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1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积累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主要内容。3.分析主人公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3.探究主人公烛之武人物形象。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积累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疏通文2齐楚秦晋争霸,郑国首当其。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以:来,连词,表目的,“来”。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说明晋国忘恩负义,不可共事。烛之武为什么能够临危受命?乏困:缺少的(东西)。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打郑国。以:来,连词,表目的,“来”。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这种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了解《左传》,积累文学常识。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导入新课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齐楚秦晋争霸,郑国首当其。导入新课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3题目解说烛之武:郑国大夫。退秦师:使秦军撤退。本文主要记叙了公元前年、在秦、晋围郑的危机形势下,烛之武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辩才巧妙说服秦伯,使秦国退兵、晋军撤退的故事。题目解说烛之武:郑国大夫。4文学常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文学常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5文学常识《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左传》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常识《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6文学常识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文学常识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7知识链接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
春秋
》《
左传
》《资治通鉴》等。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
国语
》《
战国策》等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
史记
》《汉书》《后汉书》等。知识链接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8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是郑国曾得罪过晋国,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9背景介绍此战影响烛之武说退秦师后,动摇秦晋联盟。两年后秦攻打郑国,郑早做准备,秦无功而返。在回师的路上,晋国对其进行了伏击,秦军大败,秦将被俘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崤之战”。背景介绍此战影响10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封:疆界,使……成为疆界。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以:来,连词,表目的,“来”。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打郑国。夫()晋,何厌之有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春秋时期形势简图郑国地处中原:北临晋国,南接楚地,西通周王,东邻群雄。齐楚秦晋争霸,郑国首当其。孟子曰:“春秋无义战”,事实上都是为自己称霸诸侯而扩大势力。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春秋时期形势简图郑国地11读对字音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fán
zhuìquē秦军氾(
)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
zhìqǐpáng读对字音无能为()也矣共()其乏12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课文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以:因为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军:驻扎。名词→动词省略句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课文翻译晋侯、秦伯围13课文翻译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课文翻译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14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以:来,连词,表目的,“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以:来,连词,表目的,“来”。夫()晋,何厌之有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使杞()子、逢()孙戍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他先论说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实力。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思考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15“言于郑伯”相当于“于郑伯言”课文翻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若:如果。使:派师:军队。之:代词,他。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状语后置句“言于郑伯”相当于“于郑伯言”课文翻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16辞:推辞课文翻译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犹:尚且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而:表顺承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然:然而,但是(烛之武)答应这件事辞:推辞课文翻译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17课文翻译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课文翻译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18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够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二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够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19课文翻译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亡:使…灭亡。使动用法。而:表顺承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表修饰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省略句:烛之武课文翻译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20课文翻译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课文翻译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21课文翻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越:越过。以:来,表目的。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其:这件事焉:哪里,怎么。以: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厚:增强薄:削弱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课文翻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22课文翻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古今异义。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课文翻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3课文翻译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课文翻译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24课文翻译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而:表顺承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课文翻译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25课文翻译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课文翻译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26课文翻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阙:侵损,削减焉:从哪里以:表目的,来课文翻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27课文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课文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28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29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30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31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说明晋国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32课文翻译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盟:结盟。戍:守卫。说:通“悦”,高兴。乃:于是。课文翻译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33课文翻译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课文翻译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34课文翻译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之:指秦军。而:表转折。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同“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易:交换及:达到其:代词,自己的之:代郑国课文翻译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35课文翻译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课文翻译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36思考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退兵的理由?“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打郑国。“不知”才是实质,“知”同“智”,是对现实进行冷静分析,权衡利弊的结果。“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起作用。思考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退兵,你怎37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这种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左传》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几个方面对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夫()晋,何厌之有一番利诱之后,又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其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孙子兵法·谋攻篇》以:来,连词,表目的,“来”。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思考晋文公不愿意向秦军进攻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思考38探究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几个方面对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1、志士烛之武的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肯定,“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任用,他的满腹牢骚和委屈溢于言表,以至于“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在郑伯的一番诚意劝说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的分析之下,最终感动了他,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国。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这种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探究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几个方面对烛之武的形象39探究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几个方面对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3、辩士烛之武到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实力。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以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又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最终说服秦伯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充分展示了他“辩士”的形象。探究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几个方面对烛之武的形象40谢谢谢谢41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42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积累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主要内容。3.分析主人公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3.探究主人公烛之武人物形象。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积累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疏通文43齐楚秦晋争霸,郑国首当其。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以:来,连词,表目的,“来”。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说明晋国忘恩负义,不可共事。烛之武为什么能够临危受命?乏困:缺少的(东西)。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打郑国。以:来,连词,表目的,“来”。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这种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了解《左传》,积累文学常识。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导入新课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齐楚秦晋争霸,郑国首当其。导入新课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44题目解说烛之武:郑国大夫。退秦师:使秦军撤退。本文主要记叙了公元前年、在秦、晋围郑的危机形势下,烛之武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辩才巧妙说服秦伯,使秦国退兵、晋军撤退的故事。题目解说烛之武:郑国大夫。45文学常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文学常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46文学常识《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左传》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常识《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47文学常识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文学常识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48知识链接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
春秋
》《
左传
》《资治通鉴》等。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
国语
》《
战国策》等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
史记
》《汉书》《后汉书》等。知识链接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49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是郑国曾得罪过晋国,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50背景介绍此战影响烛之武说退秦师后,动摇秦晋联盟。两年后秦攻打郑国,郑早做准备,秦无功而返。在回师的路上,晋国对其进行了伏击,秦军大败,秦将被俘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崤之战”。背景介绍此战影响51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封:疆界,使……成为疆界。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以:来,连词,表目的,“来”。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打郑国。夫()晋,何厌之有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春秋时期形势简图郑国地处中原:北临晋国,南接楚地,西通周王,东邻群雄。齐楚秦晋争霸,郑国首当其。孟子曰:“春秋无义战”,事实上都是为自己称霸诸侯而扩大势力。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春秋时期形势简图郑国地52读对字音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fán
zhuìquē秦军氾(
)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
zhìqǐpáng读对字音无能为()也矣共()其乏53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课文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以:因为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军:驻扎。名词→动词省略句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课文翻译晋侯、秦伯围54课文翻译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课文翻译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55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以:来,连词,表目的,“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以:来,连词,表目的,“来”。夫()晋,何厌之有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使杞()子、逢()孙戍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他先论说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实力。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思考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56“言于郑伯”相当于“于郑伯言”课文翻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若:如果。使:派师:军队。之:代词,他。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状语后置句“言于郑伯”相当于“于郑伯言”课文翻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57辞:推辞课文翻译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犹:尚且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而:表顺承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然:然而,但是(烛之武)答应这件事辞:推辞课文翻译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58课文翻译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课文翻译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59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够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二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够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60课文翻译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亡:使…灭亡。使动用法。而:表顺承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表修饰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省略句:烛之武课文翻译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1课文翻译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课文翻译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62课文翻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越:越过。以:来,表目的。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其:这件事焉:哪里,怎么。以: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厚:增强薄:削弱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课文翻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63课文翻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古今异义。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课文翻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64课文翻译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课文翻译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65课文翻译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而:表顺承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课文翻译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66课文翻译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课文翻译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67课文翻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阙:侵损,削减焉:从哪里以:表目的,来课文翻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68课文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课文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69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70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71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72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说明晋国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73课文翻译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盟:结盟。戍:守卫。说:通“悦”,高兴。乃:于是。课文翻译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74课文翻译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课文翻译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75课文翻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华东师范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实验古典园林景观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立体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大学美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昌航空大学《电路(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造型基础(工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源广东河源紫金县专门学校驻校教官招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山东农业大学《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联合创作预案》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基础造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2025年河南省工业学校招聘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
-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 2025年交管12123驾驶证学法减分题库与参考答案
- SH∕T 3097-2017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 基础构成设计全套教学课件
- Python程序设计基础PPT(本科)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全国通用)三甲人民医院诊断证明书请假条模板(广东佛山)
- 表面工程学课件-全
- 《XX医院安宁疗护建设实施方案》
- 电梯工程开工报告(直梯)(共1页)
- 复件德力西质量奖自评报告2战略
- 自主改善的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