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实习感想第页教学实习感想作为一名即将升到大四的农学院学生,我们已经学过了大学本科期间的所有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一系列课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农业、种植、实验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然而,一个只懂得理论知识的学生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学院学生,实际生产和实验技能和农事操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掌握在课堂上所学知识。本学期,我们在李海峰等多个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自参加实践和科研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获得独立组织生产或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期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生产和毕业后进入社会,投身农业生产第一线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将分述本次教学实习中所参观,学习,实际操作,老师讲授等的主要内容,和从中所得到的收获。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中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我们参观了北校后面的试验田,仔细聆听了老师的关于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特征,危害,传播和防治等。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在发生小麦条锈病的田地里走一圈,身上常常会带上好多的黄色夏孢子,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区越冬。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发病变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6—7℃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北,病菌不能越立,而这一线以南地区,冬季最冷月均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因此常年发生春旱的华北发病轻,华东春雨较多,但气温回升过快,温度过高不利该病扩展,发病也轻。只有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小麦条锈病防治最经济有效而又易行的方法是选用优良的抗病品种,但是,由于病原菌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当种植了一段时间的抗病品种后,经过了自然变异和选择,形成了行的病原菌类型,原来的抗病品种变成了感病品种,因此在生产上要及时更换使用新的、优良的丰产抗锈小麦良种。当然,也可以采用药剂防治,一是大力推广药剂拌种,二是喷药防治,要做好田间病情监测,在冬季点片发生期,拔节期及孕穗抽穗期这三个关键时期的用药防治。小麦白粉病是禾谷类白粉菌的专化型,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该病发生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严重的减产50%。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典型病状为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组织受侵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逐渐扩大相互联合成大霉斑,表面渐成粉状,后期渐变成灰色或灰裼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发病时,叶片出现直径1至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遇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针头大小的小黑点(闭囊壳)。白粉病的防治:白粉病的防治应以防为主,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中国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中国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也可以采用药剂防治。在实习基地中,我们主要看了小麦的条锈病,在整片试验田中,锈孢子到处都是,有些小麦品种具有很好的抗病性,植株上几乎很少能够见到夏孢子,长势良好,而有的植株则感病,整个植株都沐浴在锈孢子中,还有的介于二者之间,锈孢子的面积不是很多。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在发病田里实际观测到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状态,将我们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在地里观测到的实际病状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加深了对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的认识,从而为将来无论是考试还是找工作打好了坚实的铺垫。小麦是自花受粉植物,常规去雄方法很多,如温水杀雄、剪颖去雄、化学杀雄等,小麦育种较多采用的是前两种。温水杀雄去雄较彻底,但操作不便,效率低,不能满足高效育种工作的需要;剪颖去雄是小麦育种应用最多的方法,操作简便、实用,但剪颖去雄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那就是将一朵颖花中的花药完全剪去的同时,很容易伤及雌蕊柱头。一般情况下雌蕊柱头在颖壳中低于雄蕊花药,但很多小麦品种也存在着柱头与花药齐平或者微低的情况,常规剪颖去雄难以保证不伤及柱头;柱头被伤,杂交失败。改良后的剪颖去雄方法此法是将小麦颖壳中的雄蕊花药完全剪去改为剪去一半或更少,总之,要将花药剪破,然后马上向剪雄后的颖壳内浇水,将花药打湿。由于雄蕊被打湿,湿度增加,花丝很快就会伸长,干瘪的花药伸出颖壳,此时,用手指轻弹几下,干瘪的花药都会被弹掉,然后套上纸袋,等待授粉。由于此法剪颖的高度提高,伤及雌蕊柱头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杂交的成功率。此法可在授粉的前一天下午等花完全开过后剪颖浇水,然后第二天上午开花之前去套袋。我们实习时老师主要讲授的是一般的剪颖去雄,其去雄的步骤为:1.选择合适的小麦,具体要求:麦穗与第一片叶子距离不超过1公分,麦穗无花粉。2..整穗。用手去掉上下部分不饱满的小穗,然后用镊子夹掉外围两个小穗中间的小穗。3.用剪刀将小穗的上1/3剪去。4.将镊子从外颖和内颖伸入,找到雌蕊(白色)和雄蕊(绿色),用镊子将雄蕊夹出(一朵花有3个雄蕊,务必全部夹出)。实验田里的好多小麦都已经灌浆了,我们仔细找了几株发育比较迟缓的小穗,用老师发给的镊子和剪刀做了几次小麦去雄,收获很多。小麦去雄是小麦育种中的最基本的操作,熟练掌握这一基本操作是我们所必须做到的。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大家就已发现球形通明物体去调查细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扩大成像。后来逐步对球形玻璃外表能使物体扩大成像的规则有了知道。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作者现已造出相似显微镜的扩大仪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开普勒在研讨望远镜的一起,改动物镜和目镜之间的间隔,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布局,其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繁从事显微镜的制作、推行和改善。17世纪中叶,英国的胡克和荷兰的列文胡克,都对显微镜的开展做出了杰出的奉献。1665年前后,胡克在显微镜中掺加粗动和微动调焦组织、照明体系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善,成为现代显微镜的根本组成部分。1673~1677年时间,列文胡抑制成单组元扩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间九台保管至今。胡克和列文胡克使用便宜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观布局的研讨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呈现,使显微镜调查微细布局的才能大为进步。1827年阿米奇第一个选用了浸液物镜。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了显微镜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作和显微调查技能的迅速开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罗科赫、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生物供给了有力的东西。在显微镜自身布局开展的一起,显微调查技能也在不断创新:1850年呈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呈现了干与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发明了相衬显微术,他为此在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古典的光学显微镜仅仅光学元件和精密机械元件的组合,它以人眼作为接收器来调查扩大的像。后来在显微镜中参加了拍摄设备,以感光胶片作为可以记载和存储的接收器。现代又遍及选用光电元件、电视摄像管和电荷耦合器等作为显微镜的接收器,配以微型电子计算机后构成完好的图画信息收集和处理体系。当前全世界最主要的显微镜厂家主要有:奥林巴斯、蔡司、徕卡、尼康。国内厂家主要有:江南、麦克奥迪等。显微镜的根本光学原理折射和折射率: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颠末不一样密度介质的通明物体时,则发作折射表象,这是因为光在不一样介质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形成的。当与透明物面不笔直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通明物体(如玻璃)时,光线在其介面改动了方向,并和法线构成折射角。透镜的功能:透镜是组成显微镜光学体系的最根本的光学元件,物镜目镜及聚光镜等部件均由单个和多个透镜组成。依其外形的不一样,可分为凸透镜(正透镜)和凹透镜(负透镜)两大类。当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颠末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这个点称"焦点",颠末交点并笔直光轴的平面,称"焦平面"。焦点有两个,在物方空间的焦点,称"物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物方焦平面";反之,在象方空间的焦点,称"象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象方焦平面"。光线颠末凹透镜后,成正立虚像,而凸透镜则成正立实像。实像可在屏幕上显现出来,而虚像不能。当然显微镜的种类很多很多,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仔细的讲授了生物学上一些经常用到的不同种类的显微镜,及其各自的作用和特点,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又名阿拉伯芥、鼠耳芥、阿拉伯草。这种小小的有花植物,是在植物科学,包括遗传学和植物发育研究中的模式生物之一。其在农业科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正仿佛小鼠和果蝇在人类生物学中的一样。在有一次教学实习中,听了三位研究生学姐的报告,分别讲述了拟南芥、水稻育种和禾本科模式植物——短柄草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拟南芥在生物育种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主要写一下拟南芥的重要作用。尽管拟南芥在农业上并无多少直接的贡献,但有几个优点使其成为研究有花植物的遗传、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典型。拟南芥基因组之小有利于基因定位和测序。其基因组大约为12,500万碱基对和5对染色体,在植物中算是小的。在2000年,拟南芥成为第一个基因组被完整测序的植物。在探明至今已发现的25,500个基因的功能上已作出了非常多的工作。植株之小与生活周期之短同样也是拟南芥的优点。实验室常用的许多品系,从萌芽到种子成熟,大约为六个星期。植株之小方便其在有限的空间里培养,而单个植株能产生几千个种子。此外,其自花传粉的机制也有助于遗传实验。所有这些都使拟南芥成为遗传研究的模式生物。最后,利用根瘤农杆菌把DNA转化进拟南芥基因组已是常规操作。而现在利用“花序浸渍法”进行转化并不涉及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拟南芥虽然没有经济价值,但是作为高等植物中具有最少基因组的物种,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目前,作为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模式植物,在实验室中被广泛地种植。室内培养不仅可以得到试验所需的材料,也可以打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拟南芥进行各种诱导,为拟南芥新品种的培养和种性的改良提供便利条件,掌握拟南芥室内培养技术对顺利开展植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拟南芥属于较难培养的植物,许多因素制约着它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从尝试进行拟南芥室内培养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史,拟南芥室内培养方法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各种技术也已日臻成熟。拟南芥的室内培养方法:拟南芥室内培养一般从种子春化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