期,其中国内主要针对轻症患者,观测病毒载量的下降。国内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口服用药3-4天核酸转阴,此外药物安全耐受性良好,没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君实生物
VV116已获乌兹别克斯坦紧急授权,头对头Paxlovid临床3期在研。2022年4月19日公司与旺山旺水合作开发的VV116启动头对头辉瑞
Paxlovid临床3期,适应症为轻至中度新冠患者。公司VV116是一款新型口服核苷类抗病毒类药物。临床前数据显示VV116体内外均表现出显著抗病毒活性,且生物利用度高、化学稳定性高。先声药业
3CL蛋白酶抑制剂SIM0417完成临床1期首例受试者给药。2022年4月10日先声药业SIM0417在健康成年受试者临床1期研究完成首例给药,公司持续推荐项目进展,预计今年5月底完成临床1期所有受试者给药工作。2.1.4上游CXO企业间接收益,新冠相关订单有望放量MPP授权全球35家公司仿制生产Paxlovid,国内5家企业成功入选。2022年3月17日MPP授权全球35家公司仿制生产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的重要组分奈玛特韦(nirmatrelvir)的原料药或制剂以及最终组合产品,国内普洛药业、复星医药、华海药业、九洲药业、迪赛诺成功入选;其中九洲药业仅生产原料药,其余企业可同时生产原料药和制剂。此次获得授权的35家企业分布于印度(19家)、中国(5家)、韩国(2家)等12个国家,其中26家获授权生产原料药、29家获授权生产制剂。仿制药企的售价将根据实际生产成本加上合理加价进行供应,预计将低于原研及其他中高收入国家的定价;授权地区包括95个中低收入国家,覆盖全球53%的人口,有望扩大Paxlovid产业链原料药和中间体市场需求。2.1.5投资分析2.1.5.1
君实生物:新冠小分子在研顺利推进,布局国际化发展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40.25亿元,同比增长152.36%,归母净利-7.21亿元,扣非归母-8.84亿元。分季度来看2021Q1-Q4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6.15/4.99/6.04/13.06亿元,Q4营收大幅增长主要源于新冠中和抗体JS016在美分发产生的销售分成。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项目管线多元化。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达20.69亿元,同比增长16.35%,占总营收51.40%。截至目前公司产品管线已覆盖肿瘤、自免、代谢类、神经系统类及感染类五大疾病领域,产品包括单抗、小分子、多肽、ADC、双抗/多抗、核酸类等。截至2021年底公司已上市3款产品,23项在研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超过25项在研产品处在临床前开发阶段。新冠特效药四款产品在研,助力疫情防控。疫情反复态势下,公司快速响应疫情防控号召,拥有四款新冠治疗产品,包括2款中和抗体和2款新冠小分子。针对新冠病毒生命周期不同靶点,口服小分子领域公司分别布局RdRP抑制剂VV116和3CL蛋白酶抑制剂VV993;
此外中和抗体方面,2021年公司JS016联合礼来双抗疗法已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紧急授权,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且针对持续演绎的变异株,公司进一步布局广谱中和抗体JS026,2021年11月JS026国内获批临床试验,有望与JS016联用达到更加预防和治疗疗效。2.1.5.2
先声药业:坚持创新转型,新冠小分子临床获批坚定创新转型,2021年营收同比增速119%。公司成立于2015年,逐步从仿制药生产销售转型为创新药研发。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50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创新药收入达31.20亿元,同比增长53.8%,已成为主要收入来源。2020年7月公司自研新药先必新获批上市,2020年12月纳入国家医保,2021全年先必新实现收入达15.43亿元,同比增长119.3%。2021年11月公司与康宁杰瑞合作开发皮下注射PD-L1单抗恩维达获批上市,有望为公司带来新业务增长点。聚焦三大领域,创新管线不断丰富。公司产品主要聚焦肿瘤、中枢、自免三大领域,截至2021年底公司产品管线约60个,其中临床3期项目7个,临床2期项目5个,临床1期项目7个。2021年11月公司与G1Therapeutics合作开发的注射用曲拉西利治疗小细胞肺癌已纳入上市优先审评,预计2022年获批上市;先必新舌下片临床3期进行中,预计2023-2024年获批上市。新冠特效药SIM0417国内临床获批。2022年3月31日公司公告宣布其3CL口服小分子SIM0417国内临床试验获批,截至目前国内多款新冠特效药在研均处于临床前阶段,公司产品进度为3CL靶点第一。公司SIM0417靶向3CL蛋白酶,数据显示对多种新冠病毒毒株均具有较强抑制活性,公司快速推进新冠项目进展,力争尽早国内获批上市。2.1.5.3
药明康德:一体化平台优势显著,五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药明康德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一体化、端到端的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在全球具有31个营运基地和分支机构。公司独创“CRDMO”和“CTDMO”业务模式,主营业务可以分为化学业务、测试业务、生物学业务、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国内新药研发服务业务五大板块,服务范围覆盖从概念产生到商业化生产的整个流程,服务区域包括中国、美国、欧洲及其他区域。2021年公司业绩持续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29.02亿元,同比增长38.50%,其中化学业务实现收入140.87亿元,同比增长46.93%,测试业务实现收入45.25亿元,同比增长38.03%,生物学业务实现收入19.85亿元,同比增长30.05%,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实现收入10.26亿元,同比下降2.79%,其中中国区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增长迅速,实现收入同比增长约87%,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实现收入12.51亿元,同比增长17.47%。2021年,公司来自美国客户收入人民币121.46亿元,同比增长37.1%;来自欧洲客户收入人民币37.19亿元,同比增长40.3%;来自中国客户收入人民币58.02亿元,同比增长40.0%;来自其他地区客户收入人民币12.34亿元,同比增长40.7%。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研发实力持续增强。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9.4亿元,较2020年增加35.91%。公司致力提高研发能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投入了平台赋能建设,包括酶催化、流动化学等,重点投入TESSA™、PROTAC、寡核苷酸药、多肽药、偶联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及资源排序算法开发等一系列新能力建设研发活动。2021年,公司员工人数为34912人,其中研发人员的数量为28,841人,占比82.61%,较2020年增加31.44%。产能持续全球化扩张,承接海内外订单。化学业务板块完成了常州二期、泰兴、无锡口服和无菌灌装制剂工厂等三项设施的投产,并完成了常熟工厂的建设,同时加速推进常州三期、泰兴一期、美国特拉华州等三项设施的建设,公司还完成了对瑞士库威工厂的收购,该工厂于2021年7月并表。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板块药明康德完成对英国基因治疗技术公司OXGENE的收购,OXGENE成为药明生基在欧洲的首个研发生产基地。另外上海临港新建的工艺研发和商业化生产中心以及美国费城NavyYard基地扩建的全新高端检测实验室均正式投入运营。2.1.5.4
凯莱英:优质赛道发力,CDMO业务腾飞在即凯莱英成立于1998年,深耕小分子CDMO领域二十余年,在天津、辽宁阜新、吉林敦化等产能基地持续投产、多次通过美国FDA的官方审查,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小分子CDMO供应商。公司成立以来持续深耕技术能力建设,目前已建立4大技术平台(工艺科学中心、连续科学技术中心、生物合成技术研发中心、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以支撑核心业务小分子CDMO的发展及拓展新业务布局(制剂、多肽、多糖、寡聚核苷酸、生物大分子等CDMO业务)。公司业绩高速增长,2021年营收同比增速47%。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6.39亿元,同比增长47.28%,若剔除汇率影响因素,收入同比增长56.13%;四季度收入17.15亿元,同比增长60.83%,若剔除汇率影响因素,同比增长66.61%。小分子临床、小分子商业化、新兴服务收入分别增长37.58%、51.70%、67.43%。2021年归母净利润达10.69亿元,同比增长48.08%。受益于行业景气度高、公司竞争力持续提升,公司订单强劲增长,截止2022年3月31日,在手订单总额18.9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0%。加速产能建设,为业绩增长奠定基础。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公司加快产能建设步伐,2021年,子公司吉林凯莱英完成新厂房启用,凯莱英生命科学、凯莱英制药、吉林凯莱英制药等子公司根据发展需要,完成多个车间、厂房的升级改造。截至2021年底,公司传统批次反应釜体积近4,700m³,截至2022年3月31日,传统批次反应釜体积5,000m³。2022年底小分子传统批次反应釜产能计划较2021年底增长46%。为满足新兴业务迅速发展的需求,公司将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规模化的增加产能建设。在天津开发区西区成立化学大分子研发生产基地,在与苏州瑞博合作所建设的公斤级产能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寡核苷酸公斤级产能;
同时,生物工程研发基地,将催化酶、药用酶、重组蛋白及酶制剂建立从克级到吨级的符合GMP标准的生产能力。在上海金山ADC中试和早期商业化生产车间,提升ADC药物的CDMO服务能力。2.1.5.4
博腾股份:CRO业务快速扩张,CMO业务平稳增长博腾股份是国内领先的CDMO企业,战略转型后重归高增长趋势。公司在全球设有五大研发中心和三大生产基地,为全球药企、新药研发机构提供从临床早期研究到商业化生产全生命周期所需的化药、生物药和制剂的定制研发和生产服务。随着公司成功战略转型,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05亿元,同比增长50%,收入规模创历史新高,公司收入贡献主要来自核心业务板块原料药CDMO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0.69亿元,同比增长51%。制剂CDMO业务,实现“从0到1”的突破,实现营业收入2,016万元。基因细胞治疗CDMO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8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97%。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增长潜力巨大。公司成功从“大客户、大订单”向“3+5+N”战略转型,加强拓展中小客户,服务客户数量明显增加。2021年公司国内团队服务客户(仅含有订单客户)181家,J-STAR团队服务客户84家,公司持续加大市场推广和商务拓展,引入新客户113家,其中原料药CDMO业务新客户76家,制剂CDMO业务新客户23家,基因细胞治疗CDMO业务新客户15家。博腾股份处于新一轮产能扩张周期,有能力承接更多订单。公司目前共有3个小分子CDMO生产基地,产能合计约2000m³。长寿生产基地产能约900m³,其中,2021年6月正式投产的109车间产能186m³;江西东邦产能约500m³;2021年收购湖北宇阳药业70%股权,新增产能580m³。2月10日公司宣布扩建长寿301车间,新增产能143m³,预计2023年3月投产。加上江西东邦预备扩建二期350m³,预计2023年底公司小分子CDMO产能将扩大至约2500m³,较2020年底的1220m³产能翻番。公司未来两年的产能投放足以支撑公司大订单放量。2.2疫苗接种不断推进,多地公布序贯接种方案2.2.1海内外疫苗接种不断推进截止2022年4月24日,全球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数达到46.3亿,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为58.79%。全球接种加强针的剂量达到18.2亿,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为23.13%。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新冠疫苗加强针的接种刻不容缓。截止2022年4月24日,国内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数达到12.5亿,占国内总人口的比例为86.33%。国内接种加强针的剂量达到7.33亿,占国内总人口的比例为50.73%。2.2.2国内已上市7款新冠疫苗,多款新冠疫苗在研新冠疫苗研发多条技术路线各具特点。目前国内新冠疫苗采用的技术路径主要为灭活、重组蛋白、病毒载体和mRNA疫苗,不同技术路线各具特点。其中传统灭活疫苗技术成熟、安全性高,但保护效力相对较弱;重组蛋白无论从安全性还是保护效果相比更加;腺病毒载体疫苗副作用风险较大;mRNA疫苗规模化生产快速,安全性有待持续跟踪验证。截至目前国内已上市7款新冠疫苗,分别为武汉所、北京所、北京科兴、康泰生物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灭活疫苗,智飞生物重组蛋白疫苗,康希诺腺病毒载体疫苗。在研新冠疫苗主要集中在mRNA、重组蛋白和病毒载体三大技术路径,国内多条新冠疫苗在研管线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有望陆续获批上市,为国内序贯接种提供更多选择。2.2.3序贯接种方案已公布,加强针接种相继铺开国内多地公布新冠疫苗序贯接种方案,加强针接种相继铺开。近期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开始部署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序贯加强免疫策略实施后,完成全程接种中生北京、中生武汉或科兴灭活疫苗的目标人群,可以选择智飞龙科马的重组蛋白疫苗或康希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进行序贯加强免疫。此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批准了深圳康泰公司和医科院生物所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同源加强免疫接种。无论是同源加强还是序贯加强,都需在完成全程接种满6个月的18岁以上人群中实施。疫苗相关企业加大产能布局,商业化生产有望带来业绩增量。海内外多家疫苗相关企业积极布局疫苗产能,海外龙头Moderna预计2022年疫苗产能达20-30亿剂,辉瑞以及产能达40亿剂;国内重组蛋白疫苗生产商智飞生物预计2022年产能达10亿剂,腺病毒载体疫苗企业康希诺预计产能达5-7亿剂,随着商业化生产将有望带来业绩增量。2.2.4投资分析3.4.1
智飞生物: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代理HPV疫苗持续高增长业绩持续高增长,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101.79%。2017年以前,公司以自主品种销售驱动为主,营收和净利润规模稳健增长。2012~2017年五年营收CAGR仅有12.04%,归母净利润CAGR仅有14.99%。而从2017年公司首次代理默沙东的四价HPV疫苗,并在2018年签订补充协议代理默沙东九价HPV疫苗,公司营收及净利润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20年实现收入151.90亿元,2017-2020年CAGR高达124.50%;2020年净利润实现33.01亿元,2017-2020年CAGR高达96.92%。2021年在新冠疫苗销售推动的作用下,实现306.52亿元收入,同比增长101.79%;实现归母净利润102.09亿元,同比增长209.23%。产品管线布局丰富,后续产品有望相继上市。产品方面,公司产品线布局丰富且合理。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CHO细胞)已获批上市;代理品种四价/九价HPV疫苗、五价轮状病毒疫苗市场广阔,渗透率持续加强;结核病防治方面,形成了检测、预防、治疗结合的思路;重磅品种狂犬疫苗(MRC-5细胞)已完成临床试验总结报告,冻干狂苗(vero细胞)、四价流感裂解疫苗、PCV15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有望上市并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三、优选医药高成长赛道3.1生命科学上游:下游驱动效应显著,疫情加速国产替代生命科学上游产业服务于生命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包括相关试剂、仪器、耗材及服务等,是生命科学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生命科学产业涉及面广、链条长,在国内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容的背景下,各环节都有机会找到优秀的投资标的。投资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中国生命科学下游产业蓬勃发展。国内未来数年将迎来生物药上市的高峰期,上游产业也随下游的生物制药快速发展。202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为3667亿元,得益于医保支付能力的提高及患者自费承担能力的增强,预计2025年中国生物药市场将增长81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0%。技术壁垒高、客户粘性高,后续进入者门槛高。上游产品与下游的研发、生产息息相关,生物制剂、色谱填料、制药装备等技术要求都很高,下游客户一般会优先选择在行业内发展多年,具有丰富经验和成熟技术的头部企业,并保持长期合作以确保供应的稳定。供应链危机下进口产品采购困难,国产替代迎来窗口期。国外相关上游企业发展多年,占据了国内主要的市场份额。目前由于供应链危机,进口产品货期动辄几个月,部分产品甚至缺货。短期内,国内药企采购国产产品的需求增加;长期来看,将加快生命科学产业链国产闭环的形成。国内公司日益成熟,医保谈判背景下性价比优势突出。国内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在部分领域已掌握可与国外企业媲美的核心技术。国内医保谈判对药企的成本控制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游产品的控费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是驱动药企供应链国产化的重要动力。3.1.1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投入增速全球领先,生物科研试剂市场潜力大生命科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高景气度。全球各国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1166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51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7%。其中美国生命科学研究资金投入最高,2019年为729亿美元,占全球投入资金的48.2%。中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2019年为125亿美元,占全球投入资金的8.3%。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投入资金增速全球领先。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方面的投入随之也快速增长,近年来先后出台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规划。生命科学研究投入已从2015年的43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86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8%,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生物科研试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命科学研究的投入中,约10%-15%用于生物科研试剂的投入。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科研试剂具有巨大的市场。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于2015年达到128亿美元,并以8%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0年的188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246亿美元,2020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7%。中国的生物科研试剂市场潜力大。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于2015年达到72亿元,并以1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0年的159亿元。预计到2024年,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260亿元,2020年-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13%。生物科研试剂可以分为三类,分子类试剂占比最大。2019年中国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为50.9%,是生物科研试剂中最大的类别,蛋白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为29.4%,细胞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为19.7%。而蛋白类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中,抗体和重组蛋白产品合计占据蛋白类试剂市场的88.3%。3.1.2色谱填料市场空间广阔,本土企业崭露头角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2020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为2979亿美元,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为532亿美元。远期看,2030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049亿美元,中国生物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991亿美元。成熟生物药企毛利率普遍在85%-90%之间,意味着生物药生产环节成本占比约占终端销售额的10%-15%。而药物生产环节中原材料成本占比约为20%,分离纯化原材料占比高达65%左右。由此,我们推算出2020年全球色谱填料市场规模为39-58亿美元,国内色谱填料市场规模为7-10亿美元。远期看,2030年全球色谱填料市场规模为105-157亿美元,国内色谱填料市场规模为26-39亿美元。国际色谱填料市场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高。GEHealthcare具备完整丰富的产品线,其销售网络深植北美、欧洲及亚洲,2018年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5%,位居第一;Tosoh在亚太地区具有较高的市占率,在全球范围内市占率约为8%;Bio-Rad在美国具有较高的市占率,并且通过投资、合作、并购等多重方式扩展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其全球市占率约7%。在具体产品细分领域亦存在部分领军企业,GEHealthcare、Tosoh、Bio-Rad是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领域色谱填料主要供应商,以琼脂糖、聚丙烯酸酯等有机色谱填料为主;日本OsakaSoda、Fuji及瑞典Kromasil是中小分子分离纯化及分析检测领域色谱填料主要生产厂家,产品以硅胶色谱填料为代表的无机色谱填料为主。国内厂商迎来国产化替代趋势和机遇。GEHealthcare国内市占率约为70-80%,其他外企如默克、赛诺菲、Tosoh等市占率合计约15%,国内企业如纳微、博格隆等市占率合计约5%。以下几点原因将推动国产替代:1)国家药品集采政策逐步落地,药企对成本端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对性能优异、供应稳定、价格合理的国产分离纯化材料产生迫切需求;
2)复杂的国际关系下,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对于生产的核心耗材具有较强的自主可控诉求;
3)疫情因素(疫苗和中和抗体等)带来了全球生物制药上游需求的爆发,加速了药企对包括色谱填料在内国产原材料生产商的认可。基于以上趋势,具备完备技术积累的国产化色谱填料供应商,有机会迎来市场扩张和份额提升的双重红利。3.1.3投资分析:有核心技术,产品性能优异,研发能力强的企业3.1.3.1
金斯瑞生物科技金斯瑞生物科技为国内最早进入生命科学服务领域企业之一,以基因合成业务起家,不断拓展业务板块,已形成生命科学研究服务、生物制剂CDMO、细胞基因治疗与工业酶业务四大板块协同发力,促进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2013年起公司围绕生命科学服务板块逐步拓展业务范围,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2017年细胞疗法板块获得合作首付款与里程碑付款。2018年生物制剂CDMO板块开始贡献营收,业务多点开花助力公司营收快速上升。2022年3月CAR-T产品西达基奥仑赛在美国获批上市,靶向BCMA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市场前景广阔。2021年公司整体营收5.11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其中非细胞疗法的外部收益4.24亿美元,同比增长34.8%;
细胞疗法业务外部收益8640万美元,同比增长14.1%。从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来看,生命科学服务与产品板块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与利润来源,贡献超过60%的盈收,为新业务的开拓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生物医药
CDMO和工业合成生物学板块发展势头良好,多业务线发力,盈收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在毛利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随着生物制剂开发服务、工业合成生物产品、细胞疗法等多项业务的持续发展,毛利结构逐渐多元化。3.1.3.2
纳微科技纳微科技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专注于高精度、高性能和高附加值微球材料研发和生产,为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领域客户提供核心微球材料及相关技术解决方案。经过持续十年研发创新和技术积累,公司已建立全面微球精准制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体系,打破了国外领先企业长期以来的技术和产品垄断,对外推广至欧洲、美国、韩国等市场,是目前全球为数不多可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位居国内市场领先地位。公司主要产品应用于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和体外诊断领域。包括用于生物制药大规模分离纯化的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微球、用于药品杂质分析检测的色谱柱以及用于控制LCD面板盒厚的间隔物微球等,同时基于微球材料底层制备技术优势,除现有色谱填料与间隔物微球生产外,还可开发诊断用磁珠微球、荧光编码微球及乳胶颗粒等。生物医药领域:自主研发的单分散色谱填料/层析介质打破国外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垄断,并凭借过硬的质量逐步打开海外市场。平板显示领域:间隔物微球作为液晶面板控制盒厚的关键材料,制备难度大,国内市场长期被几家日本公司垄断,公司间隔物微球产品成为进口替代重要突破;体外诊断领域:核酸提取用磁珠产能扩增以满足疫情需求,化学发光用磁珠和荧光磁珠均进入客户端验证和小批量应用。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大,营收保持较快增长。2018-2020公司营收端保持较快增长,复合增长率达57.73%,公司主营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生物医药领域,随着生物医药产品不断拓展客户及国内进口替代趋势,公司相应产品销量逐年增加,同时不断推出的新品种和新规格也助力公司收入增长。得益于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公司净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受生物医药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占比提升影响,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同比增长117.74%;归母净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158.75%;扣非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172.09%。2021年毛利率达到83.89%,同比提升0.46pct,净利率达到41.97%,同比提升6.41pct。填料业务持续高增长,体外诊断实现快速发展。分业务看,生物医药占比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青年员工发展制度
- 2023年高考全一轮微专题04-黄赤交角的影响(解析版)
- 个人工作承诺书范文合集十篇
- 2022年大学法医学专业大学物理下册期末考试试卷-附解析
- 消防安全培训档案管理制度
- 文化艺术项目部活动管理规章制度
- 2022年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大学物理二期中考试试题C卷-附解析
- 2022年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大学物理二期中考试试题D卷
- 2022年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大学物理二期末考试试题C卷-附答案
- 2024年运动鞋服行业社媒营销趋势报告
- JGT503-2016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构件
- SH∕T 3097-2017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1课时说课稿
- 因为家属不在身边而要引产写的委托书
- 三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50道及答案【考点梳理】
- 蜜雪冰城内外部环境分析案例
- 初中英语语法大全:初中英语语法详解
- 经销商可以实施哪些策略来提供个性化和定制的购物体验
- 超星尔雅学习通《舞台人生走进戏剧艺术(中央戏剧学院)》2024章节测试答案
- 1.1 都匀毛尖茶概况
- 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