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小说阅读高频考点之评价与文本互证考题专练【考点讲解】近年来,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出现了一种新题型,就是这一大题的最后一道题。这道题的形式是,将某一名家评价摆出,请考生结合所考查文本内容进行诠释、验证。题目形式看似简单,但考生答题并不轻松,甚至是“找不到北”。答题指津1、审题:审出文学评价的关键词语、评价的角度。(1)评价角度:态度(作者)、印象(读者)。(2)评价关键词语:客观、有力。注意:准确理解评价角度及评价关键词语至关重要。对于双文本(主文本为小说,辅助文本为文学理论、评论短文)来说,评论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到第二个文本中去找。2、答题:一要扣住“评价”内容,必要时对评价作出准确的解释;二要扣住文本分析、阐释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评价。注意:这种题型命题相当广泛、自由,应对的办法就是化陌生为熟悉,即先看清楚这些看似陌生的评价是讲小说的哪个方面,或情节,或人物,或环境,或主题,或创作主张,或者兼而有之;然后用自己对这些的熟悉的思考、思路去分析、阐释。3.整理答案:整理答案,注意分点作答,答案条理清晰。文学评价与文本互证类考题1.考题模式:(1)题干评价+选文例证(2)题干例证+选文评价2.循环答题法:(1)文学评价(2)实例——人物,情节,选材,主题3.答题模式:手法句(文学评价)+材料句(文本内容)+分析句(观点)【对点精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劳动者的生活[西班牙]阿索林我要用很少的几行来写一个可怜的人的故事。这个可怜的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他没有名字。有的人称呼他的时候说:“那个人”,有的人说:“那家伙”,又有的人则亲热地叫他“大叔”。可是,这个可怜的人并不是谁的“叔叔”,至于“那个人”,这世上是有很多的;而至于“那家伙”呢,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说是“那家伙”。这一切都可以使读者知道,这个可怜的人什么都不是,他无声无臭,他死了也没有人重视他,他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现在让我们看他的住所吧。这人住在乡间。他的家离城很远。他的房子是十分小,十分简陋。它有四面土墙,一张床,几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一两个做饭的案子。房子后面有一个小院子。这在过惯了安逸生活的读者们也许觉得冷清,不舒服,凄惨;但是这位可怜的人却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他只是漠然地活着,也不想有别的东西。这位可怜的人的生活是很简单的:他在日出以前起来,日落两三小时后睡觉。在这段时间里,他到田里去,他劳动,他掘地,他修树,他锄草,他松土,他粪地,他拔麦子,他收获,他打麦子,他种葡萄和橄榄。他耕种他自己所有的两三片地。他不能磨橄榄来取油,因为他没有磨。他不能榨葡萄,因为他没有榨床。他把他的橄榄和葡萄卖给那些投机商,“按照他们愿给的价”。这位可怜的人的饮食是很清淡的:他只是吃蔬菜,吃番薯,吃乡下做的面包,吃葱,吃蒜,一年顶多吃两三次肉;一把核桃或杏仁对于他就是最美的盛肴。在工作之余,这可怜的人便同一个和他一样可怜的人谈谈话,同时手里都编着筐子。他所谈的事都是很平凡的:他讲到天气,讲到雨,讲到风,讲到霜,讲到霰。有时他也想起他年轻时候的遭遇,一件不关紧要的事。这位可怜的人只对于很少的事物有知识:他能从云的形状测出落雨不落雨;他大略地知道这块地或那块地能出多少粮食,以及一对骡子一天能耕多少地;他可以看出一只羊是不是有病;他认识田里和山中所有的草和所有的植物:野薄荷,山萝卜,薰衣草,马若兰草,罗马兰草,甘菊,丹参,尤斯加姆草,野油菜;他可以从鸟的落羽,从鸟的飞法,从鸟的叫声辨出乡间所有的鸟:鸳鸯,鹌鹁,小鸥,百灵,啄木鸟,鹊,红雀,白画眉,守林官。他的政治观念是很模糊的,很不清楚的,他有时听人讲到那些当官的人,但是他不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做什么事。他的道德观念只是:不加恶于人,尽力工作。有时,他收成不好,或是一匹骡子死了,或是他家里一个人病了,或是他没有钱纳税。这位可怜的人既不悲叹也不咒骂,他说:“呃!我们怎么办呢?上帝有数,上帝会解救我们脱离困难。”这位可怜的人微笑了,安命了,他取出他那装着粗烟叶的小袋,做了一个烟卷,抱着两臂,开始抽烟。这位可怜的人已经老了。他的女人也是一个瘦小的老妇人。他们有三个孩子,一个死于古巴的战争,还有一个,是运输工人,也死了,被轧死在两辆货车中间。第三个,是一个女孩,非常和气,有一天,她和她的未婚夫跑到首都去,从此便没有人再见过她。这位可怜的人,有时,当他想起这一切时,便发出一声叹息,但是不久他便又高兴起来,又微笑起来,照例叫道:“呃!我们有什么办法呢?上帝是这样规定的!”这位可怜的人对于将来没有任何想法。将来是许多人的梦魇和苦痛。这位可怜的人并不去想明天。“每天有每天的难处,”《四福音》里说。我们对今天的难处还觉不够吗?如果我们去管明天,我们岂不要有两份难处吗?这位可怜的人只是不抱任何希望地、毫无欲望地活着。他的眼界只是群山,田野,天空。光阴将一天一天地过去,这位可怜的人也将死去,或者他的女人将在他以前死去。如果他先死去,他的女人就要剩下孤身一人。他的女人也许将到村里去,她将贫困,她将用她那黄手向过路的人请求周济。如果他的女人先死去,他也要剩下孤身一人,他那可爱的安命心理,他那可爱的乐天态度,仍旧不会离开他。叹息时时地从他的嘴唇间发出来,接着他便要喊道:“呃!我怎么办呢?愿一切都随上帝的意旨。”(徐霞村译)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可怜的人的可怜之处既表现在贫穷、频繁的家庭变故这些外在层面,也表现在他的孤独、疏离与无存在感这些内在层面。B.可怜的人的三个孩子因为战争、车祸与爱情而遭受的变故暗示出历史大变动与现代都市文明对可怜的人所处的传统乡土社会的冲击。C.可怜的人无名的特质体现其卑微,同时它也是一种共名,简单、淳朴、安乐而又困顿地活着,这是整个人类命运的共同写照。D.可怜的人无名、受苦和对命运的顺从都与阿Q相似,但从鲁迅与阿索林对笔下人物的不同态度中又透露出启蒙与传统两种不同的文学倾向。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叙述者说“很少的几行”“很少的事物”,却铺陈了1500多字,罗列了几十种事物,体现了他对可怜的人的悲悯与可怜的人对乡土事物的珍爱。B.工作之余,两个“可怜的人”谈着很平凡的话题,“手里都编着筐子”,可以看出他们谈话的随意与两人相互间的轻视。C.“可怜的人对于将来没有任何想法”,他的眼界“只是群山,田野,天空”,一个“只是”写出了他的简单、安命,也写出了他的封闭。D.作者多用短句,文字简净,摈弃浮夸和做作,而用一种平静亲切、细致蕴藉的文体沉思、静观一个劳动者的生活,为读者留下一份安乐的受苦者的实录。8.有评论认为阿索林善于写“人物心理的潜微变化”,“可怜的人”遭遇生活的变故时,有三次感叹。结合作品,分析这三次感叹中“可怜的人”对生活态度的“潜微变化”。(4分)9.汪曾祺评价阿索林的作品有“热情的恬淡,入世的隐逸”。结合文本简析“可怜的人”的“入世的隐逸”。(6分)答案:6.C7.B8.第一回,他遭遇了经济上或是生活上的苦难,但困难是暂时的,他仍满含着对未来的希望。第二回,子女或亡故或离散。他遭遇的苦难是无法改变的,他便以释然的态度接受事实。第三回,作者设想其妻子死去,可怜的人失去了所有亲人,不再说“我们”,只说“我”了。他的呼喊中有强自宽解,也有无奈、迷茫和深沉的悲哀。9.隐逸,隐没于世间,离城而居,是“可怜的人”对外在事物漠然的写照。他生活简单没有欲望,不关心社会政治,同时也对自身苦难安之若素。(答出一点即可)他默默无闻,没有名字留于世间。入世,是对生活的关切。“可怜的人”关心工作、大自然、农田生活。可怜的人本质上是入世的,只是他关注的事物常人看来很平凡、渺小,给人以隐逸之感。这种关切体现了他对平凡人生恬淡中的热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这是整个人类命运的共同写照”错。“可怜的人”对于传统乡土社会中底层人的命运的揭示具有典型性,但并非“整个人类命运的共同写照”。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两人相互间的轻视”错,一边说话一边做其他事情只是因为他们比较熟悉,且乡村人比较淳朴,并不特别拘礼。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第一回,结合原文“有时,他收成不好,或是一匹骡子死了,或是他家里一个人病了,或是他没有钱纳税。这位可怜的人既不悲叹也不咒骂,他说:‘呃!我们怎么办呢?上帝有数,上帝会解救我们脱离困难。’这位可怜的人微笑了,安命了”可见,“可怜的人”遭遇了经济上或是生活上的苦难,但困难是暂时的,他仍满含着对未来的希望。第二回,结合原文“他们有三个孩子,一个死于古巴的战争,还有一个,是运输工人,也死了,被轧死在两辆货车中间。第三个,是一个女孩,非常和气,有一天,她和她的未婚夫跑到首都去,从此便没有人再见过她。这位可怜的人,有时,当他想起这一切时,便发出一声叹息,但是不久他便又高兴起来,又微笑起来,照例叫道:‘呃!我们有什么办法呢?上帝是这样规定的!’”可知,子女或亡故或离散。“可怜的人”遭遇的苦难是无法改变的,他便以释然的态度接受事实。第三回,结合原文“如果他的女人先死去,他也要剩下孤身一人,他那可爱的安命心理,他那可爱的乐天态度,仍旧不会离开他。叹息时时地从他的嘴唇间发出来,接着他便要喊道:‘呃!我怎么办呢?愿一切都随上帝的意旨’”可知,作者设想其妻子死去,可怜的人失去了所有亲人,不再说“我们”,只说“我”了。他的呼喊中有强自宽解,也有无奈、迷茫和深沉的悲哀。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隐逸”,隐没于世间,离城而居,是“可怜的人”对外在事物漠然的写照。“他的政治观念是很模糊的,很不清楚的,他有时听人讲到那些当官的人,但是他不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做什么事。他的道德观念只是:不加恶于人,尽力工作”“这位可怜的人只是不抱任何希望地、毫无欲望地活着。他的眼界只是群山,田野,天空”,他生活简单没有欲望,不关心社会政治,同时“可怜的人”遭遇生活的变故时,他都对自身苦难安之若素。由“这个可怜的人什么都不是,他无声无臭,他死了也没有人重视他,他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可见,他默默无闻,没有名字留于世间。②“入世”,是对生活的关切。由“这位可怜的人只对于很少的事物有知识:他能从云的形状测出落雨不落雨;他大略地知道这块地或那块地能出多少粮食,以及一对骡子一天能耕多少地;他可以看出一只羊是不是有病;他认识田里和山中所有的草和所有的植物:野薄荷,山萝卜,薰衣草,马若兰草,罗马兰草,甘菊,丹参,尤斯加姆草,野油菜;他可以从鸟的落羽,从鸟的飞法,从鸟的叫声辨出乡间所有的鸟:鸳鸯,鹌鹁,小鸥,百灵,啄木鸟,鹊,红雀,白画眉,守林官”可知,“可怜的人”关心工作、大自然、农田生活。③“可怜的人”本质上是入世的,只是他关注的事物常人看来很平凡、渺小,给人以隐逸之感。“他所谈的事都是很平凡的:他讲到天气,讲到雨,讲到风,讲到霜,讲到霰。有时他也想起他年轻时候的遭遇,一件不关紧要的事”,这种关切体现了他对平凡人生恬淡中的热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歌天上来(节选)韩少功当年的老寅背有点儿弯,在椅子里坐久了,背上挤出几轮布的皱折,使上衣变得前长后短,一起身,后片像幕布一样向上拉吊。当年的老寅在汽车站等了片刻,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看天色已晚,扛着他的竹椅四处找人问路,最后找到了县文化馆。①现在,他已经面对我们,让我们略略感到挑选词语的困难。比如他的脑袋小,不好说一个,更像是一粒;眉毛粗,不好说两条,更像是两把;耳朵倒很大,说两扇或者两页,可能更合适。文化馆的柳老师肯定是不大习惯这个一粒,挥挥手,说出去出去,这里没有人买椅子。听对方申明自己是来报到的学员,柳老师才有些吃惊:你说你就是毛三寅?“唔呵……”“你就是边山峒的那个毛三寅?”“唔呵……”“慢点,你们那里没有另外一个毛三寅吧?”②“村里的伙计把我家老大叫宽老倌,把我家老二叫宜老倌,把我就叫成寅老倌。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没有办法呵。”小脑袋一脸的无辜。柳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之一,小县城里的大牌艺术家,经常在剧院舞台一侧指挥乐队。柳老师理论水平也高,经常哗哗哗地甩着扇子,把任何曲子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比如分析出一个主题两个形象三个发展四个特点五个什么什么,用有些学员的话来说,③随便捡根草都打得出一锅理论汤。学习班的内容不光是培训,更重要的是创作:四天之内,每个学员都要交出一首歌曲,优胜之作将参加地区和省里的大赛。柳老师有些着急,但着急的时候居然偏偏少了一个人,走到老黄的房间里,只见床上一个大花被子隆起来,罩住了一个人形。柳老师气得差点要晕过去,想把这只假鸡婆从鸡窝里揪出来,让他该去哪里就去哪里。他气冲冲找到馆长,强烈要求领导出面严肃纪律,把那个来混饭吃的小脑袋赶快轰走。馆长想了想,说边山峒的人你最好莫惹。柳胖子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馆长见柳老师还不明白民情,就说起当年边山峒剿匪,说那时各乡的土匪都降了,只有边山峒不降。他们情愿受火刑,皮子都烧炸了,也没有半句求饶。有的受剐刑,剐上一整天,死也不吭一声。馆长这话把柳老师吓得脸色灰白匆匆告辞,再也不敢提小脑袋。柳老师没有料到的是,四天过去以后,老寅倒是真在床上孵出了鸡,一只金鸡。八个学员的作品之中,他的《犁田山歌》首屈一指。凭正统科班的见识,柳老师得承认,如果遮去作者姓名,他完全有可能会把它误当大师的杰作搬到课堂上去。田里犁田是何人?犁田硬要犁得深。莫云古曰犁无三寸土,如今犁田啰——四寸浅了,五寸浅了,六寸浅了,犁下七寸是黄金,深耕才有好收成……不过就是这么几句普通甚至浅白和零乱的词,如何可以谱得这样动人心魄?这真是奇了,怪了,邪了!肯定是抄袭。柳老师恨恨地想着。不过,曲调中明明伏有本地山歌的素材,看上去不大可能来自外地的大师。他定定神,决定去找老寅查问个清楚。柳老师付出了好茶、好烟,还有一顿饭,却听得云里雾里。他太不了解老寅。那一天老寅没有喝酒。照理说,人喝酒才醉,他这个人恰恰是不喝酒便昏,便乱,便野,便语无伦次信口开河。被烈日晒得晕头晕脑,就是老寅无酒时的思想。把舌头割去一截,就是老寅无酒时的语言。老寅嗜酒是从壮族山寨里开始的。当时他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到学院本科,是特招的农民学员,去广西参加社教和体验生活。他那时崇拜广西的米酒,崇拜广西的刘三姐,梦想着写出一部《刘三姐》那样的歌剧。太多梦想灌醉了他,使他在社教结束的时候,擅自离队而去,沿着壮乡歌声的余音去了云南,又糊糊涂涂去了什么缅甸以及印度,直到两年后戴着手拷满身虱子被押解回国。回到家乡以后,他的酒瘾越来越大,宁可无饭,不可无酒,碰到衣袋里布贴布,也三天两头要去酒坊,深深地嗅几下,好歹让鼻子止瘾。在喝醉的时候,他不但写得好音乐,还能清醒判断很多复杂的问题。若碰上音乐爱好者,他还说得清歌剧《刘三姐》的一切细节,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不要看他的发声有点尖削,甚至有点娘娘腔,但这个时候的他随口唱出一个音,就是准确无误的中央C,或者是铁板钉钉的降B,根本用不着什么定音叉和定音笛,让行内人不得不服。他随手抄起一件乐器,无论胡琴、琵琶、笛子、芦笙还是唢呐,不说玩得天花乱坠,至少也耍得中规中矩。还有手里的石头,脚下的水,嘴里的一片树叶,桌上的筷子和碗钵,都常常被他折腾出声音,准确地说,是折腾出音乐。多少年后,有一个记者想写篇民乐奇才的文章,到边山峒去访他,一进山就有各种离奇的景象竞相入目,让人晕眩和踉跄。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出奇地巨大,整整有桌面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死的死,它们各行其是从不引起人们的在意有时还有一大片燕子不知从何而来,栖在几面粗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如此吓人的景观却被人们视而不见,从不瞥上一眼。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就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都是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他说,他已经知道老寅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记者后来没有访到老寅,据说是遭遇到了瘴气,两腿立即肿大和奇痒;又据说是糊糊涂涂迷失了方向,只好搭乘一辆运木头的汽车出山。④这些说法,也没有得到过证实。(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部分先描写了毛三寅的后背,再转向正面,寥寥几笔将人物出场刻画得活灵活现。B.“奇了,怪了,邪了”简短有力,体现出柳老师对于《犁田山歌》既欣赏又不敢相信的心理。C.“灌醉”生动形象写出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的忘我状态,使他被押解回国的情节变得合理。D.文中多次提到“边山峒”,表现了边山峒人民的坚韧与倔强,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现在”“面对我们”打破了叙述者、故事人物与读者间的时空壁垒,呈现出多重叙事层次。B.句子②中“老倌”称呼的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体现了韩少功在方言运用上的探索。C.句子③中“随便”与“都”突出了柳老师的理论水平之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D.句子④与上段记者的奇遇相照应,为老寅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选文倒数第三段颇有《百年孤独》的风格特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寻根”的代表人物,鲁迅、沈从文、韩少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学者评价认为:鲁迅寻的是“国民劣根”,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而韩少功寻的是“传统文化之根”。请结合选文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6.D【试题解析】作为“边山峒”的一员,毛三寅身上同样具有坚韧和倔强的性格特征,故“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说法错误。7.C【试题解析】此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柳老师这样脱离实践空谈理论的知识分子的讽刺。8.【参考答案】①“老鼠”“老猫”“南瓜”“燕子”本是乡村常见的景象,但“老鼠追猫”“桌面大的南瓜”等奇幻场景给文章增添了鲜明的魔幻色彩,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②这一场景与老寅醉后的创作状态相符,以魔幻表现现实,暗示老寅的曲子既是醉后生发,又深受边山峒的影响。③这种诡异的景象突出了边山峒原始的生命状态,具有浓郁的地方与民族特色。(4分。第①点2分,答出第②点或第③点任意一点得2分。若答出“想象”“夸张”或“预叙”,可酌情给分。9.【参考答案】①鲁迅寻的“国民劣根”指的是旧中国人民愚昧而不自知的状态,如《阿Q正传》中阿Q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中困住祥林嫂和鲁镇众人的贞洁观与鬼神观。②沈从文寻的“生命之根”指的是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方式,如《边城》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③韩少功寻的“传统文化之根”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如《山歌天上来》中富有特色的方言与民歌要素,以及老寅这个学过现代理论却回归传统民乐创作的音乐家形象。(6分,每点2分,其中解析1分,举例1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如果大雪封门徐则臣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竟然比我还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年高考,作文写走了题,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是,一个人一年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云云。挺诗意。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看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他对半都没考到。父亲问他:“怎么办?”他说:“我去北京。”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说北京。林慧聪也一样,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冬天下大雪的北京是什么样子;也是因为他叔叔在北京。他爹自豪地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二叔在北京放广场鸽,定时定点往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了正好,给他两笼。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也是平房,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间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日子,不太管房客。慧聪经常半夜迷迷糊糊摸到暖气片,冰得人突然就清醒了。“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雪。”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也不一定准。但我还是坚定地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箩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房东是个修自行车的,好几口烧酒,我们就隔三岔五送瓶“小二”给他,弄得他把我们当成亲戚,暖气烧得不遗余力。他俩说行。我屁颠屁颠到七条巷子以南。慧聪也很想和我们一起住。我帮慧聪把被褥往我们屋里搬,他睡宝来那张床。他还带来一只褪了毛的鸡。我们在门外重新给鸽子搭窝,找了一些石棉瓦、硬纸箱和布头把鸽子房包挡起来,防风又保暖。“我一直想到屋顶上去,”慧聪踩着宝来的凳子,悠远地四处张望,“抬个头就能看见北京城。”我跟他说,这地方没什么好看的,除了高楼就是大厦。“我想看大雪把整座城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祥和。“下了大雪你想干什么?”他问。不知道。我见过雪,也见过大雪,过去很多个大雪天我都无所事事,不知道想干什么。“我要踩着厚厚的大雪,咯吱咯吱把北京城走遍。”训练鸽子习惯新家,花了慧聪好几天时间。但是鸽子隔三岔五在少。我和慧聪追着鸽子跑,跑遍了北京西郊的大街小巷,鸽子还在少,雪还没有下。白天他去各个广场和景点放鸽子,出门前、回来后都要清点一遍鸽子。数目对上了,很高兴;少了一只,我们就闷不吭声。慧聪会冷不丁冒出一句:“都怪鸽子营养价值高。我接手时,叔叔说总有人惦记鸽子。”鸽子的失踪慧聪无计可施。鸽子越来越少,让他满怀焦虑。他二叔知道了这情况,警告他说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让我来得及看一场大雪就行。”天气预报为什么就不能说说大雪的事呢。一次说不准,多说几次总可以吧。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慧聪为了鸽子几近寝食难安,白天鸽子放出去,常邀我一起跟着跑,一直跟到它们飞回来。夜间他通常醒两次,到院子看鸽子是否安全。就算这样,鸽子还是在丢。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我刚进屋,行健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对我大声说:“告诉那个林慧聪,要来大雪,傍晚就到。”“真的假的?气象台这么说的?”“国家气象台、北京气象台还有一堆气象专家,都这么说。”我出门立马觉得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看什么都觉得是大雪的前兆。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时,他二叔也在。“不能干就回家!”二叔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都快哭了。“专家说了,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慧聪看看天,对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落下来。到十二点时,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我们就睡了。上午十点时,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大喊:“快,快,大雪封门!”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我和慧聪爬到屋顶。大雪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高楼上的玻璃依然闪着含混的光。但慧聪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这就是雪!这就是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比较详细地交代了林慧聪高考作文一事,从林慧聪的作文题目《如果大雪封门》,读者初窥到这个少年幼稚又执着的性格。B.林慧聪的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不大管房客,以至于林慧聪经常半夜被冻醒。作者用冷静的笔触写出了生活的现实性。C.林慧聪看到积雪覆盖的北京,立即在脑海中调动意象“黑石”和“白浪”进行联想,并表达了对黑白分明的肃穆感的喜爱。D.文章最后,林慧聪一点点地咬雪,吃雪,恰是他的作文《如果大雪封门》所想表达的期待。7.文中反复出现“鸽子”。下面对“鸽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鸽子”是小说的一条明线,既串联故事,也推动情节发展。B.“鸽子”是“我”和林慧聪之间深厚情谊的一条情感纽带。C.“鸽子”象征着北漂者对于物质的需求。放广场鸽,是林慧聪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D.“鸽子”象征着自由与理想。虽然林慧聪经常丢鸽子,但是他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8.试分析文中“大雪封门”的意涵。(4分)9.鲁迅文学奖给予《如果大雪封门》高度评价,称其“如同略显哀伤的童话”。试联系文中画横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阐释你对上述评价的理解。(6分)【答案】6.D(“恰是他的作文《如果大雪封门》所想表达的期待”于文无据。)7.D(“鸽子”没有象征着自由与理想。过度解读。)8.①“大雪封门”是美好的想象、浪漫而又诗意的下雪画面。②“大雪封门”是对美好生活的诗意追求。③“大雪封门”变成现实,暗示了执着追求最终就有可能实现理想。(答对任意两点计4分,意思类似即可)9.小说不时流露出“哀伤”,但整体呈现了“清洁、安宁、祥和”的气质。(解说题干,2分)①小说中的林慧聪和“我”艰难挣扎在北京的底层,但是这些困窘的生活并没有掩盖住他们周围所存在的温情:虽然住宿环境算不得有多好,但他们的关系却十分亲密;在贫苦的生活中,他们互相照料,给予彼此温暖和照顾。(要点:人对人的“清洁、安宁、祥和”。2分)②小说不乏表现艰难沉重的生活悲苦,而作者却着力挖掘这些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清洁”(单纯美好),艰难并没有把这些人的理想磨灭,反而更让他们坚定了内心纯粹的信念。如:林慧聪遭遇高考失利,但他到北京的动机是非功利性的。他坚持等到“大雪封门”,等来了理想的温暖和诗意。(要点:个人对理想的“清洁、安宁、祥和”。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昭关①冯至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他知道应该怎样隐蔽自己: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秋夜,有时沉静得像一湖清水,有时动荡得像一片大海。①身体疲乏,精神却是宁静的,宁静得有如地下的流水。他自己也觉得成了一个冬眠的生物,忘却了时间。他有时甚至起了奇想,我的生命就这样在黑夜里走下去吗?可是那有时静若平湖,有时动若大海的夜渐渐起了变化,里边出现了岛屿,他不能这样一直无碍地走下去了,他的夜行将要告一个结束。昭关在他的面前了。楚国在这里屯集了一些兵,日夜警醒着怕有间谍出没。一个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一天,他在晓色朦胧中走到昭关山下的一座树林里,雾气散开后,从树疏处望见一座雄壮的山峰,同时是一片号角的声音,刹那间他觉得这树林好像一张错综的网,他一条鱼似的投在里边,很难找得出一条生路。他在这里盘桓着,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子胥逡巡在这里,前面是高高耸起的昭关山,林中看不清日影的移动,②除却从山谷里流出来的溪水外,整个的宇宙都好像随着他凝滞了。怎样沿着这蜿蜒的溪水走入山谷,穿过那被人把得死死的关口,是他一整天的心里积着的问题,但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适当的回答。夜又来了,远远有豺狼号叫的声音,树上的鸟儿们都静息了,只剩下鸱枭间或发出两三声啼叫。③使人的心境感到几分温柔的,也只有那中间不曾停顿一刻的和谐的溪水。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他远望夜里的山坡,不能前进,他只有想,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倒,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殊的运命。事事都平常而新鲜,正如这日夜不断的溪水——谁在这溪水声中不感到一种永恒的美呢?但这个永恒渐渐起了变化: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事物,三五年间竟不知不觉地改换成当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样子。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他坐在草地上,仰望闪烁不定的星光。这时不远的山坡上忽然有一堆火熊熊地燃烧起来,火光渐渐从黑暗中照耀出几个诚挚的兵士的面庞,他们随着火势的高下齐声唱起凄凉的歌曲。那一堆火旁是几个兵士在追悼他们死在异乡的伙伴。按照故乡的仪式,其中有一个人充作巫师,呜呜咽咽地唱着招魂的歌曲。声音那样沉重,那样凄凉,传到子胥的耳里,他不知道他所居处的地方还是人间呢,还是已经变成鬼蜮。随后歌声转为悲壮,那巫师在火光中作出手势向四方呼唤,只有向着东方的时候,子胥字字听得清楚: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子胥正要往东方去,听着这样的词句,觉得万事都像是僵固了一般,自己蜷伏在草丛中,多么大的远方的心也飞腾不起来了。他把他的身体交给这非人间的境界,再也不想明天,再也无心想昭关外一切的景象。——那团火渐渐微弱下去,招魂的巫师以最低而最清晰的声音唱出末尾的两句,整个的夜也随着喘了一口气: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溪水的声音成为他唯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沉的深处。第二天的阳光有如一条长绠把他从深处汲起。他一睁眼睛,对面站着几个朴实的兵士。他们对他说,要在山上建筑兵营,到关外去采伐木材,人力不足,不能不征用民夫,要他赶快随着他们到山腰的一个广坪上去集合。这时这条因为脱皮困难几乎要丧掉性命的蚕觉得旧皮忽然脱开了,——而脱得又这样迅速!子胥混在那些褴褛不堪的民夫的队伍中间,缓缓地,沉沉地,走出昭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子胥在关外的树林里伐木时,④在一池死水中看见违离了许久的自己的面貌,长途的劳苦,一夜哀凉的招魂曲,在他的鬓角上染了浓厚的秋霜。头发在十多天内竟白了这么许多。(节选自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有删改)文本二: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出一个美丽的弧。在这中间有无数的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停留,每一刹那都有陨落……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节选自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后记)[注]①伍子胥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子胥。子胥投奔吴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昭关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伍子胥过昭关而一夜白头的传奇故事为素材,加以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这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B.夜行中“出现了岛屿”,这一描写符合吴楚之地多湖泊水流的特点,说明伍子胥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C.楚国战士追悼战友时的歌唱,突出了楚地好鬼信巫的风俗,侧面表现了伍子胥的内心,是其思想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D.听了招魂曲后,伍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化合为一”,这一描写表现了伍子胥的失落、痛苦,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7.文本一中多次写到“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处以流水比喻伍子胥夜行时的心境,疲乏与宁静之间的对照,说明伍子胥自我生命状态的自由和放空,甚至不去想复仇之事。B.第②处以溪水的流动与宇宙的凝滞构成对比,“宇宙的凝滞”这里运用夸张手法,是伍子胥昭关遇阻时沉重心情的投射,溪水则代表未知的可能。C.第③处和谐的溪水具有象征意味,它温柔、亲切熟稔、永恒,引发了伍子胥对往日和故乡的回想,从而消解了他复仇的意志。D.第④处一池死水与第①处流水相呼应,这一变化暗示了伍子胥内心思想和情感的转变,对复仇的坚定,意味着对自我人生的放弃。8.对伍子胥而言,蚕的“脱皮”意味着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9.钱理群认为冯至的《伍子胥》“把一个古代的逃亡故事与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合而为一了”,也就是说作者借伍子胥逃亡的故事,写出了人们普遍拥有的人生体验。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6.B7.C8.①从行为上讲,蚕的“脱皮”意味着伍子胥成功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②从心理上讲,蚕的“脱皮”还意味着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③从过程上讲,蚕的“脱皮”过程是痛苦艰辛的,因此还象征着伍子胥逃亡之路的漫长艰难、一波三折。9.①从创作意图上讲,作者不止于讲述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现“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的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材料二)②从情节设计上讲,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在理想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材料一)③从创作手法上讲,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人生遭际,从而更能获得人生体验的共鸣。(材料)【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说明伍子胥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说法不当,原文为“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可知伍子胥逃亡的地形并不“平坦易行”。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从而消解了他复仇的意志”于文无据,原文为“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主要引发了伍子胥对往日和故乡的回想。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词语的理解能力。由“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昭关在他的面前了。……一个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可知“脱皮”是指行为上伍子胥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由“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可知“脱皮”指心理上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由“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注解“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子胥逃走”可知,“脱皮”还指心理上伍子胥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根据原文“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事事都平常而新鲜,正如这日夜不断的溪水——谁在这溪水声中不感到一种永恒的美呢?但这个永恒渐渐起了变化: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事物,三五年间竟不知不觉地改换成当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样子”“他坐在草地上,仰望闪烁不定的星光”“子胥混在那些褴褛不堪的民夫的队伍中间,缓缓地,沉沉地,走出昭关”可知,从过程上讲,蚕的“脱皮”过程是痛苦艰辛的,因此还象征着伍子胥逃亡之路的漫长艰难、一波三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文本二“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可知,作者的创作意图不止于讲述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现某种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在情节设计上,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构成小说基本原素的是其浓郁的诗性和哲理的完美融合,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倒,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殊的运命。……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小说中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表现了人们在理想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根据原文“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可知,伍子胥想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溪水的声音成为他惟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沉的深处”,写出了伍子胥逃亡的艰难,潜意识里似乎祈求着死亡和结束;“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写出了伍子胥渴望新生。可见,小说在创作手法上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人生遭际,从而使读者更能获得人生体验的共鸣。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隐居的时代(节选)在这沉闷的乡村里,竟然隐藏着那样的人和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的环境融合在一起,看上去是同样的自然,好像他们早就加入了乡村的历史。乡村的生活就有着这样强大的润染力,它可将任何强烈的色彩润染,这润染性足以使一切突兀的事情变得平淡和日常。就这样,我在我插队的大刘庄,遇见了黄医师。黄医师是蚌埠下放的医生,我们庄的农民都称他为“医师”,而不是“医生”或者“大夫”。黄医师是名医,专治五官科。许多病人从老远的地方,坐车坐船再加步行,走过一个庄子打听一个庄子:大刘庄在哪?他们就这么终于来到大刘庄,走进黄医师的小屋,向他求诊。黄医师的小屋很小,只一间,顺山墙放一张床,就差不多满了。他的床,架得很高,是一张宽大的床,床上铺了特别洁白的床单。他就在床沿上侧身坐着,一只手撑着床,另一只手放在架起来的膝上。病人呢,坐在床前的椅子上,述说着病状。这样子一点不正规,倒是很家常。黄医师听得也并不专注,提问很随意,有时候还会岔开话去。这情景说是看病,不如说是诉苦。诉说的人是不经意的,听的人也不怎么在意。来的人大都是口讷的农民,三言两语便无话可说,吃苦对他们又是常事,于是就止了下来。黄医师并不急着打发他们,似乎有他们陪伴也好。他也不是善言者,加上心情抑郁,就常常是彼此都默着,在这静默里,他们互相像是很了解的,双方都不感有什么压力,就这么可坐半天。凡是经车马周折,来到偏僻的乡间找黄医师的,都是病症严重的。所以,几乎无一例外的,需要手术。而我们庄没有手术室,医疗队也没有麻醉师、手术护士,手术是不可能做的。最后,黄医师总是说:要到蚌埠做手术。农民往往对手术望而生畏,一听要到蚌埠手术,就更知其不可为了。他们大都是天命论者,心里早已服了病,而到底是看过了黄医师,便都心满意足。那些从合肥、淮北、芜湖,甚至就是蚌埠找来的城里人,则是决心下定,对手术也抱科学的态度。这时候,黄医师就会和他们约定到蚌埠的时间。这往往是黄医师回家探亲的日子。黄医师回蚌埠探亲很频繁,并且每回都要超假,他是一个恋家的人。我们庄无论干部还是社员,从来没有指责过黄医师的不遵守纪律。农村本来就是散漫的,何况人们都同情黄医师的境遇。一个人在此地,不会挑水,不会烧锅,也不会洗衣。人们看见黄医师在塘里将一件衬衣越洗越脏,塘水则越来越浑。他不会将衣服铺在水面上,而是让衣服一径沉下去,挽起塘泥。他是干大事情的,去塘里洗衣,实在凄惶得很。大队开会,通常要等天黑到底了,才能正式开场。大队会计凑着油灯的一豆光亮,读着文件或者报纸。农人们在黑影地里打盹,抽烟。劣等烟叶燃烧出呛人的气体。时间其实并不太晚,可乡间的没有照明的夜晚总是特别地黑,又特别地静。在这满房间的黑影里,有一具高高的影子矗立着,那就是黄医师。他搬来他房间里的那把椅子,虽然只是把普通的椅子,可周围的农民大都是蹲在地上,或是坐在小马扎上。因此,这把椅子就显得格外突出。黄医师高高地坐在椅上,双手笼在袖子里,这倒和农民的习惯相合,他架着腿,笼着的手搁在膝上,很安详。听着会计用乡音一字一句地读官样文章,四周鼻息声起伏,有一种昏沉的安宁。谁会知道在这座黑暗的乡村里,有一个黄医师呢?文本二:隐居指人们由上海来到大刘庄、五河县城进行隐居的生活,包括医疗队的医师、下乡的知青、大学生及资产阶级右派。但无论是医师之间还是大学生之间都有着共性:他们之间有着些默契,从不互问来历:他们都是独往独来,自己在自己的屋里,互相也不参与。时间长了,难免会露一些端倪,也不要紧,谁也不干预谁的事,依然我行我素。那师范学院体育生与黄埔老生结成莫逆之交,那“老黄埔生红了脸,眼睛里也有了水光,有些倾心相告的意思,结果还是什么也不说"。他们多的是心的孤寂,他们内心有着自己的隐忍,是对那时代的无可奈何的忍受。"我们良善地期望去打开一扇扇紧闭的心库,好安慰寂寞的心。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孤独是不留一线缝隙的,他们将孤独坚持到底,永远居住在黑暗的影地里,这就叫隐居。"在那个时代被下放到农村的知青是无奈的,无法选择的,他们被禁锢在那小天地里,更重要的是他们心灵的禁锢,荒凉。在这一个时期里,青年们普遍热衷于以文学来表达思想和心情,一是因为这时的青年大都是苦闷的,前途茫然,这茫然倒不是如“五四”的那样,徘徊式的,无从选择与决定;而是没有选择,一切都难由自己决定,束手无措的。然而他们却仍有着大城市的优越感,张扬着,不受拘束地过着自己的隐居的生活。“那阵子,我们这些下乡知青,在农机厂拥来拥去,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吃饭时则挤在最前面,一买一大堆,以致后来的人都没了菜。人们都对我们侧目而视,背地里闲话也很多。可我们不管这些,老实说,我们压根儿没把这破厂放在眼里,也没把这破县城放在眼里。我们我行我素。"二是对精神的追求则是近于痴狂的。在文学的资源相当匮乏的情景之下,他们的精神却分外积极地活跃着。他们为弥补精神的荒凉而不懈追求着,不只读书而且写作,他们不是书写历史的,他们书写的只是些随风而逝的私人生活。他们就在那文化贫乏的年代精神活跃着,为消除精神的饥渴而奔走着。(有删改)(节选自王安忆《读书笔记》)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虽没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但用“插队”“下放”等词语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我”和黄医师是“知青”"知识分子"的身份。B.作者先介绍黄医师是蚌埠名医,又通过农村和城市的病人不远万里、几经周折来向他求诊的情景,多角度反映黄医师的医术高明。C.“油灯的一豆光亮”,一个“豆”字既是量词,实写灯光微弱,又将知识分子们在特殊时代里坚守自我比成暗夜里的光亮,具有象征意义。D.黄医师在开会时会将双手笼在袖子里,和当地农民们习惯相合,这一细节照应开头,是乡村生活的强大润染力的一种体现。7.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隐居的人们虽然承受着心灵的寂寞,但仍不互相探问来历,也不彼此倾心相告,心灵上的戒备会加深这种寂寞。B.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知青们的“苦闷和茫然”与五四青年的“徘徊”都是时代的剪影。C.文本中所谓的“隐居生活”就是指下乡知青们行事张扬并且我行我素,经常聚在一起拥来拥去,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的生存状态。D.虽然文学资源匮乏,大多青年也没有放弃对精神的追求,哪怕是对个人生活的书写,也属于那个文化贫乏年代的一种精神寄托。8.文本一中的画线句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黄医师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9.有人评价王安忆《隐居的时代》是种“对无诗意时代的诗意追忆”,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6.C(“油灯的一豆光亮”,一个“豆”字既是量词,实写灯光微弱,写出当时农村条件匮乏。)7.C(C.文本中所谓的“隐居生活”是指离开故乡的人们来到乡下,人们互不探访,互不倾吐,虽有着特立独行的方式,但依然被这块土地包容,而不是我行我素、旁若无人。)8.①探亲频率高、超假的表现,体现了黄医师对家的眷恋,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过去生活的留恋。②黄医师作为蚌埠下放的名医,回家超假,证明约定到蚌埠找他手术的患者之多。③黄医生在乡下心情抑郁,给人看病时,也常不完全专注或静默,频繁探亲也表明黄医师对农村生活的不适应。④在散漫的乡村工作,黄医师超假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体现了黄医师不受拘束的知识分子的自由天性。(每点1分)9.①“文革”中知识青年的下乡和知识分子的下放经历,本是这一部分人的灰暗记忆,但王安忆在小说中将这段经历描写得非常富有美感,透出了一股浓浓的诗意。②文本一:大刘庄村民接受了黄医师,黄医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格调与大刘庄那沉淀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可思议的暗合,这种混合产生了一种特有的美感,这便使得原本缺少诗意的时代有一些诗意在里面。③文本二:县城里这些隐居者们不尽相同的境遇,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加之县城这块为传统文化泅染的土地的包容,这些使得这个特定的无诗意的时代增添了些许诗意,哪怕是带有苦涩的诗意。(每点2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木雏林斤澜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①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溏?屎?”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化学。”“化学……”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④“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B.老师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着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钻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使人感慨。【答案】C【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钻进行对比”错,文中只是客观呈现老师的形象特点,没有对比。故选C。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特点。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人物语言中透露出文中的老师与农村的老百姓之间有点格格不入。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老师的“我”再见他时,老师的变化之大带给“我”的震动。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是表明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含义相同”错误,三处的含义不尽相同,前两处是说话断断续续,后者表示语犹未尽。故选D。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给读者以“奇崛”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奇崛”在叙事视角上,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本文通过“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见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②“奇崛”在叙事方式上,回忆与现实相结合。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文章后半部分写现实,写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③“奇崛”在情节叙述安排上,巧设突转。结尾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一系列的奇怪表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①从叙事视角上看,“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可见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通过“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见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此处体现叙事视角“奇崛”;②从叙事方式上看,“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文章后半部分写现实,写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文章回忆与现实相结合,叙事“奇崛”;③从情节叙述安排上看,前文提到老师的“木”和“雏”,被农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小瞧;结尾老师“傻”了,“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文章最后才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老师一系列的奇怪表现。情节“奇崛”,巧设突转。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时代;乙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伤痛。请任选其中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的思路。(6分)【答案】一:加入甲组:①“怪异”: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②“执着”: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③“时代”: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参考答案二:加入乙组:①村民的“伤痛”:他们当时的无知,对于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识分子的“伤痛”:他们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③时代的“伤痛”:国家对于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这期间的错误决定让国家损失太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短评的能力。甲组。①“怪异”:“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②“执着”:“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轻视,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前后二十多年致力于学,看到鸡瘟最终研究出治疗的配方,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③“时代”:一些心无旁骛、内心执着的知识分子可能有些行为显得怪异,但最终却能做出常人做不出的贡献,但他们的怪异却不能被当时的社会理解和接受,最终受到巨大伤害,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乙组。①村民的“伤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体现了他们当时的无知,对于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识分子的“伤痛”:“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可见他们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③时代的“伤痛”:老师作为助教来到农村,关注各种农业现象,认真学习,执着研究,后来却被学生打傻……这说明国家对于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更没有基本的保护,这期间的错误决定让国家损失太大。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一封信老舍亢德兄:由家出来已四个月了。我怎样不放心家小,是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你现在也把眷属放在了孤岛上,而独自出来挣扎。我的唯一武器是我这枝笔,我不肯教它休息。你的心血是全费在你的刊物上,你当然不肯教它停顿。这四个月来,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你知道,我素日生活最有规律,夜间十点前后,必须去睡。可是,一见表针指到该就寝的时刻,我不由得便难过起来。不错,我差不多是连星期日也不肯停笔,零七八碎的真赶出不少的东西来;但是,这到底有多大用处呢?笔在手里的时节,偶尔得到一两句满意的文章,我的确感到快乐,并且渺茫地想到这一两句也许能在我的读众心中发生一些好的作用;及至一放下笔,再看纸上那些字,这点自慰与自傲便立时变为失望与惭愧。眼看着院内的黑影或月光,我仿佛听见了前线的炮声,仿佛看见了火影与血光。多少健儿,今晚丧掉了生命!此刻有多少家庭都拆散,多少城市被轰平!全民族都在血腥里,炮火下,到处有最辛酸的患难,与最悲壮的牺牲。我,我只能写一些字!这种难过,是我以前所未曾有过的。我简直怕见天黑了,黄昏的暮色晚烟,使我心中凝成一个黑团!我不知怎样才好,而日月轮还,黑夜又绝对不能变成白天!不管我是怎样的想努力,我到底不能不放下笔去睡,把心神交与若续若断的恶梦!身体太坏,有心无力,勇气是支持不住肉体的疲惫的。在这大家都当拼命卖力气,共赴国难的期间,便越发使人苦恼。于此,我特别要诚恳地对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说——或者不惜用“警告”这个字:要成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可先别忽略了战士应有的钢筋铁臂啊。“白面”书生是含有些轻视的形容。深夜里狂吸着纸烟,或由激愤而过着浪漫的生活,以致减低了写作的能力,这岂但有欠严肃,而且近乎自杀呀!日本军人每日在各处整批地屠杀我们,我们还要自杀么?我们应当反抗!战士,我们既是战士,便应当敏捷矫健,生龙活虎地冲锋陷阵。我们强壮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坚定的意志。笔粗拳头大,气足心才热烈。我们都该自爱自惜。成为铁血文人,在这到处是血腥与炮火的时候,我们才能发出怒吼。惭愧,我到时候非去休息不可,因为身体弱;我是怎样地期待着那大时代锻炼出来的文艺生力军,以严肃的生活、雄美的体格,把“白面”与“文弱”等等可耻的形容词从此扫刷了去,而以粗莽英武的姿态为新中国高唱前进的战歌呢!浪漫,为什么不可以呢?!然而我们的浪漫必是上马杀敌、下马为文的那种磊落豪放的气概与心胸,必是坚苦卓绝,以牺牲为荣,为正义而战的那种伟大的英雄主义。以玫瑰色的背心,或披及肩颈的卷发,为浪漫的象征,是死与无心肝的象征啊。自恨使我睡不熟,不由得便想起了妻儿。当学校初一停课,学生来告别的时候,我的泪几乎终日在眼圈里转。“先生!我们去流亡!”出自那些年轻的朋友之口,多么痛心呢!有家,归去不得。学校,难以存身。家在北,而身向南,前途茫茫,确切可靠的事只有沿途都有敌人的轰炸与扫射!啊,不久便轮到了我,我也必得走出来呀!妻小没法出来,我得向她们告别!我是家长,现在得把她们交给命运。我自己呢,谁知道能走到哪里去呢!我没法不狠心。我不能把自己关在亡城里。妻明白这个,她也明白,跟我出来,即使可能,也是我的累赘。我照应她们,便不能尽量做我所能与所要做的事。她也狠了心。只有狠心才能互相割舍,只有狠心才见出互相谅解。她不是非与丈夫揽臂而行不可的那种妇女,她平日就不以领着我去看电影为荣,所以今天可以放了我,使我在这四个月间还能勤苦地动我的笔。我想念我的妻与儿女,我觉得太对不起她们,可是在无可奈何之中,我感谢她,我必须拼命地去做事,好对得起她。由悬念而自励,一个有欠摩登的妇人,是怎样的能帮助像我这样的人哪!严肃的生活,来自男女彼此间的彻底谅解,互助互成。国难期间,男女间的关系,是含泪相誓,各自珍重,为国效劳。男儿是兵,女子也是兵,都须把最崇高的情绪生活献给这血雨刀山的大时代。夫不属于妻,妻不属于夫,他与她都属于国家。香艳温柔的生活只足以对得起好莱坞的苦心,只足以使汉口香港畸形的繁荣;而真正的汉奸所期望的也并不与这个相差甚远吧?现在,又十点钟了!空袭警报刚解除不久。在探射灯的交插处,我看见八架,六架,银色的铁鹰;远处起了火!我必须去睡。谁知道明日见得着太阳与否呢?但是今天我必做完今天的事,明天再做明天的事。生与死都不算什么,只求生便生在,死便死在,各尽其力,民族必能于复兴的信念中。今天或者不再难以入梦了,我的忧思感触已写在了这里一些;对老友谈心,或者能有定心静气的功效的。假若你以为这封信被别人看到,也能有些好处,那就不妨把它发表吧。1938年3月15日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夜间十点感到难过的原因复杂:既恨不得多些时间创作作品去助力抗战,又对自己能力有限而产生无力感。B.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战士就应该有刚强矫健的身体,所以作者期待的文艺生力军要拥有雄美的体格与坚定的意志。C.战士们浴血奋战、学生们向南流亡、爱国文人纷纷出走举行各种抗战文艺活动,大家都心存民族必然复兴的信念。D.国难当前,我们不应追求那好莱坞的香艳温柔,更不应迷醉于汉口香港那虚假的繁荣,而应各尽其力,以身报国。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老舍写给好友陶亢德的一封信,结尾处点出“又十点钟了”,照应了书信开头“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将个人的忧思感触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B.“玫瑰色的背心,或披及肩颈的卷发”与“上马杀敌、下马为文的磊落豪放的气概与心胸”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诠释了新中国文人应该追求铁血文人般的浪漫的实质。C.老舍虽没有直接写战争的场景,但通过“火影与血光”“空袭警报”“银色铁鹰”“远处起了火”等细节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的战事状况,给读者了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D.本文属于情理并茂的书信体散文,既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危难的无尽忧思,也有对年轻的文艺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还有对妻子的感激、对儿女的记挂。情感真挚而丰富。8.老舍的这封信与林觉民的《与妻书》都可称作是“至性之文”,同是国难当前的大义凛然,请比较二者对妻子的态度有何不同的侧重点。(4分)9.本文载于《宇宙风》第六十七期,编者评价“句句血泪,语语沉痛,青年应铭座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种沉重感的由来。(6分)【答案】6.(3分)C【解析】“大家都心存民族必然复兴的信念”过于牵强,战士们的情况于文无法推断;学生们去流亡属于被迫,前途茫茫;就连“我”这样的文人也是心存迷茫,只求“各尽其力,民族必能于复兴的信念中”。7.(3分)C【解析】“火影与血光”“空袭警报”“银色铁鹰”“远处起了火”等不属于细节描写。8.(4分)①林觉民在《与妻书》侧重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愧疚和希望。作者解释了自己“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并希望其能培养好两个孩子继承自己的遗志。②老舍在《一封信》里侧重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我感谢她,我必须拼命地去做事,好对得起她”,感谢妻子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狠心割舍私人情感,深明大义。(一点2分,共4分)9.(6分)①日军的残忍侵略,使国家到处都充斥着患难与牺牲,作者深感沉痛但又觉得自己力量微薄无力救国。②国难当前,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有心无力,疲惫不堪,甚至有欠严肃近乎自杀,作者对此十分担忧。③学校停课,学生流离失所前途茫茫,自己也必须出走,但对全家人未来的命运茫然自失,痛苦不堪。(一点2分,共6分)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地名进入古诗彭程一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目光摩掌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①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或婉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霍去病大破匈奴,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杭州市人力资源社保局劳动合同
- 天津市贯彻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实施细则
- 《场景演练案例集》课件
- 2025年淄博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 2025年迪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内容有哪些
- 2025年赣州货运上岗证考试题库
- 2025年货运从业资格题库软件下载
- 矿山开采灰工施工合同
- 实习律师的领导力培养
- 企业合同印章管理规范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考任务2-国开(NMG)-参考资料
- 机械工程技术训练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案例上课代码fs210-manual
- PLC自动门课程设计
- HP1003磨煤机技术介绍[1]
- GB_T 37515-2019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高清版)
- 商品条码管理办法条文释义
- 郑百文案例简要探析
- [推荐]:校园歌手大赛show安全应急预案(正式)
- 黄金矿充填系统设计说明
- 合成长历通书doc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