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f08f0d04a0b0005f037a9ad8cd5394/19f08f0d04a0b0005f037a9ad8cd53941.gif)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f08f0d04a0b0005f037a9ad8cd5394/19f08f0d04a0b0005f037a9ad8cd53942.gif)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f08f0d04a0b0005f037a9ad8cd5394/19f08f0d04a0b0005f037a9ad8cd53943.gif)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f08f0d04a0b0005f037a9ad8cd5394/19f08f0d04a0b0005f037a9ad8cd53944.gif)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f08f0d04a0b0005f037a9ad8cd5394/19f08f0d04a0b0005f037a9ad8cd539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3课目标素养1.了解秦统一的策略及过程,分析其统一的原因及意义2.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着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3.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反思其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目标素养1.了解秦统一的策略及过程,分析其统一的原因及意义知识概览知识概览一、秦的统一1.统一的条件(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4)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5)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一、秦的统一2.统一的过程(1)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3)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2.统一的过程3.统一的意义(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3.统一的意义二、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1.政治(1)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2)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3)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二、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2.经济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3.文化统一文字。4.其他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2.经济秦朝中央官制具有什么特点?提示:(1)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服务。(2)职责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3)国事与皇帝家庭事务共同管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秦朝中央官制具有什么特点?三、秦朝的暴政1.表现(1)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2)他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3)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三、秦朝的暴政(4)“焚书坑儒”。①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②秦始皇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4)“焚书坑儒”。2.结果秦二世继位后,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2.结果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遇雨受阻的戍卒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2.秦的速亡(1)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2)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最终被刘邦击败。2.秦的速亡秦朝的暴政给后世统治者留下了什么启示?提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残暴的独裁统治是不能长久的。国家的兴亡在于合理地治理国家,法制不能太过严苛,要实行仁政,推广仁义,法治与德治并行。秦朝的暴政给后世统治者留下了什么启示?一
郡县制的特点及意义【史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史料二】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摘编自卢向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一郡县制的特点及意义问题探究:(1)根据史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史料二反映了郡县制怎样的特点?有何意义?提示:(1)原因:王室衰落;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分封制崩溃。措施: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推行郡县制。(2)特点:地方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并对皇帝负责。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问题探究:核心归纳郡县制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1)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2)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不得世袭。2.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核心归纳拓展延伸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拓展延伸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以致用1.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有史书指出,“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材料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交融答案:C学以致用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作用。材料“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体现出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作用。材料“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二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和影响【史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史记·秦始皇本纪》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和影响【史料二】
(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李贽《史纲评要》问题探究:(1)史料一中的“臣”建议焚书的目的是什么?(2)史料二对“焚书坑儒”阐述了怎样的看法?【史料二】(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提示:(1)目的:巩固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秦朝统治。(2)认为“焚书坑儒”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李斯和秦始皇,但是手段“太毒”。提示:(1)目的:巩固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秦朝统治。核心归纳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和影响1.目的:一方面是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见解,维护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是采取愚民政策,加强对社会的管理,防止百姓暴动。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有利于维护秦朝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但它摧残了思想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核心归纳拓展延伸“焚书坑儒”并非秦始皇的发明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是秦朝暴政的重要表现,有学者甚至将秦王朝的短命与“焚书坑儒”联系起来,认为它导致了秦王朝的迅速崩溃。其实,从历史传统方面考查,“焚书坑儒”并非是秦始皇的发明,无论是“焚书令”还是以“坑杀”方式处置与秦王朝统治思想相悖的人,都是先前有过的。拓展延伸秦国虽然在穆公时代就已经号称霸主,但真正强大还是从孝公时代商鞅变法开始的。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治国的利器是爵禄和刑罚,而对儒家的《诗》《书》、礼乐等深恶痛绝,讥之为“六虱”。清朝姚鼐评论他“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这很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焚书,惜无佐证,无从详考。联系秦国的历史,秦始皇焚书不过是守其传统,“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而已。秦国虽然在穆公时代就已经号称霸主,但真正强大还是从孝公时代商学以致用2.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结果,始皇失败了……”要理解关于秦始皇的这一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答案:D学以致用解析: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了“焚书坑儒”,但是没有达到目的。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一方面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中统一文字是成功的举措;B项中统一度量衡与加强思想控制无关;C项中科举制并非创立于秦朝。解析: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一、选择题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由此可见(
)A.郡的建制在秦统一前已经存在B.郡的建制开始出现于秦的统一战争中C.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普遍设置郡D.郡的设置是加快秦统一的最关键因素答案:A一、选择题答案:A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嬴政即位时,秦国已通过战争不断拓展疆域,设置了许多郡,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嬴政即位时,秦国已通过战争不断拓展2.下图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它反映的本质特征是(
)
A.中央官员互相牵制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答案:C2.下图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它反映的本质解析:材料图片直观地反映了秦朝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央官员互相牵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皇位世袭,排除B项。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解析:材料图片直观地反映了秦朝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3.西方学者把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朝的二千多年,称为中华帝国时期。西方这样称呼古代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求B.中央集权体制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答案:B3.西方学者把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朝的二千多年,称为中华帝国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所以西方称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故B项正确。西方称呼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与“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求”无关,排除A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与西方称呼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两项。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一直沿用到清朝4.《秦律·厩苑律》是秦朝关于管理饲养牲畜与苑囿的法律。其中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A.秦朝政府实力雄厚 B.秦朝法律宽松人文C.秦朝农具储备充足 D.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答案:D4.《秦律·厩苑律》是秦朝关于管理饲养牲畜与苑囿的法律。其中解析:从材料中《秦律·厩苑律》的规定可知,政府借农具给农民,且政府会收回破旧农具且不需农民赔偿,说明政府鼓励农业发展,D项正确。秦朝政府实力是否雄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秦朝律法严苛,B项错误。农具储备情况在材料中并未反映,C项错误。解析:从材料中《秦律·厩苑律》的规定可知,政府借农具给农民,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摘编自王红旗《一言兴邦——读史随想录》材料二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二、非选择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引发的秦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由谁领导的?(2)小历同学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引发的秦末参考答案:(1)陈胜、吴广。(2)小历的看法不全面。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与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称得上是贡献巨大的政治家和功勋卓著的帝王。但是,他也是一个暴君,秦始皇统治期间,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焚书坑儒”,徭役繁重,刑法严苛等,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参考答案:(1)陈胜、吴广。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3课目标素养1.了解秦统一的策略及过程,分析其统一的原因及意义2.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着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3.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反思其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目标素养1.了解秦统一的策略及过程,分析其统一的原因及意义知识概览知识概览一、秦的统一1.统一的条件(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4)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5)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一、秦的统一2.统一的过程(1)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3)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2.统一的过程3.统一的意义(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3.统一的意义二、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1.政治(1)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2)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3)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二、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2.经济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3.文化统一文字。4.其他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2.经济秦朝中央官制具有什么特点?提示:(1)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服务。(2)职责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3)国事与皇帝家庭事务共同管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秦朝中央官制具有什么特点?三、秦朝的暴政1.表现(1)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2)他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3)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三、秦朝的暴政(4)“焚书坑儒”。①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②秦始皇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4)“焚书坑儒”。2.结果秦二世继位后,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2.结果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遇雨受阻的戍卒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2.秦的速亡(1)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2)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最终被刘邦击败。2.秦的速亡秦朝的暴政给后世统治者留下了什么启示?提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残暴的独裁统治是不能长久的。国家的兴亡在于合理地治理国家,法制不能太过严苛,要实行仁政,推广仁义,法治与德治并行。秦朝的暴政给后世统治者留下了什么启示?一
郡县制的特点及意义【史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史料二】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摘编自卢向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一郡县制的特点及意义问题探究:(1)根据史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史料二反映了郡县制怎样的特点?有何意义?提示:(1)原因:王室衰落;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分封制崩溃。措施: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推行郡县制。(2)特点:地方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并对皇帝负责。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问题探究:核心归纳郡县制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1)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2)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不得世袭。2.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核心归纳拓展延伸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拓展延伸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以致用1.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有史书指出,“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材料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交融答案:C学以致用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作用。材料“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体现出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作用。材料“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二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和影响【史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史记·秦始皇本纪》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和影响【史料二】
(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李贽《史纲评要》问题探究:(1)史料一中的“臣”建议焚书的目的是什么?(2)史料二对“焚书坑儒”阐述了怎样的看法?【史料二】(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提示:(1)目的:巩固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秦朝统治。(2)认为“焚书坑儒”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李斯和秦始皇,但是手段“太毒”。提示:(1)目的:巩固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秦朝统治。核心归纳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和影响1.目的:一方面是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见解,维护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是采取愚民政策,加强对社会的管理,防止百姓暴动。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有利于维护秦朝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但它摧残了思想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核心归纳拓展延伸“焚书坑儒”并非秦始皇的发明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是秦朝暴政的重要表现,有学者甚至将秦王朝的短命与“焚书坑儒”联系起来,认为它导致了秦王朝的迅速崩溃。其实,从历史传统方面考查,“焚书坑儒”并非是秦始皇的发明,无论是“焚书令”还是以“坑杀”方式处置与秦王朝统治思想相悖的人,都是先前有过的。拓展延伸秦国虽然在穆公时代就已经号称霸主,但真正强大还是从孝公时代商鞅变法开始的。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治国的利器是爵禄和刑罚,而对儒家的《诗》《书》、礼乐等深恶痛绝,讥之为“六虱”。清朝姚鼐评论他“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这很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焚书,惜无佐证,无从详考。联系秦国的历史,秦始皇焚书不过是守其传统,“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而已。秦国虽然在穆公时代就已经号称霸主,但真正强大还是从孝公时代商学以致用2.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结果,始皇失败了……”要理解关于秦始皇的这一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答案:D学以致用解析: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了“焚书坑儒”,但是没有达到目的。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一方面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中统一文字是成功的举措;B项中统一度量衡与加强思想控制无关;C项中科举制并非创立于秦朝。解析: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一、选择题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由此可见(
)A.郡的建制在秦统一前已经存在B.郡的建制开始出现于秦的统一战争中C.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普遍设置郡D.郡的设置是加快秦统一的最关键因素答案:A一、选择题答案:A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嬴政即位时,秦国已通过战争不断拓展疆域,设置了许多郡,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嬴政即位时,秦国已通过战争不断拓展2.下图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它反映的本质特征是(
)
A.中央官员互相牵制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答案:C2.下图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它反映的本质解析:材料图片直观地反映了秦朝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央官员互相牵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皇位世袭,排除B项。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解析:材料图片直观地反映了秦朝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3.西方学者把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朝的二千多年,称为中华帝国时期。西方这样称呼古代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求B.中央集权体制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LY/T 2280-2024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应用指南
- 苏科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听评课记录《2-7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8.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听课评课记录3
-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听评课记录:第27讲 切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 用工合同范本(2篇)
- 生态环境融资协议书(2篇)
- 环境友好化学品研发合同(2篇)
- 一年级下雪啦听评课记录
- 六年级数学上听评课记录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构建知识体系》听评课记录2
- 2025年大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商务部发布《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4)》
-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 2025年福建新华发行(集团)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课件】液体的压强(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解读课件
- 冷冻食品配送售后服务体系方案
- 江苏省驾校考试科目一考试题库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2023-2024学年七上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4-2030年中国自动光学检测仪(AOI)市场竞争格局与前景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