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发展养驼业的概况_第1页
我国历代发展养驼业的概况_第2页
我国历代发展养驼业的概况_第3页
我国历代发展养驼业的概况_第4页
我国历代发展养驼业的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历代发展养驼业的概况

(一)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

《逸周书》载:“伊尹为献令,正北空同、大厦、莎车、匈奴、楼烦、月氏诸国以橐驼、骡马、是为献。”同书《王会解》所举西周成王受四方诸侯贡品的各地,即今之新疆、蒙古(包括内、外蒙古)和中亚一带。说明这些地方各族人民的祖先,把他们饲养的橐驼同骡马一道作为礼品或贸易商品送到了殷周。骆驼随着交换的出现,社会劳动也逐渐专门化了。这表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养驼业在殷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春秋战国的养驼业比殷周更加进步。《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其兽多橐驼,有肉鞍,知水泉作在,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力负千斤。”又《国策》、《苏秦说楚威王》里也说:“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历代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饲养骆驼的生产实践中,到战国时期已经了解骆驼的生产性能,掌握了骆驼的生活习性,认识到改变生活环境,可以促使骆驼向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生变异,因而采取“必实外厩”的饲养管理方法。这是我国养驼史上的一次重大改进。

(二)

两汉时期

很多资料证明,两汉是我国大量养育骆驼的发展时期,养驼业之所以在汉代大大发展起来的历史原因有:

第一、两汉建立政权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在畜牧方面,制订了“与民无禁”有利发展生产的措施。同时建立起较完备的马政制度。《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载:“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又龙马、闲驹、丞华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又牧橐、昆橐令丞皆属马。”《景帝纪》也载:“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这几条史料可以使我们弄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汉朝承袭秦朝制度,设立饲养管理及繁殖驼马的各级牧官及其专门机构等较完备的牧政制度,至迟是在汉景帝时或景帝之前。二是在景帝时,我国北方和西北设立了许多大牧场。三是百官表中所列“牧橐令丞”这类官职,表明六苑三十六所里必然养了大量骆驼,否则不会与马官相提并论,单独设立“牧橐令丞”这个官职的。果如此说,汉景帝时,大有可能在六苑的所在地(今甘肃灵武县和庆阳县,陕西神木县和辽阳县等地)养有大量骆驼。据此,可以断定,在汉景帝时,养驼业就已大大发展了。

第二、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逐渐恢复繁荣起来。汉武帝在河西开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后,不仅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交通,而且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为远东的中国与欧洲在文化上的交流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由于交通运输的需要,从而河西以游牧为主的部落所养的驼马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次,“骆驼衔尾入塞”的另一个来源”,自李广利伐大宛之役起,大大提高了对骆驼使用价值的认识,其后在西域进行的战争中,也就不像李广、卫青、霍去病那样,只着重掠夺马、牛、羊,骆驼也成为掠夺的主要牲畜之一了。例如,《汉书》卷十七《常惠传》载:“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得马、牛、驴、赢、橐驼五万余匹”。(《匈奴传》和《西域传》均作……橐驼七十余万。)又《西羌传》记载掠夺驼马的事很多处。如永初七年(113年)马贤、侯霸击牢羌于安定,一役就掠得驼马2万余头。班超和班勇父子及段禧、梁懂等人相继经营西域,时有骆驼畜产数万头络绎进入敦煌。当时除了战争掠夺骆驼外,还有以商业、交换、进贡等方法得来的。说明西域各国的养驼业在西汉时已很发达。

第四,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通道,中国的丝绸、纸张和铁等,西方的农副产品就是靠这条路线运输,进行贸易活动,称之为“丝绸之路”。西汉时,与西域各国的经济交流主要靠骆驼运输,被誉为“沙漠之舟”,从而也带动了养驼业的繁荣和发展。骆驼对东西方的物质和文明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汉代对骆驼非常重视,因为不仅对国际交流有功,而且是荒漠地区的重要畜种资源,是当地人民向大自然斗争的得力助手,因而受到人们的保护。同时,这个时期也为骆驼塑造了许许多多艺术形象。1976年,在长沙市杨家山出土的西汉初年的漆器上金箔贴花所描画的骆驼图像(图l一3)(此图是我国早期文化遗物,现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也显示出骆驼不仅在汉代已为西北和北方的人们所熟知,所重视,而且在南方的艺术品上也描绘出它的形象。

远离骆驼产区的山东,也有很多骆驼石刻浮雕图像。如山东肥城县西南孝堂山石室东壁画像第三层也雕刻着骆驼,此乃公元1世纪的作品。山东两城山浮雕石第十六石上层还雕刻有昂首曲颈、背耸双峰、垂尾挺足、向前迈进的骆驼图像(图1—4)。同时,在山东沂州出土,被日军夺去的汉碑中第五石下层雕刻的两个人各骑骆驼的石像,现藏于东京博物馆。

(三)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各游牧部落乘机向内地迁移,逐渐深入到甘肃、陕西、山西以及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其中有的牧民虽也向汉人学习农业生产,但绝大部分仍以放牧牲畜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再加上各统治阶级重视养畜业,所以这一时期的畜牧经济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各地普遍发展起来,养驼业也随之大大兴盛发达了。例如,北魏的骆驼同马一样,繁衍很快,仅官方养的骆驼就有百多万峰,成为我国养驼的高峰时期。

由于各统治阶级极其重视养驼业,因而牧政在南北朝时期大有改进。据唐开元年间官书唐六典》卷十七《上牧监》条记载:北齐太仆寺统,设左右牝、驼牛司羊等署令丞;北周设典驼、典羊各有中士一人。又《南北史补志未刊稿》也说:梁置太仆卿,后魏置少卿,北齐设左右龙、左右牝(掌握驼马)、驼牛(掌饲驼、骡、驴、牛),驼牛署有典驼、特牛、牛字牛三局,诸局并有都尉寺,又领司讼、典腊、出入等三局丞。后周如古周。从以上各条史料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牧政,其体制较前朝完备,职司亦比较分明。不仅在各地建立了大规模的牧场和庞大的牧政机构,设官分掌饲养、管理、繁殖和训练以及鞍具专业工作,而且还派人掌管司法、诉讼、祭祀、狩猎和财务等行政工作。所有这些设施,均有利于养驼业等畜牧业的发展。

魏是鲜卑游牧部落,经济非常落后,自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后,北朝经济开始发展。长期经营畜牧业的牧民,在向汉人学习耕稼从事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他们由于了解骆驼的生产技能,从而扩大了兽力利用范围。据《魏书》载:“有以马、驴、橐驼供驾、挽、耕……”将骆驼用于农耕及交通作业,在史书中,始于北魏。对于后世农牧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例如《五代史》、《回鹘传》中记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农民曾用骆驼耕地的事,图l一5的北魏陶驼作出了生动的记载。现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地区的农牧民仍有使用骆驼耕地及挽运的事例。

(四)

隋代

隋在统一全国之初,南北安宁,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在畜牧方面,承袭北魏以来的牧政制度。《隋书》卷二八《百官制》载:“陇右牧置总监、副监、丞,以统诸牧。”其下设军马牧、驴骡牧、驼牛牧、羊牧等,各置大都督、帅都督、监尉、丞等官职,以管理各牧事务,并设皮毛监。

公元608年,隋攻吐谷浑,优允遁逃,降者十余万口,六畜三十余万…,隋尽统其地,临羌城(今青海省西宁县西)以西,且末以东,祁连山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的土地,原为吐谷浑牧地,早在北魏以前,驼马就有繁息。隋为了军需民用,在上述各地设有驼马牧监多所。关于骆驼的生产性能和生活习性,《隋书•吐谷浑》中所记载的内容与《魏书》、《西域传》相同。《隋书•经济志-医方类》载有《治马牛驼骡经》三卷,目一卷,共九卷。隋仅37年,此书可能是魏晋南北朝的作品。书虽佚无从查考,但据此足以说明隋代的养驼业保持了北魏的盛况。

(五)

唐代

唐朝初期,经济繁荣,因军事和民运的需要,饲养驼马很多,成为国家的要政之一。贞观至开元期间,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置八使四十八监,幅员千里,牧驼马杂畜百多万头。归纳起来,唐代养驼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养驼业在唐朝不仅有“官牧”和“民牧”,还有王公贵族、将相大臣的大规模“私牧”。关于“官牧”,《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载:“开元初,闲厩至万余匹,骆驼、巨象皆养焉,以驼、马隶闲厩,兼知监牧使”、“毛仲部统严整,群牧孳息,遂数倍其初。”又据《新唐书》卷五O《兵志》载:“十三载,陇右群牧都使奏,马牛驼羊总共六十万五千六百。”《新唐书》卷五十《兵志》载:“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培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私牧”、“民牧”的骆驼数字虽史书无详细记载,其数量之多,可以想见。

第二、唐朝对骆驼的饲养、管理、繁殖、考核、奖励和官制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牧政设施,都比前代更加完备,这里只举几例,以概其余。

(1)官制。唐设太仆寺卿,专掌驼马杂畜之事。

(2)饲养管理。唐人对骆驼等家畜的饲养管理也是合理的、科学的。他们对每头家畜每天喂些什么饲料,喂多少,精料与粗料如何搭配等日粮配合和给量,是根据家畜种类而定的。如“马、驼、牛各一圈,羊十一共一圈”。根据劳役程度、生产能力、怀孕、哺乳,不同年龄的家畜给予不同的饲料给量。如“驼及牛之乳者、运者,各以斗菽,田牛半之。驼盐三合,牛盐二合,乳驹,乳犊五,共一围”。为了保持畜体健康和正常生产能力,补饲一些精粗饲料,但又不主张多喂,而要根据实际需要给予。如“驼饲青草,日粟豆各减半,盐则恒给,饲禾及青豆者,粟全断。”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唐代已形成了一整套有关“家畜饲养标准”的雏形。

(3)繁殖技术。唐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也掌握了骆驼的性成熟与配种年龄和发情与交配季节,从而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课与奖惩办法。如所谓“春季游牝”,“驼四游六课”,“牝驼百,而二年之课七十”,“驼三年二产”(实际两年一产——审校者),“三岁别群”,“驼骡之剩倍于马,其赏物,二分入长,一分入牧子。其死耗者,每岁亦以率除之。”(原书注:谓驼马百头以七头为耗,从外番而新至者,驼除十四,二年除十,三年同耗),“凡官畜在牧而亡者,给程以访,过日不获,估而征之”。

同时,还认识到杂交的好处,“既杂胡种”、杂畜乃壮。杂种具有体质结实,生产力更高,生长发育较快,抗逆性更强的优势。为了获得更多的乳、肉、皮、毛和役力,乃利用进贡或从“互市”得来的良种驼——名驼,利用名驼进行杂交,以获得杂种优势。所有这些饲养管理措施和繁殖方式,用现代畜牧科学来认识,其方法是科学而合理的,其技术是进步的。为养驼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唐代的这些养驼经验,未能总结而进一步提高。一直到解放前,广大牧区对骆驼的饲养管理仍很粗放,基本上是利用天然草场,逐水草而牧。既不备冬草,也不予以任何补饲,任其自生自灭,骆驼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也很低。直到解放后,多数地区有所改善,少数地区仍然是“靠天养驼”。

第三、驼马贸易。《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载:“诸互市监各一人,丞一人,诸市监掌诸番交易驼马之事。”唐初对外设立互市,对养马业和养驼业起了促进作用。回纥与唐朝的驼马交易时间最久,数量最多,要价最高。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二《马门》说:“元和十一年(唐宪宗年号,公元816年)回纥使献橐驼及马,以内库缯绢六万匹偿回纥马(驼)值。”“唐人苦于番人欲帛无厌”,但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不得不以高价收买番人驼马。

第四、新旧《唐书》内未收录兽医书目,只能从其他文献杂记中找到一些有关驼事方面的记载。如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南唐乐史的《杨太真外传》等书叙述鉴定“明驼”方法标准等驼事。明末王志坚辑的《表异录》卷九《动物部》也记载“明驼使”官制。各书所谓“明驼”,实际上就是在驼群中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速度最快的骑乘骆驼。说明当年的“相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第五、骆驼深受人们喜爱,新石器时期的岩画上,就绘刻有各种形象的骆驼。雕塑艺术发展到唐代,骆驼形象已成为艺术家们的重要艺术素材。例如,敦煌千佛洞,是专门描绘佛像的洞窟,画工们巧妙地绘写了现实世界的形形色色,其中就有不少利用骆驼作战、运输和医驼为题材的壁画。它忠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情景,不仅具艺术价值,而且有史料价值。

特别应指出的是“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形象,造型矫健生动,色泽艳丽,生活气息浓厚。闻名于世的唐雕塑品和唐三彩中的骆驼形象,就占艺术珍品中的主要地位。其中有的仰首嘶呜,有的跪卧在地,或载丝绸,或驮乐队。在敦煌佛爷庙唐代墓葬出土的“载物骆驼画像砖”,正是唐代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诸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就是这些矫健的骆驼,把我国的丝、丝织品、皮毛、农产品和钢铁、纸张运销安西,转运欧洲和印度。了解\o""驼绒市场,关注更多的驼绒新闻,就到中国驼绒交易网。在此同时,中国的蚕丝、缫丝、铸铁、造纸和凿井等技术传到了西方。回程时,骆驼又从西方各国驮回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以及西方的乐器、乐曲艺术、绘画等。中国丝绸等物质的输出,对人类文明是一大贡献;西方物产的输入,给中国也增加了新财富,带来了新养分,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生活。1959年,在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的(公元723年)高58.4厘米,长43.4厘米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图1—6)以及唐三彩骆驼(图1—7)真实地反映出中亚人民利用骆驼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

(六)

宋代

北宋统一中原后,移兵北向,收复燕云等州,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南北交往频繁,荒漠地区当时的交通运输大多利用骆驼。例如,公元981年,王延德使高昌的笔记中说:“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骆驼。”张杰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图1—8)描绘的骆驼运输队或驮或载,络绎不绝地出入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区之中。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当时民间养驼业的盛况和骆驼在交通运输方面的重要地位。

我国驼医在南北朝时期即已发展起来,这从敦煌石窟的北周296窟中所绘北周时驼医给骆驼治病的图像可以证明。虽然南北朝这一时期成文的驼医资料少见,但前面论述的《隋书•经籍志》中所载《驼经》可能就是南北朝的作品。自此以后,驼医随着其他中兽医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到北宋时期,驼医学术已达到中兽医史上的高峰。如北宋陈师道(1053-1102年)所撰《后山谈丛》第二卷中载:“马、骡、驴阳类,起则先前,治用阳药;驼、牛、羊阴类,起则先后,治用阴药。”陈师道号后山,是北宋诗人,曾任秘书省正字等官,并非兽医,所记可能是记述当时民间传说。这也说明北宋时期的中兽医运用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驼、马、牛、羊、骡、驴等的生理病理现象、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疾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民间驼医学术发展到北宋末期,日趋成熟,流传更广,从而给地牧马王愈于公元1096年在京西路(即现在盛产骆驼的内蒙阿拉善地区和甘肃河西及陕西一带)当牧官时,有条件搜集各地治疗驼病的验方34种,加以研究整理绘图制歌,编成《驼经》,附在藩牧纂验方》之后。本书现存北京图书馆。此外,《宋史•艺文志•杂艺术类》等宋时书中有《论驼经》、《疗驼经》、《医驼方》,宋•陆田所撰《埤雅》,罗愿所撰《尔雅翼》、《兽经•驼智》都详记骆驼的生产性能、生活习性以及驼病治疗的医药内.容。宋南渡以后,与北方隔绝,官方的养驼业中断。

(七)

辽、金时代

辽代,契丹兴起,耶律德光侵占燕云十六州后,采取“胡”汉分治制度,设北枢密院等管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群牧”之政,“过古北即番地,时见畜牧牛羊,骆驼尤多”。《辽史》卷六0《食货志》说:“自太宗及光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但白天祚末年,累与金战,驼马损失十之六七,遂为金所败,弃众播迁,以迄于亡”。

金代,女真族在塞外草原崛起,灭辽尽得辽地。金初因辽诸抹而置群牧,群子分牧驼马牛羊,其数为九,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章宗对群牧采取了一些奖惩办法,规定群牧官三岁为满,所牧之驼以十为率,驼增二头,升一级;驼增一,约量升除;驼不增,依本等革除;若驼亏元数一分,征亏不得者,仗八十,降同前。在此同时,还采取了鼓励民间发展养驼业的政策。明昌六年,规定北边运粮,括西京太原官民驼五千充之,民间以驼载为业者勿括。促进了养驼业生产发展。

(八)

元代

数千年来,蒙古高原的养驼业,是由各游牧民族在广阔的蒙古草原上各自独立经营的,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更无“蒙古驼”这个专门名称。直到公元十一世纪、十二世纪时,蒙古族统一各大小部落,于公元十三世纪初,形成蒙古民族共同体之后,“蒙古驼”这个畜种的名称,也就根据长期经营养驼业的蒙古族和地处蒙古高原而命名的。蒙古驼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地带的自然环境中,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形成了体质健壮,具有高度适应性和持久性的驼种。

蒙元统一中国后,“周围万里皆监牧之野”。在全国各地设有:“官孳生驼马牛驴十四道牧地。”由蒙古贵族控制,任“典牧监,掌孳牧之事。”“兵部尚书……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凡……官私刍牧之地,驼、马、牛、羊、鹰隼羽毛皮革之征,驿乘邮运,祗应公解皂隶之制,悉以任之”。元军传送紧急公文和情报,四百里以内由驿马接力传送,四百里以上则由骆驼星夜投递,由于传递快,故元军常因此取得胜利。

但是,蒙古高原的养驼业自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衰落,如“契丹之乱,驼九十而已”。虽然金代注意恢复养驼业,直到金大定二十八年,官方养的骆驼也只增至四千。可见蒙古高原的养驼业此时还未完全恢复,养驼数量不多。以致到昌明年间,运粮还要到西京太原等地去征用骆驼。直到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政权,1277年蒙古灭西夏,《元朝密史》和《马可波罗游记》中都说:由于成吉思汗从西夏得到许多(阿拉善)骆驼,这种家畜才在蒙古高原广泛繁殖。从此蒙古高原的养驼业才得到广泛发展,逐渐兴旺发达。蒙古驼在蒙古(包括内、外蒙古)牧民长期经营下,形成蒙古系统骆驼,这个优良品种,一直在内(外)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各地繁衍生息。

元政府灭亡后,元顺帝退回塞外,在今锡盟、昭盟等地,企图恢复,汇集内蒙古西、中、东部及外蒙古的驼马,积极发展畜牧生产,养驼业迅速恢复和发展。据《蒙古源流》记载:“16世纪中叶,蒙古人用于殉葬或敬奉喇嘛庙的驼马皆万计。”说明元亡而养驼业并未衰落。

(九)

明代

明代牧政分官牧、民牧两种。“官牧给边镇,民牧给京军,皆有孳生驹官牧之,地日草场。”官方的养驼事业虽不及前代兴盛,但民间的养驼业却较发达。朱棣迁都燕京后,在十六州各地开设马市。《明史》八十一卷《食货志五》《马市》条载:“永乐间设马市……令军民平价市驼马。”明政权巩固后,少数民族进贡方物逐渐增多。《明史》、《西域》各篇记载贡献驼马的事很多,这里仅列一条以概其余。《明史》、《西域四》载:“撤马儿罕,频岁贡马驼,所进阿鲁骨马,每匹丝缎四表,裹绢八匹;驼三表,裹绢十匹。”由于推行民牧和平价市驼马的政策,对民间的养驼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奖励生产的促进作用,因此,内蒙古一带的养驼业很发达。到16世纪,蒙古驼遍地皆是,每次出动数以万计。

明代商品经济的萌芽,工商业的进步,超越过去任何一代,官方对扩大国内市场,推进对外贸易,需要大量畜力承担运输。骆驼是北方和西北各省交通线上主要运输畜力之一,官驼不多,全靠民间的骆驼担任,这又有力地促进了民间养驼业的发展。因此民间在骆驼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发展也较快,汇编成书者不少。如明时杨时乔所编纂的《马书》中就有《驼经》,全书十四卷,内容很丰富。北京图书馆藏的明万历刻本,好像就是当时原刻本,但可借所藏的缺末三卷。这三卷的内容,正好是《驼经》和《七十二症病形图论治法》、《各种药方》、《四时调适方》、《四时喂养法》。好在明朝安徽泸州府大安州的喻本元和喻本亨撰写的《元亨牛马驼经》,现在已整理出版。这本书是我国几千年来治疗家畜疾病的经验总汇,现在能见到的古代治疗骆驼疾病的医书中,当推这本书比较完整。它收录了宋王愈的治驼病验方34种,并增加14种,共48种验方,编撰成书。我们应该十分珍视这份中国兽医的遗产。明朝人对骆驼是很注重研究的。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卷五十下,《兽部》驼条也有记载:“驼:[积名]橐驼。”[时珍日]驼能负囊橐,故名。方言讹为骆驼也。[集解]《马志》日:“野驼、家驼生塞北河西,其脂在两峰内,入药俱可。”《颂》日:“野驼,今惟西番有之。家驼,则北中人家畜养生息者,入药不及野驼。”[时珍日]驼状如马,其头似羊,长颈垂耳,脚有三节,背有两肉峰如鞍形。有苍、褐、黄、紫数色,其声曰回,其食亦龆,其性耐寒恶热,故夏至退毛。至冬,毛可为褐。其粪烟直上,如狼烟。其力能负重,可至千斤,日行二三百里。又能知泉源、水脉、风候。凡伏流人所不知,驼以脚踏处即得。流沙夏日多热风,行旅遇之即死。风将至,驼即聚鸣,埋口鼻于沙中,人以为验也。其卧而腹不着地,屈足露明者,名明驼,最能行远。于田有风脚驼,其疾于风,日行千里。土番有独峰驼。《西域传》云:“大月氏出一封驼,脊上有一峰,隆起若封土,故俗呼为封牛,亦日庸牛。”《穆天子传》谓之“牛方牛”,《尔雅》谓之牛暴牛。《南史》云:“滑国有‘两脚驼’,诸家所闻也。”驼脂:即骆峰脂在峰内,谓之峰子油。入药以野驼者良。《宗爽日》家驼之峰、蹄最精,人多煮熟槽食。[气味]甘温无毒。关于“风脚驼”这个优良驼种,何时发现,虽不可考,却也说明明代在相驼方面是有一套科学办法的。

综上所说,明代对养驼生产是重视的,养驼业是发达的,对骆驼的学术研究也是有进步的。

(十)

清代

清代起于东北。盛产骆驼的漠南蒙古在满清入关以前就已归附,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在康熙、雍正时期被收抚。而蒙古的王公贵族在清朝统治者的笼络下,终清一代,一直恭顺,因而蒙古族的畜牧经济得以维持下来。而满清又素来十分重视驼马生产,故清朝初年即设立“上驷院掌马匹、驼只稽核刍牧之事。”养驼业和养马业同步发展。

清朝为了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在北方和西北修筑城堡驻军,侵占民间草场养畜。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兵志》十二载:“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在新疆伊犁设孳生驼马牧厂,畀锡伯、察哈尔、索伦、厄鲁特四营牧之。”此后,又在察北达里岗爱和商都设牧场,兼养骆驼百群,每群百余峰,共约十余万峰,专供军用。以上史料充分说明清代既设有驼场,又设有经济牧场,规模之大,统治者之重视,由此可见。

清代的相驼方法、饲养管理和医疗技术都较进步。如清张鹏翮撰《奉使俄罗斯日记》(说铃本)里说:“一驼远行,负重一百五十,多则力乏矣。乏则伏地而哀,任千鞭万笞不起矣。然出塞莫良于驼,多多益善。驼能三五日不饮水,食不择蒿艾枝叶,衔尾而行,一人可牵三驼,如更多,中与后须两骑从旁照管,恐驮子侧偏,即时控正。若扑,则惊走,虽驰马不能追……相驼之法:峰竖则行速,而鼻完者佳。令一人牵走或止或伏,悉由人指使,则可用矣。屉须软毡护其肉峰,覆以草屉,然后加鞍。草屉,稻草虽软而不渗雨,不如粟草去硬节者佳。鞍用扁棍者佳。军中见曾员外家驼鞍,扁棍为之,节头裹铁,最坚固而不挺驼背,老于行军者矣,可以为式。若市上板鞍,最恶,不可用。喂驼之法:凉,五日一饮水;热,二日一饮水。若行路,须食草足然后饮,饮毕少饲点盐。牵则护其鼻,恐拥挤坏其鼻,则驼精力减也。如加绊,缚其足,全系帐旁,不时起视,恐绳脱逸失。山路略备皮鞋,以防撑掌,至于护膝无用。”在中兽医方面的研究也不逊前朝。如清乾隆时期李玉书修正《元亨疗马集》,将《安骥集》中的主要内容收入《牛马驼经全集》中,削弱了《元亨疗马集》的地区性和时代性,使之成为人们学习兽医必读的书,《安骥集》的重要性也就随之降低。今称许序版本。又清童华撰《橐驼经》。

但是,清代全盛时期一过,畜牧业(包括养驼业)很快就衰落下来,所有驼场不是毁于兵灾,就是毁于腐败。例如新疆巴里坤驼场的骆驼,在道光中叶张格尔之乱中,供大军运输用,事平之后,存活无几,驼场遂停,此后每况愈下。据《青史稿》、《兵志》十二载:“光绪九年,太仆寺言,两翼骒马骟一百一十四群,并孳生马五群,驼亦五群,较乾隆时大减……适至末叶,历行新法,旧时牧政益废不讲。”

到1921年,达里岗爱牧场总管率全数驼马投奔蒙古,这使我国养驼业遭受很大损失,至此,国营驼场名实俱亡。

(十一)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无驼政可言,骆驼均由民间牧养。由于交通运输落后,北方和西北荒漠地区的军需民用均需骆驼运输。如民国初年北京用煤仍由骆驼驮运(图l一9、图1-10)。新疆与内地不通公路,成立“新绥公司”大搞驮运,由内蒙古和甘肃输入数千峰骆驼,担任兰包、兰陕物资和盐碱等土特产的运务。因此,民间养驼业仍能正常发展。1936年统计,全国共有40万峰骆驼。其中内蒙古12万峰、新疆9万峰、宁夏6万峰、甘肃5万峰、青海4万峰。在日本侵华战争和反动派摧残下,养驼业积弱不振,骆驼数量锐减。到1949年,骆驼只有20余万峰了,13年减少一半。养驼业濒临破产的边缘,牧民生活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

国民党统治时期,1935年军政部设马政司,下设牧政、马事、兽医三科,各省设马政局,后改为国防部联勤总部马政司,掌管全国马牧。按照马政计划养驼业没有列入,仍由民间经营。仅于1946年原国防部为了巩固西北沙漠国防,确保玉门油矿安全生产,始以驼代马,仿效前苏联和英法在非洲建立骆驼战斗部队军制,在甘肃创办新型沙漠兵种,成立“陆军独立骆驼兵团”,贺新民任团长。

由于骆驼向来只作为运输工具,编成战斗兵团在我国近代军学史上尚属创举。有关驼兵训练、军驼调教、军驼培育和饲养管理放牧等驼事,均无陈规可循,事事都须新创。因此该兵团除参照骑兵团常制编组外,另设立拥有200多位研究人员的“骆驼研究室”、“驼术试验队”和“牧驼场”,进行骆驼专科研究。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该团在研训的同时担任玉门油矿内外警卫和从酒泉经马鬃山至哈密一带的中蒙边境巡逻任务。按原国防部制发的编制,全团共有官兵3586人,驼、马4000余峰(匹),装备各式轻重武器3000余件。骆驼研究室曾主编《驼术教范》、《驼兵战术》、《驼事》等书,贺新民编著《驼学初编》,作为驼兵教材。

(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放后,由于人民政府的重视,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也由于畜牧界逐步认识到发展牧业,畜种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生态条件等原因,荒漠地区的养驼生产被提上日程,骆驼科学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lO多年间,西北及内蒙古养驼地区形成了一股“骆驼热”,畜牧界不少科技工作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从多方面进行了有关研究。

1979年冬,“全国骆驼育种委员会”成立,在内蒙古巴彦浩特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其后每两年轮流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五省区先后召开了六次会议,交流养驼生产经验,开展学术交流,相互参观学习,大大促进了养驼生产的发展和骆驼科学研究的进展。1979年,国际骆驼学术会议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来自14个国家的3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国董伟教授作了“中国的养驼业”报告,陈北亨教授作了“双峰驼的繁殖生理”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欢迎和重视。宁夏农学院、内蒙古农牧学院编写的《养驼学》和贺新民编著的《骆驼学》相继出版。这些都对骆驼科学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养驼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4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古生物学家奥尔森夫妇,来到内蒙古农牧学院座谈双峰驼的起源与驯化问题,临行时,以贺新民所著《骆驼学》一书相赠,专家表示,这是他“此次来华的最大收获”。

1986年,日本赛马协会顾问竹中良二来内蒙古农牧学院进修,按计划安排3天的养驼学讲授。他深为短期学到不少骆驼知识而感到满意。

在此期间,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投入大量人力,组织了大规模的骆驼资源普查,对当地骆驼的数量分布、养驼历史、品种形成、体形外貌、体尺体重、生产性能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基本摸清了各地的养驼情况。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各地骆驼选育计划,组织了选育驼群。据统计,各省区先后组建骆驼选育群651个,其中白驼群11个,繁殖母驼3万余峰,选育用公驼1500多峰。

与此同时,各地生产技术部门、农牧院校、科研院所相继开展了有关骆驼科学的单项研究。在骆驼的适应性能及其生理机制;骆驼解剖、生理;骆驼的生长发育规律;骆驼繁殖生理、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配种;骆驼绒毛生产性能、纤维类型、组织结构及氨基酸组成;骆驼产肉性能;骆驼产乳性能、乳脂含量及乳蛋白化学成分;骆驼的放牧采食行为及尿素补饲效果;骆驼疫病防治;骆驼的起源、进化发展史的研究等方面,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大大丰富了骆驼科学的内容,有的还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骆驼用于军旅,我国始于汉太初3年(公元前106年),汉朝出兵伐大宛(即今吉尔吉斯共和国),随行“橐驼以万数。”在国外,公元前1100年实玛利人组成“数不清的骆驼战斗队,从西北阿拉伯攻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19世纪法国组成撒哈拉骆驼军负担了平定Algeria的主要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骆驼300多万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用骆驼5万多峰。1949年,原“骆驼兵团”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骆驼骑兵团”,在甘肃、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荒漠地区担任剿匪、边境巡逻和骆驼科研、驼兵训练等光荣任务,并协助柴达木盆地地质勘察人员开展工作。

1957年2月份《解放军画报》是这样报道的:“在沙漠地带,骆驼最适合协助战士执行战斗任务。骆驼号称‘沙漠之舟’,在广阔的沙漠高原上,任何交通工具都是很难和它相比的;它耐寒,耐饥渴,必要时,它可以在戈壁沙漠中坚持奔走10多天,不吃草料不喝水;不管任何季节,它都能驮着战士们跋山涉水,行军作战。

在解放初期,残匪到处流窜的时候,驼兵战士们为了保卫人民的安宁与幸福生活,曾常年出没戈壁滩和草原上执行着剿匪肃特的任务。

当祖国工业建设的尖兵——勘测队员们向祁连山、柴达木进军的时候,驼兵们又担负起新的光荣任务。他们帮助队员们熟悉戈壁生活,给队员们带路、搭帐篷、运水、打野兽,晚上给他们放哨。在共同的生活中,战士们和队员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勘测队员们为了感谢战士们的热情、真挚的帮助,把当地的一座高峰——‘油沙山’改名为‘英雄岭’。

现在,驼兵战士们仍在戈壁滩上执行支援祖国工业建设的尖兵和巡逻等任务,并且进行着紧张的战斗训练。”骆驼骑兵战士长年累月奋战在祖国西北的边防线上。《解放军画报》每年都发表不少有关骆驼骑兵在国境线上的巡逻和训练的照片。

茫茫戈壁,如海黄沙。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巡逻,沙石打在战士脸上,如针刺一样疼痛。盛夏高温闷得喘不过气,然而到了严冬,穿着毛皮大衣也感到寒风刺骨。尽管环境艰苦,气候恶劣,边防战士们的革命热情,比红柳更火红,他们以艰苦为荣,以哨所为家,为保卫祖国的安全,为保卫四个现代化建设,长年累月奋战在边防线上。

指战员们与牧民和民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在一起交流和分析边防情况,处理问题。巡逻时,战士们带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送给在边防执勤的民兵,还为来这里放牧的蒙古族群众送去粮食和生活用品,帮助解决各种困难。边防战士和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跳越是骆驼在超越障碍时运用的步法,这种步法是在跑步的基础上进至袭步时运行的。其动作分为:准备、跳跃、腾空和着地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提举前肢,腾起躯体,使肢部的动作加高加远;第二阶段,用后肢飞节强屈猛推,使驼体向前方挺出;第三阶段,急伸其后肢,腾空超越;第四阶段,两前肢同时先行着地,后肢即跟着着地并向前推进。

四、我国现有的骆驼品种和数量分布

远在5000年前的原始公社时期,双峰驼已被居住在蒙古(含内外蒙古)、新疆和中亚一带的我国戎族作为一种“奇畜”而驯养起来。由于荒漠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产力水平低下,骆驼一直处于野牧状态,自然选择对骆驼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因而各地所养的骆驼都具有同等的来源、相似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不高。骆驼所产的绒毛、肉、乳,完全是属于自身生存、繁衍的需要,谈不到专门化的产品。又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繁殖闭锁,存在近亲配种,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各地骆驼也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有意识的人工培育,各地所谓的“品种”,也只是地方原始品种。

近百年来,旧中国政府中断了驼政设施,既无国营驼场,也无专门掌管骆驼饲养繁殖的机构和人员,骆驼全部是民间牧养,逐水草而居,处于自生自灭,只繁不选,只选不育的状态。特别是旧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牧民普遍贫穷落后,勉强维持生计,无力培育驼种,以致骆驼虽有毛、役、肉、乳等多种用途,但哪方面都不专门化,都不突出。

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家畜品种改良,养驼业也随牧区经济的发展,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调动了牧民群众改良驼种的积极性。他们充分利用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养驼生产,不仅增加了数量,驼群质量也逐年提高。但是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