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_第1页
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_第2页
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_第3页
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_第4页
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篇一: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3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说明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使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生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需经历几个中间因子。第二章能量环境.概念与术语外温动物(ectotherm):指依赖外部热源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内温动物(endotherm):指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异温动物(heterotherm):指的是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acclimation),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acclimatization)。内温动物的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developmentalthresholdtemperature)或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zero)。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vernalization)。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小而呈黄白色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质、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的影响。不同光质对生物的作用不同,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质不同影响着植物的光合强度,在红橙光下光合速率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不同植物的光合色素有一定差异,这些色素种类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植物对生境中光质的适应。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表现为阴地植物和阳地植物两类,这种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另外,单株植物叶冠内不同结构的阳叶”和阴叶”的产生,是植物对自身存在的光环境的一种回应。光照强度不仅使动物在视觉器官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而且与动物的活动行为密切相关,有些适应于白天强光下活动,成为昼行性动物,有些适应于黑夜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成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光照周期的变化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低温的形态适应:植物的芬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在生理方面,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冰点,增强抗旱能力;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此外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行为上的适应照顾要是迁徙和集群。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以散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一些小的内温动物以夜行加穴居的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夏眠或者夏季滞育、迁徙,也是动物度过敢惹季节的一种适应。.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地球上主要生物群系的分布称为主要温度带的反映,年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但物种的分布并不完全由温度决定,温度可能与其他环境因素或资源紧密联系,例如相对湿度和温度间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地球上生物群系分布的总格局。.简述火的生态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火既是一种自然因素,又是人类增加的因素,火的燃烧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也为土壤提供了新养分,促进了生物生长,因此火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火的生态作用分为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有益作用是促使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同时清除地面杂物,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有害作用是破坏了生态平衡,降低了土壤吸水与保水的能力。.简述风的生态作用。风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强风常能降低植物生长高度,引起植物矮化,还影响动物的地理分布及体表形态特征。连续的单向风可形成旗形树。风是风媒植物的传粉工具,是某些无脊椎动物迁徙的运输工具,大风具有破坏力,防护林可以减轻风的危害。第三章物质环境1.概念与术语湿生植物(hygrophyte):通常是指一类生长于隐蔽潮湿环境中,抗旱能力弱的植物,这类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通气组织发达,以保证供氧。中生植物(mesad)指一类具有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的植物,这类植物根系与疏导组织比湿生植物发达,叶面有角质层。旱生植物(siccocolous)是指一类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带,抗旱能力极强的植物,叶片极度退化为针刺状,具有发达的储水组织。腐殖质(humus)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texture)。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soilstructure)。盐碱土植物是指一类能够生长在盐土和碱土及各种盐化、碱化土上的植物。2,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陆地上的水分布不均匀,潮湿冷空气遇冷形成降雨,降雨是陆地上重要的降水,占绝大部分,而在高纬度地区,降雪是主要的水分来源之一。.水生植物任何适应于水环境?对于很多水生植物来说,要适应水环境,必须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特别是要有一定的适应水环境盐度的机制,有的植物的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适宜物质,从而增加了渗透压,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外表面;另一方面,水中氧浓度含量很低,水生植物为了适应缺氧环境,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相互连接的通气系统;水生植物长期适应于水中弱光及缺氧,使叶片细而薄,多数叶片表皮没有角质层和蜡质层,没有气孔和绒毛。.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在低盐度(淡水)环境中,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高渗透性,鱼呼吸时,水通过鲤和口咽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鲤和尿可排出体外,进入体内的多余水分,由肾排出大量低浓度尿,保持体内水平衡。在高浓度(海水)环境中,海洋硬骨鱼渗透压与环境渗透压相比是低渗性的,它们的渗透调节需要排出多余的盐及补偿失去的水,通过吞进海水补充水分,同时减少排尿,进入体内的盐分则靠鲤排出。.陆生动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在干旱环境中,水分是陆地动物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陆生动物要维持生存,必须使失水与得水达到动态平衡,得水途径可通过直接饮水,或从食物所含水分中得到水。动物减少失水的适应形式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减少蒸发失水,然后大多数陆生动物呼吸水分的回收包含了逆流交换的机制;在减少排泄失水中,哺乳动物肾的保水能力代表了另一种陆地适应性,陆地动物在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上表现出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陆地动物还通过行为变化适应干旱,昆虫的滞育也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简述大气中co2与o2浓度同生物的关系。大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关系到生物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同植物利用二氧化碳的效率不同。氧气是动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厌氧动物除外),动物能量代谢要消耗氧。大气压氧分压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高海拔低氧是内温动物生存的限制因子,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表现在加大了呼吸深度,增加了肺泡气体弥散能力,增加了组织肌红蛋白数量,增加了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浓度,提高携氧能力。.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土壤是由于固体、空气、水分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它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影响生物:①质地与结构,这关系到通气性、蓄水性合保肥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动物生存以及土壤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意义;②水分,可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分布;③空气呈现高二氧化碳低氧气,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和活动,进而影响植物营养状况;④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适应变化。.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土壤酸度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此外土壤酸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养分有效性和植物生长,土壤酸度还影响了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很多成分可促进种子发芬、根系生长,增强植物代谢活动,土壤腐殖质还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可活化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保水、供水、通气、稳温有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土壤动物如何适应土壤中高二氧化碳与缺氧的环境?土壤中栖息着一类地下兽,它们终生在地下而不上到地面,对土壤中低o2和高co2浓度产生很好的适应性。地下兽对低氧的适应表现在血红蛋白的浓度增加,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增加,同时降低能量代谢,降低体温,以减少对氧气的需求。地下兽的脑中枢对co2敏感性降低,随着吸入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升高,呼吸通气量增加缓慢,大量co2在体内会造成高碳酸症,地下兽通过肾调整盐离子排泄速度,以及提高血液缓冲能力,对高co2环境产生代偿性适应。.土壤有哪些生物学特性?土壤的生物学特性是土壤中动植物和微生物获得产生的一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特性。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期重要作用,止匕外,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些物质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病能力,总之,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土壤消费者和分解者,其生命活动影响了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总而言之,活动于土壤中的动物,扎根于土壤中的植物与众多的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促进了成土作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能,增加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着得;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我国人口现状的年龄锥体属于典型的金字塔锥体,基部宽顶部狭,表示人口数量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基础上,人的存活曲线为I型,曲线凸型,幼儿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低,在接近生命寿限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所以人口增长呈上升趋势;从r=lnr0/t来看,r随r0增大而增大,随t增大而变小,据此式,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有两条途径:①降低r0值,即使世代净增殖率降低,这要求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②增大t值,可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者晚婚来达到。.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个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该理论又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作为对立面,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强调食物因素对种群调节的作用,种群的调节取决于食物的量也取决于食物的质。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的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他们认为种群自身的密度变化影响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成熟、迁移等种群参数,种群调节是各物质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自动调节理论又分为行为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遗传调节学说。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限制了种群增长,随着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调节其调节作用的强弱;种群增长由于某些生理反馈机制而得到停止或抑制,使得社群压力下降,这就是种群内分泌调节的主要机制;当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降低时,自然选择压力较松弛,结果种内变异性增加,许多遗传性较差个体存活下来,当条件回归正常时,这些低质个体因自然选择压力加大而被淘汰,便降低了种内变异性,这就是遗传调节的主要机制。.什么是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与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集合种群所描述的是斑块生境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通常所说的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也就是说多个局域种群集合而组成的系统,因此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第五章生物中极其变异与进化.怎么理解生物种的概念?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生物种有如下特点:①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②物种是一个可以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③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生物学认为,变异位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心脏地位,因为变异既是进化的产物,又是进化的根据,种群内的变异包括遗传物质的变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变异和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遗传物质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同一种群内个体共有一个基因库,物种的进化过程表现为种群世代间基因频率的变化,由于突变、迁入、选择、漂变等原因,使大部分种群内存在相当多的遗传变异。综上所述,因此可以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什么是多态现象?多态现象是指种群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体,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整体的现象。.经历过遗传瓶颈的种群有哪些特点?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导致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历过瓶颈。经过瓶颈后,若种群一直很小,则由于遗传漂变作用,其遗传变异会迅速降低,最后可能致使种群灭绝,另一方面,种群数量在经过瓶颈后也可能逐步恢复。第六章生活史对策.什么是生活史?具包含哪些重要组成成分?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命率、繁殖和寿命。.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各有那些特点?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活史对策。r-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而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世代周期。.什么是两面下注理论?两面下注(bet-hedging)是根据对生活史不同分组,包括出生率、幼体死亡率、成体死亡率等的影响来比较不同生境。如果成体死亡率与幼体死亡率相比相对稳定,可预期成体会保卫其赌注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生后代(即多次生殖),而幼体死亡率低于成体,则其余分配给繁殖的能量就应该高,后一代一次全部产出(单次生殖),即考虑生境对生物不同生产期死亡率和繁殖力相关变化的影响,来预测最佳生活史对策。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1.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等;主要的种间相互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篇二:基础生态学习题及答案(简化)】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哈一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过低或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O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这种单元称为生态元。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须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边界线。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的系列。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O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竞争:是指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适应: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内调节: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程。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二、单项选择题:1、生物群落是(b)。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2、生物群落是(b)。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d.高位芬达90%以上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o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链)简单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a.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28、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c)。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29、从裸地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32、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3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动态原则d.群落学一生态学原则36、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37、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d)。a.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沼泽38、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a.e.haeckelb.e.p.odumc.a.g.tansleyd.darwin39、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41、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a.生物圈b.群落c.种群d.景观单元42、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43、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a.岩石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大气圈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4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49、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5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a.综合因子b.一般生态因子c.替代因子d.限制因子5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a.黄化现象b.白化现象c.辐射效应d.代谢效应5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6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6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6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6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70、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a)。a.贝格曼法则b.阿伦法则c.李比希定律d.谢尔福德定律7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7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7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a.粘土b.砂土c.壤土d.黄土7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a.团粒结构b.片状结构c.块状结构d.柱状结构75、比较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母质是(b)。a.酸性岩母质b.冲积物母质c.风积母质d.黄土母质76、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及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生物是(d)。a.植物b.原生动物c.节肢动物d.微生物【篇三:《基础生态学》(第二版_牛翠娟、孙儒泳、李庆芬)课后思考题答案】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说明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分类利弊野外的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的资料。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较可靠,重复性强,过程简单。获得的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理论的直观,过程易实施,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逼近现实。预测结果需通过现实来检验正确性。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对动物种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