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一、农耕方式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一一水稻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相等 (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 (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不啬)。 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 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 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 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⑤ 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水力)。 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4.自耕农经济特点 ①拥有一定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精耕细作。(分散性) ②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稳定性)③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④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脆弱性)⑤很少与市场发生联系。(封闭性)⑥自耕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5.影响①积极:明中期以前,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明中期以后,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6.变化与结束①变化: 明朝中后期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②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即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属性不断降低,商品经济属性不断上升)。③结束: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小农经济转经济变为集体经济。三、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1.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历程:开始实行(商);盛行成熟(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内容:①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②井田之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③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生产方式:简单协作的集体耕作。 (4)瓦解原因: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②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5)废除:战国时秦商鞅变法:a."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为田开阡陌封疆”(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b.实行“以军功行田宅”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2.土地私有制(1)历程:①春秋: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实际承认了土地私有;②战国:一些诸侯国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如商鞅变法。③秦朝:统一全国后,以法律形式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④ 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废除了土地私有制。(2)形式: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3)土地兼并:①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出现。②影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历朝对待土地兼并的政策: a.限制一一政府实施“均田”、“限田”政策。b.不限制一一北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3.均田制(1)发展历程:北魏创立隋朝唐初沿用武则天时期破坏 唐玄宗时期瓦解。(2)实施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实施条件: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前提);社会上有大量流民;政府掌握了大量无主的可耕荒地。 (4)土地利用方式:官府募民耕作。(5)生产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 (6)土地构成分类:永业田(初称桑田,政府授予均田农户的私有土地, 多余部分可出售);露田(政府出租给均田农户的土地,农户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7)瓦解:唐玄宗时期;原因是土地兼并盛行,导致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 (8)对应的赋役、兵役制度: 租庸调制(北魏建立,称作租调制。租就是均田农户给国家缴纳的地租; 调就是均田农户给国家承担的户税; 隋唐时期,均田农户不服徭役的话,要向国家缴纳布、帛、绢等以代之,由国家募人替之,是为庸。纳绢代役有助于保证农时和农业生产。租调制始称租庸调制。唐中期,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府兵制(西魏创立,唐玄宗时期被废除。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均田农户成年男子农忙干活,农闲练兵,遇有战事,自备武器干粮等集中,被征调去打仗,仗打完后返回)。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产经济。(主要)(2)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2.经过(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4)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标志是“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出现。【真题例举】1.(2019年新课标卷出•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演变的历史。(1)题干材料讲的是清朝时期江南地主,基本居住在自家所有土地以外的地方,尤其是居住在城里,为什么会这样?结合基础知识合理推知: 明清时期,江南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市镇的繁华吸引了许多有钱有势的人纷纷移居城市。 所以,出现了题干材料所述现象。(2)以往地主家的土地的生产经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部分土地出租给佃农,佃农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属于个体农耕生产。二是将部分肥沃的土地留下来, 雇佣长工进行小规模的集体生产。(3)题干材料说地主都移居到城里了,那地主家的土地的生产经营方式,就不可能出现雇佣长工进行集体生产的情况, 只能是出租给佃农组织生产;而佃农的生产经营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故题干所述现象,反映的是地主移居到城里,其家所属土地上的生产经营采用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符合题意只有 C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呈现“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的信息,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呈现“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的信息;不符合史实和常识,在农业社会,最主要的财富就是土地,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最大愿望就是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 能养家糊口的土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没有破土而出、 茁壮成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商业者 “以末致富,以本固之”,引种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当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力宣扬“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就极具吸引力。这些都说明了,土地很重要,土地上的产出更重要。错误。 D项,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指的是土地上种植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这样的信息,不符合题意,错误。 2.(2019年新课标卷II?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全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本题考查了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史实。本题从三个方面解答:一,运用我讲的解答选择题六大原则之主体一致原则可秒杀,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全国”,秦国在全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 肯定是举全国之力才能完成。二,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守李冰组织当地民众完成得,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施“疲秦之计”,就是让秦国举关中之民力修建郑国渠,从而达到让韩国苟延残喘之目的,以上两则史实都可以说明, 秦国能在全国范围修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D项为正确答案。三,判定选项。 A项:一方面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度逐渐瓦解,公田制度随之瓦解,并非“逐渐完善”。另一方面,公田制度,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知识,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可直接Pass,公田是井田制中贵族占有的一块最肥沃得土地, 公田以外的土地为庶民的份田。故A项错误。B项:铁制生产工具普及是在西汉时期,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C项:一是交通运输网络畅通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没有必然联系; 二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在秦统一全国后, 修驰道之后出现的。故错误。3.(2018年新课标卷H・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本题的情境为西汉文景时期的农、商矛盾,考查的是主干知识“重农抑商”的相关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受阻,所以正确答案选 B。当时虽然有土地兼并等现象的发生,但是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国家还是实行重束抑商政策的, 故A选项错误。粮价低一定程度上确实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但这只是题干中的部分信息,并非本题的主旨,不能将题的多数信息接弃不用,对农、商矛盾视而不见,故 C项亦不选。税收是国家行为,商人是无法操纵的,故 D选项也错误。4.(2017年新课标卷出•26)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士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本题通过给定唐代某一地区的土地规模占有比例表,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并进行完整、正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从该表的内容来看,户均占有土地 20〜130亩的比例达到了74.1%,这说明此一时期该地的土地占有状况较为均匀, 未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联系教材所讲内容,唐代实行均田制后,有效地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基于上述分析, A项正确地反映了题干内容,故正确。 曰C两项与历史现状,亦与题干内容相违背,故错误。题干内容仅提到土地的占有情况,未提及生产力、生产效率的问题,故D项表述与题干内容不符。5.(2016年新课标卷I•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与综合判断的能力。汉代个体农户“五口之家”包括男女老少,男耕女织,显然与画面所显示的情形不合,故可排除 A;精耕细作在汉代以牛耕、 铁制农具为主要特征, 画面显然也不能反映, 故可排除 B;土地公有制在汉代早已不存在,故可排除 Co符合题意的答案只能是 d本题是近年来争议比较大的试题之一, 网上的解析不下三四十种, 令人信服的基本没有, 结合多年的高考研究,我对此做出了符合逻辑推理和学生认知水平的的解读,详见公众号“历史试题研究史老师”2019年1月11日推出的“深度解析高考试题系列( 1)”。6.(2016年新课标卷H・26)宋代,有 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田制不立”,在土地政策上“不抑兼并”,这一政策导致的后果是土地交易频繁,土地越来越集中,大量民户失去土地而成为租种土地的“客户”,因此B项符合题意。北宋商品经济繁荣,A项不符合史实。唐末以来,坊市制度崩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繁荣,而不是民户失去土地,故C项错误。田赋一直是北宋赋税的重要来源, 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7.(2016年新课标卷出•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从明代中后期雇工劳作、 生活变化这样一则较为生活化的材料入手, 考查学生对明末江南经济、 社会发展的理解。 明中后期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特别是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在生产领域出现了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 故A项正确。政府推行重农政策并不体现在雇工生活的变化上,故 B项错误。 C、D两项不符合题干所表达的含义。8.(2015年新课标卷I・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 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正确理解所学知识, 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核心内容是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涉及中学教材中的主干知识,需要考生对“小农经济”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题干的设计上以《吕氏春秋》材料的解释,设置新情境,脱离了学生所熟悉的考查小农经济形成条件的一般思路,考查农业收益的增加与小农经济的关系。在选项的设计上涉及先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古代土地所有制等与小农经济相关的问题。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其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确立有关,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必然会促进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而农产品的增加又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故 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土地兼并现象, 故D项错误。9.(2013年新课标卷H・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教材必修二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主干知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井农民的土地。联系汉唐时期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 人口的矛盾, 国家对其采取打击政策。 宋代是中央集权强化的时期,“不抑兼并”,只能导致土地兼并加剧,致使大量的自耕农成为佃衣。因此 A项、B项和C项,在宋代均不存在,正确选项只能是Do10.(2012年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300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300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提取材料信息,调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 史问题的能力。所谓豪强地主是指在政治上有特殊地位的大地主。“田宅逾制“,是指其拥有超过政府规定的住宅和大量土地。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教材的主干知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 地主经常依靠政治经济特权, 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联系到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 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等内容, 可知正确选项为C。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人口的矛盾,使得国家往往对其采取打击的政策,监察、迁徙豪强地主意在管控、抑制,故 A项与题干表述不符。新的经济力量虽然不断壮大但同时在政治上尚未获得认可, 并不能说明西汉政权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且从学理上说,到汉武帝时,政治势力的主体是军功贵族,故 B项错误。经济手段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手段, 加强专制的主要方式是制度设置, 而且设置刺史监察、 强行迁徙均不是经济手段,故 D项也不正确。11.(2018年海南卷・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试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为考点, 通过设置唐宋时期, 南方地区梯田的形成这一情境, 具体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的认识。唐宋时期,伴随着大量中原人口移居南方, 带动了南方地区的农业开发, 甚至形成了梯田这一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田地形式。 梯田是中原农民在南方山地进行农业耕种的形式, 可以说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的需要, 故C项正确。 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发生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土地的兼并与商业的发展、政府的土地政策有密切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与土地开发没有直接关系,故 B项错误。 D项与题干内容在逻辑关系上刚好颠倒, 人口南迁推动了梯田的形成, 而不是梯田的形成刺激了人口南迁,故D项错误。12.(2016年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II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材料, 在新的历史情境下, 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需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本质。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齐民要术》是公元 6世纪黄河流域生产经验的总结,题干中所说的“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强调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 在单位面积上精耕细作, 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正符合精耕细作的内涵,故 A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是正确选项。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不能遏止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排除 B项。精耕细作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产生的,其特点就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故 C项排除。从题干与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模式并未改变,故D项排除。13.(2015年海南卷・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彳#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解析】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判断、比较的方法探讨问题的能力。 题目以西汉马匹数量的变化为切人点, 探讨西汉前期马匹大量增加的原因,旨在考查考生对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 C项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与西汉前期的历史实际不符,所以是错误项; B项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可以改进马的质量,但不能大量增加马匹的数量,所以不是正确项; D项战马消耗减少,不是马匹数量增加的直接原因,也不是正确选项。 A项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是当时马匹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正确答案。 14.(2014年海南卷-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 15岁、女子达到 13岁,必须嫁娶, 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C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立意是通过均田制的主要内容, 揭示政府增加财税收人的目的。抑制土地兼并只是均田制的目的之一, A选项抑制土地兼并有以偏概全之嫌, 故可排除;降低婚龄当然可以促进人口增长, 但只是均田制的目的之一, 故B选项以偏概全也不符合题意,故可排除 ;依照均田制小农可占有一定耕地,有稳定个体小农的作用,但也只是均田制的作用之一, D选项也以偏概全,故可排除选项 D;题干中的 按户缴纳赋税符合增加财税收入,降低婚龄促进人口增长也可增加财政收人, 所以,增加财税收入能全面反应均田制的目的,故C项为正确项。15.(2013年海南卷・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解析】A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 A。16.(2012年海南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彳t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解析】 D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 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 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 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 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17.(2017年新课标卷H・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析】 C本题以南北朝到唐中期北方民众喝茶习俗的变化为切入点, 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 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茶叶产自南方, 对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来说,本不习惯于饮茶。从题干所给的材料来看,唐中期,在北方的城市中出现了大量来自江、淮地区的茶叶。这一现象反映的历史背景是,随着国家的统一,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正确答案为C项。南茶北运的动力主要是北方有消费茶叶的需求,而国家的统一仅提供了外在的条件, A项错误。 B项在事实和情理上是错误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在今天,南北方的饮食习惯还是有较大的不同。D项不符合唐中期的历史情况,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宋代, 而不是唐代。18.(2015年新课标卷I・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 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 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 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C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现象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江南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是教材中重要 的知识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是必然之势, 本题选项即据此设项。一方面,区域性的信仰被朝廷认可, 表明该区域社会影响力的上升; 另一方面, 东南沿海并非政治中心区,这里的一些信仰对后世的影响不断扩大,表明其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因此 C项是正确的。 鼓励海洋开发, 并不一定意味着朝廷就需要承认本地的一些信仰; 受尊崇的女神古已有之,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得到提高, 而且宋代女性地位也没有逐渐得到提高;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题干中指出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 举出两个女神,但是之后有“等”字,也就是说被朝廷承认的不止是这两个女神, A、B项只关注“海洋”和“女性”,仅就部分内容立论,所以AB项不正确。在古代中国,统治思想是指统治者用以统治民众的指导思想,与民众观念本不相同,而且朝廷承认地域信仰的合法性, 并不意味着朝廷有这种信仰,也就谈不上趋向一致,故而D项错误。19.(2015年新课标卷I•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以唐、宋、明、清四代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变化的比较, 说明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关系。B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是正确答案。 A项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非影响各地区文化发展差异的基本原因,所以不是正确项; C项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和D项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不符合唐、宋、明、清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都是错误项。 20.(2015年新课标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C本题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以及运用比较、判断的方法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江南的开发与经济迅猛发展,促成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坊市制度的瓦解不独在南方, 因此不是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之一,所以A项不正确。土地集中加剧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 故而B项错误。海外贸易的拓展能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唐 宋时期,海外贸易在全国或江南经济总量中不占主要份额,因此也不是促成全国经济格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 因此D项不正确。唐宋江南经济的发展并超过北方,原因复杂,但最终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土地的开发与耕作、亩产量的提高均与农业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 因此正确项为C项。21.(2016年海南卷•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解析】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以东晋至南宋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为题,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其发展的动力。铁质农具的推广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A项与事实不符;在魏晋时期, 官方曾在北方部分地区推行屯田制,但这一制度在此后并没有延续,故B项错误。唐后期,政府曾推行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东晋南朝和南宋时期,政府的税制并没有变动,故C项错误。魏晋以降,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中原民众大量南迁,这些拥有先进农耕技术的移民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当然也促进了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 故D项为正确答案。22.(2015年海南卷・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 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II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判断、比较的方法探讨问题的能力。题目以西汉马匹数量的变化为切人点, 探讨西汉前期马匹大量增加的原因, 旨在考查考生对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C项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与西汉前期的历史实际不符,所以是错误项;B项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可以改进马的质量,但不能大量增加马匹的数量,所以不是正确项;D项战马消耗减少,不是马匹数量增加的直接原因,也不是正确选项。 A项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是当时马匹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是正确答案。23.(2014年海南卷・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 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C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立意是通过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揭示政府增加财税收人的目的。抑制土地兼并只是均田制的目的之一,A选项抑制土地兼并有以偏概全之嫌,故可排除;降低婚龄当然可以促进人口增长,但只是均田制的目的之一,故B选项以偏概全也不符合题意,故可排除 ;依照均田制小农可占有一定耕地,有稳定个体小农的作用,但也只是均田制的作用之一, D选项也以偏概全,故可排除选项D;题干中的按户缴纳赋税符合增加财税收入, 降低婚龄促进人口增长也可增加财政收人,所以,增加财税收入能全面反应均田制的目的,故 C项为正确项。24.(2018年天津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 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非洲概述课件教学课件
-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创意妆课件教学课件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及答案
- 考编面试协议书(2篇)
- 《数学物理方法》第7章测试题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弹性力学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现代企业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设计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交通配套设施(标线、标志、交通信号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2024年国际贸易佣金居间服务协议
- 2024年医院食堂承包合同参考模板(五篇)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考试 数学 含答案
- 老师实习报告(6篇)
- 电器集团外协、外购件检验作业指导书
- 国开学习网《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期末大作业答案(第7套)
- 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 美容院翻新合同协议书
- 嵌入式课程设计实训
-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九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1月份)
- 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