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页/共17页高三地理试题2022.11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人口重心又称人口中心,是区域平均人口分布的地理位置,其变动轨迹可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内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我国的陆地几何中心位于(103°50'E,36°0'N)。图为1935~2010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轨迹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我国人口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1935~2010年始终处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B.1982~1990年人口重心移动速度最快C.1964~2010年人口重心一直向西南移动D.2000~2010年人口重心南北移动距离大于东西向2.影响1982~2010年我国人口重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环境质量 B.资源开发 C.经济布局 D.交通运输3.改革开放以来,人口重心的变化反映了我国()A.北方人口大幅减少 B.南方人口增长较快C.城镇化进程在加快 D.跨省区人口迁移减少【答案】1.A2.C3.B【解析】【1题详解】我国的陆地几何中心位于(103°50'E,36°0'N),读图可知我国1935~2010年人口中心始终在陆地几何中心的东南方,A正确。1982~1990年人口重心移动速度低于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10年,并不是速度最快的时间段,B错误。读图可知,在1982年—1990年这一时间段人口中心向东南移动,C错误。2000~2010年人口重心南北移动距离小于东西向,D错误。故选A。【2题详解】影响1982~2010年我国人口重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布局,我国南方经济相比北方发达,C正确,环境质量、资源开发、交通运输不是主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3题详解】改革开放以来,人口重心的变化反映了总体上我国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南方人口增长较快,B正确。北方人口并未大幅减少,A错误。人口中心的变化无法反映城镇化的进程,C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跨省区人口迁移增加,D错误。故选B。【点睛】我国南北方人口数量:北方5.8686亿,南方8.2284亿,我国人口分布南方更多。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我国人口重心变化体现了我国经济布局的变化。图为我国某省会城市某高级中学教学楼的平面图(长箭头为某日日出时期的太阳光线)。表为该中学的作息时间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节次时间上午19:30-10:10210:20-11:00311:10-11:50412:15-12:55513:05-13:45下午615:35-16:15716:25-17:05817:15-17:55918:30-19:104.该中学最可能位于()A.北京 B.哈尔滨 C.成都 D.乌鲁木齐5.在天气晴朗、不考虑其它建筑物和树木遮挡的前提下,该日,阳光能够直接照射此教学楼西楼门的时长大约为()A.5小时30分 B.6小时5分 C.6小时45分 D.8小时20分【答案】4.D5.C【解析】【4题详解】该学校上午第5节课下课时,北京时间为13:45,也就是说,如果该学校所在地当地的地方时12点下课时,北京时间为13:45,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东八区中央经线120ºE的地方时,由此可知该学校地方时比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中央经线120ºE晚1小时45分,计算可知该地经度大约为94ºE,上午的课不会超过当地的地方时12点,所以该学校应该在94ºE以西。北京位于东经115.7°—117.4°,A错误;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B错误;成都经度介于东经102°54′~104°53′,C错误;乌鲁木齐地处东经86°37'33"-88°58'24",在94ºE以西,D正确。故选D。【5题详解】北半球昼夜平分时,日出正东,地方时为6点,0点时太阳位于正北,因此太阳方位每一小时向南移动15º。图示可知,某日日出时,太阳的方位位于东偏北15º,由此可知,该学校某日日出时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时为5点。由此计算可得当地日落时间当地地方时为19点。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时当地地方时为12点,12点过后太阳光线就可以直接照射此教学楼的西楼门,直至19点日落,因此阳光能够直接照射此教学楼西楼门的时间大约为7小时,C最接近。故选C。【点睛】地方时,是指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时刻。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经度相差一度,时间相差一分钟。太行山脉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图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地形剖面示意及太行山山麓楚风季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较强的坡面及焚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是()A.西坡春季 B.西坡夏季 C.东坡秋季 D.东坡冬季7.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其主要原因是()A.白天水汽含量高 B.冬季风夜晚更强C.山风与焚风叠加 D.谷风增强风势【答案】6.C7.C【解析】【6题详解】太行山西侧为高原,冬半年来自大陆的西北风强劲且干燥,气流越过太行山,在东坡(背风坡)下沉增温,湿度减小;东侧海拔高差大,下沉增温幅度大。西麓焚风较弱,夏半年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较湿润;西侧海拔高差较小,下沉增温幅度小,AB错误。由图可知,太行山焚风季节分布图焚风出现较多的日数在10月11月,C正确,D错误。故答案选C。【7题详解】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C正确。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D错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A错误。夜晚由于陆地降温更快,造成在水平方向上温差减小,冬季风减弱,B错误。故答案选C。【点睛】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太平洋板块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广泛发育海山链(海底山脉)或孤立海山(洋底火山)。1963年地质学家约翰·威尔逊为夏威夷一皇帝海山链的起源提出假说,认为它们是在太平洋板块漂移时,由一个静止不动的火山活动热点顺次形成的。图为太平洋夏威夷一皇帝海山链位置及火山年龄分布图(1Ma∶一百万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皇帝海山链()A.整体向南移动 B.主体为花岗岩 C.较夏威夷岛链年轻 D.未出露水面9.4700万年前,皇帝海山链延伸方向出现变化,标志着太平洋板块运动曾发生改变。推测大觉寺海山出现后板块的移动方向()A.正南方向 B.正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答案】8.D9.D【解析】【8题详解】根据图片,夏威夷岛的年龄为0Ma,为火山活动热点所在的位置。热点与板块是相对运动关系,图示太平洋板块中越向西北的海底火山形成时代越早,说明越向西北的海底火山越早经过火山活动热点所在的位置,由此可以推断出太平洋板块移动的方向是西北方向,A错误;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B错误;夏威夷岛的年龄为0Ma,最年轻,C错误;属于海底山脉,出露水面,D正确。故选D。【9题详解】大觉寺海山出现后,火山活动热点所在位置向东南方向移动,热点与板块是相对运动关系,代表板块向西北方向运动。故选D。【点睛】三大岩石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代表: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等。沉积岩代表: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代表:大理岩、板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等。通天河位于长江上游,在青海省境内由楚玛尔河、沱沱河、尕尔曲、布曲、当曲汇合而成(下图)。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沱沱河的径流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直呈增加趋势。表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01年各月径流量级别的出现频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月份级别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丰水年22021613201322422偏丰年972119114164131811正常年717889764738384038476276偏枯年18139112420182018161611枯水年000041820111892010.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沱沱河径流量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沱沱河()A.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B.有充足地下水补给C.流域面积广大 D.流域地形雨丰富11.通天河径流量波动最大的季节及原因是()A.春季积雪融水补给变化大 B.夏季大气降雨补给变率大C.秋季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多 D.冬季各种补给水量均最小【答案】10.A11.B【解析】10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通天河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径流量正常年在春季出现频率最高,青藏高原海拔高,积雪量大,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冰雪融水量大,A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夏季径流量偏枯年出现频率较高,夏季降水偏少,地下水补给也相应减少,B错误。流域面积几乎没有变化,C错误。该流域夏季降雨主要是锋面雨,D错误。故答案选A。【1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春季气温回升,温度逐渐升高,积雪融水量渐大,积雪融水量变化小,A错误。夏季大气降水补给,由于夏季风进退早晚和快慢的影响,造成夏季降水变化大,B正确。秋季,夏季风在通天河流域势力弱,降水变化不大,C错误。冬季各种补给水量均最小,通天河径流量波动小,D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河流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研究河流补给有助于了解河流水情及其变化规律,也是河水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13.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答案】12.A13.D【解析】【12题详解】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的山体海拔较高,四周的地势较低,当地主要是由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不同的岩石性质不同,因此受到的侵蚀力度不同,花岗岩比较坚硬,不容易受到侵蚀,所以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A正确;溶蚀作用一般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区域,当地并没有明显的石灰岩,故不应是化学溶蚀,B错误;由图中比例尺可知,图示区域范围不大,气候差异不明显,河流侵蚀以及风力侵蚀的能力差异不大,C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型岩石,花岗岩区地势较低,距离布兰德山有一定距离,形成的年龄相近,但与布兰德山最近接的接触变质岩区紧靠布兰德山花岗岩体,是在岩浆侵入时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因此时间最为接近,A错误,D正确;变质岩区的变质作用于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区别较大,原因是距离较远,其地势较低,B错误;沉积岩的形成是通过时间逐渐推移形成的,不可能和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接近,C错误。故选D。【点睛】岩浆岩就是直按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分类比较复杂,一般可按沉积物质分为母岩风化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生物遗体沉积。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正变质岩和负变质岩。在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是限制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地下水——桂物—土壤三者间的互馈作用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土壤特性(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下列关于图中序号含义表述正确的是()A.①多戈壁、沙漠,使地表径流减少,增加了地下水B②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C.③植被群落覆盖度高,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D.④地形种类多,利于多种植被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15.根据整体性原理,推测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带来的影响有()①土壤含水量下降②沙土的比重上升③土壤肥力增加④植物群落变稀疏⑤草类的比重上升⑥灌木的比重上升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答案】14.B15.B【解析】【14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为西北地区,因此多戈壁、沙漠,使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应是减少而不是增加,A错误;当地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B正确;西北地区植被群落覆盖度较差,因此有机质并不丰富,C错误;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土壤风化严重,导致沙土比重上升,植物群落变得稀疏,耐旱灌木比重上升,①②④⑥正确;土壤沙化严重,导致土地肥力下降,③错误;土壤含水量下降,因此草类比重下降,⑤错误。故选B。【点睛】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播云山位于重庆市北础区嘉陵江温塘峡畔,古名已山。2022年夏季,北非一伊朗高压东伸至我国,和西风带大陆高压叠加连成一片,在我国西部高原形成一个异常强的暖高压,与西太平洋高压系统“抱团”影响重庆(下图),致使重庆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高温干早天气,并引发了缙云山的森林大火。灭火中消防官兵依托人工开凿的隔离带点“倒火”,借此实现“以火灭火”,山火自然熄灭。(1)试从大气运动角度,分析高压系统“抱团”对重庆干旱天气的作用。(2)在下面“以火灭火”示意图中标注“山火”和“倒火”及其移动方向,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点“倒火”可以灭火的原因。【答案】(1)重庆市受强暖高压系统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暖高压带阻断了南方的暖湿气流。(2)原因∶山火导致火场气温升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水平气流由四周向火场,吸引“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当两火相遇时,可燃物和氧气都已燃烧殆尽,山火自然熄灭。【解析】【分析】本题以重庆山火为材料,涉及重庆干旱天气的原因、灭火中的热力环流原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非—伊朗高压东伸,并与中纬度的大陆高压相结合,导致在我国上空形成大范围的暖高压带。强大的暖高压带阻断了南方的暖湿气流的水汽输送,导致降水明显偏少。重庆夏季长时间受强暖高压系统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倒火”是在人工开凿的隔离带旁点燃,向山火方向移动,两者运动方向相对,借此实现“以火灭火”。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原理:山火蔓延时,温度升高,会产生上升气流,近地面其他方向的气流就会流过来补充,这样就会形成一股风。如果在大火蔓延的前方人为点火,倒火就会向山火的方向移动,相遇时两股火的周围已经没有可燃物,燃烧又耗尽了这里的氧气,火自然会熄灭。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其水域面积常呈现出“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显著的水位波动形成了鄱阳湖约3000km²的季节性洲滩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各种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优良场所和众多越冬候鸟的中转站。随着2000年长江主河道采砂行为的全面禁止,大量采砂船进入鄱阳湖开展采砂活动,对鄱阳湖水城生态产生巨大影响。上图为1993年和2009年鄱阳湖湖口一星子段湖区枯水期湖床形态遥感影像,下图为1980—2014年鄱阳湖主要水文站年平均水位变化过程。(1)说明采砂活动对鄱阳湖枯水期湖泊高程及形态的影响。(2)2003年后,鄱阳湖湖口、星子、都昌水文站年均水位呈下降趋势,后期水位三站近乎一致。试分析其原因。(3)推测鄱阳湖采砂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答案】(1)湖床高程显著降低;水陆边界不平滑,呈现锯齿状湖岸线;水面显著加宽。(2)大规模集中采砂活动使得湖盆地形下降,引起鄱阳湖水位的下降;采砂活动导致的湖盆地形的梯度差异基本消失,使得平均水位近乎相同。(3)湖底的泥沙采挖,破坏水生植物群落;采砂破坏饵料资源;采砂影响生物的光合作用;破坏候鸟活动场所。【解析】【分析】本题以1993年和2009年鄱阳湖湖口一星子段湖区枯水期湖床形态遥感影像和鄱阳湖主要水文站年平均水位变化过程为资料,涉及了水文特征和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采砂活动可以使泥沙沉积量变少,导致湖床高程显著降低;湖泊水位下降,造成流水侵蚀加强,引起水陆边界不平滑,呈现锯齿状湖岸线;湖面变宽,因此采砂活动会导致水面显著加宽。小问2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进行大规模集中采砂活动使得湖盆地形下降,三峡工程的径流调蓄作用及对下游河床冲刷作用,引起鄱阳湖水位的下降;采砂活动导致的湖盆地形的梯度差异基本消失,使得这三个水文站的年平均水位近乎相同。【小问3详解】湖底的泥沙、腐烂植物被采挖,破坏水生植物群落;采砂与噪音影响鱼类繁殖场所和生存环境,同时破坏其饵料资源;采砂降低水体透光性,影响生物的光合作用;破坏候鸟活动场所。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土林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有半松散—半圆结的碎屑沉积物经过流水剥蚀、堆积形成的林柱状、墙状及沟谷等一系列地貌的总称。大同土林(下图)位于黄土高原东北部的大同盆地,其下部主体为河湖相沉积物,顶部覆盖有50cm厚的黄土。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是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黏土(<5μm)、粉沙(5~63μm)和沙砾(>63μm),沙砾又可细分为极细沙、细沙、中沙、粗沙、极粗沙和砾石等。粒度分布三角图常用于不同沉积物的粒度成分命名和比较,图为大同土林地貌沉积物粒度组成三角图。表为大同土林地貌沉积物粒级级配表。(1)据图说出大同土林地貌的主要土壤类型,并结合表中的粒级级配判断TL-60土层的土壤类型。(2)大同土林沉积物以粉沙、黏土等细颗粒为主,大颗粒物含量较少。简述大同土林中粉沙、黏土的垂直分布特点。(3)大同土林地貌的形成是地貌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请阐述大同土林地貌的形成过程。【答案】(1)黏土、粉质黏土和粉质亚黏土;粉质亚黏土(2)黏土在表层含量最高,随深度的增加波动减小;粉沙含量在表层最低,随深度的增加在不同深度含量增加。(3)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断裂下陷形成大同盆地;盆地内积水成湖,泥沙沉积形成河湖相沉积物;后期地壳抬升,湖水外泄,湖盆裸露,气候变干,风力搬运堆积形成黄土堆积物;土层在流水、风力、重力作用下发育成土林。【解析】【分析】本题以大同土林地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类型、地貌的形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能力。【小问1详解】由大同土林地貌沉积物粒度组成三角图可知,大同土林地貌的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在黏土、粉质黏土、粉质亚黏土区域内。TL-60土层粒级级配显示,黏土占24.83%、粉砂占54.56%、砂砾占20.62%,对照沉积物粒度组成三角图可知TL-60土层的土壤类型是粉质亚黏土。【小问2详解】由大同土林地貌沉积物粒级级配表可知,黏土在TL-0的占比为88.45%,在表层含量最高;在TL-3-至TL-200,黏土占比在22.84%-39.23%之间变化,由此可知,随深度的增加在波动减小。粉沙含量占比在TL-0的占比为10.09%,粉沙含量在表层最低,在TL-3-至TL-200,粉沙占比在36.23%-63.53%之间,由此可知,随深度的增加在不同深度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小问3详解】由材料可知,大同土林位于大同盆地,其下部主体为河湖相沉积物,顶部覆盖有黄土可知,首先是地壳运动造成此地形成断层,并成为大同盆地;盆地形成后积水后成为湖泊,开始河湖相沉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大同盆地沉积,形成河湖相沉积物;后期由于地壳运动,湖盆开始抬升,湖水外泄,河湖相沉积结束,湖盆裸露;随着气候变干,风力作用加大,风力携带的黄土陈集镇在原先的河湖相沉积物上部,堆积形成黄土堆积物;最后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以及中立垮塌的作用下形成土林。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川面积的变化与气候、地形等因素有关,较小的冰川对气候变化更敏感。天山的阿拉套山脉和博罗科努山脉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脉均为东西延伸,两山脉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冰川(下图)。1990~2015年,该区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冰川面积不断减小,研究发现阿拉套山脉比博罗科努山脉冰川退缩更快。表为这两座山脉不同规模等级的冰川面积和数量。阿拉套山脉博罗科努山脉规模等级/km²1990年2015年1990年2015年数量/条面积/km²数量/条面积/km²数量/条面积/km²数量/条面积/km²Ⅰ≤0.14701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订货合同的履行要点
- 设备品质保证书案例
- 设备采购合同的交货方式
- 设计项目招标文件招标
- 诚信担保书状
- 财务审计与合规性评估
- 购销合同回款期法律规定
- 购销合同的仲裁与诉讼
- 购销资产合同书范本
- 赠送运营服务合同模板
-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实践心得
- 正大集团标准化养猪及“四良配套”技术介绍课件
-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课后练习题
- PEP六年级上册英语单词汉语表
- 20级后进生会议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主题班会(13张PPT)
- 压力容器日常使用状况、交接班和运行故障处理记录表
- 性格探索MBTI培训讲义(共71p)课件
- 202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 广东省临床护理质量指标
- 道路冷再生施工工艺及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