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教参_第1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教参_第2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教参_第3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教参_第4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教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教参1-2年级自助手册教参(讨论稿)1--103-5年级自助手册教参(修改稿)11-622年级教参(讨论稿)目录第一模块快乐起跑线第一课可爱的校园第二课我们的新集体第三课我们的心灵小屋第二模块快乐的小学生第一课我爱我的课本和文具第二课朋友多快乐多第三课我能行第三模块七彩童年第一课男孩女孩第二课寻找快乐第三课假日彩球第四模块走进童心(致家长)10元钱的故事、“家”对孩子的意义、您了解孩子吗(问卷)给您几点建议心理专家的话第一模块快乐起跑线教学目标:以适应新环境、新的交往圈与新的学习生活为主要目标,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正向感受投入学校生活。1.校园是可爱的;2.老师是可亲的;3.学习是有趣的;4.我班是温暖的。第一课我们的学校活动:平面图剪贴“新校园”画一画“我最喜爱的学校一角”目的: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新学校,以排除他们因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困惑、不安及种种不便。提示:在“剪剪贴贴”、“画一画”之前,组织新生参观新校园。有重点地带领他们观察最具学校特色的教学设施。如:少先队队部、生物室、运动场、阅览室等。参观中如能为他们做一些简易有趣的实验演示或操作表演,往往能拓宽新生的眼界,激发他们日后对小学学科、课外活动兴趣。准备:设计一张学校教学大楼、操场、绿地平面图印发给学生剪贴用。第二课我们的新集体活动:自画像让大家认识我交流发言“我认识的第一个新伙伴”、“我喜欢的一位大朋友”(老师)好孩子行动训练“美妙的铃声”目的: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新的交往圈。学会与陌生的老师同学相识交往,促进他们合群意识。通过“好孩子行动训练”进行听铃声进课堂、列队等自律训练。提示:辅导老师可先作一个“自我介绍”自画像的示范,文字、图画均可。尽量用夸张、幽默的手法刻画出本人特点,激起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自画像为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其他活动也可由老师或同学先作示范。第三课我们的心灵小屋活动:说一说(问卷)进小学,你开心吗?找一找学校心理辅导室悄悄话信箱心理健康教育画廊等阵地认一认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目的:帮助新生了解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及阵地,是他们可以倾诉衷肠的地方。增强他们遇到问题主动求助的意识,同时也能让辅导老师了解学生对学校的真实感受。提示:辅导老师要重视给新生的第一印象。建立与学生平等、亲切的形象,乐意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对学生作出“保密”的承诺,解除学生不敢倾诉的顾虑。资料:适应新的学校环境——新生入学的重要一课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众多新生老师、家长都在为孩子做着入学前准备,以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起步。可是,你可知道“适应新学校”也是帮助孩子在起跑线上不容忽视的一课呢?新学校、新起点,通常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然而,有家长不无忧虑地发现,孩子入学后,有的学习却不如以往了;有的对学校的新鲜感一消失,便出现厌学、逃学、抄袭作业、打闹等不良行为。是孩子变坏了,还是学校管理、教学的问题?心理学家提醒老师家长们,不妨多从“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去找找症结所在。据近年一项追踪调查表明,在学习困难学生中有87%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心理问题。其中交友障碍、社会退缩、不受欢迎、违纪、攻击行为等适应不良引起的障碍竟占整个心理问题的25%。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环境变化,如新的交往圈、新课程、新的校园生活规律等,通常这些变化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能通过自我调节去适应的。然而那些一向任性、胆小、不合群、自我中心、自我意识较差的孩子却会因环境的陌生而感到不安、孤独、焦虑、自卑、苦闷、不知所措和易冲动,严重的还会呈现心理问题躯体化,如:一上学便头疼、恶心、尿频、忧伤、烦躁、注意力难集中。显然,这种状态会降低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入学适应性问题已引起不少学校的重视,带领新生开展适应新环境的辅导活动,参观校园—熟悉环境、观看电脑房—激发兴趣、和各科任课老师见面会——增进亲切感、与高年级同学做游戏—交朋友等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已成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适应性辅导能让新生消除陌生与不安,增强自信。并建立积极的心态。感到校园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同学是友好的、学习是有趣的、我班是温暖的、我是很行的。建议学校在开学前为新生家长们举办“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与有效辅导”讲座,学校和家庭共同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第二模块快乐的小学生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与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第一课我爱我的课本和文具教学要求:通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一年级新生适应学习生活从“爱课本、爱文具”的这一小事入手,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及学习用品的积极情感。教学内容:1.课本、文具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2.课本、文具可以让人喜欢、让人厌(整洁与破旧给人的感受);3.学习用品是否整洁全在于你的爱护(要养成爱护课本和文具的好习惯)。教学过程:当课本文具不见的时候、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小红星、大苹果奖给谁当课本文具不见的时候活动:闭目听歌(老师悄悄取走几个学生的铅笔盒、课本——创设情景)看书猜谜(少了课本无法参与“看书猜谜”的学生——感到难堪、着急、不安)分享感受(课本、文具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目的:让学生在“丢失课本、文具”的情景活动中得到难堪、着急、不安等情感体验,感悟到一个学生不能没有课本文具。提示:创设情景要自然、让学生体验“难堪、着急、不安”等情感时要注意适可而止,不造成对他们的伤害;在体验完成后,要及时告诉全班学生这是“游戏”(即创设情景),并鼓掌谢谢他们的配合。此外,要重视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的交流,这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所说的感受,不指责、不否定,都要给予无条件的接受,并加以积极的引导。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活动:摆一摆课本、书包、绿领巾、玩具(新旧对比)看一看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说一说新美、整洁、肮脏、破旧的东西给自己的不同感受想一想谁使它变脏、变旧?(要对自己的课本文具等物品负责)目的:通过对课本、文具及其它物品美丑形象的好恶感受,引导学生懂得鉴别美丑,追求美。为爱护物品打好积极的情感基础。提示:在进行物品的新旧对比,要注意选择同一物品新旧的程度,如能给学生在视觉上强烈的反差,较能引起他们的好恶感受。让他们意识到属于我的课本文具物品的美丑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习惯。小红星、大苹果奖给谁活动:比一比谁的课本文具最整洁、最美说一说怎样做课本文具的好主人(发散性思维)想一想课本脏了、破了怎么办评一评小红星、大苹果奖给谁(小红星——单项、大苹果——全项)目的:在“比一比”中,看到自己与别人的课本文具被使用情况;通过“怎样做课本文具的好主人”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养成爱护课本文具的好习惯;从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物品的主人,要对自己的课本文具等物品负责。提示:注意给学生充分展示、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领悟道理,切忌教师作评论员;在展示中,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欣赏别人,切忌学生相互揭短;评选重在引导好行为好习惯,多用小红星奖励更多学生的某一单项行为,并以大苹果奖树立爱护课本文具的学生榜样。第二课朋友多快乐多教学要求:这是一堂帮助小学生学交往的辅导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的合群性,礼貌、热情的交往态度、学习得体的交往方式。从小善交朋友,长大能拥有一个与人和谐相处的幸福人生。教学内容:1、我的朋友圈(合群、交往状况)怎样的人朋友多(培养交友能力)朋友多,快乐多(萌发团队意识)我的朋友在哪里活动:玩玩看看“找朋友”游戏想想说说“我喜欢和谁一起……”送心心卡“和好朋友说一句话”目的:通过以上活动,协助学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交往状况,增强他们在交往方面认识自我的最初意识。提示:通过这几个活动,进行莫雷诺人际关系的测试。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自由组合情况,特别要注意朋友明显少或没有朋友的学生。为避免冷落他们,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招呼他们,并于课后做好个别辅导工作。朋友多快乐多活动:游戏“抢椅子”(体验失落感、孤独感)谈话“假如我没有朋友……”(朋友的重要)游戏“贴画人脸”接力赛(激发团队意识和体验朋友多的快乐)交流“当我和好朋友闹别扭的时候”(和好如初的办法)目的:通过上两个情景游戏与情景谈话,让学生体验和探讨“缺少朋友的孤独感”;后一个情景游戏是为让学生体验合作和集体活动的愉悦,去感悟“朋友多快乐多”和激发团队意识的;其中,两个谈话形式是运用“头脑风暴”让学生对如何解决交往矛盾进行发散,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他们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意识与能力。提示: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对他们“交往心态与方式”、“团队意识”、“问题处理意识”最初的启蒙,注意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所接触的有限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经验。只要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就行了。遵循“个别差异”的原则,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感受都要无条件地接纳,再给予积极的引导。第三课我能行教学要求:这是一节增强自信与体验生活的辅导课给学生创设情景,提供一个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建立不依赖,靠自己克服困难的意识。教学内容:1.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2.当我面对困难,我该怎么办呢?3.只要你坚持--"我能行",成功就在你面前。谁的功劳大活动:看图讲故事:谁的功劳大听完评一评:你想到了什么目的:让学生在故事中领悟:要生存就必须具备各种生活能力,动物如此,人类更是有无穷的智慧与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不对别人过分的依赖。提示:看图讲故事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讲故事外自己所熟悉的动物的生存能力。此活动特别要注重听完故事后的引导,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找到自己该具备哪些力所能及的生活能力。“我能行”情景游戏活动:比一比谁最先走到终点看一看哪组配合得最好赛一赛谁夹的玻璃弹最多目的:使学生在参与设置了一定障碍和难度的游戏中培养自信的态度,从中意识到:在学习生活中,"我能行"的意识能帮助他们面对挫折。提示:教师设计一些有困难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自己思考和解决困难,从中领悟道理.(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1)谁先走到终点:让参与游戏的学生蒙上眼睛,在其他学生的提示中走完一段有小小障碍的路程,看谁走得最快。(2)哪组配合得最好:两人一组,一人绑左腿,一人绑右腿,互相配合,走完一段有障碍的路.(3)谁夹的玻璃弹最多:在一脸盆中放入玻璃弹,有的同学被蒙住眼睛,有的被绑住右臂,有的被绑住左臂,在指定的时间内看谁夹的玻璃弹最多.当我独自在家的时候活动:情景想象一人在家,你会怎么样实话实说各种情绪与行为分享感受相信我能行目的:通过想想说说,引导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克服依赖心理,遇到父母出差,留下一人也能坦然面对。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来设置一些情境。例如:通过心理独白,把学生独自在家的心情表达出来;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把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演绎出来。第三模块七彩童年第一课男孩女孩教学要求:3—7岁是培养性角色意识的重要阶段。让孩子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认识“两性”,为今后成长中必将发生的性生理、心理变化与自我保健打下良好的基础。活动:认一认动物世界的雌雄说一说男女孩的种种不同想一想周围人的不同性别做一做讨人喜欢的男女孩目的:通过图画中的鸡、孔雀、狮子……区别两性的不同外表;从男孩女孩的不同外表,社会角色的不同称呼,建立最初的性别概念,性角色意识并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提示:是性教育的第一课。性教育实质是人格教育的组成部分,性教育应走在学生身心发育的前面。性教育实质上是偏重于怎样做一个完美的男人和完美女人的教育。让一个孩子在出生后,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认识性,建立不同性别角色得体的行为。第二课寻找快乐快乐在我们脸上活动:看看认认“喜怒哀乐”的脸谱(表情上:人人具有“喜怒哀乐”)想想说说“喜怒哀乐”的故事(情景里:人人有过“喜怒哀乐)目的:体验处在不同情景中人所展现的喜怒哀乐,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要求:注意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有关“喜怒哀乐”的情景小故事。也可启发他们侧重说一说校园生活经历的各种感受。快乐在我们的心田活动:找一找快乐在哪里(在脸上、在眼睛里、在心田、在行动中……)唱一唱幸福拍手歌说一说我最开心的一件事目的:营造一个欢乐的氛围,体验快乐会给人带来幸福感和积极行动,有助成功;“不快乐”让人难受和行动消极,难以成功。通过“献妙计”,让学生意识到快乐、不快乐是可以自己调节的。要求:重在体验与领悟,并结合学生生活事例,引导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情绪,也要学会关注别人的情绪;只有拥有更多的快乐,才能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金点子瓶活动:献妙计让我们更快乐(寻找快乐,驱除忧愁)谁让他们笑“笑话”、“喜讯”、“进步”“成绩”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微笑能给人一种“亲切、善良、宽容、自信、勇敢、乐观”从外表到心灵的美,启发他们去追求这样的形象。要求:这些活动带有积极的暗示作用,通过“献妙计”、“谁让他们笑”,让他们感到微笑的背后蕴藏着“亲切、善良、宽容、自信、勇敢”。当然,针对这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忌脱离生活实际的理性思考,而要力求活动的趣味性和以情动人的气氛渲染,往往能收到实效。第三课假日彩球教学要求:是一堂“学会生活”的休闲辅导,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先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和轻松的气氛下交流各自家庭假日生活的现状、宣泄开心与否的真实感受,然后再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安排愉快、充实的假日生活。教学内容:1.我的作息时间表2.学一学小鬼当家3.我要学会的技能4.我的公益服务活动活动:看一看假日彩球说一说我的假日怎样过学一学假日学本领目的:假日彩球是让学生交流一下,假日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安排项目和合理利用时间合理地安排假日活动,并加强学生对自己的爱好、特长做一个自我认识。提示:根据假日彩球的启发,让学生设想一下:“假日中,我如何安排一天的生活?如果让我痛痛快快地玩一天,我会怎么做?我的假日休闲活动有哪些?”然后分组和同学交流分享这些设想。通过学生设想在假日中所学的本领,引导学生去附之于行动。第四模块走进童心(致家长)资料:1.了解幼儿园孩子进小学面临的变化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有一整套“有严格的课堂纪律、各种学科教学、作业、考试要求”的学习模式了。座位的排列也不同学校的规模大,同学多,老师也大大增加了。学校的部门多,场所多了,有了学生自己的组织与活动一日校园生活也与幼儿园有很大插别,没有午睡,要自己照顾自己的吃喝了。总之,对这阶段孩子进行“适应性辅导”是极其重要的,家长们如能帮助孩子过渡好,能让一个人受益终生。2.成人人格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在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谴责;在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在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局促;在过分袒护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依赖;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在尊重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尊重;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在接纳别人和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慷慨的爱。3.孩子的积极或消极情绪从何而来我们能目睹大人为孩子所做的一切。老师是如何从早到晚不辞辛苦地抓学习的;父母们是如何不惜一切代价尽最大可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的。然而,效果究竟如何呢?有的说:“我的孩子还是不尽如人意”。也有的说“似乎越抓越糟”。面对这些否定的回答,你一定会想:。孩子的消极情绪从何而来呢?那么,要怎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呢?,在此,做一个情景思考:假如你刚入学的孩子参加第一次考试,考了10道题。对了7道,错了3道。你会对孩子做出什么反应?”一种反应是,父母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盯在孩子的三道错题上:“你这是怎么啦?第一次考试就做错3道题。”“你真够聪明的,那么简单的题,竟错了3道。往后越学越难,可怎么办呀?”“你没长脑子呀,一错就是3道。要气死我呀!”“你真笨,不是读书的料,我看你将来只配扫马路去!”当你不假思索地说这些话时,你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就不能换个说法,带着欣赏、期望的目光对孩子说呢?“孩子,你真不简单。第一次考试,你就做对了7道。那么,再想一想,那3道做错的题你一定也能做对的。”设想一下孩子听你这样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孩子对前一类消极回应的感受——我是失败者;孩子对后一句积极回应的感受——我是成功者。也就是说,你是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回应会引起孩子截然不同的心态。要是他从小就被戴上一顶“不是读书料”的帽子,那么今后他再遇到难题,就不想做出努力了。把“不会”、“做错了”通通归因于“我笨”、“我不行”。所以孩子消极心态恰恰是由我们大人营造的。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的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指责孩子的口头禅?我们从孩子那里搜集了一些最手打击的口头禅——“看来,你不是读书的料”、“我从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你给我再做10道题,不做完就别想出去”——厌学的催化剂;“我们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说,你这次该考几分?”“这次不考好,就别回家见我”——焦虑的催化剂;“还哭!当初干什么去啦?”(下一次孩子不敢哭了)“你看,小时候考不好还知道哭,现在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要气死我呀”——隔阂的催化剂。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要是你想毁掉一个孩子,那你只需每天对他说一遍:你真笨,你不行! 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教育参考编写曹坚红杨丽华李饮冰徐晶金怡统稿张静涟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第一模块我是谁第五模块让自己更聪明第1课我就是我第1课注意是心灵的哨兵第2课我不同于别人第2课耳聪目明手巧第3课我和五彩缤纷的世界第3课记忆小战术第4课我的愿望第4课头脑越练越聪明第二模块我爱我第六模块通往成功的彼岸第1课喜欢我自己第1课时间的妙用第2课爱护我自己第2课和“?”交朋友第3课和好行为交朋友第3课告别小粗心第4课我的优势与不足第4课当我一个人的时候第三模块我快乐第七模块我和小伙伴第1课情绪气象台第1课伸出你的手第2课拥有快乐好处多第2课伙伴第3课想法不同,感受就不同第3课友情第4课快乐在我手中第4课伙伴碰碰车第四模块学习是有趣的第八模块我和我家第1课兴趣温度计第1课家第2课知识的魔力第2课家人第3课智斗“拦路虎”第3课亲情第4课越学越有劲第4课碰撞火花教案参考《我不同于别人》、《情绪气象台》、《智斗“拦路虎”》《注意是心灵的哨兵》、《记忆小战术》前言教师手册是与学生手册相配套的教参,是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活动,提高辅导活动实效而编写的。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编写:活动背景从时代特征、教育要求、学生现状来看,该针对学生哪些问题;活动目标从预期结果来看,该解决学生哪些问题;活动要领从学生身心特点、心理辅导专业特点提出的要点、难点;参考资料对辅导活动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和操作技能作较为详尽的介绍;准备工作活动所必需的教具、教图,对学生课前必须提出的特殊要求等。教案参考选编几例“符合目标,有新意、有气氛、能针对问题、能用心理辅导理论与技能解决问题”的教案,为教师提供示范参考。运用本《教参》应注意的事项:《手册》所针对的问题、需求和所设计的辅导活动均从“心理健康发展角度”提出的,有别于“思品”、“心理学”等学科认知课。辅导活动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设计的。辅导活动有目的、有重点地汲取了人本主义、认知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中最实用易学、最具先进教育理念和手段,以有效地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感受,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去体验、去感悟。切忌刻意地去阐述心理学名词概念,而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寓其于辅导活动、指导语、图画之中,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和常见事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参与和理解中,感悟掌握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操作原理和方法。《手册》即是辅导活动的记录,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还有他们的“内心读白”。教师阅读《手册》后,对学生在手册中倾诉的悄悄话和隐私,要给予重视和注意保密。第一模块我是谁第一课我就是我背景:小学生的自我形象可能仍然建立在别人对他的看法上。他们最初对自我的认识大多来自大人的意见,这固然没有错,但仅仅这样是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意识。儿童必须通过逐渐社会化,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他人的重要性,获得“社会我”。这是自我意识的又一关键。小学生在学校里与伙伴、老师交往,由于这个年龄段的模仿力特别强,他们很容易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时,还表现为依赖、不够自信。对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有何才能等均缺乏认识,难以把握“自我”。此外,由于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是逐步形成的,他们往往会对学习与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困惑和交往障碍。然而,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灵魂。自我意识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故此,从小培养他们的自助意识和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活动:写写猜猜“我是谁”(游戏)问问说说“我的生日”(采访与交流)画画贴贴“我的指纹艺术品”(作品交流)目的:让学生从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特征中看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意识到一个人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辅导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提示:1.“我是谁”游戏能让学生体会一下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因此,在游戏开始前的引语中,可加入如“你能说出自己是谁吗?”“你了解自己有些什么特点吗?”之类的话,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这方面来体会感受。此外,游戏过程中,可要求学生用一、二句话来描述自己,不要写得太长(如具体的事例),以便在控制游戏时间的同时,保证游戏的成功——大多数人并没有被别人猜出来。2.采访与交流“我的生日”,此项活动需要请学生在课前采访家人,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形(那天的天气、妈妈爸爸及其他亲人第一次见到自己时的感受、举动等等),可在课前给予学生有关的提示、启发。课上与同学交流时,辅导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往事回忆的愉悦、亲切的情感。3.“我的指纹艺术品”能让学生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体验到每个人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活动可以利用水彩笔涂在手指上,将五彩指纹印在纸上。在交流中要注意让学生解说自己独特的创意。准备工作:1、课前向学生布置采访家人的任务。(具体内容见提示2)提供学生书写(“猜猜我是谁”)用的纸张,并准备两个盛器,装写好的纸片。提供学生画画贴贴“我的指纹艺术品”的纸张,并准备好用于展示的用具(如实物投影、磁性黑板等)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我是谁这个问题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实早在我国明代就有人提出,以明代赵南星所著的文章《笑赞》为证:一和尚犯罪,一人解之,夜宿旅馆,和尚酤酒劝其人烂醉,乃削发而逃。其人酒醒,绕屋寻和尚不得,摩其头则无发矣,乃大叫曰:“和尚倒在,我却和处去了?”赞曰:世间人大率悠悠忽忽,忘却自己是谁。这解和尚的就是一个。其饮酒时更不必言矣,乃至头上无发,刚才知是自己却又成了和尚。行尸走肉,绝无本性。当人深可怜悯。这笑话看似荒谬,寓意却十分深长。公差所以会“忘却自己”,在于他的“自我”本身就是肤浅微弱的。而当人“自我”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内质,如清醒的自我意识、独到的思想见解、价值观、道德情操、独具的创造才能等,他才做到“保持自我”。“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明代个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它表现了启蒙思想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呼唤,尔后,这个问题竟成为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点评:致新)“我是谁?”、“我是什么?”——自我意识在个体诞生之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识到“躯体我”的时期。三个月的婴儿已能区别自己与他人,两岁左右的幼儿已能直呼自己的名字,识别着一个人的自我,把他同世界上别的自我区别开来,还会对镜中的自我感到兴趣,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特征、状态和能力,如何类于别人,又如何不同于别人。尔后,又开始使用代词“我”和“你”。表明他已经能清楚地把自己和他人分开。开始能认识自身的特殊需要与权利。开始会说“不!”这是幼儿开始理解自身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三岁儿童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我”、“我是”、“我要”、“我能”,表明对自身的意识已从形象向抽象过渡。是“躯体我”成熟的标志。躯体我是自我意识核心,对自我意识的研究也是从躯体我开始的。躯体我虽是组成自我意识不可缺少的一种实体因素,但仅仅是躯体我并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意识。儿童必须通过逐渐社会化,认识他人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角色地位,获得“社会我”。这是自我意识的又一关键。所谓角色就是在社会体系中对每个人所划分的地位,每个人身上常集中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学校角色、同伴团体角色等。儿童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否则,自我意识就无从客观化,儿童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诸多角色的认定,就是“社会我”获得的过程。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就是以获得角色观念为内容,认识了“社会我”。当青少年产生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愿望和对自己的思考,便进入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并以获得“心理我”或“主观我”为内容,这时才标志着一个人达到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奥尔波特(Allport)则提出自我统一体的概念,以区别一般的“自我”概念,自我统一体由个体那些重要的事态和过程组成,由规定一个人是独特的那些方面组成。从出生到青春期经过七个阶段,每个阶段所出现的都将成为自我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说,自我统一体由七个方面组成并各具功能。自我统一体的形成对于健康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躯体自我感(1岁)是向实现完全的自我走出的第一步。约15个月形成。是“我们自我意识的终身倚靠”(奥尔波特语)自我同一感(2岁)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单独的人的持续同一,学会用“名子”,认清了今天镜中的映象和昨天是同一个人的映象,并且相信“我”的感觉。即使体验变了,但这个映象依然存在。自尊感(3岁)这与学会自己做事的结果肯定自我的价值有关。自我扩张感(4岁)知道我们这个词的意义,将自我的范围扩展到身外的事物。扩充生活领域。自我意象(4——6岁)通过成人的奖惩和期望形成一系列岁自己的看法。理性自我感(6——12岁)会学习后,自我可视为有理性的行动者。这是特别关键的时期。重新努力追求自我同一,这个自我同一与2岁时的那个不同。青少年用角色做实验,测验自我意象,试图发现成年人的人格。用同一性探索最重要的方面是生活目的的确立。这是人第一次关注未来,关注长远的目标和理想。这七个方面在任何一个阶段上的失败和挫折都会削弱下一阶段的出现,并阻碍它们协调整合进自我统一体中。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灵魂。自我意识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我意识制约着个体的情感、意志、行为和人际关系。自尊、自爱、自信是保持心理健康,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他的心理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强调自助,敢于面对问题,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提高自控自律能力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第二课我不同于别人背景:小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不理解、不愿接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在交往伙伴的选择中,也总是选择与自己有同样爱好、习惯的人。他们不习惯对别人的长处表示欣赏,对于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长处则更是如此。许多表现为孤独、不合群的交往障碍多源于此。此外,学生对自身潜力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他人对他这方面的看法,而非出自于自身的感受及愿望,因此,他们对潜力发掘的热情都较低。故此,引导学生欣赏他人的独特,发掘自身的潜力是十分必要的。活动:蒙眼猜猜“他是谁”(游戏)填填涂涂“轮图——我的喜好和能力”(自我认识)七嘴八舌“自己和别人的独特之处”(欣赏和交流)想想写写“发掘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信)目的: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引导他们也要容纳别人的独特,欣赏、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潜力。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建立合群的心理。提示:1、在做猜猜“他是谁”游戏时,注意挑选那些个性鲜明的学生作为被猜对象,以保证游戏的成功率(不看,也能认出别人)。蒙眼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用布遮眼,也可采用让学生背向大家、伏在桌上等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2、“轮图”用红绿蓝黑颜色涂写,可构成一张张展示同学们“各不相同的喜好、能力”的色块图案,要将这些图案在班中展出,让人一目了然。引导学生观察,去发现没有两张轮图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其他学生用欣赏、学习的眼光去接纳别人。在部分学生班内交流的基础上,要让全体学生充分交流,并欣赏别人,可安排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流与欣赏活动。在交流和欣赏别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别人与自己不一样的长处,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多关注、欣赏那些平时不被重视、不被看好的学生的长处。3、引导学生从别人的长处中得到启发,以自信、进取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力。准备工作:1.活动前确定游戏“他是谁”中的被猜对象(具体要求见提示1)。准备几块蒙眼布。2.用于展示轮图的磁性黑板和固定用的磁石。(也可用其它教具代替,但要注意取放的方便性。)3.变动座位排列方式,以4——6人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安排座位。4.活动前通知学生带好红、绿、蓝、黑四色的水彩笔。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与人交往和安全感人人都需要为别人所悦纳,这是促进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在儿童时期,父母的爱与照顾是悦纳的象征。被爱的儿童在确知自己是为父母所喜爱的时候,他就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当他们年事稍长,与伙伴们交往时,他也希望能为伙伴所悦纳,他希望自己所具备的身心品质,包括身材、容貌、活动能力、智慧、知识、应付困难情况的本领……等,都能为友伴所重视,所赞美,他希望能为友伴们所接受,在友伴团体中有其适当的位置。小学生自我认识的障碍孩童时期形成的思考习惯很不容易革除。小学生的自我印象可能仍然建立在别人对他的看法上。他们最初对自我的认识是来自大人的意见,这固然没有错,可是若将它们永远保留,那就不对了。自我概念的特征自我概念由人对自己的一切信念和态度所构成,这一切信念和态度,事实上决定了我们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在做什么,以及能变成什么。自我概念有下列特征:自我概念是学习来的,而且可以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深深地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人无时无刻不在改变,随着对象、情境、时间、角色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因此,自我概念会随着自我的需要做些修正。自我概念相当主观。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跟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经常是不一样的。有时是过去经验所影响,或由别人不真实的回馈,或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防卫,或过分谦虚而自我贬抑。自我概念的改变并非易事,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当事实和自己的自我概念有所出入时,我们习惯上仍会以过去的想法看待它。因此不要奢望突然而剧烈的改变。自我概念的形成方式与肌肉相似,缓慢,而且一开始经常是无法察觉的。自我概念越接近自己的信念越不易改变。通常他人的鼓励和自己改变的决心是促成改变的最重要因素。信念是长年累月的沉淀所形成的,因此不易改变。自我概念会自行增强。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点来选择、吸纳信息,删除与自己内定的参考架构不一致的讯息。第三课我和五彩缤纷的世界背景:能不能合理的升学职业选择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体现。现在许多大学生、中学生在需要面对升学与职业选择的时候,出现很多困惑,最后往往依赖于他人的意见择业。他们对自己适合哪种职业不甚了解,对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也知之甚少,以至于作出的选择未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的早期升学择业的辅导很重视,有的从幼儿时期即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观察社会职业。因此,在小学期间对学生进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引导他们从身边人的职业特征开始了解,到将来能客观地认识各种职业,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将有助于他们今后以积极、客观的态度,有主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让他们从认识社会各种职业的角度,加深对人的独特性的认识,以及看到各种职业对人的各种各样独特性的需要来强化创造意识。活动:观察世界“世界是由不同的人们组成的”看看周围“亲友家人的职业与贡献”小组交流“敬佩谁的独特本领与贡献”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业,并知道每种职业都需要独特的本领和贡献,对小学生进行一次最初的职业指导。让学生看到,由于各种人才凭着聪明才智与独特的本领和他们所付出的辛勤与贡献,才创造了这美好的世界,以此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与创造意识。提示:1.在“观察世界“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积极的、多彩的、奋进的人和事。活动开始可以让学生看一段反映大千世界、生态平衡的录象,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美好。2.“看看亲友”的活动中,重点放在对“创造力和贡献”的引导,切不可对职业作等级分类,也不宜将焦点放在评论收入高低。而让学生意识到,要创造五彩缤纷的世界,任何职业都需要独特的创造力与辛勤的工作。但在引导中应以学生体会为主,切忌教师授以结论,上成思品教育课。这应引起辅导老师的充分注意。3.可以以认识职业——了解这些职业所需的本领——赞赏各种职业的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作为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投入活动。准备工作:1、有关录象:大千世界;各行各业的人在努力工作。2、可准备一些职业名称卡片,在学生提到时出示,可加深其他学生印象。3、对一些在社会上不被看好的职业的创造和贡献,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职业兴趣与能力倾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能力倾向。兴趣代表个体对事物与社会活动的喜爱程度,能力则反映个体对某社会活动的胜任程度。每个人是不是对自己、对社会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呢?在自我意识的辅导中,从小培养孩子观察社会、观察自己已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在心理辅导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我国台湾地区的升学择业辅导就用三句话来概括:清清楚楚地认识社会,明明白白地认识自己。合理匹配,别搭错车。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自己所钟爱、并是自己所擅长的职业,他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投入工作,会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成功。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还会感到一生幸福。但反之,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自己毫无兴趣又不擅长的职业,他的感受自然是不言而喻了。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是都能清清楚楚地认识社会,明明白白地认识自己呢?美国霍金斯大学的霍兰德教授认为,人对职业生涯的选择是直接与个性有关的。他提出了六种主要个性与兴趣的类型,为人们认识、评价自己很有用。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从身边亲人开始观察社会的职业,看到不同岗位的人民如何各尽其能,是对他们建立选择学习、职业方向意识的启蒙,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他们长大后合理地选择职业是大有好处的。第四课我的愿望背景:学生有了自我意识,但完善自我更需要具体的行动,需要一定的自控力和意志。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处于听从教导的状态,较少从自身需要出发去思考、设计自己,并在自我的约束中将其付诸于行动,完善自己。有些学生还或多或少地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通过自我要求来学习改变这些不良行为,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意义是巨大的。活动:自由联想“七色花——愿望排行榜”行动计划“从身边小事做起”自我控制“自我命令、自我奖惩”(行为疗法的一种手段)我的梦想“如果我能做“目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对“未来自己”的想象,并意识到未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靠具体行动,一步步去实现的。通过“自我命令、自我奖惩”这一行为矫正法,帮助学生学会自控。提示:在“愿望排行榜”和“我的梦想”活动中,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所讲的愿望应无条件地接纳,理解孩子愿望与现实出现距离的可能,重视他们真实情感的表露。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逐步实现的积极的愿望,(有些愿望难以通过主观努力去实现的,如中奖)。以设想“为社区做好事”为引子,引导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学习“自我命令、自我奖惩”法的运用,以帮助他们自觉执行。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一开始可请家长作适当提醒(但决不是管头管脚的监督),辅导老师要注意多多鼓励那些持之以恒的学生,这种帮助让他们逐渐过渡到完全自控。不宜将“自我奖惩”表用作评比和公开对比,要避免学生为争先而弄虚作假,应立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运用、掌握这一自助手段。准备工作:1.“行动计划”和“自我奖惩表”的填写实例(可以是老师自己的某个行动计划),给学生作一个提示。2.可以身边做些什么,辅导老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做到心中有数。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自由联想自由联想原本是精神分析学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当事人按照咨询员的指示,自由、随意地倾诉由这一话题所引发的各种想法。佛罗伊德认为:假如人的心理世界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浮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所视为的理性王国,而沉在水中的更大部分则是无意识王国。无意识会将一个人的自发欲望加以限制,淡化其中的动物性色彩并以一种易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掩饰自己真实的一面求得社会的认可。惟恐被驱逐“正常人”的行列。故此,运用自由联想能通过联想的话题,让当事人在尽可能放松的状态打破自我防御,发散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助于自我认识。本课“七色花”活动是借鉴自由联想这一手段,帮助学生解除由于长期习惯于理性思考而形成的防御性、掩饰性、概念化的表达,在放松的状态中发掘出自己最直觉、具体、感性的愿望。以帮助他们找到真实的愿望。真实的自我。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通过学习,人才学会了说话、认字、书写、获得各种知识技能;通过学习,人才学会尊老爱幼,形成良好的品行并遵守道德规范。人一旦远离社会,即使具有人类的遗传特征,个体也很难发展人类行为。此外,在人类社会里,环境的不同也可以造成人们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脾气。总之,性格和行为是后天塑造而成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早期教育和特殊环境的创建可以对儿童的性格行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行为矫正在教育方面的运用行为矫正在教育方面主要用于中小学,以矫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破坏纪律的行为,如擅自离座、多动、多话、扰乱别人;也可改变学生在口语、阅读、拼写、计算、作文等方面的学习不良行为;同时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帮助儿童形成一些良好的新行为等。行为矫正的技术很多,本课活动的“自我命令、自我奖惩”是行为矫正技术中最常见的正强化。第二模块我爱我背景:认识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接受自己和悦纳自己则更难。骤然看来,我们会以为喜欢自己应是普遍现象,难道世上还有不喜欢自己的人吗?事实上不少人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某些方面不满意。如相貌长得不如别人好看,不如别人聪明,不如别人能力强。他们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不足,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独特之处,不能全面地看待自己。这种现象可能与孩子从小受到传统的、过分强调“谦虚做人”的观念有关;也可能与成人对孩子的“高期望、低评价”的教育态度有关。再加上不善于说鼓励、赞扬的语言。于是,不少人常常喜欢夸大自己的弱点,以来防御别人的苛求。显然,这是不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的。为此,本单元的自助活动意在让学生从外貌、行为、长处与不足等方面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并以积极、愉悦的心情欣赏自己,从而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第一课喜欢我自己活动:看一看“我在一天天长大“(照片、迹象)照一照“我的相貌“辨一辨“我的性格“、”我的情绪“、”我的特长“目的:帮助学生从自己相貌、性格、特长等方面的变化看到自己一天天地成长,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以此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愉快地接纳自己。提示:启发学生以积极的、愉悦的心情欣赏自己一天天长大,认识自己的相貌,要进一步强化“胖瘦高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喜欢自己。因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活动中,要特别关注那些孤僻忧郁自卑的学生,帮助他们一步步改变自己。准备工作:1、成长的照片2、一面小镜子3、展示特长的作品或展示所需的用具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带有一种情感和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心理健康要求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而且是一种愉快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拒绝自己,更不憎恨自己。把自己看成是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喜欢自己,高兴我是我自己,心甘情愿成为我自己,不愿成为别的什么人。这就是一种悦纳自己的心情。悦纳自己是有一种良好的自我形象,这是开启自身美好生活的金钥匙。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自己认为怎样一个人在行动的。一个人的行为、情感、才能都是与他对自己的看法相吻合的。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就会处处表现出好学生的行为;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就会处处表现出勇敢的行为。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渺小的人,他决不会成为伟人。即便身边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机会,他总认为这是为别人准备的。他老是把缺点、弱点挂在心上,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不想努力,也不没有和别人竞争的勇气。先被自己消极心理所击倒。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越过他为自己所设置的障碍的。马克斯很欣赏这样一句谚语:“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只有接纳自己,信任自己,有一个不以为耻、与现实相吻合的自我和自尊,才能在现实环境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第二课爱护我自己活动:填一填“爱护属于自己的东西”认一认“身体各部分,好好爱护它”悄悄话“男孩和女孩的特点与隐私”辨一辨“哪些好,哪些不好”想一想遭到非礼怎么办目的: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保护意识”。除了物质方面以外,尤其要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与隐私,以加强12岁以下幼童对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提示:对12岁以下幼童自我保护的心理辅导要注意“适度”和“分寸”,辅导活动要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尽量利用他们能理解的生活情景,做到亲切、自然、步步深入,让他们领悟。准备工作:可根据自助活动的需要制作些直观性的课件。如画有沙滩上穿泳装的男孩、女孩形象的图片;洗手间门上区别男、女的头像等。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悦纳自己的人会努力保护自己,爱惜自己。他会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珍惜自己的品德名誉,不肯陷入自己于不义,也不会无端把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也会洁身自爱,以取得别人的尊重和喜悦;他会设法适应环境,努力谋求自身的充分发展。但是未能悦纳自己的人则不是。由于他没有自我价值感,不爱自己,那么付出就成了不可能的事。你自认毫无价值,又怎么给别人爱?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贵可取之处,就不时表现自暴自弃的行为。他对于自己的身体、信誉、地位、前途等都不加以重视;因而也不肯在修身、养性、求知、服务等方面作任何努力,以求发展自己的潜能。他不求别人的敬重,也不注意别人的批评;甚至他还会把自己陷于不利的情况,或是表现危害自己的行为。本课活动也包括对“小学生性的自我保护”的辅导内容。心理辅导理论认为:性教育实质是人格教育的组成部分,只有达到性的健康,性的完美,才有人格的完美。性教育实质上是偏重于怎样做一个完美的男人和完美女人的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如何完成自己的性角色、如何处理自己的性本能,如何去爱一个异性等,都不是生而知知的,都要经过后天习得的。性问题辅导强调主动性和预防性原则,即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学生发生了问题再跟在后面解决。要在时机上、方法上和环境上都贯彻主动性原则。在时机上,性教育应走在学生身心发育的前面。让一个孩子在出生后,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认识性。即在学生性成熟前,就要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制定不同任务、内容、手段的性教育与辅导,提高他们对自身变化的认识、适应与调节;学会如何建立得体的行为,提高外界对性侵蚀的鉴别与抗御能力。此外,性问题是每个人最隐秘的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和难以监督,故此,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就显得格外重要。辅导教师对孩子自然、巧妙、有效的引导也显得格外重要。“爱护我自己”的引导是从爱护花儿、孩子身边的书包、作业、衣服,逐步导向身体与行为的(切勿以为是在重复思品、行为规范教育)。对男孩、女孩性别意识的引导也采取了极其自然、有趣、亲切的手段:如沙滩上穿着不同泳装的男孩、女孩(遮掩不同的部位);在洗手间门上男、女头像的标志(提醒人们可别走错呵)。这种自然而然的引导意在淡化对性的神秘感,同时又以亲切文雅、严肃的态度让孩子在性教育中感悟对待性也是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形象的建立。以此,培养他们从小就树立性的自我保护,建立健康的男性、女性形象与行为的意识。第三课和好行为交朋友活动:抢答游戏“信号与行动“读读想想“好孩子的气球“情景问答“如果遇到下面情况,你会感到什么?会怎样做?”现场解决“当同学遇到困难时……”目的:让学生意识到:爱自己,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做个受人欢迎的好孩子,维护自己的行为。从小培养他们的荣辱感,建立好学生形象。提示:从良好感受、积极心态的角度让学生找到被大家认可的自我形象,通过情景活动学习锻炼应对问题能力,在受人赞赏的好行为中产生荣辱感和做好孩子的信念。准备工作:1、有各种信号的录音2、写有各种行为的“气球”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正强化——运用正强化物来加强某一种受欢迎的行为倾向。1、原理:强调行为改变依据行为的后果而定。如果后果是愉快的、积极的、满足行为者需要的,则其行为的出现频率就会增加。所以正强化可以说是奖励的同义词。2、正强化物的分类因人而异。(1)消费性强化物(糖果、冷饮、饼干等一次性消费)(2)活动性强化物(看电视、郊游、踢足球、听歌会等)(3)操作性强化物(玩具、游戏、做模型等)(4)拥有性强化物(获得喜爱的东西、空间、机会)(5)社会性强化物(被赞许、被爱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3、有效运用正强化技术的原则(1)正确选择被强化的行为——必须是具体的行为(如认错、做饭等)(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必须是易用、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不满足、不需要化费大量时间等。(3)实施须知:a、把计划告诉被矫正者,以期取得积极配合。b、及时强化,不要拖延。c、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d、伴以赞许、肯定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但要注意轻重等级。e、防止饱厌情况出现,注意适量。(4)让被矫正者逐渐脱离程序a、用社会性强化维持所期望行为。b、寻找环境中其他自然强化物。c、达到目标后须保持间歇性的强化。d、程序结束后,作周期性评价。第四课我的优势与不足活动:听一听“森林里的小动物“辨一辨“数学成绩不好,就是一无是处吗?”帮一帮“怎样认识自己的优势”访一访“我的优势与不足”思一思“丑小鸭和小天鹅“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自卑。而要学会发掘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全面、客观地正确认识。提示:在认识自我的活动中要启发学生的积极的心态,要避免每个人唱“自我错”。侧重于发掘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既要学习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能坦然地与同学、家长分享,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在活动中,不要只关注那些只有具备家庭优越辅导条件才能练就的特殊才能(如弹钢琴、学电脑),那样难免会使家境差学生的自叹无奈。而应对学生所有显示出的特长(哪怕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都给予关注、赞赏他们的这种发展自我的意识和积极性。对老师或同学眼中的某些“差生”,要格外关注,满腔热情地捕捉他们的长处,给予赞赏,从而帮助学生鼓起信心,一步步改变自我。准备工作:课前采访父母、老师等长辈及同学,了解他们眼中的“我”。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正向自我概念用有正向自我概念的人,无论在待人处事上都产生成功经验。从外界得到正向的会馈,上升为自己的看法;当然,反之也会有这种循环效果。举止失措的人,往往向自己证实自己的不当。缺乏自信的人,处处找证据证明别人嘲笑。只有拥有正向自我概念的人,才会用有积极的预期效果。这也叫自我预言。自我预言的实现基础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自己。自我概念也是可以改变。自我改变的方法:用有较切实实际的期望:应以自己的成长来评价自己,而不是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不要因为你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而感到难过;当你了解自己比以前更进步、更好,就应该满意了。完美是一种理想目标,但是如果要求自己一定要达到,那就对自己不公平了。有一个较为实际的自我觉察:我们不能不顾自己的缺点,但也不能忘了自己的优点。不切实际的自我概念常常由于对自己过分苛刻所引起,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还糟。重新的评估自我及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才能拥有合理的自我。第三模块我快乐第一课情绪气象台背景:小学生的情绪特点表现为直接、强烈而不稳定,故容易产生苦闷与困扰,他们往往不善于用言语表达情绪,也因此常常产生一些过激的想法或行为。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情绪,有助于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最终妥善把握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活动:体验快乐“相声、笑话、漫画”幸福回忆“令人欢乐的一刻”画画写写“不愉快的人或事”学会观测“情绪气象台”学会表达“生活情景中的各种情绪”目的:通过活动,营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引导学生体验处在不同生活情景中的人所呈现的喜怒哀乐;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用词汇表达自己情绪。引导学生在平时关注自己的情绪。提示:本课活动重在体验与领悟,切忌单纯地玩玩笑笑,应最大限度地发动学生人人投入,去感受。可要求每个孩子收集有关情绪的生活现象,促使他们不仅注意到自己在生活中情绪的感受,也能关心别人的情绪感受。在“体验快乐——相声、笑话、漫画”的活动中,也可选择动画片段等其他手段来营造快乐的气氛。但其前提是这一手段能切实达到营造快乐气氛的目的。因此,在选择、确定这部分内容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确实能给予学生快乐体验的内容。“令人欢乐的一刻”和“不愉快的人或事”两项活动都要注意安排交流,促使学生在宣泄自己的感受的同时,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感受。在“观测情绪气象台”的活动中,要让学生了解到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通过“学习用词汇表达生活情景中的各种情绪”的活动引导学生去领悟“对于同一件事,人们的情绪可以是不同的。”书上的插图中的人物表情会限制学生的感受角度,在活动时可仅以文字形式表述事件,先避免接触插图。活动后可建议学生多关注自己和身边的他人的情绪变化,将活动内的体验延伸到活动外。准备工作:1、能给人快乐体验的相声、漫画或录象片段。2、“情绪气象台”的图片或投影(书上第五页)。3、文字表述“遇到下面情况,你会感到怎样?”中的8种情况,可用卡片、投影等。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情绪的体验、宣泄及表达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反映。在人际关系中,情绪起着信号作用,人们通过喜怒哀乐等情绪,来交流彼此的思想、愿望、需要、态度等。小学生由于自身的情绪发展还不完全,对他人的情绪的认识和体验能力不是很强,所以经常不能作出适当的反应。同时,学会对情绪的识别与判断也是控制自身情绪的必要条件。把自己的快乐、愉悦与他人分享;烦恼、痛苦与他人分担,是一种心理宣泄的需要,对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等都有益处。第二课拥有快乐好处多背景: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低落的情绪往往使他们选择放弃努力,而畏难情绪常常是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尚未意识到快乐、乐观的情绪会带来成功。因此,引导学生感受快乐对成功的影响,能促使他们遇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活动:观察体验“快乐的魔力”与“不快乐的感受”感受交流“快乐”与“不快乐”对学习的影响唱唱跳跳“幸福拍手歌”和“快乐体操”目的: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会给人带来幸福感和积极的行动,有助于获得成功;“不快乐”让人感到难受,使人行动消极,难以获得成功。提示:1、在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灿烂的一面和记忆自己生活中有激情的往事。侧重体验“校园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学习是有趣的”这些符合孩子校园生活经历的正向感受。2、在体验“快乐的魔力”与“不快乐的感受”时,要注意强调对两者不同感受的体验,切忌作价值的判断和评论,这一活动如把握不好,较易变成一场思想教育活动(尤其是后者),在组织和辅导时要注意避免。3、在感受交流“快乐”与“不快乐”对学习的影响时,要注意让每个学生体会面临同一项学习任务时快乐和不快乐的不同感受。将重点放在体验快乐“好处多”上。4、活动即将结束,让学生唱唱“幸福拍手歌”,跟着范晓萱的《健康歌》跳跳舞,活动将又一次沉浸在快乐的气氛里,让学生尝试各种诸如唱、跳、笑等表达快乐的方式,进一步体会快乐感受,懂得表达快乐。准备工作:1、《幸福拍手歌》、《健康歌》(或其它合适的曲目)的录音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2、粘贴式“快乐”与“不快乐”的图标,文字可以逐一贴上去。3、第8页上的几句关于成功的话可以做成小卡片,作为小礼物增送给每一位学生。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情感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心理学认为,在成功与失败中,情感对行为具有调节的作用。他们说,心情舒畅,则思路广、行动快,学习的效率高。相反,意志消沉,情绪波动,则可能产生“混乱的行动”会影响成功的获得。心理的不安定是成功的不利因素,它是以紧张的情绪为特征的恐惧的反映。引起不安的刺激有两种:外部的刺激和内部的刺激(如思考、情绪、生理的欲求)。刺激被感知,意识到威胁的危险性,并对这危险性的程度不相适应,从而产生不安。对刺激反应的强度,决定于刺激、困惑和威胁量的大小。反应的时间长短,则依存于唤起刺激的持续性。不安又容易在行动上出现差错。经研究发现:追求成功的动机低、不安倾向高的学生,学习效果差。不安倾向高比不安倾向低的学生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多,差错出现得多,学习成绩差。不安倾向高比不安倾向低的学生思路乱、创造性差。学生学习上的心理不安定,一是由于课题本身直接引起的,二是由于经验“泛化”而来的。比如,从过去的考试失败而引起恐惧,产生不安。对成功的指导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如其分。当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不相吻合时,容易动摇学生的主观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当两者的评价一致时,可以避免心理上的“内耗”,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减少顾虑,集中精力。这都是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不能以失败来否定学生所追求的成功的动机。因为动机和效果虽然有着因果的联系,但不好的效果不一定由不好的动机所产生的。以失败否定动机会挫伤学生追求成功的积极性。要消除学生心灵中失败的“余悸”。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追求高目标才能取得高成功。学生如果只是追求避免遭到失败,所确定的目标常常是带有消极色彩的。学生奋斗的目标的确定,是受过去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影响着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医治学生失败的创伤。第三课想法不同,感受就不同背景:研究表明,引起青少年烦恼的事件,大多集中在学校生活方面。学校生活己成为影响青少年情绪最重要的因素,也往往是其喜怒哀乐的根源,对其学习成效及人格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学生在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往往表现得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从根本上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急需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活动:情景观察“举手发言”、“选举干部我落选了”自我调节“寻找快乐”、“合理宣泄”、“欣赏自己”学习分享“快乐是我们的加油站”投射问卷“不良情绪的影响”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积极的想法会带来愉快、积极的情绪;消极想法则会带来不愉快、消极的情绪。情绪是靠想法控制的。介绍几种基本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提示:这项活动运用的是ABc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原理。可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让孩子辩析、领会,注意以正向感受为主,努力保持乐观的态度。在活动中还要注意发现一些些情绪消极的学生,需在课后了解原因并给予个别辅导。情景观察“举手发言”、“选举干部我落选了”活动开始,可先回忆上次活动的体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第一个“举手发言”的情景,可安排一个小品,让学生观察不同想法之下的不同情绪,同时,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时补充,表达自己的不同的想法及其带来的情绪。这样能避免学生的想法过于集中,影响体验的质量。第二个“选举干部我落选了”的情景,则可以通过学生畅所欲言,来进一步引导大家领悟“你怎样想,就怎样感受。”及“快乐不快乐,全在你自己”。在自我调节“寻找快乐”、“合理宣泄”、“欣赏自己”的活动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调节方法,对于某些不够理智的方法可就其不良的效果作出提醒,避免对其他学生的误导。对部分学生表现出的问题不要在活动中直接指出,可在活动后进行个别辅导。要重视学习分享“快乐是我们的加油站”这一环节,充分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快乐带来的感受和对自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不良情绪的影响,在学生内心作一个比较。重点放在回忆快乐。准备工作:教师要了解学生常用哪些方法排除烦恼,便于在和学生交流中作引导。准备情景小品。活动前,可布置学生收集快乐情绪对自己或别人的影响的事例,可放在上一次活动结束时布置。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理性情绪治疗理论从小能对对周围环境、对他人、对自己抱有正向感受、愉悦感,宽容别人也不苛求自己,这将为整个人生发展奠定积极的心态。“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却不一定都能得到快乐。甚至有时求乐不得,反得痛苦,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只有一个人能决定你的快乐或痛苦,那就是一一你自己。”快乐与烦恼取决于你自己——这是理性情绪治疗的基本信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Ellis)于1955年所创。他强调认知的重建,藉以克服个人自我贬损的价值体系又获得更合理、更宽容的生活哲学。他认为自己是自己情绪的主宰者,我们可改变修订自己的想法来消除情绪障碍。通过解释、证明、放弃,重建这四个阶段去除非理性想法,建立合理的信念。这种自我分析、自我统合的过程,正是最好的自我教育。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学习,可增进学生情绪的稳定性,惜助“认知情绪行为”的方法帮助学生接纳自己的感觉,增强自信心,使其能常保持愉快的心情,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这样,在面对不利的情境或危急情况时,就不会对现实做出不当的情绪反应。故此,这种以理性的方式来控制情绪、减低情绪困扰的教育是十分符合青少年发展的需要的。此外,它是对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但因其所采用的方式多为具体的、教育的,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模式,因此比其他的方式更适用于教育情境中,培养理性独立思考能力,接受自己、不苛责他人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自我充分发展的人。理性情绪治疗的核心论点艾利斯认为,引起情绪结果(C)的,并非事件本身(A),而是个体对些事件的想法(B)。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焦虑、沮丧、敌意等情绪结果,并不是事件引起的,而是由想法产生的。这就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艾利斯还认为,情绪在质上是一种态度,情绪不但导源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且还会由于这些观念的凝固而持续下去。因此我们可以经由改变我们的想法来改变、控制情绪,惜着改变、修正我们的想法、内部语言来减少自我贬损的负面情绪,消除情绪困扰。只要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就能使自己过满意的、自我实现的生活,可以学会在任何情境中都能平和、快乐地生活。因些理性情绪治疗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强调自我接纳,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念、理性的思考和稳定的情绪,并提供多种自助技术。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教法与应用: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感受?如何表达它们?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寓言等形式,鼓励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情绪治疗中体验哪些情绪是适当的,哪些是不适当的、过度的,以及懂得理性情绪和非理性情绪的区别。消极情绪从何而来?——非理性观念。结合生活情境,进行实例练习,驳斥非理性思想,建立新的理性思考,再体验、再实践,以加深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运用。运用视听教材介绍生活中理性情绪哲学。例如电视片、生活情境的录像、录音制品等。进行个别咨询,心理辅导教师和暂时情绪不佳或有严重情绪困扰的学生进行交谈,寻找其沮丧、消极的根源,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挫折乃至不幸、厄运。指导他们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了解学生的需要、主要的情绪困扰,增进其理性思考能力。不鼓励学生讨论自己的过去,应重视的是学生的现在。让学生学会如何驳斥、放弃这些引起困扰的非理性想法,而非探究这些想法的来源。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善于思考的老师、学生的朋友、示范者、催化员,向学生示范如何运用所学技巧并鼓励学生从误区中突破,去改变,去获得新的经验。投射所谓投射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态度、观念、欲望、情绪、兴趣、性格等人格特征,不自觉地反射或转移到外界事物或别人身上的一种心理作用。第四课:快乐在我手中背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可能已经意识到情绪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想法。然而,对于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快乐不快乐全在于你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