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惯性、惯性现象惯性、惯性现象(精选9篇)
惯性、惯性现象篇1
科目
物理
班级
初二.2班
授课时间
课题
第九章力和运动第2节惯性惯性现象
教学
目标
知道什么是惯性。
会用惯性的学问解释简洁的现象。
教学重点
惯性概念。
会用惯性的学问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惯性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
课堂类型
讲授
教具
小车、木块、直尺、纸条、
冲击摆、投影仪
板书设计:
本节课分析: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对惯性的理解,由于同学对“惯性”感到特别的抽象,不象有的物理量,看得着,摸得到。要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要多做几个演示和多举几个生活中的有关“惯性”的实例。
再有,同学对生活中的运动和力有着实践的阅历,单凭这些建立物理概念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这节课的演示试验是很重要的。否则同学易把惯性和力的概念相混淆,造成力的无中生有。
通过行驶的汽车或火车不能马上停下来的事例及大路、交通道上对机动车辆的限速,训练同学要遵守交通法规,留意交通安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牛顿第肯定律是怎样总结出来的?(p105)
2.前面学到的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是什么?(p105)
3.在现实生活中能否验证牛顿第肯定律?(p105)
·引标(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牛顿第肯定律,知道了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讨论成果后,概括出的一条特别重要的物理定律。
要留意的是:牛顿第肯定律是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得出来的。
·达标(讲授新课):
通过学习牛顿第肯定律,它告知我们世界上的物体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属性。即:不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惰性”。不给它施加力,它就静止或不转变运动速度。我们这堂课就讨论物体的这个特别重要的属性──惯性。
一、什么叫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肯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留意惯性的定义与惯性定律的区分:惯性是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在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规律。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千万不要混淆。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两种运动状态中的一种。
原来静止的连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连续以原来的速度和不变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世界上的物体,不管它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静止不动的,都有惯性,那么它们的惯性是否都相同呢?结论是不肯定相同。
二、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惯性大;质量小,惯性小。
既然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那么物体表现出的惯性现象许多许多,下面我们通过演示试验看一些惯性现象。
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1.小车遇障碍:(如图1)
图1
演示1小结:通过上面的试验,我们可以看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面的木块发生倾倒是小车受到外力的作用,小车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而小车上的木块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发生了翻倒。
2.快速抽出物体下纸条:(如图2)
图2
演示2小结:通过其次个试验,我们可以看出:纸条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快由静止状态变成速度很快的运动状态,而纸条上的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它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没有同纸条一起发生运动。
3.冲击摆:(如图3)
图3
(此演示由同学进行解释、提问)
[同学回答中,要提到“金属球由于惯性”]
演示3小结:通过以上试验,我们可以看出:当重锤下落撞击金属片时,金属片受到外力的作用,由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而金属片上的金属球由于惯性,它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金属球竖直下落。
下面再看两个例子:(放投影片:1.直尺击打棋子;2.汽车紧急刹车。)
同学们再想一下:为什么行驶中的汽车突然遇到意外的状况,刹车后,不能立刻停下来,还要连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同学回答)
[然后全体同学看书](p105倒数第1段)
所以我们在上学或放学回家的路上肯定要遵守交通法规,留意交通安全。
惯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最终我们通过几个例子,了解一下惯性的应用。
四、惯性的应用:
1.拍打衣服上的尘土;
2.套紧松动了的锤把;
3.甩干洗手后水份;
4.用扬场机优选种子。
展标(小结):(放投影片)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要留意惯性定义与惯性定律(牛顿第肯定律)的区分。
3.会用惯性的学问解释简洁的现象。
布置作业:p106练习1、3
·检标(本课目标检测):
一、填空题: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状态或▁▁▁▁▁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
2.在做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的人会落到▁▁▁,这是
由于人▁▁▁▁▁的原因。
3.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性质叫做惯性。
二、推断题:
1.固体有惯性,因液体和气体可以流淌,它们不肯定有惯性。()
2.不受外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没有惯性。()
3.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
惯性、惯性现象篇2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洁的惯性现象
力量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育同学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2.通过运用惯性学问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力量的培育.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同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动身,给出惯性的概念(留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分);然后从生活阅历的角度,供应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关心同学熟悉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爱好.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同学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同学的交通安全意识.最终通过“想想议议”的争论,可使同学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试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许多,由于试验的特点是比较简洁,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试验可采纳并进式的方法,让同学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兴奋趣,同时还训练了同学动手操作的力量和试验的力量。如让同学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试验。有些演示试验,可让同学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力量。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试验为例,让同学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缘由,训练如何运用学问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晰讨论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缘由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转变。
(4)由于惯性,讨论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留意订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试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试验比较简单抓住同学的留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试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试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试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试验新课
方法1:用新颖试验引起同学爱好
[演示试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如图9-2-3)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方法2:用同学可操作试验调动同学乐观性[同学试验]指导同学自己完成撤纸条的试验,打棋子试验(此试验可由同学参加演示)。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惯性。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争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状况。老师在同学争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方“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假如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转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同学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2.惯性现象通过演示试验、同学小试验或录像让同学尽可能多的观看惯性现象,试验选择要留意具有代表性。[录像]烟圈试验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连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转变了运动状态)。由上面试验分析得出:“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静止、运动”---任何状况都有惯性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3.惯性现象的分析方法1:通过演示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演示]惯性小车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引导同学争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同学简洁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状况——讨论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转变状况——惯性的详细表现。方法2:同学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请同学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试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相互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请同学举出实例。三、小结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2.惯性与牛顿第肯定律的区分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白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转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四、作业:阅读教材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试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同学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预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觉新问题。
惯性、惯性现象篇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洁的惯性现象
力量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育同学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2.通过运用惯性学问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力量的培育.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同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动身,给出惯性的概念(留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分);然后从生活阅历的角度,供应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关心同学熟悉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爱好.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同学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同学的交通安全意识.最终通过“想想议议”的争论,可使同学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试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许多,由于试验的特点是比较简洁,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试验可采纳并进式的方法,让同学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兴奋趣,同时还训练了同学动手操作的力量和试验的力量。如让同学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试验。有些演示试验,可让同学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力量。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试验为例,让同学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缘由,训练如何运用学问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晰讨论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缘由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转变。
(4)由于惯性,讨论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留意订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试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试验比较简单抓住同学的留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试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试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试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试验新课
方法1:用新颖试验引起同学爱好
[演示试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如图9-2-3)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方法2:用同学可操作试验调动同学乐观性[同学试验]指导同学自己完成撤纸条的试验,打棋子试验(此试验可由同学参加演示)。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惯性。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争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状况。老师在同学争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方“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假如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转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同学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2.惯性现象通过演示试验、同学小试验或录像让同学尽可能多的观看惯性现象,试验选择要留意具有代表性。[录像]烟圈试验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连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转变了运动状态)。由上面试验分析得出:“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静止、运动”---任何状况都有惯性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3.惯性现象的分析方法1:通过演示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演示]惯性小车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引导同学争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同学简洁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状况——讨论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转变状况——惯性的详细表现。方法2:同学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请同学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试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相互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请同学举出实例。三、小结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2.惯性与牛顿第肯定律的区分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白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转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四、作业:阅读教材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试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同学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预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觉新问题。
惯性、惯性现象篇4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洁的惯性现象
力量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育同学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2.通过运用惯性学问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力量的培育.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同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动身,给出惯性的概念(留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分);然后从生活阅历的角度,供应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关心同学熟悉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爱好.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同学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同学的交通安全意识.最终通过“想想议议”的争论,可使同学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试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许多,由于试验的特点是比较简洁,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试验可采纳并进式的方法,让同学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兴奋趣,同时还训练了同学动手操作的力量和试验的力量。如让同学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试验。有些演示试验,可让同学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力量。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试验为例,让同学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缘由,训练如何运用学问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晰讨论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缘由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转变。
(4)由于惯性,讨论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留意订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试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试验比较简单抓住同学的留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试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试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试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试验新课
方法1:用新颖试验引起同学爱好
[演示试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如图9-2-3)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方法2:用同学可操作试验调动同学乐观性[同学试验]指导同学自己完成撤纸条的试验,打棋子试验(此试验可由同学参加演示)。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惯性。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争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状况。老师在同学争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方“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假如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转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同学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2.惯性现象通过演示试验、同学小试验或录像让同学尽可能多的观看惯性现象,试验选择要留意具有代表性。[录像]烟圈试验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连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转变了运动状态)。由上面试验分析得出:“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静止、运动”---任何状况都有惯性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3.惯性现象的分析方法1:通过演示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演示]惯性小车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引导同学争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同学简洁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状况——讨论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转变状况——惯性的详细表现。方法2:同学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请同学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试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相互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请同学举出实例。三、小结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2.惯性与牛顿第肯定律的区分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白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转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四、作业:阅读教材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试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同学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预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觉新问题。
惯性、惯性现象篇5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洁的惯性现象
力量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育同学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2.通过运用惯性学问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力量的培育.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同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动身,给出惯性的概念(留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分);然后从生活阅历的角度,供应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关心同学熟悉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爱好.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同学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同学的交通安全意识.最终通过“想想议议”的争论,可使同学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试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许多,由于试验的特点是比较简洁,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试验可采纳并进式的方法,让同学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兴奋趣,同时还训练了同学动手操作的力量和试验的力量。如让同学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试验。有些演示试验,可让同学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力量。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试验为例,让同学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缘由,训练如何运用学问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晰讨论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缘由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转变。
(4)由于惯性,讨论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留意订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试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试验比较简单抓住同学的留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试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试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试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试验新课
方法1:用新颖试验引起同学爱好
[演示试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如图9-2-3)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方法2:用同学可操作试验调动同学乐观性[同学试验]指导同学自己完成撤纸条的试验,打棋子试验(此试验可由同学参加演示)。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惯性。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争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状况。老师在同学争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方“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假如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转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同学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2.惯性现象通过演示试验、同学小试验或录像让同学尽可能多的观看惯性现象,试验选择要留意具有代表性。[录像]烟圈试验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连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转变了运动状态)。由上面试验分析得出:“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静止、运动”---任何状况都有惯性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3.惯性现象的分析方法1:通过演示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演示]惯性小车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引导同学争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同学简洁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状况——讨论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转变状况——惯性的详细表现。方法2:同学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请同学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试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相互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请同学举出实例。三、小结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2.惯性与牛顿第肯定律的区分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白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转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四、作业:阅读教材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试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同学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预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觉新问题。
惯性、惯性现象篇6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洁的惯性现象
力量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育同学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2.通过运用惯性学问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力量的培育.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同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动身,给出惯性的概念(留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分);然后从生活阅历的角度,供应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关心同学熟悉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爱好.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同学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同学的交通安全意识.最终通过“想想议议”的争论,可使同学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试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许多,由于试验的特点是比较简洁,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试验可采纳并进式的方法,让同学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兴奋趣,同时还训练了同学动手操作的力量和试验的力量。如让同学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试验。有些演示试验,可让同学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力量。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试验为例,让同学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缘由,训练如何运用学问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晰讨论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缘由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转变。
(4)由于惯性,讨论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留意订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试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试验比较简单抓住同学的留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试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试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试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试验新课
方法1:用新颖试验引起同学爱好
[演示试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如图9-2-3)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方法2:用同学可操作试验调动同学乐观性[同学试验]指导同学自己完成撤纸条的试验,打棋子试验(此试验可由同学参加演示)。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惯性。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争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状况。老师在同学争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方“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假如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转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同学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2.惯性现象通过演示试验、同学小试验或录像让同学尽可能多的观看惯性现象,试验选择要留意具有代表性。[录像]烟圈试验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连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转变了运动状态)。由上面试验分析得出:“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静止、运动”---任何状况都有惯性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3.惯性现象的分析方法1:通过演示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演示]惯性小车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引导同学争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同学简洁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状况——讨论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转变状况——惯性的详细表现。方法2:同学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请同学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试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相互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请同学举出实例。三、小结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2.惯性与牛顿第肯定律的区分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白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转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四、作业:阅读教材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试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同学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预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觉新问题。
惯性、惯性现象篇7
科目
物理
班级
初二.2班
授课时间
课题
第九章力和运动第2节惯性惯性现象
教学
目标
知道什么是惯性。
会用惯性的学问解释简洁的现象。
教学重点
惯性概念。
会用惯性的学问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惯性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
课堂类型
讲授
教具
小车、木块、直尺、纸条、
冲击摆、投影仪
板书设计:
本节课分析: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对惯性的理解,由于同学对“惯性”感到特别的抽象,不象有的物理量,看得着,摸得到。要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要多做几个演示和多举几个生活中的有关“惯性”的实例。
再有,同学对生活中的运动和力有着实践的阅历,单凭这些建立物理概念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这节课的演示试验是很重要的。否则同学易把惯性和力的概念相混淆,造成力的无中生有。
通过行驶的汽车或火车不能马上停下来的事例及大路、交通道上对机动车辆的限速,训练同学要遵守交通法规,留意交通安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牛顿第肯定律是怎样总结出来的?(p105)
2.前面学到的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是什么?(p105)
3.在现实生活中能否验证牛顿第肯定律?(p105)
·引标(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牛顿第肯定律,知道了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讨论成果后,概括出的一条特别重要的物理定律。
要留意的是:牛顿第肯定律是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得出来的。
·达标(讲授新课):
通过学习牛顿第肯定律,它告知我们世界上的物体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属性。即:不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惰性”。不给它施加力,它就静止或不转变运动速度。我们这堂课就讨论物体的这个特别重要的属性──惯性。
一、什么叫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肯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留意惯性的定义与惯性定律的区分:惯性是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在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规律。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千万不要混淆。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两种运动状态中的一种。
原来静止的连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连续以原来的速度和不变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世界上的物体,不管它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静止不动的,都有惯性,那么它们的惯性是否都相同呢?结论是不肯定相同。
二、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惯性大;质量小,惯性小。
既然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那么物体表现出的惯性现象许多许多,下面我们通过演示试验看一些惯性现象。
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1.小车遇障碍:(如图1)
图1
演示1小结:通过上面的试验,我们可以看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面的木块发生倾倒是小车受到外力的作用,小车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而小车上的木块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发生了翻倒。
2.快速抽出物体下纸条:(如图2)
图2
演示2小结:通过其次个试验,我们可以看出:纸条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快由静止状态变成速度很快的运动状态,而纸条上的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它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没有同纸条一起发生运动。
3.冲击摆:(如图3)
图3
(此演示由同学进行解释、提问)
[同学回答中,要提到“金属球由于惯性”]
演示3小结:通过以上试验,我们可以看出:当重锤下落撞击金属片时,金属片受到外力的作用,由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而金属片上的金属球由于惯性,它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金属球竖直下落。
下面再看两个例子:(放投影片:1.直尺击打棋子;2.汽车紧急刹车。)
同学们再想一下:为什么行驶中的汽车突然遇到意外的状况,刹车后,不能立刻停下来,还要连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同学回答)
[然后全体同学看书](p105倒数第1段)
所以我们在上学或放学回家的路上肯定要遵守交通法规,留意交通安全。
惯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最终我们通过几个例子,了解一下惯性的应用。
四、惯性的应用:
1.拍打衣服上的尘土;
2.套紧松动了的锤把;
3.甩干洗手后水份;
4.用扬场机优选种子。
展标(小结):(放投影片)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要留意惯性定义与惯性定律(牛顿第肯定律)的区分。
3.会用惯性的学问解释简洁的现象。
布置作业:p106练习1、3
·检标(本课目标检测):
一、填空题: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状态或▁▁▁▁▁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
2.在做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的人会落到▁▁▁,这是
由于人▁▁▁▁▁的原因。
3.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性质叫做惯性。
二、推断题:
1.固体有惯性,因液体和气体可以流淌,它们不肯定有惯性。()
2.不受外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没有惯性。()
3.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
惯性、惯性现象篇8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洁的惯性现象
力量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育同学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2.通过运用惯性学问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力量的培育.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同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动身,给出惯性的概念(留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分);然后从生活阅历的角度,供应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关心同学熟悉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爱好.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同学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同学的交通安全意识.最终通过“想想议议”的争论,可使同学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试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许多,由于试验的特点是比较简洁,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试验可采纳并进式的方法,让同学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兴奋趣,同时还训练了同学动手操作的力量和试验的力量。如让同学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试验。有些演示试验,可让同学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力量。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试验为例,让同学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缘由,训练如何运用学问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晰讨论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缘由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转变。
(4)由于惯性,讨论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留意订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试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试验比较简单抓住同学的留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试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试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试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试验新课
方法1:用新颖试验引起同学爱好
[演示试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如图9-2-3)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方法2:用同学可操作试验调动同学乐观性[同学试验]指导同学自己完成撤纸条的试验,打棋子试验(此试验可由同学参加演示)。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惯性。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争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状况。老师在同学争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方“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假如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转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同学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2.惯性现象通过演示试验、同学小试验或录像让同学尽可能多的观看惯性现象,试验选择要留意具有代表性。[录像]烟圈试验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连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转变了运动状态)。由上面试验分析得出:“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静止、运动”---任何状况都有惯性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3.惯性现象的分析方法1:通过演示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演示]惯性小车试验引导同学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引导同学争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同学简洁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确定讨论对象——明确讨论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状况——讨论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转变状况——惯性的详细表现。方法2:同学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请同学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试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相互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请同学举出实例。三、小结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2.惯性与牛顿第肯定律的区分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白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转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四、作业:阅读教材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试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同学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预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觉新问题。
惯性、惯性现象篇9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洁的惯性现象
力量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育同学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2.通过运用惯性学问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力量的培育.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同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动身,给出惯性的概念(留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分);然后从生活阅历的角度,供应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关心同学熟悉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爱好.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同学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同学的交通安全意识.最终通过“想想议议”的争论,可使同学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试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物理复习主题单元10第24课时电路识别、连接与设计课件
- 第三章第二节节分子和原子(教案)
- 洛阳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电力行业运维队伍管理办法
- 环保企业法定代表人聘用协议
- 农村公路建设施工安全规范
- 生态环境治理招投标资料清单
- 家庭舞蹈室施工协议
- 企业内部口腔科护士招聘合同
- KTV服务员录用协议书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 人民调解培训课件(共32张PPT)
-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 绿化养护报价表
-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 课程领导力-资料教学课件
- 老人租房免责协议书
- 特灵中央空调机组RTHD详细介绍
- 2023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职人员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8篇)
- 消费者心理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