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9古生物卡片附解说文字一、总论古生物学是专门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各种古代生物遗体和遗迹(如足印等)的科学。通过研究可以了解生物在悠久的地质年代中发展的历史,从而确定地层先后顺序和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推知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的情况和沉积矿床生成的规律。根据研究的对象,可分古植物学、古动物学等。随着近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又形成微体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孢粉学等分科。
本站仅对这部分作一科普性介绍,应该说也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总论古生物学古植物学古动物学微体古生物孢粉学古生态学地层古生物人类学化石标准化石活化石孑遗生物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震旦纪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古植物化石孢粉叠层石硅藻化石石灰藻轮藻化石裸蕨芦木鳞木封印木楔叶目种子蕨纲大羽羊齿开通目本内铁树目科达树木硅化木古无脊椎动物有孔虫化石货币虫纺锤虫放射虫化石钝管海绵牙形刺层孔虫目珊瑚化石四射珊瑚六射珊瑚床板珊瑚日射珊瑚拖鞋珊瑚链状珊瑚古杯动物苔藓虫化石笛苔藓虫窗格苔藓虫膜状苔藓虫石燕长身贝扭月贝云南贝正形贝扬子贝无洞贝五房贝鴞头贝瓣鳃纲化石假髻贝丽蚌克氏蛤褶翅蛤脊翅螺神螺金脐螺盘螺似玉螺狭口螺竹节石阿门角石震旦角石菊石齿菊石腹菊石白羊石箭石三叶虫球接子目王冠虫蝙蝠石莱德利基虫蒿里山虫叶肢介介形类化石土菱介豆石介瘤石介阔翅类海蕾海林檎海百合化石海胆化石笔石正笔石目树形笔石目对笔石双笔石单笔石网格笔石古脊椎动物甲胄鱼类头甲鱼类盾皮鱼类胴甲鱼类沟鳞鱼中华鱼节颈鱼类瓣齿鱼类弓鲛古鳕类北票鲟硬齿鱼类中华弓鳍鱼狼鳍鱼中鲚鱼总鳍鱼类骨鳞鱼类角齿鱼迷齿类杯龙类两栖龟侧颈龟隐颈龟蛇颈龟中国龟无盾龟假鳄类恐龙蜥龙类鸟龙类蜥脚类马门溪龙梁龙雷龙盘足龙霸王龙禄丰龙鸭嘴龙类青岛龙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蛇颈龙类鱼龙翼指龙准噶尔翼龙恐龙蛋下孔类二齿兽水龙兽肯氏兽类卞氏兽始祖鸟洞熊洞狮剑齿虎巨河狸恐角类南美有蹄兽始祖象乳齿象剑齿象猛犸始祖马三趾马爪蹄兽雷兽巨貘两栖犀巨犀板齿犀披毛犀大角鹿皇冠鹿龙骨人类学阔鼻猴狭鼻猿猴类人猿古猿森林古猿西瓦古猿拉玛古猿南方古猿傍人巨猿人类人科人类起源论猿人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爪哇猿人阿特拉猿人海德堡人辟尔唐人古人尼安德特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捷塔人新人克罗马努人河套人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麒麟山人人种人种起源人种特征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棕色人种头盖骨头指数鼻指数面指数面角脑容量齿式发形发旋唇型骶部色素斑达尔文点内眥皱襞古植物学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地质史上植物的种类、形态、构造及其在地层中和地理上的分布以及演化关系的科学。研究材料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古植物学的研究,对于解决地质勘探中的地层问题,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植物的发生、发展和系统分类等也有密切的关系。古动物学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地层中动物的种类、形态、构造、分布与演化关系的科学。古动物学的研究,对于解决地质勘探中的地层问题,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动物的发生、发展和系统分类等也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研究的对象,可分为古无脊推动物学和古脊推动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个体细小,必须用显微镜观察的古生物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古植物中的轮藻、硅藻、石灰藻和抱子、花粉,古动物中的有孔虫、介形虫、苔藓虫、牙形刺、放射虫等门类化石。微体古生物学是近几十年来古生物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地层学及石油地质学中可用以更精确地鉴定和对比地层。孢子花粉学即孢粉学。研究古今植物孢抱子和花粉的形态、分类、组合、演化及其在地史上和地理上的分布规律的科学。鉴定地层中孢粉的种类,并统计其数量,特称“孢粉分析”或“抱粉统计”,可用以鉴定、划分和对比地层年代。孢粉学广泛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中,如地层学、古植物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考古学、植物系统学和医学等。古生态学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地质史上生物界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古生态学的研究与古地理学、古气候学有密切的关系。综合古生态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的资料,能指出地质史上沉积岩的形成条件以及岩相和成矿规律,因此古生态学与沉积岩石学也有相互关系。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各地质时代不同生物群区系的科学。同一地质时代的生物群有其共同性,但在海洋中,因陆桥或洋流的隔离;在陆地上,因海水的隔离或地理环境不同,生物群也有差异。如早古生代的海洋有北极区、大西洋区、太平洋区、印度太平洋区;晚古生代因古地中海的隔绝,在北方有安加拉大陆及亚洲东部华夏古陆,在南方有包括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及印度次大陆的冈达瓦纳大陆等。人类学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人体发育中的体质发展和增进,世界各人种的形成过程、地理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人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而且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分科有人体形态学、古人类学和人种学等。古人类学古人类学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及其规律以及人类起源的学说等。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胳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痕。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早在五、六世纪,我国古籍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南朝齐梁时陶弘景对琥珀中的昆虫,宋沈括对螺蚌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确的认识。标准化石可用来确定地层时代的动植物化石。标准化石所应具备的条件是:延续的地质年代短,地理分布广‘,而且容易认识。标准化石可以是“属”,如早寒武世的莱得利基虫,早奥陶世的叶笔石;也可以是“种”’如早二叠世的圆形南京。活化石有广狭两义:广义的,凡地质历史上所发生的、至现代还生存着的动物或植物,都可叫活化石。狭义的活化石与现代子遗生物的意义相近。现代子遗生物一定都是活化石,如熊猫和水杉;但所有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遗生物,如腕足类的舌形贝,寒武纪开始出现,至现代还广布于多处海域中,未见它即将绝灭的趋势,故它虽是著名的活化石,却不是子遗动物。孑遗生物在地质历史的较老时期,曾经非常发育、种类很多、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衰退,只一、二种孤独地生存于个别地区,并有日趋绝灭之势的动植物。如仅产于我国的熊猫及原来仅产于我国的银杏、水杉和仅见于美国的红杉,都是著名的子遗生物。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至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25亿年前,止于65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参见生物进化地质年代表)。太古代地质年代中最古的一个代。约开始于46(或50)亿年前,结束于24亿年前。发现的化石仅有晚期出现的菌类和低等的蓝藻。由于经过多次的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所有岩石受到深度的变质,所以化石很难保存下来。在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山西等地都有太古代地层出露。元古代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4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藻类和细菌开始繁盛,到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发现。与太古代相比,这一代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并有一部分未经变质的沉积岩。我国元古代的地层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我国震旦纪已暂归入元古代的后期。震旦纪Z为中国地质年代的名称。暂定为元古代的晚期。“震旦”原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因为这时期的地层是首先在中国原河北省燕山地区的元古代地层调查研究的,故称为震旦纪。震旦纪开始于19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从化石得知,藻类和一些低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在震旦纪开始出现。古生代地质年代的第三个代。约开始于6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寒武纪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原是英国南威尔士的一座山脉名因地质学家研究了该处的地质而得名。约开始于6亿年前,结束于5亿年前。寒武纪的生物群中,以绿藻、红藻等海生藻类植物最为繁盛,无陆生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如叶虫、低等腕足类和单板类、腹足类等多种软体动物繁盛。奥陶纪O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奥陶”原是英威尔士的一古代民族名,被地质学家用作地质年代名。约开始于5亿年前。结束于4.4亿年前。当时气候温暖。全世界几乎都被浅海海水淹没。生物种类极多,已发现并能保存为化石的有海生藻类和多种海生动物。其中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动物中的海豆芽,软体动物中的鹦鹉螺类、腹足类、瓣鳃类等。棘皮动物海林擒(现已绝灭,云南、贵州、陕西等地有化石)。此外,还有海生节肢动物中的大型板足鲎和低等鱼类等。志留纪S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三个纪。“志留”原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民族名,被地质学家用作地质年代名。开始于4.4亿年前,结束于4.05亿年前。志留纪浅海海水中仍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保存的化石主要有笔石、珊瑚、腕足类、瓣鳃类、头足类、海百合、三叶虫、鲎、海胆等。脊椎动物鱼类繁盛。志留纪晚期,由于地壳运动剧烈,海水退缩,陆地扩大,低等陆生植物开始繁生。泥盆纪D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四个纪。泥盆(Devonshire)为英国得文郡名,因地质学家研究了该地的地层而得名。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泥盆纪的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原始菊石外,昆虫开始出现,其他各门动物也有发展。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甲胄鱼、总鳍鱼)大量出现。泥盆纪晚期,出现了原始两栖动物坚头类,原始陆生植物蔗类和棵子植物出现。石炭纪C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因研究英格兰地质时,发现一套富含煤炭的地层而得名。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代,约开始于3.5亿年前,结束于2.85亿年前,石炭纪时不仅海生的一类体小、结构简单、具有钙质壳体的原生动物纺锤虫类繁盛,而且珊瑚、腕足类、昆虫类也很多。两栖类发展,原始爬行类出现。木本陆生植物石松、芦木、种子蕨、真蕨、棵子植物科达树繁荣。二叠纪P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六个纪。“二叠”为德文Dyas的意译。地质学家研究德国地层时,发现石炭纪地层之上有两组明显地层,但大部分不含化石,而在苏联乌拉尔山脉西坡的彼尔姆地区同期的沉积中则含化石较多,可作标准地层。约开始于2.85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本纪无脊椎动物以皱纹珊瑚、类、腕足类、菊石为主,脊椎动物以两栖类繁盛。植物方面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继续繁盛。中生代地质年代的第四个代,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按先后次序可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纪。中生代的生物演化最为特殊,主要是爬行动物大为发展,不仅陆上出现大型爬行动物,有一些还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则能在空中活动,所以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在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类最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菊石时代。此外,箭石、腹足类和瓣鳃类等其他软体动物也颇发展,逐渐显示现代种类的初步面貌。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后期已有被子植物出现,至白垩纪后期更为显著。中生代后期的地壳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种类(特别是恐龙)趋于绝灭。三叠纪T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德国地质学家研究了阿尔卑斯山的地层,发现这一日寸期的沉积物,明显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本纪早、中、晚三个世的时代,故称为三叠纪。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1.95亿年前。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瓣鳃类为主,脊椎动物中的爬行动物开始发展。在我国云南禄丰三叠纪末期的地层中,曾发现有兽齿类卞氏兽化石。裸子植物松柏、苏铁和蕨类植物繁盛。侏罗纪J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二个纪。“侏罗”一词来自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JuraMt.)。开始于1.95亿年前,结束于1.37亿年前。本纪陆上的真蕨、苏铁和棵子植物针叶树繁盛,大型爬行动物恐龙繁盛,故称恐龙时代。后期原始鸟类发生,海中无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鱼龙和蛇颈龙等也极为繁盛。白垩纪K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三个纪,也是中生代最后一纪。白垩一词来自欧洲西海岸白垩沉积层。开始于1.37亿年前,结束于6.7万年前。恐龙历盛而衰;被子植物出现,硬骨鱼类和软体动物繁盛。本纪末,恐龙等均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结束。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大为增多,鸟类和高等哺乳类陆续出现。新生代地质年代的第五个代,也是地质年代最近的一个代。约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今。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这个时期的生物已接近现代,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后期出现了人类。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植被带的分化日趋明显。气候逐渐变凉,特别是后期,冷暖波动大,局部地区并出现冰川。这个时期的地层在我国绝大部分都以陆相沉积为主,并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著名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抚顺煤田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发生在这个时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第三纪R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200—300万年前。哺乳类、鸟类和被子植物繁盛,类人猿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有孔虫、六射珊瑚、腹足类、瓣鳃类为多。淡水中的软体动物、鱼类、轮藻、硅藻等大为发展。第四纪Q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二个纪。也是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00—300万年前至现在。第四纪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出现,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化石,即发现于这个纪的地层中。这一时期的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并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引起一些动植物的灭绝或仅遗留下极少数个体,如大熊猫和水杉、水松等。二、太-元古代1.太古代地球形成约在50到46亿年前。当时大地上火山遍地,岩浆横流,环境之恶劣不在今日金星之下。但由于地球距离太阳较金星远一些,且自转周期合理,这为生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地球表面的不断冷却和水气的增加,大地开始出现了水并逐渐汇集得越来越多。约在3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海洋。几乎完全是淡水的原始海水中溶入了大量的有机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它们可能原本是地球上所有,也有一部分来自彗星。在太阳及地球其它物理作用下,一些有机质出现了肽键并进而形成蛋白质。在随后的几亿年中,这些蛋白质越来越复杂,终于在34亿年前生命开始出现了。34亿年前的古细胞化石。(南非斯威士兰系2.元古代人们通常把震旦纪叫藻类时代。这一时期应该是寒武
纪生命大爆发的准备阶段,相信还有许多我们目前尚不得
知的准节肢动物活动在这一时期。←前寒武纪的海洋生物,这已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13亿年前真核生物的红藻化石。→←前寒武纪地层中的水母化石。从距今34-18亿年前这漫长的16亿年中(要知道从地球上有了第一个动物到现在可能不超过10亿年),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原始无真核细胞在不断地进化。从距今18亿年前开始,地球进入震旦纪,大约又经过了12亿年到6亿年前,有细胞核、细胞器分化的真核生物出现了,从此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这时期的海洋生物主要是蓝藻、红藻和绿藻,原生动物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到距今6亿年前时,已经有浮游动物、杯海绵和腔肠动物了。寒武纪寒武纪在前6-5亿年,历时一亿年。这个时期地球的统治者是三叶虫,因此人们又将这个时期叫“三叶虫时代”。寒武纪的海洋生物主要是底栖的三叶虫,另有杯海绵(图左中黄瓜状动物)和腕足类(图中央贝形动物),海水中漂浮着水母和其它浮游生物。寒武纪地球上藻类繁多,结构复杂,这是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最好条件。此间三叶虫是数量最多的动物,且种类也占动物总类别的60%,另外腕足类占30%,还有10%是杯海绵、水母、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寒武纪三叶虫三叶虫(Trilobita)属节肢动物门,自成一纲。因其上下左右分三个象叶的部分,故名。这种动物足很多,足的摇摆控制虫体在水中的运动。三叶虫长到一定时会蜕皮,一生中要蜕多次皮才能完全成熟。当它们遇到敌害时,会将身体蜷成一团,如图左下那个样子。(more)一组三叶虫化石奥陶纪奥陶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前。藻类变化不大,三叶虫数量仍居首位。此时其它无脊椎动物数量和种类都超过了寒武纪。最常见的有珊瑚、腕足类、腹足类、海百合和鹦鹉螺(如图中的直角石和弓角石)等。它们将海底世界装扮得五彩缤纷。奥陶纪登陆行动距今4亿年前的志留纪到泥盆纪,三叶虫的某两支演化成史前板足鲎和鲎。鲎到今天仍是老样子,板足鲎则不然,它们往往长达2-3米,为水中霸主。在志留纪晚期成为第一批登上陆地的节肢动物。现代的鲎与3.5亿年前的祖先并无多大差别这是板足鲎的化石奥陶纪脊椎动物←鱼类的进化。此前还有一个向脊椎动物进化的环节,这古生物的化石非常的罕见,活化石倒有一些,如原索类和文昌鱼。甲胄鱼是最原始的鱼,出现在奥陶纪中期,因其身被甲
而得名。它们无上下颌,只有一个嘴孔,因此还算不上是鱼,
最多只能算鱼形动物。长鳞鱼属甲胄鱼。它的头部有图饰复杂的小鳞片,身上
覆盖着鳞片和骨板。无偶鳍和上下颌,显然还只是一种鱼形
动物,算不上是真正的鱼。原始的鱼这里是许多甲胄鱼的种类。它们被有坚厚的盔甲,还无真正的上下颌,所以摄取食物基本上是吸进。它们在泥盆纪晚期全部灭绝,代之而起的是盾皮鱼。泥盆纪又被称鱼类时代。原始的鱼泥盆纪晚期,地球上出现了真正凶猛而巨大的动物,这就是恐鱼。它属盾皮鱼类,可长达12米多,嘴张开时有1米多宽,比现在的鲨鱼还要大还要凶狠。从化石来,其上下颌可自由活动,颌骨非常强壮,牙齿尖锐锋利,可见当时的动物只要被它捉到,就不可能生还。我国四川江油出土过1米多长的一种恐鱼。尾骨鱼是一种小型的盾皮鱼,体长约40厘米。头颈之间也是分节连结的,因此头也能象恐鱼那样上下活动。它与恐鱼同属节颈鱼类。原始的鱼空棘鱼和泥盆纪扇骨鱼类形态结构非常相似,这对研究两栖动物的起源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总鳍鱼中的扇骨鱼后发展成了两栖类,而另一支发展成了空棘鱼。上图是现代空棘鱼,在发现前人们认为它早在四亿多年前就灭绝了。1938年在南非东岸深海中打捞到了一条长1.5米重58公斤的怪鱼,后经研究被鉴定为空棘鱼类,因此全世界都轰动了。为记念提供线索的拉蒂迈女士,又被叫为拉蒂迈鱼,而当地人早就见过它。真掌鳍鱼是生活在泥盆纪时期的一种总鳍鱼,属淡水肉食
鱼类。从其结构来看与早期两栖类有许多共同点。泥盆纪晚期,由于地球气候变得恶劣起来,湖沼干涸,盾皮鱼类绝种,许多种鱼也同样面临着灭顶之灾。在这漫长的年代中,总鳍鱼中的某些支很好地适应了环境,它们依靠偶鳍、内鼻孔和鳔爬上陆地寻找水源和食物,久而久之,其中的一部分逐步演化为原始两栖类动物,为动物最终征服陆地奏响了前奏曲。两栖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在距今3.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总鳍鱼的一支已进化成原始两栖类。其中主干为迷齿类,其次为壳椎类和滑体类。我国发现的主要是滑体类的蛙和蟾蜍等。迷齿是指牙齿齿冠的珐琅质深入到齿质后形成曲折回纹。泥盆纪晚期的鱼石螈,它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两
栖动物。据研究,它是由总鳍鱼类中的真掌鳍鱼进
化而成,尽管还保留着许多鱼类的特征,但它的头
已可以转动了,四肢基本形成。右上为二迭纪的引螈,好象完全适应了陆地上
的生活。右下为石炭纪的双椎螈,比引螈早5千万年以上,它大部分时间可能在水中生活。↑现代巨型蝾螈长1.5m到1.8m。上为日本大鲵。两栖动物中
最大的要算中国大鲵了,可达1.8m以上。
←笠头螈长60cm,属二迭纪。脑袋怪怪的,有点让敌害吃起
来感到麻烦而放弃伤害它的嫌疑。征服陆地大约在石炭纪纪时,某些形状类似左图的两栖动物开始了征服陆地的旅程,它们是爬行动物的真正祖先。由于缺少这方面的化石,我们只能用这幅图片来作参考。上图是蜥螈,右面是它的骨骼化石。这种东西生活在二迭纪,头像两栖动物,身体又像爬行动物,不伦不类。由于它出现得很晚,因此不会是爬行动物的祖先。至于后来它进化成了什么东西,现在还不得而知。四、中生代↑被这玩意咬一口可不是闹着玩的!异齿龙是早期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动物。至于它背上的那个“帆”,可能是用来调节体温的。另有一种吃草的基龙也有这种“帆”,别说,还真漂亮。
左边为部分早期爬行动物。(从左至右)前排1.犬颌龙,2.距齿龙,后排1.安琪龙,2.肯氏龙,3.鸟龙。进入中生代,由于森林茂盛,植食性爬行动物得以迅速繁衍和进化,同时也产生出一些肉食爬行动物种类。整个中生是爬行动物时代,有时人们也称之为“恐龙时代”。Perhistoriclivingthings早期的爬行动物槽齿类←假鳄龙是恐龙和鳄类的祖先类型,体形不大。植龙比假鳄龙大,看起来像鳄鱼,可和鳄鱼绝对没有一点
关系,它们在三迭纪中期就彻底绝种。注意它的鼻孔在头顶。↓槽齿类生活在三迭纪,现分为古鳄亚目、假鳄亚目、副鳄亚目和南漳龙亚目等四个亚目。恐龙时代恐龙自三迭纪出现到白垩纪灭绝,它们统治地球达整整一亿三千万年之久。
假鳄龙(也许还有别的)分化为两目,一是蜥臀类:分植食性的蜥脚亚目和肉食性的兽脚亚目;二是鸟臀类:又分为鸟脚亚目、甲龙亚目、剑龙亚目和角龙亚目四类。下面我们将分别加以详细介绍。禄丰龙发现于中国云南禄丰,故名。生活在三迭纪,长6米、高2米,植食性。蜥臀类,为后来巨大植食性恐龙的祖先恐龙时代鸟龙小鸟龙兽脚亚目,侏罗纪,长2米,后肢发达,行动迅速。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有这玩意。似鸟龙兽脚亚目,白垩纪晚期,前肢很小,没有牙齿,长2米,像驼鸟,所以又称之为驼鸟龙。巨大一族这类恐龙一般在湖沼区生活,长颈是为了更好地获取食物。另在它们的骨盆脊椎上有一个神经球,有人认为是第二大脑,负责身体后段的动作。合川马门溪龙发现于中国四川,蜥脚类,植食性。长22米,高3.5米,重40-50吨。盘足龙、蜥足类,植食性。足像圆盘,长20米左右,现在研究表明它们可能并不生活在水中。巨大一族巨大一族雷龙生活在侏罗纪,蜥脚类,植食性恐龙。长逾24米,重约30吨,颈很长,可在水中吃到岸上的植物。由于巨大而沉重,因此它们一般都呆在水中,这样可依靠水的浮力来减轻体重对足部的压力。一般地讲巨大恐龙都有类似雷龙的这些个特点。巨大恐龙一般都生活在侏罗纪,这与该时期气候炎热潮湿、植物繁茂有关。这类恐龙一般都在水中生活,也有陆生型的。巨大一族腕龙侏罗纪,蜥足类。体长24.4米,重55吨,是最重的恐龙之一。梁龙侏罗纪,蜥足类。约重30吨,体长25至30米,是最长的恐龙之一。上右:剑龙侏罗纪,鸟臀类。背部骨板为防卫之盾,尾部骨刺为防卫之矛。是一种漂亮的恐龙。
下左:弯龙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初期,鸟脚类,植食性,可四足行走。
下右:禽龙白垩纪,鸟脚类,植食性。其大拇指演变为锥状,可能与防卫有关。如果一任植食性恐龙无节制地发展,可能会把地球上的植物很快吃光,于是大自然弄出肉食性种类的恐龙来对其加以限制,这就是所谓生态平衡吧。右为跃龙,侏罗纪,兽脚类,肉食性。长11米,有利爪,尾强有力,牙利如刀刃。为十分可怕的一种恐龙。
下左为霸王龙,白垩纪,兽脚类,肉食性。长17米高6米。只存在很短时间就灭绝了。其头大但骨中多空隙,因此头不重。巨大的口中布满每个长20cm的牙齿,非常可怕。
下右为霸王龙骨架化石。恐龙时代鸭嘴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属鸟臀类恐龙。身长从3到12米,植食性。左为棘鼻青岛龙。头上那个东西
真不知是干什么用的。
右为典型的鸭嘴龙。这两种都是
水陆都能适应的恐龙。←
破壳而出戟龙→好多角呀!光是脑袋就长2米。(请从下往上看)角龙亚目出现在白垩纪晚期,属鸟臀类,植食性。这类恐一般都有各式各样的角,颈部都有一圈骨质“披风”,显得威风凛凛,很漂亮!三角龙→听名字就知道了,体长已达6.1米。独角龙→那角已很大,眼睛上也出现了两个小的,体长3米。秀角龙→开始有只小角了,体长2米多。←原角龙→无角,是上面各类的始祖,体长约2米。三迭纪时,一些刚刚来自水中的爬行动物又重新回到了海洋,并逐渐失去了在陆地生活的绝大部分能力,体形又逐渐演变为鱼形,但肺呼吸功能却仍保留着,且在陆上产卵,成了水生的爬行动物。孙氏南漳龙(上)和湖北汉江蜥(下),发现于湖北,三迭纪时生活在浅海区的爬行动物。幻龙(上)和楯齿龙(下)是另两种生活在浅海区的爬行动物,前者可能是蛇颈龙的祖先。喜马拉雅鱼龙,三迭
纪晚期。发现于中国珠峰
地区海拔4800m的摄拉木。
体长10米,肉食性,该龙
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地质
板块理论。鱼龙出现于三迭纪早期,似海豚形,善游泳,肉食性,卵胎生,很凶猛。这几类恐龙生活在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的海
洋中,肉食性。它们分别是:
1.沧龙
2.鳍蜥龙
3.海王龙
4.薄片龙
5.蛇颈龙
右下角为蛇颈龙的化石。海龟出现于三迭纪,两亿年来它们无多大变化,可看成是活化石。上左为原颚龟,它的头不能缩进龟壳;右
为原玳瑁,与现代的几乎无区别。左图中上为蝙蝠龙,长约20cm,下为喙嘴龙,长约80cm,均为侏罗纪。中图为准
噶尔翼龙,白垩纪早期,发现于新疆。尾较早期的短了许多,但仍存在。右图为翼手
龙,白垩纪晚期,尾已完全消失,翼展在8m以上,最大的巨型翼龙翼展可达16米。翼龙出现于侏罗纪早期,它们从前肢的第四指起至后肢长出一片皮膜,在进化过程中,嘴中的牙逐渐减少至完全消失,嘴也喙化了,尾也一样退化至消失。其中的某些早期种类可能是鸟类的祖先。鸟类的兴起左为鱼鸟和黄昏鸟,白垩纪海
鸟。右为始祖鸟,侏罗纪大陆鸟。鸟的进化和始祖鸟化石。本人认为鸟类可能出现于侏罗纪早期。鸟类是由会飞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披羽毛,温血,正因为如此才未随恐龙灭亡而灭亡,反而更昌盛。鸟类的出现走禽身体巨大,腿部有力,善
奔跑。左为隆鸟,产非洲,大小如
驼鸟;右为恐鸟,产新西南,可高
达4米。这两种鸟都是在几个世纪
前才灭绝的。山东山旺鸟发现于中国,生活在新生代中新世,属鹑鸡类,体小于鸽。由于化石保存非常完好,实为史前鸟类化石中的珍品。非凡的过渡短吻副肯氏兽,三迭纪,大小如家狗。发现于新疆,在长7米宽2的岩石中保存有九个完整的短吻副肯氏兽骨架化石,十分珍贵。所谓似哺乳爬行动物是指某些特征与哺乳动物相似的爬行动物。原始类型是生活在二迭纪和三迭纪的盘龙类以及由盘龙类进化而来、生活在二迭纪和三迭纪的兽孔类,典型的有肯氏兽、犬颌兽等,它们是哺乳动物的祖先。犬颌兽,三迭纪,大小如狗,行动敏捷,在我国有发现。其牙齿特征和现代哺乳动物十分接近。水龙兽,三迭纪早期,大小如狗,世界各地几乎都有发现,
这是地球板块理论的直接证据。五、新生代中国三尖兽(上左),三迭纪晚期,大小如鼠。发现于云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哺乳动物。
黑齿兽(上右),白垩纪,大小如鼠,食虫,比中国三尖兽晚出近一亿年。哺乳动物最早出现在三迭纪晚期,它们大概有如下特点:大脑半球较发达,有皮毛和汗腺,相对恒温,牙齿功能分化,杂食,逐渐由卵生变为胎生,由母兽以乳汁哺幼且有护幼能力。这些特点使其在不明原因的白垩纪灾难中得以幸免,至新生代初开始了全面和极大的发展。哺乳动物雕齿兽,新生代始新世,是贫齿目动物(如犰狳)的直系祖先。←刺尾雕齿兽,普通雕齿兽。→←原足兽,始新世,植食性,渐新世灭绝。
大懒兽,更新世,身体巨大且行动迟缓,昼伏夜出,植食性。→巨型蹄兽上右为冠齿兽,晚始新世至中渐新世,大小如貘,
行动迟缓,草食性,但有尖利的犬牙。
下为犹因他兽,始新世,长4米,高2米,草食性,
有獠牙,鬼知道脑袋长那么多角干什么用。它们灭绝于
始新世晚期。下右为重脚兽,渐
新世,大小如犀牛,发
现于埃及。海洋兽类←索齿兽,中新世,大小如河马,
草食性,海边栖。
异索兽,中新世,长约2米,大小
如海狮,肉食,近海栖。→←原海牛,始新世,植食性,海洋中栖息。
三种动物骨骼比较,可看出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的差异。→械齿鲸,始新世,长20米,绝
迹于始新世末。象的进化始祖象,始新世,长1.4米,高70cm,发现于埃及。为恐象,中新世,高3米,獠牙反长,
亚欧大陆均有发现。象是大型草食动物,属长鼻目,其实真正的长鼻目只包括现代象和第三纪的乳齿象。←乳齿象中的湖象,渐新世,高2米,
它的上下颚各长出一对象牙,它应是现代
象的直系祖先。象的进化左上为黄河剑齿象,更新世早期,长8米,高4米,象
牙长达3米,发现于甘肃合水县,当时这里的气候和环境
和现代非洲非常相似。左下为黄河剑齿象完整的骨架化石。右下为真猛犸,更新世晚期,长3至5米,高达4米,
发现于西伯利亚的冻土中,其中有许多的皮毛甚至是血
肉都是新鲜的,尽管死去有二万年之久。这类超级大象
灭绝于一万年前,估计与冰期的加剧有关。象的进化演示几种怪兽后弓兽(上左),长鼻子利于在水中
伸出来呼吸。
箭齿兽(上右)与犀牛很像,可它生
活在南美的。
始驼(下左)是现代骆驼的祖先,可
它们只有50cm高,你信不信?
巨型雷兽(下右)正当其接近发展到
最高阶段时,莫名其妙地绝种了,至今
这仍是个不解之谜!马与虎马的进化演示长尾剑齿虎,晚始新世,历三千万年灭绝。后从另一支猫科
动物中进化出短尾剑齿虎(上),历一千多万年灭绝,它曾是我们
祖先在几百万年中要对付的最凶恶的野兽。瞧那牙,真可怕!马最初比狗还小(始祖马),且前蹄四趾,后蹄三趾,见于早
始新世,后来历经中新马和上新马,变成了单趾动物,且身体大
了许多倍。两种巨兽巨犀,晚始新世到中新世,高达7米,是地球上出现过的哺乳动物中最高最大的,在我国多处发现过它们的化石(上左)。
披毛犀,上新世末的冰期后出现的,可高达2米,毛厚而密,在世界很多地方可找到它们的踪迹。另外告诉你一个秘密,犀牛的角不是骨质,而是由毛紧密缠结在一起而
形成的,你信不信?六、人类时代灵长目动物是哺乳动物中最进化的一支,其中包括树鼱、狐猴、猕猴、跗猴、猿、人类等。共同特点是脑发达,目前视,四肢灵活。我告诉你上图的树鼱是灵长目动物,你一定会吃惊,如果我告诉你我们的祖先绝对就是它这样的,你也许更吃惊甚至难堪,可这是一个绝对的事实。现代树鼱和史前的样子几乎完全一样,它们生活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我国也有分布。
右图的副猿是一种渐新世时的猴,发现于埃及。人类时代猿类无尾,两臂长而有力,一般树栖。最原始的猿是原上猿(左图),体形小,略大于猴,见于渐新世。稍后有埃及猿,体形增大了一些。开始兼猿与人的特点的是山猿(右为其骨骼化石),上新世,高1.5米,它曾在陆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可惜又回到了树上,是向人进化没有成功的一支。←拉玛古猿距今一千多万年,是人类的先祖,脑容增大,前后肢初步分工,半直立,手较灵活,可拿树枝石块等物御敌。发现于云南。关于这类猿的争议颇多,我将在古生物常识中加以说明。南猿距今三百多万年,发现于非洲,在拉玛古猿被发现前一直公认为人类初祖,其中的“能人”大半已直立,手更灵活。我国也有某些南猿化石的发现。↓三者之间的颅形及脑容量的比较↑爪哇人距今八十万年,北京人距今五、六十万年,都属直立人。
北京人高约160cm,背驼,脑容很大,穴居,会有组织地出猎,并且掌握了火的使用,以其来取暖和烧烤食物。根据有关科学的研究,北京人很可能不是我们汉人的祖先,极大的可能是今北美印第安人的祖先。
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尼安德特人为早期智人,出现于十几万年前,高150cm,能制造石器等工具,过渔猎生活,五万年前他们突然都消失了,这是个不解之谜,相信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化为了现代欧洲人或至少混血至欧洲人中人。(左)
丁村人为早期智人,与尼人同一时期,分布于中国太行山西缘,制造的石器较北京人先进了许多倍。他们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右)克鲁马农人为晚期智人,距今四万年,高约170cm,与现代人几乎无区别,产生了原始宗教。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洞中留有他们精彩的图画。(左)
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晚期智人,黄种人,能制作骨器和陶器。进入母系制氏族社会,开始埋葬死者并有祭奠风俗。发现于北京。(右)七、史前植物最古的植物估计出现在近四十亿年前的海洋中。而具有真正意义的是裸蕨类,志留纪晚期由于海退,出现了很多湖沼,一些浅水生植物逐渐演化为陆生。右图为我国江南志留纪植被景观,大地上到处是裸蕨类。这类植物的根和顶形态现在还弄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无叶,有对生侧枝,枝顶有繁衍后代的孢囊。代表种类为光蕨、工蕨和带蕨。代表植物为石松、楔叶、真蕨类。大海退后至泥盆纪,裸蕨在陆地上完全站稳了脚根,它们的三支后代石松、楔叶和真蕨开始了大发展。泥盆晚期,出现了许多这类植物的小规模群落,大地真正地披上了绿装。石炭纪时的气候比现在要炎热许多,且潮湿,这使得真蕨类迅猛地繁荣起来,地球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由这类植物构成的沼泽森林,两栖动物称雄大地,林间飞着许多有翅昆虫。由于森林过盛,这个时期留下了大量的植物遗骸,知道是什么吗?煤!因此石炭纪(听这名字)又称造煤时期。代表植物为鳞木、封印木和树蕨。←石炭纪植物化石代表植物为苏铁中生代无开花植物,但裸子植物开始兴起,这类植物能产生种子,随着时间推移,它们遍布地球,繁荣昌盛。有些种类流传至今,如银杏、水杉等。侏罗纪又是一个动植物极盛的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巨大型恐龙统治着地球,丰美的植物为它们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养。左图是中国南方某地侏罗纪时的植被生态景观。代表植物为真蕨、苏铁、松杉等代表植物为水杉、松、橡、桦等。新生代后,能开花结果的被子植物开始取代了裸子植物的统治地位,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地球上属于被子植物时代。这类植物是植物中进化得最高的一类,真不知道它们还会向什么样子进化。常绿植物右图为始新世(距今六千万年)时中国东北的植被景观,可见当时该地区是很温暖和湿润的,常绿植物在这儿非常繁茂,是不是有点亚热带风光的意思?代表植物为松柏类代表植物为枫、楠和浆果树等。左图为中新世时我国山东某地的植被景观,每到春夏之季,当时强大的亚热带季风给这里带来充足的热量和丰沛的雨水,使该地区出现茂盛的亚热带落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第四纪冰川开始于上新世末,地球上许多地方都披上了银装,这次冰期一直持续到现在。右图为西伯利亚的一个林区,这里的冻土中曾发现了许多冰期中冻死的动物化石,如真猛犸、披毛犀等。代纪世距今年数生物的进化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1万现代植物现代动物人类时代更新世250万第三纪上新世1200万被子植物和
兽类时代中新世2500万渐新世4000万始新世6000万古新世6700万中
生
代白垩纪1.37亿裸子植物和
恐龙时代侏罗纪1.95亿三迭纪2.30亿古生代二迭纪2.85亿蕨类和
两栖类时代石炭纪3.50亿泥盆纪4.00亿裸蕨植物
鱼类时代志留纪4.40亿奥陶纪5.00亿真核藻类和
三叶虫时代寒武纪6.00亿元
古震旦纪13.0亿18.0亿细菌藻类时代34.0亿太
古46.0亿地球形成与化学进化期>50亿太阳系行星系统形成期界性质说明注:也有将蓝藻与真菌归于植物界的和将病毒与细菌归于微生物界的。病毒界非细胞生物含有自我复制遗传结构,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细菌界原核生物除少数外,多为营寄生或腐生。是自然物质循环的主媒。蓝藻界原核生物无真核、核膜和核仁。细胞壁由联肽组成。真菌界真核生物细胞有核、膜、仁,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的菌丝体组成。植物界真核生物由若干有细胞壁的细胞群构成,绝大多数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界真核生物由若干无细胞壁的细胞群构成,能主动获取食物的类群。古植物化石孢粉孢子、花粉的外壁保存下来的化石。孢子、花粉有内壁和
外壁,内壁由纤维质构成,易被腐蚀;外壁含接近角质的特种
物质,虽受高温、高压等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也难以破坏,
能保存为化石。化石孢粉可依据植物系统分类命名,称为自然
分类,主要应用于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抱粉分析中。若按孢粉的
形态特征命名,称为人为分类,主要应用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生态纤维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玻璃纤维增强聚氨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2框 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5 我爱我们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教师专业发展 课件 第七章 通过互动合作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 2024年成本会计客观题全部
- 2025年高压电工考试题库基础理论实战演练题库试卷
- 2025年消防安全知识考试题库:消防信息化建设与消防设备管理试题集
- 202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护理伦理学专项护理伦理学知识试题解析
- 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2025年校园文化建设案例深度解析试题
- GB/T 3785.3-2018电声学声级计第3部分:周期试验
- 焦化厂生产工序及工艺流程图
- 特变电工-财务报表分析课件
- optimact540技术参考手册
- 第一章电力系统仿真软件介绍课件
- 产品QC工程图 (质量保证工程图)Excel表格
- 人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规划
- 电气平行检验用表
- GB∕T 14527-2021 复合阻尼隔振器和复合阻尼器
- 患者随访率低原因分析以及对策
- DB32∕T 2349-2013 杨树一元立木材积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