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13.2-2015 第2部分:射线检测_第1页
47013.2-2015 第2部分:射线检测_第2页
47013.2-2015 第2部分:射线检测_第3页
47013.2-2015 第2部分:射线检测_第4页
47013.2-2015 第2部分:射线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47013.1~47013.13NB承压设备无损检测2015-04-02发布2015-09-01实施

2012-01-04发布2012-03-04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主要内容1、修订过程与特点2、主要修订内容3、NB/T47013.2总体结构4、条款及释义解读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一)历次修订情况

JB4730–19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1994–01–29发布,自1994–05–01实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机械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劳动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发布。JB/T4730.1~6–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2005–07–26发布,自2005–11–01实施;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二)本次修订过程

2012年1月12日: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标准工作组,启动标准修订工作。起草单位:(10个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

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黑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天津诚信金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辽宁仪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中特创业设备测有限公司。本部分(NT/T47013.2)主要起草人:强天鹏、梁丽红、沈功田、朱从斌、李军、程怒涛、陈玉宝、訾壮辉、孙忠波、李洪国。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2012年7月,形成标准本部分初稿。

2013年3月,工作组完成本部分征求意见稿。

2013年4月~5月,通过在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13年6月,完成本部分送审稿。

2013年11月,完成本部分报批稿。

2014年12月,提交国家能源局。2015年4月,国家能源局2015年第3号公告,2015年9月1日正式实施。向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征求意见。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修订特点适用范围有所扩大:增加了管座角接焊,管子-管板角焊缝等接焊接头形式。适用的材料,厚度范围也有所增加。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体现在胶片分类、放射源品种、孔型像质量计的应用,同时还有一些工艺参数等。更加完整、严密、规范:对多处条款、内容、进行修改补充,使文字更加完善。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一、本部分代替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前部分(工艺)的内容,主要技术变化如下:1)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插入式管座角接接头对接焊缝、安放式管座角接接头对接焊缝和管子–管板角焊缝的X射线及γ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并取消了钢的分类。2)修改和增加了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

版本修改,并增加了部分适用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3)增加了射线检测专用术语和定义的内容:

引用了GB/T12604.2–2005《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NB/T47013.1界定术语。4)增加了Ym(铥)170和Yb(镱)169射线源应用的规定:

Ym(铥)170

半衰期为127天。透照厚度≤5mm;

Yb(镱)169

半衰期为32天。透照厚度AB级≥1~15mm;B级≥2~12mm。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5)修改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分类,将胶片分为C1、C2、C3、C4、C5

和C6六类。胶片类型的选择按照新的分类标准重新进行修订,同时补充了胶片灰雾度测量的相关要求:

引用胶片标准GB/T19348.1–2003《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1部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GB/T19348.2–2003《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2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重新修改。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6)修改了黑度计核查(校验)时机的内容:

对黑度计要求,首次使用前核查,以后至少每六个月应核查,形成核查记录,工作开始或连续工作八小时后应对测量区域测量两点进行检查。7)增加了标准密度片的黑度范围和测量点数目的相关规定:

由附录提到正文;密度片至少有8个黑度基准,覆盖0~4.5黑度范围,应至少每2年校准一次,注意密度片的保存和使用条件。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8)增加了内偏心透照(F<DO/2)时透照次数的计算公式:

资料性附录F:

环向对接焊缝透照次数确定方法。9)增加了增感屏质量及使用要求、中屏材料及厚度范围、以及Tm170

和Yb169

两种γ射线增感屏材料及厚度范围,并明确了增感屏制造标准:

增感屏应满足JB/T

5075–2004《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金属增感屏》标准,使用满足NB/T47013.2表1的规定。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10)增加了孔型像质计应用的内容,并修订了不同材料的像质计适用的工件材料范围及像质计使用和放置原则:

采用线型像质计或孔型像质计测定。通用线型像质计和等径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7902–2006《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线型像质计》的规定;孔型像质计型号和规格应满足GB/T23901.2–2009《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底片像质第2部分阶梯孔型像质计像质指数的测定》的规定;任何情况下像质计材料的吸收系数不能高于被检材料的吸收系数,像质计使用和放置基本未变。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11)增加了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的内容:

规定暗室安全照明的定义及测量方法见资料性附录D:暗室安全照射时间确定。12)增加了射线检测工艺文件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验证的相关规定:

工艺文件内容包括工艺规程和操作指导书等第4.4条;将原工艺卡修订为操作指导书;首次使用操作指导书应进行工艺验证;验证可通过专门的透照试验或产品首批底片作为验证依据,并且底片应做出标志。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13)修改了特殊条件下射线检测技术等级允许放宽原则:

基本未变。14)修改了检测时机要求:

明确检测时机应满足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它技术要求。15)增加了焊接接头检测区宽度范围确定的内容:

范围焊缝边缘至少为5mm,包括角焊缝,电渣焊通过实际测量热影响区确定或由合同各方商定。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16)增加了胶片透照技术和底片观察技术应用的内容:

增加双片透照及双片底片质量要求;双底片叠加评定不再仅限A级。17)增加了确定管座角焊缝、碟形封头和椭圆形封头小r区的焊缝,以及其他曲率连续变化的焊缝一次透照长度的原则:

不考虑k值,用黑度控制焊缝一次透照长度。18)增加了有效评定区搭接的技术要求:

用暗盒直接搭接方式,也应保证接搭底片黑度的要求。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19)修改了结构受限的特殊情况下小径管的透照原则:

小径管效评定区黑度满足技术;结构原因不能满足间隔多次透照时,经合同各方商定,可不再强制间隔角度的要求。20)增加了安放式和插入式管座角焊缝采用源在内透照方式时f值的放宽的原则:

规定安放式和插入式管座角焊缝采用源在内单壁中心透照方式见资料性附录E。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21)增加了胶片与被检工件之间距离的放置原则:

规定胶片应紧贴工件;管座角焊缝源在内透照时,胶片尽可能靠近被检工件焊缝。22)增加了γ射线源曝光时间和限制使用多源曝光的规定,以及球罐全景曝光像质计放置要求:

采用Co60射线源透照时,曝光时间应不超过12小时;采用Ir192射线源透照时,曝光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且不得采用多源捆绑;像质计必须放置内侧。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23)增加了滤光板应用的推荐技术要求:

应采用滤光板屏蔽散射线和无用射线;钢制承压设备滤光板推荐的技术要求见资料性附录I。24)修改了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的放置原则:

由原来四条增加至八条,并将搭接标记改为定位标记。25)增加了胶片暗室处理试剂选用原则、胶片处理延迟时间及其底片处理质量检验的内容:

原则采用胶片厂家生产或推荐的冲洗配方或药剂;胶片宜在曝光后8小时之内完成,不得超过24小时;并且规定底片处理后质量检验的要求;底片上硫代硫酸盐离子的浓度测量可参考资料性附录K。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26)修改了底片质量要求的内容,修改了黑度要求并且增加了底片保存的内容:

黑度由原来最高4.0,提高到4.5;并且规定底片的保存应按照胶片制造商的建议或推荐的要求保存。27)修改了不同透照厚度应达到的像质计灵敏度,对应的材料厚度范围有所扩大,并增加了孔型像质计的灵敏度要求:

对薄板像质计灵敏度进行调整;并新增孔型像质计灵敏度要求。一、NB/T47013.2修订过程与特点28)增加和修改了射线检测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增加射线检测记录;完善了报告的内容。29)取消了“专用像质计的型式和规格”的内容;

小径管专用像质计未取消,可用。30)修改了小径管专用对比试块:

比原来对比试块更简单。二、NB/T47013.2主要修订内容二、本部分代替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后部分(质量分级)的内容,主要技术变化如下:1)标题修改为《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将原《承压设备熔化焊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质量分级》中;对各类材料分级中均把对接,删除;质量分级修改为: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二、NB/T47013.2主要修订内容2)修改调整各类材料适应范围: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适用于厚度:钢、镍及合金≤400

mm,以及厚度≤80

mm,材质为铜及铜合金;其他材料适用于厚度未变;适应的焊接接头型式也有变化。3)调整了原编写次序:

前后次序进行适应范围调整,对评判的数据没有改变。二、NB/T47013.2主要修订内容三、本部分代替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附录进行修订、补充:标准附录分为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属于标准的规范性技术要素之一,它给出标准正文的附加条款。规范性附录一般由正文中以“遵照附录学习的规定”的形式来引用,因此,和标准正文一样,是要执行。

资料性附录属于标准的资料性补充要素之一,它给出对理解或使用标准起辅助作用的附加信息。因此,不是按照要求的口气来陈述的,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三、NB/T47013.2总体结构总体结构如下: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一般要求

5检测工艺及其选择

6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7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环向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8检测记录和报告三、NB/T47013.2总体结构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附录B(规范性附录)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特征指标附录C(资料性附录)黑度计(光学密度计)定期校验方法附录D(资料性附录)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附录E(资料性附录)典型透照方式示意图附录F(资料性附录)环向对接焊缝透照次数确定方法附录G(规范性附录)焦点尺寸计算方法附录H(规范性附录)几何不清晰度(Ug)计算方法附录I(资料性附录)滤光板附录J(规范性附录)定位标记的放置原则附录K(资料性附录)底片硫代硫酸盐离子浓度测量方法附录L(规范性附录)对比试块的型式和规格第2部分:射线检测

NB/T

47013.2

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1范围

NB/T47013.21.1NB/T47013的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X射线和γ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1.2本部分适用的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的金属包括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焊接接头的型式包括板及管的对接接头对接焊缝(以下简称“对接焊缝”)、插入式和安放式接管角接接头对接焊缝(以下简称“管座角焊缝”)和管子–管板角焊缝(参考附录A资料性附录)。1.3承压设备其它金属材料、支承件和结构件的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新旧标准对照:对原适用范围进行较大的修改,将对接焊接接头改为焊接接头;并把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统一为钢;增加插入式和安放式接管角接接头和管子–管板角焊缝。把技术分级纳入一般要求内。1范围

NB/T47013.2对接焊缝:在焊件的坡口面间或一焊件的坡口面与另一焊件端(表)面间焊接的焊缝,称为对接焊缝,(ASME法规称坡口焊缝)。焊件经焊接后所形成的结合部分,即填充金属与熔化的母材凝固后形成的区域,称为焊缝。焊缝型式分为对接焊缝(坡口焊缝)和角焊缝。区分编辑

角焊缝:两焊件结合面构成直角或接近直角所焊接的焊缝,称为角焊缝。连接板件板边不必精加工,板件无缝隙,焊缝金属直接填充在两焊件形成的直角或斜角的区域内。如果一个焊接接头即有对接焊缝,又有角焊缝,这样的焊缝称为组合焊缝对接接头的焊缝形式可以是对接焊缝,也可以是角焊缝或组合焊缝,但以对接焊缝居多。GB/T3375-1994焊接术语1范围

NB/T47013.2理解:⑴适用对象:承压设备全过程。⑵检测的金属材料:钢(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和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⑶焊接接头的型式:板和管的对接接头对接焊缝、插入式和安放式接管角接接头对接焊缝和管子–管板角焊缝。2、应用:⑴对不同的金属材料透照的厚度不同例如钢、镍及镍合金透照厚度≤400mm及≤80mm铜及铜合金(6.1.1),铝及铝合金厚度2~80mm(6.2.1)钛及钛合金2~50mm(6.3.1)。⑵不适用范围;锻件、管材、棒材。(使用原则5.6.3)3、注意:如承压设备的支承件或结构件也采用该标准时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参照》同时应有委托方的确认。1范围

NB/T47013.2对接焊缝、插入式和安放式接管角接接头对接焊缝和管子–管板角焊缝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1范围本附录规定了管子–管板角焊缝的X射线和γ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本附录适用管壳式列管热交换器和管壳式反应器的管子与管板角接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焊接型式为密封焊。被检测的管子内径应在12.5~80mm,厚度1.O~5.Omm范围,用于制作焊接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钢、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锆及锆合金。本附录规定的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低灵敏度技术;AB级–中灵敏度技术;B级–高灵敏度技术。管内径更小的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也可参照本附录,但需要使用更小的源棒尺寸并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强度焊角焊缝射线检测也可参照本附录,但灵敏度和缺陷评定应另作规定。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2术语和定义A.2.1向后透照filmaftersouce底片放置于射线源后方的透照方式(图A.l)。用此法检测时,射线源通过刚性导管从本侧管板导入管子中,射线源对中较容易,射线源一胶片距离控制较准确,实施照相操作较方便,但需要专用射线源和工装,所用的胶片的中心必须打一个孔。

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2.2向前透照filmbeforesouce

底片放置于射线源前方的透照方式(图A.2),用此法检测时,射线源通过柔性或刚性导管从对侧管板导入管子中,并穿越管子全长到达所需的位置实施照相,可以使用普通γ射线机,所用的胶片的中心不须打孔,但操作较麻烦,必须注意射源对中,并注意控制所要求的射源–胶片距离。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2.3补偿块compensator为减少散射线和透照厚度差,使底片评定区获得均匀黑度所采用的专用工具。A.3一般要求射线检测的一般要求除符合NB/T47013.2第4章[一般要求]和第5章[检测工艺及其选择]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3.1射线检测人员A.3.1.1从事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的人员应经过管子–管板焊缝射线透照操作和底片评定的专门培训,同时还必须熟悉本附录的规定;A.3.1.2从事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的人员应熟悉管子–管板角接焊接接头的型式,以及有关设计、制造知识。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3.2射线照相设备A.3.2.1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可选择X射线或γ射线。X射线照相设备应采用微焦点棒阳极X射线管;γ射线照相设备应采用微焦点Ir192源。A.3.2.2不同照相技术等级所使用的射线源的有效焦点尺寸应符合表A.l的要求。如有必要,可采用以下方法测定焦点尺寸:棒阳极射线管焦点尺寸采用小孔法测定;Ir192源焦点采用X射线照相法测定。A.3.2.3为防止向后透照时小直径管内圈出现死区,应保证γ射线照相设备的射场内角θ1≤150。对换源后的γ射线照相设备应进行辐射场内角测定。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3.3射线胶片A.3.3.1管子–管板焦焊缝射线检测所使用的胶片尺寸一般不小于100mm×lOOmm。A.3.3.2不同照相技术等级所使用的射线胶片类别应符合表A.l要求。A.3.3.3采用向后透照方式所使用的胶片,应在胶片中心加工一个孔,孔的直径应与源棒匹配。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3.4增感屏和滤板

A.3.4.1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一般使用铅增感屏。如使用γ射线透照且使用厚度0.03mm铅增感屏真空包装胶片,可在暗盒与工件之间使用锡板作为滤板。A.3.4.2不同工件材质,胶片所使用的增感屏和滤板应符合表A.2的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3.5观片灯A.3.5.1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19802的有关规定。A.3.5.2观片灯应配置适合管子–管板角焊缝评片观察的遮光板。A.3.6灵敏度鉴定试验焊接试样制作专用的管子–管板角接焊接接头灵敏度焊接试样,试样的管子材质、规格尺寸应与实际产品相同。在焊缝中心线上采用冲或钻方法至少加工间隔900的4个孔,孔的尺寸应符合合同规定的技术等级要求。以其在底片上显示的影像验证像质的适可性。A.3.7补偿块A.3.7.1补偿块外径一般不小于管内径Di-1mm。A.3.7.2补偿块的设计要使射源的对中得到保证。A.3.7.3补偿块的材质一般应与管的材质种类相同,也可使用原子序数比管材低的材料制作的补偿块。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3.8灵敏度鉴定试验和灵敏度要求A.3.8.1由于使用像质计会增大焊缝到胶片的距离,管子–管板角焊缝正式实施检测时不要求使用像质计。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的灵敏度由灵敏度鉴定试验保证。灵敏度鉴定试验应在对管子–管板角焊缝正式实施检测前进行。A.3.8.2管子–管板焦焊缝射线检测灵敏度用不同深度的小孔表示,孔的形状可以是半圆球形、锥形,或平底孔。密封焊角焊缝的不同照相技术级别要求识别的孔深见表A.3。强度焊角焊缝要求识别的孔深由合同双方商定。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3.8.3正式产品实施检测的设备、工装、材料和工艺参数应与灵敏度鉴定试验所用的设备、工装、材料和工艺参数(曝光时间除外)相同,如发生改变,应重新进行射线检测灵敏度鉴定试验。

A.3.9表面准备射线检测前应采用适当的工艺去除内侧(管内壁及其附近)和外侧上的多余和不规则的焊缝金属,以保证透照时补偿块能顺利放入,同时保证底片上缺陷的影像不会被干扰或混淆。A.3.10检测时机射线检测应在焊接完成,经外观检查和表面裂纹检查合格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射线检测至少应延迟到焊接完成24h后进行。

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4具体要求A.4.1透照布置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应优先选用向后透照方式,在向后透照方式无法使用的场合可选用向前透照方式,但仅限于A级。A.4.2焦点–胶片距离.A.2.1根据管子内径Di选择焦点–胶片距离,选择焦点-胶片距离应考虑减小投影畸变因素,同时兼顾照相灵敏度因素。A.4.2.2管子内径Di≤20mm时,推荐距离为30mm;Di>20~38mm时,推荐距离为40mm;Di>38mm时,此距离应通过工艺试验确定。A.A.4.3曝光时间γ射线的曝光时间应不小于20s。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4.4工件标识射线检测前,应在被检工件上对要检测的管子–管板接头作出标记。标记内容包括管板号、行号和管号。管子标识可使用记号笔或粉笔,管板标识通常使用钢印。A.4.5底片标识A.4.5.1底片标记内容至少应包括产品编号、管板号、行号和管号。返修后透照的底片上还应有返修标记“R”,扩大检测透照的底片上还应有扩大检测标记“K”。A.4.5.2管子–管板焦接焊接接头射线照相底片标识一般不使用铅字,可采用记号笔标识或打印法标识。采用打印法标识时,应在曝光前用钢印打击胶片。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5底片评定范围和底片质量要求A.5.1底片评定范围底片评定范围不仅包括被检管子–管板角焊缝,还包括相邻管子–管板角焊缝的部分成像区。A.5.2底片质量A.5.2.1底片上,标记影象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A.5.2.2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级:≥1.5~4.5(γ射线);≥1.2~4.5(X射线);AB级:≥1.5~4.5(X射线);B级:≥1.8~4.5(X射线)。A.5.2.3底片上不应有明显边蚀散射现象。A.5.2.4底片上焊缝影像的变形程度应不影响缺陷的识别。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6缺陷评定与焊缝质量验收A.6.1缺陷类型管子–管板角焊缝中的缺陷按性质可分为裂纹、未熔合、条形气孔、虫形气孔、局部密集气孔、球形气孔、夹渣、夹钨和氧化物夹杂,以及根部咬边。A.6.2密封焊角焊缝的缺陷评定与质量验收A.6.2.1在任何情况下,不允许存在以下缺陷:裂纹;未熔合;条形气孔;虫形气孔;局部密集气孔。A.6.2.2球形气孔、夹渣、夹钨和氧化物夹杂不应超过表A.4的规定。

附录A(资料性附录)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p52A.6.2.3根部咬边应在记录和报告上注明,其验收标准由合同双方商定。A.7检测记录和报告检测记录和报告除满足第8章[检测记录和报告]的要求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a)每一被检焊缝的识别标记(行号、列号、底片标识);b)滤光板的型号、数量和厚度;c)补偿块(如需要)。管子-管板焊缝射线照相管板管子管子-管板焊缝

B3探伤仪底片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原理图(向后透照)管子-管板焊缝射线照相的底片气孔这是一张标准的管子-管板焊缝射线照相的底片。两条红线中间的区域为管子管板焊缝的影像。管子-管板焊缝射线照相的底片

管子-管板焊缝的射线照相检出的缺陷解剖验证

管子-管板焊缝射线照相的底片2

规范性引用文件

NB/T47013.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1533标准对数视力表(2011)GB/T12604.2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2005)GB18871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2002)GB/T19348.1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1部分: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的分类(2014)GB/T19348.2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2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2003)GB/T19802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最低要求(200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NB/T47013.2

GB/T23901.2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底片像质第2部分:阶梯孔型像质计像质指数的测定(2009)

GBZ117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2002)GBZ132工业γ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2008)NB/T47013.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2015)JB/T5075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金属增感屏(2004)JB/T7902射线照相用线型像质计(2006)

新旧标准对照:对有关引用标准进行修订并可直接适用(共计12个原10个并有年号)。

注:GBZ117-2015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要求(标准200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NB/T47013.21、理解:(1)NB/T47013直接引用了文件中的某些条款。(2)在工作中要执行这些标准中的有关规定。例如4.2.3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JB/T19802《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最低要求》的有关规定。2、应用:(1)除NB/T47013外,以上12个标准也是我们编制检测通用工艺和管理规定的主要依据。(2)如果这些文件有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如:GBZ117-2015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要求(标准2002)3、注意:(1)凡从事射线检测的单位或部门应有这12个标准的原件。(2)当某些条款与NB/T47013不相符时,以NB/T47013规定的内容为准。3术语和定义

NB/T47013.2

GB/T12604.2《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和NB/T47013.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新增加内容JB/T4730.1RT部分)3.1透照厚度

W

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

(1)理解:所谓射线照射方向上即与主射线垂直。(2)应用:一般在双壁双影或双壁单影以及带夹套工件透照时采用透照厚度如Ø57×3.5mm,透照厚度是7mm;Ø219×7mm,透照厚度为14mm;夹套厚度10mm,焊接头厚度是12mm,透照厚度22mm(以透照厚度确定灵敏度,评级仍采用单壁公称厚度)。(3)注意:当壁厚不等时已薄工件为准,但选择射线能量时要考虑厚的一面以及焊缝的余高和垫板的厚度。3术语和定义

NB/T47013.23.2工件至胶片的距离

b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1)理解:透照厚度+焊缝余高,b等于L2。(2)应用:计算几何不清晰度。(3)注意:计算b时要考虑余高,双壁双影时为管子的外径+2个余高,双壁单影时为管子公称厚度的+1个余高。3.3射线源至工件的距离

f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与受检工件近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

(1)理解:f等于L1。(2)应用:计算几何不清晰度,环焊缝透照次数(单壁外透)。(3)注意:只有采当用内透法时f值可以减小。中心50﹪,偏心20﹪而且与技术级别无关。3术语和定义

NB/T47013.23.4焦距

F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1)理解:F=f+b。(2)应用:计算曝光量,采用其它方式透照环向对接接头。(3)注意:当用X射线机时要考虑窗口到焦点的距离。3.5射线源尺寸

d

射线源的有效焦点尺寸。

(1)理解:X光机所提供的焦点尺寸是有效焦点尺寸。(2)应用:计算几何不清晰度。(3)注意:采用γ射线两个以上源叠加时以长轴计算。3术语和定义

NB/T47013.23.6圆形缺陷长宽比不大于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1)理解:≤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均属于圆形缺陷。(2)应用:在检测报告缺陷性质一栏中,凡长宽比≤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均应称作圆形缺陷。(3)注意:当圆形缺陷的长径>1/2T时应注明其尺寸。3.7条形缺陷长宽比大于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1)理解:凡长宽比>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均属条形缺陷。(2)应用:在检测报告缺陷性质一栏中,凡长宽比>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均应称作条形缺陷。(3)注意:在管对接接头评级中,内凹、咬边不属于条形缺陷。3术语和定义

NB/T47013.23.8透照厚度比

K

一次透照长度范围内射线束穿过母材的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之比。

(1)理解:透照厚度比K值即横向裂纹捡出角。(2)应用:计算纵向焊接接头一次透照长度和环向焊接接头的透照次数。(3)注意:对100mm<D0≤400mm的环向焊接接头可放宽≤1.2与技术级别有关(仅限A级和AB级)。3.9一次透照长度符合标准规定的单次爆光有效检测长度。

(1)理解:分段曝光一次透照长度(2)应用:计算分段透照次数和焊缝长度。(3)注意:各段透照质量等级应满足K值、黑度和象质指数规定。3术语和定义

NB/T47013.23.10底片评定范围本部分规定底片上必须观察和评定的范围。

(1)理解:定位标记内,满足黑度和象质指数。

(2)应用:底片上焊缝影像加上焊缝两侧的热影响区5mm范围内,均属底片评定范围内。(3)注意:有丁字焊缝的,纵环焊缝均应评定。3.11缺陷评定区在质量分级评定时,为评价缺陷数量和密集程度而设置的一定尺寸区域,可以使正方形或长方形。

(1)理解:缺陷系指条形缺陷和圆形缺陷。评定区尺寸选取只与母材的公称厚度有关,与技术级别无关。(2)应用:按不同性质的缺陷和母材的公称厚度择评定区,测量时评定区应与焊缝平行,()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存在条形缺陷时要综合评级。(3)注意:对小径管圆形缺陷评定区按10mm×10mm。3术语和定义

NB/T47013.23.12双胶片透照技术暗盒内装两张胶片和三片增感屏(前、中、后屏)进行曝光,在观片灯上采用双片叠加方式进行底片观察的透照技术。

(1)理解:提高拍片效率及透照厚度差较大的工件。(2)应用:使用两张分类等级相同或相近的胶片。(3)注意:双片叠加观察,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

应符合2.7≤D≤4.5

的规定,双片评定时,单底片的黑度<1.3。3.13小径管外直径D0小于或等于100mm的管子。

(1)理解:小径管外直径的上限为100mm,下限无规定,但壁厚≥2mm。(7.1.1)(2)应用:计算小径管的透照次数。(3)注意:由于结构原因不能进行全体积透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缺陷的检出范围,但应有合相要求。4一般要求

NB/T47013.24.1检测人员4.1.1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符合NB/T47013.1的有关规定。4.1.2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按照有关法规的要求取得相应证书。4.1.3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标准对数视力表》的规定。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新旧标准对照:基本未变,对从事射线检测必须按照有关法规的要求取得相应证书。4一般要求

NB/T47013.21、理解:取《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对象2、应用:(1)对已取得国家质检总局或要取得国家质检总局所颁发的无损检测资质单位的射线检测人员均应有《放射工作人员证》。(2)对其他单位(制造、安装和检验)现场操作人员应有《放射工作人员证》3、注意:从事评片人员每年的视力检查情况应存档。4一般要求

NB/T47013.24.2检测设备和器材4.2.1射线装置可以使用两种射线源:a)X射线机和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b)由Co60、Ir192、Se75、Yb169和Tm170射线源产生的γ射线。

经合同双方商定,允许采用其它新型射线源。采用其他射线源时,有关检测技术要求仍应参照本部分的规定执行。新旧标准对照:新增加项,可采用的射线源,对未列入射线源的处理。5检测工艺及其选择

NB/T47013.24、问答:(1):增加了哪两种放射源?平均能量?半衰期?答:增加了Yb169,Tm170。Yb169平均能量0.156MeV;半衰期32天。Tm170平均能量0.072MeV;半衰期127天。(2):Tm170和Yb169使用时增感屏应如何选取?其对钢的透照厚度分别是多少?答:射线源材料前屏后屏中屏射线源透照厚度W(mm)厚度(mm)厚度(mm)厚度(mm)A级、AB级B级Tm170铅不用或≤0.03不用或≤0.03-≤5≤5Yb169铅0.02~0.150.02~0.152×0.02~2×0.10≥1~15≥2~124一般要求

NB/T47013.24.2.2射线胶片

胶片系统按照GB/T19348.1《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1部分: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的分类》分为六类,即C1、C2、C3、C4、C5和C6类。C1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见附录B(规范性附录)。

胶片制造商应对所生产的胶片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并提供类别和参数。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可按照GB/T19348.2《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2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不得使用超过胶片制造商规定的使用期限的胶片。胶片应按制造商推荐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予以保存,并应避免受任何电离辐射的照射。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

p57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主要特性指标见表B.1。表B.1胶片系统的主要特性指标胶片系统类别梯度最小值(Gmin)颗粒度最大值(σD)max(梯度/颗粒度)最小值(G/σ)minD=2.0D=4.0D=2.0D=2.0C14.57.50.018300C24.37.40.020230C34.16.80.023180C44.16.80.028150C53.86.40.032120C63.55.00.039100

注:表中的黑度D均指不包括灰雾度的净黑度。4一般要求

NB/T47013.2新旧标准对照:GB/T19348.1–2003修订改为GB/T19348.1–2014原分为四类,即T1、T2、T3和T4类。T1为最高类别,T4为最低类别。现改分为六类,即C1、C2、C3、C4、C5和C6类。C1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

GB/T19348.1–2014《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1部分: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的分类》理解:

(1)按胶片系统进行分类,不是按胶片的感光速度分类。胶片系统是指包括射线胶片、增感屏(材质、厚度)和冲洗条件(方式、配方、温度、时间)的组合。(2)检测的技术级别与胶片的类别有关。

4一般要求

NB/T47013.2

GB/T19348.2–2003《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2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未修订胶片处理方法:原则上采用胶片厂家生产或推荐的冲洗配方或药剂,并按照GB/T19348.2的规定。常用胶片类别C3类胶片:阿克发D2、D3;富士25;柯达R、SR;杜邦NDT35;C4类胶片:天津Ⅴ;阿克发D4、D5;富士50、80;柯达M、T;杜邦NDT55;C5类胶片:天津Ⅲ;阿克发D7、D8;富士100;柯达AA、B;杜邦NDT70、75;C6类胶片:天津Ⅱ;阿克发D10;富士400;柯达CX;杜邦NDT69。

原T2类和T3类胶片各相当于标准哪一类胶片?答:T2=C4,T3=C54一般要求

NB/T47013.24.2.3观片灯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19802《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最低要求》的有关规定,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的要求。新旧标准对照:将原标准JB/T7903–1999《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改为GB/T19802–2005《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最低要求》。现观片灯,只要亮度满足评片的要求,计可。4一般要求

NB/T47013.21、理解:(1)观片灯的主要性能指标除了亮度以外还包括:亮度的均匀性、外壳温度、噪声、绝缘程度等。(2)观片灯亮度和照度的关系,即140000lx~45000cd/m2。2、应用: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2.5时,观片灯的亮度不应低于9400cd/m2、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2.5<D≤4时观片灯的亮度不应低于100000cd/m2。3、注意:生产观片灯的厂家所提供的亮度指标应用cd/m2表示。4一般要求

NB/T47013.24.2.4黑度计(光学密度计)

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黑度计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核查,以后至少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核查。核查方法可参照附录C(资料性附录)的规定进行,每次核查后应填写核查记录。在工作开始时或连续工作超过8h后应在拟测量黑度范围内选择至少两点进行检查。4.2.5标准密度片标准密度片应至少有8个一定间隔的黑度基准,且能覆盖0.3~4.5黑度范围,应至少每2年校准一次。必须特别注意标准密度片的保存和使用条件。新旧标准对照:对原标准进行修订,黑度计增加核查内容,将标准密度片列入正文,并每2年检定一次,改为每2年校准一次。附录C(资料性附录)黑度计(光学密度计)定期核查方法p58C.1黑度计核查的一般规定黑度计可按照生产厂推荐的方法或按C.2规定的方法核查。C.2黑度计校验步骤C.2.1接通黑度计外电源和测量开关,预热10min左右。C.2.2用标准黑度片的零黑度点(区)调整黑度计零点,调整后顺次测量黑度片上不同黑度的各点的黑度、记录测量值。C.2.3按C.2.2的规定循环测量3次。C.2.4计算出各点测量值的平均值,以平均值与黑度片该点的黑度值之差作为黑度计的测量误差。C.2.5对黑度不大于4.5的各点的测量误差均应不超过±0.05,否则黑度计重新调整、修理或报废。4一般要求

NB/T47013.21、理解:底片的黑度不允许大于4.5。(5.16.1)2、应用:黑度计属于自行核查仪器,不是强制校验设备,而标准黑度片是要求校准的。黑度计的核查应有记录并有核查者和审核者签字,保存到下一核查周期。3、注意:校准黑度计用的标准黑度片必须在有效期内,并通过有资格的部门的校准,至少每2年校准一次,新购置的标准黑度片只要在有效期内也允许使用。4一般要求

NB/T47013.24.2.6增感屏

射线检测一般应使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金属增感屏应满足JB/T5075《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金属增感屏》的要求,增感屏应完全干净、抛光和无纹道。

使用增感屏时,胶片和增感屏之间应接触良好。增感屏的选用应符合表1的规定。新旧标准对照:对原标准进行修订,增加了增感屏及使用要求,以及中屏、Tm170和Yb169两种源所用增感屏材料及厚度范围并明确了增感屏制造标准。4一般要求

NB/T47013.2NB/T47013.2a)如果AB级、B级使用前屏≤0.03mm的真空包装胶片,应在工件和胶片之间加0.07~0.15mm厚的附加铅屏。b)采用Co60射线源透照有延迟裂纹倾向或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Rm≥540MPa材料时,AB级和B级应采用钢或铜增感屏。c)双胶片透照技术应增加使用中增感屏。d)采用X射线和Yb169射线源时,每层中增的厚度应不大于前增厚度。JB/T4730.2如果AB级、B级使用前屏小于或等于0.03mm厚的真空包装胶片,应在工件和胶片之间加0.07~0.15mm厚的附加铅屏。4一般要求

NB/T47013.21、理解:(1)X射线能量在500KV以下及Tm-170、Yb-169射线源透照,增感屏的材料应是铅,铅屏的厚度不涉及技术级别只与射线能量有关。(2)如采用Se-75或Ir-192,增感屏的厚度与技术级别有关。(3)如采用Co-60或高能X射线(4MeV以下)选择增感屏所用的材料和厚度均与技术级别有关。2、应用:(1)前屏、中屏和后屏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2)如采用Se-75和Ir-192射线透照相,AB级或B级检测技术,前屏、中屏和后屏的厚度均不能小于0.1mm。3、注意:AB级或B级检测技术使用前屏≤0.03mm真空包装胶片时,应在工件和胶片之间加0.07~0.15mm厚的附加铅屏。4一般要求

NB/T47013.24.2.7像质计

底片影像质量采用线型像质计或孔型像质计测定。通用线型像质计和等径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7902《射线照相用线型像质计》的规定,孔型像质计型号和规格应满足GB/T23901.2《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底片像质第2部分:阶梯孔型像质计像质指数的测定》的规定。

像质计的材料代号、材料和不同材料的像质计适用的工件材料范围可按照表2的规定执行,像质计材料的吸收系数应尽可能的接近或等同于被检材料的吸收系数,任何情况下不能高于被检材料的吸收系数。新旧标准对照:对原JB/T7902改版并增加了孔型像质计的要求。4一般要求

NB/T47013.2表2

不同材料的像质计适用的材料范围NB/T47013.2像质计适用的材料范围像质计材料代号AlTiFeNiCu像质计材料工业纯铝工业纯钛碳素钢镍-铬合金3#纯铜适用材料范围铝,铝合金钛,钛合金钢镍-镍合金铜、铜合金JB/T4730.2像质计适用的材料范围像质计材料代号FeNiTiAlCu像质计材料碳钢或奥氏体不锈钢镍-铬合金工业纯钛工业纯铝3号纯铜适用材料范围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铝、铝合金铜、铜合金5检测工艺及其选择

NB/T47013.24一般要求

NB/T47013.21、理解:(1)线型像质计分类:用线径或线号表示底片像质计的灵敏度。孔型像质计:用孔径或孔号表示底片像质计的灵敏度。(2)线型像质计分类:按材料分,铝Al、钛Ti、钢Fe、铜Cu和其它(镍)五类;按线径分,1号(1~7);6号(6~12);10号(16~16);13号(13~19)。线径为0.050~3.2mm。(3)孔型像质计分类:按材料分,铝Al、钛Ti、钢Fe和铜Cu四类;按线径分,H1号(1~6);H5号(5~10);H9号(9~14);H13号(13~18)。孔径为0.125~6.3mm。2、应用:(1)应根据检测技术级别、透照方式和像质计摆放的位置及公称厚度(T)透照厚度(W)确定像质计灵敏度。(2)以低原子序数材料制作的像质计可以用于高原子序数材料制成的工件照相。即铁(Fe)像质计可以用于镍(Ni)、铜(Cu)材料的照相,但不能用于钛(Ti)、铝(AI)材料的照相。4一般要求

NB/T47013.2

GB/T23901.2《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底片像质第2部分:阶梯孔型像质计像质指数的测定》4一般要求

NB/T47013.24.2.8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胶片应在胶片制造商所推荐的安全灯光条件下进行暗室处理,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的确定方法可参考附录D(资料性附录)进行。新旧标准对照:新增加内容,原JB/T4703没有规定。对暗室及照明堤出要求。

理解:暗室操作过程,确定的安全时间和安全距离。应用:工作照明应符合胶片制造商所推荐或进行实际测量。注意:新购暗室安全照明或更换光源时,应测量。附录D(资料性附录)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p59D.1范围本附录适用于工业射线检测胶片暗室安全照射时间的确定。D.2定义D.2.1可检测的变化能够用对比法目视检测或通过黑度计测量的底片的微小差别。D.2.2曝光前照射试验胶片在接受射线曝光前进行的安全灯照射试验。由此确定的在试验片条上没有检测到黑度变化的最长安全灯照射时间,即为曝光前安全照射时间t1。D.2.3曝光后照射试验胶片在接受射线曝光后,在显影过程开始之前保持干燥状态下进行的安全灯照射试验。由此确定的在试验片条上没有检测到黑度变化的最长安全灯照射时间,即为曝光后安全照射时间t2。附录D(资料性附录)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p59D.2.4潮湿胶片的曝光后照射试验胶片自显影过程开始至显影结束(或定影过程开始),在潮湿状态下进行的安全灯照射试验。由此确定的在试验片条上没有检测到黑度变化的最长安全灯照射时间,即为潮湿胶片的曝光后安全照射试验t3。D.2.5暗室安全照射时间通过试验得到的能够确保安全灯照射对底片黑度不产生影响的时间t,为t1、t2、t3中最小值的一半。D.3试验器材D.3.1阶梯试块为了获得系列阶梯黑度底片,应使用适当的金属材料制作阶梯试块。采用适当的射线透过阶梯试块对胶片进行曝光,然后按照产品检测时使用的暗室处理参数进行处理,获得与标准适用黑度范围大致对应的阶梯黑度范围。附录D(资料性附录)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p59C.3.2遮光卡遮光卡用适当的不透光材料(如黑纸)制作,用于控制试验用胶片的受照射面积。C.3.3计时器计时器的计时范围应在8分钟以上,计时分度值不大于1s,但计时器发出的光不得照射到试验胶片上。D.4安全灯照射试验安全灯照射试验一般采用安全灯亮度最高一挡进行,同时应按照实际工作情况选择胶片与安全灯的距离和角度等试验参数,相关数据应在试验报告中记录说明。附录D(资料性附录)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p59D.4.1曝光前照射试验程序D.4.1.1把胶片做成条状,长度略长于阶梯试块,其宽度不小于40mm。D.4.1.2把第一个试验片条用遮光卡沿纵向遮住一半,另一半放在安全灯下依据经验确定的最短时间照射。D.4.1.3其余片条按D.4.1.2的方法逐次倍增时间在安全灯下进行照射。D.4.1.4将经安全灯照射后的片条用阶梯试块进行射线曝光。D.4.1.5阶梯试块射线曝光后的片条不能再接受任何安全灯照射,2h内把所有片条一起按照产品检测时使用的暗室处理参数在全暗的条件下进行处理。附录D(资料性附录)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p59D.4.1.6如果最长的安全灯照射时间不能使片条上任何一级产生可检测到黑度的变化,可再次进行试验,起始时间为上次最长的安全灯照射时间,重复D.4.1.1~D.4.1.5的步骤。D.4.2曝光后照射试验程序D.4.2.1把胶片做成条状,长度略长于阶梯试块,其宽度不小于40mm。D.4.2.2把多个片条用阶梯试块进行射线曝光,射线曝光前的片条不能接受任何安全灯照射。D.4.2.3阶梯试块射线曝光后,用遮光卡沿纵向遮住试验片条的一半,另一半放在安全灯下依据实际经验确定的最短的时间照射。D.4.2.4其余片条也按D.4.2.3的方法逐次倍增时间在安全灯下进行照射。附录D(资料性附录)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p59D.4.2.5完成安全灯照射后,保持暗室全暗状态,2h内把片条一起按照产品检测时使用的暗室处理参数在全暗的条件下进行处理。D.4.2.6如果最长的安全灯照射时间不能使片条上任何一级产生可检测到黑度的变化,可再次进行试验,起始时间为上次最长的安全灯照射时间,重复D.4.2.1~D.4.2.5的步骤。D.4.3潮湿胶片的后照射试验程序D.4.3.1首先按照D.4.2.1和D.4.2.2进行试验。D.4.3.2阶梯试块射线曝光后,在显影过程开始前,片条不能接受任何的安全灯照射。D.4.3.3第一个片条在全暗条件下进行暗室处理;第二个片条在显影进行到总显影时间的50%时开始使用安全灯;第三个片条在显影一开始就使用安全灯。附录D(资料性附录)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p59D.4.3.4如果第二个片条阶梯的任何一级黑度有可检测到黑度的变化,则需要分别按照显影进行到总显影时间的90%、80%、70%和60%时使用安全灯的试验。D.5试验数据评定D.5.1测量时机经暗室处理的试验片条应在干燥后进行黑度测量。D.5.2黑度计测量及比较黑度测量应与实际生产情况下底片测量的方法一致。用黑度计逐条测量试验片条的每一级,记录经安全灯照射和未经安全灯照射的黑度,并进行比较,找出可检测黑度变化的一级。一般情况下,黑度变化超过±0.05即认为是可检测到黑度的变化。附录D(资料性附录)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p59D.5.3目视测量及比较目视观察条件应与实际生产情况下底片观察条件一致。观察经安全灯照射和未经安全灯照射的黑度,记录并进行比较,找出接受安全灯照射时间最长而又没有可检测到黑度变化的片条。D.6暗室安全照射时间的确定D.6.1以试验得到的t1、t2和t3之中最小值的一半作为胶片在暗室处理过程允许的安全灯照射时间,即暗室安全照射时间。D.6.2如果试验测定的安全照射时间不足以完成整个暗室处理,应考虑更换安全灯,并重新通过试验确定安全照射时间。D.6.3实际生产过程中,胶片暗室处理应在试验确定的安全照射时间、安全距离等参数下进行。附录D(资料性附录)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p59D.7试验报告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安全灯型号和相关参数,例如电压、灯泡功率、滤波片名称、尺寸;b)安全灯与胶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包括曝光前操作、曝光后操作和显影操作时的距离;c)胶片(牌号及其分类等级)及暗室处理参数;d)试验得到的t1、t2、t3和暗室安全照射时间他t;e)试验过程必要的描述和说明。4一般要求

NB/T47013.24.3检测技术等级4.3.1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低灵敏度技术;AB级–中灵敏度技术;B级–高灵敏度技术。4.3.2射线检测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他技术要求。承压设备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一般应采用A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对重要设备、结构、特殊材料和特殊焊接工艺制作的焊接接头,可采用B级技术进行检测。4.3.3当检测中某些条件不能满足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要求时,

经合同双方商定[JB/T4730的规定经检测方技术负责人批准],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的前提下,若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达到了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规定,则可认为按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了检测。4一般要求

NB/T47013.24.3.4承压设备在用检测中,检测的某些条件不能满足A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要求时,经合同双方商定[JB/T4730的规定经检测方技术负责人批准],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后可采用A级技术进行射线检测,但应同时采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进行补充检测。新旧标准对照:

将原标准1范围部分和3.8检测技术等级中内容整合修改成新的内容。变化主要是:1)制造、安装、在用等有关标准及设计图样规定。改为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2)经检测方技术负责人批准,改为经合同双方商定。4一般要求

NB/T47013.21、理解:(1)选择检测等级时,必须符合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时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他技术要求。

承压设备一般不应低于AB级。注意:不是底片质量分级。(2)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一般包括:高类别胶片、提高底片黑度、采用最佳透照方式、最大限度的控制散乱射线等措施。(3)承压设备在用检测中,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A级检测技术。2、应用:因存在结构、环境、射线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按检测技术的要求时,经合同双方商定,可采取有效补偿措施并在报告中注明。不须检测单位技术负责人确认签字。3、注意:底片灵敏度必须达到相应级别的规定。对在用设备如采用A级检测技术应补充其他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返修焊缝须应达到AB级灵敏度。4一般要求

NB/T47013.24、问答:(1):管座角焊缝照相的技术等级如何选择?K值?答:管座角焊缝照相的技术等级分:A级、AB级、B级。按黑度要求选择。(2):检测的某些条件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哪些“有效补偿措施”?答:①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原用C5类胶片改用C4或C3类胶片;②提高黑度:将检测区域黑度提高到3.0左右;③换更好的源:例Ir192源改为Se75;或γ源改为X射线机或加速器。④改变透照布置:例如增大焦距;或双壁透照改为单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