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和看待张承迁的理性思辨_第1页
怎样认识和看待张承迁的理性思辨_第2页
怎样认识和看待张承迁的理性思辨_第3页
怎样认识和看待张承迁的理性思辨_第4页
怎样认识和看待张承迁的理性思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认识和看待张承迁的理性思辨?

张维真

张承迁老师的《古兰经译注》出版后,立刻掀起轩然大波。网络上一时炒得很是红火,维护者有之,否定者更是不乏其人。我认为,要全面理解张承迁老师的思想及他的《古兰经译注》,不能不了解他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和他的成长过程,他在自己时代的穆斯林内部看到了什么,又在外部看到了什么,然后做了怎样的思考和探索……我们从这个角度去挖掘的话,或许能真正了解他的思想中所要表达的愿望和目标,以及他与理性思辨的不解之缘。

最近,我跟张承迁老师有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通过这次接触,我自信贴近了张老师的心灵和思想,他的喜怒哀乐。一周的时间,多次与张老师促膝谈心式的交流,我觉得不管是网上对张老师咄咄逼人的诘问,一些“讨伐”性的文章,还是不折不扣地“捍卫”他的人,都没有把握他的思想特点及其历史和现实的渊源关系。张老师的经注不是没有问题;其中的许多观点(如对理性不宜涉足的超验领域的理性化探索等)既与传统经注大相径庭,又与真正的成熟的理性思维不符,但这都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如果单纯地看到这些看似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内容,然后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去理解乃至批判张老师,就只能是隔靴搔痒,于事无补。而且也只能出现网上那种近似骂街的现象,使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永远紧张,无法融合。

张承迁出生于教门世家,父母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对主道事业满怀热忱。父亲张裕良原是国民政府宁夏教育厅厅长,后来在内政部、行政院等部门工作,与哈德成、王静斋等先驱学者交往甚密,思想进步,喜欢理性探索,对幼小的张承迁影响很大。母亲李静远原是高中老师,精通英语,恪守教门,曾着手翻译穆罕默德•阿里的《古兰经注》,对日后张承迁的译注计划及理性探索颇具影响。张承迁对教门的执著追求,对伊斯兰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与自小受双亲思想的薰陶息息相关。少年时代的张承迁在成都的清真寺念过一年多的经,对清真寺的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后来他观察到的一些现实无疑影响了他以后的思想轨迹。张承迁发现,和他早年一起在成都念过经的许多人后来不仅不做礼拜,而且与教门愈来愈疏远。这对唯一一次就近长时间接触清真寺教育的他震动不小。他觉得个中原因是清真寺缺乏信仰和素质教育,只会背字母和文字,而不考虑怎样做人,怎样成为合格的虔诚拜主的穆斯林。使他对清真寺的传统教育心灰意冷。于是他寄希望于当时代表现代教育的成达师范,但喜欢思考的张承迁发现,成达当时的目标是培养“三长”,即教长、校长、会长。依然没有把传统教育所缺失的信仰作为培养的目标。许多成达学生后来的消极表现,他们的世俗作为,使张承迁对成达也失去信心。到了近现代,一些早年出自成达的“专家”和“泰斗”以东方学家式的态度对伊斯兰乃至穆圣的一些亵渎性的文字,张承迁老师把它归结于早年成达信仰教育的缺失。不管这种判断是否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张承迁对当时的“传统”和“现代”都提出了疑问,觉得它们都出了问题,因而无力承担复兴伊斯兰的重任。从父辈那里继承的使命感,使他决定单枪匹马地去完成一项长远的任务,这就是沿着哈德成、王静斋等开辟的改革道路,父亲和母亲所禀赋并嘉勉的理性思维路线,去挖掘《古兰经》和伊斯兰的真谛。哈德成阿訇送给他父亲的穆罕默德•阿里的英文《古兰经注》引起他的兴趣,原因是该经注打破前人的注解方式,把理性探索的新风带入经注,使人耳目一新。其实,这本现代经注的译介工作,首先是由他的母亲开始的,但由于文革动乱中受到迫害,译介工作不得不中断。张承迁老师现在所出的这本《古兰经译注》,实际上是继承自己双亲未了的心愿,同时是自己针对穆斯林历史和现状长期反思和探索的结晶。

许多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张承迁老师为什么对理性思辨情有独钟?他在九十年代初写的《伊斯兰的召唤》,后来的很多文章和讲座,以及这本洋洋百万言的《古兰经译注》,充满了理性探索,哪怕是理性无力涉足的领域也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研究,这里边有什么秘密吗?他的理性思辨有什么来自历史和现实的情结?如果你走进张承迁老师的心灵世界,与他零距离交谈,那么,你不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除了前面谈到的历史原因,张老师还谈到了令他痛心疾首的一些现实。张承迁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大都市度过,出生于天津,先后生活于重庆、成都、上海、北京等大都市,耳闻目睹的是各种文化、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基督教的迅猛发展,无神论的巨无霸地位;与此同时,穆斯林的声音是那样的羸弱,他们的宣传是那样的缺失,这种情况下,自小念过经的张老师,曾希望从清真寺阿訇的口中听到一些代表伊斯兰文化的声音,但是,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面对一年一度来做会礼的一张张期盼的面孔,面对一个个渴望的心灵,面对被各种文化围得水泄不通的信众,都市的一位教长竟然大讲特讲关于法图麦太太的神话传说,而丝毫不提伊斯兰的伟大使命!大都市里,当基督教徒们都在传达自己所谓的爱,自己所谓的仁慈的时候,我们的清真寺的教长传达的却是一些封闭的思想,保守的传统,甚至是迷信的东西!这种现状对张承迁老师震动特别大。他谈到这件事时激愤地说:“真是急死人!”。而且,每讲到俗不可耐的保守现状时他就用“急死人”这个词,不难想见他对现状的强烈不满以及急于改变现状的紧迫感。他说,在基督教教堂里边,如果有人去了解基督教的话,人家马上就不失时机地宣传基督教,使用汉语传达基督教的信仰,说“上帝爱你”!而到了清真寺,对刚刚接触伊斯兰的人,他让你先学习“艾里夫、巴、它、萨”,学习阿语字母,而不是首先把伊斯兰的真谛用汉语传达给他。看到这种情况,如果你是一个有事业心、使命感的人,你能不着急吗?!比如说你处在北京或上海那样的大都市,一个阿訇、教长,本来面临各种现实的挑战,他应该去挖掘伊斯兰的现实意义,把《古兰经》的精神和我们的现实结合起来,去传达伊斯兰的普世价值,伊斯兰是对全世界的慈爱,如《古兰经》所说“我派遣你是为了慈爱全世界”,应当把这个内容及时有效地传达出去。但我们的教长却不是这样,相反他去讲一些对伊斯兰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神话!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不多见的思想者,张承迁老师意识到清真寺里边传统的东西确实出了问题,我们的经堂教育亟需治疗,甚至要大动手术;保守、封闭、颓废的阿訇现状与这个时代跟不上,与发展变化、充满挑战的社会格格不入。对伊斯兰的辉煌历史有过研究的他觉得伊斯兰本来不是这样的——伊斯兰是最先进的文化,理应引导社会,而不是落后于社会。于是他就发急,他要发出自己的不同于传统的声音,理性的声音,将充塞清真寺的神话和迷信取而代之!长期苦苦思考和探索的结果,便是洋洋百万言的《古兰经译注》。那其实是两代人的追索与奋斗,凝结着两代人的心血与憧憬。就像张承迁老师投向保守主义的第一杆标枪——《伊斯兰的召唤》一样,他的译注张扬的是中国穆斯林久违了的理性思辨和理性探索。思想者消失了的时代,张承迁急于表达一种超前的思想,一种与我们的颓废现状格格不入的理念:伊斯兰不是被人为地限于回回民族圈内的“宗教”,而是一种无所不及的文化和秩序;伊斯兰是人类的主流文化,而不是边缘文化;是科学和文明,而不是迷信和落伍。他的译注要表达的是这一与传统思维截然不同的思想和理念。

张承迁老师认为,非穆斯林的其他国家和民族为自己的振兴而不遗余力:以色列的花卉出口欧洲,并且业已成为欧洲的“菜篮子”;达赖在国外培养了两万多个博士;延边的朝鲜族办了六所大学。再回头看看我们的现实:保守没有退出舞台,迷信贻害穆斯林群体,复古主义、新苏非主义大有“异军突起”之势……双重的压力和刻不容缓的使命感,促使他的译注中出现明显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探索,一些激进的甚至是想当然的思维方式(如对先知们神迹、后世一些情景的理性解释,对圣训的简约化否定等),乃是对我们的现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自然流露。他针对危害伊斯兰的消极态度常常发出的“急死人!”的呼声,是他一以贯之的理性思辨的情结所在。

平心而论,虽然我对张承迁老师《古兰经译注》中的唯理论观点不敢苟同,他的许多理论一如他自己所说是抛砖引玉,还需要多方面的补充和完善,但我要坦诚地说,他的译注并非如有人所说“通篇都是大毒草”,恰恰相反,除了一些涉足超验领域的内容需要进一步修改乃至大动手术以外,他的译注通篇闪烁着智慧和理性之光,饱蘸着他对伊斯兰事业的奉献精神,对穆斯林现状的忧患意识。他的译注,与那些仅仅照搬其他经注观点的译注有着质的区别,姑且不论他的观点和思想多大程度上经得起实践和现实的考验,单就能拿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这一点,是许多传统学者和留学生所不及的。他的探索和反思,让我们又一次想到了陈克礼,他那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演绎和创作的拓荒精神,并使我们想到了超越王明、李立三等人的毛泽东。尽管关于张承迁的争论还会继续,但你无法否认张承迁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哪怕你是他的反对者,你也无法拒绝他对你的刺激和挑战。如果他的貌似激进的理性追索使你有了哪怕些微的反思,这也是他对你的贡献。当张承迁推出自己百万言的译注时,我们海外饱学而归的学者都到哪里去了?当张承迁用有别于传统思维的风格解释《古兰经》时,难道我们的传统阿訇只有“口诛笔伐”的本事吗?自从马坚半个世纪前对《古兰经》前八卷的注释(那也是我国出现的首例理性诠释)后,这种风格的注释与我们久违了。因此,继马坚之后,张承迁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拼搏,勇敢地向中国穆斯林乃至整个国人推出自己对《古兰经》的现代思考。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你无法否认他的真诚意念,他的不为一般传统上层所具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他对现代东西方知识的拥有和运用自如,远非一般阿訇所能企及。如果你聆听张老师的讲座,你不能不为他的渊博的学识所折服。谈信仰时,他游刃有余地驾驭自己的语言,融天文与地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紧扣信仰这个主题,纵横驰骋,杂而不乱。这正是张老师的魅力所在,而这也正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所缺失的东西。

初读张老师的《伊斯兰的召唤》时,两种对立的心态交替出现:一方面叹服于对五功现实意义的淋漓尽致的表达,一方面又为超验领域由马信缰的理性驰骋而深感不安。现在读《古兰经译注》的心情与当初毫无二致。在跟张老师的交流探讨中,我直言不讳地说:“在该用理性的地方,您的表达非常精彩;不该用理性的地方,您的解释非常糟糕。”张老师用笑呵呵回应,不知是默认,还是否认?我和一位同仁探讨时说:张老师对超验领域的理性追索让人觉得很可爱,但他的良苦用心完全可以想见。目睹我们的几近令人窒息的一些教门现实,任何刺激似乎都不过分。伊斯兰复兴的先驱穆罕默德•阿布杜•瓦哈布改革前夕,麦加禁寺——世界穆斯林的朝向——里边同时有四个伊玛目在领拜,因为一个学派不跟另一个学派!你如果看到这种情形,你会觉得阿布杜•瓦哈布横扫传统的做法过分吗?当你看到有些人神化大伊玛目、把他和先知几乎相提并论,当你看到许多穆斯林把《古兰经》作为搭救亡人的工具而平日把它束之高阁不让介入生活,你会对张承迁的哪怕是反传统的笔锋感到诧异吗?现代思想家优素福•格尔达威谈到先觉穆罕默德•阿布杜的理性思辨时说,我们应该把阿布杜先生放到他当时的历史背景——西方的坚船利炮与穆斯林的被动挨打、西方的高新科技与穆斯林的愚昧落后——去评估他的功过。张承迁对伊斯兰和穆斯林现状的理性反思,似乎也应当从这个层面去认识和理解。那么,我们既不会对张老师简单地予以否定,也不会为了反对保守而认为张承迁老师的理性思辨根本不存在问题。我一直跟张承迁老师交流说,理性是真主特赐人类的恩泽,仅仅一个事实足以说明理性在伊斯兰中的地位:没有了理性,就不存在真主对人的责成。然而理性毕竟是有限的,它的职能仅限于可见世界或感性世界,而对于未见世界或超验世界,理性只能望而却步。这就是如下圣训的内涵:“你们思考真主的造化,不要思考真主的本体,否则自投绝路。”古代的安萨里、托马斯•阿奎那,近代的洛克、康德等大哲学家虽然智慧非凡(康德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通篇捍卫理性),但都一致承认理性对超验领域的无奈。那其实是真正的理性思维,真正的明智选择。赛义德•库特卜认为不涉及超验领域,乃是尊重并保护理性,使它不致在超乎自己能量的探索中挥霍甚至毁灭自己。

尽管张承迁老师一贯的理性思辨迄今依旧,但也是在不断的调整和改进之中:他的《伊斯兰的召唤》第二版对某些敏感问题就有所改动;《古兰经译注》中虽然还是热衷于对超验的理性诠释(如黄牛的故事、穆萨过红海的故事等),但与《召唤》相比,却明显留有余地,说如果认为那是神迹,“也不算错”,不像过去那样对神迹的信仰几近矢口否认!在第二版《译注》中,又对近百处做了改动和处理。有人说张老师“迷信”理性,雷打不动,而与张老师的零距离接触,这种看法不攻自破。关键是你用什么态度去看待张老师的理性思辨,如果你站在维护传统(哪怕是习惯)、拒绝理性的立场上去批判张老师的所谓“叛逆”行为,那么,张老师肯定也不是省油的灯。但你如果换位思考,先去理解他的心路历程,他强烈的爱憎情感(一如前述),那么,你会发现他的态度和立场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你会发现他的宽容与豁达其实是一般传统阿訇所不具备的。对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他心悦诚服地接受。比如,张老师应邀去沙甸的一个清真寺讲座,临行前我跟张老师交流说:清真寺的群众不同于大学生,如果你讲信仰与生活的联系,而不涉及敏感话题,再好不过了。张老师当即慨然同意。在跟张老师的接触中,每每为他对伊斯兰使命的执着和真诚所感动。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你没有权利去怀疑他的执著情怀和使命意识。张承迁老师的理性思辨和探索特点,或曰“张承迁现象”,说到底是如何正确处理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