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_第1页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_第2页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_第3页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_第4页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摘要介绍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通过四川普光、新疆塔里木和南中国海油气区的几个实例阐述了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尤其是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指出在当前,利用层序地层学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时应该注意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反映了层序地层学指导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层序地层学;油气勘探开发;应用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侵蚀面与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的岩石关系(Itisthestudyofrockrelationshipswithinchronostratigraphicframeworkofrepetitive,geneticallyrelatedstrataboundedbysurfacesoferosionornondeposition,ortheircorrelativeconformities)。它涉及到生物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地震地层学、测井地层学等学科,能有效地划分对比沉积层,并能提供一种更为精确的地质时代对比和岩相古地理再造,还可在钻前预测生储盖组合。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若干分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层序地层学脱胎于地震地层学,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概念萌芽阶段。Sloss等(1949)在地层解释中首先提出和使用了现代地层层序的概念,并把北美克拉通显生宙地层划分为六个以区域不整合分隔的大型沉积层序,从而为层序概念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阶段为地震地层学向概念模型的演化阶段,Vail等(1977)根据区域地震分析提出了三级沉积层序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与体系域相联系的全球对比单元。地震地层学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地层分析学科的革命。第三阶段为综合阶段,Mitchum等(1990)、Pacht等(1990)、Wornardt等(1991)把层序地层学与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地震及测井资料相结合,使层序地层学从理论上有争议的概念模型演变为一种在实践上可采纳的手段和方法。1.1层序地层学原理(1)基本原理。遵循多个沉积学和地层学第一原理——沉积地层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空组合关系。这种形态和时空组合关系在地质历史中周期性地出现,因而具有可预测性。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若干普遍性原理高度综合的一门学科。(2)理论基础。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控制可容纳空间的基准面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这个基准面是相对的,是由海平面或者湖平面,或者是陆地表面上的既不沉积也不侵蚀的不发生沉积作用的平衡表面升降、构造运动、沉积物供应速度和气候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2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1)在基本理论研究领域目前,层序地层学的理论研究已从早期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向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发展,在地质年代上已涉及到古生代以来的整个时期,在岩性上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及混积岩层序。(2)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层序地层学之所以能够在油气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它能够在钻前对有利于形成油气藏的相带、区块及其优劣进行预测,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思路与方法。如预测有利生油层段、找寻火山口、寻找复合密集段等方法。在基准面发生重大下降过程中,相邻两个或多个层序的密集段彼此紧靠、相互配置,形成丰厚优质的生油岩和质量良好、配置合理的生储盖组合。层序地层学先进的成因模式,尤其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提供的地层对比、相带展布预测、砂体分布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石油的生、储、盖、运、圈、保散系统的研究精度,提高了各种地层参数的预测能力,为寻找有利的地层一岩性圈闭提供了科学依据。(3)国内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①研究区涉及面广,几乎所有类型陆相盆地都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揭示了陆相层序发育特点的多样性;②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成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层序地层发育特征与成因研究结合,改变了层序地层学观点引人我国初期,直接应用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模式解释陆相层序成因的做法;④地震解释新技术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提高了层序地层学的工业制图水平和预测功能;⑤区域层序与高频层序地层学研究有机结合,可满足不同阶段勘探开发对储层预测的需求。1.3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思路及工业流程1.3.1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思路陆相盆地沉积作用的主控因素为基底构造动力学类型和气候,而且基底构造样式及其演化决定了陆相盆地从形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因此,陆相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盆地比较,其层序发育有其显著特点。(1)陆相盆地基准面升降变化主要与地质、地理、地貌、构造因素和气候条件复杂性有关。除了少数在海进期和海泛期与海通外,陆相盆地基本上不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或者这种影响很小。(2)与点物源、单向供给的海相盆地不同的是,陆相盆地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的特点,沉积物供应类型及供应量随气候变化而波动很大。(3)由于受多物源、近物源、高沉积速率、复杂的古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影响,陆相盆地层序内部体系域的分布样式和叠置形式比海相盆地要复杂得多,岩相侧向相变快,地层物性总体较差,空间上各沉积体系物理分异也不一定明显。因此,在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对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应从成因分析出发,强调综合性研究。(1)在研究的资料上,采用地震、钻井测井、岩性剖面与地面露头相结合,进行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使之相互配合与检验。(2)在研究内容上,将地层、沉积和油气成藏条件相结合,综合分析地层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形成、聚集的关系。①层序划分多级层序格架,为含油气层系多层次性研究和目的层筛选奠定基础;②层序特征查明砂体相类型和分布,预测有利生储盖组合和有利区带目标;③层序成因建立具有成因意义的层序模式,总结油气藏分布规律。(3)在研究的手段上,将区域资料分析、实验测试与计算机分析、模拟相结合。1.3.2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工业流程1.3.2.1沉积背景分析(1)构造背景。盆地类型控制砂体类型,断裂构造格局控制相带及砂体分布,构造演化史控制层序演化,沉降中心迁移控制生储盖组合变化及主力油层变化。(2)气候背景。控制风化方式、搬运介质、沉积环境、砂体类型、生油岩体规模等。干旱气候条件下砂体类型少,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生油岩范围小,油气近源聚集。潮湿气候条件下有利砂体类型多,生油岩范围大,生油层和非生油层砂体都可以形成油气富集。(3)物源条件。物源区规模控制流域面积,流域面积决定水系规模,水系规模决定砂体规模母岩性质决定风化产物物源区构造活动强烈程度决定了提供碎屑物的多寡物源区与沉积区空间配置关系确定了近物源凹陷砂体发育。1.3.2.2层序划分对比及地层格架的建立(1)关键界面及其识别标志。陆相层序地层学中,层序界面被定义为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湖泛面洪泛面是指伴随基准面上升达高点位置时的沉积界面,在湖泊中主要表现为湖水上涨达高点位置时发育的深水欠补偿沉积界面。在陆相地层中,无论何种沉积环境,洪泛面在垂向剖面上均表现为退积式沉积组合向加积和进积式组合的转换面。层序界面形成于基准面最低时,洪泛面则是基准面最高时形成的界面,二者都是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关键界面。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岩心及其他分析化验结果是层序界面识别的关键。盆地充填沉积中,关键界面识别的主要依据有:①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如削顶或冲刷充填造成的不整合关系,地层沉积上超造成的不整合关系,底超和顶超,强振幅反射同相轴所显示的上下地层的截然差异等;②地震记录中波阻抗差异特征;③岩心和岩屑录井,测井曲线包括倾角测井的形态和突变变化特征,如古土壤、滞留底砾岩及暗色泥岩、油页岩的出现;④沉积体系域演化,主要表现为副层序叠置和组合样式差异,如上部进积副层序组与下部退积副层序组之间有一层序界面;⑤生物种属和微量元素变化在层序界面附近的截然差异和突变变化。(2)层序划分及对比。据吴因业等的成果(表1),将陆相沉积层序分为个级别,其中前级为构造成因,后个级次层序则是局部作用引起的、小范围分布的。在技术精度上,岩心和露头可识别从层序到纹层之间所有级别的层序,测井识别的精度只能达到层级,而地震只能识别准层序组级别的层序。在研究中,须将井剖面上的精细层序地层研究与地震的宏观地震层序地层学研究相结合,相互补充并对比验证。表1陆相层序地层划分级别(据吴因业)陆相地层中层序发育控制和影响因素较多,发育时间短、厚度薄。高频层序即准层序是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积单元,大致相当于砂层组或油组,在地震剖面上大致相当于一个或半个同相轴的相位,而其对比分析在勘探开发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过去进行砂层组对比时,主要依据砂层组的相似性并参考岩性韵律,结果很容易造成对比的穿时。在引人准层序及湖泛面概念后,更加强了砂层组内部韵律相似性在对比中的作用,确保等时性分析的正确性。1.3.2.3层序界面解释成图整个解释成图工作包括以下步骤:①层序界面追踪解释;②断层解释;③层序界面构造成图;④构造格局与区带划分;⑤圈闭描述。1.3.2.4层序约束地震储层预测依据地质目标与基础资料特点,以测井约束反演为储层预测的主要方法,以地震属性分析为辅,采用多种技术,在层序格架约束下预测储层,提高了成果定量化程度。(1)地震相识别。主要分析地震反射的外部几何型态,内部反射结构。适用于宏观分析,识别快速堆积砂体。层序约束反演。提高储层预测精度有要素,即层位要对准(井震标定准确),界面要追稳不穿层且加密光滑,方法要选准依据基础资料及研究目的定方法,门槛要定准依据分析对比结果,统计确定砂岩、泥岩和目标储层的速度或阻抗的门槛值。针对不同地质目标应采用针对性的技术系列。①找复合砂体应用地震相分析技术,递推地震反演技术,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地震波形分类技术;②找单个砂体应用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约束反演,频谱分解技术,地震波形分类技术以及等时沿层地层相干切片技术;③找高孔砂体应用储层微观特征分析技术,井一震孔渗性交汇分析,地震储层物性预测技术;④找含油砂体应用含烃检测技术。1.3.2.5沉积相综合分析(1)岩心相+单井相分析——确定相类型。(2)地震反演+钻井沉积相分析——制作沉积相剖面图。(3)地震相+地震属性分类岩+性反演——绘制平面沉积相图。1.3.2.6目标评价与成藏规律分析弯折带或断坡带控藏规律在较大的缓坡带弯折带或断坡带上,同生断裂的活动造成了可容空间增加,坡折带下砂体加厚,由于流速增大更易形成浊流,坡折带枢纽线之上具有下切谷充填及高位辫状三角洲和三角洲。凹陷内湖平面的变化产生的湖泊的整体扩展和萎缩仍是划分沉积体系域的基本原则。断坡带和弯折带控制凹陷各层序的低位湖区,是低位域砂体发育的重要部位,因而为隐蔽岩性油气藏的找寻提供了可能。2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应用作为多学科渗透交叉和综合的产物,层序地层学吸取了诸多学科之长处,弥补了其它学科之不足,它的应用减小了预测储层、圈闭、油气藏的风险。与传统沉积学及地震地层学相比,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活动中具有如下特点。2.1强调成因地层学的意义层序地层学认为,层序是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地层单位,是一种顶、底为不整合面及与之相当的整合面限定的有成因联系的三维沉积组合体。按照P.R.Vail(1977)的观点,一个层序是指一次全球海平面升降周期中形成的沉积体,以海平面上升开始为起点,以海平面下降结束为终点。层序界面不整合、沉积组合和相型式是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通量及气候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层序地层学的应用增强了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地层间的可对比性和沉积相的可预测性,并为研究区域或全球生储盖组合及其成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2.2强调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性大量研究表明,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层序内部构成及几何形态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在全球海平面缓慢上升早期,主要发育陆棚边缘体系域,通常形成良好的砂岩储层;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发育海侵体系域,造成有利的烃源岩及封盖层;在最大海侵时期,通常发育富含有机质的凝缩层,构成理想的烃源岩或矿源层;在海平面上升末期和静止期间,主要表现为高水位体系域,层序上部发育河流、河口湾及三角洲和深切谷充填沉积,可形成有利的储集岩相;在海平面相对下降晚期及上升早期,主要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有利于储层的发育。在地质演化历史中,正是由于全球海平面变化、盆地构造沉降、沉积物通量及气候之间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相对海平面变化,造成了世界上许多含油气盆地中的一个或多个区域性或全球性生储盖组合。事实上,海平面变化不仅决定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而且对海洋有机质生产率、生物分布型式、水文—气候型式和大陆边缘及内陆盆地中沉积物展布特征具重要作用。因而有关海平面波动的研究对油气勘探具重要意义。2.3注重层序三维构形及几何形态的研究层序是年代地层格架内有成因联系的岩层的三维组合体(J.C.Posamentier等,1988)。层序地层学强调沉积体三维形态的研究,将成因相和沉积体系放入盆地等时地层格架中进行研究,从整体上阐明沉积体的展布规律,从而更合理地评价储集体连续性、延伸方向及其内部构成特征,更有效地确定储集体的客观形态。从而为油气藏预测和钻前布井提供科学依据。2.4强调层序边界的重要性层序地层学分析中强调如下两个基本概念:=1\*GB3①层序界面平行地层界线;=2\*GB3②在地震分辨率范围内,地震反射平行于地层界面,它代表地质时间线。因而,从时间上讲,层序边界是有年代地层意义的界面,它是建立层序的基础;从空间上讲,层序界面是上下两种沉积组合体或地层单元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沉积和构造作用的二维转换结构面。因而通过层序界面可把其上下两种绝然不同的沉积组合分开。这些物理相关面确定了真实的年代地层单元,利用时间间隔网格,可用于评估生物带“顶”或“底”的相对位置,从而对缺乏生物地层资料的陆相盆地中生储盖层的对比和预测起关键作用。�2.5注重不同级别等时地层单元地层格架的建立J.C.vanWagoner(1988)通过对墨西哥湾北部第三纪地层和美国西部内陆盆地白垩纪地层的研究,根据地层厚度、侧向分布范围及时间尺度把层序划分为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纹层组和纹层六个不同级别的地层单元。除纹层外,上述每个地层单元均为一套以具有年代地层意义界面为界的彼此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即P.R.Vail等(1987)所说的高频层序地层学。这些界面的对比,为在区域到油气藏尺度上进行相分析和岩石类型划分提供了高分群率的年代地层格架,提高了盆地内地层对比的精度,从而也就提高了油气勘探和钻前布井的准确率。2.6注重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露头资料是沉积过程和方式的客观反映,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因而露头层序地层学是基础,但它不能反映地下岩层的分布及变化。地震剖面的几何形态、构型、连续性和振幅可提供层序和体系域在地下的区域分布和变化规律,因而在现代地下勘探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它受分辨能力的限制。钻井、测井资料能提供详细地层信息,但通常井数有限。生物地层学资料能经济快速确定地层年代,进行地层对比,但不适合于缺乏生物地层资料的区段。理想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地震、测井、岩芯和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然后结合生物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建立沉积层序的沉积模式、海平面变化曲线及年代地层格架。现代层序地层学理论由高分辨率生物地层学、测井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三个基本单元组成。三元层序地层学的创造性应用将显著提高地质解释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并对新领域勘探和油气田开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2.7注重计算机技术及模拟的应用M.T.Jervey(1988)通过运用全球海平面升降、盆地沉降和沉积物通量三个地质变量,以被动大陆边缘为实例对硅质碎屑层序进行的地质定量模拟结果表明,时间框架中三个地质变量的模拟研究,有助于储集砂层的几何形态及空间分布状况的评价和决定勘探盆地生产前景的钻前油储质量的预测,从而减少了勘探开发的盲目性。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及随后复合海平面升降概念的提出,对研究碳酸盐岩台地演化过程、确定沉积旋回迭加型式和几何形态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为碳酸盐岩层序生储盖组合的精确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2.8强调沉积层序和成岩层学的有机结合成岩作用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是层序地层序的重大进展之一。由于海平面变化时期水体深度、水体能量及动力场特征、物源供给速度、碳酸盐生产率、水体介质物化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沉积层序特征的差异,因而在沉积成岩过程中导致成岩作用强度、类型和成岩途径的不同,即成岩作用受控于沉积作用。2.9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大量研究表明,在全球地质演化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全球对比的层序及其界线以及各种矿产资源。它们具有全球同时性或全球成因特征,其分布通常受全球旋回地层的约束。如震旦纪的铁矿、寒武纪的磷矿、石炭—二叠纪的煤和铝土矿、三叠纪的蒸发岩和新生代的石油天然气等。沉积记录全球同时性研究是层序地层学的重要特点之一。3层序地层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实例3.1南海上第三系生物礁—碳酸盐岩油气层序地层学研究涉及层—序单元划分与基本特征、主要层序界面识别、层序单元划分等内容,完成了上第三系生物礁—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格架、典型生物礁储层层序格架、层序界面或单元划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体系域特征与沉积体系控制因素等研究。其中,划分层序界面11条:①一级层序—超层序界面4条:SBg(Tg)、SB4(T4)、SB3(T3)、SB1(T1);一级层序(或超层序)3个,Ms2、Ms3、Ms4;②二级层序—层序组界面3条:SB5(T5)、SB31(T31)、SB2(T2);二级层序(或层序组)6个:Ms2有2个层序组:Ss21、Ss22;Ms3有2个层序:Ss31、Ss32;Ms4有2个层序组:Ss41、Ss42;③主要目的层段中(T4至T2界面间)三级层序—层序界面4:SB33、SB32、SB30、SB20。三级层序(层序组)7个:Sq311、Sq312、Sq313、Sq321、Sq322、Sq411、Sq412。建立了盆地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指出海进和高位体系域为生物礁生长主体,具有5个不同的发生发展演化阶段:第1阶段:海平面上升早期形成低位域发展期;第2阶段:海平面旋回的早期快速上升期;第3阶段:为海平面旋回的海侵晚期缓慢上升和相对平稳期;第4阶段:为海平面旋回高水位早期海平面最终稳定和缓慢下降期;第5阶段:为海平面旋回高水位晚期海平面快速下降期。进一步开展了生物礁体系域实例分析:低位体系域(LST),海进体系域(TST)—包括早期和晚期海进体系域(ETST和LTST),高位体系域(HST)—包括早期和晚期高位体系域(EHST和LHST),其中海进和高位体系域为生物礁生长主体;进一步提出了高频层序—体系域演化模式(图1)。图1南沙海域生物礁层序演化模式3.2川东北通南巴地区中、古生代海相油气层序地层学川东北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不同组段沉积相分别是;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属于早期海侵;大隆组形成深水台盆相;吴家坪组早期海侵沉积,出现开阔台地相沉积;茅口组晚期深水台盆相,早中期发育开阔台地生物滩相沉积。相关油气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涉及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层序划分与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等内容。上二叠统共划分1个Ⅱ级层序,4个Ⅲ级层序;低位体系域由吴家坪组一段组成,由滨岸沼泽相黑色薄层碳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细砂岩及不稳定的贫煤、无烟煤层,夹灰黑色中薄层状含有机质泥质白云岩构成;海侵体系域由吴家坪组上段中下部陆棚相沉积物组成,为深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及灰色中—薄层微晶灰岩夹页岩及生物碎灰岩、泥晶灰岩、含燧石结核泥晶灰岩及燧石条带灰岩;高位体系域由吴家坪组上部及长兴组组成,岩性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夹厚块状微晶灰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及含砾屑生物碎屑灰岩,具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其中,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台地边缘相发育生物礁、滩,白云化普遍,大气淡水透镜体发育,为Ⅰ级层序界面;在盆地相区,为岩性转化面,界面平直,向上加积沉积,具Ⅱ型层序界面性质;嘉陵江组顶部为火山成因的“绿豆岩”,在盆地边缘存在区域不整合,为二级层序界面。研究了初始海泛面(Mfs),即首次越过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的海泛面是确定低位域与海侵域的界面。通南巴地区初始海泛面与层序界面基本吻合,表现为海相灰岩、鲕粒砂屑灰岩直接覆盖在泥质灰岩、溶蚀鲕粒砂屑白云岩或膏质岩之上(表2)。典型的初始海泛面有飞仙关组一段底部和嘉陵江组一段底部。最大海泛面(Mfs)为层序内最大海侵时形成的一个等时面,对应沉积物为凝缩层(cs),以退积式准层序组到进积式准层序组的转化为特征,是划分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的物理界面。典型的最大海泛面发现于飞仙关组一段中、上部和嘉陵江组中、上部。表2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层序界面类型划分3.3塔里木盆地轮南古生代寒武—奥陶系油气层序地层学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区已经探明油气储量10多亿吨。轮南南部钻遇台缘带,岩性主要为亮晶鲕粒砂屑白云岩等高能环境和藻黏结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等藻丘沉积;在塔中1井,寒武系的藻纹层状白云岩,藻纹层发育,岩性主要为亮晶砂屑云岩和纹层状粉屑泥晶云岩,呈水平互层状分布;竹叶状白云岩则为风暴潮打碎的内碎屑,内碎屑大小不等,包括粉屑—砂屑和砾屑,由泥—粉晶白云石组成,填隙物为亮晶(粉细晶)白云石,见不规则的溶洞。因此,根据这些特征推测,当时塔中1井沉积环境为潮坪相。塔中1井的藻纹层白云岩和竹叶状白云岩保留着很好的原生沉积构造,表明其最可能为同生沉积成因。因此,将塔中1井藻纹层和竹叶状白云岩定为潮坪相同生沉积白云岩。但是,轮南油气区深部奥陶—寒武系勘探前景怎样?有没有大油气田?开展寒武系油气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具有重要预测价值。相关研究包括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寒武系层序沉积特征、寒武系坡折带成藏特征。划分寒武系为6个层序,剖面上:每个层序的台缘—丘滩相互叠置,形成巨厚的丘滩复合体(厚达2000多米);平面上:寒武系坡折带呈南北向展布,东西宽约40km。每个层序可划分出3个地震相,亚平行连续地震相:局限台地相特征;杂乱丘状地震相:台缘高能带特征;斜交连续地震相:斜坡相特征(图3)。根据轮南寒武系坡折带综合油气层序地层学及油气前景评价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区寒武—奥陶系成藏条件十分优越,规模大,将是我国西部和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区一个重要海相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图3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区寒武—奥陶系层序地层解释剖面(张丽娟,2007)4结语经典的层序地层学和基准面层序地层学在中国已经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逐渐广泛地被应用于油气勘探、油藏描述和开发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各油气田得到了推广应用,在陆相岩性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典的理论、概念、方法和解释技术在各油气田勘探和开发应用中得到规范化提升。然而,在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进行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同时,还应注意三个基本问题:=1\*GB3①地层几何形态和沉积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