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应用课件_第1页
万有引力应用课件_第2页
万有引力应用课件_第3页
万有引力应用课件_第4页
万有引力应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1规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开普勒定律是密不可分的式中r代表行星的轨道半径,T代表行星的公转周期。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rTm2F224p=若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近似地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1)式中的m2表式行星的质量。(2)规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开普勒定律是密不可分的2式中的G是个比例恒量。(4)式已是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形式了。由(1)、(2)两式可得(3)由上式可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的轨道半径(即行星到太阳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合理的逻辑,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相互的,引力的大小既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即引力的大小与太阳的质量和行星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行星到太阳的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4)式中的G是个比例恒量。(4)式已是万有引力定律的表3牛顿还研究了卫星绕行星运动的规律,他得出结论:行星和卫星之间的引力跟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遵守同样的规律。于是牛顿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理的推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还研究了卫星绕行星运动的规律,他得出结论:行星4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1.万有引力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表示为

其中,G称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注意点:(1)适用于两个质点,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如果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两物体的线度,也可用此式计算。(2)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1.万有引力定律其中,G称5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1)天体运动参数的计算:如已知中心天体的质量、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求行星或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2)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如已知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周期(或线速度、角速度),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及密度。

基本方程是: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1)天体运动参数的计6例1:地球和月球中心的距离是3.84×108m,月球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2.3×108s。求:地球的质量。例1:地球和月球中心的距离是3.84×108m,月球绕地球一7(3).双星宇宙中往往会有相距较近,质量可以相比的两颗星球,它们离其它星球都较远,因此其它星球对它们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各自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做同周期的匀速圆周运动。这种结构叫做双星。m1m2

r1r2Oω(3).双星宇宙中往往会有相距较近,质量可以相比的两颗星球,8⑴由于双星和该固定点总保持三点共线,所以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必相等,即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必相等,因此周期也必然相同。⑵每颗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都是由双星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提供的。⑴由于双星和该固定点总保持三点共线,所以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角9例2:在天体运动中,把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称为双星,这两颗星必须各自以一定的速率绕某一中心转动才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而吸在一起。已知两恒星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恒星距离为L。求:(1)两恒星转动中心的位置;(2)转动的角速度。(3)双星的线速度。例2:在天体运动中,把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称为双星,这两颗星10(4)、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一般的星球都在不停地自转,星球表面的物体随星球自转需要向心力,因此星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重力,一个是向心力。(4)、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11例3、某行星自转周期是6小时。在该行星赤道上称得某物体的重力是同一物体在两极称得的重力的90%,求该行星的平均密度。

F/FGmFN例3、某行星自转周期是6小时。在该行星赤道上称得某物体的重力12(5)人造卫星(只讨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⑴人造卫星的线速度和周期。⑵近地卫星。人造卫星的最大线速度

最小周期

。⑶同步卫星。“周期等于

离地面的高度为h=3.6×107m≈5.6R地,而且该轨道必须在地球

的正上方,卫星的运转方向必须是由

。(5)人造卫星(只讨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13例4.两颗卫星在同一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半径为R,a卫星离地面高度为R,b卫星离地面高度为3R,则:(1)a、b两卫星周期之比为多大?(2)若某时刻两卫星正好同时通过地面上同一点的正上方,a卫星至少经过多少个周期两卫星相距最远?例4.两颗卫星在同一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半14例5:用m表示地球通讯卫星(同步卫星)的质量,h表示它离开地面的高度,R0表示地球的半径,g0表示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ω0表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则通讯卫星所受的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的大小为 []B、C例5:用m表示地球通讯卫星(同步卫星)的质量,h表示它离开15式中,r=R0+h,g/是高空h处的重力加速度。凡是人造卫星的问题都可从下列关系去列运动方程,即:重力=万有引力=向心力式中,r=R0+h,g/是高空h处的重力加速度。凡是人造卫星16例6.行星的平均密度是ρ,靠近行星的表面的卫星运转周期是T,试证明:ρT2是一个常量,即对任何行星都相同。例6.行星的平均密度是ρ,靠近行星的表面的卫星运转周期是T,17例7、有人利用安装在气球载人舱内的单摆来确定气球的高度。已知该单摆在海平面处的周期是T0。当气球停在某一高度时,测得该单摆周期为T。求该气球此时离海平面的高度h。把地球看作质量均匀分布的半径为R的球体。例7、有人利用安装在气球载人舱内的单摆来确定气球的高度。已知181、载人飞船做近地飞行时的速度约为_____km/s(已知地球半径R=6400km,g=10m/s2)2、飞船达到上述速度需要一个加速过程,在加速过程中,宇航员处于______状态。人们把这种状态下的“重力”与静止在地球表面时的重力的比值称为耐受力值,用K表示,则K=_______(设宇航员的质量为m,加速上升加速度为a),选择宇航员时,要求他在此状态的耐受值为4≤K≤12,说明飞船发射时的加速度值的变化范围_________.1、载人飞船做近地飞行时的速度约为_____km/s193、飞船在发射升空时,如果宇航员是站立的,则他的心血管系统受到何种影响?你认为宇航员采取什么姿势为好?4、航天飞船进入距地表3R地的轨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时,质量为64kg的宇航员处于____状态,他的视重为_____N。实际所受力_____N。3、飞船在发射升空时,如果宇航员是站立的,则他的心血管系统受20由于在发射升空过程中,人处于超重状态下,头部血压降低,足部血压升高,使大量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中,严重影响静脉血的回流,使心脏输出血量不足,造成头部供血不足,轻则引起视觉障碍,重则可能导致意识丧失,所以宇航员采用平躺姿势为好

由于在发射升空过程中,人处于超重状态下,头部血压降低,足部血21**5、若飞船要与轨道空间站对接,飞船为了追上轨道空间站(

A可以从较低的轨道上加速B可以从较高的轨道上加速C可以从与空间站同一轨道上加速D无论在什么轨道上,只要加速都行6、由于阻力,载人飞船的载人舱在着陆前有一段匀速下落过程,若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K,载人舱的质量为m,则此过程中载人舱的速度应为________

**5、若飞船要与轨道空间站对接,飞船为了追上轨道空间站(22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23规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开普勒定律是密不可分的式中r代表行星的轨道半径,T代表行星的公转周期。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rTm2F224p=若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近似地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1)式中的m2表式行星的质量。(2)规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开普勒定律是密不可分的24式中的G是个比例恒量。(4)式已是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形式了。由(1)、(2)两式可得(3)由上式可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的轨道半径(即行星到太阳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合理的逻辑,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相互的,引力的大小既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即引力的大小与太阳的质量和行星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行星到太阳的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4)式中的G是个比例恒量。(4)式已是万有引力定律的表25牛顿还研究了卫星绕行星运动的规律,他得出结论:行星和卫星之间的引力跟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遵守同样的规律。于是牛顿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理的推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还研究了卫星绕行星运动的规律,他得出结论:行星26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1.万有引力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表示为

其中,G称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注意点:(1)适用于两个质点,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如果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两物体的线度,也可用此式计算。(2)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1.万有引力定律其中,G称27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1)天体运动参数的计算:如已知中心天体的质量、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求行星或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2)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如已知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周期(或线速度、角速度),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及密度。

基本方程是: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1)天体运动参数的计28例1:地球和月球中心的距离是3.84×108m,月球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2.3×108s。求:地球的质量。例1:地球和月球中心的距离是3.84×108m,月球绕地球一29(3).双星宇宙中往往会有相距较近,质量可以相比的两颗星球,它们离其它星球都较远,因此其它星球对它们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各自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做同周期的匀速圆周运动。这种结构叫做双星。m1m2

r1r2Oω(3).双星宇宙中往往会有相距较近,质量可以相比的两颗星球,30⑴由于双星和该固定点总保持三点共线,所以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必相等,即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必相等,因此周期也必然相同。⑵每颗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都是由双星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提供的。⑴由于双星和该固定点总保持三点共线,所以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角31例2:在天体运动中,把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称为双星,这两颗星必须各自以一定的速率绕某一中心转动才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而吸在一起。已知两恒星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恒星距离为L。求:(1)两恒星转动中心的位置;(2)转动的角速度。(3)双星的线速度。例2:在天体运动中,把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称为双星,这两颗星32(4)、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一般的星球都在不停地自转,星球表面的物体随星球自转需要向心力,因此星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重力,一个是向心力。(4)、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33例3、某行星自转周期是6小时。在该行星赤道上称得某物体的重力是同一物体在两极称得的重力的90%,求该行星的平均密度。

F/FGmFN例3、某行星自转周期是6小时。在该行星赤道上称得某物体的重力34(5)人造卫星(只讨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⑴人造卫星的线速度和周期。⑵近地卫星。人造卫星的最大线速度

最小周期

。⑶同步卫星。“周期等于

离地面的高度为h=3.6×107m≈5.6R地,而且该轨道必须在地球

的正上方,卫星的运转方向必须是由

。(5)人造卫星(只讨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35例4.两颗卫星在同一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半径为R,a卫星离地面高度为R,b卫星离地面高度为3R,则:(1)a、b两卫星周期之比为多大?(2)若某时刻两卫星正好同时通过地面上同一点的正上方,a卫星至少经过多少个周期两卫星相距最远?例4.两颗卫星在同一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半36例5:用m表示地球通讯卫星(同步卫星)的质量,h表示它离开地面的高度,R0表示地球的半径,g0表示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ω0表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则通讯卫星所受的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的大小为 []B、C例5:用m表示地球通讯卫星(同步卫星)的质量,h表示它离开37式中,r=R0+h,g/是高空h处的重力加速度。凡是人造卫星的问题都可从下列关系去列运动方程,即:重力=万有引力=向心力式中,r=R0+h,g/是高空h处的重力加速度。凡是人造卫星38例6.行星的平均密度是ρ,靠近行星的表面的卫星运转周期是T,试证明:ρT2是一个常量,即对任何行星都相同。例6.行星的平均密度是ρ,靠近行星的表面的卫星运转周期是T,39例7、有人利用安装在气球载人舱内的单摆来确定气球的高度。已知该单摆在海平面处的周期是T0。当气球停在某一高度时,测得该单摆周期为T。求该气球此时离海平面的高度h。把地球看作质量均匀分布的半径为R的球体。例7、有人利用安装在气球载人舱内的单摆来确定气球的高度。已知401、载人飞船做近地飞行时的速度约为_____km/s(已知地球半径R=6400km,g=10m/s2)2、飞船达到上述速度需要一个加速过程,在加速过程中,宇航员处于______状态。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