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3、构造主义心理学:①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或称心理学之父)。②冯特创造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是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4、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主要代表是杜威。它否定意识的结构,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5、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这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他宣称心理学只研究行为,而行为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提出了“刺激—反应”公式(S—R),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持教育万能论。华生的名言:“你给我一打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6、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人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为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习惯把看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8、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强调“自我实现”。9、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10、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工业与组织、广告与消费、法律与犯罪1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③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④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12、观察法适用的条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或者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或者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等情况下用观察法进行研究。13、观察法的特点:优点: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观察结果很难重复。14、测验法有何注意事项研究领域:a、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b、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c、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注意事项:任何测验都只具有特定的功能,适用于特定的群体,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使用测验法的时候,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15、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a、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b、因变量,即反应变量,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c、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16、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实验条件的控制是否严格。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优点: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缺点: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实验法实验,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进行,可能获得较精确的研究结果,只是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局限性。18、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a、认识内外世界;b、调整和控制行为;c、直接应用在实际行为上。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意识活动的内容:a、对外部事物的觉知;b、对内部刺激的觉知;c、对自身的觉知。3、意识的状态::①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的主要状态);②自动化的意识状态;③白日梦状态;④睡眠状态。除了以上集中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意识状态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心理促动药物作用下产生的意识状态两种。4、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5、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①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②注意的集中性。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除了对目标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指向的范围广泛而不集中时,则整个强度就降低。6、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解7、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其实,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8、注意的种类:①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是突然间的注意)。②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年纪小的孩子随意注意能维持的时间很短)。③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9、生物节律: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同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10、日节律在人和动物的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飞行时差是最明显的实例。。13、失眠的分类:①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②假性失眠,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每人都有差异,这种失眠是人的错觉,不是真的失眠。③失律性失眠,生活程序改变引起。④药物性失眠,睡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饮料,导致精神兴奋而失眠。14、梦是睡眠中的一种特异现象。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如:恋父、恋母情结,大多在梦中反映。15、梦具有特征:第一,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具有自我中心性;第二,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16、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场独立型的人不易受暗示,女性较男性容易受暗示。)17、催眠诱导:是指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18、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①感觉麻痹;②感觉扭曲和幻觉;③解除抑制,如当众脱衣行为;④对催眠体验的记忆消失,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者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19、催眠理论:①催眠是角色扮演。②催眠是意识的分离。20、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主要有镇静剂、兴奋剂和迷幻剂三种。1、感觉:感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超感知觉: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也称“第六感觉”,简称ESP。3、人类感觉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视觉和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皮肤觉又可细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内部感觉(饥、渴、胃痛等)。4、感觉产生的过程: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忠,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第四步是感觉产生。5、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6、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7、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8、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9、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别的觉察能力。(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差别感觉阈限越低。)10、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11、视觉刺激:即可见光,其波长在400-750毫微米之间。12、感觉适应:是指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指嗅觉适应降低。)13、基本的视觉现象有视觉适应和色觉两种。视觉适应最常见的有明适应(也称光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从暗处到明处)和暗适应(对光的感受性提高的变化现象,从明处到暗处)。14、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指各种颜色,如红色、绿色等,其中黑、白、灰系列的颜色称无色彩或中和色,一般认为它们不具色调)、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表现出色调越纯,该颜色的饱和度越大)和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白色亮度最大)。15、视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最主要的感光细胞是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胞可专门反应颜色(光的波长),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差,弱光下看不清颜色。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棒体细胞在边上,假若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效果好。16、色觉理论:a、三原色说,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也称杨-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产生,这三原色是红、绿、蓝三色。b、拮抗原理,由黑林提出,人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黄、绿、蓝四色(也称四色说),拮抗原理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17、听觉刺激即声波。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听觉的。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18、声音具有三个属性:音强、音高、音色。音强即声音的大小,即多少分贝就是指音强。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音高范围在20~20000赫兹之间。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如男声、女声。22、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应。)23、知觉的特性:①知觉的整体性。格式塔原则:a、接近性;b、相似性;c、连续性;d、封闭性;e、良好图形。②知觉的选择性,如“万绿丛中一点红”。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24、知觉产生的过程: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所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要产生知觉,首先要在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获取事物各种属性的信息,进而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与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使其获得意义。知觉过程是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一种融合和解释的过程,具有能动性25、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而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借助于已有经验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感觉与知觉又有密切联系。首先,二者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其次,通过感觉所获得的内外环境的信息是知觉产生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知觉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像,并借助于已有经验对它做出解释,使它获得意义,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26、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以认识事物的真面貌。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①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视觉刺激中最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线形透视、遮挡、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②来自视觉线索器官本身的深度线索。这方面的线索主要包括水晶体的曲度调节、视轴幅合、双眼视差等。27、运动知觉有哪些线索①来自网膜的信息②来自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28、时间知觉的四种形式:a、对时间的分辨,b、对时间的确认,;c、对持续时间的估量:d、对时间的预测:29、时间知觉的线索:a、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升落、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b、有机体各种节律的活动,如饿了要吃饭,就知道到吃饭的时间了。c、辅助计时工具,如日历、钟表等。30、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①感觉通道的性质。②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③个体的兴趣和情绪。31、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②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③对人际关系的知觉。32、社会知觉的独特性:①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对象是人;②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③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33、社会知觉的形成: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过程(2)信息的整合过程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这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34、社会刻板效应形成的原因:①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推论;②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③接触机会的限制;④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⑤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等。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保存、提取。3对记忆进行分类。(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2)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3)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以及三者关系。感觉记忆的特点:信息以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的形式储存,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很短,一般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一般认为感觉记忆的容量为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若感觉记忆不被注意或编码,很快就会自动消退。短时记忆的特点: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只有少量的信息以视觉或语义编码形式储存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很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约保持20~30秒,但若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特点:信息的编码形式以语义编码形式占主导地位,也有视觉编码;容量大,一般认为长时记忆的容量位5~10万个组块,甚至无限;保持时间长,长时记忆是一种永久性的信息储存。三者关系: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时,经过编码获得意义,并进入短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进行精细的复述,与旧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它进行组织,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概念体系、语义网络、图式等组织形式存储在大脑中。5。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保持性复述也称机械重复,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6、语义网络:语义网络是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根据信息间的语义联系构成的一种层次不太清晰的框架。它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间联系的密切程度7、图式: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8、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并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遗忘的规律为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根据这种实验结果绘成的遗忘进程的曲线,称之为遗忘曲线。9、遗忘的原因。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有两种,分为前摄干扰(名解: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和后摄干扰(名解: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11、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①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②情绪和状态的依存性。③情绪的作用。12、有意遗忘:为了减轻心理不安使自己感觉更好,人们有意识地不使某些引起不愉快体验的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13、如何提高记忆力的能力记忆的品质表现在四个方面: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提高记忆的能力,改善记忆的品质,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1)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其次,要注意复习的次数。最后,要注意复习的方法。(2)记忆术。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记忆术有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14、根据遗忘规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1要安排好复习时间。2应注意合理复习次数。3应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15、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16、学习的分类(1)①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②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③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④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2)按学习内容划分①知识学习:②技能学习③社会规范的学习17、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1)复习策略。(2)组织策略(3)适当结合实际进行发挥。1、思维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2、思维的特征①间接性。②概括性。③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3、思维的过程①分析和综合②比较③抽象和概括:4、思维的种类(1①直觉动作思维②具体形象思维③抽象逻辑思维⑵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②发散思维⑶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和创新,这是一种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拘泥成法、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份、创造性思维和特点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这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的特征:①敏感性②流畅性③灵活性④独创性⑤再定义性⑥洞察性。7、概念: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外延就小了。即内涵越大,外延越小。)8、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是人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是不科学的,例如有儿童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因此把蜜蜂、苍蝇等都看成鸟,而不同意鸡、鸭也是鸟。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9、人工概念:是人为地在实验程序上模拟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首创,用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10、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指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过程,分提出假设和对假设进行评价两步;后者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演绎推理包括三类:线性推理、条件推理、三段论推理。11、问题解决,特点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①初始状态②目标状态:③认知操作下三个特征:①目标指向性,;②操作系列性,③认知性操作,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作问题解决。12、问题解决主要的途径和方法:⑴算法式,是指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虽然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过于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⑵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法。②爬山法,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③逆向工作法,即逆推法,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1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表征的方式;②无关信息的干扰;③功能固着性;④心向;⑤动机的强度。14、功能固着: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首先提出,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看到某种物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15、定势:也称心向或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16、想象?分类?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最简单的、初级形式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指由预定目的和自觉性,有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想象活动。在有意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划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有意想象中,还有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这种想象即幻想。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1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①智力因素②人格因素③环境因素④动机因素18、如何培养创造力⑴重视发展发散思维;⑵丰富想象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⑶利用原型启发;⑷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19、创造性思维训练⑴建立目标与意向;⑵训练基本的技巧;⑶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⑷刺激和鼓励好奇心;⑸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⑹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⑺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⑻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⑼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⑽促进自我管理技巧;⑾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⑿运用例子。1、智力:智力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2、能力: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能力具有两层涵义: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5、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区别?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智商分为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两种。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这种智商的计算只适用于儿童,其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离差智商:是心理学家韦克勒斯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智商的计算方法。它表示的是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其实质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韦克勒斯假定人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其计算公式为:离差智商(IQ)=100+15Z。6、智力的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个方面。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智力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团体与团体之间,最明显的差异是性别差异。女性在言语能力上具有较大优势。不同职业、种族之间的人智力也有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公平性问题也不容忽视。7、智力发展的特征(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一般说来,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增长,之后以负加速方式增长,增长逐渐减慢。一般在18到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其,可持续到60岁左右。进入老年阶段(60岁以后),智力的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现象,进入衰退期。(二)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8、智力因素论:①智力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他认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②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流体智力随生理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因此年轻人的流体智力比老年人的好;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它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会随着人的年纪的增长而一直发展。③智力多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他把能力测验归为7个不同的测验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9、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这7种智力为①言语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运动智力⑥人际智力⑦内省智力10、智力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11、智力的认知理论一)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二)PASS模型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称为信息加工习惯,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12、什么是智力测验,智力测验是指在对智力进行测量时所用的工具,有时也称智力量表。通常是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通过对这组行为反应的观察分析,对引起行为的智力活动做出推论和解释13、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他们提出了“心理年龄”的概念。这份量表也称“比内—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用的是比率智商。14、心理测验的性质①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②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③心理测量具有误差,且误差不小④心理测量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15、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即测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任何一个良好的测量工具都必须保证的前提,在测量学上称之为信度和效度。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越高说明这一测验所得结果越可靠。信度又可以分为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等。再测信度是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计分上的一致性。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性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心理学家一般将效度进一步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预测效度。所谓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预测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构想效度表示一个测验是否达到了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的测量。预测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测验效度的标准,简称效标。16、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最常见的两种常模表示法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17、经典智力测验:①斯坦福—比内测验,指1916年推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修订的比内智力测量表版本,这是最负盛名的。②韦克勒斯智力量表,这份量表用的是离差智商。③团体智力测验。目前广泛应用的是英国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18、简述智力测验、性向测验以及成就测验的区别和联系。三者同属能力测验范畴,三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能力测验是一个概括性名词,这类测验主要以应答的速度和正确性味指标判定结果。一般是分数越高或正确答案越多表明能力越强,成就越大。由于对能力的认定与实施目的的不同,在实际使用中,能力测验被分为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区别: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言语能力、数学能力、记忆能力、空间知觉、推理能力等。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其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成就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它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19、影响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①遗传因素。②家庭环境。③学校教育。④社会实践。1、动机: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2、动机功能①激活功能,②指向功能③调节与维持功能3、动机产生依赖于哪些条件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动机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5、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区别表现两者产生的源泉不同: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6、动机强度与工作或学习效率的关系①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上,动机强度越低,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②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强度中等,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③在简单工作中,动机强度越高,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7、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8、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①合作:②情谊。③归属9、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11、高成就动机者具有哪些特征①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②具有坚定信念。③正确的归因方式12、工作动机四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Z理论。X理论认为人工作是为了钱。Y理论则把人看作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工作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V理论认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Z理论认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13、动机理论⑴本能理论。这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⑵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而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⑶认知与期待理论。动机的强度和目标与期待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估计或期待越大,动机力量就越强。动机力量=效价×期待。效价指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期待是指个人依据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可能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层次。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它们组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金字塔”形需要层次。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15、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情绪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①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②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③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只有这三者完整存在,才是情绪体验。)16、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⑴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⑵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⑶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17、情绪情感的种类:⑴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⑵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①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人逢喜事精神爽。)②激情(名解)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如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③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血糖增高等。⑶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18、情绪表达的方式①面部表情,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②身段表情③语调表情:19、举例说明情绪情感的作用。⑴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①情绪具有激励作用②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⑵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①促进功能。②瓦解作用。⑶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⑷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1、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人格本质特征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统合性。④复杂性。⑤功能性。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系统人五个系统:⑴知—情—意系统⑵心理状态系统,⑶人格动力系统。⑷心理特征系统,这一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⑸自我调控系统4、什么是认知方式它分哪几种维度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主要有冲动型与沉思型、系列型与同时型、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5、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上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6、气质的作用气质体现了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给每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的色彩。气质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水平与社会价值,任何气质类型的人只要发挥个人优势,就能做出成就。7胆汁质的人暴躁、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爽、朴实真诚、同时也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感情用事、刚愎自用、表里如一。多血质的人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强,活动好动乐观,教育的可塑性很强,但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容易见异思迁。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表情冷淡,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不怕困难,忍耐力高,但是行动主动性比较差。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而又持久,多愁善感,给人以温柔怯懦的感觉,注重内心世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软弱胆小,萎靡不振,行为举止缓慢而单调,虽踏实稳重却优柔寡断。8、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9、性格结构分为四个大方面: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性格差异就体现在这四类特征上。①性格的态度差异②性格的意志差异③性格的情绪差异④性格的理智差异。10、人格理论(一)人格特质说(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提出了16种相互对立的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3)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这五种人格特质是: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这也被称为“大五人格”。(二)人格类型说(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这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法利将它分为T+型(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又分为体格T+型和智力T+型)和T-型(破坏性和消极的刺激行为,如酗酒、吸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2)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内向与外向是以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味指标的心理类型。(3)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11、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各起什么作用?(1)先天生理因素。2)后天环境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②家庭环境因素③早期童年经验④自然物理因素12、人格测量的方法主要形式为自陈问卷法,这是一种纸笔测验方法。(测验法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青年性格问卷等。)投射测验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对其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13、投射法:被试对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的测验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的人格测量法。14、投射测验法与自陈量表法有何区别?两种方法分别测量了人格的不同层面。自陈量表法的理论基础认为,只有个体自己最了解自己,因此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予以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测量了人格的意识层面。投射测验法的理论基础是个体无法通过问题直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和欲望,因此可以通过模糊性刺激引发出隐藏或压抑在内心的动机、欲望等,它测量了人格的无意识层面。15、投射测验的优缺点:优点是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映。缺点:①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同样的反映由于施测者的判断不同,解释也可能不一样。②这种测验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③由于投射测验适于个别施测,因而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需要。2、镜像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解了自己,界定了自己,并形成了相应的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就是镜像自我。3、人际交往的理论:一是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二是社会交换理论。4、沟通沟通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5、人际沟通?基本功能是人际沟通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它最基本的功能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它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6、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7、人际沟通的类型(1)言语沟通,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语言沟通。(2)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与功能:①表情。②眼行为③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④服饰⑤讲话风格。⑥人际空间。8、人际吸引的条件①相似性与互补②个人品质③接近性与熟悉性,群体的主要功能有:①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②使成员具有认同感。③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11、群体的一般特性:①群体规范因群体存在的正式性和非正式性而分为正式的规范和非正式的规范。②群体的凝聚力(③群体中的角色④群体的领导12、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13、当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作社会干扰。14、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15、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16、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人体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17、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匿名性。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群体极化。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这一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造成群体极化的原因:第一,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第二,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第三,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第四,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第五,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实质上群体极化发生的原因一是信息的影响,一是社会规范的影响。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18、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同一种从众行为从心理上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表面上顺从,另一种为内心真正的接受,即假从众和真从众。)19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1)行为参照。(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个体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21、从众与服从有什么区别?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从众与服从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22、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出发者②命令的执行者③情境因素23、个体有服从行为的原因:一是合法权力,一是责任转移。2、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3、界定心理健康,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二是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三是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4、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5、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有正常的智力水平;②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③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④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⑤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①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②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③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④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⑤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7、压力:压力也叫应激,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当代的压力概念有三种含义: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包括心理成分和生理成分。三是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境。8、压力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工制作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安慰》精美课件
- 【暑假阅读】小升初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衔接讲义 专题07 车票路线类(有答案解析)
-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学生寒假自主学习调查数学试题
- 2024年盘锦资格证客运题库
- 2024年西藏道路运输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通化客运从业资格模拟考试
- 2024年湘西客运资格证题库
- 2024年镇江公交车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黑龙江客运资格证题库及答案
- 管道补偿器安装检验记录
- 摊铺机司机班组级安全教育试卷
- 学校食堂出入库管理制度
- 限制被执行人驾驶令申请书
- 铝合金船的建造课件
- 边坡土石方开挖施工方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汇编(部分不全)
- 玻璃厂应急预案
- 安全帽生产与使用管理规范
- 货车进入车间安全要求
- 新版深度学习完整整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