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第五版第二章_第1页
周三多第五版第二章_第2页
周三多第五版第二章_第3页
周三多第五版第二章_第4页
周三多第五版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Editedby钱向东第二章管理思想史的发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五千年的文明史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法家、道家、佛家史学、小说、传记、诗词、戏曲、文艺民风、民俗、民谚、民谣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顺道顺应客观经济规律“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得人心),二是重人才归离(得人才)。3、人和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4、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5、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6、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7、对策《史记·高祖本纪》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8、节俭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黜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在治生方面,节俭则是企业家致富的要素。9、法治韩非主张法应有公开性和平等性,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使全国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管理活动(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源泉,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受得住管理活动的检验。把工业化开始迄今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工业化时期(新经济初期)四个历史时代。每个时代的特征、主要管理理论及其代表人物和著作【见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P48表2.1】※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这些日用必需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分工的作用。他认为,分工的益处主要是: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化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2:查理·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他认为工人的收入应该有三部分组成,即:①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②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贡献分得的利润③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提出按照生产效率不同来确定报酬的具有刺激作用的制度,是巴贝奇作出的重要贡献。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阶段所形成的管理理论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或“科学管理理论”。(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生平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1856年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律师家庭1875年(19岁)恩特普利斯水力机械厂车工1878年(22岁)米特维尔钢铁公司技工后提拔为工长、机修车间主任、总机械师1884年(28岁)总工程师1891年(35岁)独立从事工厂管理咨询活动1906年(50岁)当选为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1911年(55岁)发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5年(59岁)去世。墓碑刻上“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亨利•L.甘特(HenryL.Gantt1861~1919)他的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表,称为甘特图。甘特还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即除了支付日工资外,超额完成定额部分,再计件给以奖励;完不成定额的,只能拿到日工资。这种制度比泰罗的“差别计件制”好,可使工人感到收入有保证,从而激发劳动积极性。代表著作:《工业的领导》(1916年)《工作组织》(1919年)吉尔布雷斯夫妇1911年著《动作研究》弗兰克•吉尔布雷斯(FrankGilbreth(美国工程师)1868~1924)莉莲•吉尔布雷斯(LilianGilbreth(心理学者)1878~1972)研究过程:a.用高速摄影记录工人的操作动作b.分析哪些动作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规范为17个基本动作)c.制订标准的操作程序结果:提高效率2倍以上,原泥瓦匠砌砖120块/小时,现350块/小时。福特(HenryFord,1863——1947)在泰罗的单工序动作研究的基础上,创造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汽车流水生产线。福特为了利于企业向大量生产企业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包括:产品系列化——减少产品类型,以便实行大量生产;零件规格化——以利提高零件的互换性;工厂专业化——不同的零件分别由专门的工厂或车间制造;机器及工具专用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为自动化打下基础;作业专门化——使各工种的工人反复地进行同一种简单的作业。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可以看出泰罗制着重解决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所以,人们称以泰罗为代表的这些学者所形成的学派为科学管理学派。(二)对"泰罗制"的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缺陷】泰罗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继泰罗制之后形成的组织理论,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法约尔(HenryFayol)的贡献法约尔的生平1860年毕业于圣艾帝安国立(法)矿业学院,并进入康门塔里-福尔香堡(Comentry-Fourchambault)采矿冶金公司,担任过:技术员、采矿工程师、矿井经理1888年(47岁)任该公司总经理他的管理理论发表在1916年法国工业协会的刊物上。1925年发表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1918年(77岁)退休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1)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2)经营职能: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4)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5)会计职能: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6)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法约尔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14条原则:1:分工:专业化分工可提高效率2:权力与责任:“指挥他人的权以及促使他人服从的力”;行使权力时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区分了职务权利和个人权力3:纪律:对协定(服从、勤勉、积极、举止和尊敬等)的尊重4:统一命令:组织内每个人只服从一个上级及其命令5:统一领导:目标相同的活动,一个计划、一个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成绩、效率优良者合适的奖励但奖励不能取代优良的管理8:集权:适当的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请示、汇报逐级进行;同级沟通用跳板,但事后须向各自的上级汇报10:秩序:“有地方放置每件东西,而每件东西都必须放在该放置的地方;有职位安排每个人,而每个人都安排在应安排的职位上”11:公平:由“善意和公道”而产生公平12:人员保持稳定:尽可能降低人员的流动率,特别是管理人员。因培养一个人胜任目前的工作需要时间和金钱13:主动性:领导者需要有首创精神,同时鼓励全体员工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在组织内要形成团结、和谐和协作的气氛法约尔的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Urwick)英国厄威克曾从事过管理方面的多种领导工作和咨询工作。起初,他曾任郎特里公司的组织秘书,1928——1933年期间曾在日内瓦任国际管理协会的首任会长,并在伦敦从事管理咨询和管理研究工作。他的著作甚多,有《管理的要素》、《组织的科学原则》、《组织中的委员》、《行政管理原理》等,在管理学界是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厄威克所的综合的管理理论的概念结构如图:【周三多第五版P63图2.1,自己画】从图中可知,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是由计划、组织和控制三个主要职能构成的。厄威克强调,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与主要职能相适应的三项指导原则——预测、协调和指挥。厄威克还归纳出了管理的间接目标: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他认为,只要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时注意贯彻相应的原则,这四项目标是能够达到的。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特别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世界的经济、政治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国家的劳工运动也有了蓬勃发展,劳资矛盾尖锐。2、企业的规模在激烈中迅速扩大。3、科学技术急速发展。(与战前的1930年代相比,技术更新速度快了三倍)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上述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1、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2、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3、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一、“行为科学”学派(一)、行为科学的由来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了一次有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参加的跨学科的科学会议,讨论了应用现在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会议给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活的机器”、“机器的附件”、“经济人”等,而行为科学认为“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的发展是从人群关系论开始的。人群关系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EltonMayo,1880—1949)。梅奥曾参加1927年至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工作,即引进管理学界重视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

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

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梅奥等人就试验及访问交谈结果进行了总结,得出的主要结果是: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这一点与科学管理的观点截然不同的。他们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所谓士气,也就是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化组织”。“人的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种。所谓“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这种组织对于个人有强制性。这是古典组织论者所强调和研究的。人群关系论者认为: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化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对于工人的行为影响最大,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以上即以霍桑实验为基础所提出的人群管理理论。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换言之,已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缺点:缺乏客观实际性。2、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费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于1959年提出的。(1)、保健因素。意思是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保健因素可以归纳为十项: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2)、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归纳起来有六种:工作上的成就;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研究中还发现,当职工受到很大激励时,他对外部环境的不利能产生很大的耐性;反之,就不可能有这种耐性。3、X、Y理论在资本主义管理理论中,还有根据对人的行为看法不同划分的三种理论。(1)、X理论和Y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1906—1964)于1957年首次提出。在1960年发表的“企业的人的方面”一文中,他又对两种理论进行了比较。麦格雷戈所指的X理论主要有以下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与X理论相反的是Y理论。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是较为传统的X理论的合理替换物。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并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喝憎恶决定于这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制造性。结论:x理论假设较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y理论则假设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人的行为。麦戈雷格认为y理论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加工作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2)、超Y理论在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之后,美国的乔伊·洛尔施(JoyLorsch)和约翰·莫尔斯(JohnMorse)对此进行了试验。洛尔施等人认为,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并据此提出了超Y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4、Z理论由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WilliamOuchi)在研究分析了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之后,提出的。Z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按照Z理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长期的。(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与企业的管理工作。(3)、实行个人负责制。(4)、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5)、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6)、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7)、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以上几种理论,有些则是我们不能赞同的,因为这些观点的前提和我们的社会制度是不相适应的。※二、“管理科学”学派(一)、“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管理科学”理论有如下主要特点: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及数学模型。“管理科学”学派的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二)、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管理科学“的重要特点是将数学模型广泛应用于经营管理。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却能使决策者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情况下,找到可行的方案。只要这个模型能精确地表现运行中的系统,它就能为决策者提供所假定的问题及供决策者选择的方案数字化,便于管理者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模型按作用可分为描述性的和规范(指示)性的。1、描述性模型是说明一个系统怎样进行工作的模型,用它可清楚表明问题的现状,并可指明怎样改变这种现状。2、规范性(或指示性)模型中包含早已确定了的某些准则及事物的变化规律。模型按变量种类可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确定性模型中的所有因素都有准确的数量,而对问题的解答是由一套准确的关系来确定。随机性模型中采用了随机变量,即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包括了物的生产和为了进行物的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包括经营管理部门、服务部门、情报部门等所采用的各种管理方法。前者可以成为“硬件”,后者可以称为“软件”,两者结合构成了企业系统,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六个要素:1、人。人是企业系统的第一要素。2、物资。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能源等。3、设备。4、财。在企业系统中,财是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5、任务。包括国家和上下级机关下达的建设项目、生产指标及同其他单位订立的供货合同。此外,还包括为满足市场需要由企业自定的任务。6、信息。信息在企业系统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进行管理、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信息的要求是及时、准确、全面、畅通。研究系统管理,不仅要考虑系统的静态结构,更要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三、“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的。“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下: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程序化决策: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的

非程序化决策: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的决策。※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阅读书本内容。※五、21世纪的管理(一)管理指导思想创新传统管理是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的。新的时代管理将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规律递增为指导思想。在新的时代,人本思想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二)、管理原则创新前四代的管理的基本原则是:(1)、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斯密)。(2)、自身利益(斯密)。(3)、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4)、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泰罗)。(5)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6)脑力和体力的分离(泰罗)。(7)、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8)、自动化运动,它们由斯密/泰罗/法约尔等总结和发展。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的原则基础:1、对等的知识联网。2、集成的过程。3、对话式工作。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5、建立虚拟组织和动态团队。(三)、经营目标创新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美国《幸福》杂志评选世界最优秀企业的9项指标,可以作为企业经营目标导向变化的一个例证。这9项指标是:创新精神;总体管理质量;长期投资价值;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吸引和保留有才华人员的能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财务的合理性程序;巧妙使用公司财产的效率;公司做全球业务的效率。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四)、经营战略创新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信息时代的经营战略则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战略(孙子兵法的不战而胜)。(五)、生产系统创新进入1980年代后,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简称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eringsystems)。CIMS的核心是集成。它把成熟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制造技术,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联成一体,形成四大系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生产自动化信息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结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了管理工作的面貌。1990年代后,由MRP和MRP2发展出ERP(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企业若要ERP系统成功地实施,必须再造企业业务流程。没有进行很好的业务再造流程,实施ERP将事倍功半。他们把再造定义为“对经营过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六)、企业组织创新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①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②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③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④组织中的学校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中国近代企业管理,主要包括官僚资本企业管理和民族资本企业管理。官僚资本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形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指在近代形成的民间投资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曲折发展的,其经营管理也显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中国的现代管理思想受到军队管理和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管理的严重影响。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基本上是根据军队管理的模式,结合地方的特点逐步发展的。(三)、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1953年起,我国进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开始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时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全面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引进苏联的整套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但是,在学习苏联管理经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缺点,如不加分析的照抄照搬,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忽视民主管理等。(四)、探索中国现代化管理模式为了克服学习苏联过程中照抄照搬的缺点,1956年9月,中国“八大”决定在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以加强党的集体领导。1957年3月,党中央又决定在工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以调动广大职员、工人的积极性,行驶主人翁的权利。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鞍钢、庆华工具厂等企业又创造、总结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经验,并在全国得到推广。但是,在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