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课件_第1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课件_第2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课件_第3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课件_第4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基础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语文基础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常见虚词有哪些我们想到的问题容易犯的错误应对方略虚词的古今变化.常见虚词有哪些我们想到的问题容易犯的错误应对方略虚词的古今变2而其焉以于与之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矣、以、因、于、与、则、者、之).而其焉以于与之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然、3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可不译。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而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而作连词。可连4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小结:“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小结:“而”作连词要分清.51.用作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2、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的)”“自己(的)”。

3、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等。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1.用作代词其.6例1:“其”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妻跪问其故。(《乐羊子妻》)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其”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妻跪问7例2:“其”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上枢密韩太尉书》).例2:“其”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8例3:“其”为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例3:“其”为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那9例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小结:其字可代“我”和“他”(人称代词)远指近指“这”和“那”(指示代词)后带数词译“其中”(指示代词)表示反问译“难道”(语气副词).例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蜀之鄙有二102.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不译。

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师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表反诘(《愚公移山》)

汝其勿悲!表婉商(《与妻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传序》)

.2.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11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5.相当于“之”。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12例: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4、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例: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13一、作为动词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一、作为动词以.14二、作为介词1、表示凭借,译为“凭、靠”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以.二、作为介词以.15例1: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16例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例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愿以十17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例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1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例4:表示原因,译19三、作为连词1、表示并列、递进、承接或修饰关系,可译为“而”,但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2、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由于”以.三、作为连词以.20例1、表示并列、递进、承接或修饰关系,可译为“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例1、表示并列、递进、承接或修饰关系,可译为“而”夫夷以近,21例2: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例2: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作《师说》以贻之。(《22例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例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不赂者23四、通假,通“已”,已经。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四、通假,通“已”,已经。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24五、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五、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25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于.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26例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得复见将军于此。在(《鸿门宴》)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公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出师表》)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赤壁之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劝学》)燕王欲结于君。跟、同(《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师说》).例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得复见将军于此27例2:表示比较,相当于“比”,有时可译为“胜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例2:表示比较,相当于“比”,有时可译为“胜过”生亦我所欲,28例3: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小结: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例3: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29可作动词,译为“给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赞许”等“与”作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1.介词,可译为“和”“跟”“同”“给”“替”“和……比较”

2.连词,相当于“和”、“跟”、“同”3.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可译为“吗”“啊”与.可作动词,译为“给予”、“结交”、“亲附”、“对付”、“参30例1:作动词,译为“给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赞许”等则与一生彘肩。给予

(《鸿门宴》)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结交(《过秦论》)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对付

(《史记·淮阴侯列传》)骞叔之子与师。参加(《骞叔哭师》)

吾与点也。赞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例1:作动词,译为“给予”、“结交”、“亲附”、“对付”、31例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和(《鸿门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替(《陈涉世家》)吾孰与徐公美?和……相比(《邹忌讽齐王纳谏》)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和(《勾践灭吴》)然则废衅钟与?吗(《齐桓晋文之事》)无乃尔是过与!啊(《季氏将伐颛臾》).例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和(《鸿门宴》).32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样的”,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之.1.用作代词:之.33例1: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答案:代人,作宾语。2、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答案:代第一人称,作宾语。

3、輮使之然也。(《劝学》)答案:代物,作兼语。4、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答案:代事理,作宾语。.例1: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34例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例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352.之: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也可省去。(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2.之: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36例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例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7例2:宋何罪之有?(《公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例2:宋何罪之有?(《公输》).38例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例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39例4: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例4: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40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小结:之字可代人、事、物

用作助词:定名之间可译“的”;主谓间、提宾标志、调节音节译时应省去

用作动词“去、往、到”.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41虚词的古今变化1、用法消失。2、沿用至今。3、用法变化。4、另词替代。.虚词的古今变化1、用法消失。.42例1:用法消失。夫战,勇气也。作发语词,现在已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例1:用法消失。.43例2:沿用至今。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例2:沿用至今。.44例3:用法变化。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例3:用法变化。.45例4:另词替代。甚矣,汝之不惠!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例4:另词替代。.46容易犯的错误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容易犯的错误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47应对方略1.理解并牢记基本用法和意义2.分清各自特点和细微区别,注意综合归纳以掌握规律3.把握古今虚词的联系和差异,不以古律今4.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比较分析,不主观臆断5.根据位置推断词性、根据词性推断意义,不割断联系.应对方略1.理解并牢记基本用法和意义.48下课啦!.下课啦!.49语文基础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语文基础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50常见虚词有哪些我们想到的问题容易犯的错误应对方略虚词的古今变化.常见虚词有哪些我们想到的问题容易犯的错误应对方略虚词的古今变51而其焉以于与之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矣、以、因、于、与、则、者、之).而其焉以于与之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然、52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可不译。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而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而作连词。可连53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小结:“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小结:“而”作连词要分清.541.用作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2、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的)”“自己(的)”。

3、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等。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1.用作代词其.55例1:“其”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妻跪问其故。(《乐羊子妻》)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其”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妻跪问56例2:“其”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上枢密韩太尉书》).例2:“其”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57例3:“其”为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例3:“其”为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那58例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小结:其字可代“我”和“他”(人称代词)远指近指“这”和“那”(指示代词)后带数词译“其中”(指示代词)表示反问译“难道”(语气副词).例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蜀之鄙有二592.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不译。

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师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表反诘(《愚公移山》)

汝其勿悲!表婉商(《与妻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传序》)

.2.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60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5.相当于“之”。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61例: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4、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例: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62一、作为动词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一、作为动词以.63二、作为介词1、表示凭借,译为“凭、靠”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以.二、作为介词以.64例1: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65例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例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愿以十6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例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67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例4:表示原因,译68三、作为连词1、表示并列、递进、承接或修饰关系,可译为“而”,但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2、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由于”以.三、作为连词以.69例1、表示并列、递进、承接或修饰关系,可译为“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例1、表示并列、递进、承接或修饰关系,可译为“而”夫夷以近,70例2: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例2: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作《师说》以贻之。(《71例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例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不赂者72四、通假,通“已”,已经。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四、通假,通“已”,已经。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73五、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五、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74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于.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75例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得复见将军于此。在(《鸿门宴》)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公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出师表》)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赤壁之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劝学》)燕王欲结于君。跟、同(《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师说》).例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得复见将军于此76例2:表示比较,相当于“比”,有时可译为“胜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例2:表示比较,相当于“比”,有时可译为“胜过”生亦我所欲,77例3: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小结: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例3: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78可作动词,译为“给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赞许”等“与”作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1.介词,可译为“和”“跟”“同”“给”“替”“和……比较”

2.连词,相当于“和”、“跟”、“同”3.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可译为“吗”“啊”与.可作动词,译为“给予”、“结交”、“亲附”、“对付”、“参79例1:作动词,译为“给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赞许”等则与一生彘肩。给予

(《鸿门宴》)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结交(《过秦论》)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对付

(《史记·淮阴侯列传》)骞叔之子与师。参加(《骞叔哭师》)

吾与点也。赞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例1:作动词,译为“给予”、“结交”、“亲附”、“对付”、80例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和(《鸿门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替(《陈涉世家》)吾孰与徐公美?和……相比(《邹忌讽齐王纳谏》)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和(《勾践灭吴》)然则废衅钟与?吗(《齐桓晋文之事》)无乃尔是过与!啊(《季氏将伐颛臾》).例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和(《鸿门宴》).81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样的”,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之.1.用作代词:之.82例1: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答案:代人,作宾语。2、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答案:代第一人称,作宾语。

3、輮使之然也。(《劝学》)答案:代物,作兼语。4、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答案:代事理,作宾语。.例1: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83例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例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842.之: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也可省去。(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