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市场分析报告(模板)_第1页
白糖市场分析报告(模板)_第2页
白糖市场分析报告(模板)_第3页
白糖市场分析报告(模板)_第4页
白糖市场分析报告(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4白糖市场分析报告一中国食糖基本情况食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食糖生产的基本原料是甘蔗和甜菜,甘蔗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甜菜生长于温带地区。我国甘蔗糖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广西、云南、广东湛江等地,甜菜糖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新疆、黑龙江、内蒙等地。尽管原料不同,但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我国是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糖料种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和产值仅次于粮食、油料、棉花,居第四位。我国食糖产销量仅次于巴西、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如果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统计,我国食糖产量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以前,我国食糖产量在600-800万吨之间,消费量基本维持在800万吨左右,食糖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大多数年份依靠食糖进口来弥补。2003年来我国食糖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国内产量仍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如图1.1所示)。表1.11995年以来我国食糖产量和消费量统计表榨季95/9696/9797/9898/9999/0000/0101/0202/0303/0404/0505/06产量622.80680.00811.20882.60686.86620.00849.701064.701002.30917.40881.50消费量825.00780.00830.00800.00810.00850.00915.001000.001140.001050.001084.89图1.1:1995年以来我国食糖产量和消费量对比图我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用甜菜制糖是近几十年才开始的。(一)我国食糖的生产糖厂利用甘蔗、甜菜榨取糖汁,经过沸腾浓缩,中心分离形成糖结晶,这种结晶称为原糖,呈浅棕色。原糖经过提炼后,成为日常消费的成品糖(如白砂糖、绵白糖等)。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制糖是采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制糖生产方法,即“田间糖厂(产出半成品的原糖)+精炼糖厂(产出精制糖)”的生产方式,先是生产原糖,然后再回溶生产精炼糖的方法。大部分糖厂生产原糖,然后供给精炼糖厂进行精炼生产精炼糖,作为饮食用糖供应市场。我国糖厂几乎全部采用一步法生产,即糖厂通过甘蔗榨汁、沸腾浓缩、中心分离、提炼等工艺一次性直接生产出日常消费的白糖,所以我国食糖市场流通和消费的基本都是白糖,而国际贸易则以原糖为主。与二步法相比,我国一步法生产的一级白砂糖只相当于国际耕地白糖的标准,质量相对较差,基本没有出口市场。图1.21982年以来我国糖料播种面积变化图1、我国白糖生产有如下特点:一是糖料收获后不能直接变成商品糖,必须经过工业化加工,因此白糖属于工业品。二是由于工业化加工需要较大的设备投入,糖价高且有充足的糖料时,加工能力的增加滞后;同样,糖价低或原料不足时,加工能力又不容易很快减下来,因此,糖价格波动周期比一般农产品要长一些。三是2002年以来,北方的甜菜糖生产大幅萎缩后,近年来连续恢复性增产。进入90年代,我国食糖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糖价走低,生产甜菜糖无利可图甚至损失惨重。受此影响,我国甜菜糖年产量逐年减少。2005/06榨季,甜菜糖的产量达到80万吨,占全国食糖产量的9%。四是糖业生产出现从北向南、从沿海向内陆、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近年来,广西、云南两省区食糖调出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五是我国食糖的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周期性(如图1.3所示)。图1.3我国食糖榨季产量折线图纵观我国食糖的生产历史,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食糖生产大致以6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基本上是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3年连续减产。1995-2001年为一个周期:其中,1996-1999年连续增产,2000-2001年连续减产。2001-2006年为一个周期:2001-2003年增产,2004-2006年减产,2007年开始进入增产周期。2、食糖的种类食糖的种类很多。根据加工环节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深加工程度不同、专用性不同,食糖可以分为原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方糖、赤砂糖、土红糖等。白砂糖、绵白糖俗称白糖。食品、饮料工业和民用消费量最大的为白砂糖。根据制糖工艺的不同,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碳化糖保质期较长,质量较好,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糖厂生产的是硫化糖。根据制糖原料不同,白砂糖又分甘蔗糖和甜菜糖,其中我国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白砂糖占主导地位。3、食糖榨季我国食糖的生产销售年度从每年的10月1日到翌年的9月30日。甘蔗糖榨季从每年的11月(第一家糖厂开榨)开始,到次年的4月(最后一家糖厂收榨)结束;甜菜糖榨季从每年的10月开始到次年的2月结束。我国食糖主产区中海南和广东湛江开榨较早,云南开榨较晚。(二)我国糖料和食糖产量及其分布1、我国甘蔗生产区域分布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逐渐向西转移,区域布局得到优化。按照气候条件适宜、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制糖产业布局合理等原则,我国选择桂中南、滇西南和粤西为全国甘蔗优势区,包括48个县(市)。a、桂中南甘蔗优势区域桂中南蔗区是广西蔗糖生产的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崇左、扶绥、横县、宁明、宾阳、大新、龙州、隆安、武鸣、邕宁、南宁辖区、覃塘区、来宾、武宣、象州、鹿寨、柳城、柳江、宜州、上思、等20个县(区)。b、滇西南甘蔗优势区域滇西南德宏、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玉溪、红河等7个地州。c、粤西甘蔗优势区域粤西蔗区主要以湛江市为主,占全省的70%以上。2、我国食糖产量分布a、我国食糖产量及其分布我国18个省区产糖,南方是甘蔗糖,北方为甜菜糖。甘蔗糖占全国白糖产量的80%以上,近三年达到90%以上,2003/04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1002万吨,甘蔗糖产量944万吨,占94.1%,甜菜糖产量59万吨,占5.9%;2004/05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917.4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857.10万吨,占93.4%,甜菜糖产量60.3万吨,占6.6%,2005/06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881.5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800.8万吨,占90%,甜菜糖产量80.7万吨,占10%,比例有所增加。我国白砂糖产地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其中,全国产糖量的95%集中于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五个优势省区(如表1.2)。表1.21993/94-2005/6榨季全国及各省食糖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榨季93/9494/9595/9696/9797/9898/9999/0000/0101/0202/0303/0404/0505/06全国合计602.3542623680811882687620849.710641002.3917.4881.5甘蔗糖小计502.1447494538677.91756.8621551747939.6943.57857.1800.8广东123108111122149150997510411698.5112.192.2其中:湛江826975779995595582877390.176.7广西222174231235321366306300443561588532537.7云南81.69684111124164149130143189195159141.3海南231821242926332530424138.517.8福建2018161819177369.66.85.73.7其它32333027373226181921149.68.1甜菜糖小计1009512914213312666691021245960.380.7黑龙江21245144322712203140913.418.4新疆263229394652322848523734.544.1内蒙古2214.522282319711112077.412.5其它3023273132281410111155.05.7b、食糖主产区的基本情况糖业作为广西传统支柱产业,其产量从1993/94榨季开始已经连续14年稳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占广西耕地面积的1/3。近年来,广西产糖量超过世界第五大产糖国——澳大利亚以及出口大国泰国、古巴的产糖量。2005/06榨季,广西共生产白糖532万吨;表明广西糖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广西制糖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突出,生产成本比广东、云南低近200元/吨,比北方甜菜低近350元/吨。广西15家大型制糖企业集团拥有糖厂67家,其生产能力和产糖量分别占全区的87.8%和88.91%,是广西和全国糖业界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云南全省有11个地、州、市产糖。年产糖10万吨以上的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南、滇南的临沧、德宏、保山、思茅、版纳、红河、玉溪等7个地、州、市。这7个地、州、市的食糖产量占全省产糖总量的96%以上。广东省的糖料及食糖生产集中于湛江地区,湛江地区的食糖总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珠江三角洲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炼糖基地,拥有东莞糖厂、顺德糖厂、江门甘化(广东甘化)等著名炼糖企业,制糖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食糖加工能力超过80万吨,年加工原糖60万吨左右。近10多年来通过进口、进料和来料加工开展炼糖业务,参与国际食糖贸易。3、我国食糖生产发展前景我国糖业正处于一个复苏和即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糖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国糖业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传统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我国已制定出“十一五”规划,预计我国到2010年食糖生产能力有望达到1450万吨,自给率达到85%。甘蔗制糖是我国糖业生产的中坚力量,2004/05榨季甘蔗糖已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95%,主要甘蔗产糖省区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总产量占全国的92%,未来几年甘蔗糖的发展还有广阔的前景。同时,我们还应注意甘蔗糖和甜菜糖的协调发展。由于甜菜榨季开始比较早,可以弥补食糖销售年度末期与甘蔗糖大量上市之间的供求缺口,且除新疆以外的甜菜糖生产企业又基本靠近食糖纯消费地区,运距短,经营费用低,具有比较好的综合优势。从糖料面积、亩产和企业制糖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食糖生产增长潜力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广西区政府已明确提出,通过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提升制糖业工艺装备水平,突出抓好综合利用,延长产业产品链,鼓励采用“两步法”生产方式,继续推进糖业企业重组,提高制糖业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完善蔗农与糖厂的利益协调机制,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糖业基地。重点支持南糖、凤糖、贵糖、农垦糖业、东亚糖业等企业集团的发展。计划到2010年,机制糖年生产能力稳定在600~700万吨,吨糖成本下降到1600元左右,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综合利用产值和效益达到制糖产值和效益的50%。(三)我国食糖消费1、我国食糖消费总体情况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食糖仅仅是调味品,很难达到西方国家食糖消费的水平。我国是世界第四大食糖消费国,多年来我国年消费食糖约8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食糖消费量的6.2%。2003年和2004年我国食糖消费量有较大的增长,分别达到1030万吨和1140万吨(如图1.3所示),人均年消费食糖量(包括各种加工食品用糖)约8.4公斤,仍然是世界人均食糖消费最少的国家之一,远远低于全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23.65公斤的水平,也低于同期台湾人均23.9公斤、香港人均31.0公斤的水平,为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食糖消费“低下水平”的行列。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一般人均年消费食糖35-40公斤,高的达到50-70公斤。图1.4近年来我国食糖消费量变化对比图我国食糖消费与人民生活水平和含糖食品生产基地有密切的关系。我国食糖主要消费区分布在华东、京津、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其中华东和京津地区的消费量最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的食糖消费市场还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由于糖的需求对价格的忍耐力较大,食糖价格对食糖消费量的上升影响并不大。食糖消费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糖精的滥用。据统计,我国糖精每年销量达到1万吨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当量计算,相当于400—500万吨食糖。因此,今后十年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则我国食糖生产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近年来的较高的食糖价格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食糖消费,同时刺激了淀粉糖的快速发展,挤占了一部分食糖消费空间。2005年全国淀粉糖产量达到430万吨,2006年为500万吨。2、我国食糖消费特点一是食糖消费具有季节性,相应的出现食糖的销售、消费旺季,(例如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以及夏季冷饮的消费旺季等)和淡季(例如每年的5、6月份)。二是食糖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居民的饮食习惯关系密切,例如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销(消)区。三是我国食糖工业消费占主要部分,2005年我国食糖工业消费所占的比例为79%,民用消费的比例为31%。四是食糖消费受替代品的影响较大,如淀粉糖和糖精的生产和销售量直接影响食糖的消费量和消费的发展空间。五是食糖消费具有刚性特点,食糖消费的价格弹性很小。欧美国家,食糖和淀粉、脂肪构成居民热量的三大来源,人均消费量大,可替代产品多。而我国则将食糖作为健康甜味剂应用,替代品相对较少,而且食糖的消费金额占总消费的比重很小。价格弹性小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量比较小的波动,会给价格带来比较大的波动。3、我国食糖消费构成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我国食糖消费总量中,工业约占60%,民用消费约占40%。工业消费包括食品工业、饮料、制药等,食糖是其重要的原料。近年来工业消费的稳定增长是我国食糖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近些年我国食品工业、饮料业、饮食业等用糖行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食糖消费的稳步上升,70年代消费量以每年3%—3.5%的速度增长;80年代食糖的消费增长率每年接近2%。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用糖平均每年增长幅度约在17%左右,其中主要是饮料和糖果、罐头、糕点等行业用糖。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提供的2002年数据,含糖食品用糖量年增长40万吨左右,加上未进统计范围的数字至少有此数量的三分之一,食品工业用糖每年递增量估计为60万吨。按照上述两方面的统计,食糖消费年增长量在5%左右。可以肯定的是,食糖的消费增长主要是含糖食品的增加。饮料等含糖食品的销售旺季促进销量稳定增长。2005年产品产量增长幅度超过15%的食品有糕点、乳制品、罐头、果汁及果汁饮料、液体乳和冷冻饮品。自从国家加强对化学合成甜味剂的监督管理以及推行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以来,食糖销售出现了跳跃式增长。4、我国食糖消费前景展望2001年12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了201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总体目标:为保障合理的食糖摄入量,到2010年达到城乡居民每年消费食糖10公斤、农村居民每年消费食糖8公斤的目标,即人均每年食糖摄入量为9公斤,按14.3亿人口计算,2007年食糖需求量为1210万吨(不包括糖精),2010年我国的食糖年消费量可望达到1400万吨以上。(四)我国食糖的进出口情况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中国对粮、油、糖、毛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中国政府同时承诺,从1999年发放160万吨进口食糖关税配额,5年内配额数量每年增加5%,到2004年,进口食糖关税配额增长到194.5万吨。在该项配额内,进口原糖关税为20%,白糖为30%,到2004年降低为15%;配额外进口关税到2004年将从76%降低到50%,并同时打破国家对食糖进口的垄断。目前我国进口配额和关税水平维持在2004年的水平上。1、近年来中国食糖进口情况为稳定供应,我国与古巴签订有长期进口原糖协议,每年从古巴进口原糖40万吨。进口原糖大都直接转入国家储备。我国食糖一直靠进口来弥补缺口,已成为世界食糖进口大国。1992年进口食糖110万吨,1993年则达200万吨以上。在1993年之后,我国食糖产量迅速提高,食糖供应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还出现剩余,不再依赖进口。1999年底,南方主要产糖区受灾,使糖产量有所下降,2000年主要以国储糖出库补足供需缺口,净进口12.59万吨,2001年因自然灾害因素影响产量导致全年食糖缺口152.4万吨(占需求量的19.1%),净进口100.31万吨。2003年,我国食糖生产量和消费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大关,其中食糖生产1063万吨,消费1030万吨,结转库存33.5万吨,2004年产量达到1002万吨,消费预计1140万吨,缺口140万吨,全年进口达到100万吨,2005年进口食糖89.42万吨,2006年,我国累计进口食糖136.54万吨,出口食糖15.45万吨。表1.31995年以来我国食糖进出口情况(单位:万吨)年度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进口290.7125.578.3250.7541.6764.07119.87118.3177.51105.7889.42136.54出口90.566.4837.8643.5836.7441.4819.5632.5810.324.1715.8015.45净进口200.259.0240.767.174.9322.59100.3185.7267.1989.6973.62121.09图1.51982年以来我国食糖进出口对比图2、进口原糖的价格换算进口原糖加工成白砂糖成本价计算方法及对照表:原糖到岸价(税前)=离岸价+保险费+海运费+外贸代理费+银行手续费+利息+劳务原糖到岸价(税后)=税前到岸价+关税+增值税白糖成本价=税后原糖到岸价+加工费+损耗二、世界食糖基本情况全球每年甘蔗产量约10.6亿吨,平均亩产4.5吨,含糖量14%-15%,亩产糖0.6吨。每年食糖产量1.2-1.5亿吨,消费量在1.2-1.5亿吨,国际贸易量约3700万吨,供求的变化都集中在3700万吨的世界食糖贸易量上。世界食糖现货市场主要特点有:一是生产相对集中,且多数是第三世界国家,如巴西、印度、泰国、古巴。这些主要产糖国大量出口,而大的消费国生产不能自给,需要进口,如俄罗斯、美国。二是食糖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量将继续增加,食糖消费介于刚性消费与弹性消费之间。消费量与人均GDP没有明显关系,与各个国家(地区)的饮食习惯却密切相关。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在消费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三是市场供求变化较大,价格波动剧烈。世界食糖平均生产成本超过390美元/吨,平均价格却经常只有其一半,远低于所有生产国的生产成本。四是各国糖业政策复杂多变,均为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表现为“三高”,即高额国内支持、高进口壁垒和高出口补贴。(一)世界食糖生产1、产区地球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许多国家都种植甘蔗,生产甘蔗糖;北部地区包括欧洲、日本、美国北部、加拿大和我国北部等地种植甜菜,生产甜菜糖。甘蔗糖与甜菜糖的比例约为7:3。甘蔗糖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大洋洲、亚洲、非洲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国家;甜菜糖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少量在亚洲等地。中国、美国、日本、埃及、西班牙、阿根廷和巴基斯坦既产甘蔗糖又产甜菜糖。2、产量全球年产糖量约1.2-1.5亿吨。世界上产糖国家和地区有107个(欧盟15国作为一个地区统计),其中产糖在50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31个。食糖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包括巴西、印度、欧盟、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菲律宾、古巴、南非。这些国家的食糖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表2.1世界食糖产量和消费量统计(万吨,原糖值)榨季95/9696/9797/9898/9999/0000/0101/0202/0303/0404/0505/06产量12222.912254.612493.91308813660.313063.213456.614880.714195.514237.314910消费量11627.511947.612277.812419.312742.212989.513454.513797.614019.11419515015图2.1世界食糖产量和消费量对比图3、制糖生产期因所处纬度及气候不同,世界主要食糖输出国(地区)的制糖生产期(糖料收获期)不同。巴西中南部为5月至12月,东北部为9月至翌年4月;欧盟7月至翌年1月;澳大利亚6月至12月;泰国11月至翌年1月;古巴12月至翌年5月;南非5月至翌年2月;墨西哥11月至翌年7月;哥伦比亚10月至翌年9月;毛里求斯1月至12月。习惯上,世界制糖生产期从9月至翌年8月计算。(二)世界食糖消费表2.2世界部分国家(地区)人均年消费白砂糖量单位:公斤国家(地区)消费量国家(地区)消费量国家(地区)消费量全世界23.65中美洲42.1韩国18.7欧洲36.9南美洲46.4朝鲜1.9挪威41.7巴西55.6新加坡93瑞典44.4智利49.2马来西亚51.1乌克兰35.2亚洲13.2非洲13.9欧盟38.9印度15埃及32.7北美洲33.6中国6.6毛里求斯36.6加拿大40.4中国台湾23.9卢旺达0.5美国32.9中国香港31大洋州47.1古巴42.1泰国29.6澳大利亚54.3墨西哥43日本19.6新西兰60.4全球平均每年消耗食糖约1.24亿吨,人均年消费食糖约23.65公斤(见表2.2)。从95/96榨季开始,全球食糖消费量基本以2%的速度稳步扩大。(三)世界食糖进出口食糖的国际贸易以原糖为主。进入世界贸易的食糖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1/4,约为3700万吨,其中约1/3受政府双边协议支配,其余2/3是自由贸易,占世界总产量的17%。世界食糖主要出口国为:巴西、欧盟、澳大利亚、泰国、古巴,这5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约占世界食糖出口量的65%。主要进口国为:俄罗斯、美国、印尼、欧盟、日本、韩国、埃及、伊朗、马来西亚、加拿大,这10个国家的进口量约占世界进口总量的40%。主要进口国的消费量和进口量相对比较稳定,而主要出口国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变化较大,出口国出口量的变化对世界食糖市场的影响比进口国进口量的变化对世界食糖市场的影响大。(四)主要食糖生产国糖业政策最新情况由于食糖产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世界各国政府对食糖生产和流通都实行严格的管理,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现行的糖业管理体制,没有一个国家属于市场主导型,都实施政府主导型。基于此,一些在世界食糖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和地区才保持了内部相对平稳的糖价和在国际市场中较强的竞争力。1、巴西1998年5月巴西放开糖价和酒精价格,价格由市场需求确定。但政府仍对这一特殊行业进行必要的干预和保护。其糖业政策主要有(1)食糖与酒精联产计划:政府控制酒精与汽油掺混的比例,有强制性的法令。当糖价下跌时,提高汽油中的酒精掺混比例,多耗用酒精,从而支持国内糖价恢复。通常情况下,汽油中的酒精比例每提高1%即可创造约3.5亿公升的酒精需求。(2)各州政府对本州内的甘蔗不收税,但对跨州收购的甘蔗征9%或12%的税;同时对国内销售的食糖征收12%的营业税(销售额的12%),但政府对出口糖免除一切税赋。(3)进口关税:对南共市(拉美两大经济组织之一的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L的简称。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是其成员国,智利、玻利维亚是该集团的联系国。)以外的国家收取17.5%的共同对外关税(TEC),酒精为21.5%。巴西进口关税以CIF(到岸价)计价,以巴西货币(雷亚尔)支付。(4)出口补贴和乙醇交叉补贴。2、欧盟2005年4月欧盟在与巴西、澳大利亚和泰国的糖业诉讼案中败诉,必须对其已持续了40年的高度保护的糖业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内部市场上高于国际市场3倍的食糖价格和甜菜收购价格将被大幅削减,享受出口补贴的白糖出口量也将被大幅削减,糖产量会因此受到影响。按照新达成的糖业改革方案,欧盟将在未来4年内分阶段削减国内食糖支持价格,2006年削减20%,随后3年的削减幅度分别为25%,30%和36%。降低食糖支持价格会使许多欧盟成员国的制糖产业走向消亡,希腊、爱尔兰和意大利的食糖产业受打击最重,其次是西班牙、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欧盟的食糖生产长期以来由几家大公司主导,如英国糖业公司、德国Suedzucker公司和法国BeghiSay公司等,他们在其国内的食糖生产中处于垄断地位。欧盟每年出口的糖约为650万吨,欧盟食糖出口商从政府得到的补贴超出了世界贸易规则规定的限度,不仅压低了国际糖价,而且还导致其他产糖国无力参与国际竞争,因此,WTO争议裁判委员会要求欧盟将其销往国际市场的享受出口补贴的食糖数量削减至130万吨的水平。3、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食糖出口国之一,80%的产糖供应国际市场,澳大利亚每年半数以上的产糖销往马来西亚和韩国,另外还有约10%的食糖出口到日本和加拿大。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食糖生产连年遭遇病虫害和干旱的冲击,加上政府为提高食糖产业的生产效率对糖业进行重组,其糖产量曾下滑至不足400万吨的水平。为解决澳大利亚食糖产业存在的痼疾,2002年9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已启动糖业改革,政府为此还专门给食糖产业拨出了在数年内发放的总额高达4.44亿澳元的糖业改革援助资金。但从最近几个榨季澳大利亚的食糖产量来看,政府对糖业的改革和扶持成效并不明显,短时间内澳大利亚食糖产业很难恢复往日的辉煌。4、印度长期以来,印度政府一直对食糖市场进行严格管制,政府不仅掌管着糖厂每月投放市场的食糖数量,还把甘蔗的收购价制定权牢牢控制在手里。这种严格的市场管制政策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印度联邦政府为取悦蔗农而不断上调甘蔗收购价(这是政治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印度国内糖价跟随国际糖价波动。这种局面导致印度糖厂03/04、04/05榨季的亏损额累计达到了约11亿美元(500亿印度卢比)。为保护本国食糖产业,杜绝国外食糖流入印度市场,印度政府对进口糖征收60%的进口关税,外加850卢比/吨的营业税,同时还对免税进口原糖(这一部分进口不计入进口量)加工成白糖后复出口进行严格控制。印度政府在05/06榨季食糖产量恢复正常水平的背景下,已开始鼓励国内出口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口目标直指巴基斯坦。为扩大食糖出口,印度政府采取了许多鼓励措施,比如免除食糖消费税、免除850卢比/吨的营业税等措施。(五)国际上燃料乙醇发展现状1、巴西燃料乙醇发展现状燃料乙醇实现工业化生产始于巴西。巴西发展燃料乙醇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国内石油资源匮乏,另一方面盛产甘蔗,农业资源丰富。为了有效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减少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巴西通过立法确立了用燃料乙醇替代汽油的发展方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巴西已经成为燃料乙醇的生产能力最大的国家,其年均产量达到126亿公升,为世界第一。同时,目前巴西也是世界上燃料乙醇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约合0.2美元/升,汽油价格为0.6~0.7美元/升。燃料乙醇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市场竞争力,2001年开始巴西政府取消了对燃料乙醇的补贴,由市场供求直接调节。2、美国燃料乙醇发展现状美国应用燃料乙醇的经济政策始1978年的联邦《能源税收法案》,当时美国政府为鼓励乙醇汽油的使用,免除乙醇汽油4美分/加仑的消费税。此后,联邦政府对于乙醇汽油的消费税减免一直在4~6美分/加仑浮动。目前美国燃料乙醇工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燃料乙醇需求量剧增,2004年燃料乙醇的生产量达34亿加仑(约1014万吨)。美国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成本为0.33美元/升。2005年8月8日,美国出台的《新能源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提出“2012年,要使每年利用燃料乙醇或生物资料的数量达到75亿加仑”,同时提出:为了保护环境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将在2014年12月31日以后禁止在汽油中使用甲基叔丁基醚(MTBE)这种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作为汽车燃添加剂的化工产品。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推动美国燃料乙醇产业的快速发展。

3、欧盟燃料乙醇发展现状欧盟燃料乙醇2004年的消耗量为175万吨,根据市场调查,2005年乙醇用于燃料市场的需求将有较大增长,欧盟生物燃料计划将驱动这一需求。计划要求:到2005年,传统燃料如汽油应至少含2%的乙醇或其他生物燃料;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57%。相比而言欧盟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最高,其以小麦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成本为0.48美元/升,以甜菜为原料的生产成本为0.52美元/升。三、影响白糖价格的主要因素(一)白糖现货市场供求关系一般地,对于供给而言,商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的下降,供给的减少会引起价格的上扬;对于需求而言,商品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价格的上涨,需求的减少将导致价格的下跌。白糖的供求也遵循同样的规律。1、白糖的供给世界食糖产量1.2-1.5亿吨,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巴西、印度、欧盟、中国等,其中巴西产量超过2000万吨。巴西、欧盟、泰国是世界食糖主要出口国家,其产量和供应量对国家市场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巴西,作为世界食糖市场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糖国,其每年的糖产量、货币汇率及其政府的糖业政策直接影响到国际食糖市场价格的变化走向。2、白糖的需求目前,世界食糖消费量约1.5亿吨,消费量较大的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欧盟、中国、巴西等。从近几年消费情况来看,印度食糖年消费量维持在1900万吨左右,欧盟消费量维持于1500万吨左右,中国消费量增长至1100万吨左右,巴西年消费量950万吨左右。3、白糖进出口食糖进出口对市场的影响很大。食糖进口会增加国内供给数量,食糖出口会导致需求总量增加。对食糖市场而言,要重点关注世界主要出口国和主要进口国有关情况。世界食糖贸易量每年约为3700万吨,以原糖为主。主要出口国为巴西、欧盟、泰国、澳大利亚、古巴等。主要进口国为俄罗斯、美国、印尼、欧盟、日本等。主要进口国的消费量和进口量相对比较稳定,而主要出口国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变化较大,出口国出口量的变化对世界食糖市场的影响比进口国进口量的变化对世界食糖市场的影响大。我国食糖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略有缺口,进口食糖以原糖为主。食糖进口仍然实行配额管理,2004-2006年的每年配额均为194.5万吨。2001-2004年进口量分别为119.87万吨、118.31万吨、77.51万吨、105.78万吨,2005年进口量为139万吨。我国市场出口量较少,2004年仅为4.84万吨。表3.11995年以来我国食糖进出口情况单位:万吨年度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进口290.7125.578.3250.7541.6764.07119.87118.3177.51105.78139.00136.54出口90.566.4837.8643.5836.7441.4819.5632.5810.324.1735.8015.45净进口200.259.0240.767.174.9322.59100.3185.7267.1989.69103.20121.094、白糖库存 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库存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该商品供需情况的变化,是商品供求格局的内在反映。因此,了解食糖库存变化有助于了解食糖价格的运行趋势。一般地,在库存水平提高的时候,供给宽松;在库存水平降低的时候,供给紧张。结转库存水平和白糖价格常常呈现负相关关系。就我国来讲,国家收储以及工业临时收储加上糖商的周转库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能影响市场糖价的库存。在糖价过高(过低)时,国家通过抛售(收储)国储糖来调节市场糖价。预估当年及下一年的库存和国家对食糖的收储与抛售对于正确估测食糖价格具有重要意义。(二)气候与天气食糖作为农副产品,无论现货价格还是期货价格都会受到气候与天气因素的影响。甘蔗在生长期具有喜高温、光照强、需水量大、吸肥多等特点,因此,对构成气候资源的热、光、水等条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干旱、洪涝、大风、冰雹、低温霜冻等天气对生长期中甘蔗具有灾害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旦形成便是长期的。如1999年底在我国甘蔗主产区发生的霜冻,不仅导致1999/2000制糖期白糖减产200多万吨,还因霜冻使宿根蔗的发芽率降低,2000/2001制糖期的食糖再次减产,致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糖价从1900元/吨跃居4000元/吨左右。除关注我国的气候和天气外,也应关注食糖主要出口国的气候和天气变化。比如巴西气候受海洋气候影响,全球气候异常对巴西的影响较大,而甘蔗产量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如2000年巴西旱灾,其食糖产量亦大幅减少200万吨左右。(三)季节性食糖是季产年销的大宗商品,在销售上就有其固有的、内在的规律。在我国,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为甘蔗集中压榨时间,由于白糖集中上市,造成短期内白糖供给十分充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持续不断的消费,白糖库存量也越来越少。而价格也往往随之变化,具有季节性特征。(四)政策因素国际食糖组织的有关政策、欧盟国家对食糖生产者的补贴,美国政府的生产支持政策等,对全世界食糖供给量均有重要影响。各国食糖进出口政策和关税政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美国实行食糖配额制度管理,按照配额从指定国家进口食糖,进口价格一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美国不出口原糖,但却大量出口由原糖精炼而成的食用糖浆。因此,产糖国若向美国出口,必须首先获得美国的进口配额。巴西、古巴、独联体用控制种植面积的方法,有计划地控制产糖量。印度、菲律宾、泰国政府则依据国内市场情况控制出口数量,随时调整有关政策。由于政府的干预,使得国内和国际糖价既有一定的联动性,又经常相互背离。我国已经全面放开了食糖市场,但食糖一直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商品之一。国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一是产区政府实行甘蔗收购价与食糖销售价挂钩;二是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食糖储备;三是出台食糖指导价和自律价;四是食糖进口由国家发改委统筹安排。目前与糖业管理有关的主要政府部门及组织有: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及中国糖业协会。(五)替代品甜味剂是食糖的主要替代品,它的使用减少了食糖的正常市场份额,对糖的供给、价格有一定的影响。甜味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淀粉糖,2006年我国生产淀粉糖500万吨,;二是糖精,其甜味是白砂糖的500倍,我国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三是甜蜜素,2004年我国生产5.5万吨。(六)节假日在一年中,春节和中秋节是我国白砂糖消耗最大的节假日。两个节假日前一月由于食品行业的大量用糖,使糖的消费进入高峰期,这个时期的糖价往往比较高。两个节日之后的一段时期,由于白砂糖消费量的降低,糖价往往回落。八九月份是用糖高峰期,月饼、北方的蜜饯、饮料、饼干都很需要糖,会拉动食糖消费。(七)国际石油价格对食糖市场的影响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一些国家为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而加入了寻找蔗制酒精等生物替代能源的行列,甘蔗已不再单一地作为一种农产品,市场方面越来越把糖看作是一种能源产品,因为甘蔗能直接转化成生物替代能源--酒精,不仅如此,市场方面已把食糖价格的走势与石油价格的走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石油价格的涨跌不仅影响全球经济状况,影响国际运费,还会影响酒精产量,进而影响全球食糖产量。因此,石油价格的涨跌不可避免地将影响食糖价格的走势。(八)美元币值变化和全球经济增长情况对食糖市场的影响作为用美元计价的商品,食糖价格的走势除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外,无疑还受美元币值的升降和全球经济增长快慢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美元币值下跌意味着非美元区购买食糖的成本下降,购买力增强,对国际食糖市场的支撑力增强,反之,将抑制非美元区的消费需求。价格在变动趋势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九)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世界经济景气与否是决定食糖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经济景气时,生产扩张,贸易活跃,从而引起商品需求的增加,推动食糖价格的上涨。反之依然。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国民经济主要景气指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当国内消费指数偏高时,投资者要考虑未来走势;当国家宏观经济宽松时,社会发展稳定,资金供应量较为宽松,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且投入市场的资金也增多,反之依然。(十)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般由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组成。在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的波动发生在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受此影响,白糖的价格也会出现相应的波动。从宏观进行分析,经济周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十一)其他因素一些突发事件如禽流感、非典等对市场的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率变化、汇率变化、通货膨胀率、消费习惯、运输成本与难易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对白糖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市场投机力量的变化及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白糖价格的走势。四、2005/06制糖年度国际食糖产销情况综述国际糖业组织公布的报告显示,2005/06榨季,全球食糖总产量约1.491亿吨,较上榨季增长4.5%;消费量达到1.5015亿吨,较上榨季增长1.9%。全球食糖供需缺口为96.6万吨。导致缺口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国和泰国的减产之外,巴西产量低于前期预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最近10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动荡使前期国际糖价一直在低位上运行,因此除巴西之外,其他主要的产糖国对糖业的投资都是不足的。(一)巴西巴西中南部在2005年4月份开榨之后,糖分和出糖率都比较理想,不过随后生产进度就有所放缓,出糖率也一路下降,到12月中旬时出糖率已经降至14.45的低水平,榨季后期在阴雨天气的影响下,甘蔗砍运和压榨进度又受到了阻碍,因此巴西中南部地区的食糖产量只有2366万吨,低于前期的预计。由于中南部地区的减产,为了满足国内对酒精的需求,另一产区东北部地区的糖厂将会用大部分的甘蔗来生产酒精,用于榨糖的甘蔗数量大为减少,其最终的食糖产量估计仅为427万吨。巴西农业部预测2006/07年度甘蔗产量将达到4.698亿吨,食糖产量将比2005/06年度的2670万吨增长9.5%达到2920万吨。(二)欧盟由于巴西、澳大利亚和泰国向世贸组织提出的指控,欧盟一直都有减少食糖产量和出口量的压力。去年更是明确了进行糖业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国际上也认为2004/05榨季欧盟的糖厂应该已经开始调整生产的规模。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2005/06榨季,欧盟生产食糖糖2100万吨,消费1700万吨,进口260万吨,出口接近700万吨,是出口补贴政策的最后一年。2006/07年度,欧盟生产配额为1740万吨(可能进一步下调到1500万吨),进口220万吨,出口要减缩到130万吨,库存为200到400万吨。(三)印度2005/06榨季印度食糖产量的增加早已在预计之内,不过,由于前两年旱情非常严重,印度对糖业多年的投资不足,榨季初期许多人认为印度仍处于温和恢复阶段,但最终印度食糖产量从上一榨季的1390万吨增加到1978万吨,增加588万吨,增幅达41%左右。印度2006/07榨季食糖产量有望继续提升,达到2300万吨。印度另一显著变化体现在库存上,以往印度一直充当着全球食糖缓冲库存的角色,但今年却有所改变,印度政府无意再维持较高的库存水平。(四)美国众所周知,天气的变化对食糖产量的影响很大,即使在最成熟的市场中也难以确保产量的稳定。2005年三股破坏力极大的飓风袭击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和路易斯安娜州的甘蔗主产区,毁坏了糖厂的大量设备,美国精炼糖的价格因此而一路飚升,美国农业部被迫将关税进口配额增加至67.5万吨(短吨)。关税进口配额的增加意味着美国将会参与一些出口国剩余食糖的消化,特别是来自于中美洲的。五、2006/07制糖年度国内食糖产销情况综述(一)2006/07榨季全年食糖供应量1、产量估计目前已经进入四月份,2006/07榨季生产已经进入后期,全国食糖产量逐渐明朗。表5.1:近三年食糖月度产销统计年度200520062007月份累计产糖量累计销糖量累计产糖量累计销糖量累计产糖量累计销糖量1511.00268.70482.80293.00600.85382.312706.50394.60669.60395.50831.40489.373887.80479.00823.20445.201062.35611.014917.40591.10863.90519.905917.40658.80881.50587.406917.40726.10881.50656.907917.40789.50881.50719.508917.40849.50881.50820.159917.40888.10881.50871.351017.007.0019.256.401189.3055.3097.0863.7612268.70190.30323.25238.74近三个榨季(2003/04,2004/05,2005/06)4月后的平均产糖量为78万吨。据此,估计2006/07榨季食堂产量为1062.35+78=1140.35万吨,比2005/06榨季增加约259万吨。2、全国可供糖源估计:2006/07季可供应量除了国产糖量占主要因素外,还应该加上进口糖量;进口糖量包括40万吨古巴糖和一般贸易量(一般贸易量取决于国际糖价,按照历年情况来看,数量一般是在45-50万吨左右)。这个榨季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国家出于平衡供求的考虑后期收储可能性比较大,如果计划中的第一期收30万吨(前提是广西糖价要跌到收储价3500一线),那么2006/07榨季可供应量=1140万吨的国产糖+50万吨进口糖-(30万吨预期收储量)=1160万吨的可供应量,如果国库未能实现收储国产糖的量,转为进口糖补库,那么国内供给量可能会增加到1190万吨。后期存在的变数较多,目前暂按1190万吨的供给量计算。(二)2006/07榨季食糖消费06/07榨季我国食糖产量将创下历史新高,06/07榨季整个可供应量也将达到历史的天量,市场能否消化得这些食糖呢?下面我们对影响本榨季食糖消费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探讨:首先,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大环境。经济的发展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人均购买力加强;而近年来农民的增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将影响到食糖消费。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必将拉动含糖食品的消费,促进食糖消费。其次,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的推动。近几个榨季以来食糖平均增长率都在5%以上。近年来食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工业用糖量稳定增加,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刺激了食糖总体需求。我国食品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12%,食糖消费的空间相当大。第三,替代品给食糖让出部分市场份额。淀粉糖的优势在于它的物美价廉,但在糖价下跌幅度达3000元的06/07榨季,淀粉糖的竞争优势已经极大地被削弱;玉米价格的上涨,使得淀粉糖生产成本增加,也在客观上限制了淀粉糖今年的消费量,间接地给食糖让出部分市场。第四,国家对糖精的限产限销将给食糖让出市场空间。近年来,国家在糖精限产限销方面工作力度相当大,进一步加强控制,实施食品安全管理,这将有利于食糖消费的扩大。第五,气候因素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WMO)预言,二00七年全球气温将可能打破高温的历史纪录。今年的暖冬以及后期的高温气候将使得冷饮等的消费时间延长,扩大食糖消费。表5.21994年以来我国食糖消费量统计(万吨)榨季94/9595/9696/9797/9898/9999/0000/0101/0202/0303/0404/0505/06消费量8208257808308008108509151000114010501085图5.11993年以来我国食糖消费量对比图国内食糖消费量的年平均增加率约为6%—8%,若以7%计算,2006/07榨季国内食糖消费量将达到1160万吨。(三)食糖生产,销售,消费综合评估2005/06榨季全国产糖881.5万吨,净进口121.09万吨,国家抛售储备糖约100万吨,估计2005/06榨季国内食糖供应量为1102万吨。2005/06榨季国内食糖消费量为1085万吨。预计有约17万吨食糖进入2006/07榨季。因此,2006/07榨季国内食糖可供应量修正为1207万吨,比上个榨季增加约105万吨。而今年截至3月底,食糖销售量已比去年同期高出166万吨,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已经把食糖可供应量的增加给消化了。也许前面在分析2006/07榨季食糖消费量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食品加工业和饮料行业提前备战2008年奥运会。如果这样的话,那么,07年下半年糖价易涨难跌,到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消费的下降将会使糖价出现阶段性顶部。但那是后话,现在断言为时尚早。有一点可以肯定,06/07榨季增加的约259万吨食糖在半年的时间里已经被消化了166万吨,占增加量的64%。从上述因素来看,06/07榨季全国食糖消费依然乐观。六、食糖价格走势分析(一)历史数据分析1、国际糖价走势。从图6.1世界食糖产量价格图(1945-2006)上,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按照经济学理论,应该是食糖的供需状况才是决定食糖价格的最主要的因素,但实际上,食糖价格并不怎么买供需关系的帐,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走。在1973年和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中,食糖价格紧随石油价格一起暴涨。现在,人们可以把油价高引起糖价也高解释成人们为了寻求石油的替代品用糖料生产的酒精而造成的,但至少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中,人们还没有形成用酒精替代石油的想法,因此,这样的解释不完全对。也许可以这样解释:石油价格暴涨造成运输紧张,此时,在那些靠进口糖来填补食糖消费缺口的国家里,因食糖短缺给人造成的心理失衡使糖价开始暴涨,这就打破了原来糖价的平衡,引起食糖出口国家的糖价也跟着暴涨,等人们的心理达到新的平衡的时候,糖价又恢复原来的水平。每次暴涨之后的暴跌便是证明。图6.1世界食糖产量价格图(1945-2006)2、国内糖价走势。食糖流通体制改革十多年来,我国糖价经历了五次比较大的上涨,出现四个历史高价,即1995年3月份的4800元/吨的历史最高价,2001年4月份的4350元/吨、2004年10月份的3300元/吨、2005年12月份的4300元/吨和2006年2月份的5500元/吨。1991年以来,在我国食糖市场出现了五次严重供过于求,糖价暴跌的情况,出现三个历史低价,即1991年12月的1610元/吨、2000年10月份的1995元/吨和2003年5月份的2240元/吨。2005/06榨季,由于南方制糖企业开榨时间推迟,食糖市场炒作气氛较浓。在此期间,国际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