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战略目标课件_第1页
高等教育战略目标课件_第2页
高等教育战略目标课件_第3页
高等教育战略目标课件_第4页
高等教育战略目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深化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任务及要求叶之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深化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高等教育战略目标课件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1、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继续抓住和用好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2、国家建设战略目标

——建设创新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迈进人力资源强国

4、高等教育战略目标

——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1、社会发展战略1、高等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成就

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来,中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已经为共和国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实施大规模扩招政策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明显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

——我国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末年大幅度扩招,2012年就迅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5%,部分城市地区已经率先进入普及阶段(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受益于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降低,越来越多的工农子女作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历史性成就,恰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逐步扩大(2008年18岁人口已经增加到2600多万)的背景情况下取得。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后的快速发展,仅仅是高考升学压力就可能带来无数的社会问题,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势必更为难以化解。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当我们忽然发现劳动力“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之际,我们有理由提出:中国已经开始拥有“人力资源红利”,可以籍此继续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清华国情研究所胡鞍钢观点

1、高等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成就共和国成立六2、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2009年后,当国务院为明晰未来愿景、预见发展目标、谋划改革举措,领导教育部开展《2010—2020年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调研工作之时,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人力资源大国的新起点上,向着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奋进。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中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必须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突出的贡献。任重道远的中国高等教育,亟待全面部署和科学谋划未来改革发展的目标、思路及举措。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部署和领导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研制工作,有关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2010-2020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9年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连年下降,2016年到2020年逐渐进入低谷(18岁人口数每年在1600万人左右),2020年18岁-22岁高教适龄人口数正好位于谷底。这是《纲要》确定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战略目标的基本依据。由于适龄人口下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是,不但不需要大幅度扩招,而且突出强调“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稳定规模”,就可以顺利实现毛入学率达到40%的战略目标。

2、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年后,当

3、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预见《规划纲要》公布后,全国各省市公布的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规划指标是:甘肃、西藏、广西等西部10个省市宣布高教毛入学率要达到40%;中东部11个省市高教毛入学率要在40%至50%;其余9个省市高教毛入学率要在60%以上。由此测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全国平均数大体在50%。如果各省都能完成所宣布的发展目标,202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把握进入普及阶段。参与《规划纲要》调研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所提交的调研报告,曾主张提出毛入学率达到50%的发展目标,依据是:如果我国高校招生数每年增长4%以下,大体增加20万人左右,2020年高校招生数就将达到850万左右(已经是18岁人口的半数多些),如果同时还有另外800万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这是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计划规模)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则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有可能全部升入高等学校。

事实上,2011年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全国招收研究生53.82万人,比上年增加2.72万人,增长5.33%;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61.76万人,比上年增加22.27万人,增长3.48%;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08.43万人,比上年增加6.95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是,1992年后就开始了较快发展,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是9.8%,1999年初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计划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事实上,自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跃过15%目标,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告别“精英”教育阶段,开始“大众化”发展迅跑的第一个十年,恰逢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连年增长。2009年后适龄人口逐年下降的结果,是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高等教育这列发展速度已经缓慢下来的列车,有望平稳驶向普及阶段的新里程。3、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预见《规划纲4、为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做好思想及制度准备可见,在世界金融、经济危机需要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教育机遇面前,在适龄人口将持续下降的自然条件下,40%毛入学率的战略目标实际可望提早实现,2020年,有可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阶段的重要里程碑,使50%以上适龄青年接受各种形式类型的高等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教育财政投入成倍增长,今年有望实现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4%的规划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实际进入了数量扩张性的发展需求明显缓解、经费投入水平正在大幅度提升的有利时机。由于发展重点明显转向西部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只要平稳推进结构上的优化,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有望稳步而且更加均衡地走向普及。2020年,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相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很有可能由“大众化”走向“普及”,从而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亮点。为此,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做好思想及制度准备,加快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4、为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做好思想及制度准备可见,在世界金融、经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高等教育的初步“普及”,最大的潜在障碍在于能否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先行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质量保障任务极为严峻,毛入学率接近“普及”指标之前,最可能因为质量滑坡出现发展上的波动和徘徊,美国、日本、英国都曾经有过先例。

《规划纲要》对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部署是:坚持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今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会议公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简称“30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计划》(简称“2011计划”),配套文件。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到会作题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讲话。

一是强调“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要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二是强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使科研、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形成良好环境”。

三是强调“改革创新、加强领导,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高等

1、认清改革发展形势,转变教育质量观【资料】马丁特罗大众化阶段理论,解释了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和质的变化规律,对于转变教育质量观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1、高等教育目标:政府和学术专业的精英——社会技术领域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为大多数人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作准备2、高等教育功能:机会和特权——资格与条件——义务和选择,不为脱离劳动3、入学和选拔制度:考试成绩——引进非学术标准——个人意愿4、学生求学经历:不间断的学习——大多数直接入学——相当部分延迟就学5、学校类型及规模:较高共同标准的单一类型(数千人)——多元标准和多样化类型(数万人)——无共同化的个性标准及数量限制

6、课程及教学形式:高度学术概念和专业概念————课程间界限、学习和生活间界限将逐渐被打破7、大学教育学术标准:共同的学术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的标准——以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为标准8、领导与决策:少数精英群体——受行政及关注者影响——公众介入9、学术管理形式:学术人员兼任——专业管理者——管理专家10、内部管理制度模式:高级教授控制——初级工作人员及学生参与——民主参与及校外人士参与1、认清改革发展形势,转变教育质量观【资料】马丁

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论语》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的“本”就是自觉遵从人才成长规律、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实践体验全面素质教育的精髓。

第一,教育学生立大志,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落脚点。“少年强,则中国强”;“志不强者智不达”;“少年有志,国家有望”。研究表明,影响学生成才因素首先是远大的抱负、强烈的动机、不懈的努力,以及坚强有力的性格。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发现,其智力一般处于中等水平,而非智力因素却是一般人难以比拟。即使是天才要想真正成为人才,则必须懂得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无数大师的成长经历表明,首先籍由强烈责任感催生的远大抱负,再依靠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才能为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为此,学校德育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确立志向,涵养相伴而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创新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让学生由受压力、利益诱惑力的外部学习动机驱动,转向理想、抱负、志向的动力机制。

第二,教育学生懂致用,应当成为大学教学的着眼点。叶企孙和他的学生熊大缜、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江上舟几代科学大师们的努力,使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激荡。“30条”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提出“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要求“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第三,教育学生强体魄,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体魄:身体及其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数千年前的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内容,礼乐代表德育,射御代表体育,书数代表智育,契合了现代教育强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应当注意:“射御”不仅在学校课程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还排在了“书数”之前。积极进取、拼搏向上、顽强坚韧、决不轻言放弃的体育精神,最应该成为优化成才环境的优良校风之亮点,简便易行,可以迅速取得实效。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论3、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礼记中庸第20章第19条》子思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学课程结构设置的传统依据——通过教师为主的传道、授业、解惑,达成学生的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目的,注意“之”字的过程含义,课程结构可以这样设计:

博学,要求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审问和慎思,要求创新意识和思维培养;明辨,要求关注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笃行,要求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所有这些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都是靠高素质、高度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去完成。

在全球知识社会中,大学之外以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管理、知识应用、知识服务为主要运营形态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以学术为工作对象、并以此做为物质生活交换基础的职业类型,实际越来越丰富多样。

——社会学术职业的内涵及外延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大学无法垄断知识,高校学术职业的光环日渐淡去?——新型学术职业的资源优势削弱高校学术职业的吸引力?——与新知识资本组织相比高校如何提升学术职业竞争力?3、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礼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高校要履行质量建设的主体责任,主要领导既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驾驭能力,也要保证全身心投入办学和管理。大众化阶段的高校,大多是规模庞大的巨型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是一个复杂系统,高等学校管理实践中的新要求。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认清高等学校依法治教的时代要求,科学制定及实施学校中长期规划,掌握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的方法,切实为提高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

《规划纲要》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明确要求,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际成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特色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涉及理顺社会、政府及大学三方面关系的系统思考,目标是有效建立起三方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有效机制。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明显趋势,是大学逐步走出象牙之塔,逐步迈向需要应对快速变化复杂挑战的社会中心,大学的基本职能逐步由少数社会精英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演化为全面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责任与使命。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大学充分地向社会开放,并努力缩短大学研究高深学问与服务于社会快速变化要求之间的距离。

为此,应当使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在教育外部的社会层面获得政策支持,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在教育内部的宏观管理领域获得制度保障,使高等学校创新活力在大学内部行政管理系统与基层学术组织的良性互动中获得充分的释放。

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高校要履行质量建

1、建立全社会参与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制度

首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完善促进社会支持、参与、评估、问责的体制机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努力保障“社会支持、社会参与、社会评估、社会问责”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从根本上推动大学开门办学,积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应有制度保障和鼓励政府机关、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各类大型企业及社会组织积极自觉地参与大学管理、教学改革和质量评估。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应切实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专业学科建设的顾问咨询机构,应吸纳多方面专家参与。

其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构建保障教育质量的制度框架。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社会实践相互脱离,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问题。如何鼓励企业与大学共建学科专业及实验室、鼓励企业家参加大学董事会、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大学教授,同时鼓励企业接纳大学教师参加企业研发实践、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企业等等,都需要有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应尽快协调有关部门,将企业支持师生实习实训列入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指标,在相关排行榜中使用。此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当使大学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具有制度保障。加快有关财税政策改革,依照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源支持教育的要求,尽快启动“高等学校基金会体制机制创新的调研”.对照国际等教育强国的有关经验,会同有关部委研究制定相关改革创新规划,并逐步试点实践推进。1、建立全社会参与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制度2、政府及社会组织共同服务的高校自主办学

首先,在明确管理思想及其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宏观管理的职能转变,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在《高等教育法》明确赋予高校的自主权限范围内,例如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等教学改革权限,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阻碍甚至越俎代庖的问题;在社会资源向一流大学集聚的态势下未能及时支持中部地区高校建设、有力扶持贫苦地区高校发展;在扩招形势下政府增拨经费不能保证生均教育经费及教师基本工资待遇的同步增长……此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宏观管理的指导思想及其职能定位尚不清晰。

同时,现代大学作为国家依法举办的社会机构,接受政府代表社会利益的必要监管,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简政放权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重要纲领性文献中的主要内容。在高等教育跨跃发展迅速迈进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我国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但是,进入改革深水区后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如何理顺、促进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机制如何完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讨论。其次,发挥教育中介组织作用,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体现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提出了“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的战略举措。2、政府及社会组织共同服务的高校自主办学3、强化社会责任,提升大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发表公报的第一主题就是“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强调“高等教育负有提高我们对涉及到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各种问题的认识以及应对这些问题之能力的社会责任”,其“自主权是以确保质量、实用、有效、透明和社会责任的方式履行学校各种使命所必需的条件”。

“自由”和“自治”,并不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特征;“自主”、“自律”、创新发展才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努力方向。美国高等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指出:“由赞助者授予大学形式上的自治,并不能保证大学自动自觉;自治的大学也许是一些被动的机构。它们可能为过去生活,而不是面向未来。它们也许满足于过去的成就,而不愿意有所前进……自治的大学,当它们决心改革,决定对它们如何组成和如何对内部和外部需求做出反应、进行探索和实验时,才能成为主动的大学……它们需要作为创业型大学特征的新组织要素”(伯顿.克拉克1998年出版《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的途径》)。

同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仍需要科学定位和不断完善。校长和党委之间没有天然的利益冲突,需要对大学党委的职能定位、校级董事会或理事会的职能定位做出科学安排,需要使党委书记的角色定位和大学校长的行政角色各有所分工。高校行政领导及管理队伍要自觉提高职业化水平,以专家身份主持好大学章程建设、学校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及运行。3、强化社会责任,提升大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联合国教科【资料】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

一种急剧的变化,我们业已走出了一个时代,正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重叠的时代;

昨日的“旧现代”已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但仍为我们提供者表达方式、期望标准和管理工具;

“新的后现代”已经在影响我们的行为及其效果,而我们还没有关于这个新时代的理论概念和标语,没有真实的知识。

不熟悉的事务变得如此明显,所熟悉的事务已经变得如此毫不相关。

《未来已经发生》,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及办学理念与时俱进;

《管理新现实》,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抓紧抓好现代大学制度及制度文化建设。【资料】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谢谢大家!叶之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谢谢大家!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深化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任务及要求叶之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深化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高等教育战略目标课件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1、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继续抓住和用好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2、国家建设战略目标

——建设创新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迈进人力资源强国

4、高等教育战略目标

——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1、社会发展战略1、高等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成就

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来,中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已经为共和国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实施大规模扩招政策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明显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

——我国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末年大幅度扩招,2012年就迅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5%,部分城市地区已经率先进入普及阶段(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受益于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降低,越来越多的工农子女作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历史性成就,恰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逐步扩大(2008年18岁人口已经增加到2600多万)的背景情况下取得。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后的快速发展,仅仅是高考升学压力就可能带来无数的社会问题,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势必更为难以化解。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当我们忽然发现劳动力“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之际,我们有理由提出:中国已经开始拥有“人力资源红利”,可以籍此继续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清华国情研究所胡鞍钢观点

1、高等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成就共和国成立六2、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2009年后,当国务院为明晰未来愿景、预见发展目标、谋划改革举措,领导教育部开展《2010—2020年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调研工作之时,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人力资源大国的新起点上,向着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奋进。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中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必须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突出的贡献。任重道远的中国高等教育,亟待全面部署和科学谋划未来改革发展的目标、思路及举措。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部署和领导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研制工作,有关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2010-2020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9年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连年下降,2016年到2020年逐渐进入低谷(18岁人口数每年在1600万人左右),2020年18岁-22岁高教适龄人口数正好位于谷底。这是《纲要》确定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战略目标的基本依据。由于适龄人口下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是,不但不需要大幅度扩招,而且突出强调“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稳定规模”,就可以顺利实现毛入学率达到40%的战略目标。

2、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年后,当

3、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预见《规划纲要》公布后,全国各省市公布的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规划指标是:甘肃、西藏、广西等西部10个省市宣布高教毛入学率要达到40%;中东部11个省市高教毛入学率要在40%至50%;其余9个省市高教毛入学率要在60%以上。由此测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全国平均数大体在50%。如果各省都能完成所宣布的发展目标,202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把握进入普及阶段。参与《规划纲要》调研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所提交的调研报告,曾主张提出毛入学率达到50%的发展目标,依据是:如果我国高校招生数每年增长4%以下,大体增加20万人左右,2020年高校招生数就将达到850万左右(已经是18岁人口的半数多些),如果同时还有另外800万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这是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计划规模)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则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有可能全部升入高等学校。

事实上,2011年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全国招收研究生53.82万人,比上年增加2.72万人,增长5.33%;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61.76万人,比上年增加22.27万人,增长3.48%;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08.43万人,比上年增加6.95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是,1992年后就开始了较快发展,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是9.8%,1999年初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计划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事实上,自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跃过15%目标,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告别“精英”教育阶段,开始“大众化”发展迅跑的第一个十年,恰逢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连年增长。2009年后适龄人口逐年下降的结果,是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高等教育这列发展速度已经缓慢下来的列车,有望平稳驶向普及阶段的新里程。3、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预见《规划纲4、为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做好思想及制度准备可见,在世界金融、经济危机需要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教育机遇面前,在适龄人口将持续下降的自然条件下,40%毛入学率的战略目标实际可望提早实现,2020年,有可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阶段的重要里程碑,使50%以上适龄青年接受各种形式类型的高等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教育财政投入成倍增长,今年有望实现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4%的规划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实际进入了数量扩张性的发展需求明显缓解、经费投入水平正在大幅度提升的有利时机。由于发展重点明显转向西部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只要平稳推进结构上的优化,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有望稳步而且更加均衡地走向普及。2020年,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相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很有可能由“大众化”走向“普及”,从而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亮点。为此,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做好思想及制度准备,加快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4、为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做好思想及制度准备可见,在世界金融、经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高等教育的初步“普及”,最大的潜在障碍在于能否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先行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质量保障任务极为严峻,毛入学率接近“普及”指标之前,最可能因为质量滑坡出现发展上的波动和徘徊,美国、日本、英国都曾经有过先例。

《规划纲要》对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部署是:坚持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今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会议公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简称“30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计划》(简称“2011计划”),配套文件。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到会作题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讲话。

一是强调“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要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二是强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使科研、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形成良好环境”。

三是强调“改革创新、加强领导,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高等

1、认清改革发展形势,转变教育质量观【资料】马丁特罗大众化阶段理论,解释了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和质的变化规律,对于转变教育质量观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1、高等教育目标:政府和学术专业的精英——社会技术领域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为大多数人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作准备2、高等教育功能:机会和特权——资格与条件——义务和选择,不为脱离劳动3、入学和选拔制度:考试成绩——引进非学术标准——个人意愿4、学生求学经历:不间断的学习——大多数直接入学——相当部分延迟就学5、学校类型及规模:较高共同标准的单一类型(数千人)——多元标准和多样化类型(数万人)——无共同化的个性标准及数量限制

6、课程及教学形式:高度学术概念和专业概念————课程间界限、学习和生活间界限将逐渐被打破7、大学教育学术标准:共同的学术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的标准——以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为标准8、领导与决策:少数精英群体——受行政及关注者影响——公众介入9、学术管理形式:学术人员兼任——专业管理者——管理专家10、内部管理制度模式:高级教授控制——初级工作人员及学生参与——民主参与及校外人士参与1、认清改革发展形势,转变教育质量观【资料】马丁

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论语》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的“本”就是自觉遵从人才成长规律、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实践体验全面素质教育的精髓。

第一,教育学生立大志,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落脚点。“少年强,则中国强”;“志不强者智不达”;“少年有志,国家有望”。研究表明,影响学生成才因素首先是远大的抱负、强烈的动机、不懈的努力,以及坚强有力的性格。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发现,其智力一般处于中等水平,而非智力因素却是一般人难以比拟。即使是天才要想真正成为人才,则必须懂得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无数大师的成长经历表明,首先籍由强烈责任感催生的远大抱负,再依靠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才能为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为此,学校德育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确立志向,涵养相伴而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创新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让学生由受压力、利益诱惑力的外部学习动机驱动,转向理想、抱负、志向的动力机制。

第二,教育学生懂致用,应当成为大学教学的着眼点。叶企孙和他的学生熊大缜、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江上舟几代科学大师们的努力,使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激荡。“30条”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提出“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要求“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第三,教育学生强体魄,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体魄:身体及其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数千年前的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内容,礼乐代表德育,射御代表体育,书数代表智育,契合了现代教育强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应当注意:“射御”不仅在学校课程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还排在了“书数”之前。积极进取、拼搏向上、顽强坚韧、决不轻言放弃的体育精神,最应该成为优化成才环境的优良校风之亮点,简便易行,可以迅速取得实效。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论3、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礼记中庸第20章第19条》子思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学课程结构设置的传统依据——通过教师为主的传道、授业、解惑,达成学生的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目的,注意“之”字的过程含义,课程结构可以这样设计:

博学,要求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审问和慎思,要求创新意识和思维培养;明辨,要求关注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笃行,要求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所有这些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都是靠高素质、高度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去完成。

在全球知识社会中,大学之外以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管理、知识应用、知识服务为主要运营形态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以学术为工作对象、并以此做为物质生活交换基础的职业类型,实际越来越丰富多样。

——社会学术职业的内涵及外延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大学无法垄断知识,高校学术职业的光环日渐淡去?——新型学术职业的资源优势削弱高校学术职业的吸引力?——与新知识资本组织相比高校如何提升学术职业竞争力?3、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礼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高校要履行质量建设的主体责任,主要领导既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驾驭能力,也要保证全身心投入办学和管理。大众化阶段的高校,大多是规模庞大的巨型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是一个复杂系统,高等学校管理实践中的新要求。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认清高等学校依法治教的时代要求,科学制定及实施学校中长期规划,掌握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的方法,切实为提高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

《规划纲要》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明确要求,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际成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特色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涉及理顺社会、政府及大学三方面关系的系统思考,目标是有效建立起三方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有效机制。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明显趋势,是大学逐步走出象牙之塔,逐步迈向需要应对快速变化复杂挑战的社会中心,大学的基本职能逐步由少数社会精英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演化为全面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责任与使命。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大学充分地向社会开放,并努力缩短大学研究高深学问与服务于社会快速变化要求之间的距离。

为此,应当使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在教育外部的社会层面获得政策支持,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在教育内部的宏观管理领域获得制度保障,使高等学校创新活力在大学内部行政管理系统与基层学术组织的良性互动中获得充分的释放。

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高校要履行质量建

1、建立全社会参与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制度

首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完善促进社会支持、参与、评估、问责的体制机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努力保障“社会支持、社会参与、社会评估、社会问责”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从根本上推动大学开门办学,积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应有制度保障和鼓励政府机关、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各类大型企业及社会组织积极自觉地参与大学管理、教学改革和质量评估。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应切实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专业学科建设的顾问咨询机构,应吸纳多方面专家参与。

其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构建保障教育质量的制度框架。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社会实践相互脱离,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问题。如何鼓励企业与大学共建学科专业及实验室、鼓励企业家参加大学董事会、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大学教授,同时鼓励企业接纳大学教师参加企业研发实践、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企业等等,都需要有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应尽快协调有关部门,将企业支持师生实习实训列入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指标,在相关排行榜中使用。此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当使大学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具有制度保障。加快有关财税政策改革,依照多种形式吸纳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