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的犯罪诱因与城市适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这是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要求,也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人口流动的政策导向。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这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社会流动将空前频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涌向城市,但由于长期存在的户籍管理、身份认同、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一部分流动人口仍难以适应城市,甚至诱发犯罪,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研究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犯罪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流动人口概述流动人口概念目前,学界理论和实践部门对什么是流动人口尚无一致的界定。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将人口流动解释为:暂时离开常住地的短期迁移人口,国外一般称为人口流动。但流动与迁移是两种相似但又有区别的现象,流动人口与迁移人口虽然都进行空间的位移,但迁移是在永久变更居住地意向指导下的一种活动,而流动是短期的、往复的,不会导致当事人常住地的改变。流动人口概念的表述和界定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流动人口指临时离开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前往异地的人员,包括务工经商、探亲访友、出差旅游、求学治病等人员;狭义的流动人口以户籍为标准,与迁移人口相区分,是两个互相不同的并列概念。狭义的流动人口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仅仅以户籍为标准而不讨论流动目的和流动时间长短。例如,“如果作纯理论性探讨,离开定居地而在游动地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都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出于某种动机和目的,在一定时间内有着空间位移行为,但没有定居事件发生的移动人口”,“流动人口是现居住地不是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人员”,“流动人口是指群体或个人为了某种目的或动机,在不改变常住户口地(法定居所)的情况下说进行的空间移动,也就是说,人口移动的过程可以不受目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不改变法定住所,都可以认为是流动人口”。2、以户籍为主要标准,流动时间为辅助标准,而不论流动的目的如何。例如,“流动人口是指未依法改变法定住址而在常住地、市、乡镇范围滞留一昼夜以上的移动人口”,“流动人口是人口与户口相分离,在某一地区临时滞留(一年以内)人口”。一般来说,人口管理部门和统计部门从实际需要出发,大都采用这种标准来界定流动人口。3、以户籍为主要标准,流动目的为辅助标准。例如,“我国的流动人口特指人们为了追求一种新的价值观、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改变原来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一种以流往城市或城镇为主要流动地,以寻找工作机会或改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准迁移活动。和迁移不一样的是,他们是不改变户籍的人户分离人口”。4、以户籍为主要标准,流动时间和地域标准均为辅助标准。例如,“流动人口是指临时离开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辖区范围,前往他地不时回返的人口。依据时间标准,可排除当日往返的人口;根据距离和辖区界限,可排除钟摆式的市内人口流动;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排除那些影响不大、缺乏宏观研究价值的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指人们超过一定时间长度、跨越一定空间范围、没有相应户口变动的空间位移过程。发生这种人口流动过程的人口即为流动人口”。公安部统编教材《户籍管理教程》中把流动人口定义为:未依法改变法定地址而在常住地、市、乡镇范围以外滞留一昼夜以上的移动人口。这些概念的阐述主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是否具有某地的常住户口为依据来对流动人口进行界定;二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产业结构为依据进行界定;三是从人口学的角度出发,以常住地是否改变为惟一标志来界定;四是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流动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依据来界定;五是从人口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界定。从以上学界和实践部门对流动人口的界定来看,在界定流动人口时,是否考虑流动时间、地域、流动目的等因素是存在分歧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即以户籍为主要标准。人户分离是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实践部门还是理论研究者,对什么是流动人口还没有取得一致的共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流动人口概念本身的内涵非常丰富,流动人口不仅和户籍相连,还涉及流动的空间、时间、流动人口的结构等多种因素,这就为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流动人口提供了可能。二是由于不同的学者的研究目的和出发点不同。一般来说,凡是离开其定居地而移动的人口都可以称为是流动人口。其范围包括出差、上学、看病、探亲访友、民工等人口。但是,笔者认为,从我国的国情和预防、减少流动人口犯罪的需要出发,对流动人口的界定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背景人口流动自古有之。建国后,即使是城乡隔绝的僵化的二元结构下,人口流动虽然极少,但依然存在。但是,流动人口问题作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对人口流动逐渐放开后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末,百万农民基于经济目的涌入城市,“民工潮”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流动人口问题的广泛关注。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由于各种制度性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行户籍制度的存在使流动人口很难融入城市社会,也无法完全割断同乡土的联系,并导致一系列包括犯罪问题的产生,自此流动人口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提上日程。解决流动人口问题,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我们研究流动人口问题,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现象,探求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和规律,从根本上说是为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和预防、减少流动人口犯罪的实践需要而服务的。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们应该看到,出差、上学、看病、探亲访友等人口流动,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后都是正常存在的,他们的流动有着直接的目的性,这些人口的犯罪率明显较低。所以,把出差、上学、看病、探亲访友等人口纳入流动人口来研究,缺少直接针对性,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因此,流动人口的界定首先应以户籍作为基本标准:人户分离(户籍地和居住地相分离)是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因此,笔者将流动人口界定为:基于经济目的和动因,离开户籍所在地而发生空间移动的人口。暂住人口暂住人口是一个法律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15条规定:“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三日以上的,由暂住地的户主或本人在三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离开前申报注销;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内暂住,或者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农村暂住,除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以外,不办理暂住登记。”暂住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地的市县或乡镇到其他地区居住三日以上的人员。一般认为,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是“属种关系”,暂住人口属于流动人口的一部分。现阶段流动人口的总体特征1、人口流动持续活跃。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2012年城镇化率由29%上升到52.6%,年均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依然较大,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然而,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率依然偏低,城镇化发展不足和水平不高仍是制约经济效率提高的突出矛盾。预计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62%左右,流动人口规模将达到约3.5亿人,预期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将持续到2030年左右,届时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70%左右。因此5~10年,是我国人口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2、流动人口构成趋于多元化。(1)年龄构成趋于分散。年轻人仍是流动人口的主体40岁以上农民工的数量和比例都会有所增加。同时,流动人口子女到城市里与父母一起生活居住的数量也会有所增加。目前,全国流动儿童的数量已超过留守儿童。(2)女性人口增加。更多的已婚农村女性进入城市,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化流动趋势,促使性别比趋于均衡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显示,已婚流动人口中有84.5%,与配偶一同流动。(3)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流动人口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8.66年增加到2010年的9.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动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数已超过300万人。3、人口流向加快分化。随着产业升级转移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和惠农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和本省欠发展地区就业吸纳能力的增强,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促进人口流向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流动开始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二是省内流动比重增加,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呈就地就近转移趋势;三是在一些省区内流动人口开始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4、市民化需求日益迫切。人口流动正由“候鸟式”向“定居式”转变,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不流动”的移民。根据监测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连续生活居住时间平均接近5年,半数超过3年(调查显示,79.5%超过1年,53.2%超过3年,36.7%超过5年,14.1%超过10年)“举家迁移”现象越来越普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住、结婚成家、养儿育女,市民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在是否落户的选择上,流动人口呈现出一定的群体分化,有的流动人口迫切要求解决户籍问题,从而转化为城市居民,有的流动人口则希望保持农村户口。5、人口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中国已明显形成了流动人口向东南部沿海集中的态势,尤其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东,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和辽宁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是吸引周边地区乃至较远区域流动人口的主要场所。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在2011年跨省流动的4242万人口中,从四川流动的占16.4%,从安徽流出的占10.2%,从湖南流出的占10.2%,从江西流出的占8.7%,从河南流出的占7.2%,从湖北流出的占6.6%,六省市流出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59.3%。从流入地区看,流入广东的占35.5%,流入浙江的占8.7%,流入上海的占7.4%,流入江苏的占6%,流入北京的占5.8%,流入福建的占5.1%,六省市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68.5%。6、流动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厂企单位内部和城郊结合部,主要落脚点是企业员工集体宿舍、私人出租房屋、中小旅馆等。由于城郊结合部具有生存资料廉价、生存手段相对较多、对外交通便捷、管理相对疏松,尤其是这些地区“丰富”的房屋资源和低廉的房价使外来流动人口获得最基本的居所成为可能等优点,对流动人口具有较大的吸引力。2012年苏州市市调查登记的624.9万外来流动人口中,有493.04万人居住在城近郊及下辖四个县级市内,占总流动人口的78.9%;其中,58.5%的流动人口集中在城郊的苏州工业园区及苏州高新区内。据苏州市公安局调查,外来人口居住在单位内部和出租房屋的占总数的89.8%。7、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式以自愿组合外出流动为主。流动人口外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有组织流动、自愿组合流动、无组织流动。组织流动是指流动人口的流动是由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联系、介绍、安排外出工作生活的。自愿组合流动是指流动者本人依靠亲友、同乡等关系来联系、介绍外出工作生活的。无组织流动是外出者在没有任何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相对孤立的外出。据赵树凯等组成的《秩序冲突域治道变革—关于流动农民管理问题的研究》课题组2000年的抽样调查:“第一次外出怎样找到工作?”其中628位被调查者的工作是由老乡或亲友介绍的,占调查总数的76.8%;144人是靠自己闯出来的,占17.6%;38人是通过职业介绍所或参加人才交流会找到的,占4.6%;7人通过考招聘广告找到了工作,占总数的0.9%;也有1人因没有找到工作而返回家乡。“目前工作以何种方式找到?”在818位调查对象中,有612位现在已有工作,约占总数的75%;412人现在的工作是老乡、亲友介绍的,占50%;149人是自己找的,占18%;24人通过职业介绍所或参加人才交流会找到的;7人是看招聘广告找到的;有18人是个体户,自我就业。流动人口犯罪现象分析本文所称的流动人口犯罪是指基于经济的目的和动因,离开居住户籍地而发生空间移动的人口所实施的犯罪。现阶段,流动人口犯罪的刑事案件在所有刑事案件中仍占很大比例。以厦门市为例,不计犯罪黑数,单从公安机关掌握到的打击处理情况看,2008年,厦门流动人口为110.4万人(登记峰值),其中涉嫌犯罪被抓获6802人,占6.16%,常住人口为173.7万人,其中涉嫌犯罪被抓获1676人,占0.96%,流动人口犯罪率是常住人口的6倍多。2009年,全市流动人口为109.2万人(登记峰值),其中涉嫌犯罪被抓获6297人,占5.77%,常住人口为177万人,其中涉嫌犯罪被抓获2166人,占1.22%,流动人口犯罪率约为常住人口的5倍。流动人口经常实施的犯罪有盗窃、诈骗、抢夺、抢劫、卖淫、强奸、杀人等性质较为恶劣的犯罪。流动人口与犯罪流动人口与犯罪的关系目前,大多数研究流动人口犯罪的学者和实践部门都认为流动人口与城市的治安状况的恶化及犯罪率上升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我国对流动人口犯罪没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数据,学者们在研究流动人口犯罪时引用的数据大部分是各地公安机关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大城市、沿海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的公安机关的统计数据。还是以厦门市为例,在厦门市抓获的各类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每年都成倍增长,这个比例1983年仅为6.8%,1992年为17.8%,1996年即达到34.2%,到2006年则超过了58.6%。2010年厦门第一看守所、第二看守所在押流动人口中,以打工为目的来厦门的占72.33%,以作案为目的的占4.03%;他们有四分之一(26.22%)己经长期居住厦门,有近半(45.06%)己经在厦门生活两年以上,近六成(56.77%)己经在厦门生活一年以上。例如,据上海市公安机关统计,2006年上海市流动人口犯罪率达到32.4起/万人,而常住人口的犯罪率仅为13起/万人。广州市1979年抓获的各类刑事犯罪分子中,流动人口只占2.2%,以后逐年上升,近几年中平均人均年增幅达50%。2006年广州市抓获的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比例已高达92.6%。另据苏州市公安局调查,2011年苏州市外人人口犯罪占案件总数80%以上。此外,在赌博、卖淫嫖娼和贩卖淫秽物品等案件中,流动人口作案也占有极高的比例。1999—2006年广州市查获的嫖娼案件中,有85%的暗娼、70%以上的嫖客属于流动人口;复制、贩卖淫秽物品的,95%以上的属于流动人口。表一是我国四省市流动人口犯罪动态情况统计表。(摘自公安部内部资料)地区时间人数S市J省H省G市2001年152584150614427231512005年235297531211551431492006年246627809010670399282010年298531397431238337165十年增长幅度%95.654236.681-14.16660.533前五年增长幅度%54.20881.488-19.93586.381后五年增长幅度%21.04978.95116.054-6.922表二是2010年我国四省市流动人口犯罪比率。(摘自公安部内部资料)查获犯罪嫌疑人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流动人口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比率%S市310861522648.98J省1126584106936.45H省643971520423.61G市283522451286.45四省市平均49.12从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到,四省市平均流动人口犯罪比率近1/2。可见,流动人口犯罪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流动人口犯罪对社会治安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犯罪案件数量比例上,也体现在犯罪的严重性上。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和天津六大城市中,平均每天发生3起行凶、抢劫案件,就有一起是流动人口所为;平均每8名杀人犯中,就有3人是流动人口;在破获的重大走私案件中,案犯有80%是流动人口;被抓获的重大投机、诈骗犯中,2/3是流动人口;进行贩卖毒品、拐卖人口活动的案犯基本上都是流动人口。除了各地公安机关的统计数据以外,相关性分析也表明流动人口同高犯罪率的相关关系。有学者采用西方国家通用的人均流动公里数与凶杀案件进行相关分析,计算出相关系数R=0.91,具有显著意义,呈现出高度相关状态。这就从量化的角度印证了流动人口与犯罪率的相关关系。见下表:1980—1998年年人均流动公里数与凶杀案件数相关分析表年份旅客周转期(亿人公里)年人均流动公里数(公里)凶杀案件数(起)19802281231831819812500250957619822744270932419833095302103531984362034690211985443741910440198648974561151019875411495131541988620955915959198960755391959019905628492212141991617853323199199269495932413219937858663253801994859171226553199590027432735619969143747254111997100198142607019981055984627670(以上数据引自《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和《中国法律年鉴》(1990—1998年))以上数据和分析表明:流动人口的确同城市犯罪率的上升有着密切的关联,这是不容否认的实事。正确看待和评估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目前,我国研究流动人口犯罪的学者们都一致指出了流动人口犯罪的严重性。但是,如何看待和评估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上的论述较少。首先,我们要看到流动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为我国社会发展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富余而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弥补了流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短缺,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加快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特别是促进了竞争性就业市场的形成。同时,流动人口缓解了城乡差距,促进了沿海和内陆地区的联系和交流,为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甚至超过常住人口,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流动人口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建设的推动力,而绝不是“麻烦制造者”,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这一认识正在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人犯罪而忽视或否认流动人口对我国社会经济和发展的积极作用,甚至主张限制人口的流动。要看到参与犯罪的流动人口仅仅是流动人口中的极小部分。以厦门市为例,尽管2008年作案的外来人口达6802人,占全部作案人口的80.23%,但相对于180万余流动人口而言,犯罪人口比重仅为0.37%。近年来,广州市抓获的外来人口犯罪嫌疑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比例已基本稳定在1%左右。例如,2011年广州市外来人口近500万人,抓获的外来犯罪嫌疑人仅4万多人。同时要正确评估流动人口犯罪的严重程度。我们在平均流动人口犯罪的严重性时,要以相关的犯罪数据为依据,但是,又不能只考虑相关的流动人口犯罪数据,还应该考虑以下一些因素:一是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比例。有些城市统计的数据表明流动人口犯罪占到60%以上,甚至有的城市高达90%,如深圳、东莞等城市。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些城市的流动人口的数量往往超过了当地居民的数量,流动人口犯罪的严重程度就没有单纯的数字所反映的那么严重了。例如,广东省东莞市2011年东莞市常驻人口825.48万。其中户籍人口为184.77万人,暂住人口为413.62万人。实际外来务工人员超过1000万人;2012年,深圳市年末常住人口1054.74万人,比上年增加8.00万人,增长0.8%。其中户籍人口287.6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7.3%;非户籍人口767.13万人,占比重72.7%,二是流窜犯问题。一些学者在研究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时,引用的说明流动人口犯罪严重程度的数据却大多是流窜犯的犯罪数据,将流动人口犯罪和流窜犯罪相提并论。笔者认为,流动人口犯罪是流动人口在流动“求生存、谋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犯罪,流窜犯是以犯罪为目的而流动的人口,流窜犯罪这是为“犯罪”而流窜,“流窜”本身是反社会的。因此,应该将二者相区别,不能等同。尽管流动人口犯罪的确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但混迹于流动人口中的流窜犯罪分子和职业犯罪分子,对社会治安的危害更大。三是人们在研究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时往往能够引用的只有公安机关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只是犯罪嫌疑人数而不是法院的定罪数,法院的定罪数要比公安机关的数据低。例如,浙江省法院系统提供的数据比公安系统提供的数据低约19.4个百分点。这19.4%的外来人员实际上只是严重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如小偷小摸、卖淫、嫖娼、吸毒、一般的打架斗殴等,并不是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分子。而且公安机关的统计数据并不包括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数以及刑事自诉案件人员数。而检察机关管辖的渎职、贪污等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基本上都是常住人口所为,如1994年全国此类犯罪分子的数量约占被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总数的6.5%。这就意味着本地人口犯罪率被社会舆论低估了6.5个百分点,而外来人口的犯罪比重相应地被高估了。所以,我们在认识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时,一方面,要看到流动人口的确使城市的犯罪率升高;另一方面,考虑其他各种因素,其严重性又要比单纯的公安机关的犯罪统计所反映的程度要低。现阶段中国流动人口犯罪的总体特征现阶段,我国的流动人口犯罪主要呈现以下一些特征:流动人口犯罪的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性别构成上以男性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在职业身份构成上,以农民为主;在年龄上,以青壮年为主;在文化上,犯罪行为人的文化素质较低。北京市公安局对2010—2011年的226起452名外地来京人员严重刑事犯罪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452名犯罪分子中,男性439人,占97.1%,女性13人,占2.9%;14—17岁的21人,占4.7%,18—25岁的256人,占56.6%,26—35岁的135人,占29.7%,36岁以上的41人,占9%;14—25岁合计为277人,占总数的61.3%;文盲为38人,占8.4%,小学文化的213人,占47.2%,初中文化的142人,占31.4%,高中文化的48人,占10.6%,大专文化以上的11人,占2.4%。北京市丰台区法院2012年对525名流动人口犯罪人员分析,在525名流动人口犯罪人员中属于农民的488人,占92.9%;在2001年4约共审结各类公诉刑事案件131件共190人,其中属于流动人口犯罪的共计88件(占67.2%)128人(占67.4%)。这些外来犯罪分子中,农民占94.5%,25岁以下青年占64.1%。这表明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显著特征为文化低、年龄低、以无固定职业的男性为主。流动人口犯罪触及罪名主要集中在人身财产方面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大多以养家糊口、赚钱致富为目的。但是,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所限,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取得的收入都并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当流动人口收入减少或者不足之时,无法通过正当途径获得所需的物质资料的他们,就会受经济利益所驱使而产生冒险的心理,实施违法犯罪活动。2010年,我国总犯罪中财产型的比重高达75%,成都、南京、长沙等二线城市达82%,上海、州、北京等地更是高达90%,而往往这类犯罪由流动人口实施的犯罪占了绝大多数。这其中,以“两抢一盗”为流动人口犯罪侵财型的主要类型。另一方面,人身伤害案在流动人口犯罪中也占据很大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流动人口大多数处在青壮年时期,争强好胜不可避免,在城市并不完善的生存环境下,经常因各方面的摩擦而产生伤害他人以及自身的犯罪动机。流动人口犯罪的形式特征:共同犯罪、团伙犯罪突出流动人口中的犯罪分子团伙犯罪比重大。他们大多以同乡等地缘关系或以亲友等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团伙实施犯罪。来自农村的大量流动人口,他们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和帮助之下走出农村,在远离家乡的强大的外界生活压力之下往往自发拧成带有浓厚的地域性小团体。因此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同村,同乡等较为有利的地域,亲缘关系为纽带,拉帮结派组成团伙进行犯罪。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居民家庭通常都会安装防盗装置,这就使得犯罪分子很难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达到犯罪目的,于是结伙作案成了一种必然选择。他们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借势,更加猖狂地作案。2010年上海浦东新区破获的流动人口犯罪案件中,有56%属于重大团伙案。其中有的先在外地组成团伙预谋作案,进入城市后连续作案;有的流入城市走组成松散型团伙作案。团伙分子大多以同一流出地为帮派。例如,近年来,上海先后发现有抢劫抢夺为主的“东北帮”,以扒窃为主的“贵阳帮”、“儋州帮”,以倒卖车船票为主的“温州帮”,等等。2009年上半年深圳市共查获犯罪团伙724个,抓获案犯3912人,其中95%以上的案犯是外地人。2008年东莞市摧毁犯罪团伙442个,抓获成员1132人,破案395起,其中外来流动人口纠合而成的团伙263个,成员538人,破案272起。中新社福州2011年2月21日报道:据福州市警方披露,2010年该市警方共破获系列作案的113个外来人口犯罪团伙。这些团伙主要进行扒窃、飞车抢夺和入室盗窃犯罪活动。据“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犯罪研究”科研组2001年对流动人口犯罪组织形态特征的调查结果表明:同伙之间是同乡关系的占42.4%,排第一位。结构上,以短时间、小规模为主。(见表一、表二)表一: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之间关系比较表(%)关系特征所占比例同乡42.4同为外来人员29.9与当地人合伙9.3亲戚5过去同受到处罚0.9其他12.6表二:流动人口犯罪组织构成比较表(%)构成特征所占比重(%)规模3—5人51.32人34.65人以上14.1时间1个月以内62.31—3个月16.91年以上86个月—1年6.53—6个月6.24、流动人口犯罪的区域特征: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因此,城乡结合部也是流动人口犯罪的高发地带。据东莞市统计,2010年该市重点整治的8个城乡结合部街(镇),占全市街(镇)总数的比重不到5%,但是这8个街(镇)的刑事犯罪案件数却占了全市刑事案件总数的20.4%,其中外来流动人口作案占93%。该市刑事案件发案最多的街(镇)都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天津市的一项关于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的调查表明,流动人口的青少年案犯所占比重高于天津市青少年案犯的社区类型有:城郊结合部居民片、集镇居民片和其他居民片,主要是城乡结合部或附近。(三)现阶段流动人口犯罪的三个特性1、流动人口犯罪产生的必然性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从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背景来看,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在转型期,新旧体制交替并存,旧的体制尚未完全消失,新的体制还不完善,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难免出现漏洞,社会控制力在某些方面有所降低。虽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各国共同的一个现象,但是我国的人口流动又有其特殊性。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转型期的城乡差别巨大,城市化水平滞后,吸纳力有限。这样,在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下积蓄的大量人口流动的势能,随着对人口流动限制的逐渐放开而释放,导致了“民工潮”现象的出现;面对汹涌的流动人口大军,传统的静态的社会控制机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而市场条件下,人、财、物的大流动使犯罪机会增多,这就必然导致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伴随着流动人口问题的产生而出现。2、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阶段性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是伴随着流动人口问题的产生而出现的。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它是同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紧密相连的;是在我国社会由计划向市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因此,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这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具有阶段性。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逐步完成,社会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流动人口犯罪不断得以控制,犯罪率将不断降低。最终,流动人口犯罪不再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并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流动人口犯罪不存在了,而是说它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了。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长期性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截止1998年底,中国总人口有12.48亿,其中乡村人口为8.69亿,劳动力约4.7亿。有关专家估计,我国农村只能容纳2亿劳动力,并且我国每年还新增劳动力约有1000多万,其中有700多万在农村。乡镇企业能容纳1.3亿,剩余的劳动力只能向外转移。而在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将有更多的劳动力由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另一方面,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市场经济和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存在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因此,在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不是可以通过一两次专项整治斗争就能够解决的,那种企业通过几次“严打”整治或专项斗争来解决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分析犯罪学家贝卡利亚在论述犯罪原因时指出:“人之所以成为罪犯,并不是因为他要犯罪,是由于他处在一定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下,罪恶的种子得以在这种条件下发芽、生长。”现代犯罪学研究证明,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既不是单一的因素,又不是不分层次的多元性因素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多种犯罪因素有机组成的原因系统。1997年5月,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教授在第六届中国犯罪学研究学术研究年会的报告中指出,犯罪原因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综合的、变化的、彼此互为作用的相关系统。它包含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诸种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一定的罪因结构时,便可能导致某种犯罪现象的产生。他还强调,产生某一具体犯罪行为的原因,与整个社会犯罪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一致。研究犯罪原因时,应将二者分开,不得混淆。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有机地构成了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系统。所以把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一两种因素或对流动人口犯罪原因的分析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的水平上都是片面的。本文限于篇幅,主要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同现阶段流动人口犯罪之间的关系。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域流动人口犯罪建国以后,基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考虑,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是由二元经济结构加上特有的社会制度的综合作用逐步演化而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是普遍存在的,它是指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传统的经济与现代的经济同时存在的一种经济结构现象。最早提出二元经济结构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一元是以古代为载体的传统农业部门,另一元是以新兴的城市为载体的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对分析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是,中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建国后,基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需要,通过城市单位制和农村集体化以及各种与之相配套的具有社会制度和政策,使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演化成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理论现在已经成为对中国城乡关系和城乡格局的概括性的表述。它是指城市社会为一元,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离状态。在郭书田、刘纯彬等著的《失衡的中国》一书中对此作了比较系统而具体的论述,“何谓二元社会结构?它的内涵是由14种具体制度构成的,即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婚姻制度等等。由此,中国被切成泾渭分明的两大板块,构成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中国式社会状态”。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我国纺织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不同的。改革开放前,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城市和农村几乎成为两个完成独立的世界,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限制在不同的地域和单位里。城市和乡村处于一种超稳定状态。可以说,改革开放前我国能够长期维持较低的犯罪率,主要得益于这种社会结构的存在。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城乡之间长期处于隔绝状态,农民被剥夺了向城市自由流动的机会,城乡差别不断加大,造成了农村的贫困和城市化的落后,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据统计,1978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之比是2.4:1,到1983年缩小到1.7:1,但到了1997年,又迅速扩大到2.5:1,2000年扩大到2.79:1,2012年已经达到惊人的3.3:1,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历史上的新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断受到冲击,城乡关系不断松动。正是中国现代化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民工潮”现象。它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一方面冲击和改变着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状态;另一方面又受到现有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制约。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关系出现松动,但是,我国的城乡之间的藩篱并没有完全消除,二元社会结构也没有彻底改变。这造成了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而是以“人口流动”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既保持着长达几十年的二元社会结构,又保持着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的社会结构,对犯罪的发生和控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城乡差别巨大,城市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使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对流动人口又存在着排斥力。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造成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纳力有限,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其就业需求很难得到完全满足;又由于劳动就业、户籍制度等制度性因素,以及各种歧视性政策的存在,城市对流动人口又有着排斥力。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容易导致某种程度的社会紧张,从而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在现有的城乡结构下,流动人口虽然可以较自由地进城务工、经商,但是身份和待遇上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别:他们不能取得城市户口;在就业、子女上学、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同市民同等待遇;限制、歧视和排挤流动人口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有的省份在就业问题上采取“先城市,后农村、先本地、后外地,先本省、后外省”的三先优惠;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上海、北京、武汉等大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限制规定相继出台,发布了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和工种。如今大到公务员考试、国企事业单位考试,小到个体私营企业招聘,户籍、学历、工种无一不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阻碍。这些歧视性的政策和规定引起了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不满情绪,他们普遍对流入社区缺乏认同感。据2012年海都网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只有21.6%的人与周围的当地人经常交往,48.6%的人不经常交往,另外还有10%和19.7%的人与周围的当地人基本没有交往和完全没有交往。只有2.9%的流动人口经常参加当地社会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而高达46.8%的人根本没有参加,有28.1%的人偶尔参加。2010年新浪微博的一个调查活动对京、沪、穗、汉4城市各255户居民入户面访,发现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正负感受之比为4.1:2.4,正面感受居于优势。有16.5%的人有“讨厌、看不起的感觉”。该集团在持续3年对京、沪、汉等外来人口的调查中,发现有18%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感受到当地居民的强烈歧视,45%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感到有时受到歧视或会受到某些城里人的歧视,有2/3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表示他们不敢也不愿意与城里人交朋友。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不同,这种制度性的不平等好歧视又导致了他们生活在城市却又无法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并使其纳入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中,使他们成为一个既有保护又有约束的社会群体。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社区文化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有没有被同化进城市社区之中,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范状态”之中。他们抱着“求生存、谋发展”的渴望来到城市,然而城市给他们提供的空间和手段却又十分有限。当他们无法通过正常手段达到目标时,就有可能导致犯罪发生。流动人口犯罪的文化因素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给文化下了一个权威的、为后人引用率最高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文化,是一种特定社会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模式。文化以价值观念、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形成社会规范,将社会关系制度化、规范化,以此连接而又制约着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保证了社会的秩序,即以文化规范构建了人的行为模式。我国现阶段,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外,还存在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亚文化中的宗族文化和帮会文化对流动人口犯罪有着深远的影响。地缘和血缘关系对流动人口来说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可以说,地缘群体和血缘群体的存在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得以立足的重要保障。流动人口进行城市之后,户口、就业等制度性因素以及不同的文化和心理影响,使他们大部分只能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很难融入城市社会,但又不能完全割断同乡土的联系。他们有着强烈的乡土认同感。这种很强的血缘与地缘意识,加上共同的经历、遭遇、文化和心理,他们往往以同乡或者亲戚等相同地域关系或相近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流动人口亚文化群体。例如,北京的“安徽村”和“浙江村”等。城市在体制上、文化上排斥他们,反过来,他们在心理上、文化上又形成同城市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就可能导致犯罪发生,这也是现阶段流动人口团伙犯罪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流动人口管理的缺陷给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提供了机会1、流动社会与静态人口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建国后我国逐渐形成了静态的人口管理制度。他的主要内容包括:变更居住地的迁移制度,主要是由农村流入城市,并定居城市的永久性流动。“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习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入迁入的证明”。短期人口流动制度,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3日及以上3个月内的,由暂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3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登记,暂住旅馆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公民因私事离开常住地外出,超过3个月的,应当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延长时间或办理迁移手续,既无理由延长时间又不具备迁移条件的,应当返回常住地。同时,辅助以国家对市民的粮食供应、住房分配、公费医疗等一系列制度,而对流入城市的暂住人口以及农村人口则排除在外。这种静态的人口管理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现有的静态的人口管理制度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开始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具体包括:暂住证制度。在城市暂住时间超过3个月的年满16周岁的公民必须申领《暂住证》,登记为暂住人口;一些地方对外来经商等暂住时间较长的人,登记为寄住人口,发给《寄住证》。身份证制度。2004年1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规定了身份证制度以及在办理婚姻登记、入学、就业等有关事务时应当出示身份证。劳动部门的《务工证》和计划生育部门的《计划生育证》。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除了必须持有《暂住证》,还必须有劳动部门的《务工证》和计划生育部门的《计划生育证》。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基本是延续20世纪50年代的管理内容,他虽然在以往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曾发挥过作用,但是对在改革开放人口流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却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一些出台的流动人口管理规定仍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和计划经理的特征。一些流动人口管理措施流于形式。例如,证件管理是当前流动人口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办证率不高的问题。当前,我国处于社会期转型,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上新旧并存,静态的人口管理制度被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和整体上加以否定,但是,部分形式依然存在,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仍然处在不断摸索和逐步完善阶段,还不具备从整体上取代静态人口管理制度的功能。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也决定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的确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难免会出现漏洞,社会控制力下降,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率上升。2、现行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存在缺陷我国现行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思路,奉行的是“谁主管、谁负责,谁聘用、谁负责,谁容留、谁负责”的原则,采取的是以公安部门为主的防范性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经济耳朵不断发展,社会的流动性不断加大,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存在着许多弊端。这种管理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侧重于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和整治打击,重管理、重收费、轻服务。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虽然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流动人口也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他们在城市里主要从事建筑、服务等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累、差等行业;即使干同样的活,流动人口要比城里人收入低;他们常常面临“找工作难、住房难、办证难、子女入学难、合法权益无保障”等问题,再加上城市各种对待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政策和规定,使流动人口处境十分艰难。这与流动人口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是十分不对称的。我们应该看到,流动人口不仅仅是我们管理和引导的对象,也应该是服务和保护的对象,他们同样也应该享有与城市公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现行的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容易引起流动人口和城市的对立,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四)流动人口合法权益被侵害是当前引起流动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流动人口合法权益被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由此所引起的流动人口报复和反社会的心理而导致犯罪发生的案例也不时见诸报端。例如,2000年1月30日的《新民晚报》里就有三条“老板拖欠工钱,民工铤而走险”的消息:一个因老板拖欠一年工资,多次催要未果,最后将老板夫妇杀死;一个为要工资直接从老板身上抢劫了650元;几个民工为了索要5万元工资而绑架了个体户老板。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当前流动人口权益被侵害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雇佣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企业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侵害。一些私人企业和外商企业普遍没有建立工会组织,而我国目前又尚未建立起对他们的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尽管有工会组织,但是却把流动人口排除在外。他们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侵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任意克扣、拖欠工资。一些企业每月只发给雇工基本生活费用,其他的工资到年终再发。还采取缓发工资、扣工资等方式作为管理雇工的手段。有的农民一年辛苦劳动到头来一无所获,或者工资被克扣得所剩无几。据新华社报道,2013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0部门部署开展2014年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全国共检查用人单位50.14万户,涉及农民工2223.86万人,共为150.29万农民工补发被拖欠工资及赔偿金108.87亿元。尽管在检查之前已经提前部署,通知各企业进行自纠自查,但是随后的检查中竟然还存在如此严重的拖欠工资的情况。被拖欠工资的雇工甚至联合起来,引发群体讨薪事件,造成不稳定因素。2014年1月27日新浪福建·闽南网报道:福建昊宇建工拖欠20多名农民工工资,引发工人集体到福建片仔癀化妆品有限公司厂区门口讨薪。强迫雇工超时间、超强度劳动。2011年初东莞市劳动局的劳动执法大检查中,受检查企业中大部分的“正常上班”时间每天超过8小时、每月超过21个工作日。其中,塘厦庆远塑胶电子厂员工1个月内的加班时间多达208.5小时,远远超出《劳动法》要求每月加班最多36小时的规定。2000年在广东惠州曾发生一起一个月工作500个小时,使得打工仔当场累死的事件。据了解,这家手套厂的工人都长时间加班,一个月每个工人的平均工作时间要超过500小时。人格侮辱。如称打工者为打工仔;住宿条件差,男、女混居一室;非法搜查身体等。不签订劳动合同,任意开除雇工。工厂不同雇工签订劳动合同,老板可以随意解聘工人。劳动条件及工作环境差,安全生产缺乏保障。2001年广东省组成联合调查组,分赴佛山、深圳、江门和惠州等外来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职业危害重点检查。结果发现各地普遍存在有章不循、地方领导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化学品使用、管理混乱等问题。有的企业使用的化学品不标明化学成分、毒性和防护等说明,只用代号来代替。本来就没有劳动保护意识的外来工,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受损乃至中毒,有的人甚至中毒身亡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的人竟然把中毒当做感冒、头痛、贫血等病来治疗。二是一些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对其合法权益的侵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借管理之机乱收费。尽管公安部规定从2002年3月1日起停止收取流动人口管理费,办理证件只收取工本费。但是,一些地方的管理部门仍然变相收费。例如,2003年3月3日河南《大河报》报道:郑州市丰产路流动人口管理站规定:外地人员到流动人口管理站办理暂住证时,除了交纳规定的3元钱,还要另外再交纳10元押金,只有回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出自己没有犯罪前科的证明,流动人口管理站才会退还多收的这10元押金。一些地方政府害怕对企业提出太多要求会吓跑外来投资者,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以牺牲打工者的利益为代价。当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又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获得保护时,他们就可能通过非正常的途径—犯罪来寻求自我保护。据《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犯罪研究》项目组的调查显示:大约有四成(即38%)的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在外出打工时曾经受到过各种不公正待遇。不公正待遇的主要种类和所占比重依次分别是:克扣工资,占34.2%;人格侮辱,占21.3%;超时劳动,占19.6%;挨打挨骂,占8.8%。男性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因曾经受害或报复而实施违法犯罪的分别为6.3%和5.3%,女性因这两种原因犯罪的分别为8.8%和5.7%。表1:男女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犯罪原因比较表性别目的图财受人指使曾经受害报复男48.6%14.1%6.3%5.3%女41.1%9.7%8.8%5.7%表2: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所受不公正待遇与犯罪原因比较表犯罪原因曾经受害模仿别人报复他人受人指使图财受不公正待遇比例63.85352.341.337.4流动人口因合法权益被损害而导致犯罪,由被害人转化为加害人。这类案件一般有以下特点:一是被害后不报案;二是处于激愤状态,复仇意识很强烈;三是有预谋、有计划、有充分准备;四是行为目的非常明确;五是作案手段更加残忍。(五)流动人口的个体因素1、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与犯罪一些学者在研究流动人口犯罪原因时,认为流动人口犯罪的一个直接因素是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低或者是流动人口的道德水平低。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素质的道德水平低就导致犯罪,而应该辩证地分析。人的文化素质与犯罪的关系,一直是中外犯罪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早在17世纪,资产阶级政治法律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论述犯罪原因时就认为:一切罪行都来源于无知和谬误。从现实来看,文化素质低的人不一定就比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犯罪。例如,我国西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文盲和半文盲占很大比例,但是民风淳朴,犯罪率低。而美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犯罪率却非常高。据调查,美国几大监狱在押犯的文化程度在中等水平以上的占72.4%,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占59.6%。笔者认为,要分析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同犯罪的关系,要考虑两个事实:一是我国的文化教育业不够发达,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数据表明: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但总体而言文化教育程度依然不高,其中最突出的依然是大学生比例不高的问题。二是流动人口特别是其中的主体农民工,尽管他们的文化素质同城市常住人口相比较低,但是,同流出地相比,他们的素质又较高,是农村的精英分子。例如,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按15岁以及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占15岁以上人口比例计算,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2.5%,其次是小学,占24.2%,高中以上的仅占13.3%,文盲的占10.3%。相比而言,流出地的农村常住人口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9%,小学为38.2%,高中以上占5.7%,文盲占19.2%,流动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高于农村常住人口。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教育水平又低于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常住人口中,高中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了44.1%,初中和小学分别占35.9%和13.5%。所以笔者认为,文化素质在流动人口犯罪中只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它只有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如流动人口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存技能等级别素质不高,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大部分只能从事收入较低、要求不高的行业;他们能够支配的社会资源和获得成功的手段非常有限等。2、流动人口的聚财、致富心理与犯罪流动人口聚财心理同犯罪的关系也是研究流动人口犯罪个体因素时常常涉及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对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而言,由于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对比较低,对钱财的需求尤其强烈,是导致他们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聚财、致富心理本身是无可厚非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金钱的重要性提高,金钱往往会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联系。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聚财、致富的心理就是不道德、不合法的。相反,我国的法律和制度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的手段致富。所以,聚财、致富的心理本身并不和犯罪发生必然的联系。问题的关键是手段,即通过什么方式来聚财、致富。在聚财、致富心理的驱动下,通过不为法律和社会制度认可的手段来实现就会导致犯罪的发生。我国流动人口是基于经济的目的和动因而移动的人口。如果说他们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烈的聚财、致富心理也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主体农民工,在城乡差别巨大的情况下,不满足于农村的贫困,到城市寻找一份比农业生产收入更高的工作。他们更是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早日摆脱贫困。所以笔者认为,聚财、致富的心理并不是知道流动人口犯罪的一个直接因素,而是在现存耳朵社会结构中,由于各种制度性因素,如户籍、劳动就业等影响,再加上流动人口整体的素质不高,社会竞争能力较弱。他们大多数只能从事一些收入较低的行业。当流动人口聚财、致富的愿望同非常有限的致富手段发生矛盾时,他们就可能采用为现行法律和制度不认可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致富愿望,从而导致犯罪的发生。苏州市公安局的调查也显示:较低的文化素质、收入和相对较高的消费以及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在流入地滞留时间较长等,都是导致外来人口在苏州工作不安定,生活缺乏保障,带来多种社会问题和诱发犯罪的根本原因。四、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对策分析(一)加快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解决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是流动人口问题在社会治安上的表现。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面对农村庞大的剩余人口,中国城市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就将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过来并转化为城市居民;单靠农村全部实现就地消化也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农村乡镇工业迅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也只吸纳了不到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不可避免地要向城市转移。不论是“离土又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工业化道路,还是“离土又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异地转移城市化道路,都是中国城市化道路不可缺少的途径,这也是城市化过程的普遍规律。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通过城市化和现代化来实现。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力有限,在城市过程化过程中所遇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少见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化水平落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我国城市体系尚不健全,地区发展失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要从我国实际出发,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全面发展的道路。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特大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要充分发挥大城市在吸纳流动人口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在保证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前提下,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兴办企业,有条件地允许农民进小城镇落户。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的研究表明: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的这一转移顺序,为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历史所证明。而在发展中国家,工业从一开始便受到了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技术,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受到限制,因此,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大大加强。可以看到,绕过第二产业而直接把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中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特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都是很大的。据美国统计,1996年美国260万个就业机会中,就有240万个来自服务业,可以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能是全部依赖城市来吸纳,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科技兴农,改造低产田,增加经济作物,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建立各种农副产品和农村工业品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发展集体乡镇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打破城乡传统分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走以市场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道路。(二)加快现行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关系是不等价交换,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吸纳农村财富,因而造成我国农民的长期贫困和农村的落后。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在局部领域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产业分工,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户口登记制度作为一种人口管理方式,原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内涵。但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二元社会”的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户籍制度顺应了当时国际对劳动力、消费品等实行计划分配和严格控制城镇人口增长的需要,促进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城乡的社会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逐步确立,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正日益显现。主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户口二元管理结构,人为分割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既不合理,也不科学。二是户口迁移限制太死,阻碍了人口的合理流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过多、控制太严,导致人口迁移率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不利于人口流动特别是人才的合理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三是户口登记不够严密,出生不报、死亡不销以及户口变更、更正不及时等问题十分突出。四是户籍管理制度在一些地区仍不够完善。一些地方户口审批制度不严格,政出多门、多头审批。现行户籍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的户籍制度背后附加了许多与之相连的社会福利、就业等权益,从而造成了各种差异和不平等。例如,没有北京户籍,无法在京办信用卡、办护照、办签证、办社会保险等,此外,在职业准入、子女就学等方面也有许多限制。户籍制度作为一种居住地登记形式,是世界通用的,它本身所具有的人口登记、管理、稽查和了解人口数量变动与分布情况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功能是合理的,也是应该长期保留的。但是,同户口相联系的各种福利关系,如住房、就业、医疗等身份待遇和等级的附加功能必须同户籍挂钩。改革户籍制度实际上是要改革户籍制度背后附加的权利和福利,而不是要取消形式上的户籍登记。户籍制度应该只承担两项基本职能:一是证明公民的身份,便利公民能够参与各种合法的社会活动;二是为国家行政管理奠定基础,提供人口数据。所以笔者认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实质是:逐渐取消户籍制度的各项附加功能。今后的户籍不应具有决定社会身份的功能,逐步取消户口与就业、社会保险的一体化,逐渐淡化户籍与其所连带的全部物质与福利关系,还其本来面目。近年来,江苏、湖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地陆续实行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结构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前诸如小城镇有条件地开放户口,通过投奔父母、子女和配偶,以及投资、购房等新政策对进入城市寻求就业的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进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门槛仍然很高。只有不断地把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推向深入,才能最终实现我国的户籍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即户口是公民居住区域的一项证明,只具有人口登记、管理、稽查以及了解人口数量与分布情况的功能,以居住地为标准,确定公民的户口类型。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讨论把“迁徒自由重写入宪法”的问题。当前我国存在流动社会和静态法律的矛盾。一些学者认为,迁徒自由是一项宪法权利,应该把公民的迁徒自由重新写入宪法,并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适应流动社会的法律体系,使公民的流动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但是,迁徒自由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迁徒自由权的立法保障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必须与户籍制度改革协调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受能力相适应。因而,迁徒自由的立法保障是一个渐进式的逐步推进的过程。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劳动力市场,是指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通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双向选择,来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一种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就是劳动力的流动不受地域、所有制性质和行业管理隶属关系的限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劳动力都有同等只有选择职业和用人单位的权利,而用人单位也有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城市的或农村的劳动力权利,以实现劳动力在全国范围乃至境外的流动和就业。市场经济要求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城乡之间进行有效配置。根据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迫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主要是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各地应在劳动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包括为待业人员介绍职业、为进城农民介绍用工单位、为城镇居民介绍家庭服务员、为离退休人员再就业的综合职业介绍机构,逐步形成以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以企事业单位的劳动力管理部门和职业技术培训单位为辅的社会职业介绍体系。对民办的劳动力市场进行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克服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康因素,使各类中介组织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开展信息、培训、咨询、介绍等系列服务。由政府出面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农村劳动力市场,推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并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强化劳动市场法律的监督,规范劳动合同管理,防止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不正当行为发生。加快农村劳动力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政府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划、调控、立法、监管,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体系,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全国职业技术教育规划之中,农民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后,通过国家统一的任职资格标准的考试后,同样要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求职的效力。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以及地区之间合理流动的重要手段。但是,其前提是劳动力必须能够自由地在各个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流动,不存在任何因行政的规定和人身依附性而阻碍这种自由流动。因此,我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必须有现行户口管理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配套。只有清除了所有的制度性的障碍,我国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真正确立。1993年5月,海南将原省人才交流中心和省劳动就业管理局合并为省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不管是应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还是招收工人,都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内竞争和双向选择。与此同时,还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和境内外就业一体化,即本省城镇和农村居民,只要拿身份证就可以到中心登记求职,只要有单位需要,即可以此办理有关用工手续;此外,省外、境外人员到海南就业,或者海南对境外进行劳务输出,都在此办理有关手续,不像其他省市区需要经不同的部门审批。该中心按市场经济需要,从登记到双向选择、合同签订、合同公证、上岗前培训、人事档案托管、办理户口粮油关系,以及办理失业保险,都实现了全面的“一条龙”服务。这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有益探索,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转变观念,改革和规范流动人口管理转变流动人口管理的旧观念,改变对流动人口堵、卡等做法尽管大量的流动人口涌进城市,给城市管理和治安带来了压力,但是,作为管理者应该看到流动人口也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流动人口现象的产生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各国城市化的历史证明,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流是不可避免的。对流动人口简单地采取堵、卡、限等手段,不仅是和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对流动人口既不能简单地堵和赶,也不能放任自流,只能加强宏观调控和因势导利,使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动。构建以服务为导向的社区化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所谓社区化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基层社区以社区资源为基础,运用社会管理的机制和手段,促进社区整合,对流动人口实施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同以公安机关为主的管理模式相比,更有利于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加速城乡融合。要建立社区化流动人口管理模式。首先,要确立城市基层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地位,使管理权限集中于基层社区,真正落实“以块为主”的原则,强化“属地管理”。其次,要加强社区管理队伍建设,扩大必要的编制和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由社区负责对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包括基本信息登记、证件发放和检查,管理费的收取等;流动人口的专项管理,主要包括房屋出租管理、治安维护、市容市貌维护、卫生防疫、法规,对外来流动人口的违法现象进行打击处理;动员社区群众及企事业单位的力量,组建以治安联防队或夜间巡逻对等为形式的群众治安防范组织,维持社区公共秩序。再次,注重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和服务。这也是社区化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要充分运用既有的资源为流动人口提供学习培训基地,为外来人口提供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法律常识、家政学以及其他专门知识等内容在内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社区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增强流动人口对社区的认同感。社区化管理模式不仅重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更注重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社区利用社区内和社区外的有效资源,为流动人口提供包括职业介绍、人身保险、医疗保健、计划生育、法律咨询以及婚姻、家庭和财产关系调节等服务。例如,共青团中央、公安部、司法部、劳动部、建设部、国家计生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央综治办等部门共同实施了社区“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计划,经北京、大连、南京、无锡、苏州、福州、广州、厦门等城市启动后,已在全国范围推广。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指导、政策咨询等就业帮扶。减少、取消流动人口子女借读费,或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最后,吸收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化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是一种参与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流动人口不仅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是否参与流入社区的组织以及对这些组织的认同,是衡量流动人口对流入社区认同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模式要求流动人口要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主动协助社区管理,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总之,社区化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建立要以增加流动人口对流入社区的认同,加速流动人口融入、流入社区并将其纳入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之中,使他们成为一个既有保护又有约束的社会群体,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发生的目的。3、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立法,使流动人口的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制定全国性关于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解决流动社会和静止法律之间的矛盾,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机构的设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通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合作合同
- 报警器安装施工合同
- 个人居间合同
- 借款合同抵押与担保
- 民间借贷抵押合同年
- 冬季水果供应链管理服务合同
- 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合作合同
- 沈阳科技学院《推销理论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科研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双手向后抛实心球的练习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完整文本版)日文履历书(文本テンプレート)
- 110kV变电站专项电气试验及调试方案
- 2023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
- 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节 《设计创意挂件》教学设计
- 2024时事政治必考试题库(预热题)
- 品质部组织架构图构
- 《幼儿园性教育》
- (高清版)TDT 1040-2013 土地整治项目制图规范
- 《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
- 暖气维修常识知识培训课件
- 儿童合理用药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