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2022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2022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2022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2022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2022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2022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柏拉图曾就雅典民主制度指出:“……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其意在表明A.民主制的核心精神是自由

B.民主制度维护了公民权利C.对雅典民主制度弊端的担忧

D.雅典民主制度缺乏法律基础参考答案:C2.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上院(贵族院)和下院之间围绕权力问题多次较量。经过多次改革,权力不断由上院转移到下院。时至今日,上院已经沦为下院的辅助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英国政治进程的什么特点?A.法制化

B.制约化

C.民主化

D.集权化参考答案:C3.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它反映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它反映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参考答案:C4.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A.战争是有助于中国开化

B.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C.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参考答案:C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D解析:根据材料“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的信息明显是站在日本的角度看待甲午中日战争,故D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正确理解5.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参考答案:B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二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故C错误;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错误。【考点定位】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苏俄经济建设?国内战争时期苏俄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苏俄(苏联)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这道题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关注教材的基础知识。6.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参考答案:A【详解】《紧急救济法》是一种临时救济,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一种制度保障,材料表明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A项正确;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这两项措施是关于失业救济、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并没有提到如何促进就业,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提到以工代赈、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排除C、D两项。7.德国人曾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自己只有“思想的天空”。德国在拥有“思想的天空”方面主要成就是(

①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

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发表

③爱因斯坦相对论

④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D8.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参考答案:D9.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C10.罗斯福认为,民主社会最可贵的品质是“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最契合“免于匿乏的自由”理念的是A.恢复金融秩序B.稳定农产品的价格C.规范企业竞争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参考答案:D【详解】“免于匮乏的自由”指的是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D正确;A是对金融的调整,B是对农业的调整,C是对工业的调整,三者均不符合“免于匮乏的自由”,排除ABC。11.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A.“苏湖熟,天下足”格局正在形成中

B.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C.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D.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苏湖熟,天下足”指的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题目中的江南市镇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地位与政局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不能反映材料中江南市镇呈现“网络”的特点,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可以体现明代江南市镇发展到一定规模,向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故D项正确。12.如图为德文版《战争在中国1900-1901》中《被城门困住的中国龙》漫画。该漫画主要揭示的主题是A.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挨打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盲目自大D.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参考答案:A根据题干中的“德文版《战争在中国1900-1901》中《被城门困住的中国龙》”可知,这幅画的时间背景是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其中“被城门困住的中国龙”因为城门所困即将被一个兴起刀的侵略者砍去头颅,比喻中国政府因为闭关锁国政策而被打,这是德国为其发动侵华战争做出的一种托词,故本题选A;在材料中只提到德国对中国的侵略,没有涉及其他列强,所以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结论,故可排除B;漫画中的代表清政府的龙即将被砍去头颅,这就无法说明清政府盲目自大,故可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漫画中体现的是代表清政府的龙即将被砍去头颅,作者意在说明清政府因对外政策而导致被侵略,而不是为了说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故可排除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解此类试题关键要把握住作者的立场、漫画中的喻意,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即可选出正确答案。13.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

B.武则天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C.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

D.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参考答案:A14.1949年,在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此言论表明新中国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作用 B.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决定采取“一边倒”的对外政策 D.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作用的标志,故A项错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目标,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我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15.有学者认为:1928—1929年,斯大林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就其重要性而言可以与1917年的两次革命相比。这场革命A.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B.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奠定了苏联未来六十年的社会结构

D.是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参考答案:C16.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两者都

A.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指导思想

B.取决于其经济基础

C.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D.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参考答案:B1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A.议会议员地位低下

B.经济落后财政困难C.初步建立民主政治

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其成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故A项错误;仅帝国议会议员不领取薪酬不能表明德国经济困难,故B项错误;帝国议会议员是普选产生,具有民主性。他们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如果领取薪俸或报酬,就有可能受政府所控,不利于民主,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民主的发展,故D项错误。18.图6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C.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参考答案:D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一五计划使重工业产值明显增长的多,即可以推知这一时期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巨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1958年才开始的,而本题截止到1957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的重工业是按照计划发展的,并非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一定要抓住重工业产值增长最快反映了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然后结合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时间、重工业发展是按计划的等相关知识去做题。19.1945年8月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中,张治中将军作为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为《双十协定》的签署作出了贡献;1949年4月,又率国民政府代表团赴北京与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代表团谈判。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次谈判的结果说明国民党无意和平

B.为实现民主建国中共都作出积极回应C.张治中将军为国内的和平作出了贡献

D.国共两党在谈判中都达成了具体协议参考答案:A20.“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它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它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与材料中的“它”风格一致的是A.B.C.D.参考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而它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可知,其文艺流派是浪漫主义。故答案为A项;B项文艺流派是批判现实主义,排除C项文艺流派是批判现实主义,排除;D项文艺流派是现代主义,排除。21.“三百年前爆发了工业革命,摧毁了古老的社会,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制度,……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文中,它“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的方式是指A.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

B.广泛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参考答案:C22.1945年9月8日,当时最受欢迎的自由主义报刊《周报》在其创刊号上刊登了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漫画《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表达了当时人们A.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

B.反对冷战、呼吁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C.反对朝鲜战争、呼吁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

D.主张一边倒、联合苏联维护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参考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45年9月8日”可知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国共两党即将展开重庆谈判,全国人们热切期盼国共两党能够避免内战,和平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所以A最符合图画寓意,B项与图中寓意不符,CD两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2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参考答案:A24.中国隋唐科举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实现了选贤任能参考答案:C25.日本前首相小泉谈到安理会改革问题时指出,“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为它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关于小泉言论的推理的表述,错误的是A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B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C日本试图取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D日本确立了新的争霸世界政策参考答案:D26.下表记述出处洪武八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明史·食货五》洪武二十七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洪武实录》宣德十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明史·食货五》宣德十一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正统实录》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民众赋役制不断增加B.白银渐趋货币化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D.纸币退出了市场参考答案:B材料未涉及赋役问题,故A错误;明初“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到明中期“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说明白银渐趋货币化,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货币的变化,政府强化经济调控不合题意,故C错误;白银货币化不能说明纸币退出了市场,故D错误。27.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C.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D.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参考答案:A28.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C.清朝设置军机处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参考答案:C略29.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合众国的人民并未气馁。在困难中,……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实现他们愿望的工具。我也是以这样的精神来担当的。”这里“他们的愿望”在当时主要是(

)A恢复民主制度

B取缔垄断组织

C恢复发展经济D打倒法西斯政权

参考答案:A30.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A.廷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参考答案:C材料“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具体体现祖先崇拜,说明宗法文化受到统治者的重视,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廷议制度的作用,A不正确;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祖先崇拜的重视,但不能说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B不正确;材料中宗庙祭祀旨在突出皇权的合理性,与尊卑等级秩序无关,D说法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宗庙”的认识和理解,宗庙是古代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体现了祖先崇拜是宗法制影响的具体体现。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时期的原始国有制形式,强调国家对于土地与人口的责任。环境保护必然被纳入国家主导的法治体系中。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囯家赋税只与登记在册的纳税.土地面积直接相关,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不再发生直接联系。西汉之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退出了对农业的管理。隋唐时期,从属于工部系统的“虞部”还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职能色彩。但在元代时,“虞部”被取消。明朝恢复“虞部”,改称“虞衡”,它成为供应国家日常器用及军需物资的部门。明清时期,中国西部环境严重恶化.——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材料二西方现代环境法学理论在发展观上的变化是,放弃先发展、再污染、最后治理的发展策略,逐步提出边发展、边治理的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直到现在提出科学发展的策略。在西方的环境保护中,在工业革命后,英国制定了《碱业法》,美国制定了《煤烟法》;二战后,美国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加拿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希腊宪法第24条、葡萄牙宪法第66条都明确了国家环境保护的责任。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各国国内环境法体系都注重与ISOl4000环境体系(以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为目的的框架文件)相配套。——摘编自苏昌强、阮妙鸿《西方各国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及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责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现代环境保护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参考答案:(1)趋势:国家环境保护的职责逐渐弱化。原因:土地私有制确立后,政府土地周边生态环境失去直接联系;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的职能逐渐转化和丧失;环境的人为破坏尚没有对政府构成重大威胁;政府环保意识不足。(2)特点:环保立法思想日趋科学;环境保护日益法制化、规范化;适应全球化形势注重全球合作,(3)关系:牺牲环境可能会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发展,但必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浓厚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详解】(1)依据材料“西周时期······强调国家对于土地与人口的责任······秦汉时期······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西汉之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退出了对农业的管理。隋唐时期,从属于工部系统的“虞部”还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职能色彩。但在元代时,“虞部”被取消······明清时期,中国西部环境严重恶化。”可知这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的职责逐渐弱化的趋势。原因:依据材料“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囯家赋税只与登记在册的纳税.土地面积直接相关,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不再发生直接联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种变化的趋势的原因一是土地私有制确立后,政府土地周边生态环境失去直接联系,再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的职能逐渐转化和丧失,同时环境的人为破坏尚没有对政府构成重大威胁,依据材料中政府撤销管理部门还可知政府环保意识不足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西方现代环境法学理论在发展观上的变化是,放弃先发展、再污染、最后治理的发展策略,逐步提出边发展、边治理的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直到现在提出科学发展的策略。”概括可知西方环保立法思想日趋科学;依据材料“在西方的环境保护中,在工业革命后,英国制定了《碱业法》,美国制定了《煤烟法》;二战后,美国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加拿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希腊宪法第24条、葡萄牙宪法第66条都明确了国家环境保护的责任。”概括可知西方环境保护日益法制化、规范化;依据材料“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各国国内环境法体系都注重与ISOl4000环境体系(以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为目的的框架文件)相配套。”概括可知西方现代环境保护适应全球化形势注重全球合作。(3)依据以上两个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知牺牲环境可能会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发展,但必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浓厚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的乡村在农业革命的冲击下,从15世纪后30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领主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壕沟围圈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材料二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时期迁出至他乡种田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1820~1849年2929001850~1879年72154981880~1911年1560118381912~1939年473077396材料三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摘编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参考答案:解析:第(1)问,据“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说明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力和市场;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二的表格,迁出人数从29逐步增加到473,到他乡种田从29下降到0,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从0增加到118,出国从事工商业从0增加到396,概括数据即可;第二小问可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小农经济解体、民族工业兴起、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等角度切入。第(3)问,第一小问关键信息“抗日战争爆发,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可见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第二小问,人口转移到内地有两个影响,一是改变了工业布局,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二是保存人力和文化资源,日本移民便于侵华,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伤害。答案:(1)作用: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2)趋势: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出国做工的增多。(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原因:国门被打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解体,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衰落;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3)特点:受日本侵略及国民政府迁都影响;日本移民迁入中国。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资源;日本“国策移民”便于日本侵华,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时间条约或事件后果或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895年《马关条约》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宝岛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1919年巴黎和会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和约签字,打破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段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强势外交、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所拟论题符合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引用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文字通顺。点睛: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题干所述史实进行分析解读、并加以论证的能力。考生可以自己根据题目要求就某一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就不同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但是必须做到的是先亮明自己要探讨和论证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最后要有总结陈词,也就是说做到阐释观点、分析论证和总结陈词三段论。3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朱棣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奏章,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材料二

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重申王国贵族的封建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权利。《大宪章》宣布国王不可擅自征税的原则,强调除传统捐税贡赋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必须得到以大贵族为核心的大会议的同意;国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大会议有权成王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和大臣的行为。1238年,大会议的全体会议改称议会。13世纪中叶,平民代表(乡村骑士和城市平民)先后进入议会。议会成为制定法律的重要机构,各阶层同国王斗争、争取权利的合法工具。国王定期召开议会逐渐制度化。——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因为,法律的动议主要来自国王;1688年确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行使过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