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6700f6cc7e38e0ccdf28edbe951d47f/46700f6cc7e38e0ccdf28edbe951d47f1.gif)
![云南省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6700f6cc7e38e0ccdf28edbe951d47f/46700f6cc7e38e0ccdf28edbe951d47f2.gif)
![云南省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6700f6cc7e38e0ccdf28edbe951d47f/46700f6cc7e38e0ccdf28edbe951d47f3.gif)
![云南省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6700f6cc7e38e0ccdf28edbe951d47f/46700f6cc7e38e0ccdf28edbe951d47f4.gif)
![云南省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6700f6cc7e38e0ccdf28edbe951d47f/46700f6cc7e38e0ccdf28edbe951d47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二云南省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实习的目的与任务经济地理短途实习是《经济地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经济地理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核心。实习要达到以下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加深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2、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掌握经济地理调查法在实践中的应用。4、培养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实习地点:黑井镇实习内容:1、交通条件变迁对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支柱产业的兴衰对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原材料、燃料、市场和外部环境等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4、各交通方式的特点及其对运费的影响5、交通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6、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现状7.特色小城镇发展现状及对策一、黑井概况黑井古镇位于恐龙之乡禄丰县,自古以来是个产贡盐的地方。它依山伴江,是个久封于龙川江河谷中已经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小镇。黑井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自古以来是个产贡盐的地方。它依黑井古镇山傍江,是一个久封于龙川江河谷中已经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小镇,是云南四大古镇之一。据《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为纪念这头黑牛的功绩,遂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称“黑井”。这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有21处文物保护单位,是禄丰县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镇。历经千年,古镇风貌依旧,历史纹脉清晰,特色鲜明。二、黑井盐业发展的历史在2000多年以前,黑井居住着的是彝族的先民,当时有一个叫李阿召的彝族放牧姑娘,聪明勤快的小阿召每天总是把几头牛赶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在她放的几头牛中,她发现有一头黑牛和别的牛相比,膘肥体壮,油光毛亮,明显与众不同。她就开始寻思,几头牛吃一样的草,而这头黑牛为啥就比别的牛肥壮呢?她就细心地观察这头黑牛,结果她发现,原来是这头黑牛每天都悄悄地跑到一处山崖的泉水边喝水,喝了水后回来吃草就显得特别地有滋味,小阿召就用手沾了那泉水来尝,这一尝使她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水和别处的水不一样,是咸的。她就把这一重大发现告诉了族人,族人们来尝了以后,确认这就是他们日思夜想的盐水呀!从此,使这里的彝民们的生活进入了有盐的时代。因为是由黑牛引路才发现了盐泉井,所以就称为黑牛井,后来就简化为黑井,成为地名沿用致今。因为是阿召姑娘发现了盐泉井,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的指引,后代的人就将她奉为“盐神”——“盐水女龙王”,成为几千年来黑井人膜拜的神明。为了拜祭“盐水女龙王”,在黑井现存有一座明代建造的大龙祠,向我们讲述着黑井千年盐都的故事。发现了盐泉以后,人们就开始取盐水而食,后来又引进薪炭法制盐,就是将木柴燃烧成红炭,再把盐水浇上去,水份蒸发后,盐的结晶体就会附在了木炭上,继而又发展到用小铁锅熬盐。由于黑井位于深山之中,两山之间是一条叫龙川江的河流,山上那充足的树木为制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汉代到唐代时期,小锅制盐已经初具规模,沿龙川江两岸,盐灶林立,炊烟迷漫,从而使黑井有了“烟溪”的别称。据唐代的袁滋在《云南记》中写到:“黑井之盐,洁白味美,惟南诏一家所食。”黑井之盐,专供王室所用。但是,由于交通不便,龙川江又是一条不羁的河流,行不得舟船,崇山峻岭之中,人行都十分困难,就更不用说车马了,雪白的盐就是无法运输出去,所以,盐业的发展出比较缓慢。到了元代,一个叫赛典赤蒙古族战将进入了云南后发现了黑井盐的价值,便在黑井设立盐课提举司衙门,任命一个叫完者兀的蒙古族人到黑井任提举司之职,从此,黑井盐业的开发纳入了政府计划,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制盐业的发展,自然涌出的卤水已经远远地不够,人们就开始在曾经有过卤水涌出的地方打井,以扩大卤水的产量。在唐代时期,已经有几口卤井在那溪边的岩壁上被开凿了出来,井有二三十米深,由人工背着木桶到井下取卤。到了元代,开发盐井被列入了政府计划,特别是在设立了盐课提举司之后,开始了修筑驿道,兴建集镇,发展盐业。在提举司完者兀的积极倡导下,一条由黑井通往昆明,一条由黑井通往武定的两条驿道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终于修通了,从此,在这两条盐马古道上,每天有上千匹的骡马组成的一个个马帮,成为黑井与外界贸易发展的大通道。到了明代,盐课提举司史集主持又分别修通了接永昌道以及经元谋接灵光道出西川的两条重要驿道,从而把黑井盐业的发展推向了鼎盛,盐井也发展到了几十口甚至上百口,年产盐量最高时达到了5000多吨,为黑井打造出了千年盐都的历史地位。为了开发黑井的盐资源,在元、明、清三代,政府分别采用了军屯、民屯和商屯的方法,向黑井进行移民,以加快黑井的盐业发展,使这个原来只有上百口人的偏僻小山村,逐步走向了繁荣和兴盛。在明朝的洪武年间,政府从湖南、安徽、河北、江苏、湖北、山东、山西等地,把有一定功名或是技艺的上百户人家移民迁居到黑井,在鼎盛时期,黑井的常住人口达到了三万多人,再加上商人和马帮等流动人口,人口总数达到了四五万之众。黑井小镇由原来的五坊发展到了十三坊的规模,比现在的黑井镇还要大上一倍之多。外来移民同时也给黑井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思想、技术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对黑井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使黑井的经济发展占居了云南全省的半壁江山,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经济支柱。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黑井盐税的收入,在元朝,“(黑井)弹丸耳,而课额则当云南地丁之半,而八井则什百焉。故人言赋率黑井为巨擘,盐课之外,他不及也。”到了明朝,黑井盐税占云南总税赋的67%。在清代,占云南总税赋的50%。到民国初年,还占到云南总税赋的46%之多。当然,这些税赋的获得,也得之于政府对黑井盐业的加强管理。自元朝开始在黑井设立盐课提举司纳入政府管理开始,到民国初年改设黑井场务总局、盐场公署,先后有67任提举司到黑井任职,进行垄断统治。黑井盐课提举司的编制是:正提举司一名,为正五品;副提举司一名,为从五品;吏目一名,大史一名,铺司一名,井兵66名。正副提举司的官职比县令还高出了两个级别,并且还有专职的井兵,可见历代政府对黑井盐业的重视。现今,黑井盐业已经衰落,而随之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日趋繁荣。三、黑井盐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食盐经济曾经是云南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楚雄州的黑井古镇的盐税收入在20世纪40年代一度占云南省税收收入的50%以上。一度是云南省税收的主要来源。四、黑井盐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黑井产盐的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之中,对社会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民煮盐的兴盛自古黑井发现有盐存在以后,它备受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帝王重视,致使盐业在黑井成为主流产业,全古镇的居民都开始煮盐。据统计资料显示在黑井,现存的铺台大约有160多个,有的仍在使用,绝大部分已废弃。所谓铺台,就是当地住家在自己临街街面用青石板砌出的一个平台,并将各种物品(主要为盐)摆在台上出售,买卖一目了然,十分方便,赶马人牵着马便可以买东西。有的店铺为吸引顾客,还在铺台上放一瓦罐水和一把木瓢,供顾客和赶马人解渴。2.严重的赋税导致古镇的商家破产民国1936年到1938两年,因为受到战争影响,黑井的盐税一加再加,一个盐商一年要缴的盐税约75万个袁大头,换算成银子近12万两,如此重税也让不少盐商撑不住而破产。不过,不管各个时代如何变迁,从明朝黑井隐藏在深山内的宝藏开始被挖掘起,之后的500多年间,黑井的盐的确卖到了滇东北、滇南、四川、湖南等地,而走私的黑井盐,更是远销到越南、缅甸、尼泊尔等东南亚国家。黑井人也因此而“一夜暴富”,成就了云南盐业史上的一段传奇。根据史料记载,曾有101名流官到此任提举,明朝、清朝中期至清末民初,黑井上缴的盐税分别占到云南盐税的64%、50%和46%之多。3.千年的发展给古镇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随着盐产业的衰落,盐经济支柱的弱化,经济中心的转移,黑井和石羊两个古镇的角色也从资源开发型经济向旅游文化为主的服务型经济转换。区域以盐产业所产生聚集效应虽然消退了,但千年的发展给古镇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有着很高的旅游和研究价值。初略统计一下,就文物遗迹,黑井有各朝牌坊12座、名人题匾20多件,新石器、古盐池、煮盐作坊、盐仓等遗址63处、古建筑9种142处、衙署3处、寺庙75座、家祠3座、特色民居32座、戏台8座;石羊古镇,石刻3种15件、碑刻75块、石雕4处19件、石像5处21件、楹联45副、木刻数十件、铜铸佛像等3种140件;石羊古镇,以孔庙和现存国内最大的一尊孔子铜像为代表;文化活动方面,有龙灯会、太平会、洞经会、龙王会、财神会等民间节会,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色彩。五、黑井盐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黑井被称为“盐都”,是天经地义之事。黑井最繁盛的时候,居住着3万多人,每年煎盐5000吨,“黑井千家,皆灶户也”。这样一个繁华的盐都,他的发展势必会对黑井的生态环境遭受到迫害。其中主要表现在黑井植被以及缺少植被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上。黑井制盐主要依赖煎卤的方式,也就是用火煮卤水而得盐。黑井地区无煤,制盐所用的柴薪完全来自龙川江两岸青山上的木材。煎1斤盐要消耗3斤柴,每人每天生活用柴还需要半斤左右,仅煎盐用柴,每年就要用掉1.5万吨,生活用柴又需5000多吨,再加上千年的煎盐时间,黑井镇周围的森林渐渐的在减少,然后人们开始向更远的地方去砍伐煮盐所需的薪柴,以致森林面积减少,导致青山就变成了秃山,使得盐井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失去了植被保护的山体,在山洪的冲击下,变为泥石流,无情地冲入了山脚下的这个小镇。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不仅影响环境,还给当地建筑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当地居民没有了建筑房屋的木材,不得不用大石头来切成石墙,因此,我们在黑井看到一些古老的房屋使用石头切成的。同时大量的砍伐森林,使青山变为秃山,使大山上的石头大量滑落到河道上,严重时可能会砸伤人。大量的砍伐森林最终导致黑井迅速衰落。六、黑井盐业衰落的原因1.成本太高黑井盐业在明清高速发展时期,对生态破坏严重,煎盐薪本昂贵。云南盐业生产,木柴是唯一的燃料,由于长期乱砍滥伐,导致黑井周围百里之内,童山秃岭植被稀少。所需柴薪,均远自数百里之外。而各地人民知识幼稚,只知砍伐,不知培养。柴源多系仰给于附近乡民驮负至井间,亦有购买山林自行雇工砍伐,运回井地者,黑井则需用大柴较多,于每年春冬两季前往广通、楚雄各县,购就森林,自行雇工砍伐,藉龙川河水力浮流至黑井,卤水变淡,对柴薪需求增加,无形之中增加了制盐成本。2.国家政策的调整,对产量低的盐业进行关闭或整顿在政府垄断的保护伞下,黑井盐业生产工艺提高较慢,能源消耗高,导致黑井盐业制盐成本过高,在后来实行“灶煎灶卖,民运民销”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3.海盐的兴起新井开发,外盐入境,导致黑井盐业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移卤就煤0,开辟一平浪盐厂,由于新厂用煤代替柴薪,燃料成本低,产量大,加之一平浪盐厂交通便利,可用汽车运输,距离昆明比黑井近。而黑井处于龙川江河谷,交通不便,先人背马驮到到沙矣旧,在由汽车运到昆明,运输成本较高,黑井在地区内行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4.战争的影响民国期间,战火不断,一方面,征兵征夫,盐工逐渐减少;封马拉夫,柴薪来源稀少,供不应求,严重影响盐业生产。黑井一区,因产量日绌,予商贩操纵之机,时有价涨盐荒诸弊。另一方面,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限制了再生产投资,影响盐业扩大生产规模。5.交通堵塞交通状况相对较差,特别是短距离的公路,路况十分差,且公路远离消费地。此处虽有铁路经过,但没相对较大的站候车,无物资(或人员)集散或中转。七、黑井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现状1995年8月,黑井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因此,黑井知名度逐步提升。2004年被列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全省60个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之一,被楚雄州州委、州政府破格命名为州级文明城镇。同年9月,通过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获准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9月,被评为云南十大名镇,10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黑井古镇是云南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被称为“千年盐都”。黑井最具价值的客源地是滇中及附近地区,即昆明、攀枝花、楚雄、玉溪、大理等城市。游客多是散客和自发组织的小团体,缺乏有计划、有目标的组织过程。据统计,2001年(1-12月)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旅游门票总收入为11.9万元;2004年(1-8月)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5.3万人次,旅游门票总收入为15.9万元;2010年(1-6月)黑井古镇接待游客7.6万人次,门票收入65万元,占禄丰县旅游人口总数的7.1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黑井古镇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黑井主要游客为省内游客,主要是景点观光游以及休闲度假游两种类型。到黑井旅游的路线较为单一,只有火车和汽车两种选择,在昆明还没有直达黑井的汽车,中途需在禄丰县城或楚雄转车,较为不便。最为方便的方式就是在昆明乘坐去攀枝花的火车,在中途黑井站下,路途较为遥远,用时相对较长,需要6个小时左右,并且火车只有来去分别一趟,使安排游客出行时间不灵活。黑井的住宿旅馆较多,价格也相对便宜,但大多数条件不符合标准,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多为家庭式客栈。2.对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的探讨黑井古镇的旅游正在逐步发展,然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以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破坏。特别是有着浓厚制盐历史积淀的黑井古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开发古镇旅游资源的同时就应该确定一系列的保护管理措施,来确保古镇的发展与保护。黑井的文化旅游优势明显,特色突出,但由于对外宣传乏力,其知名度还不高对此,应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比如用现代传媒方式,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方式进行扩大宣传,还可利用各种博览会、展览、电影等渠道进行宣传根据黑井古镇的特色生产以及特色产品,生产出系列旅游产品,还可以通过特色产品的营销来提高知名度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还应该与周边各景区进行区划合作,打造出成线、成网、成片区的旅游区域,吸引更多游客资源。黑井农业人口众多,应该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观光、休闲、娱乐、吃住、交通、购物的旅游商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本着关爱民生的原则在对古院落等开发时实行各种惠民政策,引导居民学会利用古镇的旅游资源致富同时,应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战略,使更多的古民居、文化遗存资源被开发利用起来,并为古镇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应做好镇内基础设施建设,使居民都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让居民首先对自己的居住地产生好感,使居民作为最为真实最为庞大的广告宣传载体,才能更多的吸引外来游客以及投资。古城镇是中华灿烂文化的最直接载体,所以古镇的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能利欲熏心的胡乱大规模开发黑井作为盐文化古镇,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应当做好对古城风貌、各种遗迹的保护,实现保护中的开发,还要均衡政府、商业机构、居民等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做好黑井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八、古镇兴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考察黑井古镇的兴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云南乃至中国从传统封闭生产方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选择。我们从中也见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在这微小但又不乏代表性的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至少给我们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1.注重解决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曾经发展现在已经衰落,还是正在形成的新的区域经济中心按区域经济学的理论,都是由三个因素来决定的,即自然资源优势、集中经济和交通运输成本。在两镇盐经济的兴盛期和区域相对“孤立”的情况下,从全省来讲,盐资源极端稀缺,而楚雄两盐区则是富集的。这一优势,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开发能力和产出不能满足省区域的需求,资源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2避免“产业空洞”两个古镇的盐产业从民国末年起,从全省的财政主要支柱弱化为州域的财源支柱,到现在变为县域的一个传统的小产业,我们看到了这两个小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出现的一种“空洞”现象。即某一产业衰落后,新的产业未能培植起来,区域经济只能退回到此产业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