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2014教师鉴赏诗歌的形象_第1页
正式2014教师鉴赏诗歌的形象_第2页
正式2014教师鉴赏诗歌的形象_第3页
正式2014教师鉴赏诗歌的形象_第4页
正式2014教师鉴赏诗歌的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师版形象的概念: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象。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诗歌中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例1:金陵晚望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金陵图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人物形象的特征。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3、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做题(2004年广东)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方法四:注意细节描写。例4: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5: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例6: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答: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例7: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8: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总说)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具体说明)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表达效果)小结: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4、注意细节描写。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1、什么形象(概括形象)2、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3、形象的意义(形象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附录:常见艺术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9、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10、胸怀宽广、豪放豁达的形象:如李白《将进酒》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悲感已极的内蕴,却丝毫不堕纤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怀山海、狂放不羁的千古巨人。11、踌躇满志、自信潇洒的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风流英俊、爱情美满的周瑜,在谈笑风生中取得赫赫战功,一位少年得志、从容潇洒,功业有成的俊杰形象呼之欲出。12、金戈铁马、转战沙场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13、孤傲高洁、独守节操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中的渔翁来去自如,仿佛是这山水中的精灵一样,与山水合一,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孤傲高洁,遗世独立。14、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15、怀才不遇、沉郁郁愤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16、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意象与意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1、意象:景物形象又可称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它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2、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考查景物形象侧重于让我们揣摩出隐藏在形象背后的诗人的情感、抒发的寓意。因为古诗大多讲究含蓄,诗人的情感大多不直接表露,大多借助形象来表达,或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所以我们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要找到二者一致的地方)。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三、提问方式:意象类: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意境类: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景物画面情怀思想)?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四、答题步骤:意象类: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年四川卷)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简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家中温馨场景(步骤①):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步骤②)。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步骤③)。2、(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概括分析。我们应寻找上阕的意象,然后整体感受,构建画面,把握诗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描写桑树萌发新芽、蚕卵孵出幼蚕、山坡长着细草;黄犊鸣叫、夕阳斜照、乌鸦晚归等景物。这些景物极富生命气息,可见作者心情愉悦。【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①)。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②)。(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答: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3、09全国卷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清幽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步骤①)。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步骤②)。(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步骤③)。(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意境类答题步骤: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景),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悟情)注意: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客观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有概述,有分析。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要用相关术语来进行表达,否则,用语虽多,却未必能点中要害。相关术语如孤寂冷清、恬淡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运用时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该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解答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描绘出……图画,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过程分析】按照上面所说的“三步走”的采点要求,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即“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等(采点一);其次要从诗人所描绘的这些意象中把握景物的特点,即“明媚静谧”(采点二);最后要结合诗歌的注释,揣摩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感情,即结束奔波、生活安定给作者带来的愉悦、闲适和内心的宁静(采点三)。【规范解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的宁静、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一般表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2、双调·清江引(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五、景物形象试题分类古代诗歌鉴赏,应力求准确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不仅能读懂读通诗歌,而且能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古代诗歌鉴赏题,虽然有较强的开放性,但弄清命题指向,明确答题方向,讲究答题思路的清晰规范、语言的简练得体,十分必要。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归纳一些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以优化答题结果,取得答题的最佳答题效益,以让我们的考生做到针对不同的问题都能成竹在胸。1、【命题角度1】景物形象特点题。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一种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个意境的特点的概括,常这样设问:描绘出怎样的意境?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氛围)?【名题精选】(08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答题思路】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景物形象特点,有时我们也说意境特点的把握。这一类型题目的答题思路是: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可先总说:本诗的描写对象(主要指什么季节的景象),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并构成主谓短语,连接成句。另外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明净绚丽、雄浑壮阔等。有时还可加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包含两方面:乐情:愉悦、欢快、赞美、仰慕、豪迈、闲适、恬淡等;哀情:沉痛、悲愤、哀伤、惜别、依恋、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等。)注意点:答题尽量要具体。【类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问: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江汉山水景色明净、优美氛围。(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五洲夜发阴铿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问:这首诗写夜间行船。除“夜”这个要素以外,船中客(诗人)所见景色还有什么特点?请作具体说明。江阔,月迥(远),灯火明灭,这一切都是夜间雾中的感知;听凫声始觉水鸟惊飞,以动衬静。诗的前四句,写诗人所“见”之景,句句都营造出夜的朦胧、宁静之特色,颇为真切生动。2、【命题角度】景物形象刻画题。我们鉴赏诗歌,除了让考生读懂字面语意,把握住景物形象,还要能指认出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形象的。这涉及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果与景物形象有关的技巧,这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常常这样来设问:诗人是使用什么手法来描绘某个景物形象(或多个景物形象即意境)?【名题精选】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问: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答题思路】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首先要熟悉一些刻画景物的方法(略见下面),才能通过分析景物指认出所使用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1)找出景物描写的诗句,进行翻译;(2)用你已经熟悉的方法一一来对号入座,根据你所掌握这些方法的定义和特点,看看那种方法最合适,指认出1-2种;(3)结合诗句详细阐述诗人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4)最后说明此手法的效果(直接效果和表达情感的效果)。常用的刻画景物的方法有:(1)描写手法:渲染、烘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对比衬托、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诗画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白描勾勒等;(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通感、对比、借代、夸张等【类题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问:简析这首诗是怎样刻画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答:借助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水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倒映出池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面的平静。【类题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舟中望月朱超(南北朝)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问:这首诗描写舟中所望之月,形态生动。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说说它的特点。答:诗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描写诗人舟中所望之月。动态的:“远近必随人”、“排雾急移轮”。所谓“远近随人”就是“月亮走我也走”的意境;所谓“排雾移轮”就是云在月下移动时给人的视觉感受,再着一“急”字,更显生动。静态的:风生月晕,形似(团)扇。这样,动态、静态,把人们平时在各种情况下所见之月都集中在诗里了。3、【命题角度】景物形象作用题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表达内容的手法之一,作者通过刻画的景物形象,总是有所寄托,有所寄寓,命题者在考查考生古诗鉴赏时,也要求能够理解作者描绘景物形象的作用,这一类型的题目在近几年十八套高考试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常常这样设问:选取某某意象有什么作用?刻画某某景物形象有什么妙处,或者有什么艺术效果?【名题精选】(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答题思路】该诗所问之题考查的是景物形象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作用,分析意象的作用,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具体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类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赏析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注: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问: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的妙处何在?答:写天空飞翔的欧鸟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意,组成了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成双的欧鸟反衬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类题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问: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联为例,分析其表现形象的手法与艺术效果。答:第二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遥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与怜悯之情,突出孤雁的执着与勇敢。4、【命题角度】景物形象层次题诗人为了全面表现某一景物形象或某种意境,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景物形象进行刻画。命题者要求考生能够对景物形象进行分清类别,理清层次,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常常这样设问:某几句的景物描写有几个层次,从哪几个角度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品诗需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去感悟诗歌景物形象。这一类型的题目在高考题中屡有出现。【名题精选】(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问: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答题思路】这是首《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即一首小令。这首小令全文共十二句。按曲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雁儿落)为第一层,后八句是(得胜令)为第二层。该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景物形象的层次的把握。考生首先要理解诗歌,翻译好诗歌,才能对所描写的景物进行层次或者角度的把握,这类题目的思考方法是:从景物形象的色彩、音响、形态、情态、动静、时间的先后、空间的上下远近、虚实等角度切入,找准答题点。具体操作步骤:(1)找准景物描写的诗句,理解透彻;(2)从上述的角度进行分类,常常从相对应一组关系上进行突破,准确思考角度;(3)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4)同时说明每一层次景色的特点,效果。【类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画》[明]沈周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问:这首诗可分作几个层次?请作具体赏析。答:前两句为第一层,是静态的静溪流碧绿,小桥连接溪流两岸,桥西夕阳的余辉把山岭染成了丹色,也映照着途中的扶杖老人,画面色彩鲜艳,画意静谧优雅。后两句为第二层,是动态的景:眼前的美景激起老人诗兴,微吟之际不料惊起溪鸟飞入云中,鸟的蹄声散布四野,画面一下子变得鲜活灵动。【类题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问: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5、景【命题角度】物形象对比题。景物形象寄寓了诗人很多的内容,不同的诗人在欣赏同一景物时往往会根据自己情感的需要去刻画景物的某一特点,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歌里,有很多对同一景物进行不同刻画的诗歌。这样命题者就会让考生来鉴赏同一景物形象所表达的不同的内涵或意义或作用,把二者进行对比,这一类型的题目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中从未间断的出现过。常常这样来设问:两首诗都写到了某某景物形象(或者意象),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分别寄寓了诗人怎么情感?或者有什么异同?【名题精选】(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答题思路】木芙蓉,是一种很中国化的花。自古以来,有不少咏木芙蓉花称颂芙蓉的诗句。在众多咏木芙蓉的诗中,多称叹它的带霜而开、独殿群芳的秉性。该题考查的是不同诗人对同一景物形象理解的比较,近几年的高考题屡有出现。这一类型的题目常常是在两首诗歌中进行比较,也有可以在一首诗歌中进行,把这种景物形象的诗人的个性理解与传统理解进行比较,来体验诗人把它赋予了新的内涵。答好这类题目首先理解好每一首诗,把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