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课件(第三版)课件 第二十二章:贪污贿赂罪_第1页
刑法课件(第三版)课件 第二十二章:贪污贿赂罪_第2页
刑法课件(第三版)课件 第二十二章:贪污贿赂罪_第3页
刑法课件(第三版)课件 第二十二章:贪污贿赂罪_第4页
刑法课件(第三版)课件 第二十二章:贪污贿赂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二章:贪污贿赂罪第一节:贪污犯罪第二节:贿赂犯罪第一节:贪污犯罪一、贪污罪(一)贪污罪的概念和构成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本罪具有如下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又侵犯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其中前者是本罪的主要客体。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是指职务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它要求国家工作人员依据法律和有关制度规定承担国家赋予的特定义务,正确行使国家赋予的特定权力。本罪的犯罪对象主要是公共财物,还包括应交公的礼物和混合制经济组织中的财物。根据《刑法》第91条第1款的规定,公共财物是指:(1)国有财产;(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3)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专项资金的财产。此外,根据该条第2款的规定,在国有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根据《刑法》第271条第2款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的,依照贪污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因此,无论是国有、集体、还是股份制、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只要其法人财产中包含公共财产的成分,国家工作人员以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即应依照本罪定罪处罚。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在这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二者缺一不可。第一,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对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理论上有不同的理解,但现在一般认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利用自己职务范围内主管、管理、经营、经手公共财物所形成的便利条件;二是利用自己受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职务所形成的便利条件。这里所说的主管,是指审查、批准、调拨、转移和使用等支配公共财物的职权;管理,是指看管、保护、处理以及其他职权;经手,是指领取、支出等经办公共财物的职权;受委托管理、经营,是指以承包、租赁等方式管理国有财产或者运用国有资产进行营业活动的职权。

这里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首先强调的是行为人的行为对其职责的背信性,即行为人是违背职责,将国家和公众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其次,是行为人的行为与其职权的关联性,即行为人是利用自己的职权所形成的便利条件,而不是利用与其职权无关的方便条件;最后是利用职权范围的特定性,即行为人利用职权的范围,仅仅限于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或者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权力,而非任何职权。第二,行为人必须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所谓侵吞,是指行为人将暂由自己合法管理、经营、使用的公共财物占为己有;所谓窃取,是指行为人采用秘密的方法将公共财物非法占有;所谓骗取,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所谓其他手段,是指采取除侵吞、窃取、骗取手段以外的方式,将公共财物非法占有,如挪用公款存入银行攫取利息归己。根据《刑法》第394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以贪污罪论处。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具体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国家工作人员;另一类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根据《刑法》第93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包括:(1)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此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各级党委、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也应当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中,国有公司指财产属于国家所有的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两个以上国有企业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指财产属于国家所有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国有事业单位指国家投资兴办管理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广播、出版等单位;人民团体指各民主党派、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3)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4)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这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选举或者任命产生,从事某项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如被依法选出的在人民法院履行职务的人民陪审员、履行特定手续被人民检察院聘任的特邀检察员。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解释,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时,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1)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2)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3)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4)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5)代征、代缴税款;(6)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7)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这些人员从事上述规定的公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构成本罪。

另一类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人员。

主要是指以承包、租赁等方式,管理、经营其承包、租赁的国有单位或者其中的一个部门的国有财产的人员。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过失不构成犯罪。(二)贪污罪的认定

1、罪与非罪的界限

(1)贪污罪与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界限

在实践中,有些单位以各种名义滥发奖金、福利补助费,“集体私分”数量较小的公款公物,这是属于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不宜按犯罪处理。

(2)贪污罪与一般贪污行为的界限

区分二者的关键:

一是考察贪污的数额,二是考察其情节。

根据《刑法》第383条的规定,个人贪污5000元以上的,构成犯罪;贪污不满5000元的,一般不构成犯罪,情节严重的,则构成犯罪。2、本罪与盗窃罪、诈骗罪的界限本罪与盗窃罪、诈骗罪主观上都是故意,并且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本罪在客观方面也可以采用窃取、骗取的手段。其主要区别是:其一,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所有权,对象仅限于公共财物,而盗窃罪、诈骗罪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即公私财物所有权,对象是公私财物;其二,犯罪客观方面不尽相同。本罪的窃取、骗取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的,与行为人的职务密不可分,而盗窃罪、诈骗罪的窃取、骗取则不存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问题。其三,犯罪主体不同。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而盗窃罪、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3、本罪与职务侵占罪的界限二者在主观方面都是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都是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必备内容。其主要区别:一是犯罪主体不同。

本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而后者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工作人员。二是犯罪客体与对象不同。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对象是包括国有财产在内的公共财物,后者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即单位财物的所有权,对象可以是公共财产,也可以是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中的非公有财产。4、本罪与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的界限。本罪与后二者在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对象上都相同,其主要不同点是犯罪行为不同。本罪是利用职务之便,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而后二者是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的名义将国有资产、罚没财物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

5、本罪共犯的认定问题。

《刑法》第382条第3款的规定,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据此,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与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相勾结,利用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职务上的便利,共同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按本罪的共犯处理。(三)贪污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第383条的规定,对犯本罪的,应当根据数额大小及其情节轻重,分下列四种量刑幅度进行处罚:1、个人贪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在共同贪污中,个人贪污数额,不是泛指整个共同犯罪的数额,也不是指分赃数额,而是指个人应当承担责任的数额。对此,应根据刑法总则关于各共犯人承担责任的原则确定。这里规定的死刑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其适用条件是情节特别严重且个人贪污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里所说的情节特别严重,由于没有相关的立法和司法解释,一般要求严格掌握。2、个人贪污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这里规定的无期徒刑也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其适用条件是情节特别严重,且个人贪污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3、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这里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是指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且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也就是说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其中的积极退赃应当表现为全部退赃。4、个人贪污数额不满5000元,情节较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根据1998年5月9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的规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按照贪污罪的规定定罪处罚。二、挪用公款罪(一)挪用公款罪的概念和构成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本罪具有如下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对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犯罪对象是公款,即公共财产中呈货币或者有价证券形态的那一部分,其中包括人民币、外国货币、支票、股票、国库券、债券等有价证券。后者直接代表一定数额的货币,是证券形式的货币财产。根据《刑法》第384条第2款的规定,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按照这一规定,本罪的犯罪对象并不完全限于公款,还包括用于上述目的的特定物。但是,除了上述特定物而外的一般公物,不属于本罪的犯罪对象。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的行为。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本人职务所形成的主管、管理、经手公款的便利条件,其中既包括利用本人直接经手、管理公款的便利条件,也包括行为人因其职务关系而具有的调拨、支配、使用公款的便利条件。据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含义的立法解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1)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2)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3)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三种表现形式:(1)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4月29日颁布的《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非法活动是指进行走私、赌博等活动。危害程度和性质相似的违法活动自然包括在内,此种情况不受“数额较大”和挪用时间的限制,以挪用公款5000元至1万元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起点。

(2)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数额较大。

这里所说的营利活动,国内多数学者认为是指合法的经济行为,即国家法律所允许的经营性活动,包括开工厂、办商店、炒股票、购买国债、用于集资或者存入银行获取利息等,否则,其行为就属“非法活动”的范畴了。

营利活动本身具有合法性,这是该种类型的挪用公款罪与前一类型的根本区别。如果行为人将挪用的公款用于返还本人或他人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所欠的债务,应视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至于行为人在实际营利活动中是否获利,甚至亏本经营,均不影响本罪的认定。

这种挪用行为构成犯罪,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但法律明确规定必须挪用数额较大。根据前述《司法解释》),以挪用公款1万元至3万元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较大的起点。(3)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这是指挪用公款用于自己或者他人的合法生活消费或者其他非经营性支出,如偿还债务(因经营活动而欠的债务除外)、购置家具、修缮房屋、支付医药费等。如果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即构成本罪。但根据前述《司法解释》,在案发前即被司法机关、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发现之前全部归还本金的,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给国家、集体造成利息损失的应予追缴。挪用公款数额巨大,超过3个月,案发前全部归还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多次挪用公款不还,挪用公款数额累计计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至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可否成为本罪的主体问题,刑法理论界有不同认识,通说认为以上人员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因为受国有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是属于非国家工作人员,与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准国家工作人员在性质上迥然有别,而且刑法只明确规定这类人员可以成为贪污罪的主体,却没有规定可以成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已经表明了立法者的态度。另外,根据《刑法》第185条第2款的规定,国有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国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国有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非国有金融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的,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公款而有意违反有关规定予以挪用,目的是非法取得公款的使用权。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如果挪用人明知使用人用于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应当认定为挪用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二)挪用公款罪的认定1、罪与非罪的界限(1)本罪与一般挪用公款行为的界限。区分本罪和一般挪用公款的行为的界限,应从四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考虑挪用公款的数额。对于不同类型的挪用公款罪来说,尽管标准有所不同,但均须达到构罪数额起点。其次,要考虑挪用公款的用途和时间。如果是用来进行非法活动,不仅没有挪用时间的限制,而且构罪数额起点较低;如果用来进行营利活动,则没有挪用时间的限制,但构罪数额起点也较高。如果是用来进行合法的生活消费和其他非经营性活动,数额较大,则必须是超过3个月的,才构成犯罪;再次,还要考虑挪用是归个人使用还是归单位使用。如果是挪归单位使用,必须符合前述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归个人使用”的解释。最后,还要考虑主观因素。即在挪用公款给他人用来进行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须以行为人主观明知为前提。(2)本罪与合法借贷行为的界限。本罪根据其行为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非法活动型、营利活动型和超期未还型。要划清二者之间的界限,行为人是否办理了借贷审批手续,固然是个重要的判断要素,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本罪的不同类型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首先,对于非法活动型,既然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这就决定了行为人不可能是合法借贷。即使行为人办理了借贷审批手续,也是欺骗所致;

其次,对于超期未还型,由于行为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是正当需要,其挪用用途具有合法性,因此存在与合法借贷行为划清界限的余地。只要行为人经过单位领导审批,并办理了借贷手续,应视为债权债务关系,不能按挪用公款罪处理。最后,对于营利活动型。这种类型的挪用公款罪比较复杂,在理论上也有不同看法。一般而言,经营性活动本身应具有合法性,但是将公款借出用于个人挣钱牟利,在本质上仍是违法的,是否构成犯罪,仍应以上述立法解释为根据。2、本罪与贪污罪的界限。二者在犯罪客体、主观故意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等方面有相同和相似之处,其主要区别是:其一,犯罪的客体不完全相同。二者虽然都侵犯了公款的所有权,但具体来说前者侵犯的是公款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后者侵犯的是公款的所有权整体。其二,犯罪对象的范围不同。前者的对象原则上是公款,也包括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特定款物;后者的对象既包括公款,也包括其他公物。其三,行为方式不同。前者从性质上说是暂时占有、使用公款;后者是采取侵吞、窃取、骗取或者非法手段非法将公共财物占为己有;其四,犯罪的目的不同。前者以暂时占有、使用公款为目的;后者则以永久性不法所有为目的。

3、本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界限。

二者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挪用,在主观要件、犯罪对象等方面也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

当挪用的对象均为救灾、抢险、防汛等特定款物时,其主要区别是:

其一,客观方面表现不同。

前者是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后者是行为人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实施挪用特定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其次,挪用的用途不同。

前者是公款私用;后者是公款公用。

其三,犯罪的主体不同。

前者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手、管理国家财物的人员;后者的主体主要是经手管理国家救灾、救济款物的财会人员或有权调拨特定的7项款物的人员。

其四,主观方面不同。

挪用公款的目的是归个人使用或借给他人使用;挪用特定款物的目的是归单位使用,如果挪用特定款物归个人使用的,应按挪用公款罪论处。4、本罪与挪用资金罪的界限。二者在主观和客观方面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主观方面都是故意,并且都有使用资金的目的;客观方面都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的。其主要区别是:

其一,犯罪的客体和对象不同。

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也侵犯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犯罪的对象是公款(也包括特定公物);挪用资金罪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即侵犯了单位资金的所有权,犯罪的对象是非国有单位的资金。

其二,客观方面不同。

前者的行为表现仅限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后者不但表现为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还包括借贷给他人。

其三,犯罪主体不同。

本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如果是受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挪用本单位资金的,以本罪定罪处罚;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的人员。(三)挪用公款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第384条第1款的规定,犯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这里所说的情节严重,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其中数额巨大,按照前述《司法解释》,营利活动型和超期未还型是15万元至20万元以上,非法活动型是5万元至10万元以上。

这里的不退还,依照前述《司法解释》,是指因客观原因在一审宣判前不能退还的。

多次挪用公款不还,挪用公款的数额累计计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

根据《刑法》第384条第2款的规定,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根据前述《司法解释》第8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这里的使用人既包括挪用人以外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也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三、私分国有资产罪(一)私分国有资产罪的概念和构成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具有如下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及廉政建设制度。犯罪对象是国有资产,而且是具有可移性、可分性的国有资产。所谓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即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资产。国有资产以外的财产不能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具体包括三个条件:(1)违反国家规定。所谓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有关使用、管理和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行政法规。(2)以单位的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这是指由单位负责人或者单位决策机构集体讨论决定,将国有资产私分给单位所有职工,至少是单位大多数职工。(3)数额较大。关于判定数额较大的标准,刑法理论界有总数额标准和人均数额标准两种主张。

我们认为,应采用双重标准。根据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立案标准》),数额较大一般是私分国有资产累计数额在10万元以上。

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至于是单位还是自然人,刑法理论界有争议。我们认为,本罪是纯正的单位犯罪,只是处罚上采用单罚制,仅处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

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国有资产,仍有意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进行私分。至于动机如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二)私分国有资产罪的认定

1、罪与非罪的界限

这里要把握三个方面的问题:(1)数额问题。私分国有资产必须达到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可由相应的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构成犯罪。(2)分产品代替发工资问题。实践中,有些国有企业因为经济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即将本单位产品代替工资发给职工。这是亏损企业应付工资支付的一种临时办法,与违反国家规定的私分国有资产性质不同,不应按犯罪处理。(3)打击面问题。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限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据此,不仅对单位的一般职工不能追究刑事责任,没有参与决策未起主要作用的单位负责人,也不宜追究刑事责任。当然,分得财物因是国有资产,应当退还。2、本罪与贪污罪的界限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犯罪对象不同。

本罪的犯罪对象仅限于国有资产,贪污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共财产,不仅包括国有财产,还包括其他公共财产。(2)犯罪主体不同。

本罪的主体仅限于国有单位中对私分国有资产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不仅包括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还包括其他准国家工作人员。(3)行为表现不同。

本罪表现为以单位名义私分国有资产,获得财物的人是单位所有员工或者大多数员工,具有一定的公开性;贪污罪是行为人采用窃取、骗取等手段将公共财产据为已有,具有一定的隐蔽性。(4)主观方面不同。

本罪作为单位犯罪,虽然形式上是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单位参与决策的领导的共同意志,但实质上是单位的意志;贪污罪中行为人非法占有公共财产是个人意志。(三)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第396条第1款的规定,犯本罪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四、私分罚没财物罪

私分罚没财物罪,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

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罚没财物的管理制度及廉政建设制度。犯罪对象是罚没财物。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以单位名义是指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体现了单位的意识和意志。

集体私分给个人,是指擅自决定将罚没财物分配给单位的所有成员或者绝大多数成员。

单位领导和其他责任人员是否分得财物,对本罪的构成没有影响。这里的数额较大,根据前述《立案标准》,是指私分罚没财物累计数额在10万元以上。本罪的主体是司法机关或行政执法机关,承担刑事责任的是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司法机关是指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是指海关、工商管理机关、税务机关、卫生检疫机关、商检部门、环境执法部门等。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应当上缴的罚没财物,仍决意以单位的名义进行集体私分。根据《刑法》第396条第2款的规定,犯本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五、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概念和构成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经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合法的行为。

本罪具有如下构成要件:

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我们认为,法律规定本罪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从立法的原意考虑,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比较妥当。犯罪对象是行为人本人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的巨额财产。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不能说明其明显超过合法收入的财产来源是合法的行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产和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这里所说的财产,是行为人实际拥有的财物,包括现金、有价证券以及其他物品。至于差额的标准,根据前述《立案标准》,为30万元以上。二是行为人不能说明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的巨额财产的合法来源。这里的不能说明,包括:(1)行为人拒不说明财产来源;(2)行为人无法说明财产的具体来源;(3)行为人所说的财产来源经司法机关查证并不属实;(4)行为人所说的财产来源因线索不具体等原因,司法机关无法查实,但能排除存在来源合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理论界对于本罪的实行行为的性质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持有行为,有人认为是不作为,有人认为是持有行为与不作为的结合,是一种复行为,这还有待进一步探讨。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认定在认定犯罪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考察:第一,行为人拥有巨额财产,但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应认定为本罪;第二,行为人拥有巨额财产,并且说明了合法来源,不能认定为犯罪;行为人说明的是非法来源,且经查证属实的,按其行为的性质定罪处罚。(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处罚《刑法修正案(七)》将本罪的最高刑从5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0年有期徒刑,同时将原来的一个量刑档次修改为两个量刑档次。

根据《刑法》第395条第1款的规定,犯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额特别巨大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六、隐瞒境外存款罪

隐瞒境外存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对于个人在境外的存款,依照国家规定应当申报而隐瞒不报,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境外存款的申报制度。

本罪在客观方面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行为人负有依照国家规定申报其境外存款的义务。

这里所说的境外存款是指行为人在国(边)境外的金融机构中的存款。所存之款包括外币、有价证券、股票等。

第二,行为人隐瞒不报其境外存款,即不履行其申报业务。

第三,隐瞒境外存款的数额较大。

这里的数额较大,根据前述《立案标准》,指折合人民币数额在30万元以上。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依照国家规定应当如实申报其境外存款仍有意隐瞒不报。如果行为人不是故意隐瞒不报,而是由于对国家申报制度不了解,或者由于客观方面的原因则未作申报的,不能构成犯罪。

根据《刑法》第395条第2款的规定,犯本罪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第二节:贿赂犯罪一、受贿罪(一)受贿罪的概念和构成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本罪具有如下构成要件:

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受贿行为不仅背离了国家工作人员为政清廉的义务,而且也妨碍了国家机关对内对外职能的行使。因此,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本罪的犯罪对象是贿赂。我们认为,虽然刑法中明确规定贿赂只能是财物,但是我国相关的其他法律则作了不同的界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这里的财物以外进行贿赂的其他手段,显然包括超出财物范围的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并且,收取财产性和非财产性利益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的侵犯也不亚于收取财物。因此,贿赂应该包括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但由于刑法没有修改,司法实践中应严格执行刑法的规定。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根据前述《立案标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即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及其所形成的便利条件。

(2)索取、收受他人财物。

所谓索取他人财物,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主动向他人索要或勒索并收取财物。索取贿赂的基本特征是行为人索要贿赂的主动性和他人交付财物的被动性。就索贿而言,是主动地要求他人给付自己财物,以此作为为他人谋利益的交换条件。就对方而言,是在索贿人的索要或勒索之下被动地甚至被迫地交付财物。索贿行为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可以是本人直接索取,也可以是通过他人间接索取。

所谓收受他人财物,是指行为人以许诺或者实际实施为他人谋利益为条件,被动地接受对方给付自己的财物。收受贿赂的基本特征是行贿人给付财物的主动性、自愿性和受贿人接受他人财物的被动性。(3)为他人谋取利益。所谓为他人谋取利益,是指受贿人为他谋求取得某种特定利益。这里所说的利益,可以是合法的利益,也可以是非法的利益;可以是物质性利益,也可以是非物质性利益。一般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四种情况:其一,已经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但尚未实际进行;其二,正在实施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但尚未取得结果;其三,为他人谋取利益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尚未完全实现;其四,为他人谋取利益,已经全部实现了他人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为他人谋取利益,不能仅限于为他人谋取到了利益,只要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即可。至于这种许诺是明示的还是默许的,可以不问。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是任何形式的受贿罪的必备要件,根据前述《立案标准》,索取他人财物的,不论是否“为他人谋利益”,均可构成受贿罪;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必须同时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条件,才能构成受贿罪。这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为他人谋取利益是主观要件还是客观要件,学界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主观要件,有人认为是客观要件,我们认为,为他人谋利益,始自许诺,终至实现,是一种行为。因此,把为他人谋取利益理解为客观要件似乎更为适当。

(4)斡旋受贿的客观方面。

《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这就是理论上所说的斡旋受贿或间接受贿,其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行为。斡旋受贿的行为特征是:其一,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也就是间接利用职务之便。这里所说的本人职权,是指在行为人职务范围内,并能对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形成制约或者施加影响的权力,其中不包括直接利用本人掌握的职权。所谓地位,是指行为人所在的能对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形成制约或者施加影响的领导岗位,或者在领导身边工作或负有特定职责并从事公务活动的工作岗位。无论是利用本人职权还是利用本人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都是源于本人的职务。如果行为人利用自己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亲友关系,则不属于斡旋受贿行为。其二,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是受贿人用以同请托人进行权钱交易、权物交易的条件。如果说索取贿赂形式的一般受贿罪,不要求行为人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形式的一般受贿罪,虽要求行为人为他人谋取利益,但不问谋取的是合法利益还是非法利益的话,则斡旋受贿罪的要求必须是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应当如何理解不正当利益,国内理论界是有分歧意见的。我们认为,所谓不正当利益,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不应当得到的利益。利益的正当与否取决于其性质本身,而不决定于取得利益的手段。如果是请托人依法应当或者可能得到,但限于一定的条件而无法得到,或者暂时未能得到的利益,不属于不正当利益。即使采用送钱送物的手段得到了,也不应当视为不正当利益。其三,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里的职务行为,是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实施的职权范围内的行为。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以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又是行为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四,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

在斡旋受贿罪中,行为人取得贿赂的形式也有两种:索贿和收受,与一般受贿罪不同的是,斡旋受贿罪中,无论是索取贿赂的形式还是收受贿赂的形式,均以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为必要条件。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根据前述《司法解释》,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法律规定的公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受贿罪。

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会损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仍然决意而为。(二)受贿罪的认定

1、罪与非罪的界限

(1)经济往来中受贿罪的认定。

《刑法》第385条第2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所谓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这些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收受回扣、手续费方面的规定,如有违反,即为违反国家规定。我们认为,所谓回扣,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卖方从收取的价款中扣出一部分回送给买方或其代理人的财物。其表现形式应与受贿罪的对象协调一致,即不仅限于金钱,还包括其他实物。

按照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据此,可以认为国家法律允许的回扣,必须是公开收受且在有关财务账目上如实记载的,否则即属受贿。

所谓手续费,是指因办理一定的事务或付出一定的劳动而收取的费用。手续费就其本身而言,是种劳务报酬,并无非法性,但是,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未付出劳动而收受财物,或者以少量劳动换取高额报酬,那是以其职务行为与所谓的手续费相互交易,是假手续费之名收受贿赂。

以受贿论处的手续费指的就是这种手续费。这种手续费可以有各种名义,如好处费、辛苦费,介绍费、活动费、信息费、酬谢费等等,但究其实质都是贿赂。

因收受回扣、手续费而构成受贿罪的,在构成条件上与受贿罪有所不同:

其一,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

其二,必须是在经济往来中;

其三,必须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其四,必须是收受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

(2)本罪与接受亲友馈赠的界限。

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有时伴有物品馈赠,这是联络感情的正当行为。受贿罪中的收受他人财物与接受亲友馈赠在表面上颇为相似。但在法律性质上存在着根本性区别。

首先要看行为人接受亲友的财物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友谋取利益这是主要的。

但不能仅限于此,还要结合考虑双方之间亲友情谊的发展程度,收受财物的数额是否正常,接受财物目的、方式等诸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行为人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亲友谋取利益,并收受了亲友的部分财物,但双方之间亲友情谊发展几十年,经济交往数额较大,其收受财物的数额与经济交往的数额大体相当,那就不宜认定为受贿。(3)本罪与取得合法报酬的界限。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和劳动,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承揽业务、提供咨询或者进行其他服务,从中获得劳动报酬的,是合法收入,不属于受贿。

即使略有瑕疵,如并非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在领取劳动报酬时没有签真名等等,也不宜按受贿处理。但是,实践中有些贿赂是以辛苦费、酬谢费、劳务费的名义出现的,实际上并没有付出劳动,是借取得劳动报酬之名行受贿之实。如一些以兼职名义收受贿赂的犯罪中,行为人就是以劳务费、辛苦费的形式掩盖其受贿的实质的。

所以,划清受贿罪与取得合法报酬的界限,关键要看行为人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此外,还要结合分析行为人是否付出了必要的劳动,因为没有必要的劳动其合法报酬即无从谈起。(4)本罪与一般受贿行为的界限。区分二者的标准是受贿数额和受贿情节。根据《刑法》第386条的规定,受贿罪的数额起点与贪污罪相当,即个人受贿的数额满5000元的,构成受贿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000元,情节严重的,也构成受贿罪;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这里的情节严重,一般是指受贿情节恶劣、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或者因受贿给国家、集体或者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以及因受贿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等等。2、新型受贿行为的认定(1)关于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问题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下列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第一,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房屋、汽车等物品的;第二,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出售房屋、汽车等物品的;第三,以其他交易形式非法收受请托人财物的。

受贿数额按照交易时当地市场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计算。根据商品经营者事先设定的各种优惠交易条件,以优惠价格购买商品的,不属于受贿。(2)关于收受干股问题干股是指未出资而获得的股份。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提供的干股的,以受贿论处。进行了股权转让登记,或者相关证据证明股份发生了实际转让的,受贿数额按转让行为时股份价值计算,所分红利按受贿孳息处理。股份未实际转让,以股份分红名义获取利益的,实际获利数额应当认定为受贿数额。(3)关于以开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收受贿赂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由请托人出资,“合作”开办公司或者进行其他“合作”投资的,以受贿论处。

受贿数额为请托人给国家工作人员的出资额。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合作开办公司或者其他合作投资的名义获取“利润”,没有实际出资和参与管理、经营的,以受贿论处。(4)关于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贿赂问题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或者虽然实际出资,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以受贿论处。受贿数额,前一情形,以“收益”额计算;后一情形,以“收益”额与出资应得收益额的差额计算。(5)关于以赌博形式收受贿赂的认定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通过赌博方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构成受贿。实践中应注意区分贿赂与赌博活动、娱乐活动的界限。具体认定时,主要应当结合以下因素进行判断:第一,赌博的背景、场合、时间、次数;第二,赌资来源;第三,其他赌博参与者有无事先通谋;第四,输赢钱物的具体情况和金额大小。(6)关于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问题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要求或者接受请托人以给特定关系人安排工作为名,使特定关系人不实际工作却获取所谓薪酬的,以受贿论处。所谓“特定关系人”,是指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人。(7)关于由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问题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授意请托人以《受贿案件意见》所列形式,将有关财物给予特定关系人的,以受贿论处。特定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共同实施前款行为的,对特定关系人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特定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由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双方共同占有的,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8)关于收受贿赂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问题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房屋、汽车等物品,未变更权属登记或者借用他人名义办理权属变更登记的,不影响受贿的认定。认定以房屋、汽车等物品为对象的受贿,应注意与借用的区分。具体认定时,除双方交代或者书面协议之外,主要应当结合以下因素进行判断:第一,有无借用的合理事由;第二,是否实际使用;第三,借用时间的长短;第四,有无归还的条件;第五,有无归还的意思表示及行为。(9)关于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问题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贿。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后,因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者上交的,不影响认定受贿罪。(10)关于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问题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之前或者之后,约定在其离职后收受请托人财物,并在离职后收受的,以受贿论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离职前后连续收受请托人财物的,离职前后收受部分均应计入受贿数额。2、本罪与贪污罪的界限本罪与贪污罪都是特殊主体,主观方面均为故意。其主要区别是:其一,主体范围不同。本罪的主体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罪的主体除了国家工作人员而外,还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中受国有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其二,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犯罪对象是贿赂,即他人的财物,其中既可以是私人所有的财物,也可以是公共财物;贪污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仅限于公共财产。

其三,客观表现形式不同。

本罪一般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贪污罪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使用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而且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上也不尽相同。

前者的职务范围较广,既包括直接利用本人的职权,也包括利用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后者的职务范围较窄,一般仅限于直接利用本人的职权。其四,犯罪目的不同。本罪的目的在于获取他人的贿赂;贪污罪的目的在于非法占有公共财物。3、本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二者难区分的是索贿形式的受贿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两罪之间除了主体、客体不同而外,关键在于客观方面的区别。敲诈勒索罪表现为行为人单纯使用,威胁要挟的手段迫使被害人交付财物;本罪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主动向请托人索要或勒索财物。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索取贿赂中的索取,既可以是索要,也可以是勒索。因此,国家工作人员使用威胁要挟手段向请托人敲诈勒索财物的定性,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符合受贿罪的数额或情节要求,仍然应当按照受贿罪定罪处罚。

4、本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界限

二者在主观方面都是故意,在客观方面均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

其主要区别是:

其一,犯罪客体不同。

前者侵犯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后者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和公司、企业、其他单位的正常管理秩序。

其二,客观方面有所不同。

本罪的索贿不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要件,只有收受贿赂的受贿形式必须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必备要件;后者则无论是索取贿赂还是收受贿赂,均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必备要件。

其三,犯罪主体不同。

前者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后者的主体是非国有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中没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三)受贿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第386条的规定,犯本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其情节,依照贪污罪的处罚规定予以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

具体处罚标准是:

(1)个人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2)个人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3)个人受贿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受贿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4)个人受贿不满5000元,情节较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多次受贿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处罚。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本罪具有如下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正当性。本罪的行为人是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去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侵犯的事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正当性。2、本罪的客观方面包括两种情况。其一,当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时,其客观方面表现为:通过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索取请托人财物或收受请托人财物。其二,当主体是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时,其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本罪的客观方面具有以下特征:(1)利用影响力。这是本罪的本质特征,也是与其他受贿犯罪的关键区别。利用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和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这种盘根错节的联系所形成的影响力。二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所形成的影响力。三是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所形成的影响力。(2)利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上的行为。所谓“职务上的行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根据自己主观、管理、负责、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而实施的行为。(3)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所谓不正当利益,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以及要求国家工作人员或者有关单位提供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各部门制定的规章规定的帮助或者方便条件。(4)索取或收受请托人财物。索取是指主动地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法向他人索要或勒索并收取财物。收受是指行为人被动地接受对方给付的财物。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既包括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也包括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本罪属自然人犯罪,单位不能构成本罪。(1)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2)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3)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行为人明知其利用影响力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索取收受财物的行为会损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正当性,仍然决意而为。根据《刑法》第388条之一的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二、单位受贿罪

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的客体是国有单位公务活动的廉洁制度。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无论是索取贿赂形式还是收受贿赂形式,本罪都要求同时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不同于受贿罪),而且必须是情节严重。

所谓情节严重,根据前述《立案标准》,是指:

(1)单位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

(2)单位受贿数额不满10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强行索取财物的;致使国家或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