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配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史学概论》配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史学概论》配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史学概论》配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史学概论》配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学概论

绪论附大纲

概括讲授“史学理论与方法论”一、“史学概论”课的沿革

1、50—80年代的《史学概论》课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2、80年代以后的《史学概论》课广泛引进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结合中国历史学研究与教学实际,力求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中国历史学的发展真正融会于国际学术潮流。

二、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1、历史是历史学家的书写历史Ⅰ:实际存在的历史。历史Ⅱ:我们知道的历史。历史II的“被建构性”:

问题—搜集—考证——理解——因果分析——情境神入——表述历史学家总是在用一套“观念”与“方法”书写历史。我们要想总体了解“历史知识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历史学家怎样生产历史知识?”就要学习史学概论。马克·布洛赫MarcBloch1886-1944

二.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2、史学日益成为一门理论化的学科

自20世纪以来,历史学成为高度理论化的学科,历史学的每一次进展,都是在新的史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史学理论,才能了解历史学的最新发展,学习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更新思维,跟上世界历史学发展之潮流。

IggersGeorg.G格奥尔格·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国际历史学手册》《20世纪的历史学》二.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3、历史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变革

——从80年代的“史学理论热”说起质疑“五种生产方式”说汤因比、斯宾格勒“文明形态史观”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爱德华·卡尔:“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永恒的对话”;三、史学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科学发展的“范式”(paradigm)革命说。19世纪以来的历史学成为“历史科学”或“科学历史学”Ⅰ“历史本体论”Ⅱ“历史认识论”Ⅲ“历史方法论”托马斯·库恩1、历史本体论探讨“历史观”的问题:“历史是什么?”试图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总体性的解释,或者说构建整体性的历史图景:人类历史的意义、目的;总体规律与进程;历史演化动力;“历史观”与“世界观”密切相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基本价值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观。建构“历史观”的哲学被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历史观”构成了认识历史的基本立场和视角,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历史学。三、史学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2、历史认识论探讨历史学的性质、范围与内容:“历史学是什么?”19世纪末以来,社会思潮发生大的变化。在人文学科领域内“科学”的普遍权威受到质疑和挑战,于是,历史学的性质、人们进行历史认识的过程和特点成为一个大问题,从而兴起“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历史认识的对象、过程及其特点?与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历史学的性质?历史学的内容和范围?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历史认识论”的研究被称为“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史学观”决定了认识与研究历史的根本思路,有什么样的“史学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三、史学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三、史学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3、历史方法论探讨进行历史研究和写作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史料学考证学理解与因果分析比较学术规范论文写作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史学概论课的沿革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第三节:“史学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教学大纲第二章历史观及其变革第一节:史学家要有自觉的历史观第二节:古代的历史观第三节:进步史观第四节:历史主义第五节:唯物史观第六节:文明形态史观第七节:全球史观第八节: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教学大纲第三章现代历史学的自我认识(一)第一节:从人文主义史学到浪漫主义史学第二节:“历史科学”的成立第三节:实证主义史学教学大纲第四章现代历史学的自我认识(二)第一节历史认识的主体性:

狄尔泰和克罗齐第二节马克斯·韦伯: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第三节:年鉴学派与历史科学的重建第四节: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教学大纲第五章基本的史学方法第一节:提出有价值的学术问题第二节:史料的搜集与运用第三节:史料的考据第四节:对历史的解释第五节:当代史学新趋势第一章参考题:史学理论的三个范畴及其内涵。第二章

历史观及其变革

本章讨论题:1、读许倬云《观世变》,进一步用“文明形态史观”进行早期文明的比较。(考古)2、什么是“全球史观”?它是怎样兴起的?给历史学带来了怎样的新思维和新课题?(世界)第一节

史学家要有自觉的历史观一、什么是历史观?试图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总体性的解释,或者说构建整体性的历史图景。包括的主要问题有:人类历史的意义、目的;历史的总体规律与进程;历史演化动力。历史观:a时代性、阶级性的价值理想;b对历史的科学认识和总结;不同的时代、文化有不同的历史观。二、历史观决定了史学家看待历史的基本价值立场,他们从一定的历史观出发选择“值得”写入历史的事物。

举例:

“帝王将相教科书”与“民族史”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一般来讲,大的历史学家,他对于时代的感受是紧密的。反映时代深刻,如果他对当时的时代没有感情,没有对时代的密切关心,他便不可能创造出自己的历史。……他们选择的题目,跟他们对时代的乐观、悲观、希望、失望,以至跟他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光明面和黑暗面,都有极密切的关系。”余英时:《史学、史家与时代》

“历史学界普遍存在的旁观、观察这一正统教义,它使得历史学家满足于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史料,而并不追究时间本身‘质的变化’。这样的历史学家记录的是历史的‘风景’,他并非没有意图,但是他的意图从属于已经给定的自然时间之流,是先在的前提。而历史学家除了记录这些风景之外,还需要有一种可以突破给定的‘意图’的自由精神,这就是历史家之‘眼’,就是历史家的历史感觉。”

沟口雄三:《中国的冲击》

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学家的”意图”问题。如果说历史学是关于事实的学问,是客观实证的科学,还必须包含一个根本性的追问,即事实是根据某种意图被选择的,它的选择标准是什么?而决定了该标准的叙述意图又是什么?在此意义上,不能使用客观(事实)与主观(意图)二分法的粗疏框架来裁断历史学。三、史学家的历史观决定了他怎样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演变。举例:“进步史观”、“退化史观”与“循环史观”“唯物史观”与“圣贤史观”“必然趋势”与“偶然因素”

“因”\”缘”四、历史观决定史学家对历史的评价。举例:1、怎样评价秦始皇:

“道德史观”与“进步史观”

2、金兀术和岳飞:何谓“民族英雄”?

第二节古代的历史观一、古希腊的历史观

希腊人对于非永恒有一种非凡的鲜明感。他们生活在一个历史以特别的速度运动着的时代里,生活在一个地震和侵蚀以罕见的暴力改变着大地面貌的国度里。而人类生活又比任何其他事物都变得更为激烈。”“它是一种强烈的突变,即从事物的一种状态突变性地转为其对立面,他们在自己的戏剧中这样解释人类生活的一般特性,在历史学中这样叙述人生。规定历史过程的神力喜欢打翻和扰乱一切事物。”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一、古希腊的历史观

尽管古希腊产生了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他的著作《历史》,拉丁文原意是“探询”。但是,古希腊人认为历史是人的野心.欲望。冲动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后果,是不可测的命运.不符合一定的逻辑.历史记述只能提供一些不太可靠的“意见”,而不能成为可靠的“知识”,“知识”是对永恒事物不变本质的认识,如物理学和数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学问的家族里,历史比诗还要低一个等级。一、古希腊的历史观希西阿德

《田功农时》的循环史观

历史是从秩序到混乱的循环往复,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历史没有终点,没有目的,从产生到毁灭的过程不断的重复进行。人生的意义正是要超越无意义的突变和循环而追求永恒。黄金时代theGoldenAge白银时代theSilverAge黄铜时代theBronzeAge

黑铁时代theIronAge二、古代中国的历史观《周易》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历

史观。历史是人

不能完全把握的“命运”,但又有其

“定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具有一种深沉的乐观主义。又讲“究天人之

际”,卦表示“时”,“爻”表示在一定“位”上的人,人在任何“时势”下都能有所为。

虽然与古希腊人一样相信循环相信命运,但却认为人只能在历史之中生活并获得意义。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忠、敬、文“三统”循环

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三、中世纪基督教的历史观

基督教将希伯来文化中的历史观带给了西方世界,这是一种与古典历史观截然不同的历史观,但与近代历史观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历史的开端上帝造物赐予人类灵魂耶稣受难人类历史的“觉醒”时刻

公元410年,罗马城被摧毁殆尽,圣·奥古斯丁撰写《上帝之城》,旨在在世界历史中呈现上帝的计划:尘世被“恶”统治,经过“善”与“恶”斗争,“善”最后胜利,人间成了“上帝之城”。在整个希腊—罗马世界全面崩溃时,信徒们不会迷失方向,不会丧失信念。历史的动力是两种矛盾势力的斗争

圣·奥古斯丁SaintAugustine末日审判:人类历史的目标一切善恶得到报偿直线型的历史时间:末日审判赋予历史以终极目的与意义。表面上看起来是毫无理由的命运、那些突然发生的苦难其实是上帝对人的考验,是人为了救赎自己付出的代价,到末日审判的时刻都会被偿还,历史生活具有了意义。人类的历史成为原罪、受苦、得到救赎的“上帝的计划”

其实意味着历史是可以被全盘理解和把握的。表面上变化难测、充满偶然性的历史其实服从于一个计划,其实是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而一个得到的神启的人就能洞悉上帝的计划。一个超越于历史之上的决定者

把客观的计划强加给人类,而对人类的意愿置之不理。生活在历史当中的某一代人的主观愿望根本不能左右历史。在近代历史观中,我们发现“上帝”变成了“客观历史规律”。参考题:1、列举古代三种代表性的历史观2、论基督教历史观与现代历史观的联系第三节

进步史观一、发现“进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了“人文主义”思潮,肯定人的情欲,也歌颂理智的力量,“人”从上帝的压制下解放出来。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古今之辨”的争论。1689-17551694-17781721-17811743-1794孟德斯鸠伏尔泰杜尔阁孔多塞《论法的精神》《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人类精神进步史纲》《世界史论》二、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的新“福音”

西方文明史上的第二次“福音”运动.它说出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原则,改变了生活和世界——自由与理性。用“理性”建立一个“自由”的新世界“自由”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和理想,启蒙思想家将之推及每一个人,整个社会.中国近代的启蒙运动中,梁启超于《新民说》,以“自治”来界定“自由”之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则可循的,用“理性”揭示历史的规律和进程.社会及其运动成了可以自我控制和调节的。人类历史是“自由”和“理性”的不断进步梅西耶:《2440年》于1770年出版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如果曾经关注了我们时代的非同一般的特征,那么任何人都不会怀疑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神奇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迅速迈进那个一切历史都朝其发展的目标:实现人类统一!”——阿尔伯特亲王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三、

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1、“大自然”既然把理性和自由意志赋予人类,就是为了使人类的理性和自由充分发展出来,这是“大自然的意图”。2、

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使人类的全部禀赋得以发展.“对抗性”指那种既要与人共处,又要突出自己摆布别人的倾向.如果竞相猜忌的虚荣心,贪得无厌的占有欲和统治欲,如果没有相互的又对抗又求融,人道之中全部优越的禀赋将沉睡不醒.“性恶”与斗争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力.3、“天意”的实现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体现于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当中。

4、人类自由完全实现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普遍法制的公民社会”,完全正义的“公民宪法”;“永久和平”。“进步”成为评价历史的基本价值标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崇奉的“自由”与“理性”当作是人类的永恒本性,把“理性”和“自由”的实现树立为整个人类历史的终极目标。所谓“进步”指的就是向这一近代资产阶级人性理想、社会理想的演进。.“进步”成为评价历史的基本价值标准,近代史学从“历史”的汪洋大海之中探寻人类“进步”的事迹,描述出一条人类“进步”的轨迹.我们今天所读的“世界史”与“中国史”莫不如此。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

第一

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统一,是为“中国之中国”;第二

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第三

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来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四、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进程”包罗万象的思想宇宙:《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大逻辑》)《哲学全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小逻辑》)、《法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哲学史演讲录》。黑格尔(1770---1831)

日耳曼世界——个性自由与客观精神的和解东方——天人合一”主体”意识尚未觉醒希腊——个性自由/自然罗马——客观精神/个性自由文明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国、印度、波斯

三种地理环境:(1)干燥的高地、草原——畜牧(2)大河流过的平原流域——农业(3)海岸地区——工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主体意识、自由精神还没有觉醒,他们不知道国家、君主、文明乃是人类自由创造的产物,所以拜伏在君主和国家的无上权威之下,遵行专制君主制度。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过程,“只是重复着那终古相同的庄严的毁灭”,并没有真正的发展变化,是非“历史”的文明。希腊—罗马—日尔曼:“自由”的觉醒和实现希腊文化:“主体”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崇尚“个性自由”,艺术、体育、诸神、城邦民主制都象征着这一精神。

罗马文化:“个性自由”受到了自觉的压制,以组织成为一个伟大的统一国家,从而获得人类群体的自由。“个性自由”服从于“客观精神”,罗马法、万神殿是这一精神的象征。

日耳曼文化:实现了“个性自由”和“客观精神”的和解,建立了民主、法治的公民社会,在其中,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新大陆”:只是“旧大陆的回声”。

“所有的人都是理性的,由于具有理性,所以就形式方面说,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然而⋯⋯非洲人、亚洲人与希腊人、罗马人以及近代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后者意识到他们是自由的,而前者虽说潜在地也一样是自由的,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因而他们就不是自由地生存着。这一点便构成了他们生活情况的重大区别。”进步史观与“西方中心主义”

自由和理性的精神植根于希腊、罗马,是欧洲的文化传统,指引欧洲历史的发展,指引欧洲创造“现代文明”,自由、理性、与“资本主义”一样是欧洲文明的独特产物。

向着自由与理性演进的人类历史自然应该以欧洲历史为中心,欧洲历史指引着人类文明的方向。

直线型的进步史观成为西方中心论、西方文化优越性的思想根源.19世纪、20世纪上半期的史学似乎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为什么自由、科学、民主、资本主义仅仅诞生于欧洲,而不是任何一种其他文明之中?

五、“进化论”为进步史观提供科学基础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

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地进化、发展着。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学原理》(1876-1896)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比达尔文更早提出进化的思想,但仍然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并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则移植到社会理论之中。他认为,“社会”类似一个生物有机体,各个部分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社会有机体”的进化过程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理的作用下,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劣等的个人和种族将被优秀的个人和种族淘汰。1898年,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参考题:1、列举三位论述进步史观的思想家。2、学习了康德的《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之后,我们应怎样理解“进步”的含义?3、为什么说进步史观充满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第四节历史主义

拜伦(1788-1824)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个性自由·

民族独立雪莱(1792-1822)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西风颂》

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1、“理性”——“意志”和“情感”2、“人性”——“个性”3、“人类历史”——“民族精神”

赫尔德的思想追求

赫尔德(JohannGottfriedHerder,1744-1803)《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一、过去与现在的差别;每个时代之间的差别

强调各时代、各民族的文化及其历史构成了人类历史这个大链条。在这个大链条上,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的完善性”的整体,都是独特而独立的精神生命体。每种文化提供一种关于生活的理想、一种价值观,很难用统一的价值标准衡量其优劣。*“大自然的意图只能由全部人类历史来展现。”*“它的每一个造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其中,无限的造物主完满地呈现他自身。”*“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幸福核心、正象每一个球体都有它的重心一样。”

自历史主义的思想运动以来,“历史意识”确立起来,成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性原则。历史主义的基本前提在于:过去的自主地位必须被尊重。每个时代都是人类精神的一种独特表现,并拥有它自身的文化、价值观。时间的流逝深刻改变着生活的条件与人性本身。历史学家必须努力根据其自身的条件来理解每个时代,而不是将我们强加它,所有的学术资源和所有历史学家的想象力都必须被用于恢复过去。

“过去是另一个国度。”“所有历史都是熟悉与陌生间的结合。”

——哈特利

历史学家必须透过过去的视点进行观察,他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发现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他们要接替历史当事人的位置,用其视点来观察那个世界,并尽可能用当事人的标准对它进行判断。

“历史已经赋予它裁定过去的任务,赋予它为了未来各代人的利益而教诲当代人的任务。这部书并不奢望发挥如此崇高的功能。它的目标仅仅是展示事物实际的样子”

——兰克

二、将“过去”置于其背景之下

解释过去的事物,使那些令我们感到奇异的或不可思议的东西,变得能够理解,就得将它置于它的历史背景中。“在历史学家的培养过程之中,切忌将过去描述为一种固定的单一轨迹的事件序列,每时每刻都必须考虑背景问题。”

——约翰·托什

三、历史的“连续性”:历史过程

“进步”就是历史的连续性发展:过去——现在——未来,是一条脉脉相继、不能割断的河流,现在的一切是从过去中产生出来的,“过去”并未过去,包含在现在之中,现在又包含着未来事物的萌芽,将创造未来。“历史连续性”观念是“历史科学”的一块思想基石。三、历史的“连续性”:历史过程

用时间长河里的“事件序列”来呈现发展演变的过程。

孤立存在的事件对历史学家没有意义,只能放在时间的序列之中才有意义。

“历史学家一直都对蒸汽机在18世纪晚期应用于棉纺业感兴趣,这与其说因为它是技术和企业家创新的鲜明/案例,不如说是它对后来发生的工业革命的贡献是如此之大。”——约翰·托什

我们自己时代的文化与制度只能历史地加以理解。除非把握了她成长和发展所连续经历的阶段,才能把握其真正特性。简言之,历史学手握着理解世界的钥匙。“历史连续性”观念,使得研究追溯社会事物连续性的演化成为理解这一事物本性的最重要途径。

“我们只知道一门科学,就是历史科学。”——卡尔·马克思

四、理解历史事物的“移情”原则。认识历史,不是去读古书,而是与过去的生活和生命发生直接、温暖的接触。面对过去的生命活动,必须投注感情、设身处地地体验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过去的事物。“为领悟一个民族的一个愿望和行动的意义,就得和这个民族有同样的感受。为找到适合于描述一个民族和行动的词句,要思索它们丰富的多样性,就必须同时感受这些愿望和行动。否则,人们读到的仅仅是词句而已。”

——赫尔德“临文必敬”

“论古必恕”——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籍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陈寅恪差别背景过程

参考题:1、名词解释:历史主义2、“历史主义”给予历史学家怎样的研究意识?第五节唯物史观

一、马克思的思想与革命生涯

卡尔·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特利尔市布吕肯大街10号卡尔·马克思就诞生在这所房子里“在我的墓碑前,后世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一、马克思的思想与革命生涯

1、大学时代1835--1842:从波恩大学到柏林大学;

参加“青年黑格尔派”;

从哲学世界到现实世界;

“显然,在你的心中活着并主宰一切的魔鬼,不是一般人身上的魔鬼.你对真正的人的家庭幸福,有敏感的心吗?你能否使你的亲人们感到幸福?”----父亲的疑问

珍妮·马克思2、《莱茵报》的撰稿人1842—1844

“谁要是经常听到因贫困和不公而发出的粗鲁的呼声,谁就不能保持优雅的措辞,他会感到,他实在有义务呼喊,而且是同样粗鲁地呼喊,因为故乡的条件使他不可能忘记怎样叫骂!”

一、马克思的思想与革命生涯

3、来到巴黎1844-1848“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费尔巴哈论纲》1844-1845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正式表述了“唯物史观”.弗雷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895)一、马克思的思想与革命生涯

1848年,30岁的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领袖,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精神主脑.

他与恩格斯合写了《共产党宣言》,被视为表述“唯物史观”的经典文献。

对“资本主义”的精神本性、社会结构进行批判性的揭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资本主义”的深刻理论批判。在此之前,只有浪漫的伤感式怀旧。黑格尔歌颂“日耳曼”世界实现了自由,达到了人类历史的顶峰,体现着现代资产阶级奋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马克思则揭示其精神、社会危机,讲出“自由”的幻灭。

一、马克思的思想与革命生涯

4、革命、流亡与《资本论》

1848年德国“二月革命”;

50年代定居伦敦,写作《资本论》至1865年完成第一卷;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精练的表达。

60,70年代组织“第一国际”,并写出《法兰西内战》.1883年,马克思去世.

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马克思家“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这里必须根除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卡尔·马克思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1、社会结构模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现实基础)——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导致历史的发展演化

4、阶级和阶级斗争三、“唯物史观”的革命性: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持久

的生命力

资本主义社会相信自己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顶点,相信在自己的时代,人们将以理性获得自由,所有的人都将得到自由。这是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表达的乐观信念。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具有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剥削性质,日益将社会分化成两大对立阶级,具有前所未有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下,启蒙运动许诺的“自由”、“理性”,其实皆遭背叛,人的“异化”更加严重。“自由”是当年资产阶级夺权的旗子,如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马尔库塞《单面人》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三、“唯物史观”的革命性:2、

历史的动力不是“精神”而是“物质”生产与生活

黑格尔告诉我们是“精神”主导着历史,走向合理性的方向、走向符合我们愿望的方向即人类自由的实现。人的精神是多么伟大、万能,完全主宰世界以及自己的命运。

“唯物史观”则告诉人们,人不是自由的万能的精神,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人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关系;不是“精神”决定现实,而是社会现实决定“精神”。历史的动力存在于社会性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之中,历史是“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的矛盾运动。而不是精神追求自由的历程。

“以前所有对于历史的见解,都以下述观念为基础:一切历史变动的终极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找,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是政治变动。可是,人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又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时终于被承认了。”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三、“唯物史观”的革命性:3、“唯物史观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唯物史观”将眼光深入于社会化的经济生产与生活之中——如法国史学家摩诺所说,这是“伟大而缓慢的运动”,并将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的整体,探求其结构关系与动力机制。

第一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的模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以阶级与阶级斗争为动力机制,探索这一“社会结构”的演进过程。

将社会看成是“结构”性的,将历史演化看成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探索长期起作用的、反复起作用的结构性因素。

“阶级”论是一个有力的历史分析方法。

四、“唯物史观”的问题

唯物史观把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从头到脚”的颠倒过来,历史的主体从“精神”变成“生产关系”。但仍然是以某种“主体”的辨证发展取代了真实发生的历史。以“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代替了“精神”的辨证运动。原始的唯物史观是严格的历史决定论,要寻找历史的“终极动力”,把经济领域的因素当作历史的“终极动力”。虽然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此有所纠正,但简单地用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来解释一切历史变化,毕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容易发生的错误。唯物史观的问题

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唯物的历史观”。

———陈独秀

“不过,我们治史学的人,知道历史事实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虽然欢迎‘经济史观’来做一种重要的史学工具,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思想知识等事也都是‘客观的原因’,也可以‘变动社会、解释历史,支配人生观’,所以我个人至今还只能说,‘唯物(经济)史观至多只能解释大部分的问题’。独秀希望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惜我不能进这一步了。”

———胡适

—参考题:

一、阅读下列文献,论述“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及其在历史观上的革命性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摘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83页。

第六节

文明形态史观

斯宾格勒(OswaldSpengler,1880-1936)《西方的没落》

汤因比(Toynbee,ArnoldJoseph

1889~1975)《历史研究》一、“文明形态史观”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二、“文明形态史观”思想要点:

1、“文明”作为历史的单位,并非只有一条普适的世界历史道路,各文明体系可能有自身的历史“规律”;2、所谓“西方文明”其精神本性,是在与其他文明的对立、冲突之中形成的,而非本质天成;3、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是在各文明的冲突、交流之中形成的,而非以西方为轴心的等级秩序。

二、“文明形态史观”思想要点:

斯宾格勒提出,世界历史上有过八种“文化”,各自经历了产生、发展、衰亡、毁灭的生命周期。

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

“文明形态史观”描绘了一个恰似“百花园”的世界历史图景,不同的“文明圈”及其历史构成了世界历史,从此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世界历史想象。

三、历史的断裂、衰退和循环

试以古代文化的比较为例:两河流域的亚述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代印度爱琴海的古代希腊商周中国第七节

全球史观第八节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针对进步史观和历史主义霍布斯鲍姆(1914——1991)

“它的成就如此奇妙,它的进步如此无双,那么,为什么,当这个世界结束之际,却不是在对它的讴歌之下欢声落幕,相反地,却是一片局促不安的抑郁气氛。”——《极端的年代》“20世纪把所有人都变成深沉的历史悲观主义”

时至今日,人们普遍在怀疑“科学技术、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能将全人类带到一个什么‘完美’境地?”历史似乎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1、冷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2、“全球化”经济发展前途难测;3、民主制度的危机4、生态环境的恶化5、普遍的道德危机和精神空虚

·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1900·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德里达利奥塔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思想要点1、质疑“宏大叙事”

“进步史观”把一部人类历史讲成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是如何必然地产生出来的,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且到达了历史“进步”之顶峰。a\过去—现在—未来”连续性发展进程b\预定的目标和方向c\内在统一规律d\因果秩序和阶段性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1924~1998《后现代状态》,1979年

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还幻想着达到了文明的顶端。——马克斯

韦伯MaxWeber,1864-1920)

尼采在《历史对于人生的利与弊》中,称“进步史观”是一种关于“历史客观大势之威力”的宗教,它将“现状”粉饰为“进步”,然后让人膜拜,实际上是对于现实的“偶像崇拜”。

·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1900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思想要点2、反对西方中心主义

一种没有任何事实证据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摧毁了文化本体的所有其他形式,它是被一种希望——欧洲国家统治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愿望所指引。并且它根本就没有开启某种将来的视角,它的唯一将来的角度是一种灾难的角度。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思想要点3、强调历史的断裂性、偶然性、多元性:

“效果历史只知道一个王国,在那里,没有天道或终极原因,只有必须性的手臂摇动着机遇的䐨子盒。”

“我们希望历史学家能证实我们的信仰:现在基于一些深刻意图和不变的必然性之上。但真正的历史感肯定的是,我们存在于无数遗失的事件之中,没有一个界碑,也没有一个参照点。”——福柯:《尼采

历史学

系谱学》“历史感就与那种分辨、分离和分散事物的尖锐眼光相对应;这是能够解放分歧和边缘因素的眼光,一种分离性的眼光,它能够自我解组,能够打碎人的存在的统一性。”——福柯:《尼采

历史学

系谱学》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

福柯的代表作:

《疯癫与文明1650—1800》

“理性”与“疯狂”的界定是现代文化的产物,这种界定与区隔以及处理“疯狂”的方式乃是现代的“社会技术”。《规训与惩罚》

从公开惩罚到“监视”的重大转变,意味着

“规训”社会的兴起,这不是人道的增进和自由促进,不是进步,而是压迫方式的“置换”:从传统社会的肉体压迫置换为现代社会的全面压迫,这是更严密和更精巧的“社会技术”。思考题:1、名词解释:“文明史观”2、名词解释:“全球史观”3、名词解释:福柯

第三章现代历史学的自我认识

——历史认识论(一)

第一节从人文主义史学到浪漫主义史学一、人文主义史学用古典文体写作人的故事,史学与修辞、诗歌、哲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我心无旁骛地学习古史及其他东西,因为时代总让我失望,因此,除非对亲爱之人的爱使我另有想法,我总希望能生在任何其他时代,而忘却眼前这个时代,在我心中,我似乎总把自己嫁接到其他时代。所以我为历史学家们着迷,尽管我同样为他们之间的分歧感到不快;当产生疑问时,我听从的版本要么其内容的逼真使我信服,要么其作者的权威能影响我。”彼特拉克(1304-1374)佛罗伦萨的诗人、历史学家。仿效维吉尔的笔法写了叙事诗《阿非利加》用拉丁文写《罗马名士传》二、理性主义史学

伏尔泰《风俗论》“我的主旨是尽可能去理解人类的风俗和人类精神的革命”追究制度、风俗、观念的起源与演变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理性主义思想家提倡对历史进行科学研究。但做不到“科学”地研究历史:他们急着打倒旧制度,催生新社会,拿历史为我所用;他们没有辨析史料的科学方法。

浪漫主义史学

德国“哥根廷”学派对史料的积累、科学的考据方法作出很大贡献德国史学家尼布尔《罗马史》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叙述、民族精神、情感第二节兰克:

“历史科学之父”

一、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vonRanke,1795-1886):民族史、政治史柏林大学1824年《拉丁-日耳曼民族史1494-

1514》1834-1836年《教皇史》1847-1848年《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史》《世界历史》《历史哲学》(未完)欧洲各主要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成为各自独立的文化生命体?又如何互相关联,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生命体——欧洲。二、“研究班”、兰克学派、史学专业化

“我想起曾参加德国历史研究班的那些成员,当时还很年轻,现在已须鬓斑白。……当时我们静悄悄地开始撒下的那些种子,现在已长成参天大树,树下栖息着来自天上的飞鸟。……

时至今日,每逢想起群集在我周围的那些青年的天才和辛苦,我仍然惊异不止。……参加我那个班的还有惠芝,当时我曾对他说,他注定要成为德国的穆拉托里。基泽布勒希喜欢诗歌,甚至在当时就能够写作了。科普克聪慧,有学者天赋。多尼吉斯有事业心,富于务实精神。在这个集体中,工作开展起来。”德国惠芝、基泽布勒希、济伯尔法国

摩诺英国

阿克顿美国班克罗夫特三、“历史意识‘的自觉

与科学的治史方法1、“历史意识”的自觉“历史已经赋予它裁定过去的任务,赋予它为了未来各代人的利益而教诲当代人的任务。这部书并不奢望发挥如此崇高的功能。它的目标仅仅是展示事物实际的样子”

——兰克追求历史真相、用一切手段再现历史事实,是科学历史学的唯一目标,“客观如实”是专业历史学者最重要的品德。专业历史学者的职责是要区别并质疑政治性的“社会记忆”。

2、

批判史料的科学方法

“内部批判法”:追溯史料的来源,考问记录者的动机、可靠性。“外部批判法”:孤证不立,多种史料的对勘比较。“原始材料”的首要性

3、历史学的主要领域是“政治史”历史眼光投向精英人物的政治和思想活动。参考题:1、为什么说兰克是历史科学之父?2、名词解释: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94-1514年的拉丁-日尔曼民族史·前言

兰克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出版以前给我的感觉比现在完美得多。但我希望善意的读者更多地关注它可能有的价值,而较少地关注它的不足。我不敢充分信任本书的自身说明能力,故我在此对本书的目的、主题及形式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一个历史学家的目的依赖于他本人的观点。就后者而言,有两点值得指出:首先,我视拉丁民族和日尔曼民族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这个概念与下列三个相似的概念都不同:普遍基督教王国的概念,它甚至包括亚美尼亚人;欧洲一统的概念;因为土耳其属亚洲人种,俄罗斯帝国包括整个北亚,所以,我们只有深入了解亚洲事务的所有领域,才可能完整地理解他们的历史,最后是与它最相近的概念:拉丁基督教:斯洛伐克族、列托语族、匈牙利族,都是它的一个部分,且具有独特性,但现在不能详谈。关于这一统一民族之外的情况,只在必要时涉及,且一带而过,我的主要注意力将放在日尔曼或日尔曼拉丁后裔的民族之上,其历史是整个现代史的核心。在此导言中,我将表明——主要以叙述对外业绩的方式——这些民族是如何在一个统一体、一个共同体形式下发展的。这是本书基本观点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已直接表现在内容中。本书仅涉及这些民族的一小段历史,这一段历史可说是现代史的开端。但它仅仅是历史事件,而不是历史本身。一方面,本书包括了西班牙王国的建立、意大利自由的丧失;另一方面,本书叙述了一个双重对抗——产生于法国的政治对抗、因宗教改革而有的新旧教的对抗——产生的过程,由此,我们民族分裂为两个对立阵营,整个现代史根基于这一分裂。书一开头,叙述了仍处在和谐之中、享有外部自由阶段的意大利,其时,教皇在意大利,故意大利占有统治地位。接着,本书叙述了意大利的分裂,法国和西班牙的入侵、某些省的自由、某些省的自主权丧失了,最后,胜利的西班牙成为统治者。西班牙王朝从政治地位衰微走向统一,力图建立联合王国,其方法是迫害异教徒,深化基督教信仰。本书力图指出,迫害异教徒是怎样导致美洲大陆的发现、大帝国对它的征服、以及尤为重要的一点,为基督教而战怎样导致西班牙在意大利、德意志及低地国家的称霸。第三,本书将描述从查理八世,一个反土耳其的基督教斗士,到41年后法兰西斯一世又祈求土耳其帮忙、反对皇帝这一时期的法兰西的遭遇。最后,通过分析了德国在政治上反对皇帝、欧洲在宗教上反对教皇的原因,本书拟为将来分析宗教改革时出现的伟大的宗教分裂作更完整的历史解释时铺平道路。关于宗教分裂本身,我们只考虑它的第一阶段。本书力图将这些和其他事件,看成是拉丁日尔曼民族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相关事件。历史学被认为有判断过去、为未来指导现在的职能,对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想说明:什么确确实实地发生了。第三节

实证主义史学的

理想与困境孔德·奥古斯特1798-1857

一、实证主义史学是在实证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1、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实验科学取代理论科学成为主流。2、孔德提出实证主义哲学实证主义人类的精神与知识类型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神学”阶段:人类精神追求着世界的最高主宰,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由“超自然存在”造成的。然后是“形而上学”阶段:虽然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但还是设定并探求万事万物的终极原理。最后“实证”阶段:放弃上述徒劳无功的探索,而研究反复作用于事物的“因果规律”——“现象之间不变的相似关系与相续关系”斯宾塞严复3、“社会物理学”的基本构想孔德提出要把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变成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去发现制约人类社会的“定而不移”的法则,就象发现制约自然界的那些物理法则一样。这就是“社会物理学”。“社会静力学”:社会的动力机制“社会动力学”:社会的演进规律19世纪的社会学家还提出“社会有机体”的概念,研究社会各器官及其功能,把每一个人看作是社会的“细胞”。二、实证主义的史学理想

英国的巴克尔和法国的泰恩是提倡实证主义史学的两位最伟大的学者:

巴克尔(1821—1862)《英国文明史》泰恩(1829—1892)《古代政体》《英国文学史》“历史并不是象几何学那样的科学,而是类似生理学和地质学。正如一个生物体各器官和各种功能之间有固定的关系,但又不能用数字测量一样,包括社会和精神生活在内的各类事实之间的关系也很明确,但也不能用数字测量。”“灵魂,无论是一个人的,还是一个民族的,就象一个工厂,科学应该研究它。要了解它的动力,不打乱它那些机件,用纯粹推理把它复原。”

——泰恩

“文明史”以“气候、种族、环境”来解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布克哈特(1818—189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

科学历史研究的两个步骤用科学的考据方法求得事实;用科学的归纳法得出历史变化发展的因果规律。2、历史学家要象科学家那样“客观”库郎日《古代城邦》《古代法国制度史》

“这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通过我的嘴在说话。”中国现代“实证史学”“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多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傅斯年《史语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旧址三、实证主义史学的困境1、历史学家能象科学家那样“客观”吗?孔德认为得到关于现象的实证规律,只须观察、归纳和验证,而不用涉及“价值观”、“意义”这些不能实证的东西。简单地认为可以排除之,做到科学家面对自然的“客观”。而事实上往往是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执着于什么样的意义,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与历史观,就能归纳出什么样的可以实证的局部规律。错误地认为感情、价值观是有害的东西,是达到客观的障碍;2、导致“事实崇拜”:

拒绝一切解释与推论,不但不能揭示“规律”,甚至难以确定单个的历史事实。3、无法解决的难题——社会历史领域存在自然“规律”吗?实证主义史学的基本预设是社会历史领域存在着“自然规律”,并在其作用之下,运动及其方向可以预见。“文明史”虽然扩大了历史视野与领域,但仍然局限于精英人物的思想与行动,在历史的“精神”层面,是很难找到“规律”的。

参考题1、名词解释:“学院派”史学2、实证主义史学的基本主张和理论困境第四章

现代历史学的自我认识(二)

——历史认识论第一节

狄尔泰与克罗齐: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一:1890年代的新思潮:“实证主义之反动”

1、“泛科学化”思潮之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社会的“机械化”趋向越来越明显,有识之士开始批评这一趋势的弊病。而实证主义则将人类生命活动类比于自然界的机械运动,要求探求人类社会的“自然性”规律,从理论上抹杀了人的精神自由。“自由心灵要求尊严”一:1890年代的新思潮:“实证主义之反动”

2、文明多样性、价值多元性对“真理”观念的挑战随着世界视野的打开,随着世俗化过程的加剧,文化价值观发生剧烈变动,出现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思潮。人生意义、生命价值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再有统一的绝对的标准,是“主观”性的。那么,历史认识能够“客观”吗?人类的文化世界与自然世界不一样。那么,历史学作为研究人类文化、生命活动的学问,就需要从自然科学的婢女地位摆脱出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的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它与自然科学有怎样的不同?”

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文德尔班“事实知识”与“价值知识”之分二、狄尔泰论“精神科学”的特质

《精神科学导论》

“在狄尔泰之后,史学家不必再为历史学的非科学性而辩护。”威廉.狄尔泰(1833—1911)1、研究对象的特质: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要知道的是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关注个别性、独特性,是为了归纳出一般规律。总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般性”。精神科学研究精神生命及其活动,而精神生命及其活动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创造性、自主性而非规律性。所以历史学所应关注的是人怎样地进行选择、怎样创造历史,关注的是“个别性”。实证主义史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一般规律,是无法了解一种现象发生的真正原因的。2

“经验事实”的特殊形态:自然科学研究的经验事实,得自于对外界的观察,是纯粹客观的经验。而精神科学的“经验事实”却必须是精神所感受到的,不只是得自外界观察,更要经过主观体验。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人文科学研究的“事实”毋宁说是主观体验,一个认知者面对的是自己感到的、体验到的东西。

但是,自然科学的事实观念也发生了变化。3认知者特殊的位置与处境:在自然科学的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性质截然不同,可以截然分开;但在精神科学的认识过程中,主体只能(1)通过自身体验把握对象;(2)通过自己与对象的关系来把握对象;那么,主体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念必然渗透于对历史现象的解释。三、狄尔泰的功绩与过失1、为历史学提供了独立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2、将“自然”界与“精神”界截然两分,排斥历史学对规律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导致历史学长期忽视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单一滞后。3、不能正确回答“主观因素”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无法回答“历史知识的客观性”何在。(3)不能正确回答“主观因素”的作用,无法解决相对主义的困扰。

《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十九世界欧洲史》“我们——在现实中生活的人,为什么要认识历史?”克罗齐(1866-1952)四、克罗齐:“一切真实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四、克罗齐:“一切真实的历史都是当代史”1、正是“当代”进行自我认识的需要,使得我们反求历史,并得以认识——“理解”与“领悟”过去;柯林武德(1889-1943)

“历史学是人类进行自我认知的知识途径。”——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当我们对自身现实处境的感知受到了来自过去生活的触动、激发时,我们才有“时机”,使我们得以进入历史,得到对过去生活的领悟与理解,同时是对自己生活的启发与指导。仿佛“过去”与“现在”相遇、相知。

雅典学园历史学家“具有在过去的遗产中点燃希望火花的能力。”“他捉住他所处时代与过去特定的一个时代相逢的局面。”——本雅明《论历史的概念》沃尔特·本雅明

2“主观因素”在历史认识中的积极作用。正是我们在“当代”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价值关切、问题意识,使我们得以“进入”历史。那么,史家的“主观因素”(1)价值关切(2)情感因素(3)问题意识(4)知识结构就不是妨害他达到客观认识的障碍,恰恰相反,是产生历史理解的基础与前提。

3

、衡量历史认识为“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有关“自我认识”的知识、其“真实性”往往不在于是否符合“自我”的“真相”,而在于是否能成为塑造自我的积极力量。在这里,“真实”不是符合论意义的真实,而是“真实存在”的意思,是指历史认知能对现实生活发挥“真实”的作用,能“真实”地作用于历史。第二节

马克斯·韦伯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

“除魅”的世界没有什么“客观宇宙秩序”,没有自然天成的道德秩序,没有客观、普遍、绝对的价值标准,这个世界无法给任何价值提供客观的基础,也无从在各种价值之间排出高下秩序。我们追求的人生意义、生命价值仅仅是“主观的”,自行选定、自行建构的,没有“上帝”、“天理”、“历史规律”来保证其真理性。马克斯·韦伯(1864—1920)

“荒诞”

“焦虑”

“英雄”伦理:无惧于希望的破灭,追求有限的现实性理想。

“西西弗斯的巨石”DorothyAllison在《信奉文学》中讲了她自己的“无神论者的宗教”:

“有一个地方,在那里我们一直形单影只,独自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在那里,我们必须坚守某种比我们自身更伟大的事物——上帝、历史、政治、文学、对爱的疗效的信念、甚至可以是正义的愤怒。有时,我认为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信仰的一个理由,与命运抗争的一种方法,一个相信此生有超乎想象之意义的坚定信念。”

“诸神之争”

而且,人类的生活之中存在着多种价值,处于永恒的冲突之中,但都必不可少。如“政治”与“道德”。“责任伦理”——“信念伦理”“从事政治的人,是在撩拨魔鬼的力量。”“为自己所属人群的利益,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

马克斯

韦伯说:“人是挂搭在意义之网上的存在。”而“意义”是主观性的、多元冲突的、历史性的事物。对历史的认识,是对一个“意义世界”的认识。对历史认识过程及其客观性必须给予全新的解释。二、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面作战《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与政治》

1、针对肤浅的实证主义:

以为用“客观”态度,归纳“事实”证据,就可得到“一般性因果规律”,从而“科学”地解释历史演化,并预测未来的走向。2、针对狭隘的唯心论:认为以“实证”方法得到的“因果法则”,全是外在的观察,不能体验、知晓行动者的主观意识,所以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能用一般性因果法则来说明的事情,一定并不重要。所以,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同情之了解、领悟、体验。三、

在历史认识之中,“客观的”因果分析与“主观的”内在理解,是互相结合又互相制衡的。1、史家观察历史演化现象,皆有独特的出发点:特殊的价值立场、意义关切。2、对历史演化之“因果分析”:基于“特定因素”对庞杂历史现象之中“特定原因系列”的选择。《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3、史家应有的“客观”态度:“价值中立”社会科学分析所要求的“客观”态度绝非道德情感上的“漠然无关”。(indifference,objectivity)强烈的价值关切、政治信念对于观察、理解人间事物是不可或缺的。“人格的本质,在于个人和某些终极价值及生命意义之内在关系的坚定不渝。”——马克斯

韦伯“价值中立”

对于自己终身不渝的价值、意义,也能保持冷静的距离感和警觉。具体地,能够确知其在生活中的位置,知道其何以不可或缺,也知道当其成为压倒一切的潮流之时,弊害何在。“纵欲”与“虚无”之上4、“因果分析”的认知价值: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客观”态度,而去观察一段历史演化现象之时,就能够确定当时人们为了要达成某种价值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可能牵涉的事物,可能牺牲的代价,可能产生的后果。能告诉我们:为了达到一定价值目标,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与行动。四、“理想类型”与“模式”

为了能够解释某种历史演化现象,我们往往基于特定视角,对庞杂历史现象加以抽象和简化,将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加以逻辑联系,构成一个能对历史演化加以因果解释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作为对于现实的抽象与简化,乃是人类心智的建构物,是我们观察与理解现实情况之时,必要的虚拟与假设,所以称为“理想类型”。

后来,美国社会学家熊彼特在此基础上提出“模式”概念,成为相当重要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资本主义萌芽”“阶级”“文艺复兴”“商业资本主义”“封建社会”……熊彼特(1883~1950)参考题1、为什么说“在狄尔泰之后,历史学家不必再为历史学的非科学性而辩护”?2、“一切真实的历史都是当代史”3、名词解释:理想类型第三节

“年鉴学派”与

历史科学的重建一、“年鉴学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