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之偏误及解决方式_第1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之偏误及解决方式_第2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之偏误及解决方式_第3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之偏误及解决方式_第4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之偏误及解决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IV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是词汇教学的一大重点,由于惯用语使用的复杂性,外国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惯用语时会产生大量偏误。本文将搜集的偏误归类后,结合偏误分析理论,探究偏误形成的原因即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和教学因素、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即语境训练法、建立“惯用语”词典、汉外对比法、结合理据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解决方法ABSTRACTIn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idiomsareamajorfocusofvocabularyteaching.Duetothecomplexityoftheuseofidioms,foreignChineselearnerswillgeneratealargenumberoferrorsintheuseofidioms.Inthispaper,wewillexplorethereasonsfortheformationoferrors,whicharenegativetransferofmothertongue,negativetransferoftargetlanguage,teachingmaterialsandteachingfactors,andthecomplexityofChineseidioms.Toputforwardin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usedtousethetermpartialerrorsolvingmethodcontexttrainingmethod,toestablisha"usedlanguagedictionary,Chineseandforeigncomparisonmethod,combinedwithmotivationtocarryontheteaching,payattentiontotheteachingdesign.Keywords: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idioms;biasederror;solution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IKeywords II引言 1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类型 2(一)语义偏误 21.惯用语在使用中不能明确地表达其意义 22.惯用语的意义不符合表意的对象 23.惯用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有误 2(二)语用偏误 31.惯用语使用不符合交际场合 32.惯用语使用不符合汉文化表达习惯 3(三)语法偏误 31.成分误加 42.成分遗漏 43.搭配错误 44.语序颠倒 4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惯用语使用偏误的原因 4(一)母语负迁移 5(二)目的语负迁移 5(三)教学和教材因素 6(四)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 6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 7(一)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7(二)建立“惯用语词典” 7(三)语境训练法 8(四)汉外对比教学法 9(五)结合理据进行教学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毕业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之偏误及解决方式-PAGE12-引言惯用语是由至少两个词构成的具有口语色彩的意义词化、结构准词化的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组合,是熟语的一种[1]。惯用语的本体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许多专家学者对惯用语的定义、性质、内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之后的研究中还出现了从方言、色彩义、心理理解机制、规范化等新的角度对惯用语进行的探索。研究成果既有著作、论文,也有词典性质的专著,如高歌东、张志清编纂的《汉语惯用语大辞典》、王德春主编的《新惯用语词典》、钱理的《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等。这些专著在惯用语的定义、结构、语义、功能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偏误是指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应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2]。偏误分析就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其规律。而与学术界热衷于惯用语的本体研究相反,把惯用语和教学结合在一起研究的很少,而把惯用语和偏误分析的理论相结合,或者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只有寥寥数篇。吴晓明、张金桥的《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理解特点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探讨无语境、中语境、强语境三种条件下留学生惯用语理解的特点。胡帆的《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与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从文化内涵方面来阐释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李国惠的《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马晓娜的《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通过典型例句对偏误类型进行分析。谭宏的《汉语惯用语特征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从语义、句法、语用以及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处理对惯用语进行探讨。苏瑞霞的《对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惯用语的考察与思考》从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入手,对惯用语的编排提出了一些建议。王艺佳的《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习得惯用语偏误研究》、习浩亮的《针对日本留学生的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以及金琇珍的《针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从某一语种出发,对汉语惯用语进行研究。综上所述,目前对外汉语领域中惯用语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能够把惯用语和偏误分析理论结合的少之又少。本文把惯用语和偏误分析结合起来研究,搜集语料、鉴别偏误、对偏误进行分类、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尝试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给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类型语义偏误惯用语的语义包括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大部分惯用语会运用比喻、夸张、借代的手法,衍生出比喻义和引申义。因此,在运用惯用语交际时不能只看到它的字面意思,很多外国汉语学习者就是只根据字与字的组合去理解整个惯用语的意义,这样在使用时容易产生语义上的偏误。语义偏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惯用语在使用中不能明确地表达其意义例1、我没看到路上的绊脚石,摔倒了。例2、你的马脚露出来了。例3、为了父母,我一定要当官做老爷,取得成功。例4、小明快起床吧,否则我要给你敲警钟。“绊脚石”喻指阻碍前进的人或物,例句1中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在理解这个词时,只看到了它的字面意义。“露马脚”是指无意中露出事实真相,而说话者在这里把“露马脚”理解为脚露出来了。“当官做老爷”是喻指某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而不仅仅是指当上了大官。“敲警钟”是提醒人警惕的意思,在这里却被误用成了“敲钟”。惯用语在长期的演变中,基本上都抛弃了字面义,都是用的修辞转义。以上的几个例子都是由于外国汉语学习者只看到了字面意思,而没有对惯用语做深入的了解造成的偏误。2.惯用语的意义不符合表意的对象例1、我们几个男同学是我们班的半边天,有活动都是我们组织。例2、最近天气走下坡路,要多穿衣服。“半边天”作为惯用语是用来喻指妇女的,不能用来形容男性。“走下坡路”是指情势朝不利的方向发展,不能用来形容天气。显然,两处偏误都是由于使用惯用语时没注意使用的对象。3.惯用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有误例1、老师总是表扬我,真爱拍马屁。例2、我们班的班长主意很多,真是狗头军师。例3、他说话很幽默,我笑掉大牙了。例4、那些坏人真是有两下子。惯用语的色彩义十分鲜明,大部分惯用语是贬义词,只有少数是褒义或中性,在使用惯用语时必须注意其褒贬义。“拍马屁”一般指不顾客观实际,专门阿谀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是贬义词,用在例句1中和老师表扬我这件事不符合。同样的,例2中的“狗头军师”说的是专门给别人出坏主意的人,班长的主意多,不能说他是狗头军师,前后的语义色彩产生了偏差。“笑掉大牙”指过分的耻笑,用在这里,说话者上半句是想赞扬别人幽默,后半句变为耻笑,显然不合适。“有两下子”指有些本领、有点手段,是褒义词,有赞许的意思。例句中把这个词和坏人用在一起,混淆了褒贬义。语用偏误所谓语用,是指使用者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的应用,主要关注语言的得体性。惯用语口语色彩浓厚,多用于日常谈话,使用惯用语时必须注意场合。而且,跟其他语言规则比,语用规则大部分没有被总结和归类,录入书中,往往需要结合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加以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表达方式、思维模式不同。如果留学生在没有彻底理解汉语惯用语的含义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在比较严肃、庄重的场合随意使用惯用语进行交际,就会使人感到尴尬,甚至闹出笑话。1.惯用语使用不符合交际场合例1、如果你再不去上课,老师会炒你的鱿鱼。“炒鱿鱼”是其喻指辞退或者解雇某人,所以应用在工作关系中。而例句中老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炒鱿鱼”用在这里明显是不符合交际场合的。2.惯用语使用不符合汉文化表达习惯例1、我爷爷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是一个糊涂虫。“糊涂虫”是喻指不明事理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做戏谑语用,说话者把这个词用在自己敬重的长辈身上显然不妥当。语法偏误惯用语的结构既有一定的固定性,使用时又比较灵活,中间可以拓展,还可以倒置,重叠等,但是这种变化大都无规律可循。那么留学生对惯用语的结构、成分、搭配不了解或者过度泛化时,就会产生偏误。此外,不同的惯用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不同,也会引发使用上的偏误。1.成分误加例1、昨天我开了一夜夜车。例2、你平时成绩那么好,这次考试我可以打一张包票。例3、你们常常戴高帽我。“开夜车”是指动词性短语,中间可以嵌入数量定语,但是“一夜”这个数量词用在这里和“夜车”意义重复了。例句2中把“打包票”误用为离合词,随意在中间插入量词,造成偏误。“戴高帽”属于动宾式惯用语,不能直接在后面加上宾语。2.成分遗漏别给我戴帽。他是个热肠,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下课了,同学们一窝蜂。“戴帽”原本是“戴高帽”,“热肠”原是“热心肠”,在例句中错误的删减了“高”字和“心”字。“一窝蜂”是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属于名词性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宾语或定语,例句3中缺少了谓语动词。3.搭配错误他说会帮我忙,最后却敲起了退堂鼓。我一直没找工作,这样下去,只能刮西北风了。“退堂鼓”和“西北风”用作惯用语分别跟“打”和“喝”搭配。留学生在这里可能受到“敲鼓”和“刮风”两个词语的影响,看到“鼓”就“敲”,看到“风”就“刮”,没有考虑惯用语搭配上的固定性,故而形成偏误。4.语序颠倒例1、大家干得正起劲,你可不能冷水泼。例2、我丢面子老师。例句1中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大家干得正起劲,你可不能泼冷水。而例句2中说话者的意思应该是我让老师丢面子,或者是老师让我丢面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惯用语使用偏误的原因留学生使用惯用语时产生的偏误有很多方面的来源,甚至有些偏误的产生有一定的偶然性,很难分析出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结合例句以及偏误分析的理论,可将产生偏误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母语负迁移母语负迁移指母语知识和规则对目的语学习产生干扰或阻碍作用,是比较常见的偏误根源。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惯用语交际时受到母语规则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例如,以日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惯用语时会发现,日语中也有相似的表达,“上轨道”“露尾巴”等在日语中相似的说法,甚至连句法结构都是如出一辙。甚至有些日语惯用语有汉文化背景,出典于汉文学作品,如“连理枝”。也正是这个原因,韩国和日本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惯用语时,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相对较小。西方国家受到母语规则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就英语和汉语来说,“狗”在汉语中一般是卑贱、奴性的代表,如“狗腿子”“狗咬狗”“狗头军师”等惯用语通常带着贬义,有嘲讽、鄙夷、憎恶的意味。但是在英语中有很多关于“狗”的褒义词,“aluckydog”(幸运儿)“abigdog”(大人物)“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们最好的朋友。那么,欧美的学生在接触带有“狗”字的惯用语时,如果教师没有详细讲解语体色彩,就容易产生偏误。历史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会使得外国汉语学生对惯用语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惯用语意义的文化理据讲清楚。(二)目的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是指目的语内部规则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的干扰或是阻碍作用。外国汉语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汉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套用到惯用语学习上,就会产生偏误。目的语负迁移可以分两个方面来阐释,第一个方面是惯用语使用规则的过度泛化,外国汉语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对惯用语知识的学习,对一些常见的惯用语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学习某些惯用语时,用一个自己所熟悉的、具有相同语素的惯用语来代替。比如:“黑心肠”也作“黑心肝”,学生如果就这样随意套用,把“热心肠”说成“热心肝”,就会造成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偏误。第二个方面是已习得的组词规则对后续惯用语学习的影响,学生掌握了汉语的部分构词方法后,在实际运用惯用语的过程中,就会随意搭配惯用语,如上文例证的“敲起了退堂鼓”“刮西北风”这类偏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打起了退堂鼓”“喝西北风”,由于留学生先学习了自由词语“敲鼓”“刮风”,套用其构词规则,就会造成偏误。(三)教学和教材因素教学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组织的不够严密,甚至是做出了不好的示范,比如没有讲解清楚惯用语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使用规则等。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对于有鲜明文化色彩的惯用语,学生产生的偏误类型很多。教师自身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外国学习者的语言理解有限,如果不能充分了解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就没有办法针对性地一一讲解每类偏误。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只是稍微对惯用语的含义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详细介绍,也会导致外国汉语学习者对惯用语理解的不够透彻。教材因素主要是说教材的编写不够科学,对外汉语词典的编写存在瑕疵。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的编排比较单一,对惯用语基本采用“翻译”的方式。这样容易使外国汉语学习者简单的对等起来记忆,而不能整体地把握惯用语的含义和用法。并且,由于惯用语民族性很强,必须结合文化背景才能真正地理解惯用语。很多事例证明,在学习汉语惯用语的过程中,文化上的差异会干扰留学生对汉语惯用语的理解。另外,对外汉语词典是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蓝本的,虽然有很强的借鉴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词义解释不够准确,示例不够浅显、典型,缺少必要的理据交代,现代色彩不够强。比如:“托人情”在词典上的解释是:请人代为说情。而更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在比较难办的事情上,请人帮忙。此外,教材中虽然对惯用语的含义进行了说明,但对惯用语的具体用法和来源没有一个详细的解释;教材中关于惯用语的课后练习很少,缺少练习和运用的机会,学生学习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运用,只是机械的识记,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四)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使之成为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的难点,“踢皮球”,是喻指互相推诿,把自己应该解决的事情交给别人。但是,踢皮球也是比较常用的自由短语。学习者必须分清楚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这一点上文举例说明,此处不再赘述。要注意的是,惯用的结构是固定的,“铁饭碗”“闭门羹”“墙头草”“不管三七二十一”等,都不能随意拆分,组合。同时惯用语又是灵活的,有变化的。在惯用语中可以有限制地插入一些成分,如“碰钉子”可以说成“碰了几次钉子”,“打交道”可以说“打几次交道”。可以倒置如,“穿小鞋”可以说“给你小鞋穿”。可以重叠,如“唱高调”可以说成“唱唱高调又怎样”。惯用语的字还可以替换,例如,“喝西北风”也作“吃西北风”、“吸西北风”,“黑心肠”也作“黑心肝”,“和事老”也作“和事佬”。但是以上这些变化都是相对的,没有规律可循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如果先学习了惯用语的这些用法,在学习其他惯用语时套用这些规则,就可能出现把“下马威”说成“下下马威”,把“热心肠”说成“热心肝”等偏误。惯用语中有很多意思相近但是说法不同的表达,如“捅马蜂窝”和“捅娄子”都是指惹祸或引起麻烦。“磨洋工”和“泡蘑菇”都是指做事拖沓,懒散。“碰壁”和“碰钉子”都指遭到拒绝,事情办不成。这些惯用语用起来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不仔细讲解,容易被误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谨慎地选择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选择:一、针对性,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同,选择的教材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年龄、文化背景,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水平。二、科学性,教材内部要有一个体系,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常用的惯用语有一定的复现率,并且有适当的练习,包括机械性练习和交际性的练习。三、趣味性,教材中的话题最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用的惯用语生动有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机会较多。教材的选用对于留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用心备课,对课堂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设计。针对惯用语的教学,教师必须对上课时讲解的惯用语的语义、语用、句法功能、文化背景等非常了解,还需要熟悉学习者母语中相应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下功夫。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作为辅助,准备精美的PPT课件,结合生动的图片、视频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惯用语,还可以准备一些小故事来讲解惯用语。在口语操练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交流时尽可能的多用学过的惯用语,复现的次数越多,学生掌握得越牢固。惯用语的教学可以用文化讨论作为辅助,如上文提到的“狗”和“龙”相关的惯用语,在学习时,就这两个动物展开讨论,让学生谈一谈在他们的国家都是什么含义,再结合中国文化讲解,学生自然会对所学的惯用语印象深刻,也能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课后作业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总结,逐一指正,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将容易用错的惯用语在课堂上再次复习,做到“温故知新”。(二)建立“惯用语词典”所谓建立“惯用语词典”,就是指在外国汉语学习者理解一定数量的惯用语时,在头脑中把这些惯用语归纳到一起,成为一本“词典”,能根据不同的语境,提取出适合的惯用语,然后顺利地完成交际。要帮助学生建立“惯用语词典”,必须要有积累。可以在阅读中积累,教师可以给留学生布置任务,让留学生随时带上一个笔记本,在日常学习摘录一些常见的、频繁使用的惯用语。可以在生活中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交往中积累语言,记录汉语惯用语并弄懂其含义,学着在日常的交际中使用它们,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想用就用。在生活中乐于运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运用惯用语交际,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惯用语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就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惯用语,外国汉语学习者可以尝试根据核心词、结构、用法进行归纳,逐步建立“惯用语词典”。比如说汉语中含“狗”的惯用语,多表示贬义,如:丧家狗、落水狗、狗皮膏药、狗腿子等等。外国汉语学习者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出来,就知道这一系列词语都表示厌恶,鄙视之意。学生理解词义之后,要让外国汉语学习者了解惯用语使用的规则,如动宾结构的惯用语一般用作谓语或定语,偏正结构的惯用语一般用作主语或宾语。学生建立“惯用语词典”,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惯用语的准确涵义,顺利地进行交际。(三)语境训练法语境,一般来说就是指语言的使用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想要开展言语交际的训练,首先要创设适合语言交际的情境,才能构建一个有感而发、有话想说的氛围,以便于激发留学生交际的欲望。惯用语的词义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模糊性,语境的设置可以明确惯用语的词义和词性。这也要求教师设置语境应该事先精心选择或设计,尽量使其与学习者的生活环境或兴趣、需要密切相关,让学生有代入感。语境训练法可以从典型例句、创建情景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实际教学中的初始阶段,老师可以先出示一个例句,让学生从例句中感知惯用语的词义,然后让学生替换练习,造句,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理解意思,再辅之以适量的课后训练,让学生对惯用语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此外,学生想要真正地掌握惯用语,必须学会用惯用语交流,创建情景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准备讲解的惯用语提供给学生,如讲解“碰钉子”,老师可以这样说:“小华毕业了,出去找工作总是被拒绝,我们可以说小华怎么了?”学习者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小华碰钉子了。”再让学生试着把“碰钉子”用到给出的语境中,进一步根据语境理解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实践课外活动等手段和方法,联系生活,借题发挥,将学生引入一个较为真实的情境。此外,语境的创建会让留学生有交际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偏误,及时加以纠正。(四)汉外对比教学法在其他的语言中可以有许多词语语义蕴涵相同,与之相关的惯用语可以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如:strikewhiletheironishot翻译过来就是趁热打铁,喻指“抓紧有利时机”与汉语“趁热打铁”同义。中国文化中“狐狸”是十分狡猾的动物,“老狐狸”喻指非常狡猾,老谋神算的人。在英语中“fox”也有“诡计多端”的意思。比如“泼冷水”在英语中有“pourcoldwateron”,翻译过来就是“在某种东西上泼上冷水”,这类惯用语汉语和英语中都是用同一种形象来表达相似的含义,像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给外国汉语学习者带来正迁移,不需要特别加以讲解。其次,还有一些汉外有相似表达但使用的形象不同的惯用语。教师要注意讲清楚这中间的差别,才可以避免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比如,Letthecatoutofthebag字面意思是“让猫跑出了口袋”喻指无意中泄露了秘密,在汉语中对应的表达是“露马脚”。“likeadrownedcat”字面意思是“像一只淹死的老鼠”指“浑身湿透的”,在汉语中对应“落汤鸡”。在这种对应关系中,关于动物的语义内涵是不同的。再比如说“龙”,中国人向来自诩“龙的传人”,从“神龙见首不见尾”“大水冲了龙王庙”等惯用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国人对龙的推崇备至。然而在英语中,龙是“恶魔”“凶狠”的代名词,“youdragon!”是“你这个暴君”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结合学生的母语进行对比,翔实的讲解其意义和搭配的对象的差异。外国汉语学习者能够结合母语理解,在学习时也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五)结合理据进行教学理据是指语言中表示事物、现象、观念的词的构成依据,词语的理据也称为词源理据,一般可分为显理据和潜理据,显理据即从语言文字本身探求即可获知的命名依据。潜理据又分为史实理据(源于历史事实的理据)、传说理据(产生于神话、传说、寓言等故事的理据)、民俗理据(人们无法探知真实而牵强附会地臆测出的理据)、避忌理据(因避讳和禁忌产生的理据)。惯用语来源很广,并且渗透了中国民俗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与精神内涵,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理据讲解能让外国汉语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惯用语。如“穿小鞋”这个惯用语,先让学生理解字面意义是穿比脚的实际尺码小的鞋,那么,这样的鞋穿起来自然是不舒服的。因此,在中文中“穿小鞋”常用来比喻报复别人,刁难别人,为难别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先说明字面意义,然后进一步讲解其内部结构以及本义,再引出引申义和比喻义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一步一步显示抽象义的理据。惯用语的意义是在自由短语意义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凝固产生的。比如“白眼狼”这个惯用语,为什么用来指“忘恩负义,无情无义的人”呢?首先要让留学生了解,在中国人眼里,狼是一种凶残冷血,不通人性的动物。而“白眼”,就是说没眼珠,看不到眼前的东西,也就是眼睛瞎。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白眼狼”就有了没人性,不记好的意思。结合理据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例如“绿帽子”为什么俗指妻子有外遇呢?有这样的说法,《元典章》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裹着青头巾。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之男性亲属有了联系。由于绿色与娼妓有关,“绿头巾”专用来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并演变成“绿帽子”。再比如说,我们经常使用的“拍马屁”是阿谀、奉承的意思,可是这是为什么呢?就需要探究潜藏在这个惯用语后的文化因素,其实是因为以前蒙古人喜欢马,邻里之间见了面,都会拍拍马的屁股说:“好马”,即使这匹马并不是一匹好马。渐渐的,“拍马屁”就成了讨好、逢迎的代名词。在教学中,教师对惯用语的理据进行说明,揭示字面义到引申义的衍生关系,不仅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惯用语的含义和用法,同时还可以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结语惯用语作为词汇的一个子系统,由于其特殊性,一直都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外国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惯用语时,会产生各种类型的偏误,本文根据收集的语料,将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惯用语使用偏误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归类。笔者结合偏误分析理论发现,首先,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受到母语知识的干扰,从而形成偏误。其次,学习者把他学习到的有限的、不充分的汉语知识用类推的方法套用到惯用语的学习中,导致惯用语使用偏误。此外,由于目前对外汉语的教学仍在发展中,许多教材还不够完善,教师在讲解惯用语时难以做到更科学、更透彻。最后,惯用语既有字面意义也有比喻义和引申义,而且结构上兼具固定性和灵活性,对汉语一知半解的学习者在运用惯用语时会觉得非常吃力。因此,笔者查阅资料并将汉语惯用语与其他语言中的俚语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几点对外汉语惯用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