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五-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0年福建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五-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0年福建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五-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0年福建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五-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0年福建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五-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2019福建,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

“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

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

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

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不知其旨也旨:

A组福建中考题组一、(2019福建,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2)然后能自反也反:

(3)诚能如是是:

(4)令心意不驰走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分)(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2分)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2)然后能自反也反:

2一、1.答案(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前两道小题考查课内知识点,考生根据识记的知识进行回答即

可。后两道小题考查的句子来自课外,但是加点词在课内都有涉及,是常见的文言字词。这两个词分别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是鱼之乐也”的“是”和《送东阳马生序》中“走送之”的“走”的

用法相同。2.答案

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找出本句的名词、代词,名词有“甥”“性识”,代

词有“此”,然后分析句子结构。“性识”是天分、悟性的意思,作“颖悟”的主语,其间不能断开,由此可

排除A、D两项;“此”,指示代词,可作“解”的宾语,亦可作后句“故”的定语,如果作后句的定语,则该句

的意思是“这种缘故详细地全部告诉你”,语意不通,由此断定“此”应作“解”的宾语,代指“道理”,所

以“此”后应断开,排除C项。一、3知识积累断句口诀熟读精思是关键,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固定搭配莫拆散,语法结构助判断。3.答案(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第(1)句需要注意的是“至道”,应解释为“最好的道理”;“善”

解释为“好处”或“优点”。第(2)句较难翻译的是“人事”,需要考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4.答案

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内容的能力。两篇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要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概括。根据“故曰:教学相长也”概括甲文的观点;乙文可根据“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

“令心意不驰走”等内容进行概括。知识积累4参考译文师川外甥奉议郎:自分别以来没有一日不思念你。春风和煦,想你在伺候奉养长辈的同时,一定能抛开人世

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知我:“要用十年的时间,调养身心,探求道理。”我常常吟咏感叹这句话,果真能像这样,足够比得上古人了。然而学习要讲究方法,读书要一字一句读,自己求得透

彻了解,才能体会古人的用心之处,像这样才能不白白用功;又想要进一步学习,需要谢绝学习之外的各种贪

恋,才可以得到完满的功业。读书前,先打扫干净房屋,烧上香,使自己不心猿意马,就能对书本中所说的有所

领会。少年正是志气强盛的时候,时时能这样,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外甥你天资聪敏,

一定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详细地告诉你。参考译文5二、(2018福建,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

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

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乙]

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

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

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节选自《梦溪笔谈》)[注]

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二、(2018福建,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1)卒逢暴雨卒:

(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

(3)皆宜远观宜:

(4)悉是晚景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分)(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2分)4.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5分)(1)卒逢暴雨卒:

7二、1.答案(1)突然(通“猝”)(2)放弃(放下,丢开)(3)合适(应当)(4)全(都)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1)(2)两小题来自课内,考生根据所识记的知识点进行回答即可;

(3)(4)两小题虽然是课外的句子,但是加点词在课内都有涉及,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积累进行回答。这两个词

与《出师表》中的“诚宜开张圣听”“悉以咨之”里面“宜”“悉”的用法相同。2.答案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即可得出答案。这几句的意思为:尤其

擅长秋岚、远景,多描写江南的真山,而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工”作谓语,“秋岚远景”作“工”的宾

语,故在“远景”后停顿,由此可排除B、D两项;“写”“为”都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不”是否定副词,

作“为”的状语,如在“真山”前停顿,那就是“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句意不通,由此可排除A项。3.答案(1)(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2)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考生已经学过,需要注意的是“趣”字,要能够准确翻译

成“旨趣”或“情趣”,否则易扣分。第(2)句相对难一些,“之”是代词,代指画作。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二、8“类”,翻译成“像”,这就需要考生展开联想,如《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中的“类”。4.答案第一问: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第二问: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

观”和“近视”效果不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第一问实际上考查的是描写方法,作者没有写伯牙琴弹得怎样,而

是通过钟子期听琴后的感受,来突出弹的效果,这属于侧面描写。第二问其实是在考查乙文的主要内容,前

提是考生能够顺利解读出乙文的内容,这对考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参考译文[甲]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

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

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

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伯牙)每

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我弹琴时你心里

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类”,翻译成“像”,这就需要考生展开联想,如《核舟记》“佛9[乙]

董源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秋岚、远景,多描写江南的真山,而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后来建业僧人巨然遵循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及巨然的水墨画作,都适宜远观。他们的用笔甚为简单,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远看则景物鲜明,画作寄托幽远的情思,使人如目睹胜境奇观。如董源所画的《落照图》,近看不见有什么功夫,远观则村村落落杳然深远,全是一派日落远山时的晚景,远方的峰顶宛如有落日返照的霞光。这正是他的画作的奇妙之处。[乙]

董源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秋岚、远景,多描写江南的10三、(2017福建,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

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

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

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三、(2017福建,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1(1)沿溯阻绝溯:

(2)属引凄异引:

(3)不及返顾顾: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2分)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5分)(1)沿溯阻绝溯:

12三、1.答案(1)逆流而上(2)延长(3)看,回头看(4)就是解析(1)根据文意来看,江水暴涨,水流快,“阻绝”是“阻断,不能行”的意思,“沿”是“顺着”的意思,

即顺着江水流,也就是顺流而下,据此推测,“溯”是“逆流而上”的意思。(2)“属引凄异”是形容声音的,

“引”的意思是“延长”。(3)前一句是“然业已上登”,“顾”在“返”后,推测出“顾”是“回头看”

的意思。(4)“即”有“就”“即使”“立即”“就是”的意思,结合本句理解,应是“就是”的意思。2.答案

A做本题时要注意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循岩”就是“顺着岩石”的意思,“为”是“建成”的

意思,因此,第一处停顿在“室”后;而“曲直高下”“随岩宛转”是两个部分,因此要隔开,故选A。3.答案(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解析(1)注意“虽”“奔”“以”这几个词语,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即使”“飞奔的马”“如”。(2)翻

译时要注意语序。4.答案①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②危壁出泉,疏竹掩映。三、13解析本题的题干很明确,第一问要解答的是甲文中“四时之水”的特点,选文内容明确,四季清晰,概括江

水特征即可。第二问要解答的是“俯瞰到的佳致”,根据乙文第二句“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

出”,概括整理即可。参考译文[乙]

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

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

于是又从三姑峰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

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新近用木板沿岩壁修

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矮,都是顺着岩壁宛转修筑。解析本题的题干很明确,第一问要解答的是甲文中“四时之水”的14四、(2016福州,9—1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不独子其子()四、(2016福州,9—1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15(4)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

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4)货恶其弃于地也()16(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

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

“盗窃乱贼而不作”。(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7四、1.答案(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4)憎恶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内重要词语的理解掌握情况。特别要注意,“交通”是古今异义词,“子”是意动用

法,“恶”在这里的读音是“wù”,意思是“憎恶”。2.答案

BA.两个“属”的意思分别是“……之类”和“嘱咐”。B.两个“悉”都是“全、都”的意

思。C.两个“独”的意思分别是“老而无子的人”和“唯独”。D.两个“之”的意思分别是“的”和

“代词,代指唐雎”。3.答案(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解析翻译句子要注意里面的关键词。(1)“黄发垂髫”在这里代指老人和小孩。(2)“贤”“能”分别指

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和“能干的人”。4.答案(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四、18解析根据(1)题提示语中的“桑竹”,很容易写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题中孟子的名言谈的是

“要像尊重自己家的老人一样尊重别人家的老人,像爱护自己家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这与[乙]

文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主张是一致的。5.答案(示例1)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示例2)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

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解析答好这道题,要了解这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这样才便于进行对比分析。从[甲]文中找出桃源中人的

具体生活状态,从[乙]文中找出相应的“大同”社会人的生活状态描述即可。评析本题考查对两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比较能力。要紧扣题目要求,仿照示例的形式,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

出表达相似生活风貌的句子。解析根据(1)题提示语中的“桑竹”,很容易写出“有良田美池19参考译文[乙]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

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

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物,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都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

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

不会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作理想社会。参考译文20五、(2016厦门,6—9)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

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

生也。”(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

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

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五、(2016厦门,6—9)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21(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

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通“佯”,

假装。⑤擘:拆,掰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1)秦王怫然怒

(2)仓鹰击于殿上

(3)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4)酒既酣

2.与甲文“以头抢地耳”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徒以有先生也B.因以匕首刺王僚C.计日以还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22(2)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4.简答题。(6分)(1)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2分)(2)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2)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23五、1.答案

(1)盛怒的样子(非常生气的样子)(2)通“苍”(3)派,派遣(4)酒喝得畅快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1)(2)出自课内,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现象。(3)(4)要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2.答案

BB项中的“以”和例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拿,用。A.介词,因为。C.连词,表修饰。D.介词,

因为。3.答案(1)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2)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王僚。解析(1)“缟素”译为“穿丧服”;“是”译为“这样”。(2)“于窟室中”是后置状语,翻译时要放到前

面;“而”表承接,可译为“然后”;“具”译为“准备”。4.答案(1)我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你,与你同归于尽。(2)甲文中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的胁迫,最终

赢得了国土的保全,不辱君命。乙文中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把匕首藏于鱼腹之中,五、24刺死王僚,不辱君命。解析(1)“与臣而将四矣”的意思是“加上臣(唐雎),就将是四个人了”,这弦外之音就是“我将效仿专

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你,与你同归于尽”。(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暗示自己将“挺剑而起”,这表现了他不畏强权的勇敢。

专诸的“不辱君命”也表现在勇敢上面,把相关情节复述出来即可。参考译文[乙]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

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

是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

专诸把匕首(即“鱼肠剑”)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

刺杀王僚,王僚当场毙命。王僚的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王僚手下的众人此时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放

出埋伏的武士,诛杀王僚的部下,将其全部消灭。刺死王僚,不辱君命。25六、(2016莆田,3—6)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7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两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

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

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

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

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六、(2016莆田,3—6)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26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劳其筋骨劳: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4)非徒愈病徒: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分)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分)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3分)(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

”。(1分)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之处?(4分)27六、1.答案(1)起,被任用(2)使……劳累(3)通晓(4)只,仅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牢记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用法,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

类活用等现象。2.答案(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解析翻译时注意倒装、省略等特殊句式。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故,所以;是,这;衡,通“横”,梗塞、

不顺;作,有所作为。3.答案(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使)良医不得尽其术解析(1)由“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甲文第1段,由“这样的磨炼”可确定答案。(2)

“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应从该句的前文中找。4.答案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六、28乙文观点: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相同之处: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人才。解析把握甲文在结尾处论述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也是在结尾总结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两文在人才的问题上有相同之处,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人

才。参考译文[乙]

当今天下的弊病,臣请求用得病的人来比喻。人们安定的时候,用适宜的办法调养身体,本不会生

病。(如果)病根在皮肤,医生能早早祛除病根,(那么)病还算安全。如果这两种方法都已经来不及了,而病根

在肢体中,如果能求得好医生,还可以迅速痊愈。天下的弊病,形势已经像这个样子了。趁现在还能医治的

时候,陛下又能选拔任用好医生,若能信任他们而不猜忌,任由他们施展才华,那么不只使病痊愈,还能给人民

带来福寿。如果在这个时候,假使好医生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医术,那么天下的弊病就会越发加重。希望

陛下选拔贤才,收集接纳众人的意见,不要害怕改革变法,以成就伟大的功业,(那么)天下都会以此为幸啊!乙文观点: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拔贤材,收29七、(2016三明,9—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

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

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节选)[乙]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①,甚贫。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

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②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技,

时经营以寄傲③;更善貌人,无不克肖④。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

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注]①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者,称诸生。②黾(mǐn)勉:勉励;尽力。③寄傲:寄

托傲世之志。④克肖:酷似。七、(2016三明,9—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0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1)常著文章自娱

(2)其先山东平度州人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2)选饮辄尽()(3)数试而困()(4)更善貌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因以为号焉

为文崛奥B.亦不详其姓字慕其人C.多谢不见长跪而谢之D.皆逃避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分)(2)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3分)5.五柳先生与崔子忠家庭状况有何相似之处?面对此种状况,他们都如何面对?这反映他们怎样的生活志趣?

(4分)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31七、1.答案(1)常著文章/自娱(2)其先/山东平度州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注意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划分节奏。2.答案(1)地方(处所)(2)就(3)多次(屡次)(4)描绘(描摹,描画)解析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动等现象,并灵活运用。3.答案

BA.作为/写。B.他的。C.推辞/道歉。D.见/拜访。4.答案(1)(他/五柳先生)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2)(他/崔子忠)不喜欢喝酒,几个老朋友在一起谈文论字(用文字交流/用文章和朋友交往),谈上一整天都(也)

不肯离开。解析(1)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欣然,高兴的样子。(2)故人,老朋友;以,用;过从,交往;竟日,一整天;

去,离开。5.答案五柳先生和崔子忠的家庭状况都很贫困(房屋简陋,缺衣少食);他们面对贫困都能安然自若,淡然处

之(晏如也);反映了他们积极乐观、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意对即可)七、3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个性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明确二人家庭状

况都很贫困,但他们面对贫困都能安然自若,淡然处之;反映了他们积极乐观、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参考译文[乙]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祖是山东平度州人。子忠在学校读书时,家境很贫穷。写的文章很深奥,(他)多次

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长叹着放弃了科考。住所是柴门、土壁,但洒扫得很洁净。冬天一件粗布袄,夏

天一件葛布衫;妻子也是粗裳布衣,勤勉劳作;三个女儿也识文断字。即使没有长远的生计,但日子也算安

宁。崔子忠善于图绘,这是他超群的技艺,时常用画画来寄托傲世之志;更善于描画人物,没有不逼真的。当

时的贵人,大多愿意与他交往,但他总是逃避不理人家。崔子忠不喜欢喝酒,几个老朋友在一起谈文论字,谈

上一整天也不肯离开。其他文人从外地来,仰慕他想见他,大多被他推辞不见。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个性的把握。注意通33八、(2016泉州,5—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

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节选)[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

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节选)[丙]柯公焕,字德章,福建晋江人。元贞年间为古田尉。时邻寇侵境,或曰:“可以去乎?”焕曰:“寇至则

去,国谁去守?”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帅府嘉其忠勇,立祠祀之。(《泉州府志》)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八、(2016泉州,5—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534A.还于旧都所恶有甚于死者B.忠之属也子之听夫志C.元贞年间为古田尉不足为外人道也D.帅府嘉其忠勇稍稍宾客其父2.解释加点词。(3分)①北定中原

②小大之狱

③可以去乎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4.诸葛亮、鲁庄公和柯焕三人“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3分)A.还于旧都所恶有甚于死者35八、1.答案

DA.到/比。B.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担任/向。D.他的。2.答案①向北②案件③离开解析做本题时,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据句意明确词义。3.答案(1)先帝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2)(柯焕)于是率领他的百姓抵抗敌人,终因实力不足战死。解析翻译时注意倒装、省略等特殊句式。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故,因此;崩,终,皇帝的死;以大事,把

国家大事;遂,于是;敌,抵抗;力,实力。4.答案诸葛亮忠诚蜀汉,报先帝忠陛下;鲁庄公竭尽全力做好君主本分的事;柯焕誓死抗敌,为国为民。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比阅读的能力。注意通读三则文段,明确诸葛亮、鲁庄公、柯焕三人“忠”的不同

内涵,抓住文章关键词句概括。八、36参考译文[丙]柯公焕,字德章,是福建晋江人。元贞年间担任古田尉。当时邻国入侵边境,有人说:“可以离开吗?”

柯公焕说:“敌军来了,我们就离开,谁来保卫国家?”柯焕于是率领他的百姓抵抗敌人,终因实力不足战死。他的全家人都被杀死了。帅府嘉奖他的忠勇,建筑祠庙来祭祀他。参考译文37九、(2015厦门,6—9)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隋文帝时,大宛国献千里马,鬃曳地,号狮子骢。惟郎将裴仁基能驭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

知所在。唐太宗敕①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②。马夋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

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③,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后

不知所在。(节选自张 《朝野佥载》)九、(2015厦门,6—9)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38[注]①敕:帝王的诏书命令。②挽硙(wèi):拉磨。③齿口并平:指马老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1)才美不外见

(2)执策而临之

(3)鬃曳地

(4)饲以钟乳

2.找出与甲文“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何陋之有B.唐太宗敕天下访之C.辍耕之垄上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帝得之甚喜。4.简答题。(5分)(1)[乙]文体现狮子骢有“千里之能”的句子是:

。(2分)(2)[甲][乙]两文既谈“千里马”,也论“伯乐”。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伯乐”的重要性。(3分)[注]①敕:帝王的诏书命令。②挽硙(wèi):拉磨。③齿口39九、1.答案(1)同“现”,显现,表现(2)面对(3)拖,拉(4)饲养,喂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牢记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用法,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等现象,并灵活运用。2.答案

B“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之”字,是代词,它,指千里马。A.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它。C.

去,往。D.助词,的。3.答案(1)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2)皇帝(唐太宗)获得它后非常高兴。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倒装、省略等特殊句式。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第

一个“其”表反问语气,第二个“其”是恐怕;邪,表疑问语气,吗;之,它;甚,很。4.答案(1)朝发西京,暮至东洛(2)(要点)甲文中伯乐是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没有伯乐,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乙文

中千里马流落民间,被当作普通驴马使用,后被伯乐发现,仍能发挥其才能(甲文说理,乙文实例)。伯乐的重九、40要性就在于他能够发现人才、任用人才,使人才能够发挥作用。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答案。(2)注意结合两文的中心来谈“伯乐”的重要性。参考译文[乙]

隋文帝时,大宛国进献了一匹千里马,马鬃拖到地上,马叫狮子骢。只有郞将裴仁基能够驾驭它。早

上从西京出发,晚上就到达东洛。隋灭之后不知它在哪里。唐太宗下令在全国寻找它,同州刺史宇文士及寻找到这匹马。这匹马在朝邑一户卖面的人家,已经老了,用

来拉磨。它的尾巴已经焦秃,皮肉上磨出了窟窿。宇文士及见到它不禁悲伤得流泪。唐太宗亲自到长乐

坡,马到新丰,向西鸣叫跳跃。唐太宗获得它后非常高兴。马老了,用钟乳饲养它,仍旧生了五匹小马,(这五

匹小马)都是千里马。后来不知道这匹马在哪里了。要性就在于他能够发现人才、任用人才,使人才能够发挥作用。41一、(2019广东深圳,7—9)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9分)[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

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

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

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选自《三国志·王肃传》,有删改)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及鲁肃过寻阳

B组2015—2019年全国中考题组一、(2019广东深圳,7—9)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942(3)即更刮目相待

(4)从学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

上的困难的?(3分)(3)即更刮目相待

43一、1.答案(1)推托(2)到,等到(3)另,另外(4)跟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

辨析推断。比如本题中的“更”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另,另外”的意思;“及”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

“到,等到”的意思。2.答案(1)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啊!(2)书读过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

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

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三个词是

赋分点;(2)句中的“义(含义)、见(通‘现’,显现)”两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答案时间不够。一、44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学习。董遇:直接教导从学者如何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分析作答。从[甲]文“蒙辞以军中多务”可得出吕蒙认为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学习的结论;[乙]文中,“苦渴无日”,表明没有时间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时间不够”。针对这一问题,孙权用自身的学习经历来鼓励吕蒙要抓住时间;而董遇则直接教导从学者,在“冬天、晚上和阴雨天”挤出时间来学习。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参考译文[甲]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读书!”吕蒙用军中事情太多来推托。孙权说:

“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传授经书的学官啊!只是希望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啊!”吕蒙说:“跟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了!”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娘亲,与吕蒙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学习。45[乙]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喜欢学习。有跟随他学习的人,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必定应当先

读百遍!”又说:“书读过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跟随他学习的人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

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是一天里

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是时节里的空闲时间。”[乙]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喜欢学习。有跟随他学46二、(2019昆明,9—13)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回答问题。(12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

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

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二、(2019昆明,9—13)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回答47[注]

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励精:

(3)悲守穷庐穷庐:

(4)此即日习于傲矣习: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A

”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注]

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48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B

”,否则会导致“心绪少

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C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3分)A

B

C

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

惯。(3分)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49二、1.答案(1)实现远大目标(2)振奋精神(3)偏僻简陋的房屋(4)习惯,熟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1)“致”,达到;“远”,远大,可引申为“远大的目标”。(2)

“励”意为“振作,振奋”;“精”指的是“精神”。(3)“庐”即“房屋”,“穷”修饰“庐”,结合上下文

可知,其意为“偏僻简陋”。(4)习,结合上文中的“见乡人……”“见雇工……”可知,应是“习惯,熟悉”

的意思。2.答案

C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目的/动词,认为。B.连词,就/连词,

却。C.两个“而”都是连词,解释为“才”。D.动词,成为/介词,被;句中“为所”表被动。知识归纳

“而”作连词的用法归纳(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就”“然后”。如:二、50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3)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5)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执策而临之。(《马说》)(6)表因果关系,译作“所以”“因而”等。如: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51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3.答案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这个句子是一个双重否定句,“非”“无”均表否定;澹泊,内心恬

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可直接译为“无法”或“不能”;明,明确。4.答案A.遂成枯落B.平心静气C.躁(险躁/焦躁)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处,线后的“比喻”是关键,用来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

活力的状态”的只能是“遂成枯落”,意思是“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没有用处”。B

处,结合“弟总宜平心静气”可知,与“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相对的应是“平心静气”。C处,甲文中

有“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语句,乙文中出现了三次“焦躁”,表达了作者的担忧。由此可以看出,“会阻碍

‘静’的养成”的应该是“躁”。也可填“焦躁”或“险躁”。5.答案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52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

俭,不过度消费。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文言文和结合实际进行拓展的能力。[乙]文中关于“奢”的内容是“不必锦衣

玉食……此即日趋于奢矣”,理解以上几句话的意思,并明确这几句话都是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小事说

起的,突出了“多”即是浪费。这是从反面阐述“俭以养德”。参考译文[乙]世代为官人家的子弟,最容易犯奢侈和傲慢的毛病。并不是说整日锦衣玉食才算奢侈,只要皮袍子、

呢马褂到处都是、随手可得,出门乘车马、在家使唤仆人习以为常,这样就逐渐变得奢侈了。见到乡下人

便讥笑他们粗俗鄙陋,见到被雇佣的人就不可一世,这样就逐渐养成傲慢的习气了。在京师为官者的孩子

道德败坏,都是由奢、傲二字引起的。初五夜里,我接到弟弟的来信,我本来就怕弟弟焦躁。我前些年之所

以废弛,也是因为焦躁。一旦焦躁,则心绪不宁,办事就不能妥当。弟弟总之应平心静气。你和各位兄弟一

定要引以为戒。再三叮嘱!再三叮嘱!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53三、(2019河北,7—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

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

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

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

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

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

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

,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

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

枵腹

无异。汝辈于此,极

宜猛省。(选文有删节)[注]

①迥异:相差很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⑤影响:影三、(2019河北,7—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54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僻:荒谬邪

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曹:辈。

拱璧:大璧,泛指珍宝。

义蕴:内在的意义。

发越:散播。

举:举出。

去:距。

枵(xiāo)腹:腹中空虚。

极:通“亟”,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时文固不可不读固:

(2)若朝华夕落若: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尽:

(4)然后思通其义蕴通: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3分)4.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55三、1.答案(1)固然(本来)(2)像(如)(3)完全(全部)(4)通晓(懂得)(每小题1分,有错该小题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可用课内迁移法解题。“固”的本义为“坚固”,这里是引申

义“本来”,与“人固有一死”中的“固”意义相同。“若”与“门庭若市”中的“若”都是“好像”的

意思。“尽”与“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尽”意义相同。“通”为“通晓”,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的“通”意义相同。2.答案(1)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2)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省(醒悟)。(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要注意逐字翻译。(1)“安”译为“怎么”;“以”译成“用”,而不是“可以”;“益”译为“益处”,还要注意语句通顺。(2)“汝”是“你”“你们”之意;“此”译为“这件事”或“这种行为”;“宜”译为“应该”,与“牡丹三、56之爱,宜乎众矣”中的“宜”意义相同;“省”翻译时可联想“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句意要通顺。3.答案幼年读书经久不忘。(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文中找到“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

须幼年读”这句话,而这句话前有一“故”字,属于总结句,所以从该句前寻找答案。4.答案读书要注重背诵、思考和运用。(围绕“背诵”“思考”“运用”任意一点作答,言之成理,也可

给满分)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受与启示的能力。通读全文,本文主要围绕读书来写,强调读书要趁早,读书要背诵,

读书要思考,读书要运用;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作答,注意语言要简

洁流畅。参考译文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

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

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之爱,宜乎众矣”中的“宜”意义相同;“省”翻译时可联想“吾日57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

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当时流行的文体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

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凋落、浅薄低俗、荒

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

的珍宝呢!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

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意,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

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字词而不能

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

省(醒悟)。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58四、(2018安徽,15—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

中心图民[注],智虽弗及,必将至焉。”(节选自《国语》)[注]

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又何间焉间:

(2)小惠未徧徧:

四、(2018安徽,15—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59(3)必以信信:

(4)必以情断之之:

(5)智虽弗及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是则可矣。3.[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2分)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4分)(3)必以信信:

60四、1.答案(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实情(4)代指“狱”(案件)(5)到、达到解析词语的解释要准确,通假字的解释要按照“通×+词语解释”的格式来写。对于课外文言文中涉及

的词语,要学会由课内向课外延展,为解释课外文言文中的词语服务。2.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这(样)就可以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

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答案对话(或语言)衬托(或对比)解析首先要熟悉人物刻画的方法和写作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如[甲]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

语言描写,使用对比的手法,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

忱;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愚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据此作答即可。4.答案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②曹刿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于谋略。四、61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读懂两则文言文,尤其是课外文言文;其次,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分析相关内容;最

后,不要忽略题目中的相关要求,“结合选段简要分析”。作答时,可以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

点来分析。鲁庄公虽愚钝,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曹刿坚持向鲁庄公

献策,且富于谋略。这些是鲁国最终取胜的原因。参考译文[乙]长勺之战,曹刿问鲁庄公(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样)就可以了。如能内心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

将达到目的。”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读懂两则文言文,尤其是课外文言文;62五、(2018甘肃兰州A卷,13—1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8分)齐侯陈①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

德绥②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③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注]

①陈:列阵,布阵。②绥:安抚。③方城:山名。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以此众战,谁能御之?2.面对齐侯的陈师示威,以势压人,屈完是如何回应的?请简要说明。(4分)3.仿照示例,再列举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人物,概括其主要事迹。(2分)示例:屈完妙语退齐军,楚与诸侯言和结盟。五、(2018甘肃兰州A卷,13—1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3五、1.答案用这个诸侯之师(诸侯的军队)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呢?解析注意“以此”“御”等词的翻译。2.答案

①先告诉对方,若对方以德安抚诸侯,我们可以结盟;②后告知对方如果以势压人,楚国必将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