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温病条辨重点与习题集2_第1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温病条辨重点与习题集2_第2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温病条辨重点与习题集2_第3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温病条辨重点与习题集2_第4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温病条辨重点与习题集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1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学习温病学的意义;2、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3、掌握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代表作和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内容提要】温病学发展简史萌芽阶段:战国到唐代。无温病专著,温病为广义伤寒之一,隶属于伤寒。在《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散见有关温病病名、病因、病机、症状等的记述。成长阶段:宋到元代。朱肱、郭雍、刘河间、王安道等医家开始突破伤寒学说框架,认识到温病与伤寒有别,并对温病病因病机和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形成阶段:明清时期。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等医家创立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发扬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对温病学的文献、理论和实验及临床的研究大大提高。2、温病四大家主要贡献叶天士:对温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丰富了温病学的诊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对卫气营血各阶段提出治疗大法。《温热论》吴鞠通:提出四时温病的范围和种类;创立三焦辨证;确立三焦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创立许多临床实用的温病治疗方剂。《温病条辨》薛生白:对湿热病条分缕析,祥加研究。《湿热病篇》王孟英:对温病文献的汇编做出杰出贡献。《温热经纬》【习题荟萃】—、名词解释:1.温病学二、填空题:1.王孟英“以为经,以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一书。2.温病学的成熟阶段是时期。3.温病学发展史上把、、、并称为温病四大家。4.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分别是、。5.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书《》。6.温病学萌芽阶段是代,成长阶段是代。7.温病学是。8.刘河间对火热病的认识的著名理论是“”。9.吴鞠通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叶天士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10.薛生白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王孟英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三、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E.喻嘉言2.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A.戴天章B.叶天士C.王孟英D.吴鞠通E.余师愚3.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A.罗天益B.王安道C.刘河间D.朱肱E.汪石山4.提出“疠气”的病因学说的医家是()A.叶天士B.戴天章C.喻嘉言D.吴又可E.郭雍5.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E.《湿热病篇》6.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A.《湿热病篇》B.《温热论》C.《温病条辨》D.《温热经纬》E.《温疫论》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E.《诸病源候论》8.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E.王叔和9.朱肱首先提倡的是()A.温病分新感与伏气B.古方今病不相能C.立新论,创新法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E.灵活运用经方10.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E.《时病论》11.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A.唐宋时期B.宋元时期C.金元时期D.明清时期E.民国时期12.是哪一篇文献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施治体系,发展和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A.《温热论》B.《三时伏气外感篇》C,《外感温病篇》D.《湿热病篇》E.《温病条辨》13.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时病论》E.以上均不是14.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A.病因学说的确立B.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C.新感温病学说的确立D.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E.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15.吴鞠通对三焦治则的论述,下列哪句是对的?()A.治上焦如衡,非平不安B.治中焦如权,非重不沉C.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D.治下焦如衡,非平不安E.治中焦如羽,非轻不举四、判断题:1.《温疫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2.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传染病专著是《温热论》。()3.温病学是研究一切外感热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4.吴鞠通誉称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5.宋代朱肱提出在温病初起不得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6.王安道认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7.“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汇集成《温热经纬》一书的作者是吴鞠通。()8.被誉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家者是叶天士、吴又可、薛生白、王盂英。()9.宋代朱肱提出灵活运用经方。()10.在清代众多的温病学家中,首推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叶天士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五、简答题:1.什么是温病学?温病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温病学说的发展形成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3.简述《温疫论》的主要学术观点。六、论述题:1.叶天士在温病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及学术成就是什么?2.薛生白在温病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什么?3.吴鞠通在温病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4.王孟英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5.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的形成时期?【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二、填空题:1.轩岐仲景之文叶薛诸家之辨2.明清3.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4.叶天士吴鞠通5.吴又可温疫论6.战国到唐宋到元7.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8.阳气怫郁理论9.温病条辨温热论10.湿热病篇温热经纬三、单项选择题:1.D2.B3.C4.D5.C6.C7.A8.C9.E10.A11.D12.A13.C14.E15.C四、判断题:1.×2.×3.×4.√5.×6.√7.×8.×9.√10.√五、简答题: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温病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揭示温病本质的同时,研究其防治方法,从而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2.①萌芽阶段:战国到唐代。主要特点是《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对温病的病名、病因、证候、治疗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温病概念仍隶属于伤寒。②发展阶段:宋到元代。主要特点,一是理论上划清了伤寒与温病的界限,为温病学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治疗上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主张灵活应用经方,强调治疗温热证应以寒凉药为主。③形成阶段:明清时期。主要特点是建立了较完整的温病学学术体系,提出温病的病因及感邪途径,阐述了温病的病变部位、病理变化及传变规律,系统地提出温病的诊断方法,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病案,为温热病的辨证用药提供了范例。④发扬阶段:此阶段对于急性热病的防治、温病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实验研究、治法方药研究、文献整理、人才培养等都有重大成就,展现了温病学发展的广阔前景。3.①在病因方面,突破了“外感不外六淫”的病因学说,认为温疫的病因是六淫之外的一种特殊致病物质“疠气”。②在发病方面,认为是正气不足,外邪因而乘之。③感邪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伏匿于膜原,迨其溃发,则有九传。④温疫发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⑤传染方式,主要通过空气或接触而传染,即所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⑥在治疗方面,强调以祛邪为第一要义,主张疫邪首尾以通行为治。发病之初.即以达原饮疏利透达膜原之邪;中期邪陷胃腑,则以承气攻下逐邪;后期则重在滋阴,忌用甘温壅补。六、论述题:1.叶天士对促进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创立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温热大师”。由他口授,顾景文整理而成的《温热论》(又名《外感温热篇》、《温证论治》)是温病学中学术价值很高的文献,被称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叶氏在本篇著作中阐明了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侵犯部位、传变规律;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发展和丰富了温病诊断学内容,提出了辨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等独特的温病诊断方法;提出了治疗妇女温病的原则和大法。这些内容至今仍是我们研究温病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临床对温病进行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此外,他的《临证指南医案》、《三时伏气外感篇》等亦是临床经验的结晶,实用价值也很高,为后世医家所推崇。2.薛生白所著的《湿热病篇》对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其内容自论自注,使湿热性温病的理论和辨治内容臻于完备,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湿热性温病的专著。特别是书中提出了按湿邪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施治的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3.吴鞠通在继承叶氏学说的基础上,“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采用《伤寒论》条文分证形式,著成《温病条辨》,并于条文之后加自注,把方药附于证后,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成为后世学习温病学的必读著作。在该书中,他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体系,与卫气营血辨治理论相辅相成,使温病辨证理论趋于完善,从而使温病学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同时,还确立了四时温病的范围和种类,制定了各种温病按三焦分证论治的方法和具体的方药,广泛运用于临床实际。4.王盂英编著的《温热经纬》一书,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诸家温病条文为纬,附以后世诸家的注释,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按语,提出自己的见解。该书溯本求源,纲举目张,对温病学的理论和证治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整理,是当时集温病学大成之作,是温病学文献的汇编,也是学习温病学的入门之著。5.首先,在明末清初,吴又可撰写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提出有别于六淫学说的“疠气”学说,并从感染途径、邪犯病位、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提出有别于伤寒的认识。继之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标志着温病学的形成。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2.熟悉温病的概念;3.掌握温病的特点。【内容提要】1.温病的分类图示温热湿热以病变性质分风温新伏暑温感春温气湿温秋燥温温伏暑温毒病病以发病类型分以临床特点分类温毒传染性小传染性强烈传染性无温病瘟疫2.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3.温病的特点有共同的病因——温邪;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习题荟萃】—、名词解释:1、温病2、温疫3、温毒4、新感温病5、伏气温病二、填空题:1.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程来看,多数是由表传里,,,由实致虚。2.温病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来势,传变,变化。.3.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4.温病根据发病类型分为、两大类。5.温邪的特性主要在于它是,故与内伤杂病的病因不同;它又具有,故与风寒类外感疾病不同。6.温病根据性质分类,分为和两大类。7.温毒除具有的临床表现外,还具有甚则溃烂出血等特征。8.从温病的特点中,可知温病具有性、性、性、性。9.温疫是具有性和引起的一类疾病。10.温病内陷生变时,临床表现上易见、、。三、单项选择题:1.依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是()A.风温B.温疫C.暑温D.湿温E.伏暑2.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B.头痛C.口渴D.局部红肿热痛E.脉数3.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以发热为主症B.具有传染性C.易化燥伤阴D.热象偏重E.感受温邪4.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B.病因是感受温邪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E.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5.关于温病的命名和分类,下列哪一项正确?()A.根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有春温、暑温、湿温、秋燥B.根据发病季节命名的有伏暑、秋燥、冬温C.据临床特点命名的有大头瘟、烂喉痧D.根据病证性质分为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E.以上都不正确6.风温、暑温、秋燥的命名,主要依据是()A.一定的季节性B.四时主气C.发病初起的类型D.临床特点E.温病的性质7.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A.中风B.伤寒C.湿温D.暑热E.热病8.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A.以发热为主症B.都具有传染性C.易化燥伤阴D.热象偏重E.感受温邪9.以下哪种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伏暑E.温毒10.在温病学与《伤寒论》的关系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不必另立门户B.《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温病学的发展补充了其不足C.温病学与《伤寒论》均为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D.温病学和《伤寒论》在辨证论治精神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E.温病学是《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11.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有传染性B.发病的缓急C.预后的好坏D.传变的快慢E.以上均不是12.下列何者不是温病的共同病因?()A.风热病邪B.伏寒化温C.暑热病邪D.寒湿病邪E.温毒13.下列何者是温病的发病形式?()A.身热不扬B.寒热往来C.发热恶寒D.身热夜甚E.新感引动伏气14.关于温病演变的规律,以下何者不妥?()A.发病急,传变快,变化多B.以发热为主症C.易耗气伤阴D.易见动风、闭窍E.易化燥伤阴15.伏气温病常指()A.风温和暑温B.春温和伏暑C.暑温和伏暑D.秋燥和温毒E.温毒和春温四、判断题: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2.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3.温病是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4.具有传染性或流行性的温病均可称为温疫。()5.温疫与温病为同一类疾病的不同称谓。()6.传染者为温疫,不传染者为温病。()7.温病的特点是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8.《难经》广义伤寒的概念包括了温病在内。()9.温病初起病发于卫表,然后化热入里。()10.温病在临床上易出现动风、动血、闭窍的特殊表现。()五、简答题:1.温疫与温病的概念有何不同?2.什么是温病?它与《伤寒论》中所述的温病有何不同?3.为什么说温毒属于温病范围?4.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六、论述题:1.温病具有哪些共同的特性?2.温病的主症、发病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危重证候?3.试述温病学与伤寒学说在学术上的关系。4.简述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区别。5.温病的病理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3、温毒即是病名的概念,也是病因的概念。指具有一般温病特点之外,又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出血特征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或致病因素。4、新感温病是感受四时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初起具有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临床特征的温病。5、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后未立即发病,邪气在体内经过一个以上季节后才发病的温病。二、填空题:1.由浅入深由轻到重2.急骤较猛较快较多3.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4.新感温病伏气温病5.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6.温热湿热7.一般温病局部红肿热痛8.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9.强烈传染性流行10.动风动血闭窍三、单项选择题:1.C2.D3.B4.E5.C6.B7.D8.B9.D10.A11.E12.D13.E14.C15.B四、判断题:1.×2.×3.√4.×5.×6.×7.√8.×9.√10.√五、简答题:1.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所以温疫是属于温病中的一类特殊疾病。2.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在《伤寒论》中也提到温病,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指以温热性质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外感热病,与《难经》中所说的温病概念相似。而在《伤寒论》中提到的“风温”是指温病误用汗法后所引起的变证。可见《伤寒论》中所提到的温病与现代温病学中的温病概念不同。3.温毒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作为病名概念,即代表了一类特殊的疾病,这类疾病属于温病的范畴,但其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或发斑疹等临床特点;二是作为一种病因概念,即是能引起具有上述临床特点温病的致病因素。所以从病名概念来说,温毒是属于温病中的一类特殊疾病,即温毒是温病中具有肿毒表现的一类病种。4.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处主要表现在温热类温病起病较急,热象显著,易伤阴津,传变较快,病程较短。湿热类温病起病较缓,临床表现兼备湿、热两方面的特点,初起时热象可以不十分显著,当湿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如湿热化燥化火,可耗伤阴津。湿热类温病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六、论述题:1.温病具有以下共同特性:①具有特异的病因,即温邪。②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③有相似的病程发展阶段和病理演变的规律性。④有临床表现的特殊性。2.温病的主症是发热,发病特点是起病急骤,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所出现的险恶证候如:病邪深入营血后可引起热盛动血,导致肌肤斑疹,或有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病邪内陷手足厥阴则可引起动风痉厥,或闭窍神昏谵语;如邪陷正脱而引起气阴外脱、阳气外脱或内闭外脱,更属危笃之证。以上各种险恶证候,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如救治不及时或治疗无效则可危及生命。3.《伤寒论》在外感热病的证治理论和具体方法方面具有重大贡献,奠定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基础,所以是后世温病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伤寒论》中的许多治法方药也被温病学家所采用,甚至到现在仍在外感热病的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伤寒论》毕竟是在二千年前总结当时的临床经验而成书的,限于历史条件,其内容不能非常完整,而且在二千年来,疾病谱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当时并不可能对后世出现的疾病有所认识。所以在长期的实践中,许多医家提出了不可拘守《伤寒论》方来治疗所有的热病,不断地立新论、制新法、创新方,从而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对外感热病的证治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说,《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基础,而温病学是《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4.凡温病属感受病邪后立即发病,而且病发于表的称为新感类温病。这类温病的特点是初起多以表热证为主,无明显的里热证候,然后再传里热盛。如风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凡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温病为伏邪类温病。这类温病初起以里热证为主,一般无表热证。若有新感引发,则为表里同病证。如春温、伏暑等。5.多数温病具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的外感病的基本发展趋向。同时,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卫气营血和三焦阶段性病理演变。温病前期阶段以卫气分病变为主,多属机体功能失调;病情严重或发展至后期,侵犯营血、下焦,则有明显的实质损害,尤其可引起阴液耗伤,甚则阴竭阳脱。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病因与发病的共性。2、熟悉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病因和发病学说。3、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内容提要】1.温病病因的共性:①从外感受;②性质属热;③致病迅速;④与季节相关;⑤病位有别。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风热病邪:①多先犯肺卫;②易伤肺胃阴津;③病情变化迅速。暑热病邪:①发病可径犯阳明;②易耗气伤津;③易致闭窍动风;④易夹湿为患。湿热病邪:①起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②病位以脾胃为主;③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燥热病邪:①病位以肺为主;②易致津液干燥。伏寒化温:①病初即见里热证;②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③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疫疠病邪:①致病力强:②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③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④为病严重,病情凶险;⑤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温毒病邪:①具火热之性;②攻窜流走:③蕴结壅滞。【习题荟萃】—、名词解释:1.疠气2.伏寒化温3.风热病邪4.暑热病邪5.湿热病邪二、填空题: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易于耗气伤津、________。温邪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_______,更主要的是在于______。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发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有:具火热之性、______、_____。三、单项选择题:1.下列温病中不属于新感温病的是()A.风温B.伏暑C.暑温D.湿温E.秋燥2.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初起多热象不盛B.缠绵难解C.易伤肺胃之阴D.易困阻清阳E.易郁遏气机3.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A.卫气B.肺卫C.脾胃D.阳明E.胆4.燥热病邪致病有别于其它温邪的基本特点是()A.多发生在秋季B.从口鼻上受C.以肺经为病变中心D.病起即见鼻唇咽等明显津液干燥征象E.传变较少5.以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E.温热毒邪6.下列哪项不是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易伤阳气B.易陷厥阴C.易夹湿邪D.易耗气伤津E.发自阳明7.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致病的特点?()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B.先犯上焦肺卫C.易耗血动血D.易化燥伤阴E.易逆传心包8.下列哪项属暑热病邪致病特点?()A.易侵犯上焦肺卫B.易化燥伤阴C.先入阳明气分D.按卫气营血渐次深入E.逆传心包,引起昏迷9.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下列哪种提法欠妥?()A.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B.先入阳明气分C.必夹湿邪为病D.易伤津耗气E.可直犯心、肝10.对暑邪的认识,下列哪项欠妥?()A.暑即火热之气B.暑多兼湿C.暑可兼寒D.暑必夹湿E.暑为阳邪11.既能化火伤阴,又能遏伤阳气的温邪是()A.暑热病邪B.温毒病邪C风热病邪D.燥热病邪E.湿热病邪12.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多从口鼻上受B.病位以肺为主C.初起临床必有咳嗽少痰、鼻干咽燥见症D.后期损伤肺胃之阴E.病程中易耗气伤津13.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A.感受外邪B.正气强弱及邪正力量的对比C.失治、误治D.外界环境中的自然因素E.社会因素l4.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A.阐明温病初起不同发病类型B.区别病变的浅深轻重C.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D.指示病机的传变趋向E.确立不同的治疗方法15.前人提出新感伏邪说,主要的临床根据是()A.初起的不同证候特点B.发病季节C.时令主气D.不同的病因E.不同的感染途径四、判断题:1.暑热如明显兼挟湿邪,又称为湿热病邪。()2.杂气学说为刘完素首先提出。()3.温毒病邪攻窜流走部位的差异与感邪性质及轻重有关。()4.燥热病邪侵袭人体以肺为主要病变部位。()5.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径犯太阴。()6.风热病邪与暑热病邪均易耗伤津液。()7.伏寒化温病邪易耗伤阴液,后期多伤肝肾阴液。()8.疠气致病特点是攻窜流走,蕴结壅滞。()9.暑热病邪易犯心包,又易引起出血、动风。()10.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又易从火化的温邪是暑热病邪。()五、简答题:1.什么是温邪?温邪的种类有哪些?2.风热病邪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3.暑热病邪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4.湿热病邪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5.燥热病邪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六、论述题:1.试述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何异同点?2.湿热病邪为什么以侵犯脾胃为主?3.请论述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有何区别?【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又名戾气,是一种性质暴戾,来势凶猛,致病急剧,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大流行的温邪。疠气引起的温病为温疫。2.伏寒化温:是前人根据《索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沦述,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到春季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3.风热病邪:病因。指风和热相结合而形成的病邪,又称风热。多产生于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之春季,或冬令气候失常,应寒反热之时。此邪具有升散,疏泄的特点,先犯上焦肺卫;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来势较急,变化较快,并可有“逆传心包”之变。4.暑热病邪:病因。指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其致病特点有:初起即径入阳明气分而出现壮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阳明气分征候,故有“夏暑发自阳明”之说;在病变过程中易于伤津耗气,甚则致津气外脱;因夏季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暑多兼湿。5.湿热病邪:病因。指湿和热相结合的病邪,又称湿热。此病邪四季均有,但以气候炎热,雨水较多的长夏为甚。其特点是:病位常以脾胃为中心;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病势缠绵,传变较慢,湿热致病,留恋气分阶段较长,整个病程亦长;其湿邪困遏日久,易导致阳气受损,即所谓“湿胜则阳微”。二、填空题:1.感受温邪正气盛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先犯上焦肺卫变化迅速易传心包3.先入阳明气分易于兼夹湿邪易直犯心肝4.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5.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6.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7.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8.攻窜流走蕴结壅滞三、单项选择题:1.B2.C3.B4.D5.E6.A7.C8.C9.C10.D11.E12.E13.C14.C15.A四、判断题:1.×2.×3.√4.√5.×6.√7.√8.×9.√10.×五、简答题:1.温邪是各种温病病因的总称,是一类具有温热性质的病邪。温邪的种类很多,包括了以六淫命名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病邪等,此外,还包括了疫疠病邪、温毒病邪等。2.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具有风热性质的一种外感病邪。春季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或冬令气候失常,应寒反热,易产生风热病邪。其致病特点主要有;多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易损伤肺胃阴津;变化迅速,易逆传内陷。3.暑热病邪是在炎夏酷暑的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属于具有强烈火热性质的一种致病温邪。暑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径犯阳明;暑性酷烈,耗气伤津;易犯心肝,闭窍动风;易夹湿邪,郁阻气分。4.湿热病邪是兼具湿与热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湿热病邪四时均有,但以长夏为多见。湿热病邪主要的致病特点: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位以脾胃为主,而平素脾胃湿盛者,更易感受湿热病邪而发病。这种发病特点,又称为里湿与外湿“内外合邪”。湿邪易困阻清阳,闭郁气机,湿热病邪除了化燥伤阴外,还有部分湿邪久困时,可损伤阳气,甚至发生湿胜阳微的病理变化。5.燥热病邪发生于秋季,既具有干燥之性,又具有温热之性的一种致病温邪。燥为秋令之主气,每逢久晴无雨,气候干燥之时,容易发生燥邪为患。特别是在夏末秋初,秋阳以曝,则易形成燥热病邪,其性质近于风热。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主要有: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六、论述题:1.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的致病相同点:①都以肺为病变中心;②.初起皆必见肺卫证;③伤津液,主要是肺胃津液。不同点:①.发病季节不同,风温发于冬春,秋燥发于秋季;②初起证侯虽都见肺卫证,但秋燥的肺卫证必伴干燥见症;③风热病邪侵犯,每易出现“逆传心包”,秋燥病邪则少有;④秋燥病邪易从火化。2.与湿热病邪的特性及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关。湿为阴邪,易遏伤阳气,而阳明、太阴又为水谷之海、湿土之脏,与湿同类相从,导致湿热病邪侵犯人体后更易趋向中焦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特别是素体脾胃湿盛者,更易感受湿热病邪。3.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可以下表来说明:新感温病伏邪温病发病感邪后立即发病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机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解,或自表入伏邪由里达表则邪势渐退;如伏邪传变里,由浅至深传变,进一步内陷深入内陷深入,病情加重;若伏邪不能外达.或邪透不尽,则病难速愈初起初起即现表证,以表热证为主初起即现里热证,或兼表证证候治疗初起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目的要求】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和临床意义。2、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主要病理和主要证候。3、掌握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运用。【内容提要】1.温病辨证理论的临床意义: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作为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纲领、作为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作为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2.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卫分证:(1)主要证候及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咳嗽,吐痰,头身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等为辨证要点。(2)主要病理:邪袭肺卫,肺卫失宣。不同性质的温邪侵犯卫分,症状各具特点,其病理也各有所不同。气分证:(1)主要证候:壮热,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红,苔黄,脉数。其中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2)主要病理: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气分证的临床表现可因病邪性质及病变部位(气分证病位广泛,包括胸、肺、脾、胃、肠等)不同而各异。营分证:(1)主要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其中以身热夜甚,时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2)主要病理: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血分证:(1)主要证候: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其中以斑疹密布、出血及舌质深绛为辨证要点。(2)主要病理:动血耗血,瘀热内阻。3.三焦的证候与病机上焦证:(1)邪犯肺卫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辨证要点。(2)肺热壅盛证: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3)湿热阻肺证: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4)热陷心包证:以身热、神昏、舌蹇、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5)湿蒙心包证:以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中焦证:(1)阳明热炽证: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2)阳明热结证: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3)湿热中阻证:以身热,脘痞,呕恶,苔腻为辨证要点。(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5)湿阻大肠证:以大便不通,少腹满,苔垢腻为辨证要点。下焦证:(1)肾精耗损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为辨证要点。(2)虚风内动证:以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痿,脉虚为辨证要点。【习题荟萃】一、名词解释:1.卫分证2.气分证3.营分证4.血分证5.卫气同病二、填空题:1.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_____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_____创立的。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但发热,不恶寒,______,______。3.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______,_____及出血。4.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______,______。5.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_______,_______。6.温邪侵犯人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______和______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7.邪入中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_________等。8.邪在上焦包括______经与______经的病变。9.邪入下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______和________。10.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一是明确病变_________,二是确定______及__,三是为确立_______提供依据。三、单项选择题: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A.卫分B.气分C.卫气分D.卫营分E.营血分2.区别血分证和营分证的基本要点是()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斑疹隐隐D.吐血衄血E.舌质红绛3.发热恶寒,汗出,口渴,心烦,头痛如劈,舌红苔黄,脉滑数。属于()A.卫分证B.卫气同病C.气分证D.卫营同病E.气营两燔4.按三焦辨证,病在足少阴的病理主要是指()A.热盛动血,心神扰乱B.热邪久留,肾阴耗损C.水不涵木,虚风内动D.热邪壅滞,肺气闭郁E.热灼营阴,心神被扰5.下列何证属温病发展过程中正盛邪实,剧烈交争的极期阶段?()A.邪袭肺卫证B.热陷心包证C.胃热炽盛证D.热灼营阴证E.肺胃阴伤证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卫气营血辨证对临床的意义?()A.归纳温病变过程中的不同证候类型B.阐明各种温邪的不同感邪途径C.反映温邪入侵部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D.说明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规律E.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依据7.三焦辨证中,温病极期阶段指的是()A.上焦邪热壅肺的病变B.上焦手厥阴心包络的病变C.下焦足少阴肾的病变D.中焦足阳明胃的病变E.下焦足厥阴肝的病变8.温病证见身体灼热,昏愦不语,舌蹇,舌绛,肢厥。其病变所在阶段是()A,卫分兼气分B.气分兼营分C.营分D.血分E.以上均不是9.下列说明营分病变的诸项中,哪项欠妥?()A.身壮热B.心烦不寐,时谵语C.舌质红绛D.斑疹隐隐E.口干但不甚渴饮10.卫分证的病机变化一般没有()A.卫气失宣B.腠理开合失司C.扰神窜络D.温邪伤津E.肺气失宣11.卫分证邪在()A.心包络B.肺卫C.胸膈D.心肾E.脾胃12.叶天士主张判断温邪传入营分的重要标志是()A.心烦不寐B.舌质红绛C.身热夜甚D.斑疹隐隐E.神昏谵语13.卫的生理功能活动不具备()A.捍卫肌表B.抗御外邪入侵C.营养滋润D.控制腠理开合E.调节体温14.温邪深入血分,其临床表现应除外()A.身热躁扰B.大汗C.吐血衄血D.舌色深绛E.神昏谵狂15.营分证、血分证的共有症状是()A.斑疹显露B.神志异常C.吐血衄血D.手指蠕动 E.目睛上视16.下列何项不是气分证形成的途径()A.卫分传入B.温邪径犯C.下焦传入D.伏热外发E.营分转出17.病理特点为耗血动血,瘀热内阻的是()A.气营两燔证B.营分证C.卫营同病D.血分证E.气血两燔18.温邪犯肺之初的临床表现应除外()A.发热B.舌边尖红C.咳嗽D.头痛,口微渴E.脉缓19.热陷心包的临床表现应除外:A.心悸B.神昏C.肢厥D.舌绛E.舌蹇20.温邪深入下焦,虚风内动的临床表现应除外()A.手指蠕动B.舌干绛而痿C.心中憺憺大动D.神昏,舌蹇E.低热,肢厥四、判断题:1.确定病邪在卫分的依据是发热与恶寒并见,一般为发热轻恶寒重。()2.卫分、气分的病变以实质损害为主。()3.热盛阳明的病理特点为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4.凡是病邪由表入里而未入营血的病证皆属气分证范围。()5.判断温邪传入血分的重要标志是舌质红绛。()6.血分证以营阴损伤,扰神窜络为其病理特点。7.谵语是营分证辨证要点之一。()8.吴鞠通提出温病的传变规律为邪自上焦传入中焦,进而传入下焦。()9.上焦病证包括温邪犯肺和邪传心包两方面的临床表现。()10.营血分的病变性质与下焦的病变性质相同。()五、简答题:1.卫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2.气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3.营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4.血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5.营分证和血分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点?6.试述上焦证有哪些证候类型?其病机、辨证要点是什么?7.试述中焦证有哪些证候类型?其病机、辨证要点是什么?8.试述下焦证有哪些证候类型?其病机、辨证要点是什么?六、论述题:1.卫气营血证候传变有何规律?2.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有何区别,在临床上如何相辅运用?【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卫分证:证候。是指温邪初袭人体,引起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证候类型。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为辨证要点。2.气分证:证候。是指病邪入里,邪热亢盛于气分阶段,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征候。主要症状有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有力等。本征多从卫分证发展而来,也可因病邪发自气分而致。3.营分证:证候。温病邪热盛于营分而耗伤营阴的阶段,症见身热夜甚,斑疹隐隐,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舌绛,脉细数等。本证可从气分证发展而来,或因病邪发自营分而致。4.血分证:证候。温病邪热盛于血分而导致动血,热瘀交结,是卫气营血证候中病情最深重的阶段,症见身灼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肌肤斑疹透发,昏狂,舌深绛等。5.卫气同病:指温邪由卫分入气分,而卫分之邪未解的证候,或温邪同时侵犯卫表和气分,而同时见有卫分证和气分证表现的证候。二、填空题:1.叶天士吴鞠通2.口渴苔黄3.舌质深绛斑疹4.与恶寒并见口微渴5.舌质红绛心烦不寐6.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7.足太阴脾8.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9.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10.深浅层次证候类型病变性质正确治法三、单项选择题:1.D2.D3.B4.B5.C6.B7.D8.C9.A10.C11.B12.B13.C14.B15.B16.C17.D18.E19.A20.D四、判断题:1.×2.×3.√4.√5.×6.×7.×8.√9.×10.×五、简答题:1.卫分证病理特点是:邪袭肺卫,肺卫失宣。主要证候表现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为辨证要点。2.气分证的病理特点是: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气分证的主要证候表现因病变部位及其证候类型不同而各有不同。在气分证复杂多样的症状中,有其共同的特点,如壮热,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等。其中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3.营分证病理特点是: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营分证的主要证候表现是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其中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4.血分证病理特点是:动血耗血,热瘀内阻。血分证的主要证候表现是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其中以斑疹、出血及舌质深绛为辨证要点。5.①相同点:二证皆可见身热,神志异常,斑疹.舌绛。②不同点:营分证斑疹隐隐,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血分证则斑疹密布,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躁扰不安,神昏谵狂,舌质深绛。6.上焦证候主要为肺及心(心包)的病变。肺的病变有:①邪袭肺卫:病机为卫气受郁,肺气失宣。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瓣证要点。②邪热壅肺:病机为肺热壅盛,肺失清肃。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③湿热阻肺:病机是湿热阻肺,肺失肃降。以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心(心包)的病变有:①邪陷心包:病机是邪热内陷,机窍阻闭。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②湿蒙心包:病机是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络,又称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以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7.中焦的常见证候类型主要有:①阳明热炽:病机为胃经热炽津伤。该证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②阳明热结:病机为肠道热结,传导失司。该证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③湿热积滞胶结胃肠:病机为湿热与肠道中积滞互相胶结而致传导失司。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如果酱而不爽,苔黄腻或黄浊为辨证要点。④湿热中阻:病机是湿热困阻脾胃,升降失司。以身热,脘痞,呕恶,苔腻为辨证要点。8.下焦的主要证候类型有:①肾阴耗损:病机是邪热久羁,耗损肾阴。以低热,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②阴虚动风:病机是肝肾阴竭,水不涵木,肝木失养,虚风内生。以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六、论述题:1.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①自表入里:即温邪循卫气营血层次逐渐深入地发生传变,也就是表现为叶天士所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演变程序,这种传变方式多见于新感温病,但如在表之邪直接内陷心包,或由卫而直接传入营血分,则属病情危重。②由里达表:即温邪自血而营,由营转气的演变过程,伏邪温病多具这种传变形式。但是温邪在自里达表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再逆向内陷,如邪热巳从营分透出气分,又能自气分内陷营分。③传变不分表里渐次:即温邪不循卫气营血表里层次的传变。这类疾病不仅在发病时可以卫气、卫营同病,而且在传变时可以同时出现气分、营分或血分的症状,临床上表现为卫气同病、气营(血)两燔、卫营(血)同病,甚至卫气营血俱病的复杂病证,这类疾病发病较急、病情较重、传变较快,如病邪很快内陷营血,则预后较差。2.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区别以具体病变而言,上焦手太阴肺卫之病,相当于邪在卫分,但上焦病变中邪热壅肺而无表证者,则属于气分证范围;邪陷上焦厥阴心包的病变,可属于营分证范围。气分病变不限于中焦阳明胃肠及足太阴睥。只要温邪离开卫表,又未深入营血者皆可属于气分证范围。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等下焦病变,则与动血耗血、瘀热互结的血分病变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热伤肝肾真阴、精血,其证属虚;后者病变以热盛迫血为主,病变不限于下焦,其证属实,或属虚实相杂之候。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是温病的重要辨证方法,在临床应用时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发展趋势,同时,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的具体脏腑经络部位。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所归纳出的各种病证类型,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卫气营血辨证主要反映卫气营血的功能失常及其损伤,往往与脏腑功能失常及其损伤有一定关系。同样,作为重点揭示脏腑功能失常及其损伤的三焦辨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辅而行,经纬交错,才能将病变层次及部位、病证类型及性质、病势轻重及转归等辨析清楚,从而归纳出准确的病机,为确定治法和选择方药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目的要求】1、了解辨舌、验齿的临床意义。2、熟悉发热、口渴、汗出异常等常见症状的辨析。3、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惊厥、神志异常的机理和临床意义。【内容提要】1.常见症状(1)发热温病发热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发热恶寒——发热的同时伴有恶寒。主要病机为邪袭肺卫。寒热往来——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状。主要病机为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壮热——高热,但热不寒。主要病机为邪正剧争,里热蒸腾。日晡潮热——下午3-5点热甚,主要病机为热结肠腑,热盛伤津。身热不扬——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主要病机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掩。身热夜甚——昼夜发热,夜甚于昼。主要病机为热入营分,营阴受损。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主要病机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低热——热势低微,持续不退,且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等。主要病机为温病后期,邪少虚多,阴虚阳亢。(2)汗出异常无汗邪在卫分——卫阳闭郁,腠理闭塞,多伴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邪入营分——热入于营,营阴受损,作汗无源,多伴有身热夜甚,时有昏谵,口干而不甚渴饮,舌绛、脉细数等。时有汗出指汗出随热势起伏而时有,且为局部汗出。多在高热时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为感受湿热或暑湿之邪,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所致。=3\*GB3③大汗指全身大量汗出。若气分热盛,迫津外泄,可见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表现;若津气外泄,亡阴脱变,则见骤然大汗,淋漓不止,汗出粘稠,唇干齿槁,舌红无津,神识恍惚,脉散大。若气脱亡阳,可见冷汗淋漓,肢冷肢厥,面色青惨,舌淡无华,神气衰微,脉伏或细欲绝等症。=4\*GB3④战汗指在温病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正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所致,预后较差。(3)口渴①口渴欲饮卫分:口微渴,伴见卫分证——温邪袭表,津液初伤。气分:口大渴喜冷饮,伴见气分证——热入气分,胃津大伤。肠热下利:口渴欲饮,伴见发热、大便频急等——热灼津液,下利伤阴。温病恢复期:口干而渴,伴见低热、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②口渴不欲饮营分:口干反不欲饮或不甚渴饮,伴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等——热入营分,营阴蒸腾,上潮于口。血分:口渴漱水不欲咽,伴见胸胁或少腹硬满刺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瘀热搏结,津液不足和有形瘀滞并存,阻滞气机,津不上承。湿热证:湿重于热: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湿阻气不化津湿热并重:口干不甚渴饮——热伤津又蒸湿热重于湿:渴欲饮而量不多——热伤津、湿不化③口苦而渴邪犯少阳:口苦而渴,伴见寒热如疟、心烦、苔黄腻、脉弦数等。(4)神志异常①烦躁不安:指心中烦热,坐卧不安,但神志尚清——热扰心神。可见于热在气分,以营血分为多,温病后期,肾阴已亏,心火炽盛亦可见。②神昏譫语: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多系闭证、实证。气分:时有神昏譫语,伴见潮热、便秘、舌红苔燥等——热结肠腑,胃中浊热,上熏神明;营分:昏譫较轻,不完全昏迷,伴见营分证症侯——营热扰乱心神;血分:昏譫狂乱,伴见血分的动血症及舌深绛——血热扰乱心神;热闭心包:昏谵或昏愦不语,伴舌蹇肢厥、舌绛苔黄、脉细滑数。痰蒙心包:昏蒙、时明时昧。瘀热阻窍(热陷心包、瘀血阻络):昏谵、身热夜甚,舌紫黯有瘀,或少腹满,大便色黑。③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4\*GB3④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⑤神志如狂:指昏譫躁扰,狂乱不安。为下焦蓄血,瘀热扰心。⑥神情呆钝:指神情淡漠,反映迟钝。伴见身热不扬,脘痞胸闷,呕恶不饥、苔腻、脉濡缓等,为湿热之邪,上蒙清窍;若伴见言语不利或默默不语、甚至痴呆或手足拘挛、肢体强直等,为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清窍。(5)痉:①实证:指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临床表现,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同时有肢冷、神昏、脉弦数有力等,可见于温病气分、营血分阶段。多为邪热炽盛,热极生风,筋脉受灼而致肝风内动。②虚证:是指抽搐无力、手指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憺憺大动等。伴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绛枯萎、脉细弦数等。为热邪深入肝肾,耗损阴精,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虚风内动。(6)厥脱:厥脱是温病过程中的危重症之一。厥一般指昏厥和肢厥。前者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后者指四肢逆冷或不温,重者逆冷到膝、肘,轻者到踝、腕。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由于脱证常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故合称“厥脱”。①热厥:指胸腹灼热而四肢逆冷或不温——热毒炽盛,气机郁滞,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所致。②寒厥:指身无发热,通体清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气短息微,神情萎靡,甚不识人,舌淡,脉沉细欲绝——温病后期阳气大伤,虚寒内生所致。③亡阴:又称阴竭。指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咽干燥,尿量短少,舌干红或枯萎无苔,脉细数疾促——热毒炽盛,阴精耗竭,不能内收,正气耗散太过,不能固摄于外。④亡阳:又称阳竭。指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促息微,脉微细欲绝——热毒炽盛,阴精耗竭,阴竭则阳无所附,阳气暴脱。2.辩斑疹、白(1)斑、疹的鉴别①形态斑:点大成片、扪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退后不脱屑。疹:点小成粟、扪之碍手、压之褪色,退后有脱屑。②病机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斑:外感热邪,阳明热炽,灼伤血脉,血溢肌肉。疹:外感热邪,太阴受邪,内窜于营,外溢肌肤③治法:陆子贤“斑宜清化,勿宜提透”“疹宜透发,勿宜补气”斑:清胃泄热,凉血化斑——化斑汤疹:宣肺达邪,清营透疹——银翘散去荆芥、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斑疹并见:治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2)斑疹的临床意义:在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表明邪热深入营血,但又有外达之机。叶天士说:“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斑疹宜见而不宜多见”。①形态顺: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逆: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②色泽顺:红活荣润——气血流畅、邪热外达。逆:红如胭脂——血热炽盛;色紫赤如鸡冠花——热毒深重;晦暗枯槁——邪气深入,气血郁滞,正气衰退;黑而光亮——火毒极盛,气血尚充;黑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于内,气血尚活;黑而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败;色淡红——气血不足,无力透发;③分布(疏密和部位)疏密顺:斑疹发出量少,稀疏均匀——热毒较轻,邪热有外达之机;逆:发出量多,甚稠密融合成片——邪热过盛;部位顺:从胸腹沿躯干到四肢,再到手足掌心骶尾部,并依次消退;反之为逆。④兼证顺:斑疹透出后,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志转清,呼吸平稳——外解里和;逆:斑疹已出,身热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刚出即隐,神昏谵语——正气内溃;斑疹已出:二便不通或腹泻不止,或呼吸急促,鼻煽痰鸣,或痉厥,或体温骤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均为逆证。(3)辨白:白是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①形态晶:形如粟米,内含浆液,白色晶莹,表面隆起。枯:内无浆液,平塌凹陷,形如糠皮。②病机晶——湿热留恋气分,郁蒸肌肤;枯——正不胜邪,津气俱竭。③临床意义辨病证性质:白透发——湿热之邪在气分。辨津气盛衰:晶——津气充足,正能胜邪;枯——津气衰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④治法晶——清热祛湿,宣畅气机;枯陪——养阴益气,清泄湿热。3.辨舌(1)辨舌苔①白苔苔薄:欠润——温邪在肺卫;干燥——表邪未解,津液已伤,或素体津亏,外感风热,或燥热病邪犯于肺卫。苔厚:润:白厚粘腻——湿热相搏,浊邪上泛;苔腻舌绛——湿遏热伏;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红降——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白腻苔——湿浊内蕴;白霉苔(满舌生有松浮的白衣,或如霉状,或生糜点)——秽浊内郁,胃气衰败;燥:白厚而干燥——胃燥津伤,脾湿未化;白砂苔(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砂皮)——邪热迅速化热入胃;白碱苔——胃中宿滞夹秽浊郁伏;②黄苔润:黄白相兼——邪热入气分,表邪未尽;薄黄不燥——邪热初入气分,津伤不甚;黄腻或黄浊——湿热内蕴;燥:苔黄干燥——气分热盛,津液已伤;老黄苔——热结肠腑,阳明腑实;③灰、黑苔润:遍舌灰黑而腻——温病夹痰湿;灰黑滑润——温病后期,湿从寒化,阴寒内盛;燥:灰黑焦躁起刺——阳明腑实,津液大伤;薄黑干燥或焦枯——肾阴耗竭;苔黑燥舌红——肾水竭而心火炽;苔干黑而舌淡白无华——湿温后期,湿随热化,伤络动血,气随血脱;(2)辨舌质①红舌实:舌尖红赤起刺——心火上炎;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或生红点——心营热甚;虚:舌光红柔嫩,望之若干,扪之干燥——热退而津未复;舌淡红而干,色不荣——气血不足,气阴两虚;虚实夹杂:舌红赤而苔黄燥——气分热盛,津液受伤;②绛舌实:纯绛鲜泽——热入心包;舌绛干燥——邪热入营,营阴耗伤;舌绛苔黄白——邪初传营,气分之邪未尽;舌绛上罩粘腻苔垢——热在营血而夹痰湿或秽浊;虚:舌绛光亮如镜(镜面舌)——胃阴衰亡;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肾阴耗竭;③紫舌热甚:舌焦紫起刺,状如杨梅(杨梅舌)——血分热毒极盛;阴竭: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猪肝舌)——肝肾阴竭瘀血:舌紫瘀暗,扪之潮湿——内有瘀血;舌淡紫青滑——阴寒内盛,血络瘀滞;(3)舌态①舌体肿胀:色赤——热毒侵犯心脾;兼苔黄腻垢——湿热蕴毒上泛于舌②舌体强硬:气液不足,络脉失养;兼苔垢腻——湿热痰浊郁于心脾,蒙闭清窍;③舌卷囊缩——热入厥阴;④舌体短缩——热盛动风,内夹痰浊,阴液失养;⑤舌斜舌颤——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之征象;⑥舌体痿软——温病后期肝肾阴竭,不能濡养筋脉。4.验齿(1)齿燥——津液不能上布牙齿光燥如石——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牙齿干燥如枯骨——肾阴枯竭;齿燥色黑——邪热深入下焦,肝肾阴伤,虚风欲动之象。(2)齿缝流血齿缝流血,齿龈红赤肿痛——胃火冲激;齿缝流血,牙龈暗红无肿痛——肾阴耗伤而虚火上炎动血。(3)齿垢齿焦有垢——热盛伤津,气液未亡;齿焦无垢——肾水枯,胃液竭;垢如灰糕——胃肾两虚,津气耗竭,独湿浊用事。【习题荟萃】一、名词解释:身热不扬日晡潮热壮热身热夜甚夜热早凉战汗昏谵昏愦昏蒙昏狂实证动风虚证动风白斑疹二、填空题:1.陆子贤说:“斑为,疹为。”2.苔黄厚而腻为,舌绛而干主。3.齿缝流血伴齿龈肿痛为所致,齿缝流血无齿龈肿痛为。4.苔黄白相兼,为而表邪尚未尽解。5.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润,扪之干燥,为而致。6.舌绛光亮如镜,为。7.舌体萎软,为征象。8.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