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总之,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也称作“第一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习得: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外语习得,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例: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2、区别: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其次,研究目的不同,第三,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描写的方法,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问题。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1、研究目的,心理学研究语言和语言获得是为了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手段。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获得第二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描写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2、研究范围,心理学研究要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宽泛得多。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二是关于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研究,三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第三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1、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2、三个阶段3、两条战线,国内的汉语习得研究和海外的汉语习得研究。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1、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领域:来华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2、研究内容:偏误分析涉及留学生习得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偏误。3、不足:80年代的偏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偏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偏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昌盛的复杂原因。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1、1992年5月,《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以及《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联合召开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2、内容: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3、偏误分析的范围进一步拓宽,涉及了汉语的语用层面、话语分析层面等。4、中介语理论的引进与探讨,拓宽了汉语习得研究的理论视野,汉语习得研究从此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5、新的研究领域: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习得过程研究。(了,把,被)三、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1、新领域: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二是关于汉语学习者汉语习得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态度、动机)。2、汉语学习者汉字偏误分析是热点。主要特点:一是,范围不断扩大;二是理论视野不断开阔;三是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3、重要领域:汉语认知研究。包括汉语语音认知研究、汉语词汇认知研究和汉字认知研究。4、海外汉语习得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补充内容,现状跨文化,文化认知,中介语,教学法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本章集中介绍“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这两种理论假设及其研究方法,并对两种分析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意义和历史局限作简要评价。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1、1945年,Charles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1957年,Robert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基本假设:语言迁移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机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就比较困难。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分析方法: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语音、语法的对比较多。两种观点:强势说、弱势说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弱势说: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原因。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对比分析的步骤:描写、选择、比较、预测描写:是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选择:是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比较:是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预测: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那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难度等级:差异=难度,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反之亦然。对比分析的局限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人的语言习得等同于动物通过刺激形成反应的机械学习过程,忽视了人作为语言获得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基于语言表层结构的描写和对比不具备可比性。“差异”属于语言学问题,“难度”属于心理学问题,语言差异和心理上的难易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母语干扰并非造成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偏误分析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由于第二语言教学的需要,语言教师们就已经采用偏误分析方法。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偏误分析称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观察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窗口。Corder(1967)的《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是开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作。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偏误分析一共包括五个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收集资料:目标是收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自然条件下产出的语料。自然语料的收集应注意三个问题。偏误的收集方式。横向语料收集:是共时的语料收集方法。这种收集方式效率高,但语料不能反映学习者的习得过程。纵向语料收集:是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收集语料,通常是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追踪一些人或一个人,每隔一段时间收集一次资料。这种语料能体现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历时变化,但花费的时间长,被试有时还会流失。B.偏误的收集范围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C.影响偏误的因素母语背景,口语还是书面语,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鉴别偏误四个问题:偏误的标准问题。例:普通话和方言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得体性”问题。例:你几岁了?你多大了?您高寿?描写偏误重要的是为偏误归类,归纳各类偏误的特征。归类的方法有:表层特征分类。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表层策略分类。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例:Shesleeping.Whatdaddyisdoing?解释偏误解释偏误是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语际偏误:发生在两种语言之间,有学习者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造成。语内偏误:发生在目的语内部,因为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完整或者归纳错误造成。Ellis归纳:大量的偏误是语内偏误,而不是语际偏误;初级学习者的语际偏误多余中高级学习者,中高级学习者的语内偏误多于语际偏误;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的多少和任务相关;语际偏误在语音和词汇中的出现比例多于语法;成人比儿童更容易发生语际偏误;偏误不只有一个来源,一个偏误可能是由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同时造成的。评估偏误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作为评估者,从目的语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母语者和非母语者,他们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评估标准问题。(讨论:从你的角度来评估一下,英语中那种偏误较为严重?汉语呢?)偏误分析研究国内的偏误分析研究始于1984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是我国偏误分析早期研究的代表。研究可以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意义:第一,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第二,偏误分析证明了语际偏误,即母语负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第三,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局限:第一,研究方法。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地反应学习者的习得情况。第二,研究范围。忽视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纵向研究少,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
中介语研究教学目标:了解中介语理论产生的时间、早期中介语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解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Corder、Nemser、Selinker等人早期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掌握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了解中介语语用研究。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代表人物:Corder、Nemser、Selinker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三者之间的关系:(1)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A.偏误分析是对对比分析的一种否定。对比分析从学习者外部寻找描写和解释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方法,其做法是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而两者差异即是学习中的问题。偏误分析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但却是片面的语言系统出发。B.在方法上,偏误分析并不排斥对比,但是其对比是建立在学习者的偏误和目的语之间的。(2)早期中介语理论和对比分析、偏误分析:A.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B.研究方法上,首先,早期的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其分析手段并不仅限于偏误分析。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Corder反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过渡”这个词说明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的。这种心理规则并非肉眼可及,所以Corder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系统偏误”来推测其内存的心理规则系统。如果说“过渡能力”是从单个学习者所具有的心理系统来说的话,那么“过渡方言”则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特异方言”)“假设检验”什么东西使得“过渡能力”不断变化呢?假设检验的过程: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的前提是其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这个系统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过渡系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接触到新的语言材料,而“系统生成器”将新的语言材料和原有的“假设”进行比较,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系统生成器”便会对“过渡系统”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引导其不断更新。例:一个月、一个星期一个年上周、上个月上个年“内在大纲”“内在大纲”指的是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输入”和“吸纳”“输入”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而“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失误”和“偏误”失误的产生是偶然的,例如由于疲劳、遗忘等原因产生。母语使用者也会有失误,因而并不能反应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偏误是系统性的,是学习者现时心理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因此对于研究习得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近似系统”(1971)“近似系统”指的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的。“近似”说明“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一个不断进化的连续统。“近似系统”的本质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必和系统性。“稳定的中介系统”也称“永久的中介系统和次系统”。主要表现在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Selinker提出“中介语”的概念之后,这一术语很快得到了广泛的认同。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可以用作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我们认为,这种语言行为是高度结构化的。在语言迁移的综合研究中,在我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介语的存在,而且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结构化”指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这种结构的系统性表现为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其已有规则的基础上的,因而是可以分析和预测的。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Selinker认为大部分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潜在的心理结构”。“僵化”Selinker认为“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僵化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意一个阶段,同时,僵化也会产生于中介语系统的各个层面。“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中心过程”Selinker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这种“潜在的心理结构”: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语言迁移。语言迁移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互作用构成“跨语言情境”,这是产生语言迁移的前提;二是学习者在接触目的语时产生的语际识别效应,也就是说,尽管母语里的某个项目与目的语的某个项目之间相似但并不相同,但是学习者却认为两者是相同的。由训练造成的迁移。造成这种迁移的原因主要是教学过程中训练方法不当。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或者教材强调和练习某些目的语规则而忽略其他一些相对应的规则,从而导致了学习者中介语系统中某些规则的僵化。目的语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这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某一目的语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学习问题所采用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策略。这是指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表达意义遇到困难时采取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交际问题。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中介语具有独立性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具有系统性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关于学习者的策略中介语研究的发展研究对象的扩大关于中介语本质的讨论关于中介语可变异性研究关于僵化是否不可避免以及僵化的成因的讨论关于语言迁移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研究领域的扩展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第四节中介语语用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中介语语用学研究的是,非母语者第二语言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表达,以及与第二语言言语行为相关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中介语语用学的发展历程开始,研究者关心的是非母语者在用目的语表达和理解语用意义时与母语使用者存在着何种差异,而不太关心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和第二语言语用知识是如何获得和发展的。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习得”研究。90年代中后期开始,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如何发展其语用能力和获得语用知识的过程。在形容内容上,从们更加关注第二语言语用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以及促成或者阻碍其发展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语用教学、语言水平、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语用语言指的是一种语言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社会语用指的是某一特定的语言文化社团的成员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实施和解释特定的语言行为,研究的是得体性的问题。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其语用能力也这两个维度: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能够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例如请求、道歉、拒绝等;另一方面,学习者还需要能够把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式恰当地表达出来,以免引起误会。在很多情况下,第二语言学习者因为缺乏对社会语用知识的了解而被目的语社团成员视为不礼貌甚至粗鲁。(要不要讲)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发展言语行为包括:请求、道歉、建议、拒绝、问候、感谢、抱怨、批评等。其中以关于“请求”的研究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语用语言能力的发展阶段(看书)语用语言能力发展阶段的局限:是否适用于描述成人英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还有待证实。这些特征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语言的特征。还需要有横向研究的结果来证实。社会语用层面的结论:儿童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社会请用层面发展缓慢。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具备相当的具有普遍性的语用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在实际交际中有效地运用这种知识。成人学习者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调整第二语言言语行为实现方式,但是这种调整反映了母语社团的社会文化准则。成人学习者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调整第二语言言语行为实现方式,但是这种调整既不同于目的语社团也有别于母语社团。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社会语用能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目的语环境)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和第二语言语法能力的关系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二语言语法能力先于语用能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三条证据: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明显具备某一特定语法结构知识的情况下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种语法知识表达或者调整其语用含义。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运用其语法知识表达语用语言含义,但是实际生成的言语和母语使用者采用的方式显著不同。学习者具备某个语法形式的知识,同时也知道使用这种形式能够表达何种语用语言功能,但却不能恰当地运用这种形式——功能对应关系。(学习者的社会语用能力落后于其语用语言能力。)第二种观点:某个日本被试的英语请用能力和语篇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其语法能力却一直处于僵化的状况。对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他们可以依靠普遍的语用知识和能力来完成第二语言的交际目的。语用迁移和第二语言语用能力语用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以及学习所话别的影响,这种语用知识指的是与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语用知识。这个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用迁移不但要关注语用迁移的结果是什么,哪些东西发生了迁移,还要关注造成语用的原因,探究语用迁移发生的过程。二是这个定义不仅关注第二语言的语用理解和产出,同时也关注语用学习过程。语用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母语中特定的语言材料所含有的言外意义以及礼貌价值对第二语言形式——功能映射的感知和产出过程的影响。社会语用迁移指在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语言行为时,学习者可能会主观地认为某个特定的语境等同于母语环境的某个语境,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依靠对于母语语境的估计来实施第二语言的语言行为,这时社会语用迁移就会发生。为什么母语中的某些成分会发生迁移而其他一些则不会?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感觉某些语用特征为第一语言所独有,迁移可能就不会发生;相反,如果学习者感觉第一语言的语用特征具有普遍性,从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的迁移就会发生。第二语言语用教学第二语言语用教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察性”研究,另一类是“介入性”研究。“观察性”研究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不以教学结果为主要研究对象,或者即使涉及教学效果,也包含于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之中。此类研究以真实的语言课堂为基础,因而研究目的并不一定针对请用教学。“介入性”研究的目的就是考察特定的教学处理对于学习者习得特定的语用教学目标的影响。“介入性”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二语言语用是否可教?语用教学是否比无语用教学效果好?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最为有效?学习环境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的关系学习环境包括了教学环境和非教学环境。目的语环境并不必然地促进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发展。在目的语环境的居留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准确地预测学习者第二语言语用能力。课堂教学对于第二语言请用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的发展方向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教学目标:了解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掌握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基本结论。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了解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受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记性启发和影响。“条件反射”主要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重复性的反射作用使动物的某种习惯得到强化,并逐步固定下来。儿童学习语言也是通过对周围条件作出正确反应后逐渐形成的说话习惯,也是一个不间断的“刺激--反应”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听说法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心灵主义学习理论儿童语言习得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积极的创造过程。正常儿童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能掌握抽象复杂的语言,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是天生固有的。语言买得机制: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十二岁,语言习得机制发生作用,因此所有正常人都能学会自己的母语。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讨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第一语言语素习得顺序儿童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尽管早期儿童的母语千差万别,语言表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儿童早期习得阶段的语言都表现出较强的普遍性。Brown的研究(纵向)横向研究结果相似。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范围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二是学习者习得多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次序不同,语言项目有的会先习得,有的会后习得。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及其基本结论语素习得研究西班牙儿童按照自然顺序买得8个英语语素。语素习得的自然顺序不受母语影响,母语干扰不是一个重要因素。成人习得语素的准确度顺序与儿童习得的语素顺序相似,年龄差异没有影响习得顺序。写作材料中得到的语素顺序与口头表达中发现的语素顺序很相似。学习者每次学会的语素往往不止一个,在同一个时间段,学习者可能同时学会了好几个语素母语和个体差异会导致语素买得顺序产生一定的波动性。不足:这种研究都集中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上,它无法推广到汉语等其他语言上。这类研究孤立地看待语素,忽视了语法的特性;语法是一套结构性体制,其中的每一个成分都与其他成分有着某种联系。句法结构习得研究英语否定句习得英语疑问句习得英语关系小句习得结论:学习者在获得某个或某些语言项目时,会使用一系列的过渡形式和结构。通过这些过渡形式和结构,学习者逐渐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同阶段之间存在重叠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也要重新组合先前已经掌握的语言规则,并逐步学习新规则。学习者的母语、个体差异等因素,也会导致习得过程产生一定的波动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特定语法项目发展过程研究汉语句法习得顺序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母语迁移语言迁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20世纪50至60年代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学习难度。2、60年代末到70年代偏误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能完全归咎于母语的干扰。母语迁移在学习者产生的偏误中所占的比例不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一定就产生学习困难。3、70年代末80年代迁移不再指母语对目标语的机械迁移,而被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确实存在着,它与社会、心理、语言发展等因素一起共同制约着习得过程。“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假设:学习者习得英语语素的正确率顺序,反映了学习者的习得顺序。批评一:研究方法缺乏理论根据;语言发展模式不同于语素习得顺序。批评二:语素习得顺序的调查手段不太可以可靠。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差别:正常儿童都能习得母语,而只有一小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成功地获得目的语。学习者的母语知识肯定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些正面或负面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机制有别于母语习得者。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不同。有些研究者认为,母语习得依赖学习者大脑中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而第二语言习得无法或只能部分借助语言习得机制。两者在学习动力和情感状态方面存在差异。
第七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教学目标:了解文化适应模式提出的背景。掌握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理解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由哪些因素构成。掌握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文化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文化适应模式文化适应模式的提出Alberto习得缓慢的原因: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统趾,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文化适应的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假定的、理想的)社会距离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社会距离主要包括八项因素: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从属地位”、“平等地位”三个等级。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三种。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凝聚程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群体大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人数的多少。文化相似性: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态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打算居住时间: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社会距离社会主导模式融入策略封闭程度凝聚程度群体大小文化相似性态度打算居住时间有利于习得平等地位同化适应程度低程度低小高正面长不利于习得主导地位从属地位保留程度高程度高大低负面短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心理因素由以下相互关联的四项因素构成: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语言疆界渗透性: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文化适应与语言教学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争议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之一,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社会文化理论的引入JamesLantolf《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调节论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客体调控——他人调控——自我调控学习者通过对第二语言与目的语者交流,参与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不断地将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直到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实际发展水平,另一个层面是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支架学习法支架的作用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言语发展在开始阶段是社会性的,接着经历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再接下来是内部言语阶段。活动理论“活动”包括活动的主体、活动的目标和动机、达到目标的行动以及行动的操作手段。社会文化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支架”学习法和最近发展区个体话语和内存言语活动理论意义和局限意义局限
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般因素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般因素可以看作是由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构成的连续体。不变因素指那些不被外部环境控制的因素;可变因素指那些因外部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因素。年龄不同年龄的个体在语言学习方面到底有什么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成人第二语言习得是否比儿童更有优势?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年龄对习得速度方面的影响。年龄对第二语言熟练程度的影响。关键期假说:什么是关键期?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年龄大小与该语言的最终获得水平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学习者年龄与第二语言发音准确性有关。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问题的研究意义: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因生理原因社会原因认知原因性格心理学上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个假说:外向型学习者在交际能力上优于内向型学习者。内向型学习者在认识、学习语言能力上优于外向型学习者。焦虑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格因素。焦虑的实质引起语言焦虑的原因焦虑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特点二语习得场依存型认知事物时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较大,倾向于以整体方式看待事物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学习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影响。场独立型认识事物时很少受环境和他人影响,倾向于以分析方式看待事物在内存动机作用下学习,时常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喜欢发现式学习。在不同情况下,学习者可以变换自己的风格,某一具体的学习者可能既具有场依存特点,也具有场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西河池市2025届高考压轴卷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查报告
-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一中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宝石、玉石矿项目提案报告
- 商会劳动合同范例
- 绿化苗木施工合同范例
- 盆栽销售合同范例
- 加工餐车简易合同范例
- 木材废料采购合同范例
- 高中高一级部拔河比赛活动实施方案
- 每日食品安全检查记录
- 航空机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八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考试(深圳卷)-2023-2024学年八年级英语上册单元重难点易错题精练(牛津深圳版)
- 项目成本节约措施总结报告
- 高中化学课件:水溶液中离子平衡图像分析
- 迎元旦趣味活动及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SH/T 3543-2007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技术文件规定
- 减盐控油控制体重规章制度
- 建筑之歌课件PPT
- (完整版)员工流失文献综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