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自主探究·考点突破合作探究·史论互证开放课堂·高考研习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自主探究·考点突破合作探究2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外忧内患一个背景“战时”和“共产主义”两个特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四点内容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三个结果自主探究•考点突破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轻巧识记——战32、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实质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实质主要“新”43、轻巧识记——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三个影响四大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轻巧识记——斯大林模式两条三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54、思维升华——苏联(俄)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农业集体化:过度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4、思维升华——苏联(俄)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结束放映返回导65、理解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征及经验教训(1)形成:(2)特征:(3)经验教训: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5、理解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征及经验教训工业化运动、76、整体图示——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6、整体图示——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结束放映返8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一个对象三次改革四点措施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92、思维升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A.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B.评价: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2)勃列日涅夫改革:A.领域——政治、经济,工业改革为重点。B.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思维升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102、思维升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3)戈尔巴乔夫改革:A.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B.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思维升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113、易误辨析——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易误辨析——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解体结束放映返回导124、通史链接——二战后的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经济文化两极格局由形成、发展到走向瓦解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苏联文学艺术产生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4、通史链接——二战后的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经13二战后苏联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特别是重工业,使苏联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也奠定同美国在国际上竞争的基础,但长期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国力下降,而苏联改革均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内外剧变,为苏联文学艺术创作提供社会基础。
4、通史链接——二战后的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二战后苏联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特别是重工业,使14合作探究•史论互证问题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合作探究•史论互证问题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15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工业方面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商业方面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废除实物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16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17问题二、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列宁认为“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的方式,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使苏维埃俄国经济明显好转,政权得到巩固。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20世纪20年代,苏联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4.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问题二、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十月革命后,建立18史论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史料一]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结束放19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农业总产值(%)10067112种植业(%)10064107畜牧业(%)10072121粮食(万吨)7.6504.5197.247牛(万头)6.0605.2506.210猪(万头)2.0901.7502.180[史料二]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史证(1)史料一反映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果引发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史料二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联)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苏俄(联)生产力的发展。(2)两则史料体现了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证明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正确性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农业总产值(%20史论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模式的成效
[史料]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史证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二、斯大林模式史证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1史论二、斯大林模式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史料]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漫画、图表。史证从漫画、图表史料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二、斯大林模式史证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2问题三、二战后苏联历次经济改革的重点、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改革者重点结果问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农业重工业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经济有所增长成为超级大国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问题三、二战后苏联历次经济改革的重点、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改革者23史论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史料]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史证史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即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画线部分表明由于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没有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史证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4史论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史料]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史证本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史证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5
第一步:粗读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一反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物资严重匮乏。
开放课堂•高考研习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一步:粗读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26
第一步:粗读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二主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一步:粗读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27
第一步:粗读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三反映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
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一步:粗读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28
第二步:细读材料一……①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一中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自然会导致人们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二步:细读材料一……①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29
第二步:细读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②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二中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表明苏维埃政权将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二步:细读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30
第二步:细读材料三③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三中③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社会景况顿然改观
第三步:史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的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二步:细读材料三③第二年(1922年),31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材料一……①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史料应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答案:(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原因: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32
(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②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答案:(2)措施:新经济政策。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史料应用]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33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材料三③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答案:(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质(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4)实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启示: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史料应用]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材料三③第二年34【临考视窗】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点考向综合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运用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及影响。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临考视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点考向综合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35(2013·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高考例析]第一步定时空1922年第二步明考点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013·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36(2013·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第三步析选项错在彻底这一词上,不符合苏维埃的性质,A不正确。不能和材料相呼应,过于武断,和材料前半句冲突,B项不正确。题干材料是1922年颁布的,粮食税之后的进一步对农业的改革,C正确。新经济政策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商品经济谈不上主导,D不正确。C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013·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37[借题发挥]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借题发挥]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结束放映382.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9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404.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各自的缺失及经验(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直接原因为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4.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各自的缺失及经验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41
1.(2013·高考广东文综卷)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收集制[尝试应用]A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1.(2013·高考广东文综卷)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42
2.(2013·全国卷新课标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尝试应用]D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2013·全国卷新课标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43
3.(2013·全国卷新课标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尝试应用]B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2013·全国卷新课标Ⅱ)1931年,斯大林说:441、高考要求:高考历史评分细则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甚至不给分。由此可见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在高考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学科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必须准确表达,绝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来答,回答历史问题更不可写成“散文”。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
规范答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1、高考要求: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规范452、存在的问题:在阅卷过程中看到考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用到“两半社会”“马哲”等缩写,还有“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等名词,还有的将三大改造写成“三大改革”,公有制写成“共有制”等。这些笔误一方面反映了考生比较粗心,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建议同学们在读书时勤动手,边读边写。这样你对那些要掌握的重点就会写得比较熟练,就不至于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了。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
规范答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存在的问题: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规463、答题技巧: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解答历史试题时,既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用正确的观点和恰当的语言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运用课本语言来答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避免语言漏洞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
规范答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答题技巧: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规范47[经典示例](2013·高考福建文综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经典示例]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48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49(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9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10分)(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8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9分)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50[名师点评]学习历史,回答历史问题也就是“重新思考”历史,因为我们所思考的历史,所回答的历史问题几乎都是前人思考过的,历史学科有社会教育功能,历史要素、历史结论的表述是很严格的。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可以使答案更加规范,表述更条理清晰,有助于得到高分。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名师点评]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51[解题流程]1、读材料注意历史语言(1)“速读”可知本题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工业化的相关论述为载体考查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2)“细读”材料一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必须迅速工业化,材料二、三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必须解决资金问题,应当优化发展重工业。材料四毛泽东认为中国应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工业化道路(3)“精读”材料一反映苏维埃政权工业基础薄弱,应用发展大工业。材料二反映苏联面临工业化资金短缺的现实问题。材料三反映苏联需要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材料四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合理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实现工业化要注意从每则材料中找出中心论点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解题流程]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52[规范作答](注意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9分)(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10分)(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8分)(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9分)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规范作答](注意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53【尝试应用】4.(2014·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大国崛起》解说词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尝试应用】4.(2014·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4材料二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罗斯福:噢,为啥?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罗斯福:哈哈。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材料二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55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8分)(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10分)(3)为摆脱“路径障碍”,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6分)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56解析:第(1)问注意时间“1921~192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30年代”可知是苏联模式。第(2)问注意其中涉及人物“罗斯福”,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本质来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答案:(1)“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8分)(2)“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10分)(3)调整: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6分)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解析:第(1)问注意时间“1921~1927年”,结5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58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自主探究·考点突破合作探究·史论互证开放课堂·高考研习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自主探究·考点突破合作探究59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外忧内患一个背景“战时”和“共产主义”两个特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四点内容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三个结果自主探究•考点突破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轻巧识记——战602、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实质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实质主要“新”613、轻巧识记——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三个影响四大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轻巧识记——斯大林模式两条三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624、思维升华——苏联(俄)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农业集体化:过度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4、思维升华——苏联(俄)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结束放映返回导635、理解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征及经验教训(1)形成:(2)特征:(3)经验教训: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5、理解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征及经验教训工业化运动、646、整体图示——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6、整体图示——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结束放映返65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一个对象三次改革四点措施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662、思维升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A.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B.评价: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2)勃列日涅夫改革:A.领域——政治、经济,工业改革为重点。B.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思维升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672、思维升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3)戈尔巴乔夫改革:A.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B.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思维升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683、易误辨析——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易误辨析——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解体结束放映返回导694、通史链接——二战后的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经济文化两极格局由形成、发展到走向瓦解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苏联文学艺术产生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4、通史链接——二战后的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经70二战后苏联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特别是重工业,使苏联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也奠定同美国在国际上竞争的基础,但长期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国力下降,而苏联改革均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内外剧变,为苏联文学艺术创作提供社会基础。
4、通史链接——二战后的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二战后苏联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特别是重工业,使71合作探究•史论互证问题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合作探究•史论互证问题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72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工业方面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商业方面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废除实物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73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74问题二、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列宁认为“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的方式,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使苏维埃俄国经济明显好转,政权得到巩固。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20世纪20年代,苏联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4.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问题二、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十月革命后,建立75史论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史料一]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结束放76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农业总产值(%)10067112种植业(%)10064107畜牧业(%)10072121粮食(万吨)7.6504.5197.247牛(万头)6.0605.2506.210猪(万头)2.0901.7502.180[史料二]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史证(1)史料一反映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果引发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史料二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联)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苏俄(联)生产力的发展。(2)两则史料体现了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证明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正确性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农业总产值(%77史论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模式的成效
[史料]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史证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二、斯大林模式史证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78史论二、斯大林模式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史料]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漫画、图表。史证从漫画、图表史料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二、斯大林模式史证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79问题三、二战后苏联历次经济改革的重点、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改革者重点结果问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农业重工业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经济有所增长成为超级大国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问题三、二战后苏联历次经济改革的重点、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改革者80史论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史料]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史证史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即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画线部分表明由于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没有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史证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81史论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史料]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史证本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史证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82
第一步:粗读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一反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物资严重匮乏。
开放课堂•高考研习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一步:粗读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83
第一步:粗读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二主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一步:粗读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84
第一步:粗读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三反映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
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一步:粗读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85
第二步:细读材料一……①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一中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自然会导致人们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二步:细读材料一……①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86
第二步:细读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②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二中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表明苏维埃政权将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二步:细读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87
第二步:细读材料三③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三中③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社会景况顿然改观
第三步:史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的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二步:细读材料三③第二年(1922年),88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材料一……①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史料应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答案:(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原因: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89
(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②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答案:(2)措施:新经济政策。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史料应用]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90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材料三③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答案:(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质(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4)实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启示: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史料应用]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材料三③第二年91【临考视窗】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点考向综合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运用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及影响。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临考视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点考向综合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92(2013·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高考例析]第一步定时空1922年第二步明考点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013·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93(2013·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第三步析选项错在彻底这一词上,不符合苏维埃的性质,A不正确。不能和材料相呼应,过于武断,和材料前半句冲突,B项不正确。题干材料是1922年颁布的,粮食税之后的进一步对农业的改革,C正确。新经济政策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商品经济谈不上主导,D不正确。C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013·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94[借题发挥]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借题发挥]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结束放映952.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96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974.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各自的缺失及经验(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直接原因为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4.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各自的缺失及经验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98
1.(2013·高考广东文综卷)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收集制[尝试应用]A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1.(2013·高考广东文综卷)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99
2.(2013·全国卷新课标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尝试应用]D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2013·全国卷新课标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100
3.(2013·全国卷新课标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尝试应用]B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2013·全国卷新课标Ⅱ)1931年,斯大林说:1011、高考要求:高考历史评分细则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甚至不给分。由此可见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在高考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学科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必须准确表达,绝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来答,回答历史问题更不可写成“散文”。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
规范答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1、高考要求: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规范1022、存在的问题:在阅卷过程中看到考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用到“两半社会”“马哲”等缩写,还有“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等名词,还有的将三大改造写成“三大改革”,公有制写成“共有制”等。这些笔误一方面反映了考生比较粗心,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建议同学们在读书时勤动手,边读边写。这样你对那些要掌握的重点就会写得比较熟练,就不至于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了。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
规范答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存在的问题: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规1033、答题技巧: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解答历史试题时,既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用正确的观点和恰当的语言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运用课本语言来答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避免语言漏洞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
规范答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答题技巧: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轻松增分规范104[经典示例](2013·高考福建文综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经典示例]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105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Module7 Unit1 He spent about twenty-one hours in space(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下册
-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研究型建筑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班级活动的组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统设计与控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东华职业学院《海洋生物技术综合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编大学生安全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西方财务会计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共青科技职业学院《学前儿童保育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理工大学《数字信号处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 失败不可怕 |教案
- 中建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范本)
- 医师定期考核人文医学考试题库500题(含参考答案)
- 读书分享课件:《一句顶一万句》
- 物业消防安全管理培训【共54张课件】
- 空心杯电机基础知识
- DL-T+5839-2021土石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技术规范
- 历年交管12123驾照学法减分复习题库带答案下载
-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 2024-2034年中国注射用赖氨匹林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供应链可持续采购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