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赵集中学2023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信阳市赵集中学2023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信阳市赵集中学2023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信阳市赵集中学2023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信阳市赵集中学2023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赵集中学2023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哪个材料不是对古时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描述(

A.张籍《采樵吟》:“上山采樵选枯树,深处樵多出辛苦”B.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C.孟郊在《织妇词》中说:“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D.荀阐之,官给事中,《南史·荀伯玉传》中对其女记云:“当嫁,明日应行,今夕逃随人去,家寻求不能得。”参考答案:D2.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参考答案:B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参考答案:B4.《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A.血缘亲疏

B.地位尊卑

C.长幼有序

D.先帝遗愿参考答案:B5.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描写:杨八志(陕西人)与李氏商议: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困。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该材料反映了A.陕西重商风气由来已久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D.商业活动对人们观念的改变参考答案:D略6.1977年5月,中共领导人在一次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的这一看法()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参考答案:D“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材料中邓小平的谈话“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尊师重教、尊重人才,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故答案为D项。“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排除A项;1964底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排除C项。7.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参考答案:D8.《元史》记载:“至正十一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铸至正通宝铜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涌,价逾十倍。”由上述材料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滥印纸币引起通货膨胀现象

B.白银尚未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纸币的发行不利于经济发展

D.滥印纸币造成商品价格下降参考答案:A9.下表是元代各地的粮食岁收情况表(单位:石),据此可知元代

地区中书省辽阳河南陕西甘肃岁收227144972066259126922902360586地区湖广江西江浙四川云南岁收84378711574484494783116574277719

A.继续维持重农抑商政策B.政治经济核心优势明显C.苏湖地区已成农业中心D.边远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参考答案:C【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江浙地区的粮食岁收远高于其他地区,结合经济中心南移的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苏湖地区成为农业中心,故选C。材料没有农业与商业的对比,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仅从粮食岁收一项无从得知政治经济核心是否优势明显,排除B;由表可知,甘肃、云南等地区在农业上的发展不如北方和南方地区,排除D。【点睛】表格类题目一定要关注标题,切记不可以偏概全,如本题切不可将农业的发展等同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变化。10.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材料认为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

A.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C.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D.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流参考答案:A1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参考答案:B根据所学可知“余粮”概念解释错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严重超出农民承受范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后来被粮食税所取代,故C项错误;“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说明政府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12.“他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属于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自由主义

D.社会主义参考答案:B13.战国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清初黄宗羲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也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上述思想都

)A.主张“贤明”君主政治

B.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C.带有民主启蒙的色彩

D.冲击儒学正统地位参考答案:A14.“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

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参考答案:C15.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钱乘旦教授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这段阐述中凸显了A.革命的风暴到此结束

B.资产阶级共和派完全掌握了政权C.各政治派别认同了宪法的价值

D.经济发展直接导致政权突变参考答案:C

解析:1872年法国以一票优势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最终保持下来,结合法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复杂,可知共和政体能够确立并保持,在于各派政治力量都认同了第三共和国宪法,选择C项。16.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参考答案:D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由抑制变为鼓励,这与自然经济瓦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A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鼓励实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抵制列强侵略,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不是19世纪末,故C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7.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论说时事。下表评论是针对题目所刊载的期数论非皇上复政则同乱不能平定第49期论义民与乱民之异第52期论中国民气之可用第57期排外平议第68期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参考答案:C义和团运动。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898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乱”“乱民”是义和团运动,故C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题干中没有体现变法的信息,故B项错误。18.列宁在某次演讲中提到:“这次战争从俄国方面来说,即使在李沃夫之流新政府的条件下,无疑地仍然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这个过渡时期的特点是……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此次演讲的背景是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成功B.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执行D.《四月提纲》的发表参考答案:B【详解】由材料信息“即使在李沃夫之流新政府的条件下,无疑地仍然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这个过渡时期的特点是……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演讲的背景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故B正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成功指的是十月革命,不符合“这个过渡时期的特点”,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后,故C项错误;《四月提纲》的发表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19.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参考答案:A20.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促使经济发展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其调整的主要手段是

A.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消除封建生产关系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D.建立外向型经济参考答案:C21.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重建三代宗法制度 D.强化对乡里的控制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发展。材料中反映了我国古代注重宗族利益,建立义庄,兴办义学等,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中建立义庄、义学并不是建立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对乡里的扶助救济,不是加强对乡里的控制,故D项错误,故选A。

22.《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参考答案: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答案:D解析:从材料“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可看出体现的是分裂割据的局面,结合近代时局的相关知识可知,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23.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部门年份农林渔牧业工矿建筑业商业运输业地产房租业18017550543040501220183179501171059002200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参考答案:D考察英国工业革命。从表中的数字变化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农林牧副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新兴的工矿建筑业的地位上升到第一位。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兴起,他们要求相应的社会政治地位,议会改革不可避免。1840年,工业革命完成;早在17世纪末,地主阶级就已消灭,王权削弱,统而不治;18世纪,责任内阁制出现。故应选D。24.罗马法规定:“故意杀害他人”处予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说明罗马法A.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B.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C.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D.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参考答案:B题干中说到故意杀害他人和不希望杀害他人却杀害了两种不同的条件下的杀人犯罪行为区别对待,这是注重理性的结果,故选B;题干中对两种犯罪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故A的说法不符合题干内容,所以排除;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印刷术发展的因素有

)①宗教的盛行

②科举的实行

③文化教育的、科技的发展

④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26.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对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参考答案:D27.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1871年德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近代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A.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参考答案:C28.“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A.三权分立制

B.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C.国会两院制

D.联邦制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制是美国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的运作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故B项正确;国会两院制是美国立法机构的设置,与材料“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联邦制指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不符合“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29.武昌起义爆发时,袁世凯垂钓于洹水之上,貌似“隐居”,但仍遥控着北洋军。不久清庭任命袁世凯为内阁大臣主持军政。袁世凯复出的原因是(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软弱;②袁世凯拥有北洋军实力,这是他复出的根本原因;③袁世凯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机智地抓住了机遇;④帝国主义寻找新的代理人,对他的支持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30.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苏联解体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局势的综合认识。第一个阶段“界线分明”显然是指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世界变平”应指两极格局结束,故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AB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的,当时还是处于国际对峙时期;C项是说的经济方面,和材料国际关系关系不大。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国父们对民主的芥蒂,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对权力的设计与分配上:最先表现在对总统权力的加强上,其目的就是使行政系统获得主导地位,美国总统的权力设置是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法国的路易十四等为原型的。美国总统集大权于一身,实际上必然产生独裁的质疑,当时的设计者也并不否认这一点。……在国父们的看来,独裁者不但不是恶魔,相反地,是正义力量的化身,是自由和公正的最强有力的保卫者。国父们把能否坚持集大权于总统这一新宪法的重要原则,上升到了事关美国生死存亡的高度,他们反复向美国人民强调,“舍此,不能保卫美国免遭外国的进攻;舍此,亦不能保证稳定地执行法律;不能保障财产以抵制联合起来破坏正常司法的巧取与豪夺;不能保障自由以抵御野心家、帮派、无政府状态的暗箭与明枪。”——摘自高连奎:《美国是个民主国家吗?》材料二: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打败了法国后,德国首任驻法国大使哈里冯阿尼姆主张恢复法国的皇帝制度,而俾斯麦从孤立、混乱、削弱法国以使其以后难以与德国竞争的战略目的出发,主张恢复法国的共和制。俾斯麦认为,一个不稳定的共和制政权,在君主制占统治地位的欧洲将处于被隔离的孤立状态。1872年,俾斯麦在一次奏文中指出:“对一个联合的王朝欧洲来说,巴黎的火山(不稳定的共和政权)一点也不危险,它将自燃自熄。”俾斯麦的阴谋在70年之后,被戴高乐的统计清晰地揭示。戴高乐认为导致法国战略性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前法国党派尖锐斗争、内阁更替频繁,造成国家涣散无力。正是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制导致了“1875-1940年的65年中,法国更换过102届政府,而英国只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只更换过14任总统”。——摘自:刘明福《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国父们政治体制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体制,其主要依据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主张在法国实行共和政体的主要意图。戴高乐的统计,将对二战由他主导的法国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政治体制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1)出发点:有助于治国安邦。依据:以历史上的有效体制,即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法国的路易十四等为原型;以美国当时的现实需要为依据,当时由于权力分散,国家较弱无力,无法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危机;以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为指导;同时兼顾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与协调,如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中央与地方等。(2)意图:使法国在外交上被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君主国孤立;利用党派竞争、总统与国会的制衡机制等民主共和制度的缺点,造成法国政局动荡,从而影响法国的正常发展,削弱法国的竞争力。影响:弱化议会权力,增强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弱化政党对政治的影响。(3)政治体制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适应;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选择与设计政治体制的出发点;民主虽是近代政治发展的方向,但民主有弱点,民主不能以伤害稳定、降低效率为代价;在政治体制选择上,各国应独立自主。【详解】(1)出发点:根据“舍此,不能保卫美国免遭外国的进攻;舍此,亦不能保证稳定地执行法律;不能保障财产以抵制联合起来破坏正常司法的巧取与豪夺;不能保障自由以抵御野心家、帮派、无政府状态的暗箭与明枪。”得出对外有助于抵抗侵略,对内有助于维护正常秩序免遭破坏,即有助于治国安邦。依据:一定要把材料与教材结合起来,根据“美国总统的权力设置是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法国的路易十四等为原型的”“是正义力量的化身,是自由和公正的最强有力的保卫者”概括,并联系所学启蒙思想的影响分析总结。(2)意图:根据“俾斯麦从孤立、混乱、削弱法国以使其以后难以与德国竞争战略目的出发,主张恢复法国的共和制”得出使法国在外交上被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君主国孤立;根据“一个不稳定的共和制政权,在君主制占统治地位的欧洲将处于被隔离的孤立状态”得出利用民主共和制度的缺点,造成法国政局动荡,从而影响法国的正常发展,削弱法国的竞争力。影响:根据“戴高乐认为导致法国战略性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前法国党派尖锐斗争、内阁更替频繁,造成国家涣散无力”明确旧政体造成政局动荡的原因,然后予以纠正,即弱化议会权力,增强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弱化政党对政治的影响。(3)认识:可从符合国情、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政治民主是发展趋势说明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还可从民主也存在弱点、实行民主不能以伤害稳定、降低效率为代价来分析总结。32.【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长界大战,但并没有真王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参考答案:(1)背景: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宜战。(2)历史贡献: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战斗服务;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及中欧友谊做出巨大贡献。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提到,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提到,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战斗服务;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及中欧友谊做出巨大贡献。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国劳工旅·背景影响【名师点睛】中国劳工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隶属英军的一支中国劳工部队,但该词也泛指一战欧洲西线战场为协约国效命的所有中国劳工。该部队主要负责为搬运货物、挖掘战壕等作业提供劳力。在战争期间先后为协约国所雇的中国劳工约共有140000人,其中10000人隶属英军中国劳工旅,4000人则归法军指挥,另有数百名学生作为翻译。劳工招募始于1916年,最初是由英法政府在中国通过半官方途径招募而来。在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后,便由中国劳工部官方指挥输出。一战结束后其成员便被陆续送回中国,遣送工作从1918年12月开始,直到1920年九月才彻底完成。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3分)(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参考答案:答案:(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1分)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1分)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1分)(2)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