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基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_第1页
导基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_第2页
导基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_第3页
导基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_第4页
导基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概论旅游的定义关于旅游的定义,一些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曾给旅游下过多个定义。这里我们选取了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旅游的解释是:旅游指人们出于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到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惯常环境既包括常住地,也包括常住地意外经常去的地方。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旅游的本质旅游在本质上是旅游者追求审美愉悦、体验心理和生理快感的活动,是一种没有物质回报,相反要以时间、金钱和物质为代价获取精神享受的活动。旅游活动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消费,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享受,体验异乡风情、了解他国文化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旅游在本质上属于人类的文化活动。旅游的基本属性旅游活动的本质规定了它的基本属性,即消费属性、休闲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现代旅游是现代人消费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超越日常物质消费之上的文化和精神消费活动。基于这种消费属性,只有具备一定支付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现代旅游是人们处置自己自由时间的一种积极形式,它只发生在自由时间之内,是休闲行为的一种。因而只有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即余暇时间的人才—1—能够从事旅游活动。现代旅游活动是现代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意识诸因素综合的产物,它的正常运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切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会对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产生广泛地影响。旅游的特征旅游活动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它同时具有空间上的异地性和时间上的暂时性,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联系甚广的综合性特点。异地性异地性是指旅游是发生在旅游者日常生活地点以外的活动,即惯常环境以外,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都是异地开展的活动,因此要以行为主体的空间位置移动为前提。这一点使旅游区别于其他文化和休闲活动。这也意味着,人们在自己惯常居住地范围之内开展的各种日常性旅行活动,都不属于旅游的范畴。暂时性暂时性是指旅游只是发生在旅游者生活中某一时段的活动,即外出旅游者在结束其全部活动后,最终须返回其惯常居住地,不会在到访地过久停留,更不会在该地永久定居。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有关界定,境外来访者在目的地国的连续停留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否则被视为永久移民或临时移民,而不再归属于来访旅游者。国内旅游者在本国境内到访地连续停留的最大时限为6个月,但各国执行情况不一。旅游活动中的异地性和暂时性互为前提,两者缺一不可。行为主体离开常住地后,在一定时间之内还要返回,在空间上表现为往复的运动。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现代旅游运行过程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性质、不同功能的社会活动。首先,旅游者在外出旅游期间,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服务都有需求,离不开旅行社、餐饮、住宿、交通运输、邮政电信设施、会议设施、商场等。旅游者外出进行旅游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观光、探险、娱乐、探亲访友等,对旅游活动客体内容的要求千差万别。旅游资源既有自然地,也有人文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旅游活动和社会、经济、文化、自然要素都有联系,涉及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关系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其次,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和必要组成部分。旅游规模的日益扩大,是旅游成为一种非常广泛地社会现象,导致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之间形成大规模群体性的社会交往,引发一系列社会文化问题;而随着旅游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各种借以运营的商机,旅游业也应运而生,并为旅游者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和旅游服务,引发一系列社会文化问题;旅游目的地政府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机的考虑,都对旅游予以充分关注。所以,旅游已不仅仅是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地的旅行和访问活动,而是有广泛和深刻影响的综合性社会现象,涉及各种社会关—2—系,引发多种社会现象。从根本上说,这是旅游需求的广泛性和现代旅游活动运行高度社会化、产业化的综合表现。旅游活动的分类旅游活动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按照旅游活动开展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即地理标准,旅游可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包括境外居民的入境旅游和本国本地区居民的出境旅游,一般情况下各国的国内旅游规模远大于国际旅游。按照出油目的,世界旅游组织把旅游划分为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以及宗教等六种类型。按照旅游活动的开展形式,可分为团队旅游和散客旅游。团队又分全部包价和部分报价两种形式。团队旅游曾是大众旅游时代人们出游的主要方式。但是近年来,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散客旅游形式越来越普遍。旅游的发展历史世界旅游的发展历史世界旅游的发展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古代旅游;而是19世纪4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近代旅游;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发展的现代旅游。1.古代旅行和旅游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古代的旅行和旅游活动首先在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古希腊、古罗马帝国发展起来。但具体来说,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起源于何时,对此看法并不一致。一般认为,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上进行通商贸易的腓尼基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他们到处周游,西越直布罗陀海峡,东到波斯湾、印度,北至北欧波罗的海各地,其旅行目的在于贸易。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就成为统一的国家,古王国时代(约为公元前27世纪-前22世纪)就确立以法老(国王)为首的中央制政体,并大规模兴建金字塔和神庙,吸引无数前来旅行的人。到埃及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570年-前1805年),埃及已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埃及人的旅行活动主要是参观法老的金字塔和进行宗教的旅行。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国家,许多城邦从事海外殖民活动,贸易、宗教、考察旅行不绝于道,其中宗教旅行占用重要地位,提洛岛、特尔斐和奥林匹亚山市圈希腊人的宗教圣地。在建有宙斯神庙的奥林匹亚山,“奥林匹亚庆典”是最负盛名的庆典,宙—3—斯大祭之日,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节日期间,举行赛马、角斗等运动,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古希腊考察旅行以著名的历史学家、旅行家希罗多德为代表。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8世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阿拉伯人善于经商,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旅行家,如苏莱曼、马苏第等。《苏莱曼东游记》是阿拉伯人关于中国的最早记载,《编年史》的“金色的草原”卷中多次提到中国。中世纪后,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萌芽刺激了人们进行探险和考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地理大发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创了探险旅游的先河。著名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到中国和印度,但由于错误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17、8世纪,温泉疗养成为了西欧国家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经历了两个世纪开始向海水浴转移。2.近代旅游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到19世纪30年代末,产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其他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也在先后19世纪末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同时也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促进影响。首先,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变化之外,产业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先有致的多样性农业活动,开始被枯燥、重复的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这一变化促使人们强烈地要求休假来调整身心疲惫,从而促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产业革命还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其成为新的统计阶级,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扩大了在财力和时间条件方面有能力参加旅游活动的人数。此外,产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成为推动近代旅游活动规模扩大的技术原因。1841年7月5日,英国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组织了一次570人的从莱斯特到洛赫伯勒的团体旅行,尽管这次活动是为了参加戒酒大会,也并非世界上第一次乘火车旅行,但由于其参加者的公众性、由专人领队和陪同、团队规模之大,被认为是近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发端,托马斯·库克被认为是近代旅游的奠基人。1845年,托马斯·库克正式开办了旅游代理业务,即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诞生。同年,他组织了一次出于商业性目的地团体观光旅游活动,标志着近代旅行社业务的展开。此后,旅游活动在西方国家日益兴盛起来。到了20世纪初,英国的托马斯·库克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成了世界旅行代理业的三大公司。3.现代旅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进入—4—了现代旅游阶段。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首先,科技使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缩短了人们感知上的时空距离,使远距离出游成为可能。其次,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有了出游的可能性。再次,科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收入水平增加,增强了支付能力,从而带动了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产生了回归自然的强烈需求。战后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各国政府对旅游的推动作用也是不断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各国政府对旅游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战后世界出游人口不断增加,使旅游从此变成为大众化的活动。“大众旅游”的出现,标志着旅游及旅游业进入现代阶段。中国旅游的发展历史1.中国古代的旅行和旅游中国的古代旅行方式主要包括帝王将向的巡游,仕臣官吏的宦游,文人墨客的漫游,商贾交易的商游,僧人道士的云游以及科学探险旅游等。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有许多物质文明居世界首位,交通工具也不例外。距今7000年前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发明了舟,夏代发明了车,到西周时期车的种类增多,有运输用的牛车,供乘坐的马车,供作战的戎车,供狩猎的田车,民众用的人力车等。同时,中国古代很重视道路的修建,西周时的道路有水路和陆路之分,水路有沟、洫、浍、川,陆路有遂、径、畛、涂。秦统一中国后统一车轨,便于全国巡游的代表。周穆王爱好旅行,有的学者认为他西巡远达波斯(今伊朗),是中国通向西方道路的最早开辟者。秦始皇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10年的10月中,5次巡游,最后病死在巡游的路上,是我国历史上帝王巡游的典型代表。官吏宦游的代表人物是司马迁,司马迁20岁起开始旅行活动,曾追随汉武帝游历了西汉版图,奉汉武帝的命令去西南地区招抚“西南夷”等,每到一处对名胜古迹、地理物产进行调查,为其写《史记》奠定基础。顾炎武称其为“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非后代书生所能及也”。文人墨客漫游的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等“竹林七公子”,南朝的陶渊明、谢灵运,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陆游等。李白自由就有“游历四方之志”,20岁就“辞亲远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其创作源泉,并创立浪漫主义诗派。僧人道士云游的代表人物是法显、玄奘、鉴真等。法显是东晋人,经历千辛万苦到达天竺(今印度),在印度15年遍游各地,回国后将旅行见闻写成《佛国记》一书,是重要的佛教史料、南亚交通史料,也成为我国现存史料中有关海上交通的最早记载。玄奘是唐代人,也曾到印度取经,在印度18年,跋涉5万多里,回国后住在西安慈恩寺,并建塔保存取回的佛经,此塔即大雁塔。商贾旅行代表人物是郑和。郑和是明代人,从10岁起作燕王朱棣的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率62条船只远下“西洋”,后又六下西洋,历时20余年,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成为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科学家考察旅游代表—5—人物是徐霞客。徐霞客是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一生“问奇于名山大川”,22岁起开始出游考察,51岁时又雄心勃勃地进行万里远行,但55岁时在旅途中身患重病被抬回家中,第二年病逝。30年间,它的足迹遍布华北、江南和西南地区,其对石灰岩地貌的研究早于欧洲人100多年。我国在2011年将5月19日即《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2.中国近代的旅游和旅游业中国近代旅游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用坚船大炮打开了中国封建锁国的大门开始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们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力旅游。但由此引发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出国考察和求学的人数大增,外国的商人、传教士、学者等纷纷来到中国,这样就有了代办旅行业务的需求。1923年8月,陈光普等人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办了旅行部,办理旅游业务,这是我国最早的旅行社。1927年6月旅行社部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中国旅行社先是惨淡经营,后来终于开始盈利,在全国15个省市开设了分社。中国近代旅游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旅游开始纳入有组织的企业经营范畴,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行业。3.新中国的旅游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旅游业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于1949年11月19日诞生于厦门,是为华侨服务的华侨服务社。1954年,为更好地开展国际旅游业务,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成立,统管全国的旅游工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旅游业得到了全面、迅速发展。不仅职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政府接到部门转变为新兴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而且大力修建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得到了发展,成为了第三产业中重点发展行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至2000年我国的旅游业在接待人数、创汇水平上均列世界第五位。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16亿入境旅游者,中国可以接待3.7亿,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入境接待国。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现代旅游活动由三大要素通过市场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构成,即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和中介(旅游业)。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者把旅游动机转变为旅游行为,是旅游现象发生的主导因素,处于旅游活动的中心地位。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解释,同时参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国家旅游局对有关—6—旅游者概念做出相应的解释。旅游者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旅游者统称为游客,其定义为:游客是指任何为休闲、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游客不报考因工作和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常住国是指一个人在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所居住的城镇(或乡村)或虽然在这个城镇(或乡村)只居住了较短的时期,但在12个月内仍将返回的这个城镇(乡村)。游客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和一日旅游客。国际旅游者(1)游客。一个人到他通常居住的国家以外的另一个国家旅行,时间不超过1年,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获得的经济利益。(2)旅游者。游客在访问国停留至少1夜,最多不超过1年,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该国获得经济利益。(3)一日游游客。游客在访问国停留不超过24小时,并不过夜,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获得经济利益。(二)国内旅游者(1)游客。本国的居民到他惯常居住环境以外的国内另一个地方旅行,时间不超过6个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2)旅游者。游客在访问地停留至少1夜,但不超过6个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3)一日游游客。游客在访问地停留6小时以上,不超过24小时,并不在旅游住宿设施中过夜,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旅游者形成的基本条件(一)客观条件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除了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外,交通状况、国家政策等也对旅—7—游活动产生影响。1.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收入水平对旅游需求有着很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收入水平决定着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能否实现外出旅游,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可能性与家庭收入水平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收入水平还决定着个人或家庭外出旅游时的消费水平;最后,收入水平还会影响到人们在外旅游期间的消费结构以及旅游者对外出游目的地的选择。因此,收入水平是决定一个人产生和实现旅游需求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自由支配收入亦称可随意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应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即社会规定有个人负担的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预支,通常是由工资发放单位代扣代缴)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和预防意外开支的储蓄(突发事故所需要的费用)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即通常所说的纯结余额。只有这部分收入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其用途,因而也是个人或家庭真正可用于旅游消费的收入部分。2.闲暇时间拥有足够的经济支付能力,只是决定人们是否能实现旅游的经济因素,很多收入水平相当高的人,其旅游的概率也可能很小,是因为没有闲暇时间。所以,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是一个人实现旅游需求,成为旅游者所需具备的又一基本条件。闲暇时间是指人们除去谋生和自我生存所需时间(如社会义务、生理活动以及必要的日常琐事的时间)以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用于消遣娱乐以及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闲暇时间主要包括:每次闲暇、每周闲暇、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其中前三者对于旅游活动意义较大。3.其他因素对于旅游者的形成,仅仅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考虑到家庭成员状况等其他因素。(1)年龄。不同年龄的人身体心理状况不同,兴趣爱好表现各异。比如,少儿对游乐设施比较感兴趣,具有这样的资源或环境的旅游地比较受欢迎;青年人年轻、体力充沛,喜欢参与射奇、冒险、刺激性强、体能消耗大的活动,但青年人基本处于求学时期,外出旅游限制性较大;中年人家庭、事业、收入都比较稳定,适合外出旅游。近几年来兴起的“银发旅游”市场异军突起,发展迅速。(2)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影响,中上层阶层的人其收入较高且相对稳定,这些人士比较注重精神享受,旅游需求较大,旅游选择的自主性很大;中层阶层的人,通常主张文化内涵和有教育意义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对出国旅游也很感兴趣;下层阶层的人,通常选择离家较近的旅游目的地,开支也不会太大。—8—(3)健康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外出旅游的可能性较大,体能差的人外出旅游概率很小。(4)家庭生命周期。这是一个家庭诞生、发展直至结束的过程,家庭随家庭组织者的年龄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家庭成员随年龄的增长,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家庭生命周期分为青年无子女阶段(或丁克家庭)、青年子女年幼阶段、中年子女成长阶段、老年子女独立阶段。在家庭生命周期第一阶段外出旅游可能性最大,在第二阶段出游概率较小,会有选择性地出游,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外出旅游的可能性较大。(二)主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是旅游动机。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旅游动机是指激发一个人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发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内在的心理动因。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受个人心理过程或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根据著名旅游学教授罗伯特·W.麦金托什的研究,主要分为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社会)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这四种基本类型。三、基于出游目的划分的旅游者类型及其特点旅游者类型划分与旅游类型划分相似,根据不同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如按是否跨越国境国界,可将旅游者划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按旅游者的组织形式,分为团体旅游者和散客旅游者;按旅游费用来源,分为自费旅游者、公费旅游者和奖励旅游者。按出游目的划分,分为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和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一)消遣型旅游者消遣型旅游者是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放松,消除紧张,享受临时变换环境所带来的欢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该类型是当今世界旅游者的主要类型之一,其特点是:在整体旅游市场中所占比例最大、出游时间的季节性强(手旅游目的地的季节性及旅游者闲暇时间影响)、对价格较敏感(大部分属于自费旅游者)以及自由度高(在选择出游目的地、旅行方式、具体出发时间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由度)。(二)差旅型旅游者差旅泛指所有因公外出的访问,差旅型旅游者泛指一切因公派遣的事务性旅游者,其中包括商务旅游者、公务旅游者和会议旅游者。目前,差旅型旅游者已构成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市场部分。其特点是:出行频率高、出行活动没有季节性、对出行目的地没有选择自由、价格敏感度低、人均消费高.(三)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是出于探亲访友、联系调动工作、疗养治病、购物和—9—解决其他家庭事务及个人事务而外出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比较复杂,他们在某些方面既有些不同于前两类旅游者之处,同时又兼有前两类旅游者的某些特点,一般而言,其特点为:对价格较为敏感,外出季节性较弱、对目的地选择没有自由、出游过程中较少利用旅游地住宿及其他服务设施。第三节旅游客体-----------旅游资源一、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概念,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广义的旅游资源是指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为旅游活动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这一概念的内涵:第一,要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这是旅游资源的必备条件;第二,必须要可被旅游业所利用;第三,要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如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人类历史、文化遗迹、各类特产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狭义的旅游资源一般指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即景区和景点。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体系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者访问活动的对象物,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目的地旅游业来说,旅游资源是该地旅游吸引力得以产生的本源,也是该地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旅游资源的特色、丰度和分布情况,取决于能否对旅游资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合理开发,取决于能否妥善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旅游资源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二、旅游资源的分类关于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多种划分方法。但人们普遍采用依据资源自身的基本属性划分,据此,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指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在由各种自然要素、自然物质、自然现象所生成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景观中,凡是能够引起旅游者来访兴趣的具有观赏、游览、休息、疗养、科学考察或借以开展其他活动的价值者,都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范畴。它是经过亿万年自然力的作用演化而成的,是天然赋存的。如山光如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沙滩、气候与气象、生物景观等都属于自然旅游资源。—10—人文旅游资源泛指以社会文化事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由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的人文景观,由于各有自己的传统特色而成为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均可包括在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内。它是人类创造的,如历史遗迹、民族风情、城乡风光、城乡风光、建筑景观、旅游商品、风味佳肴都属于人文旅游资源。为规范中国的旅游资源分类,1992年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联合颁布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把中国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划分为6大类、74种基本类型。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这种划分已不能全面反映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并于200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旅游资源分为8主类、31亚类、155种基本类型。(1)地文景观类:包括综合自然旅游地、沉积与构造、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岛礁5个亚类。(2)水域风光类:包括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冰面、冰雪地6个亚类。(3)生物景观类:包括树木、草原与草地、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4个亚类。(4)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包括光现象、天气与气象现象2个亚类。(5)遗址遗迹类:包括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2个亚类。(6)建筑与设施类:包括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馆、景观建设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7个亚类。(7)旅游商品类:包括地方旅游商品1个亚类。(8)人文活动类:包括人事记录、艺术、民间习俗、现代节庆4个亚类。前4类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后4类属人文旅游资源。三、旅游资源的特点(一)综合性表现在同一地区内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交错分布在一起。例如五岳之首的泰山,不但以雄伟壮观著称,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充分体现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融合。(二)吸引力的定向性对旅游者者具有吸引力是所有旅游资源共有的本质特征。但任何一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都有定向性,并非任何一项旅游资源对所有的旅游者都会具有吸引作用,它只能吸引旅游市场的某一部分游客,而不可能对全部旅游市场都具有同样强度的吸引力。例如,宗教类旅游资源只对信仰宗教的人士和对宗教充满好奇的人具—11—有吸引力;探险类旅游资源只对爱冒险的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三)地域性每种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反映一定地理环境的特点。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在长期同自然界的斗争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建筑艺术、宗教、民俗等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如西南地区岩溶景观典型,江南丘陵丹霞地貌著名,西北沙漠景观突出。另外,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赛山歌”等民族风情浓郁。(四)季节性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指资源随季节而变化,并影响到旅游活动和游客的季节变化。表现在:第一,有些自然风景是在特定的季节或时期出现,如洛阳的牡丹花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最好看,开封的菊花要在秋季欣赏,北方的冰雪、雾凇则要在冬季才能观看;第二,同样的自然景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现出不同的风姿,如同样一座山,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还有许多景物的命名中就包含了一定的气候变化现象,如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第三,一些人文风景象活动在特定的季节或时间里出现,如,庙会、传统民族节日都是在特定的时间里出现。所以,从上可以看出,影响旅游资源季节性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季节变化,其次是人为因素。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是形成旅游活动淡、旺季之分的重要因素。(五)永续性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的仅仅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并不能将旅游资源带走,因此旅游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当然,在旅游活动中,也有少部分内容在旅游活动中会被旅游者消耗,如狩猎、垂钓、品尝风味等,需要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长期重复使用的价值。但必须指出,长期使用是相对的,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重视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减少其自然、人为破坏,同时为某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存在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延长其使用的期限。(六)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所有这些物化了的旅游资源,一旦被自然或人为因素所破坏,改变了资源原先存在的状态,失去了资源本身的价值,那么将永远不可能恢复原状。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和繁殖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人造景观外,可以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和保护不当,很容易遭到破坏,一经破坏,也难以恢复。例如石灰岩溶洞,正常发育的钟乳石一百年才长一厘米,即使游客高度文明,自觉维护洞穴环境,但若不控制洞穴容量,让过多的游客进来,会改变洞穴小气候,加速洞穴化学沉淀物的风化和破坏。再如,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12—存在。(七)不可转移性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在地域上不可转移。一般商品可以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但旅游资源不存在运输问题。自然旅游资源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不可移动;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过去历史的见证,它们在地域上也是固定的。例如,把秦始皇陵兵马俑运到外地去展出,脱离当地环境,人们就难以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秦军兵强马壮、气势磅礴的阵容。第四节旅游的媒介——旅游业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介,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活动提供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和娱乐等方面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中属于第三产业,它是现代旅游活动中联结主体和客体的纽带,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一、旅游业的特点和影响(一)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具有综合性、服务性、劳动密集性和脆弱性等特点。旅游活动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综合性是它的显著特征之一,为它提供服务的行业也必然是综合性的行业。此外旅游活动的顺序进行还有赖于社会其他行业和部门的支持,因而这种综合性还渗透到行业以外,使旅游业呈现出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旅游活动的本质和文化消费属性决定了旅游业不是生产实物形态产品的行业,而是以出售劳务为特征的服务性行业。旅游服务业能够吸引较多就业人口,工资成本在全部运营成本中占较大比重,因此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许多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旅游需求,所以旅游企业的经营易于波动和遇到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业是一个脆弱的行业。(二)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旅游和旅游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反面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效果的影响。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际旅游能够增加接待地的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国内旅游能够有效刺激国内消费,回笼货币;旅游业可以为接待—13—地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旅游业的发展还会刺激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为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但是旅游业的发展有可能给接待地带来负面影响。大量游客涌入,超出接待地的接待能力,有可能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引发各种问题。二、旅游社旅行社集中体现了旅游业的媒介作用,是组织旅游活动和接待旅游者的中介组织,是联系游客和旅游对象、游客和其他接待行业、旅游业内部各行业、各部门的桥梁。(一)旅行社的定义和类型(1)旅行社的定义。我国2009年修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所称旅行社,是指:“从事招徕、组织、接待旅游者活动,为旅游者提供相关的旅游服务,开展国内旅游业务、入境旅游业务和出境旅游业务的企业法人。”(2)旅行社的类型。旅行社按照经营业务范围,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国际旅行社是指经营对外招徕并接待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来中国、归国或回内地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国内旅行社是经营中国公民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二)旅行社的作用(1)桥梁作用。从旅游者的需求角度来看,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是旅游者达到出游目的的中介;从旅游目的地供给角度看,旅行社是该地旅游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2)前哨与先锋作用。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使旅游接待向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使旅游的大众化发展成为可能。作为目的地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旅行社始终处于市场的前沿并首先直接同旅游者接触。在目的地旅游业中,旅行社不仅最先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变化趋势,而且往往最先得知旅游者消费之后的评价和反映。正是由于旅行社在了解市场需求和指导旅游供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旅行社是目的地旅游业中的前锋。(三)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旅行社的经营业务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按经营范围可分为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和国内旅游业务;按旅游者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团体旅游业务和散客旅游业务,团体旅游业务和又可分为组团业务和地接业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行社在具体业务上可能存在些许差异,但共性的业务是相同的,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包括:外联业务、采购业务、设计产品、接待业务和咨询业务等。—14—三、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种代步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抵达另外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旅游交通的任务是解决旅游者在惯常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内不同活动地点间便利往来的问题。(一)旅游交通的作用1.旅游交通是实现旅游者空间位移的重要手段旅游活动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就是异地流动性,这种空间的位移需要借助于交通工具。从旅游发展的进程看,交通工具自始至终起着支配作用。2.旅游交通是促进旅游接待地区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发展旅游业,除了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外,良好的交通条件必不可少。进得来、出的去、散的开是旅游目的地得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3.旅游交通在旅游创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者旅游消费的30%~40%是用于支付交通费用的,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交通的作用不容忽视。4.交通本身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旅游活动中,乘坐特种交通工具往往也是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如缆车、骑马、坐轿、坐滑竿等。(二)旅游交通的类型和特点现代旅游交通工具包括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一般交通工具和景区内的特种交通工具。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要求是安全、便利、快捷、高效和舒适。每种交通工具都有自己的优缺点。1.公路运输汽车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汽车旅行包括自驾车、搭乘城际公共汽车、包乘旅行大客车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汽车具有如下优点:自由灵活,旅途中可以随时停留,能任意选择旅游点;便利快捷,汽车可以直达目的地,十分方便;公路建设投资少,施工期短,见效快。汽车的缺点是:一是速度不可能很快,活动范围不可能很大,不适宜长时间、远距离的国际旅游;二是运载能力有限;三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四是安全系数较差,易发生交通事故。汽车适于近距离旅游。2.铁路运输火车是仅次于汽车的交通工具,火车的优点是:运载能力强、载客多、费用低、安全性高、污染小、远距离行驶能力强、受季节和气候变化影响小等。火车的缺点:铁路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运行速度慢、时间长、容易疲劳;受铁路轨道的限制,难成网络等。铁路适于近距离旅游。3.航空运输飞机的优点是速度快,大中型喷气式客机时速可达700~800千米,为火车的7—15—倍、水运的20多倍;安全舒适,飞机上坐席舒适,且服务十分周到;可跨越自然障碍,冲破千山万水的阻隔等。飞机的缺点是必须与其他交通工具配合使用才能实现旅游计划;噪音大,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造价高,基本建设投资大,票价昂贵;受气候变化影响大,雾、雨、雪天气都会影响飞机的飞行。飞机适于长距离旅游。4.水路运输轮船的优势在于运载能力大、票价便宜、舒适、悠闲。轮船同时也存在着缺点:速度慢、时间长;受河道限制、灵活性差等。5.特种交通工具特种交通工具主要指景区内部使用的交通工具,包括缆车、爬犁、滑竿、轿子、三轮车等。特种交通工具因其特色鲜明及具有娱乐性深受旅游者的欢迎,但大多活动范围有限。四、旅游饭店(一)旅游饭店的作用饭店是旅游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饭店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旅游饭店的规模小、数量多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和接待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旅游饭店是旅游者活动的主要场所旅游饭店不但是食宿场所,还为广大旅游者提供娱乐、社交、购物、保健等物质条件,是旅游者停留的基地。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其中食、住、行、游、购、娱都可以在旅游饭店里完成。3.旅游饭店是解决就业的重要场所旅游饭店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安排一定数量的人员就业。据统计,旅游饭店每增加一间客房,可增加1.5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4.旅游饭店是获得旅游收入的重要渠道旅游者在旅游饭店进行食、住、购、娱的消费,为旅游饭店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收入,为地区经济做出积极的贡献。(二)旅游饭店的类型及等级1.旅游饭店的类型旅游饭店可以据不同的特征划分不同的类型。(1)按饭店的功能可划为商业饭店、度假酒店、会议酒店、常住酒店、汽车饭店等。(2)按建筑规模可分为大型酒店、中型饭店、小型饭店。一般惯例是:300间—16—以下的称小型饭店;300~600间的称中型饭店;600间以上的称大型饭店。(3)按地理位置可划分为城市饭店、海滨饭店、温泉酒店。2.旅游饭店的等级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依照饭店提供的服务项目的多寡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即综合角度将饭店分成不同的等级,以满足不同层次客人的需求。一般地分为4~5个等级,用星或钻来表示,称之为星级,星数越多表示饭店级别越高。我国于1987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的标准》,于1988年8月开始评定星级饭店。我国星级饭店分为5个等级。第五节旅游市场一、旅游市场概念与构成要素(一)旅游市场的概念旅游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供求双方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的旅游市场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中存在的对旅游产品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和潜在的购买者。狭义的旅游市场即客源市场,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旅游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旅游产品的产生者或供应者(他们作为销售者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之一),旅游产品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作为消费者也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之一),可交换的旅游商品(作为买卖双方交换的商品构成旅欧市场的客体)和价格(买卖双方能否成交和交易数量起调节作用)。(三)旅游市场的分类世界旅游市场是一整体,在世界旅游市场中。任何一个旅游产品的供给者都不能占领整个旅游市场,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因此,要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市场做进一步的分类。1.按地域划分以现有及潜在的客源发生地为基础,根据旅游者来源地区或国家的不同而划分的旅游市场。世界旅游组织根据全国在地理、经济、文化、交通以及旅游者流向、流量等方面的联系,将整个世界旅游市场划分成六大区域,即欧洲市场、美洲市场、东亚及太平洋市场、南亚市场、中东市场和非洲市场。它反映了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基本格局。—17—1905—2020年世界六大旅游市场接待国际旅游者比重单位:%年份全世界非洲美洲东亚太欧洲中东南亚19501002.129.60.866.40.90.219601001.124.11.072.51.00.319701001.523.03.070.51.40.619801002.521.37.366.02.10.819901003.320.511.562.41.60.719951003.319.714.859.42.00.820001003.818.616.057.82.90.920201005.018.027.045.04.01.01990—2010世界旅游和区域旅游的前景地区到达游客人数(百万)平均增长率(%)(1990—2010)199020002010欧洲2833724762.6美洲941472074.0东亚太531011906.6非洲1524364.5中东811184.1南亚36106.2全世界统计4566619373.7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WTO)2.按国境划分按国境划分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内旅游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是指接待本国居民在国境线范围内之间旅游的市场。国际旅游市场是指旅游活动超过国境范围的市场。国际旅游市场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出境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是指组织本国居民赴境外旅游的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是指接待境外旅游者前来本国旅游的旅欧市场。2.按消费水平划分根据旅游者的实际消费水平,可将旅游市场划分为高档旅游市场、中档旅游市—18—场和经济档旅游市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才的收入、职业、年龄和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水平会呈现出很大差别。2.按旅游目的划分根据旅游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出各种专项旅游市场。根据旅游目的可将旅游市场划分为观光旅游市场、度假旅游市场、宗教旅游市场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旅游市场。如满足旅游者健康需求的体育旅游市场、疗养保健旅游市场和狩猎旅游市场等:满足旅游者业务发展需求的修学旅游市场、学艺旅游市场等;满足旅游者寻求刺激心理需求的探险旅游市场、秘境旅游市场惊险游艺旅游市场等。3.按旅游组织形式划分根据旅游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将旅游市场划分为团体旅游市场和散客旅游市场。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是两种基本的旅游组织形式。团体旅游也叫团体包价旅游,指由10名以上的旅游者组织成的包价旅游商品,其特点是参加旅游团的旅游者采取一次性预付旅费,将各种相关旅游服务的全部委托一家旅行社办理,然后有旅游目的地旅行社负责安排旅游团的全部活动。散客旅游也称为自助旅游或半自助旅游,是由游客自行安排旅游行程,零星现付各项旅游费用的旅游形式,一般为9人以下。当然,划分旅游市场的方法还很多,如:根据国别划分的日本旅游市场、美国旅游市场、德国旅市场等;根据年龄划分为老年旅游市场、成年旅游市场、青少年旅游市场;根据旅游距离划分的远程旅游市场、中程旅游市场和短程旅游市场。二、世界主要客源地和旅游接待地(一)世界主要客源地世界主要客源地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欧洲和北美地区,每年全球国际旅游客流总数的绝大部分来源于这两个地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市第三大客源地,除了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传统的客源地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还出现一批新兴的客源国或客源地。中国是人口大国,由于今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成为这一地区极具潜力的旅游客源输出国。(二)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地进入21世纪后,世界旅游接待地被划分为五点区域,分别是:非洲地区、美洲地区、亚太地区、欧洲地区和中东地区。按接待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排名,欧洲始终是全球最大的旅游接待地,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多年来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收入两项指标均超过全球—19—总数的50%。欧洲的法国和西班牙近年来分列世界最大旅游接待国的第一、二位;进入21世纪后(从2002年起),亚太地区的入境旅游接待量开始超过美洲地区,位居全球第二位,约占全球总量的20%;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美洲地区的入境接待量退居全球第三位,约占全球总量的16%;欧洲、亚太和美洲这三大地区所接待的入境旅游人次合计,在全球总量中所占比重接近90%,其余10%左右的市场份额则由中东地区和南非地区分享。三、我国的主要旅游客源地和出境游目的地(一)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地我国旅游客源地分国内和国际(海外)两大部分。1.我国的国内旅游客源地我国的国内客源地集中分布在开发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区一带等地区,即京津的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带。此外,还有个省、自治区内的大中型城市。2.我国的入境游海外客源地我国的海外客源地可分为港澳台地区和国外两部分。港澳台地区居民赴大陆旅游观光的人数多年来一直占我国入境国际旅游中人数的绝大部分,是我国最大的海外客源地。2013年,香港同胞入境人数1688.46万人次,澳门同胞入境人数2074.03万人次,台湾同胞全年入境人数为516.25万人次,合计10278.74万人次。外国来华游客人数在全部入境游客总数中所占比例中年上升,且总体消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