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环保行业2022年春季投资策略_第1页
电力环保行业2022年春季投资策略_第2页
电力环保行业2022年春季投资策略_第3页
电力环保行业2022年春季投资策略_第4页
电力环保行业2022年春季投资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环保行业2022年春季投资策略一、聚焦“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双碳”政策延续。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

规划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转变。整体上来看,这样的表述和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基本一致,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对于“双碳”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借助市场力量,推动“双碳”转型。近年来,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一直得到政府政策和补贴的大力支持,而建立一个高质量高度完善的市场化机制则是中国现阶段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前置条件。一方面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协同,可以引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碳排放问题,可以让企业选择更灵活、成本更低的减排路径,保障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有序,价格发现功能逐步显现。2021年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截至2022年3月11日,全国市场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达到了1.88亿吨,其中挂牌协议成交量3196.10万吨,大宗协议成交量15656.36万吨;累计成交额81.80亿元,成交均价43.51元/吨,其中挂牌协议成交额15.20亿元,成交均价47.56元/吨,大宗协议成交额66.60亿元,成交均价42.54元/吨。3月1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收盘价为57.60元/吨,较开市时上涨12.43%。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后,CEA价格稳定在55元/吨以上。二、电力: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一)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煤电电力消费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水平。根据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为8.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用电量快速增长主要受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上年同期低基数、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等因素拉动。分产业来看,2021年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4%,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1%,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7.8%,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增长7.3%,电力消费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水平。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提升明显。2021年,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817小时,同比提高60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利用小时3622小时,同比降低203小时。核电7802小时,同比提高352小时。并网风电2232小时,同比提高154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1281小时,与上年总体持平。火电4448小时,同比提高237小时;其中,煤电4586小时,同比提高263小时;

气电2814小时,同比提高204小时。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煤电。截至2021年底,全国全口径火电装机容量13.0亿千瓦,同比增长4.1%;其中,煤电11.1亿千瓦,同比增长2.8%,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6.7%,同比降低2.3个百分点。水电装机容量3.9亿千瓦,同比增长5.6%;核电5326万千瓦,同比增长6.8%。风电3.3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其中,陆上风电3.0亿千瓦,海上风电2639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3.1亿千瓦,同比增长20.9%;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2.0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1.1亿千瓦,光热发电57万千瓦。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2亿千瓦,同比增长13.4%,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47.0%,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历史上你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比重。(二)新能源发电迎来发展良机非水可再生能源增长空间有限。中国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是6.8亿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量约5.7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约4亿千瓦,截至2021年底,6000千瓦以上的常规水电装机规模已达到3.5亿千瓦,水电发展存在理论上限。而核电由于建设周期长,通常建设周期至少五年,“十四五”期间预计将新增15台核电机组,对应1610万千瓦装机规模。由于非化石能源中水电及核电增量有限,为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发电将迎来确定性快速增长。政策推动下,绿电产业迎来发展良机。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从系统建设、项目开放、现货交易、上网电价、分时机制、绿电交易等多方面发布政策文件,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保障中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这些政策的落地,不仅促进了中国新能源和电网系统的健康发展,也为绿电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积极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建设和消纳。发改委发布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中明确,对于达到该地区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最低线以上的消纳量即不计入该地区年度与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于地方政府和工业企业而言,新建可再生能源项目、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都不会占用区域的能耗指标,对新能源的接受程度也会大大提高。政策保障下,新能源利用效率维持高位。近年来,中国出台多项政策保障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建立保障性并网、市场化并网等并网多元保障机制,各省(区、市)完成年度非水电最低消纳责任权重所必需的新增并网项目,由电网企业实行保障性并网。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风电利用小时数为1827小时,弃风率3.1%;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数为1097小时,弃光率为1.8%。在政策保障下,中国新能源发电利用效率维持高位。近十年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LCOE持续下降,新能源发电经济性显著提升。根据IRENA披露,2020年全球光伏发电LCOE为0.057美元/千瓦时,相较于2010年的0.381美元/千瓦时,降幅超过85.0%;2020年全球陆上风电LCOE为0.039美元/千瓦时,相较于2010年的0.089美元/千瓦时,降幅约56.2%。近十年来随着技术进步、规模增加,新能源发电的LCOE大幅下降,其经济性提升显著。相较全球,中国新能源发电的度电成本较低。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LCOE为0.044美元/千瓦时,比全球光伏发电LOCE低0.013美元/千瓦时,较2010年的0.305美元/kWh下降85.6%;

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LCOE为0.033美元/千瓦时,比全球陆上风电LOCE低0.006美元/千瓦时,较2010年的0.073美元/千瓦时下降54.8%。随着未来风电规模的增加,技术的更新迭代,中国新能源发电LCOE成本将更具优势,逐渐成为电力供应的主力。随着成本下降,新能源发电逐步实现平价上网。202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自2021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以下简称“新建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这也意味着大部分新能源项目将完全退出补贴,实行平价上网。碳排放管控支撑绿电溢价。2021年欧洲议会通过了碳边境调剂机制(CBAM)的决议,正式启动立法进程。2023年至2025年为过渡期,CBAM将配合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政策于2026年起生效,覆盖行业为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等。CBAM的实施方式为欧盟各成员国主管部门向各国高排放商品的进口商按需出售CBAM凭证,这将会增加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削弱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国内的出口企业更有意愿使用绿电去节约碳边境税带来的成本增长,绿电溢价将得到支撑。根据一般经验,如果采用绿电代替煤电,度电减排700-800g二氧化碳,我们测算,当碳价在50元/吨的时候,企业能够接受的绿电溢价大概在0.035-0.04元/度之间,随着未来碳价的进一步升高,不使用绿电的消费者承担的碳成本比例就越高,对绿电的需求和溢价的接受度也就越高。新能源运营商未来的成长具有确定性。综合来看影响新能源运营商的几个因素,在这样的双碳进程下,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增长完全是一个确定性的事件,而随着装机规模的增加、产品国产替代、技术更迭等因素,中国新能源发电成本也是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电价来看,未来对于绿电的需求十分旺盛,用电企业也会因为各种限制接受绿电的溢价,电价也有长期的支撑。因此新能源运营商未来的成长具有确定性。(三)煤价压缩火电盈利空间,新能源维持高景气煤价压缩火电盈利空间,新能源发电维持高景气。自去年二季度开始,动力煤价格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火力发电燃料成本大幅抬升,净利润下滑明显。已发布业绩预告的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二出现亏损,这其中又有超过半数的是火力发电企业。而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则有50%企业预告的净利润增速为正,18%的企业预告净利润为负。在政策推动下,新能源发电维持高景气度。三、环保:再生资源将成环保行业的“新主线”(一)循环经济推动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再生资源领域带来发展良机。国家发改委于2021年7月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纸、废钢利用量分别达到6000万吨和3.2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在建设循环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再生资源领域迎来发展良机。循环经济体系可一定程度上保障中国资源安全。从“双循环”视角来看,循环经济有助于提升内循环效率,同时提升外循环中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地位,减少稀缺原材料的对外依赖。“十三五”时期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9年底,包含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在内的十大废弃物品种的回收总量约3.54亿吨,同比增长10.2%;回收总额约9003.8亿元,同比增长3.7%。资源循环利用已经成为保障中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体系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从“双碳”视角来看,大力推广循环经济,通过减少高能耗的原料加工环节,最终来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循环经济体系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数据显示,以废钢为原料相比以铁矿石为原料炼钢,生产1吨钢可以减少约1.6吨二氧化碳排放,中国2020年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仅此一项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16亿吨。再生资源领域将成为环保行业的“新主线”。再生资源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废弃的有色金属、钢铁、塑料等资源通过一系列过程进行回收再生,既可以处置废弃物又可深度资源化提炼,具有资源循环+节能环保双重属性。因此,再生资源领域将成为碳中和背景下环保行业的“新主线”。(二)资源化将成为危废处置的主流中国危废产生量快速增长,行业空间广阔。中国工业门类全,产废行业多,包含半导体制造、装备制造、化工、制药、采矿等新兴和传统制造业。相比一般固废和水废,危险废物具有种类多,处理技术难度高的特点。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版),危险废物总计46大类467种。2017-2019年,全国工业危废产生量分别为6581、7370、812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6.1%、13.5%、8.8%,近三年增幅有所放缓。随着国家监管政策日渐趋严,中国对危废的认证、统计也将进一步细化,未来被纳入危废进行管控的废弃物可能更多。危废处置量快速攀升,但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2019年,中国危废持证单位核准能力是12896万吨/年,实际收集、利用处置量为3558万吨,实际利用率为仅为28%,表明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与需求不匹配,不同危险废物种类利用处置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化将成为未来工业危废的主要处置方向。中国危废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监管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危废产生企业和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企业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测算出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进而规划好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量,同时规划出不同行业、地区的投入产出。行业特性决定企业经营稳定性有保障。近年来,危废行业受人追捧,许多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凭借资本和技术力量纷纷进入,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龙头企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危废资源化利用与处置企业逐渐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借助盈利带来的竞争优势以及自身融资优势将进行多地域布局,形成规模效应。从危废资源化的企业来看,其上游是产废企业,下游的大宗商品产物也进入市场自由流通,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不会受传统环保行业那样有政府关系和应收账款等问题的困扰,企业经营稳定性有保障。资源化将逐渐成为主流。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为基准,测算“十四五”期间的危废行业的市场空间,假设到2025年中国有60%的危废(包括新增和存量)进行了综合利用即资源化处理,36%的危废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两种处理方式的处理单价参考上市公司部分项目,预计到2025年中国大、中城市危废综合利用(即资源化)有1400亿元市场空间,无害化有1000亿元的市场空间。(三)再生塑料应用前景广阔塑料应用广泛,亚洲塑料树脂产量占全球过半。塑料以重量轻、可塑性强、制造成本低、功能广泛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全球塑料产量稳步增长,2019年全球塑料树脂产量达到了36,800万吨,同比增长2.5%。亚洲是全球最大的塑料树脂生产地,占全球总产量超过50%。“禁废令”改变了全球可再生塑料综合利用业的产业格局。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从全球回收塑料并逐步成为重要的塑料回收国,对全球废塑料的处理、加工做出巨大贡献。2017年7月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后,中国禁止从海外进口废塑料,中国废塑料进口量断崖式下降。对中国市场而言,改变了鱼龙混杂的进口供应链体系。对全球市场而言,欧美等主要废塑料出口国失去了全球最大的废料处理市场,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为固废寻找新的处理市场。中国废塑料回收率仍有提升空间。中国塑料工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产销量都位居全球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约20%,2020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为7603万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塑料废弃物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塑料制品回收率不高,2019年仅为23%,这与中国塑料制品回收体系的不健全有关。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废塑料回收模式较为传统、低效,回收过多依赖人力、回收分拣粗放,回收材料品质和数量都难以保证。两网融合促进可再生塑料回收体系建立。目前国内的塑料循环利用行业长期存在可再生塑料资源分散化和循环再生产业规模化之间的矛盾,各地政府积极布局两网融合,协调政府主导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市场自发形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实现生活源再生资源与其他类别生活垃圾的统一分类交投、分类收运和资源循环利用。在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可再生塑料回收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有助于中国可再生塑料综合利用业的发展。(四)环保进入运营红利期环保进入运营红利期。整体来看,环保企业业绩表现较突出,部分环保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环保板块上市公司和行业竞争加剧等方面。分板块来看,固废板块增速较快,水务板块稳健增长。环保行业发展模式正由快速扩张的工程模式逐步向稳定经营的运营模式转变,整体运营类业务占比逐步提升,进入运营红利期。四、投资分析(一)行业表现与估值2022年初至3月11日,SW公用事业下跌8.96%,SW环保下跌8.19%,同期沪深300下跌12.83%,公用事业指数跑赢沪深300指数3.87pct,环保指数跑赢沪深300指数4.64pct。在28个子行业中,公用事业行业的涨跌幅排名为第15名,环保行业涨跌幅排名为第13名。分子行业来看,年初至今电力/燃气/环境治理/环保设备分别变动-8.92%/-9.32%/-6.45%/-17.76%。年初至今市场波动较大。2022年以来公用事业板块走势较弱,1月火电企业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去年四季度受煤价影响的亏损超出市场预期。2月末的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油价和煤价连续大幅上涨,在当前煤炭现货价格下,火电公司盈利承压加重。新能源发电则受益于“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继续维持高景气度。今年环保指数表现优于沪深300,两会前后,碳中和概念发酵,环保行业中的资源化、土壤修复等板块获得较高关注度,前期调整较多的行业龙头在年报业绩预告符合市场预期后,逐渐迎来价值修复过程。3月由于市场波动,行业也随之迎来大幅调整。2021年6月以来,由于煤价大幅上涨,火电企业巨额亏损,同时“双碳”目标下,市场认为火电将被淘汰,给予煤电资产价值大幅打折,但随着煤价逐步回落,新能源发电持续高景气等因素的影响,电力行业目前整体PB来到了1.8x。2016年以来,环保行业的估值水平处于下跌态势,截至2022年3月11日,SW环保板块估值PE(TTM)为18.61x,处于2014年以来的7.3%分位数,板块低估值明显,配置价值凸显。年初至今公用事业行业涨幅排名前十的个股全部为电力板块企业,其中火力发电3只,热力服务3只,电能综合服务2只,风力发电1只,光伏发电1只。环保行业涨幅排名前十的个股全部为环境治理板块企业,其中水务及水治理4只,固废治理3只,综合环境治理2只,大气治理1只。(二)投资策略建设绿色电力体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命脉是能源,能源的核心是电力,电力的清洁与否最终将关系到中国“双碳”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绿色电力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增长具有确定性。成本来看,随着规模的增加,技术的更新迭代,中国新能源发电成本仍处在下降通道,也会进一步保障新增项目的盈利能力;电量来看,未来新增电量将以绿电为主,需求十分旺盛;电价来看,用电企业会因为各种限制接受绿电的溢价,电价也有长期的支撑。再生资源将成环保行业的“新主线”。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再生资源利用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及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与促进作用。根据“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国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行业加速发展,市场空间快速打开,相关企业也将迎来高速增长期。危废资源化、稀土回收再生、再生塑料等领域值得关注。五、重点企业分析(一)三峡能源:业绩快速增长,海风优势明显1.行业情况2021年12月末,发布了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研究,其中预测2025年、2030年、2035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9.5万亿、11.3万亿、12.6万亿千瓦时;“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间,电源年度投资分别为6340亿、7360亿、8300亿元等。中国电力需求还处在较长时间的增长期,双循环发展格局将带动用电持续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推动电力需求刚性增长。能源转型发展呈现明显的电气化趋势,新能源发电成为未来的主流。2.公司情况三峡能源是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战略实施主体,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全国30余个省区,装机规模和盈利能力等均位于国内新能源企业第一梯队,具有完备的发电、运营等能力。2021年末公司新能源投产装机容量合计22.7GW,其中风电投产装机容量14.3GW,同比增长61%,光伏投产装机容量8.4GW,同比增长29%。新能源发电运营行业龙头地位稳固。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海上风电的企业之一,以“海上风电引领者”为战略目标,先发优势明显,海上风电资源储备居国内前列,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格局成型。公司2021年上半年海风投产装机容量1.94GW,市场份额13%,预计2021全年最高实现新投产2.94GW海风项目,市场份额增至17%,公司依然保持领先优势。受益于运营能力增强及海风项目投产,2021Q3公司毛利率提升至59.8%,净利率也始终保持在30%以上,盈利能力持续增强。3.驱动因素“十四五”电力行业发展规划发布;存量补贴发放提速;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速。(二)高能环境:产能持续扩大,布局深度资源化领域1.行业情况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生资源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废弃的有色金属、钢铁、塑料等资源通过一系列过程进行回收再生,既可以处置废弃物又可深度资源化提炼,具有资源循环+节能环保双重属性。2.公司情况公司业务领域涵盖环境修复、城市环境和工业环境三大板块。根据公司公告,预计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7.20-8.00亿元,同比增长30.89%-45.44%;扣非归母净利润6.86-7.66亿元,同比增长26.42%-41.16%。2021年公司固废危废资源化业务开展顺利,收入和利润同比均有较大增长。另外报告期投产生活垃圾焚烧电厂数量较上年增加,总体确认收入及实现利润均增长。截至2021年末,公司在手危废核准规模53.599万吨/年,在建项目合计93万吨/年。此外,公司布局深度资源化,江西鑫科新建10万吨电解铜及其他多金属深加工生产线;收购鑫盛源与正弦波,布局镍的深度资源化,切入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随着产能逐步释放,成长持续性可期。截至2021年末,公司垃圾焚烧在运营项目共计12个,在建项目2个。在运总产能达9500吨/日、在建产能为1600吨/日,稳定的运营为公司业务扩张提供充沛现金流。(三)英科再生:产能释放+降本增效,盈利能力大幅提升1.行业情况近年来,基于社会责任和环保理念的增强,国内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国外出台相关法令强制提高再生料的使用比例,中国再生塑料领域迎来发展机遇。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广可降解塑料,健全标准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规范应用和处置,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2.公司情况英科再生从全球50个国家、累计超过400家可再生塑料回收企业回收采购可再生PS塑料原料,主要采购地区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欧洲,产品外销毛利率高出内销15pct,渠道优势明显。公司从国外采购的可再生塑料成本较低,以2012-2018年期间为例,国内外采购均价的均差在100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