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上篇总论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第二章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致病因素
第二节发病机理上篇总论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第一节辨病第二节阴阳辩证第三节部位辨证
第四节经络辨证(略)第五节局部辨证第六节辨善恶顺逆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第一节内治法第二节外治法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上篇总论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上篇总论第一章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派流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熟悉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导学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派流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导学
定义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义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外科疾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远古~春秋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甲骨文:疾自(鼻)、疾耳、疾齿、疥…《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兽医
疡医—最早的外科医生《五十二病方》:载有感染、创伤、冻伤等。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起源远古~春秋《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外科疾病达30多种。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应用雄黄、汞剂治疗疥疮,用毒堇治疗结石痛的药物止痛法。注:堇jǐn:多年生草本植物。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外科发展简史
形成战国~汉代《黄帝内经》:①〈灵枢〉奠定了中医外科特别是疮疡类疾病的理论基础:寒气客于经络血泣不通痈肿“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②载外科病近30种:丁、痤、痔…③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发展简史形成战国~汉代发展简史《伤寒杂病论》:①奠定了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六经、八纲)②创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黄连粉等。
汉末·华佗:古代著名外科医家,创麻沸散。发展简史《伤寒杂病论》:华佗东汉末年外科学家,我国腹部外科手术的创始人。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进行腹部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录,比西方早1600多年。华佗东汉末年外科学家,我国腹部外科手术的创始人。发展简史
发展两晋~宋、元两晋、南北朝: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主要内容:痈疽鉴别诊断;辨脓方法(波动感);切开排脓要“逆上破之”。
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发展简史发展两晋~宋、元发展简史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40多种皮肤病病因病机。如:疥虫“可用针头挑得”唐·孙思邈《千金方》:
葱管导尿发展简史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发展简史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五善七恶”金元时期名著:陈自明—《外科精要》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发展简史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发展简史
成熟明、清时期为中医外科鼎盛期,形成了三大学术流派。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用砷、汞剂治疗梅毒。发展简史成熟明、清时期“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陈实功
王维德
高锦庭《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疡科心得集》注重脾胃,强调“外之证必根于内”。手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著作体现了明以前外科的主要成就。治疗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以“温通”为治疗大法。家传秘方:阳和汤、阳和解凝膏、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确立“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对外科四大绝证,主张以补为主,攻补兼施。“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陈实功王维德发展简史停滞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医外科著作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阐述、探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微观机制开创了先河。发展简史停滞发展简史主要代表:中西医汇通派,以张锡纯为代表,用赭遂攻结汤治机械性肠梗阻,葱白熨法治动力性肠梗阻。张山雷《疡科纲要》结合中西医理论阐述中医脓疡不痛的机制,指出“内已成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发展简史主要代表:发展简史复兴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共同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的系列教材。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的进步。发展简史复兴阶段
本章完
上篇总论第二章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上篇总论第二章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导学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导学第一节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周礼·天官篇》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唐宋: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明清: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学科划分:发于体表,用肉眼可见,有形可征或以外治为主的疾病。第一节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中医外科学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科。主要内容:疮疡、乳房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其他外科病。明•汪机《外科理例》:“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中医外科学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第二节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大小、病程、传染性命名。第二节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颧疔、对口疽等。(图)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图)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图)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图)本节完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颧疔、对口疽等。(图)本节完第三节名词术语解释疮:疮者,创也。广义的疮是一切外科疾病的统称。狭义的疮指皮肤体表有形可见的各种损害性疾病的统称。如有丘疹的粟疮、疥疮;有脓包的黄水疮;有红斑的猫眼疮;有糜烂的水渍疮等。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外科医生被称为疡医。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第三节名词术语解释疮:疮者,创也。广义的疮是一切外科疾病的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图)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图)痈:有内痈、外痈两大类。内痈是生于脏腑的脓肿,如肺痈、肠痈;外痈生于体表部位,“痈者,壅也,壅肿状。”凡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少数初起皮色不变),一般范围在6-9cm者称痈。(图)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图)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图)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疮顶:指肿疡之顶部。视其高耸或平塌颜色的改变程度等分析其属性为阴证或阳证。疮面:指肿疡破溃后所形成的溃疡面。根据疾病的性质不同,疮面的形态及颜色各不相同。疮腔:指外科疾病肿疡溃破后,病灶局部皮肤以下至疮底之间的空间。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坏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组织失去气血、津液的濡养,失去活性并不能复原的病理改变。坏疽:机体的大块组织、器官或肢体缺血失养而发生的坏死。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缸口:慢性溃疡长期不愈,疮口边缘增厚,犹如大缸环口之状者。如臁疮周边多有缸口。腐肉:疮疡热盛成脓溃破后,疮面所呈现的腐败蚀烂的组织。应施以祛腐治疗令其融解脱落。坏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组织失去气血、津液的濡养,失去活性并肉芽:指溃疡坏死组织脱落,腐去脓净后,疮面新生的嫩肉。是判断溃疡愈合的重要指标。正常肉芽红活有生机,乃气血充足之象;肉芽苍白,宣浮松脆,无颗粒者为肉芽水肿,乃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之象。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与中医眼科所讲的胬肉攀睛(即翼状胬肉)不尽相同。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如附骨疽、环跳疽等。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其初起时无头,皮色不变(图)臖核:当某部位感染时,继发的引起颈颌部、肘部、腋窝部、腘窝部或腹股沟等部位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硬结。其表明光滑、质中,按之作痛。相当与西医的淋巴结炎。肉芽:指溃疡坏死组织脱落,腐去脓净后,疮面新生的嫩肉。是判断痰毒:指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颈痈、腋痈、跨腹痈等,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疮痨:凡久患疮疡而正气虚弱,状似痨损者,称疮痨。现指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外科病,如乳房结核中医称如痨,骨结核中医称骨痨等。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之结核病。如形容瘰疬肿大之淋巴结为“结核累累,有如串珠”。(图)称乳房内肿块性疾病为“乳中结核”等。(图)痰毒:指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漏:凡溃疡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止,好像滴漏一样,曰漏,是以症状命名的。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为现称的瘘管,指体表与有脏腑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一为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只具有一个外口。两者在外口部均有脓水经久淋漓不止。乳头风:又称“乳头破碎”。之乳头、乳颈及乳晕部皮肤浸淫,湿烂破裂的病症。多因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其症乳头破碎、裂开,疼痛剧烈,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痂,容易继发外吹乳痈。漏:凡溃疡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止,好像滴漏一样,曰漏,是以症状瘤:瘤者,留滞不去之义。凡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聚而成形所结成的块状物。相当于西医的体表良性肿瘤。其特征是随处可生,发于皮肉筋骨之间,多数不痛不痒,推之移动,生长缓慢。一般分为气瘤(神经纤维瘤)、筋瘤(静脉曲张)、血瘤(海绵状血管瘤)、肉瘤(脂肪瘤)、骨瘤(骨瘤、骨肉瘤)、脂瘤(皮脂腺囊肿)。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谓岩(岩与癌相同)。常见有乳岩(乳腺癌)、肾岩(阴茎癌)等。瘤:瘤者,留滞不去之义。凡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舌菌:首见于《沈氏尊生书》。多发于舌两侧或舌尖的下方,初期肿物如豆,头大蒂小,色红紫而疼痛,不久溃破,向深部及四周蔓延,边缘隆起如鸡冠,触之易出血,有恶臭,坚硬,渐大如菌状而得名。后期舌体缩短,痛不可忍,极易出血不止。相当于西医学的舌癌。茧唇: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口唇部位肿物外形如蚕茧,质地较硬。相当于西医学的唇癌。失荣:首见于《外科正宗》。常见于颈部两侧或耳之前后,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因本病后期患者面容憔悴,形容消瘦,状如树木枝枯皮焦,失去荣华者。舌菌:首见于《沈氏尊生书》。多发于舌两侧或舌尖的下方,初期肿肾岩翻花:首见于《疡科心得集》。其特点是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阴茎头部表面见丘疹、节结、疣状物,质地坚硬,溃后如翻花状。翻花疮:皮肤病损部位溃破之后,不能愈合,胬肉突出疮口外翻,好似花蕊一般,头大根小,一旦碰伤,流血不止。相当于西医学的鳞状上皮癌、基底细胞癌或良性乳头状瘤等。胼胝:俗称“茧子”。《诸病源候论·手足发胼胝候》记载:“人手足忽然皮厚涩而圆短如茧者,谓之胼胝。”其特点是手掌、足趾等受摩擦部位的皮肤增厚,触之较硬,表面光滑,呈黄白或淡黄色,多无自觉症状。可因外伤(如木刺)或挤压太甚而发生感染,出现局部顽硬肿痛,甚则不能行走。肾岩翻花:首见于《疡科心得集》。其特点是发病年龄多在40-6沿肛痔:沿肛门外皮肤上出现的扁平样隆起,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渗出臭秽黏液,时有瘙痒或刺痛,严重者可延及外阴、龟头。相当于西医学的尖锐湿疣或梅毒感染等。脱囊:又名囊脱、脱壳囊痈。其特点是阴囊红肿,皮肤迅速坏死脱落,睾丸暴露。《疡科心得集》记载:“又有脱囊,起时寒热交作,囊红睾肿,皮肤湿裂,隔日即黑,间日腐秽,不数日间其囊托尽……”相当于西医学的阴囊皮肤坏疽。肝痈:肝脏发生的脓疡称为肝痈。其临床特点是发热恶寒,右上腹疼痛,右季肋部饱满,有时可见局限性隆起,有明显的触痛及叩击痛,严重者可出现黄疸,B超、CT可明确具体病变部位。相当于西医学的肝脓肿。沿肛痔:沿肛门外皮肤上出现的扁平样隆起,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渗关格:“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关格是指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呕吐、腹胀、便闭(不排气、排便)。相当于西医学的肠梗阻。临床也称为“肠结”,与中医内科所谓的因肾功能不全所致的“关格”有所不同。风:“风为百病之长”,故外科以风来取名的疾病很多,病种也很广泛,包括疮疡、皮肤、口腔、肛门等疾病。如破伤风、骨槽风(下颌骨骨髓炎)、麻风、白癜风、鹅掌风(手癣)、喉风(喉头水肿)、唇风(剥脱性唇炎)、肠风(便血、肛旁脓肿)等。这些以风取名的疾病的共同特点就是多与风邪有关,多数为起病急,发展较快的急性疾患。关格:“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关格是指肠腔内容物不能毒:外科以毒来取名的疾病很多,且病种庞杂,不能代表某一种性质的疾病。如委中毒(腘窝部急性淋巴结炎)、时毒(流行性腮腺炎)、便毒(腹股沟淋巴结炎)、阴毒(恶性肿瘤)、丹毒、眼胞菌毒等。此外,对某种外科疾病,一时不能定出确切的病名,也常用毒来取名,如无名肿毒、胎毒、痧毒等。由于以毒取名的疾患不能概括某一性质的疾病,故临床已较少应用。毒:外科以毒来取名的疾病很多,且病种庞杂,不能代表某一种性质痰:以痰取名的外科疾病大多发于皮里膜外,肿硬似馒,皮色不变,按之有囊性感,将溃皮色转为暗红,溃后或出黏液,或脓中夹有败絮样物质等。因此,以痰取名的疾病,归纳起来大致相当于西医的两大类疾病,一类是结核性疾病,如流痰(骨关节结核)、肾俞虚痰(腰部冷脓肿)、穿拐痰(踝关节结核)、乳痰(乳房部结核);一类是腺体的囊肿性疾病,如痰包(舌下腺囊肿)、痰瘤(颌下腺囊肿)等。本章完痰:以痰取名的外科疾病大多发于皮里膜外,肿硬似馒,皮色不变,上篇总论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上篇总论第三章熟悉外科疾病常见病因的致病特点。掌握外科疾病的主要病机。正确处理气血、脏腑、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导学熟悉外科疾病常见病因的致病特点。导学
第一节致病因素
主要包括: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凝血瘀七个方面。
第一节致病因素一、外感六淫二、虫毒、疫疠之气三、外伤、劳倦四、情志内伤五、先天禀赋不耐一、外感六淫致病因素
一、外感六淫:致病特征:
1、有季节性;2、多合而致病;
3、风寒暑湿燥火各有其致病特点;
4、外科疾病以“热毒”、“火毒”多见。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致病因素
一、外感六淫:火风湿寒暑燥六淫火风湿寒暑燥六淫致病因素二、虫毒、疫疠之气:特殊毒邪包括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以及疫疠之毒等致病因素二、虫毒、疫疠之气:致病因素三、外来伤害:各种理化伤害。跌扑伤、水火伤、日光辐射…
劳伤虚损:
劳力、劳神、房事过度等。引起肝肾亏虚、慢性病等;难愈。致病因素三、外来伤害:各种理化伤害。致病因素四、情志内伤:情志指人体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又称七情。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生外科疾病。情志内伤的致病特点是起病缓慢、病程长,伴有精神抑郁、急躁易怒等精神症状;病变多见于肝胆二经循行的部位。致病因素四、情志内伤:致病因素五、先天禀赋不耐
本节完致病因素五、先天禀赋不耐第二节发病机理主要发病机理:
邪正盛衰、气血凝滞、
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第二节发病机理主要发病机理:(一)疾病的发生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正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是外科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如六淫外袭,邪自皮毛而入,导致气血壅滞之证。在一定条件下邪气可起主导作用,主要见于邪气异常强烈、凶猛,如外来伤害、疫疠之毒等。(一)疾病的发生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正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二)疾病的发展变化1.气血凝滞2.经络阻塞3.脏腑功能失调(二)疾病的发展变化1.气血凝滞总之,从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它与气血、经络、脏腑的关系是及其密切的。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制,而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临床病象尽管千变万化,总能以阴阳来分析疾病的基本性质,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应抓住八纲辨证的总纲。本章完总之,从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它与气血、经络、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一节辨病
1、先辨病(明确诊断)后辨证
2、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3、重视局部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二节阴阳辨证1、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痈者壅也,为阳。其发六腑,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其暴发而所患浮浅,不伤筋骨易治之证也。疽者沮也,为阴。其发五脏,难肿、难脓、难溃、难敛。其发缓而所患深沉,伤筋蚀骨难治之证也。
——《外科正宗》
第二节阴阳辨证1、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阴阳辨证2、辨阴证阳证:通过局部症状、全身表现、舌脉综合分析。重点在于局部症状,局部与全身相结合,辩别真假、消长与转化阴阳辨证2、辨阴证阳证: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病位深浅皮肉筋骨皮肤颜色
红活焮赤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灼热不热或微热肿胀形势形势高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脚收束根脚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溃后渐消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不痛、隐痛、酸麻或抽痛脓液稀稠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或纯血水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阳证
阴证
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溃后渐消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
病程比较长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阳证阴证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以上辨阴证阳证是采用类比的方法将一些常见的症状加以归纳分析,概括地分为阴阳两类,而且大多是以疮疡为代表,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临床辨证的具体过程中,不能拘泥于一点,要进行综合分析。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而且病情又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所以不可能自始至终表现为单纯的阴证或阳证,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阴阳相兼。而且疾病的阴阳属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病情的变化而转化。阴阳辨证的真正价值在于从阴阳的转化中,提示疾病的本质和趋向,通过临床施治,最终取得阴阳平衡,使疾病痊愈。本节完以上辨阴证阳证是采用类比的方法将一些常见的症状加以归纳分析第三节部位辨证源于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第三节部位辨证源于清·高锦庭《部位辨证上部:头面、颈项、上肢。
——如头面疮疖、颈痈、油风、黄水疮。中部:胸腹、胁肋、腰背。
——如乳房病、蛇串疮、疽、急腹症。下部:臀、前后阴、腿、胫、足。
——如臁疮、脱疽、股肿、子痈、水疝。部位辨证上部:头面、颈项、上肢。
第四节经络辨证
1、十二经气血之多少与外科疾病:
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易溃易敛—行气活血
手足太阳、厥阴经—多血少气—多凝滞、难起发——破血、补托
手足少阳、少阴、太阴经—多气少血—气结甚、收敛难——行气、滋养
2、循经用药:引经药第四节经络辨证1、十二经气血之多少第五节局部辨证一、辨肿(肿胀)火(热):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疖、疔、丹毒等。寒: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酸痛。——脱疽、股肿等。风:漫肿宣浮,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痄腮、血管性水肿等。第五节局部辨证一、辨肿(肿胀)
辨肿
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股肿等。痰:肿势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瘰疬、脂瘤等。(肿块)气:肿势皮紧内软,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气瘿、乳癖等。(肿块)
辨肿
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辨肿
瘀血: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外伤血肿等。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乳痈、肛痈等。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辨肿
瘀血: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辨肿二、辨肿块、结节
1、肿块: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内容物。
2、结节:形态、生长速度辨肿二、辨肿块、结节
三、辨痛
(一)疼痛原因热: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阳证疮疡。
寒: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脱疽、寒痹。
风: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游走性)。
——行痹。
气: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乳癖。
三、辨痛
(一)疼痛辨痛
湿: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凹陷或溃烂。——臁疮、股肿。痰: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脂瘤、肉瘤。化脓: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成脓期。瘀血: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青紫。——外伤血肿。辨痛
湿: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凹陷或溃烂。辨痛
(二)疼痛类别卒痛、阵发痛、持续痛(三)疼痛性质刺痛:如针刺,多发生在皮肤,如蛇串疮灼痛:痛而灼热感,多发生在肌肤,如疖、烧伤裂痛:如撕裂,多发生在皮肤,如肛裂,手足皲裂钝痛:疼痛滞缓。多发生在骨与关节,如流痰酸痛:痛有酸楚感,多在关节,如鹤膝痰
辨痛
(二)疼痛类别辨痛
胀痛:痛而胀满不适,如血肿、癃闭绞痛:痛如刀绞,发病急骤,多在脏腑,如石淋啄痛:痛如鸡啄,伴有节律性痛,多在肌肉,常见于阳证疮疡化脓阶段抽掣痛:痛时扩散,常伴有反射痛,如乳岩(四)肿痛结合辨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辨痛胀痛:痛而胀满不适,如血肿、癃闭
四、辨痒
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牛皮癣、白疕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
——湿疮热胜: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
——接触性皮炎
四、辨痒
风辨痒
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或有传染。
——手足癣、疥疮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
——牛皮癣、慢性湿疮五、辨麻木
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辨痒
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或有
六、辨脓
(一)脓的有无:
有脓:按之灼热痛甚,肿块已软(中软),指起即复(应指)。
无脓:按之微热,疼痛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
六、辨辨脓
(二)辨脓方法:
按触法(最常用)、透光法(甲下辨脓)、点压法、穿刺法(深部)、B超。辨脓
(二)辨脓方法:用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腹应放于相对应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检查。若脓肿范围较小,则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于脓肿的两侧,以右手的食指按触脓肿中央,如有应指为有脓。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医生以左手遮着患指(趾),同时用右手把手电筒放在患指(趾)下面,对准患指(趾)照射,然后注意观察患指(趾)部上面,如尚未化脓时,则见清晰潮红,如见深黑色的阴影为有脓。透光法医生以左手遮着患指(趾),同时用右手把手电筒放在患指(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其阴影可在不同的部位显现。如蛇眼疔、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疔脓液在骨膜部,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清晰;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在关节部的,则关节处有很少的遮暗;在腱鞘部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暗区。透光法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其阴影可在不同的部位显现。透光法手指部脓肿在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感染区域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显示已有脓肿形成,而剧痛的压痛点即为脓肿部位点压法手指部脓肿在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点压疮疡患于深部,当脓已成而脓液不多,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可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而且可以采集脓液标本。在操作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以及穿刺部位进针深度等。穿刺法疮疡患于深部,当脓已成而脓液不多,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可采用
B超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无损伤,可比较准确地确定有无脓肿及其部位、大小、数目等,并能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B超B超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无损伤,可比较准确地确定有无脓肿及辨脓
(三)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形质:宜稠不宜清。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气味:略带腥味。辨脓
(三)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七、辨溃疡
(一)色泽:阳证:色泽红活鲜润,肉芽生长良好。阴证: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肉芽生长不良,腐肉不脱,新肉不生,疮面难敛。(二)形态:化脓性溃疡:分阴证阳证。压迫性溃疡:如褥疮疮痨性溃疡(结核);岩性溃疡;梅毒性溃疡。七、辨溃疡
(一)色泽:
八、辨出血
(一)便血
远血—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
近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八、辨出血
(一)便血辨出血内痔: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肛裂:鲜红而量少,并伴剧烈疼痛;结肠癌:腹部包块就诊,血便混杂,常伴有粘液;直肠癌:便血求治,肛门下坠,粪便表面附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粘液。辨出血内痔: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辨出血(二)尿血无痛为“尿血”,有痛称“血淋”。泌尿生殖系的感染、结石、肿瘤、损伤等引起。
感染:尿血伴尿频、尿急、尿痛。肾、输尿管结石:疼痛发作期间或疼痛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多为全程血尿。
辨出血(二)尿血辨出血膀胱、尿道结石:“终末血尿”。肾肿瘤:全程无痛血尿,一般呈间歇性。
膀胱肿瘤: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
外伤、器械检查:造成出血,引起尿血。辨出血膀胱、尿道结石:“终末血尿”。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内治法一、内治法的三个总则初起—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消法成脓—瘀久化热,腐肉成脓。——托法溃后—脓毒外泄、正气耗损。——补法
消、托、补为三个总的治疗原则。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内治内治法消法
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类皮肤疾病。“以消为贵”“如形症已成,不可用此法也。”内治法消法内治法消法——
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治法消法——内治法托法
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补托: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之虚证透托:正气未衰而毒邪炽盛者内治法托法内治法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肿疡尚未溃破或溃破后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透脓散
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
——益气托毒方,如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方,如神功内托散。内治法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内治法补法
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治疗虚证的法则补法——补益法(气血、肝肾);调胃法。内治法补法二、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解表法:辛凉—银翘散、牛蒡解肌汤。辛温—荆防败毒散、万灵丹。
通里法:攻下法(实证热证)—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隔散;润下法(虚证肠燥便秘)—润肠汤。
二、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内治法清热法:
清热解毒(实火)—五味消毒饮;清气分热(热入气分)—黄连解毒汤;清血分热(热入营血)—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阴虚火旺)—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后期虚热不退)——清骨散。内治法清热法:内治法温通法:温经通阳(内寒证)—阳和汤。温经散寒(外寒证)—独活寄生汤。祛痰法:
疏风化痰—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清热化痰—清咽利膈汤合二母散;解郁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养营化痰—香贝养营汤。内治法温通法:温经通阳(内寒证)—阳和汤。内治法理湿法:
燥湿运脾—平胃散;
清热利湿—二妙丸、萆薢渗湿汤、
五神汤、龙胆泻肝汤。除湿祛风—豨莶(XīXiān)丸。
内治法理湿法:内治法行气法: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逍遥散、清肝解郁汤;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海藻玉壶汤、开郁散。
和营法: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活血逐瘀—大黄(蜇)虫丸。内治法行气法:内治法内托法:
透托—透脓散;益气托毒—托里消毒散;补托温阳托毒—神功内托散。内治法内托法:内治法补益法:益气方—四君子汤;养血方—四物汤;气血双补—八珍汤;滋阴—六味地黄丸;助阳—桂附八味丸或右归丸。调胃法:理脾和胃—异功散;和胃化浊—二陈汤;清养胃阴—益胃汤。内治法补益法:益气方—四君子汤;
第二节
外治法
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及使用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患者体表或病变部位可分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一、药物疗法:分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等。
第二节
外治法外治法
1.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功用
物理作用:保护作用、固定作用、热疗作用药理作用:消肿定痛、提脓去腐、生肌收口
外治法1.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外治法用法
太乙膏、千捶膏—阳证。为肿疡、溃疡的通用方。
阳和解凝膏—阴证疮疡未溃者。咬头膏—肿疡脓成,不能自破者。注意点凡疮疡使用膏药,有时可能引起膏药风(接触性皮炎)。外治法用法外治法
2.油膏现称软膏。有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感觉,尤其对病灶的凹陷折缝之处,方便擦药
适应证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肛门病等。外治法2.油膏现称软膏。外治法用法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疮疡阳证。
冲和膏(活血止痛、消肿软坚)—用于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膏(润肤生肌收敛)—用于阴证。溃疡期—可选用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外治法用法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疮疡外治法
3.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适应证
用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外治法3.箍围药古称敷贴。外治法用法
金黄散、玉露散—阳证疮疡。
冲和散—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散—阴证者。注意点
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外治法用法金黄散、玉露散—阳证疮疡。外治法
4.草药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之阳证,具有红肿热痛者;创伤浅表出血;皮肤病的止痒;毒蛇咬伤等均可应用。用法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七叶一枝花、丝瓜叶等,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阳证肿疡。外治法4.草药外治法5.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1)消散药适应证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用法
阳毒内消散、红灵丹—用于一切阳证。
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用于一切阴证。注意点若病变部肿势不局限者,选用箍围药较宜。外治法5.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外治法
2)提脓去腐药适应证溃疡期。用法提脓去腐的主药是升丹。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等。注意点对升丹过敏者应禁用;对大面积疮面,应慎用;升丹为汞制剂,宜用黑瓶贮藏。外治法2)提脓去腐药外治法
3)腐蚀药与平胬药
白降丹、枯痔散、平胬丹。含有汞、砒成分,腐蚀力大。
4)祛腐生肌药拔毒生肌散
5)生肌收口药生肌散、八宝丹等
外治法3)腐蚀药与平胬药外治法
6)止血药
桃花散、如圣金刀散、云南白药。
7)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
外治法6)止血药外治法
8)酊剂红灵酒、10%土槿皮酊、复方土槿皮酊、白屑风酊
9)洗剂也称混合振荡剂或振荡洗剂。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外治法8)酊剂红灵酒、10%土槿皮酊、复方土外治法二、手术疗法
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
挂线法、结扎法等。外治法二、手术疗法外治法
1、切开法:
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切口选择:一般疮疡—循经直切,免伤血络;
乳房部—放射状切开;
面部脓肿—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
手指脓肿—侧方切开,尽量避免越过关节;
肛旁低位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外治法1、切开法:外治法
2、火针烙法:现用电离子机、微波、CO2激光等治疗。
3、砭镰法:外治法2、火针烙法:电灼治疗仪电灼治疗仪电灼治疗仪电灼治疗仪外治法4、挑治疗法:用于痤疮、传染性软疣、肛肠疾病等5、挂线法:普通丝线、药制丝线、纸裹药线、橡皮筋线等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6、结扎法:用于瘤、赘疣、痔、脱疽等病。外治法4、挑治疗法:用于痤疮、传染性软疣、肛肠疾病等外治法三、其他疗法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拨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疗法和激光疗法等。。外治法三、其他疗法外治法
1、引流法:
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引流。
2、垫棉法;
3、药筒拨法;
4、针灸法;外治法1、引流法:外治法
5、熏法;6、熨法;
7、热烘疗法;
8、溻渍法:可用中草药煎汤湿敷或外洗。
9、冷冻疗法:常用CO2或液氮。外治法5、熏法;6、熨法;外治法
10、激光疗法:
CO2激光;多波长激光等。外治法10、激光疗法: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太田痣治疗前五次治疗后太田痣治疗前五次治疗后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上篇总论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第二章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致病因素
第二节发病机理上篇总论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第一节辨病第二节阴阳辩证第三节部位辨证
第四节经络辨证(略)第五节局部辨证第六节辨善恶顺逆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第一节内治法第二节外治法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上篇总论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上篇总论第一章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派流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熟悉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导学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派流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导学
定义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义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外科疾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远古~春秋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甲骨文:疾自(鼻)、疾耳、疾齿、疥…《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兽医
疡医—最早的外科医生《五十二病方》:载有感染、创伤、冻伤等。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起源远古~春秋《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外科疾病达30多种。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应用雄黄、汞剂治疗疥疮,用毒堇治疗结石痛的药物止痛法。注:堇jǐn:多年生草本植物。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外科发展简史
形成战国~汉代《黄帝内经》:①〈灵枢〉奠定了中医外科特别是疮疡类疾病的理论基础:寒气客于经络血泣不通痈肿“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②载外科病近30种:丁、痤、痔…③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发展简史形成战国~汉代发展简史《伤寒杂病论》:①奠定了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六经、八纲)②创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黄连粉等。
汉末·华佗:古代著名外科医家,创麻沸散。发展简史《伤寒杂病论》:华佗东汉末年外科学家,我国腹部外科手术的创始人。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进行腹部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录,比西方早1600多年。华佗东汉末年外科学家,我国腹部外科手术的创始人。发展简史
发展两晋~宋、元两晋、南北朝: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主要内容:痈疽鉴别诊断;辨脓方法(波动感);切开排脓要“逆上破之”。
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发展简史发展两晋~宋、元发展简史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40多种皮肤病病因病机。如:疥虫“可用针头挑得”唐·孙思邈《千金方》:
葱管导尿发展简史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发展简史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五善七恶”金元时期名著:陈自明—《外科精要》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发展简史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发展简史
成熟明、清时期为中医外科鼎盛期,形成了三大学术流派。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用砷、汞剂治疗梅毒。发展简史成熟明、清时期“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陈实功
王维德
高锦庭《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疡科心得集》注重脾胃,强调“外之证必根于内”。手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著作体现了明以前外科的主要成就。治疗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以“温通”为治疗大法。家传秘方:阳和汤、阳和解凝膏、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确立“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对外科四大绝证,主张以补为主,攻补兼施。“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陈实功王维德发展简史停滞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医外科著作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阐述、探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微观机制开创了先河。发展简史停滞发展简史主要代表:中西医汇通派,以张锡纯为代表,用赭遂攻结汤治机械性肠梗阻,葱白熨法治动力性肠梗阻。张山雷《疡科纲要》结合中西医理论阐述中医脓疡不痛的机制,指出“内已成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发展简史主要代表:发展简史复兴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共同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的系列教材。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的进步。发展简史复兴阶段
本章完
上篇总论第二章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上篇总论第二章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导学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导学第一节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周礼·天官篇》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唐宋: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明清: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学科划分:发于体表,用肉眼可见,有形可征或以外治为主的疾病。第一节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中医外科学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科。主要内容:疮疡、乳房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其他外科病。明•汪机《外科理例》:“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中医外科学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第二节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大小、病程、传染性命名。第二节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颧疔、对口疽等。(图)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图)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图)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图)本节完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颧疔、对口疽等。(图)本节完第三节名词术语解释疮:疮者,创也。广义的疮是一切外科疾病的统称。狭义的疮指皮肤体表有形可见的各种损害性疾病的统称。如有丘疹的粟疮、疥疮;有脓包的黄水疮;有红斑的猫眼疮;有糜烂的水渍疮等。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外科医生被称为疡医。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第三节名词术语解释疮:疮者,创也。广义的疮是一切外科疾病的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图)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图)痈:有内痈、外痈两大类。内痈是生于脏腑的脓肿,如肺痈、肠痈;外痈生于体表部位,“痈者,壅也,壅肿状。”凡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少数初起皮色不变),一般范围在6-9cm者称痈。(图)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图)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图)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疮顶:指肿疡之顶部。视其高耸或平塌颜色的改变程度等分析其属性为阴证或阳证。疮面:指肿疡破溃后所形成的溃疡面。根据疾病的性质不同,疮面的形态及颜色各不相同。疮腔:指外科疾病肿疡溃破后,病灶局部皮肤以下至疮底之间的空间。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坏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组织失去气血、津液的濡养,失去活性并不能复原的病理改变。坏疽:机体的大块组织、器官或肢体缺血失养而发生的坏死。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缸口:慢性溃疡长期不愈,疮口边缘增厚,犹如大缸环口之状者。如臁疮周边多有缸口。腐肉:疮疡热盛成脓溃破后,疮面所呈现的腐败蚀烂的组织。应施以祛腐治疗令其融解脱落。坏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组织失去气血、津液的濡养,失去活性并肉芽:指溃疡坏死组织脱落,腐去脓净后,疮面新生的嫩肉。是判断溃疡愈合的重要指标。正常肉芽红活有生机,乃气血充足之象;肉芽苍白,宣浮松脆,无颗粒者为肉芽水肿,乃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之象。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与中医眼科所讲的胬肉攀睛(即翼状胬肉)不尽相同。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如附骨疽、环跳疽等。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其初起时无头,皮色不变(图)臖核:当某部位感染时,继发的引起颈颌部、肘部、腋窝部、腘窝部或腹股沟等部位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硬结。其表明光滑、质中,按之作痛。相当与西医的淋巴结炎。肉芽:指溃疡坏死组织脱落,腐去脓净后,疮面新生的嫩肉。是判断痰毒:指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颈痈、腋痈、跨腹痈等,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疮痨:凡久患疮疡而正气虚弱,状似痨损者,称疮痨。现指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外科病,如乳房结核中医称如痨,骨结核中医称骨痨等。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之结核病。如形容瘰疬肿大之淋巴结为“结核累累,有如串珠”。(图)称乳房内肿块性疾病为“乳中结核”等。(图)痰毒:指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漏:凡溃疡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止,好像滴漏一样,曰漏,是以症状命名的。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为现称的瘘管,指体表与有脏腑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一为窦道,指深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作心得体会总结
- 2025年度典当物品鉴定与拍卖代理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军事通信保密协议及网络维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幼儿早期教育托管班入园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养殖场租赁与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型建筑材料内部承包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农村保洁员岗位职责及待遇合同
- 2025年度水产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合作协议合同3篇
- 2025年度教育培训机构挂靠合作协议书标准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现代化土地承包合作框架协议3篇
- 项目资金管理统筹实施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金融市场》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试题及答案-图文
- 2024年PURL系列反应型皮革用聚氨酯乳液项目合作计划书
- GB/T 44328-2024七氟异丁腈
-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市级名校2024年中考数学模试卷含解析
- 山里的夜(2022年浙江金华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 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和灭火,应急疏散预案
- DBJ15 31-20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广东省标准)
- 基于PLC的食品包装机控制系统设计
- 保密协议简单合同范本
- 机械设计作业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